休克s_第1页
休克s_第2页
休克s_第3页
休克s_第4页
休克s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欢 迎,休 克 (Shock),病理生理学教研室 李淑琴,讲授内容,概述(前言) 病因和分类 休克的发生发展机制 机体代谢与功能变化 几种常见休克的特点 防治原则,(General Introduction),前 言,休克是shock的音译,原意是震荡或打击。 1731年,法国医生Le Dran首次将shock 用于医学。休克认识的四个发展阶段: 症状描述阶段 急性循环衰竭认识阶段 微循环学说创立阶段 细胞分子水平研究阶段,休克的概念,(Concept of shock),是机体在严重失血失液、感染、创伤等强烈致病因素作用下,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组织血液灌流量严重不足,以致机体细胞和各重要生命器官发生功能、代谢障碍及结构损害的病理过程。,(Causes and classification),第一节休克的病因和分类,失血与失液 (Hemorrhagic shock) 烧伤 (Burn shock) 创伤 (Traumatic shock) 感染 (Infective shock) 心力衰竭 (Cardiogenic shock) 过敏 (Anaphylactic shock) 强烈的神经刺激 (Neurogenic shock),休克的病因,第二节 休克发生发展机制,(Happening and developing mechanism of shock),微循环机制 细胞分子机制,休克发生发展机制,复习微循环结构与调节,(Construction and regulation of microcirculation),微循环机制,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微血管中的血液循环,是循环系统的最基本结构。,二种调节,微循环,七个部分,三条通路,三个闸门, 直捷通路, 动静脉短路, 迂回通路 (真毛细血管通路),后微动脉,三条通路,七个部分,微A 后微A cap前括约肌 真cap网 微V 前闸门 分闸门 后闸门 cap前阻力决定灌入 cap后阻力决定流出,(68%),(20.5%),(11.5%),后微动脉,三个闸门,二种调节, 体液因素: 缩血管物质;扩血管物质, 神经因素: 交感神经兴奋关闭,调节微循环的开放和关闭,微循环各部位受体的分布不同: 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微静脉上主要是受体。 动-静脉短路上主要是受体。,后微动脉, 神经因素, 体液因素,Cap前括约肌与后微A收缩,正常Cap灌流的局部反馈调节,休克微循环障碍的分期及其机制,(The stages and mechanisms of microcirculatory disorder of shock),微循环机制,休克代偿期(缺血缺氧期),微循环机制,(一) 缺血缺氧期,(Ischemic hypoxic stage),微循环机制,1.缺血缺氧期微循环变化,(The alteration of microcirculation),微循环机制,少灌少流、灌少于流,后微动脉,神经机制-交感神经系统兴奋。 体液机制: 儿茶酚胺(CA) 其他缩血管体液因子,血管紧张素,血管加压素,血栓素A2,内皮素,白三烯物质,2.微循环缺血缺氧的机制,(the mechanism of microcirculatory ischemic hypoxia),微循环机制,回心血量,自身输血,:,静脉收缩,自身输液,:,组织间液进入毛细血管,心输出量,(,心源性休克除外,),心率,收缩力,回心血量,外周阻力,1),有利于维持动脉,BP,2) 有助于心脑血液供应,3. 代偿意义,4. 微循环缺血期的主要表现,(Manifestations of microcirculatory ischemia stage),微循环机制,微循环机制,(二) 淤血缺氧期,(Stagnant hypoxic stage),微循环机制,1.淤血期微循环变化,(Microcirculatory alteration on stagnant hypoxic stage),灌而少流,灌大于流,微循环机制,后微动脉,前后阻力血管扩张 毛细血管开放数目增多, 血液流变学改变,后阻力进行性增大, 前阻力后阻力 灌流特点:灌而少流,灌大于流,大量 血液淤滞在毛细血管内,微循环机制,淤血期微循环变化特点:,白细胞附壁、滚动、嵌塞,细胞间黏附分子1,2. 微循环淤血的机制 (Mechanism of microcirculatory stasis),扩血管因素 酸中毒 NO产生 局部扩血管物质白细胞黏附于微静脉,此外,组胺、激肽、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毛细血管通透性, 血浆外渗, 血黏度。,组胺 (肥大细胞)腺苷 (ATP分解)钾离子 (细胞破坏)缓激肽 (激肽系统激活),微循环机制,回心血量心输出量自身输血停止,cap流体静压cap通透性,血浆外渗血液浓缩血流阻力自身输液停止,动脉Bp进行性,扩血管物质等,小动脉扩张,血液淤滞在cap,组织器官灌注量,器官功能障碍(心、脑),恶性循环,3. 休克失代偿的后果:,微循环机制,4.微循环淤血期的主要表现,(Symptom of microcirculatory stagnant stage),微循环淤血,肾血流量,心输出量,回心血量,BP,脑缺血,神志淡漠,肾淤血,发绀、花斑,皮肤淤血,少尿、无尿,(Microcirculation failure stage),(三) 微循环衰竭期,微循环机制,1.衰竭期微循环变化,(The alteration of microcirculation failure of shock),不灌不流,灌流停止,后微动脉, 微血管麻痹性扩张, cap 大量开放。 血细胞粘附聚集加重,微血栓形成。 灌流特点: 不灌不流,灌流停止 。 甚至可出现毛细血管无复流现象:在输血补液治疗后,虽血压可一度回升,但微循环灌流量无明显改善,毛细血管中淤滞停止的血流仍不能恢复的现象。,微循环机制,衰竭期微循环变化特点:,血细胞聚集成团块,胞内H,2.微循环衰竭的发生机制(难治机制),(The mechanisms of microcirculation failure),NO,血管平滑肌细胞,微血管麻痹性扩张(血管平滑肌对CA反应性),ATP,KATP通道激活,胞膜超极化,胞膜POC抑制,Ca2内流减少,(1),微循环衰竭的发生机制,缺氧、酸中毒或内毒素,内皮细胞损伤,胶原纤维暴露启动内源凝血系统,创伤、烧伤,启动外源凝血系统,DIC形成,TXA2 , PGI2,血液流变学异常血液高凝状态,(2),组织因子释放,3.微循环衰竭期的临床表现,(Manifestations of microcirculation failure),(1)循环衰竭:进行性顽固性低血压; 脉搏细速;静脉塌陷、CVP下降。(2)并发DIC (DIC加重休克):(3)重要器官功能衰竭,微循环障碍,组织细胞缺血缺氧 出血,有效循环血量进一步减少 FDP使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值得注意的是:失血性休克,常从缺血缺氧期开始;过敏性休克,可从淤血缺氧期开始;感染性休克,可从微循环衰竭期开始, 很快发生DIC或多器官功能障碍。,二、休克的细胞机制,(Cellular mechanism of shock),单核-巨噬细胞活化与炎症因子产生 (见第十一章)微血管内皮细胞活化细胞损伤,第三节 休克时机体代谢与功能变化,(Alterations of metabolism and function),二、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 代酸、早期呼碱、晚期呼酸、高钾,三、器官功能受损(见第十一章),一、物质代谢障碍:氧耗 ,糖酵解,分解代谢,合成代谢,第四节 几种常见休克特点,一、失血性休克二、感染性休克三、过敏性休克四、心源性休克,几种常见休克特点,一、失血性休克,一般在15min内快速大量失血超过总血量的20%左右(约1000ml)时即可引起失血性休克。特点:1、分期明显,临床症状典型。 2、易并发急性肾衰和内毒素血症。,二、感染性休克(临床上常见)(G-),内、外毒素使细胞因子及其他血管活性物质增多:,2. 血管扩张,血管床容量增加。,3. 毒素+内源性生物活性物质可引起心肌细胞损伤,心泵功能障碍,心输出量减少。,1. 血管通透性增高,血浆外渗,血容量减少。,特点体现在两方面:,(一)LPS可诱导多种细胞产生大量的细胞因子或炎症介质,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促进休克的发生发展。,(二)它的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1、低动力型休克:低排高阻、冷休克。 2、高动力型休克:高排低阻、暖休克。,注意:高动力型休克,虽然心输出量增加,但由于动静脉短路开放,真毛细血管血流仍然减少。2可以向1发展。,第五节 休克的防治原则,(Principles of shock treatment),一、病因学防治,二、发病学防治-早期发现,及时合理治疗,三、防治器官功能障碍与衰竭,1.补充循环血量:“需多少,补多少”。,2.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3.合理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一)改善微循环,4. 防治DIC。,(二)保护细胞功能,防止细胞损伤,(三)抑制过度炎症反应,四、代谢支持与胃肠道进食,患者,男,40岁,有多年胃溃疡病史。入院前一天解黑便2次。入院查体:神志淡漠,血压60/40mmHg,脉搏130次/min,脉细而弱,皮肤冰冷。入院后病人又解黑便1次。以往血常规检查在正常范围。给予止血治疗,输液和输血共500ml。病人24h尿量约50ml。实验室检查:Hb90g/L, pH7.3。,1.该患者发生休克了吗?属于哪种类型?处于哪一期?2.该患者血压为何降低?3.患者尿量为什么减少?4.该患者应如何治疗?,总结,概述(前言) 病因和分类 休克的发生发展机制 机体代谢与功能变化 几种常见休克的特点 防治原则,谢谢,症状描述阶段 19世纪末Warren和Crile描述了休克的典型临床表现:面色苍白或紫绀、四肢湿冷、脉搏细速、脉压变小,尿量减少、神志淡漠和血压下降。 上述关于休克临床表现的描述十分生动具体,至今对休克的诊断仍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急性循环衰竭认识阶段 二战期间,大量的伤员死于休克。 本质是急性循环衰竭。 关键是血管运动中枢麻痹和动脉扩张引起低 血压(80mmHg)。 用肾上腺素类药物抢救。 但随后临床实践发现,使用升压药后,虽然部分患者获救,但一些患者反而病情恶化。,微循环学说创立阶段 20世纪60年代 休克的关键在血流而不在血压(器官血流 量、血流动力学)。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强烈兴奋所导致的微 循环障碍,而不是衰竭或麻痹。 临床治疗有了根本性改变:补充血容量,应用血管活性药,甚至血管扩张药改善微循环,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休克救治地成功率。,细胞分子水平研究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热点由低血容量性休克转向败血症休克。除了微循环障碍外,还存在细胞分子方面的 机制:与细胞损伤、血管通透性增加及促炎 或抗炎细胞因子的大量释放有关。 但是,近几年来,临床上采用阻断某些促炎细胞因子的疗法,并未取得理想的效果。因此各种休克特别是败血症休克的发病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失血失液性休克 (Hemorrhagic shock) 创伤性休克 (Traumatic shock) 烧伤性休克 (Burn shock) 感染性休克 (Infective shock) 心源性休克 (Cardiogenic shock) 过敏性休克 (Anaphylactic shock) 神经源性休克 (Neurogenic shock),有利于及时认识并清除病因,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分类方法。,休克的始动环节,引起休克的病因各异,但大多数休克的发生,有共同的基础:有效循环血量的减少。,有效循环血量,休克共同的基础:有效循环血量的减少,按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分类,低血容量性休克 (Hypovolemic shock) 见于:失血失液性、烧伤性、创伤性休克等。 三低:中心静脉压、心输出量、动脉血压均。 一高:外周阻力。,心源性休克 (Cardiogenic shock) 包括心肌源性和非心肌源性,血管源性休克 (Vasogenic shock) 又称低阻力性休克,见于过敏性休克、 神经源性休克、高动力型感染性休克。,休克,血容量减少,血管床容量增加,心泵功能障碍,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失血失液烧伤,创伤,过敏脊髓麻醉损伤,感染,微循环障碍,心衰,低动力型休克(低排高阻型休克),高动力型休克(高排低阻型休克),类型,特点,心排出量,外周阻力,BP ,心排出量,外周阻力,BP ,失血、创伤等,细胞损伤主要表现如下:,1、细胞膜结构和功能受损 (最早),细胞膜离子转运功能障碍,2、线粒体异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