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14001-2004环境体系标准讲义_第1页
ISO14001-2004环境体系标准讲义_第2页
ISO14001-2004环境体系标准讲义_第3页
ISO14001-2004环境体系标准讲义_第4页
ISO14001-2004环境体系标准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及环境法律法规介绍,本简介讲座课时为8小时,其内容如下:一、ISO14000系列标准产生的背景及过程二、ISO14000系列标准构成与特点三、ISO14000相关术语、介绍四、ISO14001标准解析五、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介绍六、重要观点回顾,1 ISO14000系列标准产生的背景及过程1.1 上个世纪人类共出现了八大公害,使大批居民非 正常死亡。1.2 全球性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1.3 挪威在环境保护方面提出的我们共同的未来 中首次使用了“可持续发展”的观点。1.4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了“人类与自然 和谐共处,享受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权利”。,1.5 全球各领域,特别是工商业界,意识到: 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是自身应有的义务。1.6 建立了“污染预防”的新观点,企业逐渐形成了自我 决策,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方式。1.7 新的管理工具被采用。如用“生命周期”的方法,研 究产品从“摇篮到坟墓”的环境影响。1.8 一些国家用环境保护为前题,提出了新的保护条件 使世界贸易形成了不平等技术壁垒。,1.9 1993年6月ISO组织成立ISO/TC207环境管理技术委 员会。1.10 ISO14000的制定采用了以下成功经验。 BS7750BS7750环境管理体系规范 EMAS生态管理和审核规则 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1.11 1996年,ISO组织颁布了部分ISO14000系列标准。,2 ISO14000系列标准构成与特点2.1 ISO14000系列标准的构成,2.2 ISO14000系列标准间关系,环境管理系列标准(14000),环境管理体系,环 境 绩 效 评 价,环 境 审 核,产 品 标 准 中 的环 境 因 素,环 境 标 志,生命周期评价,评价产品,评价组织,2.3 ISO14001标准与ISO9001标准异同 都是自愿采纳的国际标准 管理体系相似,ISO14001的框架、结构、内容参 考了ISO9001标准。 范围不同 ISO14001环境管理 ISO9001产品质量 目的不同 持续改善环境 提高产品质量管理水平 承诺对象 环境的相关方 产品的消费者 审核依据 法律法规+ISO14001 ISO9001,相同点,不同点,3 ISO14000相关术语介绍3.1 环境 组织运行活动的外部存在,包括空气、水、土地、自然资源、植物、动物、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环境介质:水、空气、土地; 环境受体:植物、动物、人; 自然资源:石油、煤、海洋生物; 环境即它们的有机整体。,3.2 环境因素 一个组织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 环境作用有正面与负面环境影响; 活动过程中污染环境; 产品本身污染环境; 服务过程能源消耗。,3.3 相关方 关注组织的环境绩效或受其环境绩效影响的个人或团体。 相关方可以是团体,也可以是个人; 相关方也可以是因环境影响其经济利益的股东、供方、客户、员工、银行等。,3.4 环境管理体系 全面管理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包括制定、实施、实现、评审和保持环境方针所需的组织机构、计划活动、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组织机构,职责,计划活动,惯例,程序,过程,资源,环境管理体系,4 ISO14001标准解析4.1 总要求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环境管理体系。整个第4节叙述对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4.1 条文解析 建立环境管理体系 实施环境管理体系 保持环境管理体系 思 考,4.2 环境方针 最高管理者应制定本组织的环境方针并确保它: a.适合于组织活动、产品或服务的性质、规模与环境影响; b.包括对持续改进和污染预防的承诺; c.包括对遵守有关环境法律、法规和组织应遵守的其它要求的承诺; d.提供建立和评审环境目标和指标的框架; e.形成文件,付诸实施,予以保持,并传达到全体员工; f.可为公众所获取。,4.2 条文解析 由最高管理者制定; 三个承诺(持续改进、污染预防、遵守法规); 一个框架用于建立环境目标和指标; 形成文件、传达全员; 公众易于获取。 思 考,4.3 规划(策划)4.3.1 环境因素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程序,用来确定其活动、产品或服务中它能够控制,以及可经期望它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以便判定那些对环境具有重大影响,或可能具有重大影响的因素。组织应确保在建立环境目标时,考虑与这些重大影响有关的因素。,4.3.1 条文解析 确定(识别)组织的环境因素; 评价出重要环境因素(包含潜在环境因素) 环境目标要考虑重要环境影响因素; 组织内部 更新方法与依据新的环境因素 外部社会 八字方针:识别、评价、考虑、更新。,思 考,4.3.2 法律与其他要求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程序,用来确定它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环境因素的适用法律,以及它所应遵守的其他要求,并建立获取这些法律和要求的渠道。,4.3.2 条文解析,法律, 确定所需要的法律法规, 确定所应遵守的要求, 建立渠道及时获取以上信息,法规,条例,规章,制度,产品标准,上级规定,设计规范,与官方协议,公约,省、市环保局,社会媒体,咨询机构,网络下载,思 考,公约,4.3.3 目标和指标 组织应针对其内部每一有关职能部门和层次,建立并保持环境目标和指标并形成文件。 组织在建立与评审环境目标时,应考虑法律与其他要求,它自身的重要环境因素、可选技术方案、财务、运行和经营要求,以及各相关方的观点。,4.3.3 条文解析, 每个相关职能部门均要有环境目标与指标;, 环境目标的建立要考虑六点:,1)法律法规要求;,2)重要环境影响因素;,3)可行的技术方案;,4)财务;,5)运行和经营要求;,6)相关方的观点。, 污染预防的承诺。,4.3.4 环境管理方案 组织应制定并保持旨在实现环境目标和指标的环境管理方案,其中应包括: a.规定组织的每一有关职能和层次实现环境目标和指标的职责。 b.实现目标和指标的方法和时间表。 如果一个项目涉及到新的开发和新的或修改的活动、产品或服务,应对有关方案进行修订,以确保环境管理与该项目相适应。,4.3.4 条文解析 为实现目标和指标、制定相关方案; 方案中要包括三点:职责要求、方法、时间要求; 方案随时修改。,4.4 实施和运行4.4.1 机构和职责 为便于有效的环境管理,应当作用、职责和权限作出明确规定,形成文件,并予以传达。 管理者应为实施与控制环境管理体系提供必要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专项技能、技术以及财力资源。 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指定专职的管理者代表,除了其他职责以外,还应明确他(们)在下列方面的作用、职责和权限。 a.确保按照本标准建立、实施与保持环境管理体系要求。 b.向最高管理者汇报环境管理体系的绩效,以便评审,并为改进环境管理体系提供依据。,4.4.1 条文解析 部门与岗位职责明确; 确保资源提供;(人、技术、财力) 管理者代表四件工作,建立,实施,保持,汇报,思 考,4.4.2 培训、意识与能力 组织应确定培训的需求。应要求其工作可能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所有人员都经过相应的培训。 应建立并保持一套程序,使处于每一有关职能与层次的人员都意识到: a.符合环境方针与程序和符合环境管理体系要求的重要性。 b.他们工作活动中实际的或潜在的重大影响,以及个人工作的改进所带来的环境效益; c.他们在执行环境方针与程序,实现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包括应急准备与响应要求方面的作用与职责; d.偏离规定的运行程序的潜在后果。 从事可能产生重大环境影响的工作人员应具备适当的教育、培训和(或)工作经验,胜任他所担负的工作。,4.4.2 条文解析,教育,1)确定要求,提出培训计划在本岗位胜任;,2)要有四种意识:, 符合环境文件的要求是如何重要;, 岗位所面临活动是否有重要环境影响; 如果改进将会带来环境效益是哪些;, 本岗位的环境职责是什么;, 如果有紧急状态,您知道该做什么;, 如果不按环境文件操作,后果有哪些。, 重大环境影响的工作人员具备三个条件,培训,经验,思 考,4.4.3 信息交流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一套程序,用于有关其环境因素和环境管理体系的: a.组织内各层次和职能间的内部信息交流; b.外部相关方信息的接收、成文和答复。 组织应考虑对涉及重要环境因素的外部信息的处理。并记录其决定。,4.4.3 条文解析, 内部, 注意重大环境影响因素,接收记录答复, 外部:,外部信息处理表,4.4.4 环境管理体系文件 组织应以书面或电子形式建立并保持下列信息: a.对管理体系核心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描述。 b.查询相关文件的途径。,4.4.4 条文解析 核心要素17个; 相互作用的描述,反映PDCA循环; 查询文件方法。,思 考,4.4.5 文件管理 组织应建立保持一套程序,管理本标准所要求的所有文件,从而确保: a.文件能够定位, b.对文件进行定期评审,必要时予以修订并由授权人员确认其适宜性; c.凡对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具有关键作用的岗位,都能得到有关文件的现行版本; d.及时将失效文件从所有发放和使用场所撤回,或采取其他措施防止误用; e.由于法律和(或)保留信息的需要而保存的失效文件,予以适当标识. 所有文件均须字迹清楚,注明日期(包括修订日期),标识明确,妥善保管,并在规定期间内予以留存,应规定并保持有关建立和修改各种类型文件的程序与职责。,4.4.5 条文解析,1)查找方便;,2)定期评审;,3)发放文件;,4)失效管理;,5)保留标识;,6)有日期,修改有权限。,思 考,4.4.6 运行控制 组织应根据其方针、目标和指标,确定与所认定的重要环境因素有关的运行与活动。应对这些活动(包括维护工作)按以下要求加以规则,确保它们在程序规定的条件下进行: a.考虑到缺乏程序指导可能导致偏离环境方针、目标与指标的运行情况;建立并保持成文的程序; b.在程序中规定运行标准; c.对于组织所使用的产品和服务中可标识的重要环境因素,建立并保持管理程序,并将有关的程序与要求通报供方和承包方。,1)控制对象:重要环境因素的运行与活动; 2)控制目的:为了实现环境方针、目标和指标; 3)控制手段:程序, 如果这件事做不好 写程序, 使用的产品/提供的服务如果有重要环境因素要标识,并通报供方。,4.4.6 条文解析,思 考,4.4.7 应急准备和响应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程序,以确定潜在的事故或紧急情况,做出响应,并预防或减少可能伴随的环境影响。 必要时,特别是在事故或紧急情况发生后,组织应对应急准备和响应的程序予以评审和修订。 可行时,组织还应定期检验上述程序。,4.4.7 条文解析, 目的:能够响应、预防/减少环境影响;, 事前:确定潜在事故、紧急情况;, 事中:能够应对紧急情况;, 事后:要评审/修订应急措施;, 可行时,进行演习。,思 考,4.5 检查和纠正措施4.5.1 监测和测量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成文的程序,对可能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运行与活动的关键特性进行例行监测。其中应包括对环境绩效、有关的运行控制、对组织环境目标的指标符合情况的跟踪信息记录。 监测设备应予校准并妥善维护,并根据组织的程序保存校准与维护记录。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程序,以定期评价对有关环境法律、法规的遵循情况。,4.5.1 条文解析 监测对象 监测设备:核准、维护、记录; 评价:法律、法律遵循情况,有重大环境影响的关健特性,环境绩效,运行控制,环境目标和指标,思 考,4.5.2 不符合、纠正与预防措施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程序,用来规定有关的职责和权限,对违章进行处理与调查,采取措施减少由此产生的影响,采取纠正与预防措施并完成。 任何旨在消除实际和潜在违章原因的纠正或预防措施,应与问题的严重性和伴随的环境影响相适应。 对于纠正与预防措施引起对成文程序的更改,组织应遵照实施并予以记录。,4.5.2 条文解析,实施,不发生,验收,不再发生,验收,必要时,修改文件,必要时,修改文件,投诉,不符合,纠正当前问题,责任部门、纠正措施,调查现状、分析原因,收集信息、分析原因,必要时,其他部门,预防措施,制定纠正措施,制定预防措施,实施,思 考,4.5.3 记录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程序,用来标识、保存与鼾环境记录。环境记录中应包括培训记录和审核与评审记录。 环境记录应字迹清楚,标识明确,并可追溯相关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保存和管理的环境记录应便于查阅,避免损坏、变质或遗失。应规定其保存期限并予记录。 组织应保存记录,在对其体系及自身适应时,用来证明符合本标准的要求。,4.5.3 条文解析, 记录有哪些?,1)有关法律以其他要求的信息;,2)投诉记录;,3)培训记录;,4)过程信息;,5)产品信息;,6)检查、维护与校准记录;,7)有关的供方与承包方信息;,8)事故报告;,9)紧急准备与响应信息;,10)重要环境因素信息;,11)审核结果;,12)管理评审等。,思 考, 要求有哪些? 1)字迹清楚; 2)标识明确; 3)保存良好; 4)便于查寻; 5)保存期限; 目的: 1)自我改进时,提供方便; 2)各方评审时,提供证据。,4.5.4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 组织应制定并保持定期开展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的方案与程序,目的是: a.判定环境管理体系: 1)是否符合环境管理工作的计划安排和本标准的要求; 2)是否得到了正确的实施和保持。 b.向管理者报送审核结果。 组织的审核方案(包括时间表)应立足于所涉及活动的环境重要性和以前审核的结果。为全面起见,审核程序中应包括审核的范围、频次和方法,以及实施审核和报告结果的职责与要求。,4.5.4 条文解析, 为什么进行审核:,1)判定是否改进:环境绩效;,2)判定是否符合:计划、安排、要求;,3)判定是否有效:实施情况和保持情况;,4)判定是否交流:报送审核结果。, 要规定: 1)审核范围、频次、方法、职责; 2)明确审核方案。,4.6 管理评审 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定期对环境管理体系进行评审,以确保体系的持续适用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管理评审过程应确保以到必要的信息,供管理者进行评价。评审工作应形成文件。 管理评审应根据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的结果、不断变化的客观环境和对持续改进的承诺,指出可能需要修改的方针、目标以及环境管理体系的其他要素。,4.6 条文解析, 评审目的: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 评审周期:规定的周期, 评审者:最高管理者和管理者, 形成管理评审报告,5.1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概述1)环境保护法 定义: 也叫环境法,是指调整人们在开发、利用、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目的是为了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护人民健康,保障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含义:环境法是一些特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环境法的目的是协调人与自然、保护人体健康、促 进经济发展。调整特定的社会关系。,5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介绍,2)环境法的制定 宪法由全国人大制定。 环境保护基本法和各单行法由全国人大或常委会制 定。 环保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 环境保护部门规章由国务院有关部、委、局制定。 地方性法规依据法规的级别和适用区域分别由省 (区、市)、地(市、县)的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委 会制定。,5.2 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1)环境法体系的层次结构,宪法中的环境保护条款,环境标准(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行政规章,环境保护行政法规,基本法、环境保护法,地方性法规,其他部门法中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规范(包括国家和地方),地方级,国家级,国际环境保护公约,2)环境法体系内容结构,整 体 环 境 保 护 法,环境保护基本法,宪法中的环境保护条款,国土整治法,环境规划法,自然保护法,自然资源保护法,特别方面 环境管理法,环境标准法,环境责任 和程序法,污染和其它 公害防治法,3)我国现行的主要环境保护法 a) 整体环境保护法 宪法中的环境保护条款; 环境保护基本法; 环境规划法; 国土整治法; 城乡规划法。,b) 污染和其它公害防治法 大气污染防治法及其实施细则; 水污染防治法及其实施细则;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 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海洋污染防治法; 辐射污染防治法等。,c) 自然保护法 自然保护基本法; 生物多样性保护法; 野生动物保护法; 野生植物保护法; 水土保持法; 荒漠化防治法; 湿地保护法; 风景名胜保护法; 自然遗迹保护法; 人文遗迹保护法; 海岸带保护法; 绿化法等。,d) 自然资源保护法: 土地资源保护法; 水资源保护法; 森林资源保护法; 草原资源保护法; 矿产资源保护法; 水产资源保护法;,e) 特别方面环境管理法: 开发建设环境管理法; 乡镇企业环境管理法; 对外开放地区环境管理法; 环境监测法; 环境监理法; 环境宣传教育法。f) 环境标准法:,g) 环境责任和程序法: 环境行政处罚法; 环境损害赔偿法; 环境犯罪惩治法; 环境税费承担法; 环境行政执行程序法; 环境纠纷处理法; 环境诉讼程序法等。,5.3 环境法律制度1) 什么是环境法律制度 环境法律制度是调整特定环境社会关系的一系列环境法律规范所组成的相对完整的规则系统,是环境管理制度的法律法。2) 特征: 调整; 完整; 可操作。3) 分类: a)地位(大法、一般法); b)作用(主导、辅导); c)阶段(行为前、行为后、发生期); d)对象(新、老污染源); e)实用范围(国家、地方、行业)。,4) 我国的环境法律制度: a)环境管理八项制度; b)环境标准、监测制度; c)废物综合利用制度; d)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报告; e)环境保护许可证; f)严重污染的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限期淘汰; g)总量控制; h)环境标志。,5.4 目前比较成熟的环境法律制度还有: 环境标准制度 环境监测制度 废物综合利用制度 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报告制度 现场检查制度,5.5 目前正在建立和发展的环境法律制度环境保护许可证制度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严重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的限期淘汰制度环境标志制度清洁生产法制化制度,5.6 我国的环境管理六项制度简介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三同时”制度 征收排污费制度 限期治理制度 排污申报登记制度 环境保护许可证制度,5.6.1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1)概念关键词:工程建设、开发活动、各种规划、进行调查、预测、 评价提出报告、批准、建设。2)适用范围 我国领域和管辖的其他海域内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3)对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的分类管理 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 对环境可能造成轻度影响的,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 对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填写 环境影响登记表。,4)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内容 项目概况。 项目周围环境状况。 项目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和预测。 项目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 项目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建议。 结论。,5.6.2 三同时制度1) 概念 关键词: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2) 适用范围 新建、扩建、改建项目 技术改造项目 一切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的项目 确有经济效益的综合利用项目,3) 要求 在建设项目正式施工前,建设单位,须向环保行政 主管部门提交环保篇章,批准后,才可施工。 在正式投产和使用前,须向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提交 环保设施的验收申请报告。 环保部门收到验收申请报告要在一个月内组织审查 验收。,5.6.3 征收排污费制度1) 概念 又叫排污收费制度,是指国家环境管理机关对排污者征收一定费用的一整套管理措施。2) 征收排污费的对象 超过国家或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排放污染物的企事业 单位。特例:向水体排放污染物要交排污费。,3) 范围 污水 废气 固体废物 噪声 放射性特例:对于蒸汽机车和其他流动污染源排放的废气,在符合环 保标准的贮存或处置的设施、场所内贮存、处置的工业固体废弃物,进入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污水,不征收排污费。,4) 收费的计算方法 同一排污口排放两种以上污染物的,只按收费最高的 一种计算收费。,5.6.4 限期治理制度1) 概念 指对现已存在的危害环境的污染源,由法定机关作出决定, 令其在一定期限内治理并达到规定要求的一整套措施。 法定机关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2) 对象 特别保护区域内超标排污污染源 造成严重污染的污染源,3) 目标和期限 a)目标 浓度目标 总量目标 b)期限 最长不超过3年,4) 违返限期治理制度的法律后果 加收超标排污费 罚款 停业 关闭5) 征收排污费的标准 按国家统一的收费标准特例:污染特别严重的城市,经国家环保总局批准,可作 适当调整。,6) 排污费的加收、减收和停收 加收: 未达标的排污单位,从开征第三年起,每年加收5%; 1979.9.13以后的新建项目,超标排污,加倍收费; 污染设施不运行或擅自拆除,超标排污,加位收费; 限期治理未完成任务的,加倍收费。,7)程序 确定污染物排放量 环保部门按月或按季向排污单位发出缴费通知单。8) 排污费的使用 补助重点排污单位治理污染源 环境污染的综合性治理措施 环保部门监测仪器设备的购置,9) 缴纳排污费与承担其他法律责任的关系 不免除治理污染、赔偿损失的责任 不免除法律规定的其它责任,5.6.5 排污申报登记制度1) 概念 是指由排污者向环保部门申报其污染物的排放和防治情况,并接受监督管理的一系列法律规范构成的规则系统。2) 适用对象 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及管辖的其他海域向环境排放污染物、工业和建筑施工噪声、产生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单位。特例:生活废水、废气和生活垃圾以及生活噪声不需申报登记。,3) 申报登记的内容 单位的基本情况 使用的主要原材料 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排放地点、去向、方式、噪声源的种类、数量和噪声强度,污染防治设施。,5.6.6 环境保护许可证制度1) 概念 指从事有害或可能有害环境的活动之前,必须向有关管理机关提出申请,经审查批准,发给许可证后,方可进行该活动的一整套管理措施。,2) 类别 防止环境污染许可证 防止环境破坏许可证 整体环境保护许可证,5.7.1 环境保护标准1) 概念 保护人群健康,社会物质财富 维护生态平衡 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 对污染源、监测方法以及其他需要 所制订的标准的总称,5.7 环境保护标准,2) 环境标准体系构成 a) 环境质量标准 b) 污染物排放标准 c) 环境基础标准 d) 环保方法标准 e) 环保标准样品标准 f) 环境保护行业标准,5.8 企业环保安全内容及相关标准,5.8.1 环保机构与管理 组织领导: 1)一把手负责制,分管领导亲自抓; 2)成立环保科(处),并明确职责; 3)分厂有责任人和联络员;,环境管理工作: 1)做好年度工作计划; 2)早宣传早教育早发动; 3)筹措好资金,用好资金; 4)治理旧污染,预防新污染; 5)管好环保设备,确保“三率”百分之百; 6)搞好排污申报,自觉接受检查、监测; 7)重视环保资料档案。,5.8.2 污染源治理 1)污染源概念与分类 排放污染物; 正常物增减; 产生有害影响; 包括固定源和移动源两种。,的场所、装置、设备,2)废气治理 燃烧尾气; 汽车尾气; 喷漆房废气; 有关标准。,注:*一类区禁止新建以重油、渣油为燃料的锅炉。,表1: 锅炉烟尘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和烟气黑度限值 (GWPB3-1999),注:*一类区禁止新建以重油、渣油为燃料的锅炉。,表2: 锅炉二氧化硫和氨氧化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表3: 燃煤、燃油(燃轻柴油、煤油除外)锅炉房烟囱最低允许高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