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问题初探_第1页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问题初探_第2页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问题初探_第3页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问题初探_第4页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问题初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9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问题初探摘要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通过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的高效整合,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要,校企合作使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与企业保持一致,实现了学校和企业的双赢,促进了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关键词校企合作;职业教育;高职院校一、构建校企合作新模式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开展校企合作办学,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要求,也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在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过程中,构建校企合作新模式对于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增强职业教育活力、扩大职业教育规模、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要求构建校企合作新模式。首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相同的属性,承担着培养人的一般任务。通过对被教育者实施充分、公平的教育,承担着促进人的发展,进而促进全社会和谐发展的责任。其次,职业教育又有着与其他类型教育不同的特殊属性,承担着直接为经济服务的责任。尤其是在我国促进科学发展、2/9建设和谐社会的现阶段,职业教育正在为完善我国的工业化体系,打造“世界制造业中心”服务,为各行各业的发展,为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成为整个教育体系中与经济、与市场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部分。职业教育的这些特殊属性,决定了职业教育院校必须与行业、企业建立最紧密的合作,构建校企合作的新模式。2、职业教育的体制变革推动构建校企合作新模式。近年来,随着国家调整职业教育政策效果的逐渐显现,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正在建立;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正在完善;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正在逐渐形成。职业教育体制的变化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同时也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构建校企合作新模式的要求,过去形成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必然要被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表现为不同层次、不同模式的校企合作办学所替代。3/93、国外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为我们构建校企合作新模式提供了范例。发达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成就与职业教育的贡献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些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清楚地表明构建适应国情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职业教育获得成功的关键。北美地区的“CBE”模式鼓励职业院校在企业和行业组织的帮助下,确立专业方向、开发课程体系、组织实践教学,成为国际上最有成效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最早引进的国外职业教育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要求企业与院校共同办学,企业用最科学的理念、最先进的设施、最优秀的人才对学生开展职前培训,对职工开展转岗培训,形成学校与企业“双元”办学格局,为德国的经济振兴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更把企业的培训资源直接纳入国家的职业教育体系,根据分工不同,企业与院校分别承担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任务,与院校教育一起构建职业教育体系,奠定国民教育的基础。二、我国目前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具体说来,我国目前有以下五种模式值得借鉴和推广1、订单式。“订单式”培养模式,是由用人单位根据4/9其对不同规格的人才需求情况,提出订单,由学校按照用人单位提出的规格、数量进行培养。教学计划由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根据岗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要求确定培养方案,构建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企业通过校企合作会议参与学校的培养方案的制订,通过讲课等形式把企业的用人要求传达给学生。2、校企联合式。“校企联合式”培养模式,是由学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办班的一种办学形式。在这种培养模式下,企业与学校成了办学的伙伴,双方共同出资、共同建设。学校得到了企业办学经费及师资支持的同时,企业则得到了符合自身人才规格需求的未来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校企双方成为了利益共同体。3、工学交替式。“工学交替式”培养模式,是校企双方在长期的合作过程中优势互补、扬长避短逐步形成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由于学校的每一个专业不可能都建立良好的校内学生实践基地,而企业又迫切需要这方面的人才,校企双方就牵手订立协议,把企业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学生在校接受理论知识与初步的技能培养,更高一些的技能培养由企业来承担。4、产学合作式。“产学合作式”培养模式,是由企业直接进驻学校,通过企业的生产让学生在学校零距离接触生产过程的一种人才培养方式。什么样的企业可以进入学5/9校,企业怎么进入学校,企业进入学校后应履行什么样的义务,都有严格的规定。通过“产学合作式”培养模式,学校获得企业资助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师生可以通过观摩和师傅的指导,学到了企业生产最前沿的知识与技能。5、校企互动式。“校企互动式”培养模式,是学校主动为企业培训员工,参与企业技术革新,企业主动接受学校师生实践、学习的合作模式。三、推进校企合作的措施1、牢固树立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第一,深刻认识校企合作的意义。高职院校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自身生存发展的高度,深刻认识校企合作在培养高技能人才中的重要作用,要认识到校企合作是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自身生存发展的内在需求。企业深层次参与教学过程是保证高职教育特色和质量的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高职院校要把合作伙伴的兴衰看作自己的事情予以关心和重视,要善于引导企业从社会进步和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认识校企合作的长期效益,找准校企双方的利益趋同点。第二,大力拓展校企合作的工作思路。校企合作的内容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拓展的,高职院校要在明确自身办学定6/9位的基础上拓展思路,以就业为导向,以生产、教学、研发为依托,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办学实力和办学层次,扩大校企互利互惠的接合点。第三,不断完善校企合作的合作功能。高职院校要建立为用户服务的理念和强烈的使命感,在自身功能定位上为企业发展担负起应尽责任,保证教育行为与企业的需求不错位,主动融入企业发展的产业价值链。2、动态设置、调整专业和开发课程从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入手,把企业岗位、技能要求与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课程教学的组织实施有效结合起来,让企业由配角变成主角,参与到学校的教学、管理和决策。第一,紧贴区域经济需求,校企共建专业。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根据行业企业需求开设或调整专业,让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制订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等。在校企合作中努力探索多样化实现形式。一些有条件、有特色的专业可以和行业企业共建,如以企业来命名一个专业或一个系,该专业的全部毕业生都作为企业的准员工,企业从学生一进校就全程介入教学过程。第二,以企业生产活动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为基础,校企共建课程体系。以行业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统一7/9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制度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出发点,把岗位职业能力标准作为教学核心内容,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核心课程和实训教材,并根据产业需求、就业市场信息和岗位技能要求组建课程群。以职业能力导向改革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实践技能的学习,注重对能力的评定和实践的考核。3、共建共享校内外实训基地通过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基地功能多样化,根据生产流程和职业岗位要求,建设集“学做合一、生产与实训合一、教学与技术服务合一”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紧密型的校外实习基地。第一,学校遴选一批优秀企业,双方进行双向选择,根据“优势互补、产权明晰、利益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引入企业具有生产功能的仪器设备;在实训基地运行过程中,探索教师和技术人员融通、教学实训和生产过程结合、设备与利益共享的运行机制,实现运行机制市场化,使实训基地产生自我的造血功能,使实训设备发挥最大的功能;在实训基地的功能上,集生产、实训、技术开发与服务、技能培训与鉴定等四位于一体。通过基地合建,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改革,推进8/9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第二,拓宽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渠道,开发校外实习基地的多专业实训功能,建立多种类型实习基地,实现校内外基地的紧密衔接。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应能满足实践教学的基本需要,并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先进的实训条件、环境和理念,需要的时候也可以考虑本地区与外地区相结合。4、建立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师资团队校企合作的关键问题之一是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师资团队,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是形成在本专业中具有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要重视学历、职称的提高与实践本领和研发能力的培养。组建“校企互通、动态组合”的兼职教师队伍。充分发挥高校人才资源优势,在校企共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