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论文-文化系统的结构分化与要素整合——一种解读“科玄之争”的新视角_第1页
课程论文-文化系统的结构分化与要素整合——一种解读“科玄之争”的新视角_第2页
课程论文-文化系统的结构分化与要素整合——一种解读“科玄之争”的新视角_第3页
课程论文-文化系统的结构分化与要素整合——一种解读“科玄之争”的新视角_第4页
课程论文-文化系统的结构分化与要素整合——一种解读“科玄之争”的新视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化系统的结构分化与要素整合一种解读“科玄之争”的新视角摘要“科玄之争”,亦称科学与人生观的论争,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思想界主要针对科学与人生观的关系问题的一场辩论。参加论争的主要有以张君劢、梁启超为代表的“玄学派”,以丁文江、胡适等为代表的“科学派”以及以陈独秀、瞿秋白为代表的“唯物史观派”。20世纪90年代以来,诸多学者对论战各方的理论依据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并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但在解释论战各方的根本分歧上仍有其局限性。基于此,本文引入文化系统的观点,试图从另一个视角阐释“科玄之争”形成的原因。关键词科玄之争文化系统结构分化目录1引言32“科玄之争”的历史背景321国内背景322国际背景43“科玄之争”的各方观点431“玄学派”的主要观点432“科学派”的主要观点633“唯物史观派”的主要观点74“科玄之争”的理论依据841思想根源“唯意志论”与“唯科学主义”8411“唯意志论”与“玄学派”8412“唯科学主义”与“科学派”9413“唯意志论”的局限942建构论唯理主义和进化论理性主义视角的解读9421建构论唯理主义和进化论理性主义9422建构论唯理主义和进化论理性主义视角的缺憾1043对人生观的解析人文主义、科学主义和马克思主义10431人文主义、科学主义和马克思主义10432人生观解析的不足115文化系统视角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冲突与融合1151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1252“科玄之争”中的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1353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对立1354文化系统的结构分化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冲突1355文化系统的要素整合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融合146小结151引言“科玄之争”,亦称科学与人生观的论争,开始于1923年张君劢与丁文江的论辩。论战围绕科学是否可以支配人生观、科学人生观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等问题展开,其中以张君劢、梁启超为代表的“玄学派”的基本观点是划清科学与人生观的界限,反对“科学万能论”,主张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以补救科学之弊;以丁文江、胡适等为代表的“科学派”则大力推崇科学精神,认为科学可以且必须被用于人生观;以陈独秀、瞿秋白为代表的“唯物史观派”强调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都有规律可循,总体上支持“科学派”。“玄学派”、“科学派”和“唯物史观派”的主张并非毫无根据,而是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下、在某种思想基础上逐步建立、发展起来的,基于此,具有代表性的如卢毅、李承贵等学者对论争的理论依据进行了探究和发掘,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其中卢毅借鉴哈耶克关于“建构论唯理主义与进化论理性主义”的知识论区分指出“玄学派”和“科学派”所着重争辩的关键乃在于理性所使用的范围以及程度;李承贵将论争的关键点聚焦于各方对人生观的解析,并认为“玄学派”、“科学派”与“唯物史观派”在该问题上分别采取了20世纪初西方流入中国的三种文化思潮,即人文主义思潮、科学主义思潮和马克思主义思潮。虽然二人的见解都堪称独到,但究其根本,均只是指出了论争的根本分歧,而并没有揭开分歧存在的内在原因。有鉴于此,本文将以文化系统的全新视角再次解析“科玄之争”各方思想分歧的根源。2“科玄之争”的历史背景21国内背景“科玄之争”的发生有其深刻的国内背景和国际背景。鸦片战争导致了中国社会的颠覆性变化,为救国图强,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从器物、制度等方面向西方学习,意图实现现代化。但洋务运动的破产、“戊戌变法”的夭折使他们意识到现实的惨淡,改革历史性地顺延至文化层面,于是以“五四”运动为代表性事件的新文化运动爆发,以“科学”和“民主”的思想批判、打倒、替代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渐成潮流“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他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那个名词就是科学”。1科学不仅因其工具理性而具有方法论上的功利主义意义,而且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被当成反对旧文化旧思想的锐利武器,逐渐侵入到传统文化和心理领域,并沦于“唯科学主义”,即认为宇宙万物的所有方面都可通过科学方法来认识2。这一理性主义极端或多或少导致了整个社会人性和道德层面的迷失和无归依感。322国际背景“科玄之争”爆发的国际背景包括其一,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经典科学的危机引发的“科学破产”的观点;其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的对欧洲物质文明乃至其科学的怀疑和否定。这两点集中地表现于当时旅欧归来的梁启超所著的欧游心影录中“当时讴歌科学万能的人,渴望着科学成功,黄金世界便指日出现。如今功总算成了,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好像沙漠中失路的旅人,远远望见个大黑影,拼命往前赶,意味可以靠他向导。那知赶上几程,影子却不见了,因此无限凄惶失望。影子是谁,就是这位科学先生。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到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来。”4梁漱溟在其后出版的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中也同样感叹“质而言之,世界未来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5虽梁启超绝未明确说过要完全逃避科学,梁漱溟并未全盘抛弃西方文明,但二者的观点却为之后的“科玄之争”尤其为“玄学派”提供了许多素材。3“科玄之争”的各方观点31“玄学派”的主要观点“科玄之争”起于1923年2月张君劢在清华大学所做的题为人生观的演讲,其中,张君劢明确提出科学不能解决人生观问题的论断,并列举男女平等、私有财产制与共有财产制等9个例子,比较科学与人生观的5点不同之处,以此证明人生观问题绝非科学所能为力。在遭到丁文江、胡适等的攻击后,其1胡适科学与人生观序科学与人生观(上),上海亚东图书馆,1923232郭颖颐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13于佳文化哲学视角下的“科玄论战”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54梁启超欧游心影录饮冰室专集二十三,上海上海中华书局,19125梁漱溟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上海书店,1922他“玄学派”支持者如梁启超、林宰平、张东荪、屠孝实、瞿菊农等也纷纷发表文章,支持和补充张君劢的观点。总体而言,“玄学派”的主要观点包括其一,科学不能解决人生观问题如上所述,张君劢认为科学与人生观存在5点不同“第一,科学为客观的,而人生观为主观的”;“第二,科学为伦理的方法所支配,而人生观则起于直觉”;“第三,科学可以以分析方法下手,而人生观则为综合的”;“第四,科学为因果律所支配,而人生观则为自由意志的”;“第五,科学起于对象之相同现象,而人生观起于人格之单一性”,由此得出结论,“科学之所用,专注于向外”,无法解决人生观问题。6其二,反对科学万能,认为欧洲文化的破产是过分强调科学的后果与“科学派”坚称“分类,求其公例”的方法可以应用于一切领域不同,“玄学派”对科学万能论持明显的悲观主义态度。梁漱溟在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中表示,“科学本身就含有有害的生命观、粗糙的功利主义和过度的行为主义,如果不对它加以必要节制反而如科学万能论主张的那样把科学的功用无限放大,乃至用它的方法来指导和解决包括精神生活在内的一切宇宙人生问题。那么其结果不仅会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造成二者之间的紧张,还会使人放弃对生存意义和道德价值的追求,导致人性的丧失。”7同时,梁启超援引国外听到的谈话,强化了“科学破产”的结论“他(一名美国有名的新闻记者)说哎,可怜,西洋文明已经破产了我回去就关起大门老等,等你们把中国文明输进来救援我们。”8其三,主张以中国的“精神文明”来补救西方的“物质文明”张君劢认为,“自孔孟以至宋元明之理学家,侧重内心生活之修养,其结果为精神文明。三百年来之欧洲,侧重以人力支配自然界,故其结果为物质文明。”既然西洋的物质文明“已成大疑问”,因此,要以中国的“精神文明”来补救西洋的“物质文明”。他还主张,应该把管子的话“衣食足而后知礼节,仓廪实而后知荣辱”改成“知礼节而后衣食足,知荣辱而后仓廪实”,他之所以要提倡中国宋明理学,“其微意在此”。96张君劢人生观科学与人生观,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35397梁漱溟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上海书店,19228郭颖颐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112需要说明的是,“玄学派”内部观点有细微的差别,以梁启超为例,他虽站在这一方,但采取了比较折中的态度,他在人生观与科学一文中提出“人生关涉理智方面的事项,绝对要用科学方法来解决,关涉情感方面的事项,绝对的超科学。”10对于“玄学派”和“科学派”的观点,他说,“我对于君劢、在君(即丁文江)的主张,觉得他们各有偏颇之处。张君劢尊自由意志,我原是赞成的。可惜他运用的范围太广泛而且有错误。一涉理智,当然不能逃科学的支配那么我全部赞成在君的主张吗又不然。在君过信科学万能,正和君劢轻蔑科学同一错误。”11从这段话看来,梁启超认为两方各有得失,应该将人生观的理智和情感两个方面分开来看,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但从根本上,他其实还是偏向张君劢的,他赞赏张“尊寻自由意志”,而且提出人生观中情感的这一部分是“最重要的”,而这一部分正是“超科学”的。32“科学派”的主要观点就在张君劢做了人生观演讲之后不久的4月,丁文江在努力周刊第48、49期上发表玄学与科学评张君劢的人生观一文,批驳张君劢的观点。文章讲述了8个问题人生观能否同科学分家、科学的智识论、张君劢的人生观与科学、科学与玄学战争的历史、中外合壁式的玄学及其流毒、对于科学的误解、欧洲文化破产的责任、中国的“精神文明”。他提出“打倒玄学鬼”的口号,认为人生观要受科学规律、科学方法的支配。其后,胡适、范寿康、王星拱、唐钱等也相继发表文章支持丁文江的观点。总体而言,“科学派”的主要观点有其一,科学能够应用于解决人生观问题针对张君劢提出的科学与人生观的不同之处,丁文江指出“科学不但无所谓向外,而且是教育同修养最好的工具,因为天天求真理,时时想破除成见,不但使学科学的人有求真理的能力,而且有爱真理的诚心。无论遇见什么事,都能平心静气去分析研究,从复杂中求简单,从紊乱中求秩序;拿论理来训练他的意想,而意想力愈增;用经验来指示他的直觉,而直觉力愈活。了然于宇宙生物心理种种关系,才能够真知道生活的乐趣。”因此,“今日最大的责任与需要,是把科学方法应用到人生问题上去。”129张君劢再论人生观与科学并答丁在君科学与人生观,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11211910梁启超人生观与科学人生观之论战(上),上海上海泰东书局,19239011梁启超人生观与科学人生观之论战(上),上海上海泰东书局,192387其二,科学对于社会和人生的效果是积极的针对“玄学派”把欧洲文化破产归咎于科学的观点,丁文江指出,欧洲文化的危机不是由于有了科学,反而正是缺乏科学精神的结果。“欧洲文化纵然是破产(目前并无此事),科学绝对不负这种责任,因为破产的大原因是国际战争,对于战争最应该负责的人是政治家同教育家。这两种人多数是不科学的。他们这班人的心理,很像我们的张之洞,要以玄学为体,科学为用。他们不敢扫除科学,因为工业要利用他,但是天天在那里防范科学,不要侵入他们的饭碗界里来,所以欧美的工业虽然是利用科学的发明,他们的政治社会却绝对的缺乏科学精神。”其三,认为精神文明应当立足于物质文明丁文江以史实证明张君劢所谓的“精神文明”曾经导致的严重后果。他指出,宋朝提倡内功理学,一般士大夫没有能力,没有常识,其结果为蒙古人所灭,汉族文化遭到极大的摧残。“精神文明”不可能单靠内心修养得来,而要以物质文明为基础,因而绝不要忘记“衣食足而后知礼节,仓廪实而后知荣辱”的老话。33“唯物史观派”的主要观点“唯物史观派”以陈独秀、瞿秋白等共产党人为代表,他们发表文章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对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发表自己的观点,其主要观点包括其一,人生观的基础是唯物史观与“科学派”一致,“唯物史观派”同样高举“科学”大旗,批判中国传统文化。陈独秀在具体分析张君劢所说的9项不同的人生观后,提出“种种不同的人生观都为不同客观的因果所支配,而社会科学可以一一加以分析的论理的说明,找不出那一种是没有客观的原因,而由于个人主观的直觉的自由意志凭空而发生的。”13即他认为人们不同的人生观是由客观环境造成的,是社会科学而非形而上学的玄学可以说明的。同时,陈独秀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对科学派进行了批评,认为他们没能说明不同人生观产生的原因,没有看到人生观背后的物质世界,因而同样是唯心的。12丁文江玄学与科学评张君劢的人生观科学与人生观,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535413陈独秀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551其二,关于欧洲文化破产问题、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问题在欧洲文化破产的问题上,陈独秀一方面反对玄学派“糊涂的”把责任归于科学和物质文明,另一方面也不同意科学派“不顾事实的”把责任归于玄学家、教育家和政治家的做法,他建议从唯物史观出发,以物质原因来解释欧洲危机。就“科学派”和“玄学派”对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孰轻孰重的争论,以陈独秀的共产党人提出,事实已然证明中国传统文化不能解释社会问题和人生观问题,主张代之以马克思主义文化。4“科玄之争”的理论依据在这场论争中,“玄学派”、“科学派”以及“唯物史观派”都各自有其主张,他们的主张并不是没有根据的,而是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下、在某种思想基础上逐步建立、发展起来的。因此,对论争思想根源的发掘成为诸多研究“科玄之争”的学者颇为关注的内容。总结、归纳当下学者对“科玄之争”思想根源的探究,大致有三个方面其一,从思想根源入手,将“玄学派”、“科学派”分别与“唯意志论”、“唯科学主义”对应;其二,从建构论唯理主义和进化论理性主义的视角对“科玄之争”进行解读;其三,从论战各方对人生观的不同解析切入,将“玄学派”、“科学派”、“唯物史观派”分别与人文主义思潮、科学主义思潮、马克思主义思潮对应。下面将对此进行展开叙述。41思想根源“唯意志论”与“唯科学主义”这是目前大多学者所持的观点。从论战各方主张的观点看,“唯意志论”、“唯科学主义”与“玄学派”、“科学派”有着很好的对应。411“唯意志论”与“玄学派”按照美国学者泰勒的定义,“唯意志论”的中心思想在哲学上是指“意志对于理智或理性来说,乃是处于优先或优越的地位。更概括而言,唯意志论就是说用意志这个概念去解释经验与自然的各方面的问题;或者就像某些古老的哲学所主张的那样,用激情、欲望、愿望或自然倾向这些概念去解释经验与自然的各种问题”。14这一方面契合“玄学派”代表张君劢的思想渊源“其思想14高瑞泉天命的没落中国近代唯意志论思潮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203皆归宋儒而上诉孔孟,同时他的思想中又糅合西方柏格森之生命哲学”15及他的文化史观“吾人以为今后吾族文化之出路,有一总纲领曰造成以精神自由为基础之民族文化”16,另一方面也与“玄学派”认为科学对人生观无能为力、重精神文明轻物质文明的观点相适应。412“唯科学主义”与“科学派”按J韦莫斯的定义,“唯科学主义一词其意义可以理解为一种信仰,这种信仰认为只有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和由现代科学家描述的科学方法,才是获得那种能应用于任何现实的知识的唯一手段。”17如果我们细细考究丁文江借以论辩的知识论基础“存疑的唯心论”,便不能看出其与“唯科学主义”的一致性“心理上的内容都是科学的材料,我们所晓得的物质不过是心理上的觉观感触,由知觉而成概念,由概念而生推论。科学所研究的不外乎这种概念加推论,有什么精神科学、物质科学的分别又如何可以说纯粹心理上的现象又受科学方法的支配”18413“唯意志论”的局限应当承认,这一观点对“唯科学主义”的概括尤为精当,但将“玄学派”的知识论基础简单地归结为“唯意志论”尚不足以完全凸显其所持的全部观点。19在这场论战中,玄学派虽然也往往将情感视为生活“原动力”20,但是他们所论的更主要的则是突出抉发了科学理性的局限性,如梁启超所说,“人类生活,固然离不了理智;但不能说理智包括尽人类生活的全内容。”21此外,无论是从词义抑或内容来看,“唯意志论”与“唯科学主义”由于“所指”各异,其实并不构成直接的正面对抗。2215韦林珍,钟海张君劢的中西文化史观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6444716张君劢明日之中国文化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第526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9312117J韦莫斯唯科学主义的本质与起源麦韦克,19441218丁文江玄学与科学科学与人生观,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319卢毅建构论唯理主义与进化论理性主义一种解读“科玄论战”的新视角东南学术,2001,412212620张君劢,丁文江等科学与人生观,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14121张君劢,丁文江等科学与人生观,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14122卢毅建构论唯理主义与进化论理性主义一个解读“科玄论战”的新视角东南学术,2001,412212642建构论唯理主义和进化论理性主义视角的解读421建构论唯理主义和进化论理性主义所谓建构论唯理主义,是指那种立基于每个个人都倾向于理性行为和个人生而具有智识与善的假设、极端颂扬人的理性能力、确信人能够掌握所有的知识即达到全知的“全知论”;而所谓进化论理性主义则是指那种认为人的理性能力有其限度,任何人都不可能通晓一切,甚至很大程度上不可避免地处于无知状态的“无知论”。23建构论唯理主义因其盲目乐观而被哈耶克指责为“致命的自负”,并有可能导致非理性主义乃至反理性主义。返观“科玄之争”,“科学派”为强调科学可以应用于人生观,片面地夸大科学的作用,及至直接宣扬科学万能论,以“赛菩萨”取代“赛先生”,事实上是从科学理性出发最终却陷于反理性主义的思想悲剧,究其内在缘由,乃在于一种“工具理性”(外王之功能)的强化和文化理想的自身价值及意义上的“价值理性”(内圣之需求)的弱化。24而“玄学派”反因在人生观问题上始终抵制科学而坚持了进化论理性主义,并与“科学派”形成鲜明的对立。422建构论唯理主义和进化论理性主义视角的缺憾建构论唯理主义和进化论理性主义视角的解读成功弥补了“唯意识论”在概括“科玄之争”关键争执点的局限,将关注点投向“科学派”和“玄学派”在科学理性应用的范围和程度上的分歧,可这一视角的解读的必要前提之一乃是动机与行为结果的一致,以科学派“唯科学主义”倾向归谬,确实可能导致陷入建构论唯理主义,然而后者本身是否一定能作为其源流同样,“玄学派”倾向于进化论理性主义似乎也绝非有意为之。如张君劢之后所坚持的,“人权的意义,在哲学上看即是康德拿人当目的,不拿人当手段、工具,也就是说人类有其独立的人格,政府应待其人民为有人格之人民,不待之如奴隶”,25想必进化论理性主义绝非唯一可行的解读方式。23卢毅建构论唯理主义与进化论理性主义一种解读“科玄论战”的新视角东南学术,2001,412212624段治文中国近代唯科学主义思潮新论天津社会科学,19972535825黄克剑张君劢集北京北京群言出版社,19932143对人生观的解析人文主义、科学主义和马克思主义431人文主义、科学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人文主义、科学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初开始从西方引入中国的最重要的三股思潮。其中,人文主义思潮主要包括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论,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和杜里舒的生机论等,强调整体的而非支离的、人本的而非自然的、生机的而非机械的、直觉的而非理智的研究方法。26丁文江曾暗讽“玄学派”遵从的是人文主义思潮“今之君子,欲速成以名于世,语之以科学,则不愿学;语之以柏格森杜里舒之玄学,则欣然矣。”27与人文主义相对,科学主义思潮突出分析的而非综合的、机械的而非生机的、自然的而非人本的、理智的而非直觉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杜威的实验主义、罗素的实在论和斯宾塞的实证主义等。28丁文江在论辩中,曾大量引用杜威、罗素的相关著作作为自己辩说的根据;张君劢曾尖锐批评胡适抄袭杜威、丁文江抄袭皮耳生,也可佐证“科学派”对科学主义思潮的继承。马克思主义思潮则自然得多,陈独秀、瞿秋白等本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忠实信徒。432人生观解析的不足这一观点认为人生观解析的差异是论战各方分歧的产生点,而差异的来源是所选取的方法不同,是当时输入中国的人文主义方法、科学主义方法和马克思主义方法在中国学术界发生作用的反映,29如张君劢所说,“今国中号为学问家者,何一人能真正有所发明,大家皆抄袭外人之言耳,各人读书,各取其性之所近者,从而主张之”。30应该承认,在“玄学派”“科学派”“唯物史观派”的论辩中都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科学主义、马克思主义烙印,但是否只是机械的模仿和反映却值得商榷。姑且不论张君劢的言语是为批驳丁文江的激愤之语还是对当时学界的客观描述,单从张君劢本人所持的学术见解分析,他绝不会甘于简单复制西方的研究方法以为自己论辩的基础。他曾言及,对西方文化,应“采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勿昧于他人之短,勿忘自己之长唯有扩大26李承贵科学玄学论战中的研究方法问题简论科学玄学论战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中的地位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2000,314273227丁文江玄学与科学科学与人生观,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5928李承贵科学玄学论战中的研究方法问题简论科学玄学论战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中的地位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2000,314273229李承贵科学玄学论战中的研究方法问题简论科学玄学论战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中的地位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2000,314273230张君劢再论人生观与科学并答丁在君科学与人生观,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86自己见解以容纳众流以求会通归宿之所,会中外古今一炉而冶之。”31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说,这一观点是片面的,是基于论战各方人生观解析上的差异以人文主义、科学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为视角对“科玄之争”中“争”的内涵的机械解读。5文化系统视角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为克服上述解释的局限、缺憾与不足,本文引入文化系统的视角。该视角承认人文主义思潮、科学主义思潮对“玄学派”、“科学派”立场与观点的深刻影响,但不局限于此,而是后退一步(或“前进一步”),回归孕育人文主义、科学主义的人文文化、科学文化,尝试以文化系统内二者的冲突、融合来给出“科玄之争”的理论依据。51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是人类文化中以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为基础形成的、以人文观和科学观为主要内容并在哲学上表现为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的两种基本文化。32具体而言,科学文化一般指以客观自然界为研究对象,以严密规范的实验方法为工具,理性至上的科学精神为核心形成的科学知识体系33。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化体系,科学文化诞生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彼时,以人为中心的人文文化,不仅孕育了近代科学,也催生了科学文化从文化母体中的脱离。人文文化则是以生命、人性为基点所构成的生命意识、信念伦理及其以想象和通悟与世界(自然、社会)进行沟通与对话的独特能力与方式,重视对人生终极目的的关怀,是生命对于具体历史功利目的和欲望世俗人生追求的形上超越。34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学为基,宣扬“仁政”,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重在启发、教育、感化,是典型的人文主义文化。陈独秀曾指出,中国文化的人文性特征包括“以安息为本位”而非“以战争为本位”、“以家族为本位”而非“以个人为本位”、“以情感为本位”而非“以法治为本位”、“以虚文为本位”而非“以实利为本位”35。西方人文主义文化起于苏格拉底时期,标志性31张君劢中西印哲学文集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12232陈其荣科学主义合理性与局限性山东社会科学,2005,1353933杨爱华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原因探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范今论中国现代人文主义视域中的文学生成与发展文学评论,2006,414515735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青年杂志,1919,1观点是普罗泰戈拉的人本主义哲学,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这一观点在文艺复兴时期发展到顶峰,即人文主义,主要观点包括上述所言及的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论,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和杜里舒的生机论等。此后,随着科学文化的独立、发展,西方文化系统中的人文文化成分遭到一定程度的削弱。西方文化对外开始表现为一种以科学文化为其根本落脚点的文化形态。著名科学史家丹皮尔在其科学史中就曾描述了这一趋势,“在最近一百年或一百五十年中,人们对于自然的宇宙的整个观念改变了,因为我们认识到人类与其周围的世界,一样服从相同的物理定律与过程,不能与世界分开来考虑,而观察、归纳、演绎与实验的科学方法,不但可应用于纯科学原来的题材,而且在人类思想和行动的各种不同领域里差不多都可应用。”3652“科玄之争”中的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返观“科玄之争”,如上所述,应该承认西方传入的人文主义思潮、科学主义思潮分别对“玄学派”、“科学派”的观点的形成造成了深刻的影响,但同时不可否认的是,既然“科玄之争”处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背景中,那么,就不可避免的,中国传统文化会成为争论的触发点。张君劢就曾提议以中国的儒家哲学,尤其是孔孟的人生哲学来解决人生观问题,而丁文江则排斥一切单靠内心修养得来的精神文明,二者的对立可见一般。因此,如果从人文主义、科学主义后退一步(或“前进一步”),以文化系统视角来观察“科玄之争”,那么其实这场论战就是中国传统文化、西方人文文化与西方科学文化的论战,更简而言之,就是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对抗。53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对立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对立问题也称“斯诺命题”。1959年,英国学者斯诺在剑桥大学的一次题为两种文化的演讲中提出,由于科学家和人文学者在教育背景、学科训练、研究对象,以及所使用的方法和工具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他们关于文化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判断经常处于互相对立的位置,甚至心存敌意和反感。韩璞庚指出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存在主观与客观、理智与直觉、知识与价值之间的矛盾关系,这导致了二者在文化深层结构中迥异的文化规范。3736丹皮尔科学史及其哲学和宗教的关系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28354文化系统的结构分化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冲突与经济学中以资本、劳动力等因素解释增长容易陷入悖论一样,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对立是论战的本身而非论战的原因,对论战的原因的探讨应该置于更宽广的背景,即文化系统,以系统结构分化的观点阐述论战产生的必然性。“文化分化”的观点最初由美国学者巴伯在其1962年出版的科学社会学一书中提出,此后,法国哲学家和科学家让拉特利尔主张,“可以在文化人类学的限定下广义地理解文化一词,从这一观点看,从其客观实在性考虑,鉴于文化规定了属于它的个体的特殊存在方式,文化不折不扣就是社会本身,知识系统与技术系统明显地形成这一意义下文化的一部分。”38现今,文化系统的结构分化指原来一直内涵于社会文化系统母体并作为其内在要素的诸思想体系、价值观念,因内外诸因素的影响而从文化母体中分化独立出来的现象和过程。39西方文化中最明显的一次文化系统的结构文化莫过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由人文主义催生的科学文化的诞生。科学文化孕育于人文文化母体,可最终又与母体排斥、竞争、异化、冲突,其内在动力在于科学文化有一种内在的独立发展的需要,这种内在需求强烈地刺激科学不仅要求拥有自己的器物、制度体系,而且还要拥有自己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系统,从而形成自己相对独立的文化系统,即科学文化。当其不断壮大发展,科学文化不仅从器物、制度层面影响其他的文化样式,而且从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层面深刻地影响文化母体本身40,结果便自然导致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野。返观“科玄之争”,彼时,以鸦片战争始,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已达半个世纪,并自浅入深相继重塑了中国文化的器物、制度、思想层次,但几乎每一次都存在尖锐乃至极端的对立洋务运动时期以恭亲王奕、李鸿章等为代表的洋务运动的支持者和以肃顺等为代表的顽固派;戊戌维新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新学势力和以倭仁等为代表的“封建卫道士”;新文化运动时期,以陈独秀、胡适等为代表的新文化派与以辜鸿铭、刘师培等为代表的顽固守旧派。如果文化冲突是文化进步的必经路径,而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本就存在根本性的分歧,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说,“科玄之争”不过是晚清以降中西方文化碰撞的37韩璞庚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学海,199433838让拉特利尔科学和技术对文化的挑战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4939蒋美仕,郑蓉妮科学文化、人文文化与文化系统中南大学学报,2004,10563664040蒋美仕,郑蓉妮科学文化、人文文化与文化系统中南大学学报,2004,105636640延续,是以科学文化为主要特征的西方文化与以人文文化为基本特点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更深一层次人生观上的对立。55文化系统的要素整合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融合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对立并不代表二者不存在融合的可能,现代知识社会科技社会化、社会科技化以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汇流趋势使得人文文化、科学文化的各个要素、各个部分、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整合,并在新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融合关系成为了可能。“科学是批判的、进取的,但社会的运行还需要保守的、稳定的机制,包括伦理、法律规范在内的意识形态则具有强制性,不能仅以科学方法论原则推导”41,这既规定了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边界,也为二者的融合提供了可能,况且,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等非人文文化之间本不存在判然两分的边界线,它对抗理性主义、科学主义但并不摒弃理性和科学,它持守的是信念伦理但并不排除其与责任伦理之间的互通性关系。42美国科学史家萨顿即指出,“没有同人文科学对立的自然科学,科学或知识的每一个分支一旦形成都即既是自然的也同样是人的。”43“科玄之争”持续一年有余,这次论战并不存在宣判谁输谁赢的裁判,但“如果以论战后唯科学主义的延续性和强度作为标准的话,那么科学一方胜了”44虽然之后中国共产党主政以马克思主义清洗科学主义,终结了“唯科学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