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2012年复习大纲_第1页
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2012年复习大纲_第2页
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2012年复习大纲_第3页
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2012年复习大纲_第4页
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2012年复习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一、考试目标1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具有教育基本理论、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小学组织与运行的基础知识,能够针对我国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探索。2学生指导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生身心发展、思想品德发展、医疗、保健、传染病预防和意外伤害事故等方面的相关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有针对性地设计并实施小学教育的有关活动。3管理班级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班级管理、班队活动组织,以及与学生、家长、社区等沟通的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设计和组织班级管理活动。4学科知识和运用能力。具有小学有关学科、学科课程标准、学科知识整合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开展学科教学活动。5教学设计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生学习需求分析、学习内容选择、小学教案设计、小学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完成指定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6教学实施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和开展教学活动。7教学评价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内容主要涵盖教育知识与应用、教学知识与能力两大板块。前者包括教育基础、学生指导和班级管理,后者包括学科知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能力要求分为了解、理解或掌握、运用三个层次。具体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如下(一)教育基础1了解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2了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3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4了解小学组织与运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要求。5了解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6理解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7掌握小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8掌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知识。9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对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二)学生指导1了解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2了解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学习兴趣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一般方法。3了解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4了解小学生医疗、保健、传染病预防和意外伤害事故的相关知识。5掌握指导小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6掌握小学生德育、美育和心理辅导的基本策略和方法。7能够根据小学生学习规律和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8能够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美育和心理辅导工作,促进小学生全面、协调发展。三班级管理1了解小学班级管理的一般原理。2了解小学班主任的基本职责。3了解小学班队活动的基本类型。4了解小学课外活动的基本知识。5掌握小学班级管理的基本方法。6掌握组织小学班级活动的基本途径和方法。7能够针对班级实际和小学生特点,分析班级日常管理中的现象和问题。8能够整合各种教育资源,组织有效的班队活动,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四)学科知识1了解小学有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学科发展的重大事件。2了解小学有关学科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和特点。3掌握小学有关学科课程标准的内容领域所涵盖的核心知识及其关联。4能够针对小学生综合学习的要求,适当整合小学有关学科内容,开展学科教学活动。(五)教学设计1了解小学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依据和步骤。2了解小学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知识。3了解小学生在不同学习领域的基本认知特点;。4了解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整合的基本途径和方式。5理解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和能力、学习经验对新的学习内容的影响。6掌握小学教案设计的基本内容、步骤和要求。7能够依据小学生学习规律、小学相关学科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合理地确定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完成指定内容的教案设计。(六)教学实施1了解小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基本方法。2了解小学生学习动机激发的基本方法。3了解小学课堂教学组织的形式和策略。4了解小学生学习方式的基本类型和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对小学生学习的影响。5掌握小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和主要方法。6掌握小学课堂教学总结的基本方法。(七)教学评价1了解小学教学评价的基本内容、类型和主要方法。2了解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的基本内容、类型和主要方法,以及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3能够针对小学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进行恰当评价。三、试卷结构模块比例题型教育基础20单项选择题简答题学生指导班级管理30单项选择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学科知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50单项选择题材料分析题教学设计题合计100单项选择题约27非选择题约73(注可根据当前小学教师培养和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的具体情况,在材料分析题和教学设计题中分别设置语文、数学等科目的选考内容,考生可任意选择一个科目作答)四、题型示例1单项选择题(1)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公认为第一部具有科学形态的教育学著作是A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B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C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D布鲁纳的教育过程(2)课堂导入方式多种多样。通过对旧知识的回忆、复习、做练习等活动,对照新内容,发现新问题,明确学习任务来导入新课。这种导入方式称之为A直接导入B练习导入C事例导入D温故导入2简答题(1)小学生认知的主要特点是什么(2)小学课堂教学常用的组织形式有哪些3材料分析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有一位班主任在介绍班风建设经验时谈到“在我们学校,校长要求班主任在教室盯班,及时了解班级情况,适时处理突发事件。只要学生出教室门、宿舍门都要排队,班主任都要在场。同时还制定了班主任十到位制度学生上课要到;课前打了预备铃要到;学生听广播要到;学生做眼保健操要到;学生上室外课要到;学生去宿舍要到;学生去餐厅吃饭要到;学生生病要到;学生看电视时要到;学生打扫卫生时要到。这一制度的施行,使班风、班纪大为好转。”可是,有的教师却对这种做法提出异议。问题请运用小学班级管理的有关理论分析“班主任十到位制度”。(2)一位初任教师在进行伊犁草原漫记教学时,要求学生归纳课文中描写猎人猎熊果敢的词句,但是,有一名学生没有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归纳,反而说猎人很残忍,同时指出猎人的猎熊行为是违法的。原本课文是歌颂猎人的,学生却痛斥猎人的猎熊行为,这是教师始料未及的。这位教师并没有因为学生提出不同观点而气恼或回避,而是因势利导,从保护野生动物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充分讨论,发表意见。问题请结合所选择的材料谈谈你对小学教学中预设与生成及其关系的理解。4教学设计题材料一“周长的认识”(具体教学内容略)。材料二“汉语拼音认识汉字”(具体教学内容略)。材料三(具体学科及其教学内容略)问题请在上述材料中任选其一,就课堂教学目标及某一教学环节(譬如课堂导入、讲授新知等)进行教学设计。模块一教育基础第一部分教育的历史与现状1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养子使作善也”。最早把“教”、“育”合起来的是孟子。考点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的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考点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的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二、学校教育制度考点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A。前制度化教育前制度化教育没有形成一定的制度。B。制度化教育选择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从1719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近代学校系统。名词解释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多专业课程和机构,制度化教育指向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考点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中国近代系统的学制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制。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库姆斯等人陈述的非正规教育的概念、伊里奇所主张的非学校化观念是非制度化教育思潮的代表。提出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是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体现。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二战以后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三、教育发展的过程1古代社会A。古代中国在奴隶社会初期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已有“庠”、“序”“校”三种教育机构。到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辟雍”、“东序”、“泮宫”等学校。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由六门课组成。礼、乐、射、御、书、数。孔子堪称首创私学的大师。B。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内容是儒家经典,被浓缩为四书五经。考点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书经诗经易经礼记春秋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考点古希腊的两大教育体系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古代斯巴达式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强悍的军人,强调军式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2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提倡的那种新的文化和世界观被称为人文主义。3近代教育16401688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世界近代史的开端。考点机械化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和电气化工业革命的兴起,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并为初等教育的普及提供了物质基础。变化表现在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3教育的世俗化教育从宗教中分离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420世纪以后的教育考点二战以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A。教育的终身化教育不再是人生的某个阶段而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B。教育的全民化所有人都受到基本教育运动。C。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机会均等。教育自主权的扩大等。D。教育的多元化目标多元、办学形式多元、管理模式多元、教学内容多元、评价标准多元。E。教育的现代化技术现代化、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现代化。2、教育学的发展考点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一、历史上的教育思想(一)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考点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于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他的教育思想集中在论语中。(选择)考点孔子主张“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有教无类”“克己复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战过后期,学记系统的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学记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严密的视导和考试制度,学记主张启发式教学,“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主张“学不躐等”,即循序渐进。(二)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考点苏格拉底问答法第一步成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反映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教育适应人的天性发展”的思想。二、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一)教育学的建立1605年,英哲学家培根首次明确提出建立教育学。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法国的卢梭对自然性的强调到了使之与现代文明对立的程度,他的自然主义教育理想的作品爱弥尔(1762),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提出了“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二)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考点规范教学的建立通常是以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1835年,赫尔巴特出版了教育学讲授提纲,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可以说是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在教学上形成了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杜威作为现代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民本主义与教育,他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在做中学”。他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围绕学生的需要和活动组织教学,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针对赫尔巴特的三中心提出新的三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二、当代教育学的发展克鲁普斯卡娅(18691839)出版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是第一本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学和教育史的专著。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编写教育学,在我国产生重大影响。美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1915)提出了“学科基本结构”的思想。每门学科都存在一系列的基本结构。所谓的“学科基本结构”,就是指某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例如,化学中的“键”、数学中的交换律、分配律和结合律等。在他看来,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结构”应该是学习知识方面的最低要求。学生如果掌握了“学科基本结构”,就能更好地掌握整个学科。指导了60年代的课程改革。美心理学家布鲁姆(1913)分类学是1956年在芝加哥大学所提出的分类法,他把教育者的教学目标分类分成以下三个领域认知领域;技巧领域及态度领域。每一领域对应于学习的不同层次,而较高层次对应学科内较复杂的内容。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最终目标,是要鼓励教学者对三个领域的教育目标都要达到,以达至整全的教育。1975年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家赞可夫教学与发展“教学应走在学生的发展前面”。第二部分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第一节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一、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发展小学教育通常是指一个国家学制中第一阶段的教育,也称初等教育,教育对象一般为612岁的儿童。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对全体公民实施的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一我国古代的小学教育我国的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据推测,“庠”“序”“校”都是当时的小学。二我国近现代的小学教育1878年,张焕纶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近代小学的开端。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规定设初等小学堂,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1840年以后,我国的小学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发展变化的基本特征是1逐步明确了小学教育为普通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2学制改革逐渐向世界其他国家靠近,采用修业年限为6年的“42“学制。3逐步明确小学教育是为培养合格公民打基础的教育。4从小学堂到小学校都有了公立和私立两类。三建国以后的小学教育建国之后,从1986年开始推行九年义务教育。建国以来,小学语文、算术等学科都进行了教学改革的试验。教学改革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二、义务教育1、概念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对全体公民实施的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2义务教育的意义第一义务教育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又会不断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第二义务教育体现着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水平,又会促进现代文明的提高第三义务教育既可以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又可以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下简称义务教育法是实施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1985年5月,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制定义务教育法、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任务。1986年4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的主体、入学、教育教学、实施、物质保障等方面从法律上作出了比较全面的保证。1992年4月,国务院又批准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我国的义务教育制度更加具体,更加规范,也更趋于完善与成熟。义务教育法的立法宗旨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发展基础教育第二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第三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义务教育法的基本内容与实施义务教育法共十八条,对义务教育的指导思想、实施对象及年限、学制、管理体制、办学条件、各方应履行的责任与义务等方面作了具体的规定。1义务教育的指导思想“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2义务教育的实施对象及年限凡年满6周岁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均为适龄义务教育学生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儿童的入学年龄可推迟到7周岁我国义务教育的年限为9年。3义务教育的学制“义务教育可以分为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两个阶段。“我国义务教育的学制年限通常有“六三学制“、“五四学制“、“九年一贯制“。4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我国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下,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三、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一下三个方面1、普及性2、基础性3、强制性第二节小学教育目的的意义与依据教育目是人们对教育活动的一种设计。小学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1、定义小学教育目的是指人民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小学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在小学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2、小学教育目的的是小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贯穿于小学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其作用小学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具有激励作用具有评价作用3、制定小学教育目的的依据A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不同的社会政治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B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制定小学教育目的,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要注意小学生年龄发展的阶段特征,尊重他们的兴趣与需要在考虑小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的共性时,还要注意到所存在的发展的差异性。C人们的教育理想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指明了人的发展的必然规律,是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二、我国小学教育目的表述一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目的1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制定的有关教育方针及其规定的教育目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它们都确定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指明了教育培养人才、学校办学的方向第二,它们都确定了教育培养的人所应具有的素质,这就是使受教育者在品德、智力、体力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2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二小学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决定了全面发展教育的整体内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素质教育的理论要点)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二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三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2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之所在。4、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5、素质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素质教育的理论要点)第三节小学组织与运行校委会学校的最高组织机构。学校的各种重大决策、制度的制定都必须经过校委会审议通过,才能执行;学校的大型开支,方案需上校委会研究讨论通过后方可申报;一些大型活动的开展,活动的计划必须经校委会审核。教导处制定并实施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检查并总结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负责组织管理学校教学管理工作,指导个教研组和班主任开展各种教学、教研和第二课堂活动,组织本校的课题研究活动。协助学校和少先队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负责管理全校学生的学籍管理。总务处负责小学的后勤管理、财务管理、勤工俭学、两免一补等工作,认真搞好本校的后勤服务供应。党支部主要负责小学全体教师的政治思想工作,党员的党费收缴,传达党的一些重要文件和精神,引导教师进行政治学习。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少先队负责全校的德育工作,学校各项德育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以及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每期的队员纳新工作。第三部分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指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所采用的方法。中国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采取多种方法以探求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和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教育的质与量之间的变化和规律。古代的中国和西方都有总结教育经验的记载所用方法有的是有关事实的记录也有初步的经验概括但都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的研究方法。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教育事业的兴起社会科学研究的调查法文献法历史研究法以及自然科学研究的归纳法实验法统计法等都先后进入教育科学研究领域。特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教育科学研究奠定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使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使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观察法教育科学研究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自然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并作出准确具体和详尽的记录以便全面而正确地掌握所要研究的情况。观察法不限于肉眼观察耳听手记还可以利用视听工具如录音机录像机电影机等作为手段。观察法的步骤是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制订观察计划。先对观察的现象作一般的了解然后根据研究的任务和研究对象的特点确定观察的目的内容和重点。如果情况复杂或内容多可采取小组分工观察。最后制定整个观察计划确定进行观察全过程所需的次数时间记录用纸表格以及所采用的仪器等并考虑如何保持被观察对象的常态等等。按计划进行实际观察。在进行过程中既要严格按照计划进行必要时也可随机应变。要选择最适宜的观察位置集中注意力记下重点不为无关现象扰乱观察时可借助仪器及时作记录不要事后回忆。及时整理材料对大量分散材料利用统计技术进行汇总加工删去一切错误材料然后对典型材料进行分析。如有遗漏及时纠正对反映特殊情况的材料另作处理。、文献法通过阅读有关图书资料和文件来全面地正确地掌握所要研究的情况。查阅的文件最好是第一手材料。如果是第二手材料必须鉴别其真伪后才可选用。文献法的步骤是收集与研究问题有关的文献如图书资料文件和原始记录等。然后从中选择重要的和确实可用的材料分别按照适当顺序阅读。详细阅读有关文献边读边摘录边立大纲。根据大纲将所摘录材料分条组织进去。分析研究材料写成报告。使用这一方法须注意查阅文献之前要有与研究问题有关的知识准备否则难于从材料的分析中作出正确的结论。、调查法研究者有计划地通过亲身接触和广泛了解包括口头或书面的直接或间接的比较充分地掌握有关教育实际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在大量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找出科学的结论以指导以后的教育实践活动。调查法一般的是在自然的过程中进行的通过访问发问卷开调查会测验等方式去收集反映研究现象的材料。在调查的过程中经常利用观察法作为调查和核对材料的手段。调查法必要时可同历史研究法实验法等配合使用。调查法的步骤是准备。选定调查对象确定调查范围了解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研究有关理论和资料拟定调查计划表格问卷谈话提纲等规划调查的程序和方法以及各种必要的安排。按计划进行调查活动通过各种手段蒐集材料。必要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对计划作相应的调整以保证调查工作的正常开展。整理材料。包括分类统计分析综合写出调查研究报告。、统计法通过观察测验调查实验把得到的大量数据材料进行统计分类以求得对研究的教育现象作出数量分析的结果。这是数理统计方法在教育方面的应用。统计法可用于对教育行政效率的检验对教育经费的合理分配对课程分量规定的测定对学生的成绩的科学比较等等。在教育实际工作中经常使用描述统计研究情况如整理实验或调查来的大量数据找出这些数据分布的特征计算集中趋势离中趋势或相关系数等将大量数据简缩找出其中所传递的信息。还可进一步使用推断统计法即利用描述统计取得的信息通过局部去推断全局的情况。近几十年来随著统计学的发展提出了实验设计要求在较严谨的实验研究中检验设计中所列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统计法一般分为两大步骤统计分类。整理数据列成系统分类统计制统计表或统计图。数量分析。通过数据进行计算找出集中趋势离中趋势或相关系数等从中找出改进工作的措施。掌握统计法必须学会科学的推理方法和掌握统计计算的技术。、行为研究法一种综合的研究方法。主要用于观察和访问了解儿童的行为进行分析研究探求关于儿童行为的规律从而采取具体措施帮助儿童修改他的行为故也称为行为修改法。现代行为修改派的主要代表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他主张控制情境采用褒奖和强化的方法来修改儿童的行为。这种方法进行的步骤如下把儿童行为的表现作详细的观察和记录。根据观察的结果和记录对儿童行为进行具体分析确定行为修改的内容和程序。按计划帮助儿童改变行为。进行过程中要注意强化是否及时物质强化是否伴随言语的赞赏强化方式是否多样化强化是否恰当给予强化的人是否为儿童所信任等。一般不用惩罚的方法。、历史研究法通过对人类历史上丰富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的分析研究去认识教育发展的规律性用以指导今天的教育工作。历史研究须广泛地查阅文献它同文献法有关但不能等同文献法。文献法不一定研究某一现象的全部过程历史研究法也不限于只查阅文献。历史研究法的步骤是史料的收集。要尽可能地收集与研究问题有关的史料如政府的教育法令规章制度决议规划条例等材料还要收集反映当时教育情况的论著报告小说等有关材料。不仅要有文字的史料还要有非文字的史料。史料的鉴别。要用各种方式对收集的史料鉴别其真伪也要区别长期为大家所公认的史料中史实的真伪。史料的运用。史料鉴别后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要对具体事物作具体分析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比较法比较法是对某类教育现象在不同时期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地点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研究以揭示教育的普遍规律及其特殊表现。采用比较法要考虑各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历史传统科学和技术以及文化发展的水平教育理论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反映明确可比较的指标。这样才能正确掌握某一国家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明确可以借鉴和学习什么。进行步骤描述。把所要比较的国家的教育现象的外部特征加以描述要求准确客观为进一步分析比较提供必要的资料。整理。把收集到的有关资料进行整理如作出统计材料进行解释分析评价设立比较的标准等必要时须研究某些材料在历史发展中的变化以便深刻地理解所分析的教育对象的现状。比较。对资料进行比较和对照找出异同和差距提出合理运用的意见。比较法的使用离不开其他方法的配合比较法本身还要求科学化和定量化。、分析法或称逻辑分析法即对所蒐集的材料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这种方法本身包括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具体方法。分析是把复杂的教育现象分为各个组成要素抽出它的各种特点来单独地观察它们剖析每个组成因素的性质和特征。分析之后又必须进行综合。即根据分析的结果把事物或现象的各个要素联成一个整体来认识。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抽象是对某种教育现象抽出基本的本质的东西撇开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集中注意力去掌握事物的本质概括则是从某些教育现象中抽取出其本质属性从而形成概念。归纳是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方法即将所研究的同类教育现象概括出该类现象中的一般特征来。演绎是由一般到个别的推理方法。分析法对研究成果的关系甚大分析工作必须慎重地进行特别要注意运用正确的方法论作为指导。、实验法在人工控制教育现象的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教育现象的变化和结果。它能使观察记录更为精密便于弄清每一个条件所产生的影响保证研究工作的准确进行。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前者基本上是在人工设置的条件下进行可采取各种复杂的仪器和现代技术。后者在日常教育工作的正常条件下进行。教育实验法多数采用自然实验法进行但对某些问题的研究也需要应用实验室实验法。不论采用哪种实验法都要保证受试者处在正常的状态中。实验法一般分3种单组法。就一个组或班进行实验看施加某一实验因子与不施加实验因子或在不同时期施加另一实验因子在效果上有何不同。等组法。就各方面情况相等的两个班或组分别施以不同的实验因子再来比较其效果。循环法。把几个不同的实验因子按照预定的排列次序分别施加在几个不同的班或组然后把每个因子的几次效果加在一起进行比较。实验法进行的步骤是决定实验方法组织形式拟定实验计划。创造实验条件准备实验用具。实验进行前根据实验目的拟定测验题目准备教具仪器记录表格统一标准拟定记录方法符号等设法控制实验因素使重要因素不变或少变。实验的进行。在实验过程中要作精确而详尽的记录在各阶段中要作准确的测验。为了排除偶然性可反覆实验多次。处理实验结果。考虑各种因素的作用慎重核对结论力求排除偶然因素作用。与实验法有关的还有模拟法即创设专门类似物模型或情境的办法。科学模拟便于进行精确分析把所得结论用于现实环境。如外语教学中创造语言环境和外语演剧教学直接教学法的试验等等。10、个案研究法对单一的人或事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研究的人或事可能是典型的也可能不是典型的。可以通过若干个个案研究再作比较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以指导工作。个案研究一般常同典型调查结合进行进行的步骤与调查法类同。一般为进行了解确定个案研究对象。进行观察调查收集资料。进行个案分析研究写出分析报告。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法,是指通过搜集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加以系统的分析研究,从而达成疏理、解释或评价、预测任务的一种方法。第四部分教师专业发展1学生教育系统诸种要素中,学生和教师是其最基本的要素。一、学生的本质属性一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1学生是人这里所指的人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含义1学生是能动的主体2学生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3学生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2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发展的需要1学生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2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3学生是具有发展需要的人二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学生的发展性与学生的不成熟性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正因为不成熟,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学校和教师才大有可为。学生学习的特殊性表现在1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3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二、学生的社会地位学生的社会地位属学生权利问题。一学生社会地位的保障1少年儿童是权利的主体少年儿童是独立的社会个体,有着独立的法律地位,他们不仅享有一般公民的绝大多数权利,并且受到社会特别的保护。2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1学生的身份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体现了儿童的身份和法律地位,体现这一精神的基本原则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原则;无歧视原则。我国中小学生身份的定位有三个层次第一,中小学生是国家公民第二,中小学生是国家和社会未成年的公民第三,中小学生是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即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各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2学生的法律地位在教育领域中,中小学生享有未成年公民所享有的一切权利,如身心健康权、隐私权、受教育权等,并受到学校的特殊保护作为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中小学生享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公正评价权、物质帮助权等。当然,学生负有接受教育和管理的义务。二少年儿童的合法权利1学生的受教育权学生的受教育权包括受完法定教育年限权、学习权和公正评价权。2学生的人身权国家除了对未成年学生的人身权进行一般保护外,还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等进行特殊保护,并要求教师、学校、家庭、社会尽到特殊的保护责任。为了保障学生的人身权,对于学校和教师,其职责是1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2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3学校和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共同做好校舍维护和防护工作,不得使未成年的学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和生命健康的校舍中及教学设施中进行学习和活动4对侵犯学生各项人身权的行为应积极予以劝阻、制止或即时向公安机关报告三学生的义务学生应尽的义务有一是遵守法律、法规。二是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三是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四是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2教师一、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1职业的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第一次从法律上确认了教师的社会地位的专业性。(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2教师职业的特点(1)。传道者角色(2)。授业、解惑者角色(3)。示范者角色(4)。管理者角色(5)。父母与朋友角色(6)。研究者角色二、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我国教师法第十条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有本法所规定的学历或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当代教师质量的集中体现。1教师的学科知识素养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条件。(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2教师广泛的文化素养(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3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1敬业敬业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第一要素。2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要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观、学生观、教育质量观。3掌握教育理论和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1对所教知识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2向学生传授知识、施加影响的能力主要体现在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4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三、教师的人格特征第一情绪稳定,性格开朗,兴趣广泛第二坚定的意志和积极的进去精神第三心胸开朗,兼容并包3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学校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维系下进行的。一、教学上的授受关系一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二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三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二、人格上的平等关系一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二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三、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影响。教师对成长中的儿童和青少年有着巨大的又是潜移默化的影响模块二学生指导第一部分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旨在探讨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教一学过程的五要素是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三种过程是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2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是主体因素,有群体差异、个体差异;教师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风格等基本心理特性;教学内容是学与教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3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20世纪20年代以前为,从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为发展时期,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为成熟时期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为完善时期。4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诞生之年是1903年。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作者是廖世承在1924年编写的。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对当时的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乌申斯基因此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5宏观上,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师特点和教学环境等四种主要的变量。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的作用可表述为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6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哪些方面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的体系越来越完善,内容越来越丰富。1994年,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成果主动性研究,即研究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并对自身的心理活动做出控制;反思性研究,即研究如何促使学生从内部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并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合作性研究,即研究如何使学生共享教与学中所涉及的人力资源,如何在一定背景下将学生组织起来一起学习;社会文化研究,即研究社会文化背景如何影响学习过程和结果。此外,20世纪80年代后期,人们开始探讨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过程的特点,以及如何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来促进其获得知识并培养其学习能力等。这些研究为学习和教学理论的发展注人了新鲜血液。7请简述教一学过程的四种变量。1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所传递信息的主要部分,是教学中的客体,它是由社会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决定的。2学生特点。学生除了有年龄、性别等差别以外,还有个别差异。年龄的差异意味着思维发展的不同水平,而个别差异则意味着思维发展的水平在不同人身上有不同的表现。智力的差别、原有知识结构的差别、性格的差别外向或内向、场依存性或场独立性等等、以及家庭的文化背景、种族等差异,所有这些都会对教育进程产生影响。3教师特点。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无论从哪个意义上讲都起着主导作用。4教学环境。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前者涉及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以及空间布置等,后者涉及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教学环境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情感和社会等心理特性的发展。8请分析教一学过程中存在的三种过程。(1)学习过程,它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如学习的实质、条件、动机、迁移以及不同种类学习的特点等。(2)教学教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教学情境(如教学目标的选择、题材的安排以及环境的设置等),组织教学活动(如讲演、讨论、练习以及实验等),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如信息的的呈现、课堂提问与答疑等),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此外,教师还要进行教学管理,调节教学的进程,以确保教学的有效性。(3)评价/反思过程,它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它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和反思。尤其在教学结束后,教师要特别注意评价学习的结果,对学生和教师自己的行为作出反思。9联系实际说明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学生的情况是千差万别的,一旦出现了学习困难,教育心理学可提供多种方法帮助教师了解原因。例如,一名小学四年级学生在语文阅读方面存在困难,我们就可以应用智力测验、阅读测验或者与此有关的生理方面的健康检查等各种测查手段来找出困难的症结。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对教育现象形成新的科学认识。尤其是对传统的常规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更为科学的观点。例如,在小学语文课上,老师应该采用什么方式指定学生起来朗诵课文,是随机点名还是按顺序点名对这个看上去不成为问题的问题,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其答案并非像人们想像的那么简单,应综合考虑不同的年级、不同点名方式的利弊等,选取恰当的点名方式。(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教育心理学为实际教学提供了一般性的原则或技术。教师可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材料、教学环境等,将这些原则转变为具体的教学程序或活动。例如,根据学习动机的规律,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创设问题情境、积极反馈、恰当控制动机水平等手段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利用教育心理学原理,老师不仅可以正确分析、了解学生,而且可以预测学生将要发生的行为或发展方向,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或预防措施,达到预期的效果。比如,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为智力超常或特殊才能的儿童提供更为充实、更有利于其潜能充分发展的环境和教学内容。(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教育心理学不仅为实际教育活动提供一般性的理论指导,也为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提供了可参照的丰富的例证。教育心理学并非给教师提供解决一切特定的问题的具体模式,相反它给教师提供进行科学研究的思路和研究方法,使教师不仅能够理解、应用某些基本的原理和方法,而且还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创造性的研究,去验证这些原理并解决特定的问题。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1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划分心理发展阶段的依据是个体在一定时期内所具有的共同的、本质的、典型的心理特点和主导活动。学生心理的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连续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表现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心理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尽管发展的速度存在个体差异,但发展是不可逆的。3不平衡性。不同心理的发展速度不同,达到成熟水平的时期不同,发展所需的最佳时期与条件不同,具有不平衡性。4差异性。各种心理机能所达到的最佳水平、形成的速度、达到成熟水平的时期因人而异,具有个体差异性。2我国心理学家把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乳儿期(01);婴儿期(13);幼儿期(36,7);童年期(6,711,12);少年期(11,1214,15);青年期(14,1525);成年期(2565);老年期(65以后)。社会自我基本成熟的时期在少年期。心理自我开始形成和发展的时期为青年初期。3前运算阶段的特征有单维思维;思维的不可逆性;自我中心。具体运算阶段的特征有多维思维;思维的可逆性;去自我中心;具体逻辑推理。4人格又称个性,通常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人格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有机组成部分。人格的发展阶段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