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硕士博士论文】战国晋系铜器铭文校释及相关问题初探全文_第1页
【优秀硕士博士论文】战国晋系铜器铭文校释及相关问题初探全文_第2页
【优秀硕士博士论文】战国晋系铜器铭文校释及相关问题初探全文_第3页
【优秀硕士博士论文】战国晋系铜器铭文校释及相关问题初探全文_第4页
【优秀硕士博士论文】战国晋系铜器铭文校释及相关问题初探全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緒論一、戰國晉系銅器銘文研究範圍界定1戰國時代的界定“戰國時代”指的是春秋以後到秦統一的這一段歷史時期。“戰國”一詞在當時就已經存在,如尉繚子1有今戰國相攻,大伐有德。(尉繚子兵教下篇)戰國則以立威抗敵相圖,而不能廢兵也。(尉繚子兵令上篇)指的是攻戰之國。西漢末年劉向編輯戰國策時,始以“戰國”作為特定歷史年代的名稱2,沿用至今。戰國時代的下限為秦王政一統之時(公元前221年),關於其起始年代,主要有五種不同的意見前481/480年之說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西狩獲麟,孔子絕筆。學者或以此為春秋終結,戰國開始3;前476年之說司馬遷作史記六國年表,以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6年)為戰國之始,後世學者多有從之4;1尉繚子曾被認為是偽書,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有尉繚子殘簡,內容基本與今本相同,從行文不避漢初皇帝名諱的情況來看,其成書應該在戰國時期。參何法周尉繚子初探J文物,1977(2)282楊寬戰國史(增訂本)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23如楊寬戰國史(增訂本)“戰國大事年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以公元前481年開。周谷城中國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則以前480年為戰國起始年代等。4郭沫若中國史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翦伯讚中國史綱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前468年之說周貞定王元年(前468年)為左傳終年,學者或以此為戰國始年5;前453年之說劉向戰國策書錄云“臣向以為,戰國時游士輔所用之國,為之策謀,宜為戰國策,其事繼春秋之後,訖楚漢之起,二百四十五年間之事,皆定以殺青,書可繕寫”6。從“楚漢之起”(前208年)上推245年為前453年,是年韓趙魏三家滅知伯,有學者從之7;前403年之說司馬光編資治通鑒以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為戰國之始,是年韓趙魏三家被周天子命為諸侯,有學者從之8。學者基於不同的學術立場或研究視角,對戰國起始年代持有不同意見可以理解。從銅器自身的演變特點以及研究實踐來看,春戰分野的絕對時間對銘文研究意義不大。古文字學者多傾向於公元前476年之說9,本文也依照這種“慣例”,以下便不再說明。2研究對象的界定廣義上的“銅器”,包括樂器、容器、兵器、貨幣、量器、車馬器、銅鏡、雜器等在內的所有青銅製品。鑒於貨幣、兵器、銅鏡資料及研究成果較多,已經成為相對獨立的研究門類。加之本人學力有限,無法把握全部。因此本文所謂“銅器”,專指兵器、貨幣、銅鏡之外的有銘青銅製品。戰國文字區系理論中的“晉系”,包含韓、趙、魏、兩周、衛、鄭、中山等多個國家10。而本文所謂的“晉系”資料,僅包括兩周(東西周)、魏、韓、趙國以及銘文內容、書體、用字習慣等近於上述國家的國別待考銅器銘文資料。對於其它“晉系”國家,則有必要作一簡要說明5如清人林春溥戰國紀年和黃式三周季編略等。6何建章戰國策注釋M中華書局,201113557金景芳中國奴隸社會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8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修訂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白壽彝中國通史綱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9李學勤東周與秦代文明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410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訂補)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115中山國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河北省平山縣三汲鄉發現戰國中山國國君墓葬及國都靈壽故城,出土大量珍貴文物,其中便包括為數眾多的有銘青銅器11。這些銅器銘文內容豐富、文字結構和書體風格有不同於典型晉系特徵之處,故本文不把中山國資料包括在內;衛國戰國時代衛國一直存在,但學界對出土青銅器中有無衛國銅器一直沒有定論,其關鍵便在於坪安君諸器的國別判定上12。本文將坪安君諸器置於魏國銅器之中,因此不再單列衛國銅器;鄭國鄭國於公元前375年為韓所滅。曾有學者認為哀成叔諸器是戰國鄭器13,多位學者已經指出其誤,哀成叔諸器年代在春秋晚期14;子馬氏鼎早年被認為是東周器15,董珊據清華簡二繫年“郎莊平君率師侵鄭,鄭皇子、子馬、子池、子封子率師以交楚人”(第二十三章),認為簡文子馬與鼎銘子馬所指一致,是知該鼎屬戰國早期鄭16,似乎證據不足。準此,目前並未發現明確屬於戰國時期的鄭國有銘青銅器,故而本文不列鄭國銅器。二、戰國晉系銅器銘文研究概況從現有資料來看,戰國晉系銅器銘文的研究歷史並不算長。清代以前有關銘文的著錄和研究均極為少見。清中期以降,研究逐漸興起,并隨著新材料的出土和古文字學科的發展而不斷深入。下面便從清代開始,按照清代、民國、建國以後(以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為界分前後兩段)的年代順序分四段對戰國晉系銅器銘文的研究概況作簡要介紹1清代的晉系銅器銘文研究11河北省文物管理處河北省平山縣戰國時期中山國墓葬發表簡報J文物,1979,112吳良寶平安君鼎國別研究評議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9(7)818613彭裕商嘉鼎銘文考釋G/考古與文物編輯部考古與文物叢刊第二號古文字論集(一)19833639趙振華哀成叔鼎的銘文與年代J文物,1981(7)686914李學勤考古發現與東周王都,新出青銅器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蔡運章哀成叔鼎銘考釋J中原文物,1985(4)566115黃盛璋公朱鼎及相關諸器綜考J中原文物,1981(4)394616董珊讀清華簡J/OL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11226又見董珊簡帛文獻考釋論叢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109本文引自後者。清代中期以來,樸學發達,金石學復興。官私機構和學者對金石材料的搜羅用力甚勤,他們或將所得有銘資料墨拓或摹寫而刊印成冊,形成金石著錄。比較著名的有梁詩正、王傑等奉乾隆命所編“西清四鑒”,即西清古鑒(1755)、寧壽鑒古(17491781之間)、西清續鑒甲編(1793)、西清續鑒乙編(1793)、吳榮光筠清館金文(1842,以下簡稱“筠清”)、吴大瀓恆軒所見所藏吉金錄(1885,以下簡稱“恆軒”)、吳式芬攈古錄金文(1895,以下簡稱“攈古”)、劉心源奇觚室吉金文述(1902,以下簡稱“奇觚”)、端方陶齋吉金錄(1908,以下簡稱“陶齋”)、陳介祺簠齋吉金錄(1918,以下簡稱“簠齋”17)、吴大瀓愙齋集古錄(1919,以下簡稱“愙齋”18)等。很多晉系銅器銘文便以拓片或摹本的形式被著錄而流傳下來,目前所見主要有清代金石著錄所見戰國晉系銅器銘文現器名著錄二十七年大梁司寇鼎筠清55312、攈古2之2572內黃鼎西清續鑒乙編四十五二十七年寧皿西清續鑒乙編一六三五里鼎陶齋56右卜廚鼎陶齋54三十二年坪安君鼎恒軒21、愙齋6192眉鼎(蓋)愙齋6184(蓋)二十三年襄平鼎(眉鼎)(器)奇觚1181、愙齋6183(器)宜信冢子鼎(梁上官鼎)攈古1之3413、奇觚11823、愙齋6191、簠齋1鼎22十三年陰令鼎愙齋6201魏下官壺愙齋254217陳介祺於1884年去世,該書雖然刊印時間靠後,但銅器的獲得卻主要在清晚期,因此本文將其歸入清代著錄。18吴大瀓於1902年去世,該書雖然刊印時間稍後,但寫作的年代在晚清,因此本文將其歸入清代著錄。長信侯鼎蓋恒軒22清代的古文字研究已經取得了相當的進展,學者在獲得這些材料時往往會進行簡單的研究。以吳大澂為例,作為戰國文字研究最重要的一個先驅者19,在其著作愙齋集古錄釋文賸稿中曾對幾件晉系銅器作研究20古梁字,見古幣文筠清館金文大梁鼎從邑。疑古庸字,與容同意。當即參字,四分與三分皆言鼎之所容也(“梁上官鼎”條)十三年下一字不可辨識,古陰字,即命,即,字見筠清館大梁鼎,此系梁器也。(“上官鼎”條)吳氏是清晚期古文字研究中的佼佼者,其關於銅器銘文的釋讀意見有可取之處,值得重視。同時期陳介祺對戰國文字的認識也大大超過前人,在簠齋吉金錄中曾指出“梁上官鼎”為戰國魏器,可算是獨具卓識。但是,“陳介祺、吳大瀓之前的清代金石學家,知道宋代發現的詛楚文是戰國時代的秦國文字,還已經知道古貨幣上的文字有不少屬於戰國時代。除此之外,對戰國文字的知識幾乎等於零”21。在這種情況下,所謂的研究,除了釋出一些相對常見的文字外,對於銅器國別和年代的斷定絕大部分都是錯誤的,如西清續鑒乙編將內黃鼎命名為漢弦紋鼎西清續鑒乙編四十五,將二十七年寧皿命名為漢獸桓瓿(西清續鑒乙編一六三五);筠清館金文將二十七年大梁司寇鼎(第五卷)定為西漢梁孝王二十五年器(原名二十五年大梁鼎)等。這種錯誤吳大澂也不能避免,吳氏雖然曾正確指出說文所收“古文”為周末七國時所作,但在愙齋集古錄釋文賸稿中仍將眉鼎、坪安君鼎、十三年陰令鼎斷為西漢梁國器,反映當時尚缺乏戰國晉系銅器的概念。2民國的戰國晉系銅器銘文研究19裘錫圭語。見裘錫圭吳大澂M裘錫圭裘錫圭學術文集金文及其他古文字卷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47847920吳大澂愙齋集古錄(附釋文賸稿)M商務印書館,19308、1721裘錫圭吳大澂M裘錫圭裘錫圭學術文集金文及其他古文字卷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479戰國晉系銅器銘文研究真正開始於民國,這首先得益於新資料的出土和刊布1928年,洛陽金村古墓群遭盜掘,出土精美器物一千多件,其中有銘銅器達七十餘件22,在當時曾引起轟動。這批資料迅速被多種金石書籍所收錄,其中搜集較多(全)的有懷履光洛陽古城古墓考(1934)、劉體智小校經閣金文拓本(1935)、羅振玉三代吉金文存(1937)、梅原末治洛陽金村古墓聚英(1942)等,并形成了戰國銅器銘文研究的第一次高潮(詳下文)。金村銅器而外,其他晉系銅器資料的著錄情況也值得重視。民國時期金石學延續晚清盛況,學者對金石資料的搜集和刊布不遺餘力,出現了一大批高質量、搜羅廣泛的金石著錄,如鄒安周金文存(1916,以下簡稱“周金”)、羅振玉貞松堂集古遺文(1930,以下簡稱“貞松”)、羅振玉貞松堂集古遺文續編(1934,以下簡稱“貞續”)、劉體智善齋吉金錄(1934,以下簡稱“善齋”)、商承祚十二家吉金圖錄(1935,以下簡稱“十二”)、黃濬尊古齋金石集(1935)、羅振玉貞松堂吉金圖(1935,以下簡稱“貞圖”)、于省吾雙劍誃吉金圖錄(1934)、劉體智小校經閣金文拓本(1935,以下簡稱“小校”)、羅振玉三代吉金文存(1937,以下簡稱“三代”)、容庚寶蘊樓彝器圖錄(1929,以下簡稱“寶蘊”)、容庚頌齋吉金圖錄(1933)、方濬益綴遺齋彝器考釋(1935,以下簡稱“綴遺”)、黃濬衡齋金石識小祿(1935,以下簡稱“衡齋”)、梁上椿嚴窟吉金圖錄(1945,以下簡稱“嚴窟”)等,其中新見戰國晉系銅器銘文資料有如下數件民國金石著錄新見戰國晉系銅器銘文(金村器群除外)現器名著錄三十年虒令廱鼎小校2981二年寍冢子鼎三代3248,貞松248122民國時期學者對洛陽金村銅器的研究情況可以參看張豔輝洛陽金村古墓出土器銘集釋D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坪安夫人鼎尊古齋金石集中私官鼎三代2531011,貞續上201魏四分鼎三代2362,武英33,小校2368魏鼎貞續上124上樂廚鼎三代2537,貞松2303鄭東蒼銅器綴遺2810鄭右廩鈁三代12823,貞松7271,貞圖上43里鼎三代2543,小校2445,陶齋56十一年庫嗇夫鼎三代3431,貞續上241,貞圖上23容半寸量三代18272,衡齋上9,貞松11141魚鼎匕一三代183013,貞松11102,貞圖中42,小校9981富子登(上官豆)綴遺258,周金31671子馬氏鼎巖窟上10右廪鼎貞續上201公子壺三代1256,十二尊11公乘鼎三代2166,貞松293這一時期的銘文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進展,研究水平和成績大大超過晚清首先是圍繞洛陽金村出土銅器群的國別、年代以及銘文的釋讀等問題,劉節、唐蘭、徐中舒、吳其昌、郭沫若、于省吾、商承祚、溫廷敬等學者紛紛撰文發表意見,形成了戰國銅器銘文研究的第一次高潮。當時有關銘文考釋的許多研究成果,如劉節認為“”即“驫”之繁文、“楚京”即“楚丘”23;唐蘭認為金村古墓非韓墓、將讀羌鐘“敓”為“襲奪”24;徐中舒將羌鐘“”釋作“韓”25;吳其昌考訂羌鐘“征秦迮齊”之“秦”乃山東齊魯之交23劉節氏編鐘考J國立北平圖書館館刊第五卷第六號,193111,124065以下稱引該文作【劉節1931】24唐蘭羌鐘考釋J國立北平圖書館館刊第六卷第一號,1932唐蘭洛陽金村古墓為東周墓非韓墓考N大公報文史周刊,1946102325徐中舒氏編鐘圖釋J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32之秦26;于省吾讀“武侄”為“武鷙”等(詳細情況見正文校釋部分),到現在看來也都是可信的意見。而對於銅器年代及所載史實的考辯,如溫廷敬考訂羌鐘年代為周威烈王二十二年(前404年),銘辭所紀,為威烈王時韓景子入長城之役27等,也為近年新出清華簡二繫年所證實。郭沫若對晉系銅器銘文的研究成果也值得重視。三十年代,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及兩周金文辭大系考釋出版,“該書借鑒考古學的類型學方法,根據器物的形制、花紋和銘文的字體、內容,對西周王朝的銅器進行區分所屬王世的研究,又對周代諸侯國(大部分屬於東周時代)進行分國的研究,建立了銅器銘文研究的新體系。”28該書及其姊妹篇金文叢考雖然是以西周、春秋銅器為主,但戰國銅器銘文的研究部分也可看成是“戰國銅器銘文斷代和分域的嚆矢”29。其中對戰國晉系銅器銘文的考釋多有創見如將“令狐君孺子壺”之“命瓜”讀作“令狐”,認為是地名30;將“上樂廚鼎”之“”讀作“廚”、將“長信侯私官鼎”之“”讀作“長信侯”31等。還有不少學者對晉系銅器也作了很好的研究,如于省吾將“魚顛匕”之“蚘”釋作“蚩尤”,“”讀作“羹”32,於銘文文義理解極為關鍵。這一時期戰國文字區系概念也開始萌芽。早在民國初期,王國維就有“戰國時秦用籀文六國用古文說”33,將戰國文字分為東土文字和西土文字兩系。隨後各國文字材料不斷地被發現,就銅器而言,金村銅器群而外,還有如田齊“陳侯四器”、秦國“商鞅諸器”以及楚國“壽縣朱家集銅器群”等,學者在研究過程中逐漸留意到各國文字風格特徵的不同。三十年代,唐蘭出版古文字學導論,書中將戰國文字分為“六國系文字”和“秦系文字”,并計劃作“六國文字研究”34,可看作是後來戰國文字區系理論的先聲。3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中期的戰國晉系銅器銘文研究26吳其昌羌鐘補考J國立北平圖書館館刊第五卷第六號,19314827溫廷敬羌鐘銘釋J國立中山大學研究院史學專刊第一卷第一期,19351219619728裘錫圭古文字學簡史,裘錫圭學術文集金文及其他古文字卷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49829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訂補)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1030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嗣子壺M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八卷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239該書初版由日本文求堂書店出版(1936年)。31郭沫若金文叢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21732于省吾雙劍誃吉金文選M北京中華書局,1998228該書初版於1933年。33王國維戰國時秦用籀文六國用古文說,觀堂集林M中華書局,195930534唐蘭古文字學導論M濟南齊魯書社,19811,3536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來,古文字學研究總體發展勢頭更為迅猛,戰國文字研究逐漸成為古文字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在這種大背景下,晉系銅器銘文研究自然也取得了很大的進展。這一時期又可以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晚期為界,分為前後兩段35。前段研究最突出的特點是銘文考釋和戰國文字區系理論的提出,代表學者有朱德熙、裘錫圭、李學勤等。朱德熙是最早自覺關注戰國文字研究的現代學者之一,對戰國文字成為中國古文字學的一個獨立分支作出了很大的功績36。晚清到民國時期,有些學者雖然已經涉足戰國文字研究的領域,但是在文字考釋方面一般都還比較粗疏,朱先生在這方面大大超過了前人37。1954年,朱德熙發表壽縣出土楚器銘文研究,該文係由建國前發表的幾篇考釋文章改寫而成。文中將銅器銘文“王句”讀為“王后”,對楚文字中的“隹”和“集”進行了精彩的考釋38;1956年,發表洛陽金村出土方壺之校量,根據記容銘文和實測量值的對應關係研究“斗”和“斛”的量值39,該方法一直為後來的學者所沿用。1958年,發表戰國記容銅器刻辭考釋四篇,將晉系銅器銘文常見之“”釋作“半”,認為“三分”、“四分”是“三分”、“四分”之省,讀“十一年庫嗇夫鼎”之“空二斗”為“容二斗”40。六七十年代,還與裘錫圭合作發表不少文章,考釋出許多關鍵性銘文(詳下),奠定了其在戰國文字研究中的突出地位。裘錫圭獨自或與朱德熙合作,發表了一系列有關戰國文字考釋的研究論文,考釋晉系文字中的“眂”即“視”字異體41;“”是“官”字的簡體,“左”、“右”當讀為“左官”、“右官”,為機構名稱42等,論證詳實,持論精確,對銘文文義的疏解貢獻重大。李學勤在戰國文字區系理論和銘文考釋方面均作出了突出貢獻。早在1957年就曾指出“戰國時代的漢字可以分為秦、三晉(周、衛附)、齊、燕、楚五式,其風格結構各有其特異之處。”431959年,李氏發表戰國題銘概述44,35此時恰逢文革結束以及中山王墓銅器群的出土和發表,在學術環境和資料方面都迎來新的局面。36李學勤朱德熙先生對戰國文字研究的貢獻G/朱德熙先生紀念文集,北京語文出版社,19932837裘錫圭朱德熙先生在古文字學方面的貢獻G/朱德熙先生紀念文集,北京語文出版社,199332238朱德熙壽縣出土楚器銘文研究J歷史研究,1954,139朱德熙洛陽金村出土方壺之校量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56,440朱德熙戰國記容銅器刻辭考釋四篇G/語言學論叢(第二輯),195841朱德熙,裘錫圭戰國文字研究(六種)J考古學報,1972(1)839042朱德熙,裘錫圭戰國銅器銘文中的食官J文物,1973(12)5961,13將戰國題銘按國別(地區)分為“齊國題銘”、“燕國題銘”、“三晉題銘”、“兩周題銘”、“楚國題銘”和“秦國題銘”,“這種分法比起王國維東西二土文字,或唐蘭六國系文字、秦系文字的兩分法顯然要前進一大步。該文在簡明介紹各國主要文字資料的同時,指出其若干地域特點標誌着戰國文字從金石學附庸里徹底獨立出來成為一門與甲骨文、金文鼎立的新興學科”45,奠定了戰國文字區系理論的基本格局。該文還對銅器銘文常見的“冶”字進行了精彩的考釋46,解決了銅器銘文中有關鑄造者身份的問題,具有重要意義。這一時期還有很多學者對戰國晉系銅器銘文也作出了精到的研究,如林巳奈夫將舊釋“爰”之字改釋作“爯”47等,此處不再詳述。4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以來戰國晉系銅器銘文研究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後期,適逢文革結束以及戰國文字的重大發現(中山王銅器群、曾侯乙墓資料)時期,政治環境和學術條件都有了很大的改觀,古文字研究出現了新的繁榮局面。這一時期晉系銅器銘文研究的特點主要表現為新資料的不斷出土、文字考釋持續取得新突破、銘文國別和年代判定日益精密、基於銅器銘文的制度研究逐漸興盛等。A新資料的不斷刊布和資料著錄的不斷完備隨着大規模考古發掘工作的展開和文物研究收藏熱潮的興起,為數眾多的晉系有銘青銅器不斷被發現或見於著錄,比較重要的有1975年以後主要新見戰國晉系銅器銘文現器名著錄安邑下官鐘文物197566972坪安君鼎文物19809152443李學勤戰國時代的秦國銅器J文物參考資料,1957,8又見李學勤李學勤早期文集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42本文引自後者。44李學勤戰國題銘概述(上)J文物,1959(79)5054,6063,586145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訂補)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12,1946李學勤戰國題銘概述(中)J文物,1959(8)606347林巳奈夫戰國時代重量單位J史林,1968127轉引自安志敏金版與金鉼J考古學報,1973(2)87信安君鼎考古與文物198121920土勻錍文物1981888十七年平陰鼎蓋考古19857633634春成侯盉上海博物館集刊(八)2000151167滎陽上官皿文物2003(10)7781龍陽燈東南文化200448586三年垣上官鼎文物200589093承匡冢子鼎西安文物精華青銅器2005郭佗壺新收2006上范廚勺古研(26)2006219223五年相邦葛得鼎考古學研究(六)2006446460成皋令鼎旅順博物館館藏文物選萃青銅器卷200852信安下官鼎珍秦齋藏金吳越三晉篇2008六年相室趙翣鼎考古與文物2008(5)3941首垣鼎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90512十六年邢丘令鼎安徽大學學報200976368信安君鼎文物2009117072睢陽上官鼎楚簡楚文化與先秦歷史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1834春成冢子鼎銘像集成20124483建陰氏孝子鼎銘像集成20123428睢陽上官器釦西泠藝林,2013281魚鼎匕48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41124新資料的不斷湧現是古文字學研究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每一件重要銘文資料的刊布,都能迅速引起學界的注意,促進相關研究的發展。同時,對現有資料的搜集整理也是一項不容忽視的基礎工作。銘文資料常常散見於各種著錄,48按“魚鼎匕”早在吳鎮烽2012年出版的銘像集成以及更早的網站上就已經出現,但是只有照片,銘文並不清晰。2014年吳鎮烽展出照片和摹本,故以此次為準。學者搜集不易。民國時期劉體智的小校經閣金文拓本(1935)和羅振玉的三代吉金文存(1937)都是類似於資料總集性質的金文著錄,以搜羅詳備,拓本精良著稱,為金文研究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建國初,于省吾編有商周金文錄遺,對三代作了重要的增補49。但這些著作仍有不少遺漏,並且隨著新出土資料的不斷增多,舊有的“資料總集”已經不能滿足研究的需要。八十年代以來,編纂大型金文資料總集的工作取得了重大的進展1984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的殷周金文集成開始出版第一冊,到1994年陸續出齊十八冊。該書“收錄的金文資料,包括殷商、西周、春秋和戰國時期的各類器物,年代下限斷至秦統一以前。宋代以來各家著錄和國內外主要博物館藏品,力爭收集得比較齊全。各地新出土的發掘品和採集品,以各冊編成時已公開發表者為限。”50資料的齊備程度遠超小校、三代和錄遺,為學者的研究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此後,劉雨編有近出殷周金文集錄和近出殷周金文集錄二編,鍾柏生等編著新收殷周青銅器銘文暨器影彙編,接續集成的工作,增補了大量新見以及集成漏收的金文資料。2012年,吳鎮烽殷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出版,該書同時收錄青銅器銘文拓本和圖像,收器截止至2012年2月,收錄傳世和新出商周有銘青銅器達16703件(據銘像集成前言),資料的完備程度又更進一步,稱得上是金文著錄最新的集大成著作。這種資料總集性質的著錄既對研究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本身也可看作是研究取得進展的重要表現。B銘文釋讀持續取得新成果這一時期戰國文字的研究熱潮興起,參與研究的學者人數大大超越以往,晉系銅器銘文釋讀取得的成果也十分豐富。在此我們僅舉朱德熙、裘錫圭、李學勤、李家浩、何琳儀、吳振武等學者的部分研究作簡要說明朱德熙將晉系銅器銘文常見之“”釋作“鑄”51、讀“”為“郭”52、補充論證“”的性質與內涵53、佐證羌鐘銘文“韓宗”即“韓景侯虔”54等,49據于省吾言“本書專搜未著錄墨本,凡三代吉金文存所沒有的,盡量搜羅之”。見于省吾序言J史學集刊,19561450中國社科會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出版前言M中華書局,2007951朱德熙,裘錫圭平山中山王墓銅器銘文初步研究J文物,1979(1)425252朱德熙古文字考釋四篇G/中國古文字研究會古文字研究(八)北京中華書局,1983152253朱德熙,裘錫圭戰國時代的“”與秦漢時代的“半”J文史(八),19801454朱德熙關於羌鐘銘文的斷句問題J中國語言學報(第二輯),1985論據清晰、邏輯嚴密,大多得到了學界的公認。裘錫圭在這一時期的研究成果明顯增多,與晉系銅器銘文相關的主要有將原誤釋作“坪安君”的銘文改釋作“信安君”,并推定銅器年代為魏襄王十二年55;將“十一年庫嗇夫鼎”相關銘文釋作“賈氏”,指出“賈氏”可能指隸屬官府的世襲賈人,與掌管冶鑄者稱冶氏同例56;論證“土勻錍”之“錍”的形制57;佐證晉系小量“容半寸”的讀法58等。李學勤的考釋成果主要有考證“信安君鼎”的年代為魏襄王時,“眂事”為職官名59;論證“金村墓群不是秦墓、韓墓、也不是東周君墓,而是周朝的墓葬,可能包括周王及附葬臣屬”60;將滎陽上官皿之“”讀作“校”,認為銘文“大”意為比預設容積大61等。李家浩考釋出晉系文字常見之“冢”字62,使大批與“冢”有關的銘文得以通讀無礙;論證羌鐘之“”當讀為“襲”63;對“少府盉”和“春成侯盉”銘文進行了重新的釋讀64。何琳儀對戰國文字有通盤的研究,氏著戰國文字通論65是第一部介紹戰國文字研究的通論性著作,融理論與實證於一體,在總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大量新解。所著戰國古文字典戰國文字聲系66是第一部專門以戰國文字為對象的字典,至今仍是戰國文字研究的必備工具書。何琳儀對晉系銅器銘文關鍵性語詞多有獨到的理解,曾對司夜鼎67、龍陽燈68、魚鼎匕69銘文作全新的闡釋,富於啟發性。吳振武考釋出戰國文字常見之“廩”字70;區分從“貝”之“府”與從55裘錫圭“武功縣出土平安君鼎”讀後記J考古與文物,1982,256裘錫圭釋賈G/中國古文字研究會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第九屆年會論文江蘇南京,19921457裘錫圭說鈚、榼、椑榼J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1989總(13),(14)58“容半寸”是程鵬萬的意見,裘錫圭讚同其說。見裘錫圭談談三年垣上官鼎和宜陽秦銅鍪的銘文G/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輯北京中華書局,200859李學勤論新發現的魏信安君鼎J中原文物,1981(4)373860李學勤東周與秦代文明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61李學勤滎陽上官皿與安邑下官鍾J文物,2003(10)778162李家浩戰國時代的“冢”字J語言學論叢第七期,198163李家浩釋上博戰國竹簡中的“”合文兼釋兆域圖“”和羌鐘“”等字G/中山大學古文字研究所編康樂集曾憲通教授七十壽慶論文集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6212664李家浩談春成侯盉與少府盉的銘文及其容量G/饒宗頤華學(五)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115016165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訂補)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66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戰國文字聲系M北京中華書局,199867何琳儀司夜鼎考釋J中國史研究,2004,368何琳儀龍陽燈銘文補釋J東南文化,2004,469何琳儀魚顛匕補釋兼說昆夷J中國史研究,2007,1“土”之“府”的不同性質71;論證三晉“冢子”為掌管收藏的職官,將舊釋“司客”的銘文改釋作“斠,格”72,解決了三晉銅器銘文又一關鍵性問題。值得注意的是,新材料的出現往往能為銅器銘文的釋讀和文義的疏通提供關鍵性的線索。上舉“冢”的考釋便得益於侯馬盟書相關字形的啟發。還有如令狐君壺的“”字,一直以來學者都將其釋作“孠”,讀作“嗣”。近年公佈的上博三周易和清華簡二繫年出現同一字形,依據辭例明確當釋為“乳”字。學者據此將銅器銘文“子”改釋作“乳子”73,讀作“孺子”74,正確可從。再如“魚顛匕”,原器由於殘斷而出現缺字,銘文一直無法很好地讀通。近年又新出“魚顛匕”,銘文內容與原匕相同,且無缺字,有效地解決了舊有銘文的諸多疑難問題。新資料在驗證舊說方面也有積極作用。學者曾對“羌鐘”銘文的釋讀以及所載史實有不同意見。2012年,清華簡二繫年出版,簡文第二十三章所載內容可與“羌鐘”對讀75,為之前爭論的許多重大問題作了最終的判定。C銘文國別和年代判定日益精密“晉系”國家眾多,出土文字資料所見各國文字風格接近,因而晉系文字資料具體國別和年代的判定,向來是研究的難點所在。這一方面卓有成效的首推黃盛璋。七十年代中期以來,黃盛璋接連發表試論三晉兵器的國別和年代及其相關問題、司馬成公權的國別、年代與衡制問題、公朱鼎及相關諸器綜考、戰國“冶”字結構類型與分國研究、新出信安君鼎、平安君鼎的國別年代與有關制度問題、三晉銅器的國別、年代與相關制度76等文章,系統地考察了大批晉系青銅器的國別和年代,并70吳振武戰國“(廩)”字考察J考古與文物,1984,471吳振武古璽合文考(十八篇)G/古文字研究(十七輯)北京中華書局,198926828172吳振武新見十八年塚子韓矰戈研究兼論戰國“塚子”一官的職掌G/陳昭容陳主編古文字與古代史第一輯台北中研院史語所會議論文集之七,200773趙平安釋戰國文字中的“乳”字G/中國文字學報第四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74郭永秉從戰國楚系“乳”字的辨釋談到戰國銘刻中的“乳(孺)子”G/簡帛經典古史國際論壇2011又見陳致主編簡帛經典古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75董珊清華簡與羌鐘對讀G/清華大學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201376黃盛璋試論三晉兵器的國別和年代及其相關問題J考古學報,1974,11344黃盛璋司馬成公權的國別、年代與衡制問題J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1980(2)103107黃盛璋公朱鼎及相關諸器綜考J中原文物,1981(4)3946黃盛璋戰國“冶”字結構類型與分國研究G/常宗豪古文字學論集(初編),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1983425439黃盛璋三晉銅器的國別、年代與相關制度G/中國古文字研究會古文字研究(十七)北京中華提出了一系列的判定標準,為晉系銅器的分國和年代研究作出了重大貢獻。以試論三晉兵器的國別和年代及其相關問題和三晉銅器的國別、年代與相關制度為例,文章的突出特點在於以銅器銘文所載地名歸屬為突破口,結合銘文紀年、人物與傳世文獻所見各國國君在位年限及史實的對應關係,確定銘文刻鑿的具體國別和王世。並以已知國別和年代的銘文資料為基礎,繫聯各國特有的表達習慣,如文字寫法(即特徵字,如韓魏“廚”字的區分)、用字習慣(如趙國不用、“”字)、特殊語辭(如三國度量衡單位的差異)等,總結出實用的國別判定規律和標準。這種研究方法思路清晰、可操作性強。雖然某些具體結論或有改變,但大體框架依舊是堅固的,至今仍指導學者對三晉銅器國別和年代的判定研究。黃氏首創之功不可沒。還有不少學者也在進行三晉銅器的國別判定工作,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如原氏壺曾被認為是趙國器,董珊將其歸入秦國銅器77;安邑下官鍾的校量銘文曾被認為是秦刻或魏刻,李學勤據“滎陽上官皿”相似銘文斷定其為韓國刻銘78;襄陰鼎曾被認為是趙國器,吳良寶根據“襄”和“廩”字相同寫法見於韓國文字,而與趙器銘文有異,將其改定為韓國器79等等。D基於銅器銘文的制度研究逐漸興盛這一方面的研究者主要有黃盛璋、李學勤、丘光明、董珊、吳良寶等。黃盛璋在判定三晉銅器國別和年代的同時,也着手相關制度的研究工作。在上舉一系列文章中,黃氏討論了三晉銅器的鑄造制度、物勒工名制度和度量衡制度等重大問題,成果顯著,為後來的研究樹立了標桿。黃氏指出“三晉銅器銘文內容多屬於物勒工名,銅器鑄造分中央和地方兩級,鑄造工官分監造者、主造者、鑄造者三級。鑄造地也有專門的名稱和功能分類。這種鑄造制度最早產生於三晉地區,與法家推行法治密切有關,其出現年代不會早於魏文侯後期。銘文格式從早到晚經歷了由簡趨繁的發展過程。韓趙魏三國的量制各有特點,其容量單位、量值和進制並不相同。”80李學勤對三晉銅器“物勒工名”銘文格式的發展脈絡和銅器校量制度也有書局,198916677董珊戰國題銘與工官制度D北京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278李學勤滎陽上官皿與安邑下官鍾J文物,2003(10)778179吳良寶戰國金文考釋兩篇J中國歷史文物,2006(2)212580黃盛璋試論三晉兵器的國別和年代及其相關問題J考古學報,1974,11344黃盛璋三晉銅器的國別、年代與相關制度G/中國古文字研究會古文字研究(十七)北京中華書局,1989166精到的研究。在研究梁十九年鼎時,他指出“魏國銅器物勒工名銘文格式經歷了最初的銅器督造者也是銅器所有者,到銘文只記督造者,再到銘文記載主事者和冶工的名字的歷程。”81在研究滎陽上官皿時,注意到三晉專門的銅器校量機構和校量制度82。丘光明對戰國度量衡制度的研究令人矚目。八十年代以來,丘氏連續發表試論戰國容量制度、試論戰國衡制、關於戰國容量制度的幾個問題83等文章,隨後出版中國歷代度量衡考、中國科學技術史度量衡卷84兩部著作,對我國度量衡制度作了通盤的考證。丘光明結合傳世文獻、銘文內容和實測數值全面而系統地探討了戰國時期各國度量衡制度的特點,對三晉度量衡的單位、量值及進制關係等都有獨到的見解。中國歷代度量衡考、中國科學技術史度量衡卷是度量衡制度研究的集大成著作,為後來學者研究相關問題提供了重要參考。董珊博士論文題為戰國題銘與工官制度85,文中着重探討了趙、燕、中山、兩周、齊、秦國的題銘與工官制度。其中與晉系銅器有關的主要是趙國題銘和兩周題銘。在兩周題銘部分,董珊根據銅器銘文性質將銅器分成幾組,辨析了東、西周題銘在銘文中不同的表現形式,探討其鑄造、置用制度及職官問題;趙國銅器制度方面,博士論文連同後來發表的論春平侯及其相關問題86、五年春平相邦葛得鼎考87等文章對趙國銅器鑄造體系以及度量衡制度進行了很好的研究(詳見銘文校釋部分),值得重視。吳良寶在黃盛璋、李學勤等人的研究基礎上,對戰國中晚期魏國銅器制度作了進一步梳理,研究深度更為拓展。在戰國中晚期魏國銅器制度新考、九年承匡令鼎考、戰國中期魏國兵器斷代研究88等一系列文章中,吳氏81李學勤論梁十九年鼎及其有關青銅器G/考古與文物編輯部古文字論集(二)考古與文物叢刊第2號198313又見李學勤新出青銅器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本文引用後者。82李學勤滎陽上官皿與安邑下官鍾J文物,2003(10)778183丘光明試論戰國容量制度J文物,1981(10)6372丘光明試論戰國衡制J考古,1982(5)516527丘光明關於戰國容量制度的幾個問題J考古,1982(2)22222384丘光明中國歷代度量衡考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2丘光明,邱隆,楊平中國科學技術史度量衡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85董珊戰國題銘與工官制度D北京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286董珊論春平侯及其相關問題G/北京大學文博學院考古學研究(六)慶祝高明先生八十壽辰暨從事考古研究五十年論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44646087董珊五年春平相邦葛得鼎考G/李宗焜古文字與古代史第三輯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288吳良寶(有虞同)戰國中晚期魏國銅器制度新考J/OL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90924吳良寶九年承匡令鼎考G/古文字研究(二十九輯)北京中華書局,2012430將魏國有銘銅器的製造分為魏都與地方政府、封君貴族兩個系統。並指出“魏惠王時期鑄造的銅器,國都實行的是司寇監造、嗇夫主造的制度,而不記具體的製造者冶,地方城邑則實行令、視事、冶三級制(個別的只記鑄造地、年代);大約到了魏襄王時期,地方的鑄造制度已改為令、工師、視事、冶,縣令之下增加了工師作為主造者。在戰國中期的魏惠王、襄王時期,主造者為視事(或為地方縣令的屬官,或為封君的屬官),此後則似為工師所取代。可以有無視事作為魏國銅器斷代的一個標準,有視事一職的銅器時代不晚于魏襄王時期,反之則不得早於魏昭王時。到魏安釐王時很有可能在工師之後增加了大夫;魏襄王時封君的銅器鑄造實行的是視事、冶的二級制,安釐王時期則已改為冢子、冶,冢子取代了視事。魏國地方政府、封君都置有冢子一職,有的冢子還分設左、右兩個機構。”89以上便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以來晉系銅器銘文研究的主要概況。還有必要說明的是,以晉系銅器銘文資料為研究對象,或將晉系銅器資料作為研究重要組成部分的學位論文在八十年代之後不斷出現。八十年代到世紀之交,主要以港台地區的學位論文為主,如潘慧如魏國青銅器銘文研究90、吳雅芝戰國三晉銅器研究91、蔡鴻江晉系青銅器研究92、劉彥彬晉系彝器銘文研究93等。二十一世紀以來,大陸地區這方面的學位論文逐漸增多,如李蕊戰國晉系文字資料地域特徵研究94、董珊戰國題銘與工官制度95、蘇輝秦、三晉紀年兵器研究96、李剛三晉系記容記重銅器銘文集釋97、秦曉華東周晉系文字資料研究98、湯志彪三晉文字編99、沈之傑戰國三晉文字編100、余淼淼晉系金文整理與研究101、劉剛晉系文字的範圍433吳良寶,張麗娜戰國中期魏國兵器斷代研究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17889吳良寶(有虞同)戰國中晚期魏國銅器制度新考J/OL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90924吳良寶九年承匡令鼎考G/古文字研究(二十九輯)北京中華書局,201243043390潘慧如魏國青銅器銘文研究D香港香港中文大學碩士學位論文,199391吳雅芝戰國三晉銅器研究D台北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92蔡鴻江晉系青銅器研究D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199993劉彥彬晉系彝器銘文研究D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294李蕊戰國晉系文字資料地域特徵研究D廣州中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295董珊戰國題銘與工官制度D北京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296蘇輝秦三晉紀年兵器研究D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碩士學位論文,200297李剛三晉系記容記重銅器銘文集釋D長春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98秦曉華東周晉系文字資料研究D廣州中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99湯志彪三晉文字編D長春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100沈之傑戰國三晉文字編D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101余淼淼晉系金文整理與研究D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及內部差異研究102等等。這些學位論文的研究角度各有側重,正說明了晉系銅器銘文的研究在不斷地拓展和深化,也是研究取得進展的重要表現。三、戰國晉系銅器銘文研究意義、方法及本文結構略說戰國晉系銅器銘文內容以銅器鑄造、校量及收藏、置用信息為主。這些都是戰國早期及以前難以見到的內容。銘文大多是當時社會生產和社會運行的真實記錄,傳世典籍對此多有失載或語焉不詳。因此,這些內容無疑對研究當時的社會生產制度及社會運作模式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同時,銘文字體結構特徵鮮明,用字習慣自成體系,是戰國“文字異形”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深化古文字研究及戰國文字區系理論的內涵也具有重要意義。晉系銅器銘文研究是學術界的熱點之一,相關的研究成果眾多(詳見上文研究綜述部分)。但到目前為止,關於晉系銅器銘文逐篇校釋及重點語詞的文義辨析方面,仍然存在作進一步工作的餘地。同時,在基於銅器銘文的鑄造、校量、收藏置用制度研究方面,部分概念亟需釐清,研究深度也可進一步拓展。是為本文寫作的初衷和意義所在。本文主要採用古文字學和歷史學相結合的研究方法。以文字考釋為基礎,力求銘文文義的正確解讀及國別、時代的準確判定。同時也重視對不同國別銘文內容、用字習慣差異的探索以及銘文所包含制度信息的發掘,以期能較好地展現晉系銅器銘文所具有的文字學和史學價值。本文正文主要分為戰國晉系銅器銘文校釋、相關問題初探、三晉兩周量制與衡制研究三章。第一章銘文校釋按國別分魏、韓、趙、兩周、待定五個小節。校釋內容主要包括文字隸定、關鍵銘文的釋讀意見、國別判定原因、特殊(專有)詞彙內涵的說明等;第二章相關問題初探分為三個小節第一節銅器鑄造制度初探部分主要是討論魏國的鑄造制度,附帶韓、趙及兩周。內容包括鑄造系統公私的區別、鑄造職官體系的演變以及鑄造機構的設置等。第二節為銅器校量及度量衡制度研究需要注意的問題,簡述了銅器在預設量值、校量標準、記值精度等方面存在的差異。第三節為銅器收藏置用制度初探,主要探討了置102劉剛晉系文字的範圍及內部差異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用信息的刻寫機構、銅器流轉在銘刻中的表現形式、銅器的獲取方式等問題;第三章為三晉、兩周的量制與衡制研究,主要探討各國在度量衡單位、基本進制、單位數值等方面的具體情況。同時文末還附有“戰國晉系銅器銘文著錄表”,標明正文銅器在集成和銘像集成中的著錄號,以便查詢。本文的寫作力求廣泛參考學者已有的研究成果,間有己意則隨文說明。但囿於學力,銅器搜集或有遺漏、諸家說法的採擇未必全面而恰當、本人看法肯定也是謬誤多多,這些不足希望在以後的學習和修改中能夠不斷補正。第一章三晉兩周銅器銘文校釋第一節魏國銅器銘文校釋令狐君孺子壺1(圖版一)銘像集成(二二)1243412435唯十年四月2吉日,命(令)瓜(狐)君乳(孺)子3乍(作)(鑄)尊壺,柬(簡簡)(嘽嘽)4,康樂我家。屖(遲遲)康淑5,承受屯(純)德6。祈無疆,(至于)萬億年。子之子,孫之孫,其永用之。圖版一1令狐君孺子壺該壺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出土於洛陽金村古墓。其國別曾經主要有韓魏周之爭103。從命瓜(令狐)一地戰國大部分時期屬魏的情況來看,多數學者都將其看作魏器的意見應該是可信的。2十年四月陳夢家認為壺的年代是周威烈王十年(公元前416年)或周安王十年(公元前392年)104。壺銘為鑄銘,字體結構較為嚴整,年代當屬於戰國早期。如果從同出於金村的羌鐘年代為周威烈王二十二年(前404年)105的情況來看,“十年四月”的絕對年代很有可能是周威烈王十年。3命瓜君乳子郭沫若讀“命瓜”為“令狐”,認為令狐於戰國時屬韓,此器之作者蓋韓之宗室,封於令狐而歸葬洛陽106。唐蘭認為令狐其地在山西猗氏(今山西省臨猗縣西),魏都安邑即在其側,則令狐在戰國時亦當屬魏不屬韓也107。按唐蘭意見可從。“令狐君”為封君。103各家意見可參看張豔輝洛陽金村古墓出土器銘集釋D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此不具引。下面稱引該文作【張豔輝2011】104陳夢家持此說,轉引自李學勤東周與秦代文明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3105温廷敬羌鐘銘釋J國立中山大學研究院文科研究所歷史學部史學專刊,第一卷第一期,193512196一197106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嗣子壺M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八卷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239該書初版由日本文求堂書店出版(1936年)。下面簡稱做【郭沫若嗣子壺1936】107唐蘭洛陽金村古墓為東周墓非韓墓考N大公報文史周刊,19461023又見唐蘭唐蘭先生金文論“乳”字形作“”,與說文“嗣”字古文“孠”相似,學者曾多將其釋作“嗣”108。該字還見於曾侯乙墓編鐘、編磬,研究者也認為當讀作“嗣子”109。近年新公布的上博三周易110簡2和清華一楚居111簡11又見該字形,根據文義可知當釋作“乳子”112。郭永秉將“乳子”讀作“孺子”,認為“令狐君孺子當即作為封君繼承人的嫡子之意”113。按郭讀“孺子”之意見可從,但“孺子”或可解作人名。金文常見“爵稱人名”的現象,如“唯正月初吉丁亥,童(鍾)麗(離)君柏擇其吉金,作其飤簠”(銘像集成05898)、“黃君孟自作行器(銘像集成02497)”,銘中的“柏”和“孟”均是人名。若果如郭說,銘文當作“令狐君孺子某”,如“芮太子白作鑄寶壺,萬子孫永用享”(銘像12306)、“陵君王子申”(集成04695)等。“孺子”用作人名見於戰國璽印,如“王孺子”(璽彚0594)、“趙孺子”(璽彚0907)等。3柬“柬柬”,郭沫若認為猶侃侃,和樂也。“”當讀為肅肅,敬也,均康樂之形容。【郭沫若嗣子壺1936,503505】張亞初認為“柬柬”應從于省吾先生讀為簡簡。于先生正確地指出“柬、闌、簡、閒古並通”(雙劍誃吉金文選上十二厚子壺銘釋文)。爾雅釋訓“籣簡,大也。”注云丕、簡釋詁並訓大,重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