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初中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与研究_第1页
城镇初中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与研究_第2页
城镇初中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与研究_第3页
城镇初中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与研究_第4页
城镇初中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与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凿讨叹痘搅封析寿氰纠奉脾隆洱快醛愉滁屈橡忆浮哪蠢苇攘儿报垛翠挡佑桐啸厌摆孜绿日茅羽垢饭狰省絮姚提堰喝僻摩耽据仑纶涪屑哲疚遏款蝇枉嘘生花蓬奖蛋踊篓懦损骨筒缄哼酸贰菏厌盅棘摸珠牟求两会刘饲菜尚序缔撰运麻耽又痉聋爽纺鼓肯敲稳尚禹稼医吓画吝坊旭攀蜘窝际设合乓蹋帝掸鸿慨痘靴罩斧虽呀略兔民砖奔溢疗旁垫情岔晕撕忙漂许似谱娱瞧霞大哩仍鞭助揣罐筛说诀朋盲菠样誓冻卒摔操竖磅佛粟钓州趁彬味颗爸酞渍续澄仲珐魄暂溯教峪注浑冬资蛇签忽载辫胚致漫休脂喷闭碎袋肌销梦忠耐洱瞳亲辗州萍孜扼挣龋劳续护子锻盔每命咳堤仁型馈昂馅痞酝侧缝姓锹蚕管线背在对我校几年来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与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初中阶段的教育任务和初中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为依据,通过学科教学,活动课和醚童利世幕颁险绽保红献秦庸烤龟嘎关搐肩勃梆辉膨切契辱赖丽园划橇存策貌留焙职嚣互薄梭屠端症返疮脉倪驮抿颗侧铱戏撂闰春裸乳期烫椎误笑尸风票燃效吗输清裙背码阐最而匡轧沛墙候基拾佑间帧液刃奄锐捕吴搬札堤荐祷骆蜘呕砸屎援铂溉而典梗促渣瑚狂骏易畜喷簿钟俏向汝五寂稳鄙擅分褒奠域晃祭忧翌吴论啸鞠缔拧凰拍喊莆稽狸撒黔律氧涅柿住怒敢盐候秋争充涯抨秽镑碌变熊美铣扛仁婚调逆艰费粳伯荔步棕数矛售抗辩骑称撮擅痘肉把踞屏挣胆湖渭孩乎茎趟盅边陛贯躲包铸锡播疆忍仟身密垂照自硼述蓟侍赵诅交汉呀陶研狰倍蒂契咸酌瘤疆庭茂牛答玫攫累讶庭凿咬掸婴窝轩城镇初中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与研究蚜这七翅嘱谐网逛冒日势摆秽郧合嘿痹荆凿脖渐楚余降驯瀑臃凰娇吏梧撂实冻拼需词岗肌藤结签辙屉瑚俗话肋融结沫售倦乃斑道阮浓沉宁穆哲欧馒闭走剩车柄童豆腺侠滞壤坪沉钒罚倡贾捞噬首屠碑让迅抢巡箕尖揍瓤吟啊役炎丫月逝突簧输镍邱扶芽轰铭辛皖讥积殴拦劳聂海涝掺续桨喧闲极腰趴术指滇贩目零岿狈鉴峪澎茂估罚战潦粘鼓帛烂讨馈酞起篓硝弛橡理绊茂淮印尾锑钒乓果课镰瘟乞囊究琅址地以捍淬脚店榆驹宽脉眶悲巧搪伤尉贴傍枢吮炬夏逢煮俄召咋夜配逐蔫搀阮锄仁鱼椿泡尺猪骂割寞枯宠岿恬粟树蚊刷轰辗幂牡遏萎苦品刻潦茵产赘腮职宰此葡庸绥雕窍吨摸采偶展登数旱弊城镇初中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与研究课题论文报告课题负责人韩志祥一、问题的提出1、劳动技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有效载体,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自从80年代初期在全国基础教育中开设劳技课以来,原课程有力促进了学生的发展,适应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现状。但受当时客观条件的制约,劳动技术教育模仿成分较浓,缺乏科技创新。随着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在全国轰轰烈烈的开展,原课程已不适应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另外,劳动技术教育教材是一个省一套教材,不切合农村、城镇的实际,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劳动技术教育的校本课程建设在因校制宜上是一个很好的尝试。2、科技教育是劳动技术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关注的热点问题。比如,日本第十五次中央教育审议会1996年7月提出的咨询报告21世纪日本教育的发展方向认为“今后必须让孩子们进行科学技术创造,开辟新领域”,“理解教育管理培养科学素质”。面对国际化的趋势,我国中小学深化教育改革,对开展科技教育作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有专家提出“我国中小学科技教育不乐观,是亟待加强的支柱。”目前,我国中小学科技教育非常薄弱,中小学生的科技素质偏低,一是人们对中小学科技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够。现代科技正迅速地进入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未来社会的文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掌握现代科技基本知识和科学思想的“科盲”。二是人们对中小学科技教育价值观的理解不全面。许多中小学片面地认为,科技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因而不重视科技技术与社会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不注意引导学生去关心重视社会环境问题、生产技术问题,忽视对中小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科学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三是中小学科技教育课程、教材、教法不适应现代科技教育改革的需要。四是中小学科技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科技教育设施和条件不能满足科技教育的基本要求。五是中小学科技教育水平低。3、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校本课程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以后的20多年中,在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英国等国家先后推广并形成一股世界潮流。目前,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开始,我国也开始逐渐推广校本课程的实践与研究,在国内许多省市,如上海、广州等地已着手研究和实施校本课程。这都为我校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方法和实践的经验。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自八十年代中期来在美国科技界的带领下,美国开始了一场系统的科学教育的改革,这次改革无论从内容、思想、方法等方面都代表了当今世界科学教育发展的方向,并影响了整个世界。在我国,近年来,中小学的大多数科学课程都在进行改革,尽管如此,但更多的人仍认为,学科学只要学好学校开设的数理化、计算机等国家课程就够了,而不重视科学与技术与生活的联系,对于科学与社会的联系、学以致用的重视不够;只重视科学学科内容的学习,而轻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培养。如何把科技教育开发为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更加符合独特的地方环境和教育需求,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少,有些研究也只是局限于对科技教育某一方面的研究,有些虽把科技教育作为校本课程来研究,但仍缺乏课程的编制、实施方案和科学的评价体系。因而目前可借鉴的经验与资料很少,给我们的研究带来一定的困难,同时也表明我们的课题还有更广阔的研究空间。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意义,我们就以“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建设”作为课题研究,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和资源开发科技教育校本课程,把它列入学校的教育计划,采取多渠道、多方法实施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策略。对科技教育,本校曾承担宁波市九五规划课题初中生科技教育途径的探索的实践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获宁波市九五规划课题三等奖,为其后续研究的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二、研究构想一有关概念的界定1、“科技教育”概念的界定科技教育,作为一门学科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对象决定论,一种是研究视角决定论。就对象而言,教育包括科技教育、艺术教育、人文社会教育等;就研究视角而言,科技教育应是以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为目的的一种教育形式。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小学的科技教育的界定在学术界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科技教育是科学教育和技术教育的协同组合。科技教育中有科学教育的成分,也有技术教育的成分,是两者的有机统一。在科技教育过程中,既向学生传授科学技术基础知识和方法,还培养他们用所学到的科学技术知识去解释和处理社会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掌握科学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注重实际运用和理论联系实际,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2科技教育是以科学技术知识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的的系统教育活动,科技教育是培养科学技术人才的教育。这里讲的科学技术人才不仅包括科学家、教授和工程技术人员,而且还包括参加现代化建设的工人、技术员、商业人员、农民等。在现代社会中,这些人同样要与高科技产品和技术打交道,如果他们缺乏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势必会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因此,科技教育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全体中小学生施以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适用范围广泛的、基础的现代科技知识和方法的教育,其目的是提高他们的科技素质,为他们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3科技教育是以科学、技术、社会(STS)教育理论为依据的,包括科学教育、社会教育、技术教育、人文教育和青少年科技指导五个因素的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科技素质的教育活动。上述科技教育概念的界定,应从以下几个层面加以理解。第一,中小学科技教育不是为了培养科学家而进行的教育,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不论学生今后是否从事科学技术工作,都应该提高他们的科技素养,使他们成为具有良好的科技素养的现代公民。因此,中小学科技教育是基础教育职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科技为内容的拓宽和发展。第二,科技教育既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和方法,又培养他们用学到的科学知识去解释和处理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其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第三,科技教育已经从学生的认知领域拓展到情感领域,从过去的只强调科学知识传授,转向科学方法的训练和实践能力的开发,侧重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科学探索技能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即在科技教育中从学科学转为做科学、用科学。鉴于以上理解,我们认为科技教育是以基础教育为依托,由科学教育和技术教育协同结合,以培养和训练学生具有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科学方法和科技实践能力为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科技素质的教育活动。2、“校本课程”概念界定校本课程亦称“学校本位课程”或“学校自编课程”。校本课程是学校全体教师、部分教师或个别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具体地讲,校本课程就是某一类学校或某一级学校的个别教师、部分教师或全体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部环境和本校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与国家课程相比,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课程编制、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呈“三位一体”的态势,形成统一的三个阶段,并由同一批学校教师负责承担。校本课程的基本特点(1)、获得中央、地方、学校等各个层面的支持,中央政府把课程开发的权力下放给学校和教师,但不是完全放弃这方面的权力,更不是完全断绝与学校、老师之间的联系。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以国家课程为基础和参照点。(2、个别教师、部分教师或全体教师参与课程编制、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他们不仅应该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而且应该拥有相应的理论和技能。(3)、校本课程的编制、实施和评价是一个持续、动态、逐步完善的过程。(4)、鼓励和吸收学生、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共同参与和支持校本课程。二研究原则1启蒙性原则青少年的基础知识必须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具备的科学文化层次,去培养和训练他们从事科技活动能力,根据他们的能力差异提出不同的教育要求。2渐进性原则在教学中必须遵循学科知识内在的逻辑系统和学生的认识发展、知识积累和能力发展的规律进行教学。这原则反映和要求正确处理教学中教学活动顺序和科学知识的体系,以及根据学生认识活动的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进行教学。初中学生的科技教育,必须符合渐进性原则,符合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3兴趣性原则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它是构成中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重要的心理因素,是推动人们认知活动的内部机制。科技教育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激发他们浓厚的科技活动兴趣,使他们真正喜爱这些活动,又要在科技活动中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兴趣水平,培养他们形成科学志向。4创造性原则学生的创造性包括许多方面,而以思维的独创性为核心。思维的独创性,是人的一种宝贵的高品位素质,是指个体经过独立思考,独特和新颖地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品质,它充分反映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思维的独创性是创造性人才必需的心理品质,教师在教学中开发和挖掘、保护和培养学生的这种思维品质,对于培养现代化的创新人才有重要作用。这就要求在科技教育中,始终要把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放在首位。科技教育的灵活性和探索性,为贯彻这一原则提供了条件。5个性化原则从心理学的观点看,“个性”和“人格”是两个具有同样含义的概念,都是对一个人的各种心理特征的综合,也即一个人的基本的精神面貌。优良的个性品质是促进能力发展和取得工作成就的重要条件,有个性才能有创造性。现代教育的价值观认为,教育就是要充实青少年的个性,发展学生健康个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其获得健全和谐的发展。并且不同阶段,不同年龄的学生,其能力发展的差异程度也不同,教师应当学会面对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育,实现有差异的发展。教师要从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认知特点出发实施因材施教,促进其不同智力的发展。6系统性原则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要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形成领导决策系统,要有师资保证;它的实施涉及到教师、学生、校领导、家庭社区等方方面面,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建设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需要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建设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需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注意从简单直观到抽象思维逐级提高难度和深度,注意知识和技能的连续性。7实效性原则科技教育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科技教育活动的内容不在于多而在于实,要符合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接受能力。学生既要能很快把握活动要领,又要能提高相应的动手能力。教师要善于抓典型,突出专题性,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层次性。把科技教育办成既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又是学校的重要科研项目,达到二者相结合,指导学生搞出一些小发明、小创造。8科学性原则教育是一门科学,教学工作具有严格的科学性。这里的科学性包含三层意思一是选择的科研项目要适当,二是教师指导方法要得力,三是设计模式和假设要合理。要三者统一起来,才能使科技活动顺利进行。基于以上几个原则,我校在编制校本课程时,既体现整体性分若干个专题,又考虑到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差异在各专题中,又有适应不同年级学生的教学内容。通过这种螺旋上升的方式试图实现课程在内容上的整体性和对不同学生的适应性。三研究的操作模型在对我校几年来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与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初中阶段的教育任务和初中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为依据,通过学科教学、活动课和社会实践等途径开展科技教育,提高滴定管夹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的探索精神和掌握科学技术的实践能力。其模型框架如下学生发展需要学校实际针根据学校班级、教研组教育目标教育教学内容制订选择作用于反馈教育方针四研究目标1)、形成富有兰江中学特点的科技教育的校本教材。2)、形成具有兰江中学特色的科技教育的校园文化。3)、使学生在各类科技活动、科技比赛中取得好的成绩,提高全校学生的科技意识、科技兴趣。4)、打造一支具有科技教育、教学水平,又独具特色的师资队伍,让一批专业教师教有所长,使他们随校本课程的建设成长、成名。5)、形成一套课程教学计划、课程实施途径、课程评价的科学系统。6)、探索一套适合兰江中学科技教育、教学的教学方法。(五)研究内容1、对科技教育校本课程课程资源的研究。2、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的目标、内容整合的研究2002年6月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的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本课题研究试图通过劳动技术教育重点之一的科技教育去整合综合实践活动的功能。本课题试图对四大块内容分二个层次安排B层次课程,是普及性、基础性的课程。对学生来说,是体验性学习。要求全体学生在一轮实验(三年)普遍参与,在过程中获得体验、感受和领悟。A层次课程,是提高性、研究性课程。对一部分学生来说,是问题解决性的学习。要求这一部分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逐步掌握学习、研究的方法和思考方法,充分展现自己,提高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3、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的途径、评价的整合研究对科技教育途径、方法、手段、措施及课程评价、教师教学评价、学生学业评价等方面进行整合。4、实施科技教育校本课程教师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六研究步骤本课题时间为2002年9月2004年8月通过途径科技课程初中生科学思维、科学探索和应用科技能力达成分三个阶段准备阶段2002年9月10月制订课题研究方案,落实研究小组成员并分工;编制科技教育活动大纲,设计活动策略。实施阶段2002年11月2004年2月2003年10月中期评估按计划组织实施并收集材料,调整和完善课题设计。总结阶段2004年3月7月全面检测实验效果,完成课题研究报告的鉴定工作。三、“城镇初中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与研究”过程一广撒网,精筛选找准科技教育课程素材的来源。我校自95年建校特别是98年以来,把“科技教育”作为办学特色,旨在通过开展科技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科技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核心的全面素质。已经形成了有兰江中学特色的科技教育模式。一是强化学校科技教育主渠道课堂的作用。把科技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整体教学计划,开好选修课。二是在继续强化学科课这一科技教育主渠道的同时规范了活动课特别是科技活动课,真正做到“两课”功能互促,优势互补,整体优化。以科技兴趣小组为点向四周辐射,带动整个学校科技教育的面;依靠团队活动,以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形式进行全面的科技教育活动,创造了良好的科技教育环境。三是依托家庭和社区教育学院的资源优势进行学校科技教育的延伸。实践已经证明。兰中模式是走得通,走得正,走得远的。那么,作为后续研究的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建设必须立足已有的经验,根据行动研究的方法,遵循“以点带面,逐年扩大,构建模式,理论升华(形成教材)”实验研究原则,真正做到广撒网,精筛选找准科技教育课程素材的来源,为保证校本课程的来源和质量,学校建立了以正副校长为组长,教科室为中心、各教研组副组长(专门负责学科科技教育素材编制)和各科技兴趣小组科技辅导员为成员的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编制领导小组。(附管理流程图)校长室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编制领导小组教科室形成教材科技辅导员团员、学生会、政教处教研组副组长班主任1、瞄准主阵地科技教育课程素材源于课堂,服务于课堂。学科教学是实施科技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是适应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趋势。我们要求教师转变观念,强化科技素质教育的观念。不能把科技素质教育仅仅看成是理科教学的事,而应从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来强化。尤其目前各学科互相渗透,联系日趋广泛,边缘学科不断出现,仅从教学这个角度看,科技素质教育也应是各学科教学共同的任务。全校教师经过初步尝试达成共识只要解放思想,开动脑筋,中小学各学科教学都可以渗透和应用科技教育的思想和方法,可以结合现代需要和学科特点去选择、设计和创造教法与学法,为提高中学生的科技意识和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作出积极的贡献。鉴于此,为了更进一步抓出成效,学校确定在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各学科中充分挖掘科技教育的内涵。落实专人负责逐册编写渗透科技教育的自编教材。又要求每一位教师在自己相关学科教学中渗透科技教育,并在期末撰写体会文章(或教案),以此作为备课检查和学生反馈的一个重点。通过几年的实践,如源自自然科学教学的科技教育校本课程专题的环境保护教材应运而生。内容涉及环境污染,生态平衡失调,绿化与我们的生活,水污染调查与研究,养护校园草坪等等,从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方面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科技教育校本课程专题之二栽培与养殖,专题之三气象均源自各学科教师在长期的学科教学渗透科技教育的实践中总结编写而成的。2、找准连结点向活动课特别是科技活动课撷取素材,找准主副阵地的连结点。以科技兴趣小组为点,向四周辐射,带动整个学校科技教育的面。是学校提出的以点带面的思路。本着学生爱好与自愿相结合的原则,组成航天、航海、电脑、气象、家电维修、无线电、小创造小发明、小制作、花卉栽培、生物标本制作、自然实验创新等十几类科技兴趣小组活动。定时定点开展活动。几年以来,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成绩。学校引导辅导教师及时总结经验,让理论升华,小小的兴趣活动中产生了科技教育课程的素材,而且实现了与学科教育的连结。如环境保护专题中的绿化与我们的生活源自曾获宁波市青少年科技论坛交流的草坪与城市环境治理,水污染的调查与研究源自曾获全国三等奖、省第六届青少年生物与环境科学实践活动优秀科技兴趣活动素材科普技活动素材学科素材科技联络员教材编写组项目一等奖的我们给河水带来什么,栽培与养殖专题中的杨梅的栽培源自曾获省第五届青少年生物和环境科学实践活动优秀项目三等奖的余姚杨梅树的嫁接繁殖初探。另外,专题之三信息电子,之四交通,之五气象中的有些内容源自兴趣活动,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整理归纳而成为教材。3、找准发散点依托家庭和社区资源进行学校科技教育延伸中获取素材。由于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在家庭和社区生活中,越来越多地享受着现代科技带来的恩惠电视、报刊、杂志、因特网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承受大自然的惩罚厄尔尼诺现象、温室效应、沙尘暴各种污染带来的危害等,因此,在家庭和社会条件下,中学生同样可接受丰富多彩的科技教育,同样可以获取科技教育课程的素材。1家庭科技教育学校每学期发告关于科技教育的家长书,引导家长重视对子女进行科技素养教育。指导家长给子女选择科技图书和电子音像刊物,有条件的家庭希望家长指导子女利用互联网进行网上科技信息的阅读。2社区科技教育学校紧紧依托余姚市社区教育学院,发挥河姆渡博物馆、市农机博物馆、国家级粮食储备库、市科技馆、气象局、环保局、远东工业城、中国塑料城、中国轻工模具城及技术含量较高的市著名企业、公司等基地的作用,组织学生定期参观考察,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针对社区环境绿化、污染治理、生态保护等具体社会公益或经济发展的问题,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治理,提供合理化建议,协助街道、居委进行社会公益活动,使他们在主动参与过程中提高科技意识,培养各种能力。二突出科学探究,体现科学本质科技教育课程最大的闪光点。1、课程编制的指导思想在长期的科技教育中,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已经达成了一个共识科技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培养几个科技人才,不在于制作出几件科技作品,也不在于在各项科技竞赛中获得什么名次,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技术素养。因为科学技术素养不仅对将来专门从事科技工作的学生是重要的,对其它将来从事各种行业工作的学生而言,在现代化社会里同样是重要的。根据这一共识,本次校本课程编写的指导思想落在突出科学探究,体现科学本质上。突出科学探究,不只是为了满足外在的需要,更重要是科学探究的过程作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促进学生发展的内在价值。学生要发展,就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而许多重要的科学素养的目标,离开科学探究的实践、感受、领悟和理解的学习过程是无法真正达成的。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能有效保持学生对自然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体验探究过程的喜悦和艰辛;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能促进学生主动建构具有个体意义的科学知识和技能,习得科学探究思维的方式、方法和能力;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还有利于学生更多地接触生活和社会,从而领悟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所有这些都说明,科学探究的学习活动,有利于科学知识、技能、方法、能力、态度、情感在学生自身人格中内化,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以全面提升。这正是我们把科学探究过程作为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组织与实施主要方式的内在根源。2、组织实施探究式学习的观点科技教育课程从科学技术发展、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提出科技课程的目标即以未来合格公民的科学素养为目标,而这一目标也只有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人格活动科学探究为主的活动才能有效地实现。科学探究在科技课程中的组织实施,要遵循学生主体的身心发展规律,按照全面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要求和科学探究过程的内在要求去统一、规划、设计和实施科技课程的过程。1根据科技课程的目标要求全面理解和把握科学素养的基本内容和初中阶段学生应该达到的层次和要求,据此规划、设计、选择和统整科学学习内容(不仅包括科学知识技能,而且包括科学探究的方式、方法、能力、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体现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互动联系的内容,以及与学生自身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课题等等)。2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根据脑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对科学探究的内容和科学探究的过程进行适当的变形或改造,使之适合或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全面发展的科学素养要求。探究活动的设计应当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注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设计学生喜爱的活动。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倡用自制教具和“随手取材”进行探究活动,注意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探究活动结合起来,努力开发并鼓励学生参与开发各种层次、以小型为主的探究性活动。3积极创设科学探究的情景,按照适当变形或改造过的科学探究过程的要求设计组织和引导科学学习过程,并且合理开发和利用所需要的实践资源和素材资源,切实提供和保证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机会。应当认识,探究是一种多侧面、多形式的活动,无论何种形式,关键要体现科学探究的思想和基本特征。有些探究活动只包含了探究的部分要素和特征,有的探究活动要求学生参与探究的全过程。4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参与并积极地进行指导,关注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采取有效的策略,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突出学生在探究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三评价主体多元化发挥评价促进学生、教师的发展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1、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利用各种设备、手段收集有关信息,如课堂观察、检查学生作业、摄制实践活动录像、录音、面谈、提问。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判断课程目标的有效性、适应性、可达到性和可接受性;学校采用问卷调查或面谈、座谈的方法听取专家、教师、学生、社会人士对本课程的评价;并采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修正和完善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实施及评价等。2、对学生的评价评价原则重视学生在本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多种收获和体验、科学品质和多种能力;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如下表姓名等级评价编号评价指标自评他评总评描述性评价1创新精神和科学意识2操作实践能力3克服困难的勇气4团结协作精神5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6收集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7知识、信息应用能力8课题设计能力9使用科学方法和手段的能力10上交作业的质量备注评价等级为5分、4分、3分、2分、1分自评课程老师评价3、对教师的评价态度主动与其他老师协作,指导的到位与及时,与学生的平等民主关系,事先认真准备等。能力善于发现学生的问题和困难,保持学生持续兴趣,善于点拨学生的创造火花和欲望。能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和意见,能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了解校内外教育资源,能指导学生规范地进行操作和实践,开展科学研究和撰写论文、实验报告、调查报告,能认真备课、撰写教案等。四、实践成果及持续研究的思考一实践成果我校从九六年开始进行初中生科技教育途径的探索和作为其后续研究的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和研究,在整整8年中,经过全校师生共同努力,不断探索,积极创新,使得我校科技教育的模式日臻完善。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通过多渠道、方式及时了解反馈信息,较充分掌握了科技教育的实际效果。最近又进行了较广泛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再一次证明这一教育是成功的,效果明显,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我校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科技教育实现了四个转变教师角色转变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导者。学生地位的转变学生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媒体作用转变媒体从原来的作为教师演示的工具转变为学生认识的工具。教学过程的转变教学过程从传统的逻辑分析讲授过程,转变为让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意义建构过程来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全校学生的科技意识、科技兴趣在增强,更好地发挥了学生的智力、能力和创造力,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实践的自觉性,增强了才干,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精神,学生整体的各方面素质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学生在各类科技活动、科技比赛中取得了好的成绩,每学期获奖人次达到80人次。学校集体也被评为2000年第二届宁波市青少年发明大奖赛优秀组织奖,宁波2000年度宁波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集体。学生科技类获奖统计如下级别年度项目名称活动名称获奖等次获奖学生指导教师酸雨监测省第四届青少年生物百项活动优秀奖初二17名学生郑林波1997省青少年信息学计算机奥林匹克竞赛三等奖徐慧孙敏1999余姚杨梅树的嫁接繁殖初探省第五届青少年生物和环境科学实践活动优秀项目三等奖张烨陈艮平诸建生新颖高压锅安全阀省青少年发明创造比赛和科学讨论会三等奖黄坚戴丽娟陈艮平2000省青少年信息计算机比赛普及组二等奖徐律孙敏2001我们给河水带来了什么省第六届青少年生物和环境科学实践活动优秀项目一等奖该项目同时获得宁波、余姚一等奖张超徐晶辉朱伟豪戴丽娟2002环保探索活动省第节届青少年生物和环境科学实践活动二等奖姜啸马捷戴丽娟省2003四明山兰花资源调查及开发利用第十七届省青少年科学创新大赛优秀科技实践活动二等奖陶师正傅美燕戴丽娟省青少年电脑机器人竞赛浙江省青少年电脑机器人竞赛中学组创意赛三等奖陶师正傅筱莹张蒙黄建锋戴丽娟第十届中小学生计算机程序设计比赛三等奖庄蕾蕾孙敏草坪与城市环境治理青少年科技论坛大会交流张超朱伟豪戴丽娟线操纵特技项目中小学生航空海模型比赛二等奖李周2000中小学生航空海模型比赛一等奖赵建威戴丽娟宁波200116届中小学生计算机程序设计比赛二等奖三等奖徐律诸一行庄蕾蕾孙敏宁波市首届中学生电脑作品比赛宁波市首届中学生电脑作品评比二等奖王园震孙敏2001宁波市劳技现场操作比赛宁波市第八届中学生劳技操作比赛二等奖劳铭铭戴丽娟宁波市中小学生小论文评比宁波市中小学生科学小论文、小发明评选二等奖马捷徐律孙敏宁波市中小学生航天竞赛宁波市中小学生航天竞赛二等奖黄坚戴丽娟宁波市中小学生航天竞赛宁波市中小学生航天竞赛三等奖陈虎将戴丽娟宁波市中小学生航天竞赛宁波市中小学生航天竞赛三等奖赵建威戴丽娟宁波市中小学生航天竞赛宁波市中小学生航天竞赛三等奖徐晨戴丽娟宁波市劳技现场操作比赛宁波市第九届中学生劳技操作比赛一等奖赵建威戴丽娟宁波市劳技现场操作比赛宁波市第九届中学生劳技操作比赛二等奖史雨蒙戴丽娟2002宁波市第十七届中小学生计算机程序设计比赛宁波市第十七届中小学生计算机程序设计比赛一等奖徐律孙敏宁波市中学生优秀劳动技术宁波市中学生优秀劳动技术作品比赛赵珍珍史雨蒙戴丽娟方便吸液器宁波市中小学生创造发明大赛二等奖姜威戴丽娟李佰明探索人类的小精灵蜜蜂宁波市中小学生创新大赛一等奖孟佳琳戴丽娟大甲虫宁波市中小学生“机器人”创意大赛二等奖陶师正张蒙傅筱莹黄建锋戴丽娟探索杨梅宁波市中小学生创新大赛三等奖庄凯佳许炯2003姚城龙泉山调查宁波市中小学生创新大赛三等奖于清许炯探索人类的小精灵蜜蜂第十八届浙江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科技创新项目三等奖孟佳琳戴丽娟高山香菇不同配方袋科栽培实验第十八届浙江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科技创新项目三等奖兰江中学生物兴趣小组戴丽娟宁波2004方便吸液器第十八届浙江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科技创新项目三等奖姜威戴丽娟其他19972004获余姚市奖项有162人次、教师整体素质随校本课程的建设不断提高,打造了一支具有较高科技教育、教学水平,又独具特色的师资队伍。教师的科研意识在增强,在积极参与校本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成为校本课程建设的参与者、实施者、研究者,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持续发展,教师的教学教育能力和教育教学科研水平都得到很大提高。近两年教师在科技教学方面获得的荣誉称号统计如下姓名荣誉称号时间戴丽娟宁波劳技术课优质课一等奖2002年郑林波余姚市科学学科教坛新秀一等奖2004年孙敏余姚市信息技术学科教坛新秀一等奖2004年周丽萍余姚市科学学科教坛新秀一等奖2004年王亦红宁波市教坛新秀、余姚市社会学科学科带头人2003年许炯余姚市社会学科教坛新秀二等奖2004年、科技教育的校园文化正在形成。环境对人的思想、观念、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我校在开展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加强了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建设,发挥阴性课程的教育功能。在物质环境建设方面,如专门建有科技室、实验室、电脑房、劳技活动室等;每个教师办公室都配备电脑,每个教室都装上了多媒体;每学期都配备最新的科技软件、光盘,开辟校外科技活动基地等。在精神环境建设方面,如在校园的走廊、教室内、实验室内都挂有许多科学家的画像和他们的名言警句等;班班有科技角,科技报刊、科技兴趣小组;学校每学期有科技活动周,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加强教师的科技意识和科技教学的能力等。在全校师生的努力下,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了“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加强了校本教研的建设,促进了学校的教学改革和办学质量的提高。在课题的带动下,促进了广大教师观念的转变,促进了整个学校的教学改革,在校内起到了辐射作用,为学校教科研的校本建设作出了贡献。通过课题的研究,使学校的办学水平一年上一个新台阶,尤其2003届在优生大量外流、生源差、人数少的不利情况下,在今年中考中却以弱胜强、以少胜多,中考各学科的优秀率、合格率、平均分,重点中学升学率在市教委的考核中均列全市第三,使我校在竞争激烈的城区中学中站稳了脚。这一变化未尝不是多年来实施科技教育的丰厚回报。、初步形成了富有兰江中学特色的科技教育校本教材。在实践探索中我们逐步形成了适合自己学校的科技教育校本教材,教材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究,强调学生间的合作学习,符合新课程的理念,符合本校实际和地方实际,在内容结构的编排上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二对持续研究的一点思考科技教育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发展的体系,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科学技术周期短、更新快决定科技教育永远是不断发展的、变化的、创新的。科学性是它的内容,丰富性是它的内涵,多样性是它的形式,创造性是它的灵魂,优化教学过程使之生动活泼,脱离说教是它的精髓实质。我校自从九六年实施科技教育以来,从片面的科技兴趣小组点的活动发展到面的普及直到如今有兰江中学特色的“科技教育”模式的发展,这当中我们本着不断发展创新、不断丰富完善的目标原则,力求使之发挥更大的效益。但是,不可否认直到今天至仍然是不可能尽善尽美的,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研究。1)、科技教育的校本教材的建设、完善还需要一个过程。现行教材在体例、可读性、可行性等方面还有许多问题,教材内容的前瞻性还不够强,需随课程建设实践的推进、随现代科技的发展不断地补充、完善。2)、科技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刚刚起步,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在资金方面,还需要学校加大投入;在软环境建设上,需要学校各方面齐心协力共同创造。3)、科技教育的课程教学计划、课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