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二轮复习全攻略必修专题突破课件:第2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60张ppt)( 2013高考)_第1页
2013年二轮复习全攻略必修专题突破课件:第2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60张ppt)( 2013高考)_第2页
2013年二轮复习全攻略必修专题突破课件:第2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60张ppt)( 2013高考)_第3页
2013年二轮复习全攻略必修专题突破课件:第2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60张ppt)( 2013高考)_第4页
2013年二轮复习全攻略必修专题突破课件:第2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60张ppt)( 2013高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讲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知识速览考点导图1阶段特征1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和过渡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在魏晋南北朝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三省制形成及选官制度的变化,推动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魏晋时期北方的农耕经济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江南经济得到了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群体的形成,推动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历史特征2隋唐581907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繁荣时期。隋唐形成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农耕经济全面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取得了辉煌。但是商业发展仍受时空限制;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3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9071368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时期。在隋唐基础上,宋元时期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完善;农耕经济全面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取得了辉煌成就,特别是商业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城市商品经济兴盛,海上和陆路的对外交往空前繁荣;宋代,知识分子地位提高、市民阶层队伍扩大都推动了文化的发展。2主要表现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间220年589年581年907年960年1368年政治角度1长期处于国家分裂时期,战乱不断,民族融合加强,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2九品中正制维护了士族的政治特权;三省制出现1国家统一局面再次出现,继承和发展魏晋时期的中央制度,完善了三省六部制2开创和完善了科举选官制度;唐代后期的藩镇割据影响了社会的发展1宋代设二府三司分割相权,推行文官制度;地方设通判监督知州,设转运使控制财权,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也造成了“三冗”现象;北宋中期的王安石变法进行了改革,收效甚微2元代中央设立中书省,地方推行行省制度,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大变革经济角度1北方经济遭到破坏,南方经济发展并开始赶上北方2北魏推行均田制,促进经济的恢复发展3南北朝时发明灌钢法,达到当时世界最高水平,并烧制出白瓷,制瓷业取得重大突破;战乱不断使商业发展受到影响1农业方面出现了曲辕犁和筒车;手工业方面,缂丝技术推动了丝织业的发展2制瓷技术进步,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取代丝绸成为对外贸易的代表3唐代商业繁荣,交通便利,长安成为国际大都市,但商业贸易受官府严格控制,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1租佃关系的发展推动了农业生产的繁荣,王安石变法力图限制土地兼并,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成效甚微2南宋时,中国古代社会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江南成为全国经济重心;棉花种植传播,元代黄道婆改进技术,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经济部门3商业发达,宋代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出现了夜市、晓市,宋代汴梁、元代大都都是繁华的商业大都会;纸币交子出现,推动了商业发展;海外贸易兴盛,出现了许多大港口思想文化角度1佛教盛行,道教文化突出;道教、佛教迅速传播,出现“三教合一”现象2凸显个性的文人画形成顾恺之“以形写神”;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以东晋王羲之为代表3南朝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书1佛、儒、道三家思想均有所发展,儒家的权威地位受挑战,“三教合一”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领域2科技发展,雕版印刷术、火药发明3以吴道子为代表的绘画艺术,展现了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楷书、草书流行,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等书法名家4唐代诗歌发展进入黄金时期,出现了李白、杜甫等诗人,唐文化泽被后世1程朱理学的出现促进了儒学的成熟,成为官方哲学2科技走在世界前列,三大发明完成并外传;元代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3文学上宋词和元散曲成为主要文学体裁,宋“话本”兴起;宋代书法追求个性,倡导“有意无法”;山水画成为独立的画种,更加注重意境;民间风俗画兴起,代表作清明上河图;元杂剧表明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高考突破【典例1】2012山东文综,10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考向一唐、宋、元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特点及影响典题例证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命题揭秘本题利用唐初和高宗时期对中枢权力下移与分散的情景为载体,考查唐代君主专制强化的根本目的,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现象本质的能力。试题具有一定的思维难度,备选项干扰性很强。学生极容易错选C项或D项,错因在于没有透过历史现象挖掘历史的本质。解题思路解答本题需要明确最高统治者对中枢行政权下移与分散的根本目的。题干中的宰相的资历限制被打破,低等的官员也行宰相权,参预朝政,这是对传统相权的分割,从制定政策的统治者的角度出发,是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A、D两项不能从材料中获取信息,C项在实施三省六部制之初就有此作用。答案B【变式训练1】2012唐山三模唐代尚书省对各类文书的签发与检核有明确的日程规定“凡内外百司所受之事,皆印其发日,为之程限,一日受,二日报。小事五日,中事十日,大事二十日,狱案三十日,其急务者不与焉。”这一规定旨在。A加强君主专制B减少中央行政决策的失误C解决相权与君权的矛盾D提高行政办事效率解析据题干材料,反映了唐代对行政事务处理有明确的时间日程规定,本质上反映了提高行政效率的特点,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题干没有反映或与题干材料不符。答案D唐代三省六部制特点及其演变1特点1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法令,门下省审核法令,尚书省执行法令。这样可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2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由起草中书、审核门下至执行尚书,都经由三省处理。3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之不足。知识必备2演变1“三省六部”是自魏晋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制度,隋朝时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2不同时期的统治者都对三省六部制作过一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调整和补充。宋代三省六部之外另设“中书门下”、枢密使、三司使。元代废三省制,只保留中书省,行一省制;明代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六部取代了三省六部之制等,其实质是强化了皇权。历史本质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掩盖下的内在的特点或实质,具有隐蔽性,同时受其时代、阶级或者政党性质等方面的影响。解答此类型题目一要注意历史现象发生的时代、发动者的阶级属性或政党性质,历史事件的目的、结果及影响等;二要注意区别性质与本质的异同。性质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有属性;本质就是实质,指事物内在的根本属性,本质是隐蔽的,是通过现象或假象来表现出来的,必须辩证思维才能透过现象挖掘到本质。按不同的标准,本质可划分成不同的方面;本质经常和目的尤其是根本目的相关;而性质则是比较稳定的,一般由历史事物的阶级属性或社会属性决定。方法通关历史本质目的类题目解答方法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B选官须注重才学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D选官应注重品行考向二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监察制度典题例证【典例2】2012安徽文综,13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命题揭秘本题利用唐太宗的一段言论,考查对唐代选官用人制度的进步性与局限性的理解,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试题难度中等。解题思路解答需紧扣题干材料,迁移科举制的有关知识,从科举制的局限角度理解材料信息。材料中“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说明当时的选官只重才学;“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说明不了解其品行,会导致官员滥用职权,危害百姓,意在强调选官还要注重品行。答案DA选拔方式日益公开B扩大了官吏的来源C适应了阶层关系的变动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解析据题干材料和所学知识,汉代的察举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唐代的科举制,打破了依靠门第选官的制度,使庶族地主地位上升,故C项符合题意。答案C【变式训练2】2012九江模拟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这表明汉唐选官制度。1演变知识必备朝代制度选拔方式或标准先秦世官制官位世袭汉代察举制以品行举荐为官,举孝廉为主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标准,注重门第和家世唐代科举制考试选拔人才明朝八股取士八股文考试方式古代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的演变1选官制度的变化2演变趋势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人才选拔逐渐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1演变秦朝中央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历朝沿用,但地方监察制有一些变化。西汉汉武帝设13州为监察区,设刺史监察诸侯王以及地方高官;北宋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可直接向皇帝报告,公文须经知州和通判联合签署才能生效;明朝地方设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地方监察、司法。2古代监察制度变化2评价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在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成为强化皇权、巩固专制统治的重要手段。区分选择题求答项的限定词说明与表明、体现与反映1说明与表明历史选择题求答项多有“说明了什么”“表明了什么”。“说明”、“表明”的含义也相似,总体看就是说从什么材料得出历史结论多用“表明”,但是“说明”还含有分析、阐述之意多用于问答题,同时“表明”还有时设问求答历史现象的本质等。2体现与反映“体现”、“反映”主要说明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不是表面的,而是深层的;不是现象,而是本质。但是“反映”有时在文字材料型选择题运用时,有可能就是对材料的内容理解;“体现”在结论型选择题运用时,就是获取历史结论或者寻找支撑题干结论的史实。方法通关A“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B“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C“千竹夜市喧”;“蛮声喧夜市”。D“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考向三唐宋至明清商业发展的表现及阶段特征典题例证【典例3】2012江苏单科,3以下关于“市”的材料中,最符合下图场景的是。清明上河图局部命题揭秘本题以清明上河图为切入点,考查中国古代商业发展中“市”的演变历程,主要考查观察图文获取信息和解读史料,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论证问题的能力。试题具有一定思维力度,难度中等偏上。解题思路解答此题需要提取图片信息,判断图片反映了宋代“市”的发展状况,逐一分析备选项。具体分析如下选项逐项分析结论A“立九市”反映的是西汉时期错误B草市最早出现于南朝错误C夜市开始于唐末错误D“大街两边民户铺席”反映市坊界限打破,符合图中北宋情形正确答案DA反映了汉代“市”的出现与规范B反映了唐代“草市”的兴盛与发展C反映了宋代“市”的发展突破了时空的限制D反映了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的繁荣景象【变式训练3】2012台州调研“因丝绸之利日扩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每日中为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对该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解析材料描述了丝绸之利丰厚,商人活动频繁,商品经济活跃的情况。从材料“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可以判断为市镇繁荣的景象,D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限制“市”的信息,排除A项;唐代的草市是在州县城以外的水陆交通要道,或关津驿站所在之地形成的集市。材料中没有反映相关现象,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叙述突破空间限制的例子,排除C项。答案D1从西周至唐坊、市分置,商业活动受地域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唐代商业都市有所发展,农村集市贸易开始出现。知识必备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城市商品经济的影响1阶段特征2宋元明清坊市界限被拆除,打破了空间限制,商业市镇兴起和发展,农村的“草市”发展。宋元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如出现了夜市、晓市、鱼市等,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明清时期由于商业活动的繁荣,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城市的生产性、专业性、商业性增强,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减弱。但在封建专制集权制度下,实行严格的专卖制度,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1影响着人口迁移的流向。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2伴随经济重心的南移,城市逐渐由北方内陆向东南沿海、沿江一带发展。3影响着城市市民生活和文学艺术的发展。2影响历史照片、美术作品是一个时代历史的见证或反映,往往成为命题的重要切入点,主要考查照片、绘画反映的历史史实、结论及其阶段特征等。解答此类选择题,应注意根据图中信息或题干的提示,判断照片或绘画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确定照片或绘画的主题及体现的正确或者错误的方向,结合所学历史主干知识,分析判断备选项,得出符合题意的史实或结论。方法通关照片、绘画作品型选择题解答【典例4】2012新课标全国卷,27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考向四宋明理学的主张、影响典题例证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命题揭秘本题以王阳明的言论为载体切入,考查对王阳明主张的理解认识。主要考查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试题难度较大。解题思路解答本题的关键应明确两点一是抓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民异业而同道”;二是明确王阳明心学的主张。具体分析如下选项具体分析结论A题干材料中体现不出四民等级秩序错误B重新整合社会阶层与题干“各就其资之所近”相矛盾错误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与题干主旨不符错误D题干主旨符合王阳明心学的致良知、正心诚意的主张正确答案DA“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B“中庸言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是格物之方。”C“此理在宇宙间固不以人之明不明,行不行而加损。”D“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变式训练4】2012江西联考所谓“朱陆同异”是我国学术史上的一个老问题。解放后的一些哲学史著作一般把陆学看做主观唯心主义,把朱学看做客观唯心主义。但学者华山认为朱陆两家对哲学的看法基本站在同一立场,都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以下陆九渊的言论中能为学者华山的观点提供佐证的是。解析本题考查朱熹理学与陆九渊心学的差异。据题干意思是朱陆两家对哲学的看法基本站在同一立场上,都属于客观唯心主义。逐项分析,A项是陆九渊的“心即理”的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B项是寻求“天理”的方法、途径,不属于哲学范畴;C项认为天理是宇宙本来就有的,不因人的认识和行为而改变,符合客观唯心主义的特点,符合题意;D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故答案为C项。答案C对宋明理学的理解1形成宋明理学以儒学的内容为主,同时吸收了佛学和道教思想,是在唐代三教融合、渗透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起来的新儒学体系,具有思辨化、理论化的特点,标志着儒学发展的成熟,心学是宋代理学的继承和发展。2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1相同点二者都承认“理”的存在,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两者的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望。知识必备2不同点对世界本原的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理”在心外。而陆王心学认为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理”在心中。认识“理”的方法不同。程朱理学认为把握“理”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而陆王心学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的方法。3哲学范畴不同程朱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属于主观唯心主义。1宋明理学进一步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更加适应了统治者统治的需要,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2重视个人主观意志和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3评价某一时期或人物重要思想的评价方法1将所评对象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包括特定的时空范围,特定的时代属性、阶级属性、社会属性,试题本身所限定的条件等。2掌握好评价的标准。这主要包括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标准。3注意表达的方式。如包括划分出不同阶段,归纳成不同的方面肯定、否定等。方法通关A活版技术从明代开始使用B活版之前信息传递均用手抄C活版最早使用的是木活字D活版在四大发明中出现最晚考向五中国古代科技发明的成就、影响典题例证【典例5】2011江苏单科,3据与公肃甥书记载“忆昔时邸报,至明崇祯十一年方有活板版,自此以前,并是写本。”对“活版”理解正确的是。命题揭秘本题从古代家书的一段文字材料切入,考查对中国古代印刷术发明的理解认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难度一般,但命题角度很好,灵活考查了对主干知识的识记和判断。解题思路解答本题要解读材料信息,结合活字印刷术的相关知识,分析判断。据材料中的信息“活版”可以判断是指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是北宋毕昇发明的,故A项错误;在活字印刷之前,就有雕版印刷,故B项错误;活字印刷最早使用的是泥活字,故C项不符合题意。活字印刷术是在造纸术、火药和指南针之后发明的。答案DA四大发明促进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B四大发明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转型C任何科技发明的影响都是有益的D四大发明对世界各国历史发展进程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变式训练5】2012衡阳二模1620年英国王室重臣弗朗西斯培根在其新工具论中指出“观察发明的结果、影响及其动力是一件有益的事,在此基础上,没有什么能比那在古代鲜为人知的四大发明更能说明问题。”下列最能体现作者意图的是。解析本题考查对四大发明影响的理解。解答据题干材料信息,抓住“1620年”时间,主要说明了四大发明推动了欧洲社会转型,故B项最能体现作者的意图。A项不符合史实;C项与题干材料无关;D项说法太绝对。答案B四大发明成就及影响知识必备成就发明与应用地位与影响造纸术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是四大发明影响最为久远的一项发明,促进了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印刷术隋唐时期,中国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北宋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推动了文化的传播,特别是推动了西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兴起,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火药古代炼丹家发明了火药;唐末年,火药始用于军事,北宋广泛应用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为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地主阶级提供了武器指南针战国时期发明“司南”;后来制成指南针;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论证分析型选择题的解答1特点论证分析型选择题主要有两种命题形式一是在题干中提出历史结论或以一段材料作为论点,要求考生在备选项中选出与之相符合的论据或结论;二是在题干中列出一些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备选项是依据这些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得出的结论。2解答1史论结合法,即选择正确答案时,要运用正确的史学理论去评价史实,深入理解历史概念的含义,分析历史概念各角度之间的相互联系并比较其异同。方法通关2要注意历史现象、历史概念所反映的历史结论,同时注意不同的角度、侧面所说明问题的异同。要真正理解论点所阐释的历史概念、历史结论的内涵与外延。3做题时既要注意论点与论据的对应,同时又要注意论据对论点的论证过程。4此类题较多的表现为程度型选择题,四个备选项作为四个论据从表述上可能全部或部分是正确的,但是只有一个是最能论证论点的,故解答时还要明确论据与论点之间是否符合逻辑关系,论证是否合理。归纳拓展一、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演变的特点1从城市功能上,早期“城”与“市”是分开的。先秦至唐代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唐代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大大增强;宋代逐渐超过了政治功能。2从城市的商业活动来看,政府对城市的商业活动由限制到逐渐放松。宋代以前,市坊分开,严格限制商业活动的时间和区域,宋代逐渐打破市坊界限。3从城市数量和规模看,唐代开始,商业城市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至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大批的工商业城镇。4从城市布局和分布上看,城市的布局体现君主专制统治的理念;区域分布与经济重心紧密相连;唐宋以后,江南经济重心南移,城市逐渐增多。5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扩大,影响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同样也推动了市民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C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典题训练1】2012福建文综,14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解析本题重在通过材料信息体现古代城市的布局特点,来反映统治者规划和建设城市的政治意图。解题时注意“皆中绳墨”、“无所容足”和“不复相参”等关键词。从“闾巷皆中绳墨”,说明重规矩、有法度;从“逋亡奸伪无所容足”反映了维护社会治安;从“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说明等级严、居有别。实质上反映了官府严格控制,维护社会统治秩序的特点,答案为C项。答案CA政治因素始终主导城市发展B商品经济发展改变城市功能C重农抑商政策左右城市变迁D地方行政管理效能日渐削弱【典题训练2】2012平顶山调研有学者认为,在中国的历史上,城与市的关系经历了五个演变阶段有城无市,城中有市,城区即市区,城在市中和有市无城。这一演变过程说明。解析据题干情景及所学知识,可知唐宋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排除A;从中国古代城市发展过程与趋势看,商品经济的发展改变着城市功能的变化,B项符合题意;重农抑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商品经济发展,但左右不了城市变迁,排除C项;D项与题干无关。答案B二、宋元科技文化发展折射的时代特征1科技上宋元时期,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三大发明广泛使用的成熟阶段,更是外传西方的重要时期,反映了宋元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和中外交流的空前繁荣,也是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三大发明的成熟和外传,大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