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从《三国演义》看罗贯中对降者形象的独特情怀_第1页
【doc】从《三国演义》看罗贯中对降者形象的独特情怀_第2页
【doc】从《三国演义》看罗贯中对降者形象的独特情怀_第3页
【doc】从《三国演义》看罗贯中对降者形象的独特情怀_第4页
【doc】从《三国演义》看罗贯中对降者形象的独特情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三国演义看罗贯中对降者形象的独特情怀2009年第2期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社会科学JOURNALOFGUANGDONGPOLYTECHNICNORMALUNIVERSITYNO2,2009从三国演义看罗贯中对降者形象的独特情怀张晓春深圳大学,广东马蓓深圳518060摘要三国演义中有众多投降者形象,本文将其中有名有姓者大致分为五类通过对这些投降现象的考察,可以看出罗贯中独特的文化心理于乱世中呼唤贤才明主的积极人生态度人心归汉的思想倾向深厚的儒家思想以及独特的民间情感关键词三国演义降者人生态度人心归汉儒家思想民间情感中图分类号I2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02X200902004004三国演义中有一处值得仔细琢磨的地方,即书中描写了众多的投降者形象而且其中多有褒扬自古以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忠臣不事二主“的道德观中国人受孔孟之道的影响,将气节,忠义,操守看得比生命还宝贵在罗贯中的时代被儒家教义禁锢了思想的人们对变节行为必然会加以谴责而作品中体现出作者对动乱时代那些降者的独特情怀实为难能可贵本文依据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三国演义版,将书中有名有姓者的投降原因做了以下的统计分类投降原因权宜之计弃暗投明诈降之计为谋私利厚待遂降数量例332914151O第一类,权宜之计者首先当属书中着力颂扬的蜀主刘备刘备早年势力薄弱,一直投靠依附他人,从吕布一曹操一袁绍一刘表,一直到三顾茅庐,等待时机,正如他投靠袁绍时所言“今不若暂住依栖,别作良图“第二十四回次之,三国演义中塑造最为精彩的,被民间供奉为神灵的关公关云长,究其根底也是一位“变节“者刘备与曹操中原鏖兵,大败而逃,关羽保护着刘备的家属,被包围在一个土山,经反复协议,最后约法三章,“降汉不降曹“,暂时向曹操妥协“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第二十五回第二类,弃暗投明者蜀国大将赵云,本是袁绍辖下之人,因见袁绍无忠君救民之FL,而转投公孙瓒,又见公孙瓒乃有勇无谋之辈,于是遇刘备而投奔之,日“云奔走四方,投主而事,未有如使君者,今得相随,大称平生,虽肝脑涂地,无恨矣“第二十八回再如李恢弃刘璋而投刘备,言之凿凿“吾闻良禽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今将军仁德布于蜀中,知事必成,故来归耳“第六十五回第三类诈降之计者如在赤壁之战中苟攸献计日“蔡瑁被诛,蔡氏宗族,皆在军中,瑁之族弟蔡中,蔡和现为副将丞相可以恩结之,差往诈降东吴,必不见疑“第四十六回曹操从之,目的为刺探军情周瑜指使黄盖,阎泽诈降曹操则为实施连环火攻谋略第四类,为谋私利者如黄圭妾李春香与圭妻弟苗泽私通,妾将黄圭欲谋杀曹操的计划告于苗泽,苗泽报于曹操知晓第五十七回第五类,厚待遂降者很多将士最初并没有投降的念头,在对方厚待下,深受感动,愿意死心塌地为之效劳如当初太史慈败给孙策孙策不但没有杀害,反而“亲自出营喝散士卒自释其缚,将自己锦袍衣之,请入寨中“第十五回,“慈见策待之甚厚,遂请降“第十五回张辽降曹操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张辽深感曹操“亲释其缚,解衣衣之,延之上座“的举动第二十回,遂投降对于上述五类投降者,作者除了对为己谋利者持否定态度外,并没有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其他几类不仅未加明显的谴责,而且对“良禽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的选择持肯定态度可见罗贯中对降者的独特情怀从以上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前三项占的比例相当大权宜之计只是暂时屈膝,为了保存实力弃暗投明是寻找明主,更好地实现价值诈降之计则为战略需要可见,在三国演义中比例最大的三类投降者有个共同特点,即对人生采取积极进取的态度他们投降的出发点都不是贪生怕死,丽是在乱世中寻求施展抱负的空间如劝说关羽降曹的大将张辽,当初也曾是个降将吕布战败,曹操要杀作为败将的张辽,幸得刘备,关羽求情,免于一死,于是张辽感激涕零,成为曹操一员猛将,为曹魏集团立下汗马功劳,在群雄战乱的三国贤臣谱中占有一席之位只要降将收稿日期20090111作者简介张晓春1963一,男,山东济南人,文学博士,深圳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马蓓1984一,女,安徽安庆人,深圳大学2007级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文中所引三国演义原文均据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2期张晓春马蓓从三国演义看罗贯中对降者形象的独特情怀41才能突出,跟着新主就能干出一番事业,即便不一定完成大业,作者也持肯定态度哪怕像吕布那样,本想投袁绍,但袁绍与曹操密谋打吕布,于是吕布投徐州刘备第十二回在这样特定的情节中吕布也并不是完全被唾弃的甚至还有一种情况即新主不一定是德才兼备之人,像刘备早期也投靠过吕布,袁绍,作者依然不予否定可见,无论统一大业是否成功,无论新主是否深得民心,罗贯中都没有加以排斥,因为在中国历史上最动荡的三国时代这样频繁投靠他人是很自然,很普遍的无数贤者都想在战乱中施展抱负才能,成为统一大业的奠基人,所谓“乱世出英雄“无论权宜之计,还是弃暗投明,拟或战术上的诈降计,这种积极进取,实现自我价值的精神和做法都无可厚非,罗贯中都以宽容的笔调加以肯定于此可见他于乱世中对贤才的呼唤意识,与所处时代的社会与文化心理息息相关罗贯中书中描写的时代背景与自己所处元末明初自然有某种契合之处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引醉太平“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贤愚,哀哉可怜“D短短民间小令道出了元末社会动荡,人民怨愤的现实另外在罗贯中仅存的一部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中,借赵匡胤之口揭露前朝的黑暗现实“传正道无夫子,补苍天少女娲,因此上黎民饿死间阎下,贤能埋没林泉下忠良枉死刀枪下乱纷纷国乱若抟沙虚飘飘世事如嚼蜡“实际上也是元末动乱,生灵涂炭的写照元朝灭宋以后,江南地区的反元斗争,一直未断特别是元仁宗朝以后,不仅此起彼伏,而且规模较大,如韩山童,刘福通,徐寿辉,彭莹玉,李二,王权,盂海马,郭子兴,朱元璋,张士诚,方国珍等群雄并起他们无不呼唤人才,招贤纳士,以实现拯救民生,统一国家的理想谁身边的人才最多,用得最当,谁就获胜朱元璋身边聚集着冯国用,刘基,常遇春,徐达等大批谋士战将且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所以就赢得了整个天下于是,能否施展才能抱负便成为成功与否的标准,“忠“与“诚“就相对不太重要了在这样的社会,最后成功的只能是务实变通,识时务者其实罗贯中本人也属“有志图王者“天一阁旧藏明蓝格钞本贾仲明录鬼簿续编中有关于罗贯中的一则珍贵资料“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和,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风云会赵太祖龙虎风云会,链环谏忠正孝子连环谏,蜚虎子三平章死哭蜚虎子“由此可知,罗贯中是位杂剧家,散曲家和诗人,“遭时多故,天各一方“与其号“湖海散人“相印证,说明他在乱世英雄起四方的元末曾浪迹天涯,漂泊四方王圻稗史汇编中也有记载“宗秀应为宋季罗贯中,国初葛可久,皆有志图王者乃遇真主,而葛寄神医工,罗传神稗史“,透露出罗贯中有着强烈的人生志向,但志未得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北京中华书局,1983隋树森编,元曲选外编,北京中华书局,1959钟嗣成等,录鬼簿外四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明王圻,稗史汇编,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明杨尔曾,东西两晋演义序,北京中华书局,1983遂,于是他将理想寄寓在小说三国演义的创作中明杨尔曾评语“罗氏生不逢时,才郁而不得展,始作水浒传以抒其不平之呜“呵与王圻之言相映衬罗贯中生活在元末,社会动荡,人民流离失所,而他自身又是一个虽“有志图王“却又郁郁不得志的人,于是他用动乱的三国时代广阔的历史画卷向我们呈现了一个个能人贤者“择贤而士“的成功形象,其实也是他自身的寄托那些胸怀理想抱负,为了实现人生价值而频繁投靠新主的人在作者看来,又有什么理由加以指责呢在上述第二类弃暗投明者29例中,以投刘备者居多,18例,投曹操者仅为5例虽然对于这些降将,作者都以宽容的态度加以接受,但是从作者对投降的细节描述看,明显倾注了自己的情感和立场尊刘反曹和志在归汉的倾向贯穿始终写投降曹操的将士,多涉曹氏集团建立初期,以当时曹操广纳贤才为主因如苟或的“弃绍投曹“许攸因“不能择主,屈身袁绍,“在官渡之战,袁曹决战的关键时刻,曹军日久粮草已绝,令人火速赶往许昌催粮,使者竞被许攸截获,许攸上报袁绍,反被怀疑,因为许攸乃是曹操少时的好友于是许攸一气之下索性降了曹操张邰和高览也是因为“袁绍听信谗言,必为曹公所擒“,抱着不能等死的态度去投了曹操可见,他们更多是因为跟在旧主身边不能施展才能,从个人倾向上来讲属无奈降曹,从字里行间很少能见到因为仰慕曹操主动而来对于投降刘备的将士,写法就明显不同凡投降刘备的大致有两个理由,一是因刘备仁德,仰慕刘备贤德而来例如徐庶投刘备时日“久闻使君纳士招贤,欲来投托,未敢辄造故行歌于市以动尊听耳“魏延背弃刘琮,引数百人径上城楼欲投降刘备大喝“蔡瑁,张允卖国之贼,刘使君乃仁德之人,今为救民而来投何得相拒“第四十一回二是“志在归汉“的观念,书中刘备刘皇叔即是大汉正统的象征例如武陵太守金旋的从事巩志主张投降巩志谏日“刘玄德乃大汉皇叔,仁义布于天下加之张翼德骁勇非常,不可迎敌,不如纳降为上“第五十三回其实在诸葛亮心中他一直忠心耿耿地辅佐蜀主刘备,不仅因为顾念刘备三顾茅庐之恩,还因为追随刘备即是恢复汉室的唯一正途赤壁大战前诸葛亮出使东吴,周瑜曾派诸葛谨说降诸葛亮,诸葛亮倒过来劝说诸葛谨“弟与兄皆汉人今刘皇叔乃汉室之胄,兄若售B去东吴,而与弟同事刘皇叔,则上不愧为汉臣,而骨肉又得相聚此情义两全之策也“第四十四回罗贯中不惜笔墨,在尊重史实的情况下,用心对投降刘备的将士多加描绘,从中渗透出作者对这类降士的眷顾他们并非立场动摇随意变节,而是一心为了大汉政权的恢复和社会的安定仰慕刘备的仁德而来,在作者笔下就成了于乱世中追求国家统一与和平安定的有志之士42张晓春马蓓/XII演义看罗贯中对降者形象的独特情怀第2期请看国志与国演义中对降刘备者的不同描述李恢降刘备三国志中述“恢知璋必败,先主必成,乃托名郡使,北诣先主,遇于绵竹“三国演义中李恢称颂“今将军仁德布于蜀中“,因而降之第六十五回马超“闻先主围刘璋于成都密书请降“IIII国演义中则写马超见到刘备时“顿首谢日今遇明主如拨云雾而见青天“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可见,史书中只简单介绍李恢,马超投刘备的史实,经过罗贯中对人物语言的修饰后读者所见小说中的李恢,马超无疑都是深感刘备的仁德慕名而来,是主动的行为毕竟尊重客观史实是历史小说的首要前提唐代刘知几史通中就提出“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是中国史学观念中一个重要的命题的确,曹操以善用人才着称,作者并不能否定这一事实如写曹操先是慎重对待荀或苟攸叔侄来投,“操与语大悦,日此吾之子房也“不仅十分看重苟或如同拥有张良这样的超一流谋士而且郑重采纳苟或设计的“深根固本“,“奉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思想其它还如形成高层次人才相互推重举荐的良好循环态势,苟或上任后立刻推荐“兖州贤士“程昱,程又推荐“当今贤士“郭嘉,郭嘉又推荐“汉光武嫡孙“刘哗,刘哗又推荐满宠与吕虔,满,吕又推荐毛蚧到第14回就已经形成了“文有谋臣武有猛将,翼卫左右,共图进取“的优良组合但对曹操这样值得人们称道的“唯才是举“,作者却依自己褒贬,依照历史事实,只作客观叙述而对于刘备,却极力渲染描绘出各路英雄因仰慕其声名远播而甘心拜于麾下这样就从侧面感受到作者的用心良苦,投奔什么样的明主才算得其所哉上述第五类战败者是受到敌方的厚待而接受投降甚至有的是主动投降如果从被降者的角度看,战胜者非但不杀害战败者反过来给予厚待作者这样安排,当然不排除胜利者因为惜才如金,说其投降用以增强自己的战斗力,但更深层的原因,则是作者深深的儒家思想和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影响张辽因曹操“亲释其缚,解衣衣之,延之上座“第二十回而投降,庞德同样也是曹操“亲释其缚“的厚待后而降第六十七回,而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最终使孟获心服口服地归顺凡此种种,胜者能够如此地厚待败者实为中国传统思想中儒家思想潜移默化所起的作用儒家有着“民本“,“以和为贵“的基本精神孟子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中国自古以来就不是一个尚武的国家,战争的前提,作战的方式,战胜的根本都是以仁义为前提的孟子竭力主张战争应成为“行仁政的手段,他提出了一系列反映儒家思想的战争理念,例如“王师“,“仁者无敌“,“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以至仁乏至不仁“等吴子在吴子兵法中阐述了这样的观点“凡治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又日“又必以礼服“儒家这种推崇仁义礼乐反对穷兵黩武的思想,必然不主张滥杀无辜中国古代军事文化与儒家文化的结合,让人们热切追求社会和平,生活安定,不希望再有战争发生掌握着主动的战胜者本着统一国家,安定邦民的理想,对于被缚的失去危害性的战败者也就自然不会轻易采取过激的杀戮举动而往往以和平的方式解决而对于张辽,庞德这样的败将而言,由于双方的战争前提,思想核0是一致的,并且胜方如此仁厚地“亲释其缚“,“延之上座“,着实深受感动,又有什么理由不坦然接受投降呢在作者的思想中,占主要地位的依然是儒家思想录鬼簿续编中记载罗贯中着有一部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剧中讴歌了宋太祖赵匡胤十分忧虑“百姓困苦“,是一位理想化的贤君明主并且热情赞美了“隐于草泽“的苗训和辅助有功的赵普这也是在直指刘备,诸葛亮式的理想君臣关系可见,罗贯中关于为人,治国的主要思想还是沿着儒家道路拓展开来的那么,作者描绘的胜者以礼厚待败者,败者投降后愿意为新主的事业奉献终身,也就不难理解了其实在第一百零六回中,作者曾经借司马懿之口直接透露出对投降的看法懿日“军事大要有五能战当战,不能战当守,不能守当走,不能走当降,不能降当死耳何必送子为质当“可见罗贯中并没否定投降的意义,如果能够降敌的话绝对不会选择死亡对于处于优势方的纳降政策,作者也持肯定态度例如第二回中,韩忠使人出城投降,倩不许玄德日“昔高祖之得天下,盖为能招降纳顺公何拒韩忠耶“虽然,侑以“彼一时,此一时“的理由反对此策,但从作者叙述的角度看,明显是倾向于同意纳降可见,罗贯中深厚的儒家思想中国兵儒文化合流的影响,肯定投降行为,肯定投降者从某种程度上说,投降也是和平解决战争问题的一个方式恰如杜甫前出塞所云“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苟能制侵凌,岂在多杀伤“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战败者选择投降求生还是威武不屈,关系到对国家,君主的忠诚,更关系到自身的气节孑L子日“临大节而不苟“孟子进一步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不降其志,不辱其身“经过几千年的积淀,业已成为民族精神中不可回避的事实,广大民众心目中的价值取向虽然是在呼唤贤才的乱世,作者依旧不能完全忽略民众的接受意识于是在战场失败的一刹那,并非全部屈膝投降,还有相当一部分败将选择以生命为代价扞卫其忠义气节这种情况下,作者借民众的口吻附上一首悼诗来感叹宁死不屈的人如对审配死而不降曹操,“吾生为袁氏臣,死为袁氏鬼,不似汝辈馋谄阿谀之贼可速斩我“于是后人有诗叹日“河北多名士,谁如审正南命与昏主丧,心与古人参忠直言无隐,廉能志不贪临亡犹北面,降者竞羞惭“第三十二回蜀将傅佥遭到魏国围困,不能得脱,佥乃仰天叹日“吾生为蜀臣,死亦当为蜀鬼“乃复拍马冲杀,身被数枪,血盈袍铠坐下马倒,金自刎而死后人有诗叹日“一日抒忠愤,千秋仰义名宁为傅金死,不作蒋舒生“第一百一十六回可以看出作者同样高度评价中国传统的这种宁死不屈的气节观对这些慷慨就义的将士们心存敬意相较之下,吕布的人生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N志卷四十三蜀书十三,北京中华书局,2005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卷三十六蜀书第六,北京中华书局,2005唐刘知几撰,黄寿成校点,史通,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第2期张晓春马蓓从三国演义看罗贯中对降者形象的独特情怀43虽然短暂却一路辗转于多人麾下,像丁建阳,董卓,王允,袁术,袁绍,张杨,张邈,刘备等等,最后于白门楼殒命他的一生动摇不定,听信谗言,杀害无辜为了顺应民众的情感选择,对于吕布的反复无常,作者定性为反面形象为谋私利不惜名节,对此持完全否定态度也正因为传统的忠义观,人们又抬出了一个正统的典型把关羽推到了神的位置千里单骑,过关斩将与曹操的一段情谊不失为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篇章,关羽的忠义之绝千百年来更被传为佳话然而,三国志中对关羽降曹一段这样记载却是异常的简单“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见,史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