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县城总体规划首轮规划汇报_第1页
滨海县城总体规划首轮规划汇报_第2页
滨海县城总体规划首轮规划汇报_第3页
滨海县城总体规划首轮规划汇报_第4页
滨海县城总体规划首轮规划汇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第一章规划总论1第一节规划背景1第二节与上层次规划的协调3第三节1997年版总体规划的回顾与评价5第四节规划总论9第二章经济社会发展战略12第三章县域城镇体系规划20第一节城镇体系现状20第二节人口与城市化战略21第三节城镇体系规划28第四节县域基础设施规划33第四章城市性质与规模36第五章现状建设用地分析41第六章县城总体布局方案46第七章道路交通规划51第八章城区基础设施规划55第一节给水工程55第二节排水工程57第三节供电工程59第四节电信工程60第五节有线电视60第六节燃气工程61第七节供热工程62第八节环境卫生62第九章综合防灾规划64第一节防洪排涝64第二节消防规划66第三节人防工程68第十章环境保护规划71第一章规划总论一一一规划背景一、国际环境的机遇和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中国加入WTO,经济合作与竞争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发展。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相继走上发展市场经济之路,交通、通信尤其是信息、网络技术迅猛发展,跨国公司大力推进全球贸易,投资和生产日益国际化,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各国和区域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在多层次、多领域广泛发展,市场加速联为一体,市场的开放范围进一步拓宽到服务贸易领域。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发展的活动空间、机会增多,同时也带来相应的风险,提出新的挑战。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滨海县的工业、农业、商贸业等产业都面临着机遇和挑战,需要研究应对措施,抓住机遇,促进发展。世界科技进步正突飞猛进的向前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成为综合国力的关键性因素。新科技革命成为新世纪显著特征,正在促使世界经济步入以高科技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和知识、智力资源的占有与有效配置日益成为经济发展持续的动力和区域综合竞争力的基础,成为重塑全球经济的决定性力量。滨海县应当加强职业教育,提高人才素质,实现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与提升及高科技产业的培育。二、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城市与区域发展战略的调整经济全球化使上海获得了重建其国际地位的机遇,成为跨国公司在中国首选的生产中心、服务中心和创新中心之一,正致力于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和国际大都市。随着上海经济扩散效应的增强,周边各城市(镇)间经济发展的“共同体”效应更加明显,在空间形态上形成大都市圈。上海城市功能的转型,周边城市与区域将推动产业升级、优化空间布局。滨海县位于长江三角洲北缘,随着上海中心城市、长江三角洲地区对外辐射扩散效应的增强以及沿海大通道全线贯通,滨海与上海及苏南地区的经济联系必将日益增强,并将融入以上海为首的长三角城市群。三、城镇内外因素的改变1、行政区划调整东坎镇、坎南乡、坎北乡合并,有利于城区的统一规划、协调布局,统一安排各项基础设施。2、经济开发区发展迅速,促进城区建设用地迅速扩张,需要在用地功能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上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3、县城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与1996年比较,县城扩展迅速,城市建设用地从1996年的795KM2增长到2004年的1656KM2,城镇人口从995万人增长到1542万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新建了迎宾路,改造了人民路,道路框架迅速拉开,加强了老城区与新区的联系,搬迁县级行政中心,建设城市公共绿地和居住区,为建设新城区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提高了城区的形象,改善了投资环境。4、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沿海高速公路建设通车、通榆运河的开通及淮河入水道的建设,改变县城原有外部引力,对县城总体布局产生重大影响,迫切需要修编县城总体规划,以适应外部条件的变化。四、科学发展观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快发展的行动指南。要树立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更加自觉地推动全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实现社会全面发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以高效益发展为前提,以协调发展为中心,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改变过去片面追求速度和数量的倾向,将速度与效益、数量与质量有机地统一起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走内涵式发展、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的道路。滨海县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同时也面临环境污染、社会分异等诸多问题,作为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城市,需要尽快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与国家、区域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发展。一一一与上层次规划的协调一、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确定滨海县城为全省的三级类中心城市之一。2010年人口按20万人规划,2020年人口按3050万人规划。连通城镇聚合轴是依托新长铁路、同三(沿海)高速公路、通榆运河及沿海港口群等构成的交通走廊发展,实施沿海开发战略,以连云港、盐城、南通等中心城市为节点的聚合轴。范围包括连云港市区、东海县、赣榆县、灌云县,盐城市区和盐都县、响水县、滨海县、射阳县、阜宁县、建湖县、大丰市、东台市,南通市区、通州市、如皋市、海门市、启东市、如东县、海安县。规划确定滨海县2010和2020年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淮河流域2020年防洪标准达到200300年一遇。二、盐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盐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确定滨海县城为盐城的二级城镇。2020年城市化水平4045,城区城市人口25万。城市定位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盐城市域北部沿海新兴工商城市。加快传统产业改造,以沿海工业和港口建设促进现代工业的发展,增强服务辐射功能。规划八滩镇为中心镇,镇区人口规模510万人。三、本规划与上层次规划的协调1、城市化发展目标的协调(1)城市化水平从城市化水平来看,滨海县2004年城市化水平为2550。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预测淮海区2020年城市化水平在5055之间,盐城市城市总体规划预测2020年滨海县城市化水平为4045之间。本规划通过研究认为,滨海县在规划期末城市化水平处于50左右是比较合理的,与上层次规划的要求基本协调。(2)城市规模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预测滨海县在2020年城区人口在3050万之间,盐城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滨海县城区人口在规划期末为25万人。滨海县现状城区人口为1542万人,根据城镇集聚发展的要求,规划期内将重点发展县城,择优培育重点中心镇。从盐城市来看,将重点推进人口、产业向盐城市区集聚,做强中心城市。从滨海县来看,将重点加强县城和重点中心镇的发展。县域经济发展中,强调培育增长极,促进人口和非农产业向县城、重点中心镇和工业区集聚,一方面有利于产业的集聚发展、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另一方面有利于污染的统一治理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基于以上的发展要求,规划确定滨海县城规划期末城镇人口达到30万左右,用地和基础设施的规划按36KM2左右进行规划,符合上层次规划的要求。2、重点中心镇的协调江苏省城市化发展战略要求促进人口、产业向大中城市集聚,同时择优培育重点中心镇。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提出在滨海重点培育2个重点中心镇,包括八滩镇、五汛镇。盐城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八滩镇为重点中心镇。近年来,从整个江苏省的发展情况来看,规划确定的重点中心镇数量太多,不能起到重点培育中心镇的作用,全省的重点中心镇将调整到100个左右。从滨海县来看,重点是要促进人口、非农产业向县城集聚,重点中心镇数量多反而会导致重点不突出,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的要求,规划确定1个重点中心镇八滩镇。滨海县城镇体系规划与上层次规划的城市化发展目标比较指标规划年份县域总人口(万人)城镇人口(万人)城市化水平()滨海城区人口(万人)现状(20024)277125501542200520104045(淮海区)20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205055(淮海区)305020077075253018盐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65704045252010109403721滨海县城镇体系规划2020111555030注县域总人口户籍人口外出人口外来人口。一一一1997年版总体规划的回顾与评价一、县城总体规划的历史沿革滨海县城先后进行过二轮的县城总体规划。1984年,由滨海县人民政府牵头,编制滨海县城的第一轮总体规划。1986年8月经市政府批准实施,1987年10月根据市政府批复和鉴定意见进行了完善,1988年3月县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1989年、1992年两次对总体规划进行了调整。1997年由江苏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现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第二轮滨海县城总体规划(19972010),该规划经盐城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二、县城总体规划的回顾与评价1、1997版县城总体规划概述(1)规划期限近期19972002年远期20032010年远景展望至下世纪中叶。(2)城市性质、规模城市性质滨海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新兴的沿海工商城市。人口规模近期2002年为14万人,远期2010年为20万人。用地规模近期2002年为1168KM2,人均835M2。远期2010年为186KM2,人均93M2。(3)县城规划结构用地发展方向老城区以内涵发展为主,城区向西南扩展形成新区。规划结构单核心结构形态。(4)建设用地布局城区居住用地围绕城市中心形成5个居住区,并各自形成居住区级中心。城区商业服务中心位于老城区,即阜东北路两侧。行政中心、金融中心及文化中心位于阜东路与育才路两侧,教育科研中心及县级体育中心在纬中路两侧。工业用地分二块南部工业区、西北工业区。南部工业区位于丁字河以北,迎宾路南侧及城区西南角,以一类工业为主;西北工业区位于经西路以西,响坎河两侧,以一类工业为主,辅以少量二类工业。城区绿地系统以响坎河、张家河“绿色项链”为中心,向四周沿河流呈放射状布置,分别在城区不同方向形成楔形绿地,城区东南留出绿色开敞空间,将农田菜地作为生态绿地与城市绿地融为一体。(5)县城路网结构布局采用方格网式,主干道为四纵四横共八条,次干道为三纵五横共八条,支路为九条。(6)县城远景展望规划期限展望至二十一世纪中叶。人口规模县城主城区2530万人,港区810万人。用地规模主城区2530平方公里,港区1420平方公里。结构形态“一城两镇”的组团式,主城区在规划单中心团块结构基础上扩展完善,远景主城区以提高生活质量为宗旨,生活用地有所扩展,工业用地重在结构调整。港区以翻身河为界,河北安排港口作业区及加工区,河南安排生活区及部分海洋开发加工区。2、1997版县城总体规划的评价(1)城镇人口规模从1997年版规划预测的近期人口规模指标与现状统计指标比较,可以看出上版规划人口规模预测较为准确,平均每年增加067万人,但是在册人口预测较低,非在册人口预测相对偏高。主要原因在于城区经济并没有如规划预测那样持续高速发展,对外来人口就业的吸纳能力相对降低,导致对外来人口预测过高。1997年版近期县城人口规模预测与现状比较1996年2002年人口类型数量(万人)比例()数量(万人)比例()2004年实际城区人口(万人)在册人口8678714121686861485非在册人口12812861841314057总人口99510014001001542(2)城市发展方向和结构形态从2004年规划实施的情况来看,工业用地主要向西南发展,行政办公用地主要沿迎宾路北侧扩展,居住用地则在老城区与新城区之间布局,城镇发展处于沿主要交通区位优势地段的扩张阶段。从1997年版规划当时的发展情况来看,204国道是城镇南北向的主要对外联系通道,城镇向南、向北发展是县城建设用地拓展的基本选择之一,由于滨海位于长三角与山东及渤海湾城镇群的联系通道上,城镇受到上述两大城市群的吸引。但是,滨海县城距长三角城市群远比渤海湾城市群近,城镇向南发展的动力远大于向北发展的动力。上轮规划确定滨海县城的规划结构为单核心结构形态。我们认为是比较合适的。因为,城镇规模20万人口,是中小城市的规模,采用单核结构形态是最为经济的,功能布局也相对紧凑。(3)各类建设用地1)用地指标1997年版规划确定近期(2002年)城区人口14万人,城市建设用地为1168公顷,人均建设用地为8350M2。从现状(2004年)实际情况来看,城市人口为1542万人,建设用地为1657KM2,人均建设用地为107M2。与1997年版规划近期(2002年)相比较,建设用地扩展较为迅速,人均建设用地也超过了原规划的要求,主要原因有近两年滨海的发展势头较好,工业用地有了较大的增长,其二就是居住用地扩展较快,老城区中一些工业企业转移,原有工业用地大量转移为居住用地,同时出让的新增居住用地较多,现状居住用地高于原近期规划所确定的372近17个百分点。2)居住用地上轮总体规划确定的居住用地布局为五个居住区,分为城中、城东、城北、城南、城西。总的来说,居住用地规划较为科学合理,并明确了居住人口规模及配置中小学。但是对五个居住区的划分并没在空间上给予界定,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同时,张家河、北八滩渠以东的居住用地,由于区位条件及基础设施条件较差,至今没有实施的迹象。另从实施的角度分析,对现状居住用地改造不够,低层高密度的居住用地占有很大的比重,城镇的居住环境、生活质量比较差,土地利用不够经济,致使现状人均居住用地达到近55平方米,为今后居住用地的拓展带来很大的难度。3)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上轮总体规划确定的公共服务中心分为县级中心和居住区中心,是合理的。但是从规划布局来看并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县级中心较为分散,不够集中,居住区中心不明显,不突出。从实施的情况分析,由于上轮规划中没有对县级行政中心的搬迁进行充分的研究,致使实施过程中,行政中心的建设不够科学合理,主要体现在行政中心选择在工业区与居住区的边缘,难以发挥行政中心在城镇新城开发的领头羊的作用;行政中心的布局相对较散,没有能够同文化、体育等公共设施的有机结合,形成县级公共建筑空间。4)工业用地上轮总体规划确定的工业布局为2个工业区城北工业区,位于城区西北部,以一类工业为主,发展部分二类工业,少量三类工业。城南工业区,位于城区西南,以一类工业为主。从现状实施情况分析,城南工业区进展比较快,而城北工业区几乎没有起步,这主要原因为城南工业区的交通区位条件比较好,紧靠204国道,便于对外交通联系,而城北工业区由于对外交通条件和自身的道路及基础设施条件都相对较差,再加上,城北工业区的搬迁量比较大,开发成本较大,起动较为困难。上轮规划中将工业类别确定为一类工业为主,显然对处于一个工业化初期的城镇,是难以适应的,规划应该明确以二类工业为主,方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5)绿化用地上轮绿地系统布局以响坎河、张家河两岸滨河“绿色项链”为中心,向四周沿河流呈放射状布置,分别在城区不同方向形成楔形绿地,城市东南留出绿色开敞空间,将农田菜地作为生态绿地与城市绿地融为一体。自上轮规划至2004年的八年间,滨海县政府重视对园林绿化的建设,绿化用地有了一定的进展,在新区与老城区之间实施了滨海公园、南湖、市民广场及一些道路绿地和防护绿地。但上轮绿地布局存在不均衡的状况,大块绿地比较多,而便民服务的小型绿地相对较小;绿地系统性不够完善,水系网络性较差;从现状分析,上轮规划确定的绿地实施的可能性比较小,普遍存在着搬迁量比较大,不易实施的状况。(4)道路交通上轮规划确定的方格网的道路布局结构是比较合理的,但由于县级行政中心在迎宾路的实施,造成迎宾路北侧所有的道路走向与规划所确定的道路走向有较大的差异,对本轮规划的道路布局带来一定的影响。一一一规划总论一、指导思想1、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结合江苏沿海发展思路,确立“工业立县”发展战略,促进滨海经济社会发展,提出城镇空间的发展策略,并在空间上落实。2、满足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要求,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城镇发展质量,统筹城乡协调发展。3、应对滨海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和不确定性因素,构建城区长远发展框架,优化空间布局,提高规划的适宜性和弹性。4、重视城市基础设施的协调发展,研究发展时序,确定各阶段建设重点。5、建立适应城市长远发展需求的综合交通体系,合理确定交通发展战略。6、塑造平原地区城市特色,突出城市个性。7、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二、规划期限近期20052010年;远期20112020年;远景展望50年。三、规划范围本规划空间范围分为县域、城市规划区、城区用地范围三个层次。县域即滨海县行政区范围。城市规划区范围以城区为主,包括东坎、通榆等2个城镇的全部行政范围及大套乡204国道以西部分。城区用地范围包括城区及其周边相关区域,具体为西起通榆运河,东至新建的沿海高速公路,南抵淮河入海水道,北到省道327,总面积约65KM2。城区建设用地面积至2010年约为25KM2,2020年约为36KM2。四、本轮规划修编的重点1、区域功能定位和城市发展动力机制研究2、城镇发展方向和空间发展时序3、县城总体布局结构选择4、县城综合交通布局5、县城景观规划和特色6、加强基础设施规划五、规划焦点问题1、空间结构问题(1)县域空间结构针对滨海县自然要素的总体分布、城镇发展分布状态,在集聚发展的原则下,因地制宜,根据现状特征,地域空间特点,形成“一城一心一区八镇”的县域城镇空间结构。“一城”指滨海县城;“一心”指八滩中心镇(八滩、八巨);“一区”指盐城沿海化工园区;“八镇”指大套(大套、天场)、正红、五汛(蔡桥、五汛)、陈涛、界牌、滨淮(滨淮、樊集)、滨海港、振东。(2)规划区范围及空间结构规划区的划定依据下列原则第一,规划区的范围与县域空间结构协调,城市建设与区域空间发展同步推进,利于城市规划的管理;第二,规划区的范围与城镇的远景长远目标相呼应,将东坎、通榆两镇纳入规划区的范围,统一规划,合理控制。规划区空间结构组织考虑小城镇撤并、农村居民点集中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以及郊区化发展趋势等因素,融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生态理念,构建紧凑型城镇布局和开敞型生态空间相结合的空间形态。规划区空间结构采用的“一城多点”的空间结构,即一个城区加若干个集中农村型社区,形成以城区为中心,若干个农村型社区为主要支撑的空间格局。2、滨海港城问题滨海港是具有发展前景的江苏沿海港口。滨海港是滨海建设的重点,但港口处于初创阶段,港口城镇定位、规模、产业及布局形态,难以确定,特别是港口城镇的人口规模问题更是无法推论。为此,本轮规划(2020年内)港口城镇不作重点考虑,仅将滨海港镇的人口规模适当扩大,以适应未来的港口城镇发展变化。3、城镇规模问题滨海县是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确定的三级二类城市之一。应从区域工业化、城市化的角度去理解规模问题;另一方面,城市规模的确定也应因地制宜,立足现状,科学合理地加以分析预测。按照滨海县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采用地域转移法和趋势外推法,预测至2010年滨海县城市化水平将达到37左右,至2020年滨海城市化水平将达到50左右。城镇人口规模作为滨海的发展目标之一,规划确定2020年时县城人口30万人左右进行规划。从苏南地区城市发展的现实及省有关部分规划的中心城市来看,中心城市的合适距离100公里左右,滨海县南距盐城80公里,北距连云港100公里左右,从长远发展趋势分析,滨海县城有可能成为盐城至连云港之间形成的一个中心城市,为此规划,将滨海县城远景规模按照50万人口进行策划。4、城镇用地布局城镇用地布局是县城总体规划的核心问题。滨海县城是一个发展中的城市,处于由小城市向中等城市,今后有可能发展为大城市的城市,为滨海县城构建一个结构清晰,布局完整,适应城市今后发展需要的布局形态,是确保滨海县城今后城镇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前提。5、生态城镇建设滨海县拥有优越生态环境,具有建设生态城镇的良好基础条件。滨海县应当积极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生态战略,发挥特有的生态环境优势,以建设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的“生态滨海”为目标,塑造天蓝、安静、清洁、自然、便利的宜居城镇,创立资源高效利用、发展持续协调的生态型城镇,培育生态文化植入民心的文明城镇,把滨海县建设成为富有生态竞争力的城镇。6、人文环境建设滨海,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建国前先后有一大批革命家,艺术家在此留下足迹。新中国成立后,涌现一批知名人士,专家学者,企业家,尤以书法艺术享誉海内外,是江苏省唯一“书法之县”。良好人文的环境对于营造社会文明,构建政通人和,对滨海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第二章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一、经济发展概况(一)经济总量和产业结构1、经济总量保持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的态势改革开放以来,滨海县国民经济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经济总量也不断的提高,到2004年底,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936亿元,比2003年增长222,人均GDP达到6380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94亿元,上升了167;第二产业增加值2886亿元,增长288;第三产业增加值2056亿元,增长193。2004年财政收入393亿元,比2003年增长310。但与全省同等级县市比较,无论从总量还是人均上来看,均处于相对落后的位置。因此,滨海必须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不断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2、产业结构农业经济特色较为突出,工业基础薄弱,第三产业发展滞后2004年底,滨海县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87416297,与2003年相比较,一产比重下降了14个百分点,二产比重上升了21个百分点,三产比重下降了07个百分点;将滨海的产业结构与世界其它国家对比,可以看出滨海的农业经济特色较为突出,比重偏高,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因此,加快工业化进程,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是今后产业发展的重点。人均GDP和产业结构变化的国际标准人均GDP(美元)100200300400600100020003000第一产业占GDP比例46436030426721818616398第二产业占GDP比例135196231255290314332389第三产业占GDP比例40144446547849250505513一产中劳动力的比例68158749943634828623783二产中劳动力的比例961662052342763073324013、发展阶段工业化的初期阶段根据产业结构发展论分析,目前滨海县国内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的结构为,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看,滨海县的人均GDP为769美元,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为起飞阶段(4002000美元)。从国外的经济增长的经验看,从经济起飞到工业化完成要持续相当长的高速增长时期。(二)建制镇经济发展状况就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布而言,各乡镇由于自然条件,区域位置的差异,形成各自的特色。滨海县的工业发展,主要集中在东坎、八滩等乡镇,而其它乡镇的工业基础仍比较薄弱,缺少规模企业。各乡镇三次产业发展情况详见下表。各建制镇经济发展主要指标(2004)地区生产总值(万元)一产增加值(万元)二产增加值(万元)三产增加值(万元)镇名实绩实绩占GDP()实绩占GDP()实绩占GDP()东坎镇96850190601968457984729319923303五汛镇53078228364302174353285128072413蔡桥镇23018841036546195269184133655正红镇63154211213344236353743183982913通榆镇18531609132877089382553512888界牌镇3543315714443511847334378722222八巨镇22000792336017028319570493204八滩镇45713134372939203934461118832600滨海港镇3438415329445810597308284582460滨淮镇288881286144529627333364002215樊集镇13091400630606021459930642341二、发展战略(一)战略重点1、强化工业主导,促进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实施“工业立县”,加快实现滨海工业化,是实现全省提出的“两个率先”的重大战略举措。工业是现代国民经济的主导,工业化是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工业化,就没有全面小康,更没有现代化。滨海加快发展的突破口在于强化工业主导,加速推进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以工业的跨越式发展推动全县经济更快更好发展。2、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大多经历了大陆经济向海洋经济的转变,海洋经济在带动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江苏省GDP在全国名列前茅,但海洋经济处于中低水平,2004年海洋产业产值在沿海11个省市中排名第七,海洋经济发展缓慢,加快发展江苏省海洋经济必将进一步整体提升长江三角洲经济实力。3、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经济快速发展招商引资是目前滨海加快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发达国家的制造业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环太平洋地区有望成为新的国际制造业基地;从江苏省产业发展的趋势来看,苏南地区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已逐步向苏中、苏北转移,对于滨海来说,这是一个产业升级换代的大好机遇,因此,应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4、优化城镇和产业空间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加快县域城市化步伐,推进人口向县城、重点中心镇和沿海地区集中,通过沿海开发、重点城镇建设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重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合理岸线利用,在县域空间内划定永久保护的生态保护区,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二)产业选择与结构调整根据滨海县的自然环境、资源禀赋、经济基础、发展潜力和发展机遇,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县域的产业发展方向是加快发展纺织、化工、机械等支柱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提高传统三产和旅游休闲、交通物流、房地产等新兴服务业,增强城市的服务功能和辐射能力;积极发展高效、优质、多样化、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农业,创建苏北生态环境良好的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1、第一产业(1)发展战略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专业化水平。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流通、服务企业为龙头,以生产基地建设为依托,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一体化经营,企业化管理,使农业经济形成“公司农户”贸工农一体化新的发展格局。积极引导和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形式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民营企业,提高规模和产品科技含量,着力培育能为农民提供服务、产品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龙头企业。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使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有显著提高。重点发展特色优质高效农业。调优农业内部结构,减少粮食作物的种植,扩大经济作物面积,大力发展食草畜禽、特种水产养殖、工厂化养殖及大棚菜果、花蔬等高效种养业,突出改善品质,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积极培育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形成具有滨海特色的农副产品基地和水产养殖基地。加快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实行种植业无公害生产,扩大规模,提高档次,打出品牌。大力发展畜禽养殖,着力提高优、珍、特品种养殖比重;充分利用水资源的优势,进行水面开发,发展特种水产养殖。(2)空间布局城郊型农业区主要集中在县城和重点中心镇的郊区,发展规模化、设施化农业,主要发展瓜果、蔬菜和花卉等。海岸带产业区主要集中在沿海乡镇,重点发展水产养殖、特种养殖等,同时根据旅游资源条件,发展滨海旅游业、观光农业。优质品农业区主要在八滩、五汛、陈涛及振东等地区,发展优质商品粮种植基地。2、第二产业(1)发展战略积极培育主导产业,加快工业化进程从目前滨海的第二产业的发展状况来看,尚未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主导产业来带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应突出工业在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把工业发展和调整作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中之重,提高工业投资比重,提高技术改造投资比重,提高技术改造中的科技含量。重点加强机械、纺织、化工、轻工、食品等行业技术改造,壮大产业规模,构建特色优势,着力提高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加快工业化进程。积极提高企业组织程度。围绕优势企业和主导产品,通过兼并、联合和延伸开发,培植一批规模和成长型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和产品延伸开发,加快构筑产业链和产品群,并带动中小企业发展,提高产业组织的关联度。加强开发区的建设,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结合国际产业转移的大趋势,应加快开发区的建设,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为资本转移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重点建设私营经济园区、港口工业新区和重点中心镇私营经济园区的建设,制订“洼中之洼”的优惠政策,通过制定优惠政策,拓宽招商引资领域,坚持大、中、小项目结构合理,民营经济为主、民营经济与外商投资并重的经济发展格局。(2)空间布局加快中心城区工业用地整合的步伐,有计划、有步骤置换、搬迁或改造老城区工业用地;优先发展中心城区南部工业园,北部工业园结合沿海大通道的通车同步发展,建成以工贸、物流为特色的综合工业园区;重点建设沿海化工园区,化工园区按照“科学规划、设计新颖、精心建设”的要求,制定优惠政策,拓宽招商引资领域,坚持大、中、小项目结构合理,民营经济为主、民营经济与外商投资并重的经济发展格局;积极建设重点中心镇工业区,按现有工业特色,带动相邻乡镇,形成区域专业化生产区;有条件地建设一般镇的工业集中区,现有村办工业应逐步向镇区级工业集中区迁移,并严格限制独立工矿区和零星工业用地的发展。3、第三产业(1)发展战略完善提高市场体系。继续大力发展商品市场,特别是生产资料市场,积极培植和发展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市场,打破地区封锁、部门分割和行业垄断,清除市场壁垒和各种不必要的行业准入限制,形成分层发展、相互贯通、货畅其流,与上海、南京等大中城市相衔接的市场体系。巩固提高商贸流通等传统服务业。围绕“规模化、现代化、社会化”发展方向,重点发展专卖店、货仓式商场、百货超市和生产资料、餐饮等连锁配送经营,逐步实现连锁业态多样化,积极发展总代理、独家代理等代理配送形式。扩大流通业对外开放,鼓励外商投资新型业态、物流配送设施等。搞活农副产品流通。鼓励建立农村各类经济合作组织、股份合作制企业,大力发展农村经纪人和运销队伍,为搞活流通、提高农民收入发挥重要作用。大力发展旅游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教育产业和医疗保健等现代服务业。充分开发滨海沿海景观、田园风光、历史典故等旅游资源,大力发展观光、度假、垂钓等形式的生态旅游业,特别是结合海堤达标建设,加快沿海旅游资源开发,力争把古黄河入海口段建成盐城市旅游观光的新亮点;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业,扩大信贷规模,优化信贷结构,提高金融资产质量,在努力防范金融风险的同时,进一步发挥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发展和完善保险市场,进一步扩大险种,促进保险业公平竞争和规范经营;同时积极发展房地产业,以改善人民居住条件为目标,加快建设规模住宅小区,完善住房二级市场,推进住宅产业化进程,把住宅业培育成新的消费热点和投资热点;教育和医疗保健作为新兴的现代服务业应积极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2)空间布局第三产业在空间上主要集中于县城和八滩。县城主要发展为全县服务的商贸、餐饮、金融、文化教育、体育等服务业;八滩以海洋开发为契机,发展如商贸、旅游服务业等;在一些农村地域中心,主要发展传统商贸、餐饮等为农村服务的第三产业。三、发展目标在分析近510年滨海县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基础上,参照滨海县“十五”计划纲要的发展目标和盐城市市域城镇体系对经济增长速度的预测,可以推算滨海县规划期各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指标。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69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500元,三个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达到234532,自然资源得到综合利用,城乡结构逐步优化,社会服务体系逐步健全。主要经济指标达到江苏省平均水平,全面实现小康,自然生态环境大大改善,人口、资源、环境得到协调发展。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8872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5000元,三次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达到155035,自然生态环境大大改善,逐步建成为江苏现代化海洋开发基地,全面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指标现状(2004)中期(2010)远期(2020)GDP增长速度()2221211GDP(亿元)69361369038872人均GDP(元)63801250035000第二产业占GDP比重()4164550第三产业占GDP比重()2973235滨海县现代化目标指标体系序号指标名称单位全面小康评价值2004年实际值2010年目标值2020年参考值一经济发展(2项)1人均GDP美元3000757150040002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927968595二生活水平(6项)3居民收入(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6000800015000(2)农民人均纯收入元80004176600080004居民住房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11215305城镇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21012146居民信息化普及程度百户家庭电话拥有量部200321002007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1815188恩格尔系数9598、97、98100、100、100(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85808512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90859013城乡村(居)民依法自治(1)城镇社区居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90859095(2)农村村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95859598四生态环境(1项)14绿化水平城市绿化覆盖率40441020第三章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一一一城镇体系现状一、现状城市化水平2004年末全县总人口为1086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2651万人,非农人口比例为2440。全县1994年以来,户籍总人口基本处于先升后降再升的状态,1998年降至最低值。19942004年户籍人口年均增长18。二、城镇体系特点与问题滨海县城镇体系现状等级规模结构表(2004)城镇等级规模结构城镇名称城镇个数一10万人东坎镇1二110万人八滩镇、五汛镇、正红镇3三1万人蔡桥镇、通榆镇、天场乡、大套乡、界牌11镇、陈涛乡、八巨镇、振东乡、滨海港镇、滨淮镇、樊集乡综合分析滨海的城镇体系现状,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1、城镇等级规模呈单中心发展,次级中心能力较弱,结构不完善。现在滨海县已初步形成了县城建制镇乡集镇三级等级结构,但是在规模结构上却不尽合理。等级规模结构的第一级是县城东坎镇,其镇区常住人口1384万人(2004年底),而位居第二的八滩镇(镇区常住人口)只有人,首位度高达。如果以两镇的非农业人口计算的话,则首位度可达。由此可见,东坎镇的中心地位十分突出。2、城镇空间分布不均衡,都分布于中部和东南部。十个建制镇,有四个分布在总渠以南,五个位于中部,一个位于东部沿海,而204国道以西至今未有建制镇,之所以产生目前这种情况,主要是由各片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渠南是滨海县最富庶的地方,故其城镇发展水平也高。中部是滨海县的主体,是联接其他三个区域的纽带,其城镇发展水平也较高,而且全县最大的两个镇东坎镇和八滩镇皆在本区。与上述两区相比,西区和沿海鲜有或没有建制镇,不论从地域上,还是从经济上来看都是不合理的。3、城镇的商业职能不断加强,但仍较薄弱,基础设施不能适应城镇的发展。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滨海县众多的乡集镇,其经济职能已经逐步由简单的农村集市中心或农产品加工中心发展到有专业化的加工业和多样化的商贸的聚集地。不过,由于经济水平较低,除了个别较大的建制镇外,大部分的城镇都还没有形成较强的商业网络,商业职能仍需不断加强。在服务职能方面,基础设施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城镇人口的增加。虽然现在集镇的工业得到了很大发展,改变了过去农业单一化的局面。但是,目前大多数乡镇工业基础较差,物质环境和发展规模比较贫乏,集镇内部缺乏生长因素,自我建设的经济实力不足,人口结构中以农业人口为主,乡集镇基本上都是自然经济状态下的乡村型小镇。基础设施大大滞后于人口和经济的发展,等级低,不配套,条件差,使得基础设施成为今后城镇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一一一人口与城市化战略一、城市化水平预测(一)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和发展特征分析未来推动滨海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海洋产业和海港开发;2、化工园区和开发区建设;3、传统农业向现代产业化农业的转变;4、区域交通条件的改善。(二)总人口的预测1、总人口的预测根据滨海县统计年鉴和滨海县公安局提供的人口统计资料,到2004年底,滨海县的总人口为10864万人,自1994年以来,滨海县人口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长率如下表所示19942004年滨海县人口变化情况自然增长净迁入(人)年份总人口(万人)非农人口(万人)自然增长率出生(人)死亡(人)机械增长率迁入(人)迁出(人)199410580118083534533141128612720199510615120035873349704149578139731996106681240541104352742347922104181997107171302379137517411589911023119981066012962783245401430885513444199910668151027861757871541020011846200010701204823200110730227919729852730651196012662200210803240225774050830171078210598200310858253439713509705180808633200410864265126从上表可以看出,19942004年间,滨海县的人口平均自然增长率为289,机械增长率为185。预测在2010年前,滨海自然增长率将持续降低至在23左右;机械增长率维持在10之间。到规划期末2020年,自然增长率持续降低取为13;预测人口的机械增长率将会按照趋势有所升高,但由于对外吸引力的培育尚需要一段时间,故机械增长率将会有一段时间维持在0左右。因此,滨海县在20042010年期间平均综合增长率将定为18;20102020年期间的平均综合增长率定为13。由此可得滨海县户籍总人口预测(单位万人)2004年2010年2020年综合平均增长率051813县域户籍总人口108641098211126运用人口的指数增长公式Y2010Y01RN其中Y2010为2010年末总人口Y0为2004年末总人口R为18N为6得到Y201010982万人Y2020Y01RN其中Y2020为2020年末总人口Y0为2010年末总人口R为13N为10得到Y202011126万人预测滨海县域总人口2002年和2010年将分别达到10982万人和11126万人。2、外来人口的预测根据滨海县公安局人暂住人口管理统计报表,2004年滨海县的暂住人口总计165万人,在暂住人口中,除去因公出差、治病疗养、探亲访友、旅游观光等短期居住之外,务工、经商、服务等长期居住人口达12万人。根据滨海县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人口变化趋势,预测外来常住人口,2010年为15万人,2020年为3万人。3、外出人口的预测2004年,滨海县外出就业人数为106万人,对于外出务工人员的预测,据2004年滨海县统计年鉴,截止2004年底,全市总人口10864万人,城镇人口285万,农村人口8014万。根据2003年滨海县统计年鉴,2003年全市乡村一产从业人员总数为2297万人,两者相差约6万人,因此,目前全市有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考虑滨海县向苏中地区和其他发达地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综合考虑滨海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根据2004年全市外出人口数据,规划仅计算一年以上外出人口,近期按照向外转移2万人考虑,远期按照向外转移3万人考虑。4、县域常住人口的预测县域常住人口户籍总人口外来人口外出人口,故而预测滨海县的县域常住人口为滨海县规划期内常住人口预测(单位万人)2004年2010年2020年户籍人口108641098211126外来人口12153外出人口10623常住人口108781093211126(三)县域城市化水平预测1、地域转移法规划城镇人口的增加来源于现状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外来人口的迁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三方面。建立预测模型NA11K1NCNA2F1K2NMS/GZBT式中N规划期末县域城镇人口;A1现状城镇人口,2004年末为2771万人;K1城镇人口规划期平均自然增长率,近期以3计,远期以2计;K2农业人口规划期平均自然增长率,近期以2计,远期以1计;C年均外界迁入城镇人口近期1500人/年,远期3000人/年A2现状农业人口,为8213万人;F农村劳动力占总农业人口的比例,近期50,远期48计;S耕地面积,10955万亩;G每个农村劳动力负担耕地,近期8亩,远期15亩;M大农业与种植业劳动力比例,近期12,远期14Z农业剩余劳动力入城比例,近期06,远期07;B入城人口的带眷系数,近期11,远期1;T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比例,近期06,远期08规划年份,近期为6年,远期为16年。推测滨海县城镇人口2010年末为3807万人,2020年末为5011万人。由此得出全县的城市化水平为近期348,远期450。2、相关分析法(1)非农业人口预测采用1994年到2004年来滨海县的非农业人口为历史数据,运用SPSS100软件,进行LOGISTIC模型预测,通过对10年来的数据作时间序列回归,得到以下结果方程为Y1/1/38263921014708424T200620042002200019981996199419922624222018161412108OBSERVEDLINEAR经过该方程计算,滨海县非农业化率2010年为274,2020年为37。(2)城镇人口预测2003年滨海县城镇非农业人口占城镇人口的比重为7399。今后随着户籍制度改革的推进及城镇建设速度的加快,城镇非农人口越来越多,暂住人口亦会不断增加。非农业人口占城镇人口比例较难确定,参照2003年的比例,经过换算,得出滨海县各阶段的城镇人口近期2010年城市化水平371远期2020年城市化水平5001综合以上两种方法,滨海的城市化水平近、远期为3537和4550之间,考虑到滨海县的区域位置较为重要,是江苏省鼓励发展的重点地区,将城市化水平定为较高的发展水平是比较合适的,为此规划确定滨海的城市化水平近、远为37和50,相对应的县域城镇人口为40万人和55万人。2020年全省城市化水平60左右,盐城市城市化水平55左右,滨海位于盐城市中等水平,与盐城市所辖县(市)的平均水平基本持平。二、城市化发展战略(一)城市化战略的定位自身的区位和资源条件滨海位于江苏省连通城镇聚合轴上,具有发展海洋经济的良好优势,为区域城市化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动力。盐城市城镇体系规划中对滨海城镇发展的基本定位是滨海为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盐城市域北部沿海的新兴工商城市。(二)城市化战略方针立足于滨海县情,结合盐城市城镇体系规划的设想,滨海县城市化的方针是以城市化体制创新为突破口,实施积极的城市化发展战略,突出滨海县作为新兴沿海工商业城市的重要功能,扩大中心城市城镇规模,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城市辐射力,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县域重点中心镇、工业园区建设为切入点,促进人口和生产要素在区域中的合理集聚,改变乡镇工业分散布局的现状;加快小城镇建设,在县域空间上形成功能完善、布局合理、规模适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