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简答题_第1页
心理学---简答题_第2页
心理学---简答题_第3页
心理学---简答题_第4页
心理学---简答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心理学简答题11、简述心理学研究的任务。12、简述人的心理的实质。13、简述心理学研究的原则。14、什么是观察法应用观察法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15、简述测验法的优点和缺点。16、简述问卷法。17、简述个案研究法。18、简述实验室实验法。19、简述自然实验法。110、简述谈话法。111、简述20世纪40年代后,心理学在发展方向上的特点。21、简述两种信号系统。22、什么是非条件性抑制它包括哪两种类型23、什么是条件性抑制它包括哪两种类型24、简述工具性条件反射和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关系25、简述神经冲动的产生及其传导过程。26、简述相互诱导的含义及种类。27、什么是兴奋或抑制的扩散与集中举例分析决定兴奋或抑制的扩散与集中的重要条件。28、简述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含义及其形成的基本条件。29、简述边缘系统的含义及其功能。210、举例分析什么是消退抑制。211、举例分析什么是分化抑制。31、简述动物心理发展的阶段。32、简述人类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的含义。33、简述人类心理的基本特点。34、简述人类心理社会制约性的表现。35、简述语言在人类心理发生中的作用。36、简述劳动在人类心理发生中的作用。37、简述环境和教育在人类心理发展中的作用。38、简述人类心理发展的动力。39、简述华生在儿童教育方面的主张。310、简述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理论。311、简述维果斯基的教学与发展的关系观。312、简述皮亚杰关于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41、简述感觉的同时对比现象。42、简述错觉及几何图形错觉的种类。43、什么是观察主要的观察品质有哪些44、什么是深度知觉形成人的深度知觉的线索有哪些45、什么是似动知觉并请举例分析。46、什么是感觉的适应现象并请举例说明。47、简述感觉的继时对比现象。48、简述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关系的定律。51、简述记忆的基本环节。52、简述记忆表象及其特点。53、什么是识记简述识记的种类和特点。54、简述遗忘的原因。55、简述联想的规律。56、简述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57、简述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61、简述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62、简述思维的品质。63、简述想像的形成方式。64、简述思维的种类。65、简述分析与综合的三种水平。66、简述思维过程的比较及其常用方式。67、简述概念的掌握及其途径口68、简述创造思维的含义及其特点。69、简述创造思维的过程。71、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72、简述情绪与情感的两极性。73、简述表情动作的三种表现形式。74、简述詹姆士一朗格的机体知觉理论。75、简述情绪与情感的种类。76、简述情绪和情感的信号功能。77、简述情绪和情感的调节功能。78、简述教师的感染力及其作用。81、简述意志行动的特点。82、简述引起动机的两种条件。83、简述动机的功能。91、简述注意的基本特点。92、简述注意的功能。93、简述注意的外部表现。94、简述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95、简述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96、为什么说在实际工作中,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都需要97、影响注意范围的因素有哪些98、怎样培养集中而稳定的注意99、简述注意分配的条件。910、简述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911、简述过滤器理论的基本思想。912、简述资源限制理论。913、简述双重加工理论。101、简述语言和言语的区别和联系。102、简述对话言语的特点。103、简述独白言语的特点。104、简述书面言语的特点。105、简述技能形成的标志。106、什么是智力技能智力技能的特征有哪些107、简述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108、简述内部言语的特点。109、简述乔姆斯基的语言理论。1010、简述技能的迁移与干扰。1011、简述人先天就具备由表层结构向深层结构转化的本领的证据。111、简述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112、简述液态能力与晶体能力。113、简述比率智商与离差智商。114、简述创造力测验与智力测验的区别。115、简述能力的概念及其个别差异的表现。121、简述气质与性格的关系。122、简述性格的结构特点。123、简述艾森克的性格三维度说。124、简述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说。125、简述卡特尔的16种特质因素说。11、答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就是要探索心理规律。通俗而言,规律就是若干事物的变化之间的确定关系。影响人心理的因素很多,归纳起来有三类第一,环境因素,就是周围所接触到的事物变化。如在课堂上教师讲的话,教室内外的噪音以及温度等等都是环境因素。第二,机体因素,比如体温的高低或饥渴等等,都会影响人的心理。第三,心理因素,即心理对心理的影响,如昨天发生的心理对今天发生的心理的影响。所谓探索心理规律,就是要查明这三类。12、答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心理的实质是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因素的变化与心理变化的确定关系的反映。心理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不是一种机械、被动的反映,而是一种主观能动的反映。13、答1客观性原则实际上就是实事求是的原则,客观地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应该具备下列条件所研究的心理或行为应该是可以观察的所研究的心理或行为应该是可以测量的。2发展性原则。人的心理发展与其他事物的发展一样,是矛盾运动的结果。研究者遵循发展性原则,就是将人的心理活动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在发展中研究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上心理的发生和发展。在发展中研究心理活动时,不仅要求阐明人已经形成的心理品质,而且还要求阐明那些刚刚产生、处于形成状态的新的心理品质。3系统性原则。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必须在各个因素的前后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去分析认识。根据系统性原则,必须研究各个心理过程、心理特征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而不能把心理现象看成是孤立存在的内容去研究。4教育性原则。在进行心理研究时,研究的选题、使用的方法和程序不应损坏被试即被研究者的身心发展,而应该符合教育的原则。所以以人为对象进行心理研究时,在选择方法和程序时不能只考虑对所需要研究的问题是否有利,还要考虑所用的方法对被试的身心是否产生不良的影响。14、答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做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其心理活动的方法。观察是一项专门的技术,应用观察法时必须遵循下面的一些规则观察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周密的计划,对拟观察的行为特征,要有明确的界定。观察必须是系统的,而不是零碎的、偶然的。可采用时间取样的方式进行观察,即在不同的时间里,每次以比较短的时间对同一类行为做多次重复观察。观察时必须随时做记录。不能用推测与描述来代替事实。应该在被观察者处于自然状况下进行观察。15、答通过标准化测验来研究个体心理或行为差异的一种方法。标准化测量是指那些经过标准化过程的用来测量个体差异的工具,如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创造能力测验、人格测验等等。测验法的优点是测验法所使用的标准化测验编制十分严谨、效果可靠。测验法结果的量化程度高。测验法用数字对人的心理或行为进行描述,施测容易控制,减少了被试在回答问题过程中的主观因素的影响,数据比较客观,测验法的结果处理十分方便。有常模进行比较。测验法有设立好的常模,可以直接进行比较。简便省力。测验法的不足之处是测验是一种间接测量,即通过对行为的测量,来推断要测量的心理。如果行为样本未选准,项目所引起的反应就难以推断所要测量的心理。测验不可避免地受到经验和文化条件的影响。测验法对施测者要求较高,他们应该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较熟练的测验技能,熟悉测验手册的各种要求。测验成绩只表明“结果“,不能反映过程。16、答一种间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方法。它根据研究目的,以书面形式,将所要搜集的材料列成明确的、应回答的问题,控制被试回答的范围或将答案框定在卷面上,要求被试任择其一作答,然后对回答结果再进行分析研究。问卷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能在较大范围内进行调查研究。由于问卷的内容是根据需要进行设计的,因此,可以收集到其他方法难以获得的资料。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不足发出去的问卷回收率比较低时,就会影响问卷的可信度。因此,就科学的研究方法而言自问卷不是一种很严密的方法,但作为对问题的初步了解,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线索还是很有价值的。在使用问卷法时,通常需要与其他方法配合使用,这样可以互相补充和检验。17、答对单一研究对象的某个或某些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研究的方法,也称个案法。它可以对一个人的心理发展过程进行比较系统、全面的研究也可以对一个人某一心理活动的发展进行研究或对某几个人同一心理活动的发展进行研究。如搜集一个人的家庭情况、社会地位、教育影响、职业经历、作业成就和智力表现等有关的现实和历史资料,通过综合分析,探讨他的心理活动状况和发展变化过程及其原因,或验证影响其发展变化的原因,找出其发展变化的规律。个案法是儿童L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医学心理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法的优点第一,由于是个别地研究卢个或几个对象,便于对他们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了解。第二,在个案追踪过程中,根据需要适当结合其他方法如实验、问卷等,可以考察人的行为发展的过程,探讨发展阶段的过渡及其发展与环境教育因素的关系。其不足之处是第一,由于个案研究的是个别对象,所获结果缺乏代表性,即使是多个个案材料,要用以说明总体时也需要特别慎重。第二,有些个案研究,由于对象有特殊性,往往缺乏可供比较的个体或小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科学性,因此,在进行个案研究时尽可能要找到正常值的参照标准。第三,个案法一般是对个别对象进行非控制性观察,所提供的材料往往是粗略的、描述性的。因此,在个案研究中,应根据需要采用多种方法收集数据,使研究结果更精确、客观,保证较好的科学性。18、答实验室实验法在特定的实验室中,借助各种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各种因素进行实验,以研究人的心理的方法。心理学中的许多有关心理过程及其生理机制的研究都是用这种方法进行的。实验室实验法的优点是实验中各种因素控制严格,实验结果客观可靠,能够精确的测定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这种方法不足之处在于目前还不能对一些复杂的心理现象如性格进行有效的研究。此外,研究情境的人为因素较大,往往离实际情况较远,所以,影响了研究结果在实践中的应用。19、答自然实验法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对某些因素加以控制或改变去研究人的心理的方法。它可以研究各种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而且是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常用方法。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实验者利用实际的生活情景来研究心理活动的变化规律,被试处于自然状态,所得的结果比较切合实际,可以有效地应用于实践。自然实验法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实验室实验中的明显的人为因素。它的不足之处是实验情景不易控制,容易受无关变量的影响。110、答谈话法也称访谈调查,研究者根据事先拟好的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以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调查,借以了解被试的某些心理特点。要使谈话取得较好的效果,首先要创设一种宽松、坦诚、信任的良好气氛。其次,调查者应该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尽量使谈话标准化,记录保持一致,以便对记录的资料进行客观的分析处理。谈话的优点是可以直接向被调查者说明谈话目的,提高回答问题的准确程度,研究者不可以控制谈话过程,通过补充提问、临时提问等从多方面了解被调查者回答问题的水平。谈话的缺点是在一定时间内谈话对象只能限于少数人,如果要收集多个对象的情况比较费时间,而且费用高研究者的言行不当或被调查者的某种心态都会影响回答的真实性。所以不能只凭谈话获得的数据就轻易下结论。谈话所得的资料应该与其他研究方法所得到的资料进行互相补充和验证,以便作出较为准确的结论。111、答20世纪40年代以后,由于社会条件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等原因,心理学在发展方向上出现了以下特点第一,各心理学学派的对立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各学派之间的协调、互补,呈现了一种汇合的趋势。改变了过去那种学派林立、各执一词的局面。心理学家们不再坚持用自己的某种单一的理论去解释所有的心理现象,而是相互吸收,博采众家之长。第二,放弃了追求大而全的理论,转向能解释某种心理现象的小型理论模型。第三,重视应用,心理学分支学科增加较快。112、答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是心理学的第一个理论学派,创始人为冯特。冯特认为心理学是研究意识经验的科学。他把意识分为感觉、意象和感情三个基本元素,认为所有复杂的心理活动都是由这些基本元素构成的。冯特首创实验内省法。冯特的理论为他的学生铁钦纳所继承和发展,并把这种心理学理论命名为“构造心理学“口构造心理学的积极意义是它使心理学摆脱了思辨的桓桔,走上了实验研究的道路,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但是,这个学派所从事的“纯内省“和“纯科学“的分析,严重脱离了实际。113、答产生于19世纪未,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杜威、安吉尔、桑代克、卡尔等都是这一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机能主义者比较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认为意识的作用就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而不像构造主义比较强调意识的构成成分。机能主义的这一特点,推动了美国心理学面向实际生活的过程。20世纪以来,美国心理学一直比较重视心理学在教育领域和其他领域的应用,这和机能主义的思潮是分不开的。114、答产生于1913年,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行为主义反对心理学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把刺激一反应SR作为解释行为的公式。行为主义还反对内省,主张使用客观研究方法。新行为主义者托尔曼曾试图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引进认知、期望、目的等作为中间变量,但斯金纳反对任何形式的内因论,拒绝中间变量,认为强化和改变行为的主要动力是有机体“操作“环境的效果。赫尔则力图从方法着手,抛弃“观察一归纳“法,采用“假设一演绎“法,以便把心理学建成近似几何学的演绎科学口行为主义极力主张客观研究方法,使心理学的研究更加自然科学化了,也就是说更严谨了。然而,行为主义完全否定了对人的心理、意识的研究,以行为和生理反应代替心理现象,把人与动物等同起来,以及分析行为的机械主义观点,又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115、答1912年诞生于德国,后来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发展。该学派的创始人是惠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后期的代表人物是勒温。格式塔是从德文“GESTALT“音译而来,意为“完形“、“整体“。格式塔心理学反对把意识分解为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尽管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是主观唯心论,但该学说强调的“整体“观点以及关于知觉的组织原则、学习和思维的研究成果等至今仍有积极意义。116、答产生于1900年,创始人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前面所说的构造主义、机能主义和格式塔心理学主要重视意识经验的研究,行为主义重视正常行为的分析,而精神分析学派同重视异常行为的分析,并且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该学派的理论根据是来自对精神病患者诊断治疗的临床经验。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的系统。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是人格的这三种力量相互矛盾冲突的结果。弗洛伊德认为意识是人的整个精神活动中很小的一部分,处于心理的表层。元意识才是人的精神活动的主体,处于心理的深层,它是被压抑的或未变成意识的本能冲动。性欲则是人的所有本能冲动中持续时间最长、冲动力最强,对人的精神活动影响最大的本能。弗洛伊德把心理区分为意识和无意识,并关注需要、动机等心理的动力因素,这是他对心理学发展做出的贡献。但他把人的一切行为都归于被压抑的性欲的表现,认为无意识决定意识,甚至决定社会发展则是错误的。117、答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兴起,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精神分析学派和行为主义学派对心理学研究问题的窄化和偏颇,被称为现代心理学的第三种势力D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他们不是受无意识欲望的驱使,并为实现这些欲望而挣扎的野兽。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他们就会力争达到某些积极的社会目标。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行为主义只相信可以观察到的剌激与反应,而认为正是人们的思想、欲望和情感这些内部过程和内部经验,才使他们成为各不相同的个体。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不足在于他们错误地理解了人的本质,把人看成人性的大,而不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因而他们对人的内心世界的某些描述,常常是从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出发的。此外,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许多主张还带有纲领的性质,所使用的名词缺乏明确的定义,也没有具体说明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这使得其理论难以得到检验。不过,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理念淡化了心理学的纯科学色彩,成为近年来心理学发展的趋势之一。118、答认知心理学起源于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反对。一般认为奈塞1967年写出第一本认知心理学著作时,才正式建立“认知心理学“这一心理学的新方向。其主要理论是信息加工理论,所以又称信息加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把人的心理活动看做是信息处理系统,由感官搜集的信息,经分析、贮存、转换并加以利用,这些活动叫做信息加工过程。认知心理学家根据实验研究结果建立有关认知过程的模型,但认知模型并不一定代表脑中的真实机制。广义的认知心理学也包括皮亚杰学派,该学派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始创,并建立了“发生认识论“。主张心理学应研究儿童的认知活动,并着力探索智慧的性质及其结构和机能。认为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而适应依赖于有机体的同化与顺应两种机能的协调,使有机体与环境取得平衡。这就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发展的逻辑。皮亚杰理论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的认识论,促进了儿童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推动了西方中小学课程及教学改革。21、答条件刺激物是无条件刺激物的信号,条件反射是大脑皮层的信号活动。信号从性质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第一信号,又称现实信号,指的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具体的条件刺激物。如铃声就是第一信号。另一类是第二信号,指人类所特有的言语和文字。它可以代替第一信号引起条件反射,是第一信号的信号。据此,可将人的条件反射系统分为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1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它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例如,让被试闭上眼睛,把一只梅子放在他嘴里,他就会流口水,这是无条件反射。吃过梅子的人,只要看到梅子也会流口水,这是条件反射,属于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2第二信号系统。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它是人所特有的。例如,掌握了语言的人,不仅看到梅子,就是在听到讲“梅子“这个词时,也会流口水,“谈梅生津“就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词与具体刺激物密切联系着。任何词都标志着一定的具体事物,并且经过多次重复,才能成为这类事物的信号。词由于与具体剌激物相联系,因此可以代替条件刺激物引发已有的条件反射,也可以代替无条件刺激物起强化作用。掌握了语词的人,在一般情况下,总是两种信号系统协同活动。其中,第二信号系统起主导作用D22、答非条件性抑制又称无条件抑制是有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抑制。它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1外抑制。额外刺激物出现对正在进行的条件反射发生的抑制称为外抑制。如突然出现强声,会立刻使原来的活动受到抑制。如突然出现强声,会立刻使原来的活动受到抑制。巴甫洛夫对外抑制的解释是额外剌激物的出现引起皮层相应部位较强的兴奋时,这个新的兴奋中心增强了它对周围皮层区域的抑制,使原来的条件反射被抑制。2超限抑制。当剌激过强、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时,神经细胞不但不能引起兴奋,反而会发生抑制,这叫超限抑制。它使神经细胞免于因兴奋过度而耗尽,因而又叫保护性抑制。人在过度疲劳时的睡眠就是超限抑制的表现。23、答条件性抑制又称内抑制,它是在后天一定条件下逐渐形成起来的,主要有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两种。1消退抑制。条件反射由于没有受到强化而发生的抑制叫做消退抑制。如灯光和食物多次结合后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可在灯光出现时就引起唾液分泌,但如果不再用食物来强化灯光这个条件刺激物,那么就会使灯光食物性条件反射逐渐消失,它是兴奋向抑制的转化。2分化抑制。只对条件刺激物加以强化,而对与其近似的剌激物不强化,经过若干次后,只有条件刺激物才能引起条件反射性反应,近似刺激物引起的反应受到抑制,这种抑制称为分化抑制。分化抑制使有机体对外界环境进行精细的分析,作出完善的反应。在学习中,对英语发音的细微区别就是通过分化抑制实现的。24、答工具性条件反射对理解复杂的心理现象有进一步的意义D它是对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一个很重要的补充。工具性条件反射与经典性条件反射有共同规律。它们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反射,而最根本的共同点是都需要强化,不强化就消退在消退后又都会自然恢复。而且都可以建立初级强化。工具性条件反射也有泛化和分化。二者也有不同之处无条件刺激是否明确。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什么使狗流唾液是食物。食物作为无条件刺激很明确在工具性条件反射中,什么使自鼠去抓机关只好说是由它身体内部的某些情况。强化是与刺激有关,还是与反应有关。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强化是同剌激有关,并出现在反应之前而在工具性条件反射中,强化又同反应操作有关,而且出现在反应之后。反应方式不同。在形成经典性条件反射时,动物往往被束缚着,是被动地接受剌激,反应是先天固有的。在形成工具性条件反射过程中,动物可以自由活动,它通过主动操作来达到一定的目的,反应是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复杂的反射活动,往往既包含有经典性条件反射,也包含有工具性条件反射。25、答人身体里各处都有液体,叫做体液。神经细胞内外都有体液,各种组织浸泡在体液里。在体液里有各种正负离子。神经细胞的膜有一定的通透性,在一般情况下,它是不让一些正离子进入,也不让一些负离子出去的。于是膜内负离子占优势形成负电位,膜外因正离子占优势形成正电位,膜内外产生一定的电位差。在平时,膜内膜外保持上述电位差,这叫做极化状态。人在安静状态下就保持着这个极化状态。如果有一个刺激物,剌激到膜的一定部位,这时膜上受刺激的部位的通透性就会发生改变,允许膜外的正离子进入,于是膜内正的正负离子就大多可以通行了。这时,原来膜内外的电位差发生变化,即原来的电位差由减小到消失。这种状态叫做去极化状态。当出现去极化状态时,膜外受刺激的某处假定为A处和临近部位假定为B处相形之下就会产生一个电位差。这个电位差又改变了B处的膜的通透性,从而使B处的电位也变为负的,于是负电位就这传导开。另一方面,随着膜的通透性的迅速复原,原来受剌激点A处膜内外的极化状态又重新形成,它与B处的电位差也就消失。这就叫做一次神经冲动。神经细胞有个特点,即所谓不应期。不应期是指神经细胞发生一次冲动之后,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对任何刺激不做反应了。膜的通透性在复原之前,它是不能再接受剌激的。因此,神经细胞冲动是脉冲式的,即使刺激是连续的,它所引起的神经冲动也是间断的。26、答兴奋和抑制紧密联系着,其中一种神经过程可以引起或加强另一种神经过程,这种现象称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相互诱导可分为负诱导和正诱导两种。由于兴奋过程引起或加强周围的抑制过程称为负诱导。相反,由抑制过程引起或加强周围的兴奋过程称为正诱导。诱导过程如果同时发生,称为同时性诱导发生在不同部位上。如果相继发生,称为继时性诱导发生在同一部位上。例如,我们聚精会神地看书,对周围有人走动或出现其他情况,往往是“视而不见,昕而不闻“,这就是负诱导现象。小孩临睡前往往容易很兴奋,出现所谓的“闹觉“现象,这就是正诱导所致。27、答在刺激物的作用下,兴奋或抑制过程起初虽然发生于在大脑皮层一定部位的神经细胞之中,但它们不是停滞不动的而是要向邻近部的神经细胞传布,这就是兴奋或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以后,它们又逐渐向原来发生的部位聚集,这就是兴奋或抑制的集中。刺激物所引起的神经过程的强度是决定兴奋或抑制的扩散和集中的重要条件,当兴奋或抑制的强度过强或过弱时,易于扩散当它们的强度适中时,就容易集中。例如,当人们某处受到非常重的打击时,浑身都感到震颤,这说明兴奋易于扩散当身体某处的皮肤受到轻微的触膜时会感到浑身发麻,这说明弱兴奋也易于扩散只有中等强度的皮肤刺激,人们对它感觉的定位才最分明,说明中等强度的兴奋易于集中。28、答经典性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原来并不能引起某种本能反射的中性剌激物,由于它总是伴随某个能引起该本能反射的刺激物出现,如此多次重复之后,这个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该本能反射。巴甫洛夫称这种反射为条件反射或条件作用。后人称之为经典性条件反射或经典性条件作用。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就是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反复结合,这个过程称为强化口如果多次单独使用条件刺激而不加以强化,条件反射便会逐渐消退。要形成条件反射,除需要多次强化外,还需要神经系统的正常活动。如果停止强化,动物已经建立起来的为获得强化物如食物而进行的活动也叫反应就会减弱或停止,这种现象称为条件反射的消退。消退不是消极的消失,因为它还可以自然恢复。29、答在大脑半球内侧面有一个穹窿形的脑回,因其位于大脑与间脑交替处的边缘故称为边缘叶,边缘叶与附近皮层及有关皮下结构形成一个统一的机能系统,称为边缘系统。它的功能是个体保存和种族保存调节内脏活动和情绪活动参与记忆活动感觉的整合。210、答条件反射由于没有受到强化而发生的抑制叫做消退抑制。如灯光和食物多次结合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可在灯光出现时就引起唾液分泌,但如果不再用食物来强化灯光这个条件刺激物,那么就会使灯光食物性条件反射逐渐消失,它是兴奋向抑制的转化。11、答只对条件刺激物加以强化,而对与其近似的剌激物不再强化,经过若干次后,只有条件刺激物才能引起条件反射性反应,近似刺激物引起的反应受到抑制,这种抑制称为分化抑制。分化抑制使有机体对外界环境进行精细的分析,作出完善的反应。在学习中,对英语发音的细微区别就是通过分化抑制实现的。31、答动物心理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感觉阶段、知觉阶段和思维萌芽阶段。1感觉阶段。处于感觉阶段心理发展水平的动物为无脊椎动物。这种动物只能对单一性质的刺激形成条件反射,即只能反映剌激的个别属性。蚂蚁、蜜蜂和蝴蝶等昆虫就是典型的无脊椎动物,它们只有感觉这种心理现象。例如蚂蚁在打仗时,仅凭气味来分辨敌友。因为它们的触角是嗅觉器官,如果把它们的触角切断,蚂蚁就无法分辨敌友。2知觉阶段。处于知觉阶段心理发展水平的动物为低等脊椎动物。这类动物不仅能够反映刺激的个别属性,而且能够对剌激物的多个属性进行反映。元脊椎动物发展到脊椎动物,是动物进化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现代动物心理学家研究发现,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和鸟类等属于低等脊椎动物,它们的心理发展水平处于知觉阶段。鱼类是最低等的脊椎动物。研究发现,鱼类能够辨别不同形状的图形,如三角形和圆形。鱼类不仅有了多种感觉,而且可以综合利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感觉。例如鱼类可利用视觉和嗅觉来获取食物,所以,鱼类的心理水平已经开始发展到低级的知觉阶段口两栖类比鱼类进化水平高。研究发现,两栖类动物的眼睛能够辨别形状和颜色。同时,两栖类动物的昕觉也比鱼类发达,出现了中耳。像青蛙这种典型的两栖类动物,能够辨别声音的来源。这表明两栖类动物的心理已发展到比较复杂的知觉阶段。爬行类动物的神经系统比两栖类动物复杂,在它们大脑两半球外表面出现了一层新的结构,即大脑皮层。这使爬行类动物具有比较高级的知觉机能。爬行类动物的视觉能够辨别对象的大小、颜色、运动和静止等状态。鸟类具有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为了适应飞行生活,它们的前脑两半球没有向皮层方面发展,而是被纹状体占据了大脑两半球。鸟类的视觉和听觉都非常发达,其中视觉功能比人类的还要好。3思维萌芽阶段。处于思维萌芽阶段心理发展水平的动物是高等脊椎动物。只有灵长类动物的心理发展到了思维萌芽阶段。属于灵长类动物的有黑猩猩、大猩猩等。由于灵长类动物的神经系统已经发展到非常完善的程度,所以它们的大脑不论在重量上、外形上和细微结构上都已经接近人脑。虽然猩猩能够学会比较复杂的语言,但它们自己不能创造语言,最多只能是语言的萌芽也即思维的萌芽。32、答心理发展是一个量的不断积累,从而产生质变的过程。随着新质的出现,心理发展就达到一个新阶段,表现出阶段性。这些阶段性是与人的年龄相联系的。心理发展的阶段性有如下含义1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心理发展具有不同的质的特征。(2)心理发展阶段,是从低到高,并按一定次序进行的。阶段既不能逾越,也不能互换。3前一个心理发展阶段是后一个心理发展阶段的基础。前一个阶段的心理没有发展,后一个阶段的心理就不可能发生。4心理发展过程中相邻两个阶段不能截然划分,而有一定的交叉。同一阶段的开始和结束,心理发展表现出很大的差异。5心理发展的阶段性是指在一定年龄阶段中,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通常,心理学家将人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如下几个主要阶段乳儿期、婴儿期、学前期、学龄初期、少年期、青年初期、青年中期、成人期、中年期、老年期。33、答人类心理的基本特点主要包括概括性、目的性预见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制约性。(1)概括性。概括性是人类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主要标志。“凡这样必那样“,对客观事物有这样的认识就是概括。例如,人类已经形成了这样一些概括性认识“凡水都可以灭火“、“凡金属都可以导电“等。2目的性预见性。目的性是概括性的必然结果。概括性是“凡这样必那样“,目的性则是“要那样就这样“口“凡是水就可以灭火“是概括性,“要灭火就用水“则是目的性。目的性也是区分人类心理与动物心理的重要标志。在活动中,人类是目的在先,行为在后。而动物则是行为在先,目的在后。3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就是人能够根据目的和对客观事物规律的认识,使客观事物服务于自己。动物没有主观能动性,它们的行为完全是被动的,是受本身生理状态和客观环境的现实情况支配的。人则可以认识规律,使规律为自己服务。例如,引水上山口4社会制约性。人类的心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也是社会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心理的内容也日益丰富和发展。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不同,人们的心理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和特点。个体从事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水平不同,使其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也不同。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地位的人,其心理发展的特点不一样。34、答人类的心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也是社会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类的心理,同时推动了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心理的内容也日益丰富和发展。1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不同,人们的心理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和特点。原始社会人的心理发展水平肯定比现代人要低。2个体从事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水平不同,使其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也不同。例如,染色工人可以区分出40多种黑色,而一般人则做不到。一般人虽然也可以把字写得很小,但微雕人员能够在一厘米长的头发丝上写出上千个字。3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地位的人,其心理发展的特点不一样。鲁迅先生说过“自然,喜怒哀乐人之情也,然而穷人决元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里会知道北京捡煤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灾区的饥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人大老爷那样,贾府的焦大,也不会爱林妹妹的。35、答1语言产生的条件。第一,语言是劳动所必需的。语言是劳动过程所必需的。没有语言就不能劳动,语言是伴随着劳动而产生的口因为劳动从一开始就是集体的,集体劳动必须相互协作,彼此之间要相互交流思想才能达到某种目的。在劳动过程中,已经到了彼此之间有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可见语言是适应劳动的需要而产生的。语言是劳动结果所必需的。在劳动中人类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必须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迫切需要一种工具来标志事物的名称和表示一定的过程和情境。可见为了保存人类积累的知识经验,也需要语言。第二,劳动使语言的产生有了可能。劳动使人有了语言的发音器官和共鸣器。在劳动过程中,人类的嘴巴越来越平,腮部越来越发达。从而使人类的发音器官和共鸣器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劳动使人有了能够说话和昕话的大脑。人类之所以能够说话和昕话,主要是依靠脑。劳动使大脑产生了下列变化一是脑的重量增加了,二是脑的内部结构复杂化了,三是大脑产生了新的机能区,例如,人类的大脑中出现了言语中枢,主要是言语昕觉区颗叶和言语运动区额叶02语言的作用。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动物的声音是一种本能的交际形式,它只对某些直接作用的刺激发生反应,虽然它具有信号功能,但只是属于第一信号系统,即对直接物质刺激作出直接反应。而人的语言是属于第二信号系统,即对词的刺激作出反应。词具有概括性,代表人所反映的一类事物,使人们彼此之间能够传达自己头脑中所反映的东西,并把认识的结果和思维的成果记录下来,从而使人类思想的交流成为可能。语言促使抽象思维的产生。人类在生活过程中,针对各种事物的不同的形状、颜色等属性,抽取出其中最一般的本质属性,用某一词表示,这就是抽象思维。如果没有语言符号,抽象思维的结果就无法表示出来。语言使人类克服自身认识的局限性,促使了心理向更为复杂的水平发展。有了语言文字符号,人类就能够吸收许多间接的知识经验,开阔自己认识的范围,使认识活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例如通过阅读,我们就可以了解这个世界的过去和现在。36、答当类人猿发展到能够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时,就发展成了人。所以说劳动使类人猿变成了人类,劳动使人类的心理得以发生。1劳动使人类心理有了产生的必要。恩格斯说过“需要产生了自己的器官。“这里所说的器官泛指动物和人类生活的手段。动物进化是在这条规律作用下发生的,人类也是如此。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劳动。而要劳动就必须在心理上发生为劳动所需要的变化。这种变化包括概括性。人类如果没有概括性认识,就无法进行劳动。比如制造工具要求制造者对工具和受工具施用的对象都有概括性认识,即必须知道凡是作为工具的这类东西,必定引起工具施用对象的那类东西的某种变化。正是因为按“需要产生了自己的器官“这一原理,于是由于人类所特有的劳动的这一需要,就产生了人的心理的概括性。预见性和目的性。人类劳动开始时,需要预想到以后的结果。所以,劳动要求从事劳动的人有预见性和目的性,否则,劳动就无法进行。例如,要搬一张桌子,就必须事先知道把它搬到什么地方去。这一点正是人类和动物根本区别之处。1劳动使人类的心理有了产生的可能。劳动使人类的祖先的爪前肢和足后肢产生了分工。支持体重的任务给了后股,前肢越来越灵巧,使前爪越来越有了手的作用。由于子的灵巧,这就使人类祖先能够接受到没有手的动物接受不到的刺激,主要为一,通过手的动作,可以获得了先前其他感觉不能获得的信息。二,通过手的动作,可以对物体进行变革,从而揭示出客观事物的内部信息。三,通过手的动作,可以观察到事物之间的关系,从而产生概括性的认识。因此,人在劳动过程中产生了手,又可以通过手的动作发现别的动物不能发现的形象以及现象之间的关系,从而使人类的心理有了和动物心理不同的内容口因此,劳动使人的心理有了发生的可能。劳动发展了人类的社会集体性口人类的祖先在共同劳动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关系和集体关系。集体劳动对人类心理的发生有如下作用首先,促进了知识经验的传递。因为在参加集体劳动时,一方面要使用他人制造的工具,另一方面自己也学会了制造工具的技能。其次,促进了人的自我意识的产生。因为在集体劳动中,存在一定的分工协作。使得个人的活动必须服从社会集体的要求,个人活动的目的必须服从社会集体活动的目的,个人必须对自己与集体的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些都促进了人类自我意识的发展。最后,促进了语言的产生。37、答环境和教育在心理发展中起决定作用。遗传素质只提供心理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和教育才决定心理发展的现实性。其中,教育条件在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因为,第一,教育对个体心理发展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第二,教育可以使个体的遗传素质得到充分的发展,也可以通过教育,弥补个体某些遗传素质的不足。要使环境和教育对心理发展的决定作用得以实现,必须做到教育本身从个体心理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个体心理发展的水平或状态出发。也就是说,环境和教育只是外因,这个外因要想起作用,必须通过心理发展的动力这个内因。心理发展主要是由适合心理内因的那些环境和教育条件所决定的O38答心理发展的动力,也就是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环境和教育只是外因,如果要对个体的心理发展起作用,就必须通过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才有可能起作用。关于心理发展的动力问题,目前的主要看法是在个体不断的积极活动过程中,环境和教育向个体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个体已有心理水平或心理状态之间的矛盾,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这个内因或内部矛盾就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39答在儿童教育方面华生主张第一,反对统一标准,提倡区别对待。华生认为,在教育儿童时,方法应该多样,要根据不同文化背景确定教学方法。同时,对儿童进行教育和训练的标准,要根据不同文化有所变化,不能是统一的。第二,反对体罚儿童。华生认为,父母和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儿童具有与团体行为准则一样的行为,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不应有“体罚“一词。如果想要采用体罚来培养儿童的良好行为,只会造成不良后果。这是因为首先,体罚不及时,达不到体罚的目的其次,体罚时家长或教师容易失去理智,把体罚当做为发泄自己不满的手段,起不到教育的作用最后,体罚的程度不易掌握,体罚有轻有重,太轻不起作用,太重则对儿童健康不利。第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儿童各种习惯。华生认为儿童有三种习惯系统一是内脏或情绪习惯二是喉头或发音习惯三是身体技能的习惯O习惯的养成主要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在养成儿童习惯时,一定要注意区别不同年龄。第四,对幼儿养护的要求口华生从行为主义观点出发,提出要用正确的方式方法来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幼儿成为一个快乐、自由、独立、有毅力、诚恳、有创造力、没有怯懦和自卑心理的人。第五,提倡对儿童青少年进行正确的性教育。如何进行科学的性教育,华生主张儿童出生后,家长要注意不让孩子的生殖器接受不良的刺激要让儿童青少年懂得性器官及其功能克服儿童青少年的手淫习惯,要用言语进行开导和矫正指导男女儿童青少年直接正常交往,不要只让他们局限于同性交往要在学校里,特别是大学里,开设性教育课程,使他们正确对待恋爱、结婚和性问题。310答弗洛伊德认为,个体心理的发展,特别是其人格的发展,是由原我即本我、自我和超我三相互斗争、相互协调的结果。在个体发展过程中,原我、自我和超我三者均衡发展,即超我监控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社会的道德规范。自我一方面处理好原我的本能要求,另一方面又应符合超我提出的规范要求,以期发挥自己的功能。如果在个体发展过程中,原我或超我有一方占优势,支配另一方的发展,这时就会导致心理发展异常。一旦三者的关系完全失调,就会导致严重的精神病。弗洛伊德以仔性“的发展作为划分的标准,即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主要是由其“性“的发展所造成的。弗洛伊德所说的性,不仅包括性爱的本能活动,而且包括各种各样的情感,如对自我的爱、对双亲的爱、对子女的爱、对朋友的爱和普遍的人道的爱、对艺术品的爱、个人对国家的爱以及抽象的爱等等口心理发展的具体年龄阶段如下第一阶段口唇期01岁。口唇初期08个月的性感区是嘴唇。儿童的快感主要来自于嘴唇与舌头的吸吮和吞咽活动。口唇晚期8个月1岁的性感区是牙齿、牙床和膊部口快感主要来自那些如咬和吞、嚼等活动。第二阶段脏门期13岁。这个时期的性感区集中在脏门周围。儿童必须学会控制生理排泄过程,使其符合社会要求。脏门初期的快感主要来自粪便的排出。脏门晚期的快感主要来自对粪便的克制。第三阶段前生殖器期36岁。这个时期的性感区集中到生殖器区。这个阶段决定一个人未来对异性的顺应情况。此阶段男孩子出现恋母情结,女孩子出现恋父情结。第四阶段潜伏期611、12岁。弗洛伊德认为,进入潜伏期,儿童的性的发展处于停滞阶段,也可以说是出现了倒退。在这个时期,儿童前几个阶段出现的矛盾冲突完全消失。因此,这是一个非常平静的阶段。于是儿童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中去。第五阶段生殖器期11、12岁以后。这是发展的最后阶段,女孩在11岁左右进人青春期,男孩在13岁左右进入青春期。随着青春的到来,在上一个阶段沉寂了的性冲动又重新活跃起来。防御性冲动的方法主要有二一是采取禁欲的办法二是采取理智化的解决办法。在此阶段,青少年开始脱离父母,去寻找他她们各自的朋友或配偶。这种脱离父母的独立生活,一方面是他们成熟的标志,另一方面又会使他们在情感上感受到痛苦。11、答维果斯基将“教学“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教学是指儿童通过活动和交往掌握精神生产的手段,它带有自发的性质狭义的教学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最系统的交际形式,它“创造“着儿童的发展。关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维果斯基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第一,从“最近发展区“的角度口维果斯基认为,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另一种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维果斯基把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它表现为“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凭借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最近发展区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维果斯基认为,重要的不是今天为止已经完结了的发展过程,而是那些现在仍处于形成状态的、刚刚在发展的过程。因此,弄清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将大大促进教学对发展的作用。第二,从“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的角度。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可以定义为人为的发展“。首先,教学主导着或决定着儿童智力的发展,这种决定作用既表现在智力发展的内容、水平和智力活动的特点上,也表现在智力发展的速度上其次,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儿童两种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第三,从“学习的最佳期限“的角度。维果斯基认为,学习任何内容都有一个最佳年龄。如果不考虑学习的最佳年龄,从发展的观点来看是不利的,会造成儿童智力发展的障碍。因此,在开始某一种教学时,除必须以儿童的成熟和发育为前提之外,还必须将教学建立于正在开始但尚未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即教学应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312、答皮亚杰通过大量研究,提出了儿童青少年认知发展主要经过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感知运动阶段。2岁。该阶段儿童主要是通过感觉动作图式和外界取得平衡,处理主、客体关系。第二阶段为前运算阶段27岁。该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自我中心主义蓝罐观形象性、不可逆性、知觉的集中性等特点。第三阶段为具体运算阶段712岁。该国段儿童形成了初步的运算结构,出现了逻辑思维,儿童思维发展具有守恒性、去自我中心主义、进行群集运算、具体逻辑推理等特点。第四阶段为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皮亚杰认为,思维发展到形式运算阶段,就表明个体的思维能力已经发展到了成熟水平。该阶段儿童思维发展具有假设一演绎推理、命题推题、组合分析等特点。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从一个水平向另一个水平发展,从本质上讲,就是心理结构由量的积累同化而发生质的变化顺应。新的心理结构是在旧结构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结果。41、答同时对比是几个剌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觉器而产生的对比现象。视觉的同时对比表现得较为明显。如把明度相同的一个小方块灰纸放在白纸的背景上,就显得比放在黑纸的背景上要暗些。把一个灰色的小方块放在绿色背景上,看起来小方块显得带红色把相同的灰色小方块放到红色背景上,看起来小方块显得带绿色。这就是色彩的同时对比。42、答错觉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错觉是知觉的一个特殊情况。各种错觉现象中,视错觉表现得最明显,其中几何图形错觉研究得较多。明显的几何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