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各家学说》PPT课件.ppt_第1页
《中医各家学说》PPT课件.ppt_第2页
《中医各家学说》PPT课件.ppt_第3页
《中医各家学说》PPT课件.ppt_第4页
《中医各家学说》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李 杲,(1180-1251),一、生平与著作,李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 金元四大家之一,创脾胃学说 被后世称为“补土派”鼻祖。 师承关系:张元素以医名燕赵间,李杲捐千金从学之 罗天益: 东垣先生之医学,医之王道也。,家既富厚, 无事于技, 操有余以自重, 人不敢以医名之。,著作: 内外伤辨惑论 脾胃论 兰室秘藏,二、学术思想,(一)对脾胃生理功能的阐发 (二)对内伤热中证病因病理的论述 (三)治疗特点与遣药制方法度 (四)内伤热中证及其鉴别诊断,(一)对脾胃生理功能的阐发,1脾胃与元气的关系 2脾胃为精气升降运动的枢纽,1脾胃与元气的关系,元气= “夫元气、谷气、营气、卫气、生发诸阳上升之

2、气,此数者,皆饮食入胃,谷气上行,胃气之异名,其实一也”。 “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诸病之所以由生也。”,先天真气,+ 后天胃气,胃气,胃中元气盛 脾胃俱旺 脾胃俱虚 脾实邪气盛 胃伏火于气分,脾胃之气的盛衰,能食而不伤,过时而不饥,能食而肥,不能食而瘦,少食而肥 肥而四肢不举,善食而瘦,形盛气虚,基本观点: 脾胃是元气之本,元气是健康之本,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疾病所由生。,2.脾胃为精气升降运动的枢纽,风(春)升生 热(夏)浮长 湿(长夏)化成 燥(秋)降收 寒(冬)沉藏,“一岁四时之气,终而复始,如环无端。天地阴阳生杀之理。”,脾胃是人体精气升降枢纽,脾胃升降枢纽,人体阳气之升

3、 人体阳气之降,春生夏长,皆从胃中出也 脾胃受损病变: 下泄而久不能升有秋冬而无春夏 久升而不降有春夏而无秋冬,脾胃受伤,百病由生,土为万物之母,升降: 升生长、升发 降潜降阴火 脾胃受损,元气亏乏 元气下降,阴火上乘 升(脾)胃气和降阴火,是相反相成的 升发是主要的,基本的; 潜降是次要的,权宜的。,(二)内伤热中证病因病理,1致病原因 2病理变化 气火失调,1致病原因,饮食不节 劳役过度 情志失调 身体素弱者,更易发病,气火失调,气元气 火阴火 火与元气势不两立,一胜则一负。,2病理变化,阴火:内伤所引起的一切虚性或本虚标实的火热邪气。 内经: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少火生气,壮火散气。 产生

4、:湿火相合 脾胃气虚水谷精微不能上承向下流走成为湿浊闭塞下焦与肾间相火相合阴火冲腾内伤热中,3症状 脾胃气虚:肌体沉重、四肢不收、怠惰嗜卧(乏力) 火热亢盛:身热而烦、气高而喘、面红耳赤、渴而脉洪大。,(四)治疗特点与遣药制方法度,治疗特点 :升阳泻火 代表方:补中益气汤,升阳泻火: 脾胃气虚、清阳下陷、阴火上乘 作用:甘温之药补益脾气,使阳气得升,从而达到阴火自敛的目的。,补中益气汤,主治: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 组成:黄芪一钱,人参、炙甘草各五分,升麻、柴胡、橘皮、当归身、白术各三分。 黄芪、人参、甘草除湿热烦热之圣药也,黄芪益气升阳, 人参、

5、炙甘草、白术补气健脾, 当归和血通脉, 陈皮理气, 升麻、柴胡引清气上腾。,遣药制方特点,随证用药,不执成方 剂量小,药味多 善用风阳药 升阳举陷、升阳除湿、升阳散火,(三)内伤外感鉴别诊断 1辨脉 外感者,人迎脉大于气口,多表现于左手,外感寒邪则左寸人迎脉浮紧,按之洪大紧急;外感风邪则人迎脉缓,而大于气口一倍或二三倍。 内伤者,气口脉大于人迎,多表现于右手。内伤饮食则右寸气口脉大于人迎一倍;若饮食不节、劳役过度,则心脉变见于气口,气口脉急大而涩数,时一代。,2辨寒热 外感者,发热恶寒,寒热并作,面色赤,鼻息壅塞,呼吸不畅,心中烦闷,其恶寒得温不止,必待表解或传里,其寒始罢,语声重浊,高厉有力

6、。 内伤者,见风见寒或居处阴寒,便感到恶寒,而得温则止,其热为蒸蒸躁热,得凉则止,鼻中气短,少气不足以息,言语声音怯弱。,3辨手心手背 外感者,手背热,手心不热。 内伤者,手心热,手背不热。 4辨口鼻 外感者,口中和,不恶食,鼻塞流清涕。 内伤者,口不知谷味,恶食,清涕虽或有或无,但无鼻塞症状。 5辨头痛 外感者,头痛不止,必待表解或传里,头痛方罢。 内伤者,头痛时作时止。,6辨筋骨四肢 外感者,筋骨疼痛,不能动摇,甚则非扶不起。 内伤者,怠惰嗜卧,四肢沉重不收。 7辨渴与不渴 外感者,感受风寒三日以后,谷消水去,邪气传里,始有渴证。 内伤者,劳役所伤或饮食失节,伤之重者必有渴症,但久病则不渴

7、。,医案 1麻木 李正臣夫人病,诊得六脉俱中得弦洪缓相合,按之无力,弦在上,是风热下陷入阴中,阳道不行。其症闭目则浑身麻木,昼减而夜甚,觉而开目,则麻木渐退,久则绝止。常开其目,此症不作,惧其麻木,不敢合眼,致不得眠,身体皆重,时有痰嗽,觉胸中常似有痰而不利,时烦躁,气短促而喘,肌肤充盛,饮食不减,大小便如常。,麻木为风,三尺之童,皆以为然,细较之则有区别耳。久坐而起,亦有麻木,如绳缚之久,释之觉麻作而不敢动,良久则自已。以此验之 非为风邪,乃气不行。,主治之当补其肺中之气,则麻木自去矣。如经脉中阴火乘其阳分,火动于中为麻木也,当兼去其阴火则愈矣。时痰嗽者,秋凉在外在上而作也,当以温剂实其皮毛

8、。身重脉缓者,湿气伏匿而作也。时见躁作,当升阳助气益血,微泻阴火与湿,通行经脉,调其阴阳则已矣。(兰室秘藏妇人门),2.目疾 白文举年六十二,素有脾胃虚损病,目疾时作,身面目睛俱黄,小便或黄或白,大便不调,饮食减少,气短上气,怠惰嗜卧,四肢不收。至六月中,目疾复作,医以泄肝散下数行而前疾増剧。予谓大黄、牵牛,虽除湿热,而不能走经络,下咽,不入肝经,先入胃中。大黄苦寒,重虚其胃;牵牛其味至辛,能泻气,重虚肺本,嗽大作,盖标实不去,本虚愈甚。加之适当暑雨之际,素有黄证之人,所以増剧也。此当于脾胃肺之本脏,泻外经中之湿热,制清神益气汤主之而愈。(脾胃论下卷),3.大头瘟 泰和二年四月,民多疫病,初觉憎寒壮热体重,次传头面肿甚,目不能开,咽喉不利,舌干口燥,俗云大头伤寒,染之多不救,张县丞患此,医以承气汤加蓝根下之,稍缓,翌日其病如故,下之又缓,终莫能愈,渐至危笃,请东垣视之。乃曰:半身以上,天之气也,邪热客于心肺之间,上攻头面而为肿,以承气泻胃,是诛伐无过,殊不知适其病所为故。,遂用岑连各五钱,元参二钱,连翘、板蓝根、马勃、鼠粘子各一钱,辛苦平清火、散肿、消毒;僵蚕七分,清痰利膈;甘草二钱以缓之,桔梗三分以载之,则诸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