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桩支护方案_第1页
木桩支护方案_第2页
木桩支护方案_第3页
木桩支护方案_第4页
木桩支护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江苏瑞一厂房等附属工程项目泵房、水池基坑木桩支护施工方案编制:审核:审批:江苏光银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江苏瑞一厂房等附属工程项目经理部2019年5月4日 目 录第一节 工程概况 2第二节 圆木桩支护设计及施工要点 4第三节 施工组织方案 5第四节 边坡监测措施 6第五节 质量保证措施7第六节 安全施工措施 9第一节 工程概况一、工程概况江苏瑞一厂房等附属工程项目由江苏瑞一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兴建,勘察单位为江苏鸿洋勘察院,设计单位为盐城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监理单位为江苏成顺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工程位于盐城市经济开发区九华山路与湘江路交界处向东200米。此单位工程总建筑面积:200m2 ,基础类型为筏板

2、基础,框架结构主体。此方案针对泵房、水池的土方支护进行编制。2.2周围环境情况介绍泵房、水池自然地坪标高为-0.400米,泵房、水池周边无临近建筑物,东侧临近围墙,离围墙距离约为5米。二、编制依据本施工技术方案的编制以下列文件和资料为依据:1、 设计施工图纸。2、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范(GB50497-2009)。3、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2012)。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89)。5、基坑开挖专项方案6、施工组织设计三、现场情况根据地勘报告、现场情况及图纸,泵房、水池采取大开挖方式进行土方开挖,泵房、水池整体土方开挖至-4.1米处,但积水坑坑底标高为-5.6米:根据

3、现场测量可知,泵房、水池西侧临近拟建2#车间、因东侧离围墙较近,考虑泵房、水池挖土较深,依据实际基坑位置和挖深及基坑支护设计规范要求,结合现场施工情况对本单位工程东侧施工段基坑施工进行木桩支护加固,必要。第二节 圆木桩支护设计及施工要点一、施工技术方案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及相关规范要求,同时从经济实用方面考虑基坑侧压力和土方开挖安全要求,按照一般施工经验,拟定施工采用单排5m长(直径10cm)圆木桩密布边坡,木桩间距350mm,铺设8400单层双向钢筋网片一层,并浇筑C20 砼,厚度80mm支护加固的施工方案。加固长度由北向南共计27m,采用210型挖机压入土中,圆木桩高出边坡0.2m,支护加固圆

4、木桩上口,采用横向圆木桩铁丝捆绑拉结,确保施工安全。 (一)测量放样施打控制桩根据工程特点及实际情况,确定圆木桩加固位置。施工准备测量定位挖、填工作面桩位放样打入圆木桩绑扎钢筋网片一层砼浇筑覆盖彩条布防水。(2) 施工准备1、木桩采购及存放(1)、木桩采购及存放、木桩主要在当地木材市场采购,采用汽车运到工地现场仓库;所用桩木须材质均匀,不得有过大弯曲之情形。木桩首尾两端连成一直线时,各截面中心与该直线之偏差程度不得超过相关规定;另桩身不得有蛀孔、裂纹或其它足以损害强度之瑕疵。、木桩之吊运、装卸、堆置时,桩身不得遭受冲击或振动,以免因之损及桩身;木桩于使用时,应按运抵工地之先后次序使用,同时应检

5、查木桩是否完整;木桩储存地地基须坚实而平坦,不得有沉陷之现象,避免木桩变形。(2) 、打桩前,桩顶须先截锯平整,其桩身需加以保护,不得有影响功能之碰撞伤痕,桩头部位宜采用铁丝扎紧。(3) 圆木桩的制作、桩径按设计要求严格控制,且外形直顺光圆;、小端削成30cm长的尖头,利于打入持力层;、待准备好总桩数80%以上的桩时,调入机械进行打桩施工,避免机械待桩窝工;、严禁使用损害腐朽的木桩。 (三)施打圆木桩根据控制桩布置靠近基坑东、西侧采用挖机施打,配合人员必须带好安全帽。将挖机开至边坡旁,插桩时就位要准,控制好间距,木桩间距为350mm,采用挖机斗慢慢下压,入土深度不小于4.5米。施打时宜先将木桩

6、逐根施打到稳定深度,然后依次施打至设计深度。在垂直度有保证的条件下,也可一次打到设计深度。施打时,应随时检查其位置是否正确,桩身是否垂直,不符合要求时应立即纠正或拔起重新施打。 (四)绑扎连接松木桩距离桩顶20cm处设置通长横杆,采用铁丝同立桩固定,使木桩连成结构整体,仔细检查铁丝绑扎接头,确保连接牢靠。 (五)木桩为永久性边坡加固,不回收再利用。 (六)素土回填压实,覆盖彩条布防雨水冲刷。 (七)详图见附页 第三节 施工组织方案一、项目管理架构:项目经理人 技术负责人1人责人施工员人质安员电 工机 长焊 工技术工人二 、 施工机械及设备 机械参数机械名称型 型号数量功率 使用部位履带式单斗挖

7、掘机SK210LC-081台1M3挖槽、配合桩机作业及修路木工锯1套切割圆木桩经纬仪DT02L1台测量放线水准仪DSA32-11台抄平、沉降观测第四节 基坑监测措施1、基准网的建立 为了科学地预测基坑支护的稳定和周边环境的变化,及时预报和提供准确可靠的变形数据,因此建立基坑支护施工变形与沉降观测网,定期进行变形沉降观测。2、基坑支护变形观测(1)基坑支护水平位移观测在基坑边坡顶上布置基线,基线上设4个变形观测点,同时又作为沉降观测点。(2)基坑支护沉降观测利用远离场区的城市高程系水准控制点或独立水准点作为沉降观测的起算点,与以上点联测,构成基坑支护沉降观测网。 东西两侧各布置2个沉降观测点,与

8、基坑周边浅埋基础建(构)筑物、重要管线监测点一起构成监测周边环境的沉降观测网。3、观测方法 (1)水平位移观测 分别在基线点四个角上设站,用经纬仪观测四边网的水平角度(四边形内角),并与城市的大地控制网三角点联测水平夹角,检查基线点是否发生位移,在基线点正确无误的情况下,同时在四角测端上分别以对应的相邻角点定向,并观测定向基线上各预埋点的水平位移量初始读数。 (2)沉降观测 对基坑边上的各点及周边点建立的沉降观测网的测量方法为:首先自远离基坑的城市水准控制点开始观测,引测至基坑周围后,按编定的各点观测次序依次观测,最后测至另一水准控制点符合,观测仪器采用DSA32-1精密水准仪。 第五节 质量

9、保证措施1、严格遵守和执行有关的施工质量规范。2、根据ISO9001标准要求,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质量保证体系,提高全员质量意识,确保质量管理惯彻整个施工过程。坚持质量自检、互检、交接检“三检”制。3、实行质量管理项目部负责制,配置专职质检员,具体负责质量管理工作。严格按项目部管理体系进行施工管理。4、圆木桩施打前必须进行选材,对有变形的进行剔除。5、圆木桩质量要求a、桩的垂直度控制在1%以内;b、桩底高程误差控制在10cm左右;c、沉桩要连续,不允许出现不连锁现象;d、桩的平面位移控制在15cm以内。第六节 安全施工措施1、基坑顶周边设置连续封闭的安全护栏,防止人员坠落。2、为切实保证施工

10、人员安全,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3、建立安全保证体系,工地设立安全管理机构,-工地的安全管理机构负责工地日常的安全工作,定期组织安全检查,对不符合要求的要及时发出整改通知,指导工程项目部和班组安全员的工作,对违章作业者进行批评教育和处罚。4、优化安全技术组织措施,包括以改善施工劳动条件,防止伤亡事故和职业病为目的的一切技术措施,如积极改进施工工艺和操作方法,改善劳动条件,减轻劳动强度,消除危险因素,机械设备应设有安全装置。5、机械操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各种作业人员应配带相应的安全防护用具及劳保用品,严禁操作人员违章作业,管理人员违章指挥。6、施工中所有机械、电器设备必须达到国家安全

11、防护标准,设施应通过安全检验,一切设备应经过工前性能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并由专人负责,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并按规定定期检查保养。7、凡进入现场的一切人员,均要戴安全帽,正确使用“三宝”。要配合公司安全月检工作,工程项目部要实行周检,项目点要日检,施工中应抽检,及时消除安全隐患。8、严格执行各项安全操作规程,施工前要进行安全交底,每月定期进行安全教育,加强工人的安全意识教育。9、在主要入口处挂醒目的安全防火宣传语牌。10、现场施工用高低压设备及线路,严禁电线随地走,所有电掣应有门、有锁,有危险标志。严格执行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的规定,现场采用“三相五线”制供电,执行“一机一闸一漏电保护开关”制度。所有电器设备及金属构架均应按规定设置可靠的接零及接地保护,施工现场所有用电设备,必须按规定设置漏电保护装置,要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11、加强安全教育和监督,坚持经常性的安全交底制度,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及时消除事故隐患。12、在施工过程中,对地面沉降、支护位要定期观察测试,加强对支护的监控。13、所有施工人员均应掌握安全用电基本知识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