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基础知识ppt_第1页
色彩基础知识ppt_第2页
色彩基础知识ppt_第3页
色彩基础知识ppt_第4页
色彩基础知识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色彩基础知识,引言,色彩是认识和掌握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重要途径,是造型艺术术为重要的视觉语言之一.特别是我们学数字媒体的同学就更要学好和掌握这门课程,因为所有设计领域,如平面设计、网页设计,包括我们学习Photoshop,都离不开色彩的有关原理和知识.,基本内容,第一节 色彩的产生 第二节 色彩的基础知识 1.色彩的分类 无彩色系 有彩色系 a.定义 b.色彩的基本属性 2.色彩的三大属性 3.色彩的表达方法与体系 第三节 色彩的生理原理 第四节 色彩对人的心理影响,关于色彩的产生,千余年前的中外学者就开始研究.古希腊时期,人们意识到光色之间的联系,白天人们能看到色彩多样的物体,但在无光的夜晚

2、就什么也看不见了.于是便得出了结论:有光的地方就有色彩,没有光的地方就没有色彩.,一、色彩的产生,1.光与色,、光源色 光是指发光体释放出的射线,即光线。 色是由发光体所产生的色光或色彩。 光线与色彩是相互依存的,光是前提、色是结果、有光才有色彩。 英国科学家牛顿1666年发现太阳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后,光会产生 “色散现象”,即是一种复合光,由各种不同颜色的色光混合而 成。其中红、橙、黄、绿、青、蓝、紫,被称为基本色光,七色 可见光谱。由此证明,光线是由多种色光所构成,若没有光, 我们不会感受任何颜色。 、 固有色 、物体色,1.光与色,、 固有色 概念:物体固有的属性在常光源态下所呈现出来的色

3、彩。图(1)、物体常态下产生的色彩。图(2)不同颜色的不透明物体对白色的不同吸收和反射作用,图(1),图(2),1.光与色,、物体色 概念:物体色本身不会发光,光源色经物体的吸收,反射,反映到视觉中的光色感 觉。凡是本身不会发光的色彩通称为物体色。,二、色彩的基础知识,1.色彩的分类,无彩色系 定义:按照一定的变化规律,由白色渐变到浅灰、中灰、深灰直至黑色.,有彩色系: a.定义:它是指包括在可见光谱中的全部色彩,它以红、橙、黄、绿、青、蓝、紫。 b.色彩的基本属性 三大属性:色相、明度、纯度。一块颜色只要具有以上三种属性都属于有彩色系。,二、色彩的基础知识,2.色彩的三大属性,物体表面色彩的

4、形成取决于三个方面 光源的照射 物体本身反射的色光 环境与空间对色彩的影响 在有彩色系中,只要有一块色彩出现,这个色彩就同时具有三个基本属性,2.色彩的三大属性,1色相 定义:指色彩所呈现出来的面貌,确切地说是依波长来划分色光的相貌,它以红、橙、黄、绿、青、蓝、紫的光谱为基本色相,并形成一种秩序。 以色相推移为主的图片(图例),2.色彩的三大属性,2纯度 定义 指色彩的纯净度,也称艳度、彩度、鲜度和饱和度等; 光谱中的七色光都是最纯的高纯度的色光; 无彩色系列没有色相,纯度为“0”.,纯度对比,哪个纯度高?,2.色彩的三大属性,3明度 定义:指色彩的明亮程度,对光源色来说可以称光度;对物体色来

5、说, 除了称明度以外,还可以称亮度、深浅程度。 色彩明度的两种情况:同一色相的明暗变化各种颜色的明暗变化. 降低明度的方法:加黑或其他低明度色(如:蓝色、紫色等); 提高明度的方法:加白色或其他高明度色(如黄色等),色彩明度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一种情况是同一色相的明度,因为光量的强弱而产生不同的明度变化,另一种色彩明度的分析,同样的纯度,黄色明度最高,蓝色最低,红绿色居中。,二、色彩的基础知识,3.色彩的表达方法与体系,牛顿将太阳白光分解以后产生的红、橙、黄、绿、青、蓝、紫光头尾相接,形成一个圆环,并定名为色环,以后人们称为牛顿色环。,.色立体,定义:色立体是借助于三维空间来表示色相、纯度、明

6、度的概念。,色立体的用途 (1)色立体相当于一本“配色字典”。它为我们提供了几乎包括全部色彩的体系,它会帮助我们丰富色彩词汇,开拓新的色彩思路。 (2)各种色彩在色立体中是按一定秩序排列的,它指示着色彩的分类、对比、调和的一些规律。 (3)建立一个标准化的色立体谱,这对于色彩的使用和管理将带来很大的方便。,.奥斯特华德色立体与梦塞尔色体,三、色彩的生理原理,1.视觉的生理构造,人眼的形状像一个小球,通常称为眼球,眼球内具有特殊的折光系统,使进入眼内的可见光汇聚在视网膜上。视网膜上含有感光的视感细胞和视锥细胞,这些感光细胞把接受到的色光信号传到神经节细胞,再由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枕叶视觉神经中枢,

7、产生色感。,2.色彩的视觉研究(亦称三原感觉论),视觉三色学说 1802年英国物理学家杨格提出色彩视觉生理三原色的假说,后来法国物理学家赫尔姆霍滋补充了杨格的学说;提出在大脑皮质有与三种感色器官相应的三种特化结构。即“杨-赫视觉三色说”。“三色说”认为人眼视网膜的视锥细胞含有红、绿、蓝三种感光色素。 视觉四色学说 1874年德国生理学家赫林提出人的视网膜有三对视素即:白-黑视素、红-绿视素、黄-蓝视素。,3.色彩的错觉与幻觉,正后像:在黑暗的深夜,先看一盏明亮的灯,然后闭上眼睛,那么在黑暗中就会出现那盏灯的影象,称正后像。 负后像:是神经疲劳过度所引起的,因此其反应与正后像相反。 同时对比:指

8、眼睛同时受到色彩刺激时,色彩感觉发生排斥现象,具体表现如下几幅图,A、色相对比:同一种橙黄在深红中比在明黄 中显得明亮,B、明度对比:同样的灰色放在黑纸和白纸上,黑底上的灰显得亮了, 白底上的显得暗了些,C、纯度对比:无彩的灰色与鲜艳的颜色并列放时,灰色显得更灰, 鲜艳的颜色显得更鲜艳,D、冷暖对比:橙色为暖色暖极,蓝色为冷极蓝色与橙色放在一起, 橙色会更暖,蓝色会更冷,E、面积对比:面积大的色容易形成调子,面积小的色容易突出,形成点缀。,4.常用色彩名词,三原色:绘画色彩中最基本的颜色为三种即红、黄、蓝,称之为原色。这三种原色颜色纯正、鲜明、强烈,而且这三种原色本身是调不出的,但是它们可以调

9、配出多种色相的色彩。 间色(二次色):有两个原色相混合得出的色彩,如黄调蓝得绿、蓝调红得紫。 复色(三次色):将两个间色(如橙与绿、绿与紫)或一个原色与相对应的间色(如红与绿、黄与紫)相混合得出的色彩,5.其他色彩名词,对比色:色相环中相隔120度至150度的任何三种颜色。 近似色:同一色相中不同倾向的系列颜色被称为同类色。如黄色中可分为柠檬黄、中黄、橘黄、土黄等,都称之为同类色。 互补色:色相环中相隔180度的颜色,被称为互补色。,四、色彩对人的心理影响,1.色彩心理与年龄,不同波长的光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而产生色感时,必然导致人产生某种带有情感的心理活动. 人随着年龄上的变化,生理结构也会发

10、生变化,色彩所产生的心理影响随之有别.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色彩喜好逐渐向复色过渡,向黑色靠近.也就是说年龄愈近成熟,所喜爱色彩愈倾向成熟. 关于色彩心理性在网页设计中的运用:(图例),2.色彩的心理错觉(喜、怒、哀、乐),喜 怒,哀 乐,3.色彩的冷热,颜色的冷暖属性。色彩的冷暖感觉是人们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由于联想而形成的。红、橙、黄色常使人联想起东方旭日和燃烧的火焰,因此有温暖的感觉,所以称为“暖色”;蓝色常使人联想起高空的蓝天、阴影处的冰雪,因此有寒冷的感觉,所以称为“冷色”;绿、紫等色给人的感觉是不冷不暖,故称为“中性色”。,色彩的冷暖是相对的。 在同类色彩中,含暖 意成分多的较暖,反

11、之较冷。,4.色彩的共同心理特征,色彩的轻、软、弱 轻重感一般由明度来决定,高明度的色彩具有轻感,白色最轻,高明度基调的配色亦具有轻感. 凡明度较高的含灰色系列的、低纯度色彩具有软感,弱对比色调亦具有软感. 低纯度色彩具有弱感,对比度低的具有弱感.,4.色彩的共同心理特征,色彩的重、硬、强 明度低的纯度高的色显得坚硬, 纯色加黑色暗浊色、色彩显得坚硬、厚重。 纯色加白灰色明浊色、色彩显得柔软、轻盈。,4.色彩的共同心理特征,色彩的明快、兴奋、华丽 明度高而鲜艳的色彩具有明快感,高明度的配色易产生明快感; 色彩偏红、橙的暖色系具有兴奋感,纯度高的色具有兴奋感,强对比的色调具有兴奋感; 鲜艳而明亮的色具 有华丽感,有彩系具有华丽感,运用色相对比的配色具有华丽感,其中补色最为华丽。,4.色彩的共同心理特征,忧郁、沉静、朴素 深暗而浑浊的色彩具有忧郁感,低明基调的配色容易产生忧郁感; 弱对比色调具有忧郁感。冷色系、纯度低的色、弱对比的色具有沉静感。 弱对比色调、无彩系列、具有朴实感,色彩推移的概念,色相推移 色彩通过连续的逐渐变化,从某一色相推移到另一色相,一般选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度较高的色彩进行推移,明度推移 色彩在色相和纯度不变的同时,仅仅明暗发生发生逐渐变化的色彩推移。通常选用明度和纯度都较低的色彩进行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