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模式探究论文_第1页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模式探究论文_第2页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模式探究论文_第3页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模式探究论文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模式探究论文一、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面临的困境 1.毕业生就业困难 近年来,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出现了就业困难,毕业生大量改行的现象比较普遍。部分学生自认为接受了高等教育,去幼儿园工作似乎是“大材小用”,因此不愿意去幼儿园就业。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看,许多学生受到了高等教育,接受了几年的专业训练,但不能将自己所学用于本专业,而为了生存却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中摸爬滚打,这不能不说是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 2.学生难以适应幼儿园工作 在招生方式上,学前教育专业放宽了招生限制,普通高中毕业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报考本专业,无需专业测试和面试。正是招生方式上的问题,使很多不具备学前教育

2、基本素质的学生进入该专业领域,在接受一系列教育之后,很多人依然难以胜任幼儿园的工作。 3.招生困难 在毕业生就业困难或者难以胜任实际工作的情况下,这种负面效应显得非常明显,许多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已不能完成每年的招生计划,有的甚至停止了招生。 二、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模式的重构 1.培养目标的调整和学生观念的转变 早期的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有三级培养目标,即(1)培养幼儿师范学校教育学科的教师;(2)培养幼儿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人员;(3)培养幼教科研人员。程少波等人的研究认为3,应该把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从早期的三级目标改为四级目标,即一级目标:培养合格的幼儿园教师;二级目标:培养幼师幼儿教育学科教

3、师;三级目标:培养幼教行政部门管理人员;四级目标:培养幼教科研人员。这种分级的目标定位更适合学前教育领域的发展要求,也实现了学前教育师资由“教书型”向“科研、管理兼容型”的转变。傅淳的研究认为5,地方院校的学前专业,其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为“培养掌握宽厚的学前教育科学理论知识、熟练掌握从事学前儿童保育与教育技能、能够胜任托幼机构保教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幼儿教师、幼教行政管理人员及其他儿童工作机构的专门人才”5。这种定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就各高师院校来说,各校的教学基础和学术积累是不同的,因此这一培养目标的实现可以在不同的院校有所区分。办学多年的院校可将培养目标定位于二级以上,而近年来兴办本专业的一些

4、院校可注重培养实践型的教师,这样的层级区分可以防止教育资源的浪费,实现人才的优势互补。 在调整培养目标的同时,还要重视学生观念的转变。以往大多数人都认为学前教育的师资有中专或大专学历就足够了,所以很多本科的学生没有人愿意去幼儿园任教。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下,在师范教育模式由原来的三级向二级转变的发展态势下,小学教育的师资逐渐要实现本科化,学前教育也不例外。事实上,在欧美、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学前教育师资已实现了本科化,甚至有许多硕士、博士到幼儿园去工作。正是有了他们来自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才促进了学前教育事业的纵深发展。另外,从教育方法来看,由于学前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

5、幼稚性,需要教育者采用符合他们身心发展特点的方法,将广博的知识创造性地融合到学前儿童各种喜欢的活动中去,让他们去感受、体验,在活动过程中增长知识、发展能力、开发潜力,要求教育者既能激发、培养和保护学前儿童的兴趣和爱好,又能培养儿童良好的个性。从这些要求看,原有的幼儿师范学校培养的幼儿教师,是很难胜任新世纪学前教育领域的这一重要任务的,培养学前教育师资自然就是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任务。因此,在新世纪,我国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要获得新的发展生机,就必须重视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唯有如此,这一专业才会实现供需协调和持续发展。2.招生方式的变革 关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应该如何招生,李淑贤的研究认为可以有三种

6、方式:一是招收在职幼儿教师、幼儿园园长、幼教工作看;二是扩大保送生的比例;三是保证从高中毕业生中招收的学生的全面质量4。用这样的思路来招生,的确可以保证生源的质量。但就学前教育的现状来讲,第一类学生更多的是通过职后教育的方式来提高的,因此在高师的职前教育中比较少见;第二类学生随着幼儿师范学校的紧缩和升级,人数也在减少。所以,要保证本专业的招生,依然需要在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的毕业生中选择。根据多年来的办学经验,我们认为可以采用以下方式: (1)招收一些具有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特长又热爱学前教育的普通高中和职高毕业生。学前教育有其独特性,能弹会唱、能跳会画是其重要的专业素质,因此,在中学阶段有这

7、些特长的学生更符合本专业的要求。热爱幼儿、热爱学前教育事业也是本专业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在招生过程中这些因素是需要综合考虑的。在幼儿师范学校的招生考试中,既有文化课的考核,也有学生技能技巧的测试和面试,反映出对这一专业和未来职业的要求。但在目前的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招生中却没有这一环节,似乎与我们的培养目标有些脱节。因此,不同的院校根据其培养目标的不同,在招生时应有所侧重。 (2)招收参加艺术类考试的学生。参加艺术类考试的学生,已有一定的艺术基础,进入本专业学习,既有专业技能技巧的训练和提升,又有扎实的文化和教育理论的学习,经过几年的教育和培养,可以把他们培养成为既有较高的、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又

8、有较高技能技巧水平的“应用型”人才。 3课程实施模式的更新 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已日趋完善,既有高师教育所要求的基础文化课程,也有本专业的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和教育实习。就课程设置来讲,已基本能满足学前教育发展的需求,但在课程的实施模式上还可以改进。根据培养目标,可以采用“2+2”或“3+1”的课程实施模式,即在大一和大二阶段所有同学都进行本专业的普修,完成文化基础课、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和技能技巧课的学习,到大三或大四明确划分专业方向,根据个人的特长确定各自的专攻方向,重点掌握学科课程,从而实现“基础+特长”的培养模式,这样的课程模式更有利于实现分级培养的目标

9、。学生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一定的技能技巧,又有自己的主攻方向,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才会有的放矢。 4.教学方式的创新 (1)教学时间上:要在以上课程实施模式指导下,将教育见习与理论学习相结合,打破原有教学计划中到大三、大四见习和实习的模式,从大一开始就要结合课程学习安排学生到幼儿园及其他托幼机构见习,让学生充分了解幼儿。以往学生在学习学前教育和心理学理论时,总觉得很抽象、很难理解,主要原因就是学生缺乏实践的机会,没有把理论和幼儿的实际相结合。学前教育本来就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领域,没有更多的了解幼儿的机会,学习理论就是纸上谈兵,因此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要利于实现这种转变。 (2)教学空间上:要改变

10、以往的学习只在课堂内的做法,让学生走出课堂,深入到幼儿中,通过观察、思考,自己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观察、去学习,从而实现真正的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3)教学手段上:应利用多种资源进行教学,可以运用多媒体将学生无法亲临的一些实践活动展示给学生,通过观摩、讨论,提高教学效果。 (4)教学途径上:要依然重视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姜勇等人提出了“虚拟现场”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师范类学生常碰到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大问题”6,这将是今后教学中的一个新的尝试方向。 一个专业的发展和成熟需要大量的实践活动,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改革亦如此,以实践来促进理论的建设和完善是本专业发展的根本。在新世纪,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必须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为主题,努力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高素质的学前教育专门人才,以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史慧中新中国幼儿教育50年简史M北京: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1999 2曾国略论新时期高师学前教育本科的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J中国高教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