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临清三中高一语文导学案3.1.3乡土情结2苏教必修12_第1页
山东临清三中高一语文导学案3.1.3乡土情结2苏教必修12_第2页
山东临清三中高一语文导学案3.1.3乡土情结2苏教必修12_第3页
山东临清三中高一语文导学案3.1.3乡土情结2苏教必修12_第4页
山东临清三中高一语文导学案3.1.3乡土情结2苏教必修12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学校:实验高中 学科:语文 编写人:赵德生 审稿人:王爱雷必修一 月是故乡明乡土情结教学设计学习目标: 1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体会“乡土情结”赋予的时代内涵。理解作品以故园之思作为线索,由“小家”到“大家”,由“离家”到“归家”,的行文思路,体会作者将乡土情升华为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重点) 2体味散文的语言艺术,鉴赏文本的意蕴美,学会本文引用古诗文来增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题解) 几个世纪以来,那些当年被迫得走投无路的破产的中国农民,漂流到海外去谋生的当儿,身上就常常怀着一撮家乡的泥土。那时,闽粤沿海港口上,一艘艘用白粉髹(xiu)腹,用朱砂油头,头部两旁画上两个鱼眼

2、睛似的小圈的红头船,乘着信风,把一批批失掉了土地的农民送到海外各地。当时离乡别井的人们,都习惯在远行之前,从井里取出一撮泥土,珍重地包藏在身边。他们把这撮泥土叫做“乡井土”。直到现在,海外华侨的床头箱里,还有人藏着这样的乡井土!试想想,在一撮撮看似平凡的泥土里,寄托了人们多少丰富深厚的感情!秦牧土地 “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夜过也,东窗未白孤灯灭。”张先千秋岁“丝”“思”,谐音双关。在这个情网里,他们是通过千万个结,把彼此牢牢实实地系住,谁想破坏它都是徒劳的。这是全词“警策”之语。情思未了,不觉春宵已经过去,这时东窗未白,残月犹明。如此作结,言尽而味永。“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

3、结”形容失恋后的女孩家思念故人、心事纠结的状态。在古典文学中,“结”一直象征着青年男女的缠绵情思,人类的情感有多么丰富多彩,“结”就有多么千变万化。情结,心中的感情纠葛;深藏心底的感情。 二、作者与背景 1、作者简介 柯灵(1909-2000),原名高季琳,浙江绍兴人。现代作家。原名高季林。少时因家贫失学,靠刻苦自学,走上了文学道路。1926年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妇女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作品叙事诗织布的女人。1930年任儿童时报编辑。1931年冬到上海。1948年因受国民党政府迫害在香港生活一年。建国前曾先后编辑过进步报刊文化街、民族呼声、读者生涯等,建国前的主要著作有儿童诗歌月亮姑娘、童话蝴

4、蝶的故事、短篇小说掠影集等。全国解放后曾任文汇报副社长兼副总编辑,文化部电影剧本创作所所长,大众电影主编等职。建国后主要著作有杂文和散文选集遥夜集,短篇小说集同伴、散文集暖流,电影文学剧本腐蚀、不夜城,根据夏衍的剧本改编的秋瑾传等。 乡土情结是柯灵为纪念香港文学创刊七周年而作的散文,作品以故园之思作为线索,由“小家”到“大家”,由“离家”到“归家”,将乡土情升华为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2、背景介绍 每个人都有乡土情结。作为一位世纪文化老人,柯灵早年辗转各地,饱受战争与灾难的离乱之苦,对家园之思有特别的体会。因此,在香港文学创刊七周年之际,柯灵是怀着真挚深厚的情感写下了乡土情结这篇散文。 三、整

5、体感知(注意显在语言标志) 第一部分(1):什么是乡土情结“永不退色”。 第二部分(2-6):按人的成长的时间顺序写乡土情结的形成、发展、表现及升华。(2:乡土情结由来童年烙印/3:少小离家/4:离家际遇/5:战争、放逐/6:海外游子,心系桑梓最重的份乡土情:民族向心力) 第三部分(7):归纳全文,点明主旨,升华主题。一方面强调乡土之恋不会消失;另一方面,又在鼓励祖国强盛的时代应有大展宏图的志向,极富时代气息“永不消失”。(首尾呼应,得以强化) 总结:文章以“乡土情结”为线索。1-2引述古代思乡的诗点明话题,说明童年的烙印是“乡土情结”形成的至关重要的一环。3-5为离家情形,写惹发乡思的几种情

6、形,不管什么情况,思乡是“慈母手中线”永远将游子与故乡联系在一起。思乡情人人皆有,而只有远离故土时才会强烈表现出来。 当漂洋过海,谋生异域时,乡土情结发生升华故土之思,爱国情怀,体现了民族凝聚力。主题由此升华,这是最重的一份乡土情。 第二课时 四、探究文本 (一)分析文章第一段:点明什么是乡土情结。 1、该段提出话题,说明什么是“乡土情结”。该段多处引用古诗,引导读者想象具有特定意义的场景及体现乡土之思的具体行为表现,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思乡情结的久远。(引用诗句的作用) 2、运用积累的思乡诗句,想象补充。 (1)李白东游淮扬,生了一场大病,身寄客舍,备感凄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

7、)王安石罢官返乡途中,触景生情,写下羁旅愁思:“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3)武元衡春兴:“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梦境原虚幻,情真幻亦作真。 (4)逢年过节,形单影只,孤寂悲凉之情油然而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二)分析文章第二段:童年烙印对“乡土情结”的形成至关重要。 1、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不超过28个字) 父母亲族的爱家乡的山水草木悲欢离合的家史邻里乡情。此题答案可以从文章第二段中的“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

8、在身上。”这些话中分析出作者难忘的难舍的是什麽(实际上就是“烙印”)。所谓“童年的烙印”就是童年时代留给人们的那些最深刻的记忆。结尾的两个比喻形象说明了“童年的烙印”与自己不可分割的特点。(2003年高考试题) 2、作者为什么把乡思称为“情结”?结合第二段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之所以称为“情结”,是因为它像烙印、像蚕茧、像文身一样不能化解与消退。一个人的出身地不仅给他自然的生命,而且给了他文化,他之所以成为这样的人,而不是另一个人,故乡的文化起了决定性作用。 3、补充阅读陈德才的乡情。(童年:无忧无虑、洒脱无羁、纯真烂漫;成年:生活重压、礼仪拘谨、功利权衡。童年是一首无尽延伸的美丽梦境,是最初

9、的沟回,是最深的烙印。) 4、总结1、2两节。 前两节解释乡土情结的由来与涵义。作品以王维的杂诗引出一个普通的道理:“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并援引了大量古代思乡诗来进一步说明这种情感,点出“乡土情结”,然后再对这种情结进行具体的说明和解释,之所以称为情结,因为它像烙印,像蚕茧,像纹身一样不能化解与消褪,一个人的出生地不仅给了他自然的生命,而且给了他文化,他之所以成为“这个人”,而不是另一个人,故乡的文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三)分析文章三至五段:引发乡思的几种情形。 1、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家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 不少人富有浪漫气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去创世界

10、。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为维持最低的生活被打发出家门。此题已经在题干中告诉考生关键信息在第三段,而从第三段中提炼出“两种情况”应当不会太难。 前一种人是主动出去闯世界;后一种人是被动地被打发出门,是现实的。 2、文中一连用了四个比喻写游子,有何作用? “失恨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这四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远离乡土的游子们漂泊无定、孤苦无依的境遇。 仿写示例:人一旦离开乡土,就成了无土的种子,断线的风筝,折翼的大雁,随波逐流的无舵航船。 3、年少离家后的各种可能的遭遇有哪些? 紧接第三段按时间顺序写年少离家后的各种可能的遭遇:有的一无所有而回乡,有的流连在外;

11、有的厌倦闯荡、锐气消尽,有的淡薄名利、渴慕归隐;有的穷困潦倒,有的春风得意。 4、谈谈引用韦庄、孟浩然、项羽等诗文的作用。 韦庄的“未老先还乡,还乡须断肠”写出了离乡闯荡的人怕归乡的心态;孟浩然的“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写出不得志后的思乡之情和少年豪情的消灭;项羽的“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写出闯荡有成者志得意满,意欲回乡炫耀的迫切心情。 5、方东树在其昭味詹言中说:“所谓涉世艰险,故愿还故乡。故乡者,本性同原之善也。”所谓的“本性同原之善者”,应是指一种安定、和谐、平静而又富有情趣的生活感受,“它意味着稳定幸福,意味着纯朴无邪。一句话,它意味着真、善、美。”正因为如此,故乡情

12、结才稳稳地扎根于所有中国人的心灵深处,“叶落归根”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人们生命理念的终极归宿。 6、传统将故乡比作一杯酽酽的茶、醇醇的酒,言其久而弥笃。可换个角度按照第四节从抚慰的角度拟写排比段。 7、故乡犹如一副强效应的镇静剂,可以消释横亘心头的诸多块垒(抚平尘封的伤痛);故乡犹如一股涓涓流淌的清流,可以润泽干涸的心田;故乡犹如一弯温馨宁静的港湾,可以停泊四处飘荡的小舟。 是故乡,唤起了他们心灵深处最美好的回忆,在对故乡的意念中,他们又仿佛回到了那单纯无邪的童年世界,回到了母亲的怀抱,身心的创伤得到了暂时的平复,精神的空虚得到了刹那的充实,在这里,故乡成了他们终极的归宿地。 8、第五节写

13、了战争、放逐等灾难引发的超越思乡情结的爱国情怀。这一段写的表面上看不是乡土情结,实质上是建立在乡土情结上的,并且是对乡土情结的超越,表现了作者对仁人志士高尚情怀的高度,是乡土情结新的时代内涵。 9、补充阅读相关史料。(战争放逐)古今往来许多仁人志士屡(横)遭放逐,然身处江湖之远,心驰庙堂之高。 10、文中的第五节好像和“乡土情结”关系不大,请你谈谈你的看法。 第五节写了战争、放逐等灾难引发的超越思乡情结的爱国情怀。这一段写的表面上看不是乡土情结,实质是建立在乡土情结上的,并且是对乡土情结的超越,表现了作者对仁人志士高尚情怀的由衷赞颂。也就是说作者把仅仅只是表现为对家的思念的乡土情结逐渐把升到爱

14、国情怀的高度,是乡土情结新的时代内涵。 11、第3、4、5小节叙述人们离家的几种情形,并说明乡土情结每个人都会有,但它往往在人远离故乡时表现得更为强烈。人是眷恋家乡的,但有时人又不得不走出家乡,作者叙述了这样两种情形:一是离家创业,不管成也好,败也好,“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二是灾难与战争,灾难不管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战争不管是正义的,非正义的,都免不了流离失所,骨肉分离,这种状况下的思乡之情也就更为浓厚。 第三课时 (四)分析文章第六段:最重要的乡土情结民族向心力。 1、第六节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第一代华侨)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香港各界)与祖国

15、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升华了乡土情结的内涵,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 2、由此,由自然说及人伦,由传说说及现实,由历史说及当今,由“小家”说及“大家”,“乡土情结”的内涵得以进一步挖掘和提升。 3、第6节在叙述了因各种原因而造成的离家之后,重新回到对乡土情结的探讨上。作者从历史说如当今,从自然说到人伦,从现实世界说到神话传说,归结一点: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这里特别说到近百年无数创业者浮海五洲,打拼天下,写到香港一个多世纪的苍桑巨变

16、,从正反两个方面讲述了人对故乡、家园直至对祖国的感情,这也是乡土情结中最重的一份情感。 (五)分析文章第七段:归纳全文,呼应首段,点明主旨,升华主题。 作者从当今世界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文化交融越来越充分的角度对乡土情结作了新的阐释,人已不为家所累,但人又应该永远拥有自己的家,既走向开放,又会有心灵的归宿,这就是新时代的乡土情结。强调新时代背景下,“乡土之恋不会因此消失”。 五、总结全文 柯灵是怀着真挚深厚的情感写作这篇散文的,作为一位世纪文化老人,早年辗转各地,饱受战争与灾难的离乱之苦,因此,对家园之思有特别的体会,再加上香港回归这一特殊的背景,作者从家到国展开联想就十分自然了。作品叙古写今,纵横捭阖,元气淋漓,文中征引了大量的诗文、史料和典故,不仅说明了乡土情结的久远、普遍,根深蒂固,而且还通过它们营造了一个个具体的历史场景,使文章显得更加生动、感人。 六、艺术特色 1、由情真而情深。 2、熔文、白和书、口于一炉。(教参P122-P123)提倡雕琢而无痕迹,刻意求工而又显天然。如写自己数十年的沉浮、甘苦与艰险:象牙塔、十字街、青云路、地狱门、相隔一层纸。 八、总结柯灵的创作历程 以天地为心,造化为师;以真为骨,美为神;以宇宙万物为友,人间哀乐为怀,崇高闳远的未来为理想,艺术的历程和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