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开发区“十二五”应急体系建设规划_第1页
经济开发区“十二五”应急体系建设规划_第2页
经济开发区“十二五”应急体系建设规划_第3页
经济开发区“十二五”应急体系建设规划_第4页
经济开发区“十二五”应急体系建设规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江苏新沂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二五”应急体系建设规划(二一一年至二一五年)规划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苏政办发【2010152号】关于做好全省“十二五”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徐应办通【2011】2号关于进一步做好 “十二五”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新开管发【2009】44号江苏新沂经济开发区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通知中附件江苏新沂经济开发区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精神制定本规划。规划范围:按照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重建等应急管理的主要环节的不同要求,统一规划“十二五”期间新沂开发区突发

2、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的总体布区、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规划定位:按照“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要求,突出以人为本,在不改变现有部门职责分工和分类管理格局的基础上,以相关专项规划为支撑,提出新沂开发区应急体系建设的方向、目标和任务,充分利用和整合应急信息、队伍、装备、物资等现有存量资源,加强应急体系薄弱环节和重点项目建设,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规划目标:本规划的目标是为实施事故灾难类应急预案提供支撑基础,保障应急预案的执行。一、“十二五”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完成情况1、取得的主要成绩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历来都高度重视事故灾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认真贯彻国务院、省政府、徐州市

3、和新沂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全面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应急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开发区应对事故灾难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明显增强。一是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健全。开发区在“十二五”期间,建立了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和安全管理体系,并遵循国家标准建立了应急预案体系,各类、各级应急预案基本编制完成。二是应急体制、机制、法制建设得到加强。开发区成立了事故灾难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在体系运行中各职能部门依据职责,在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三是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建设得到加强。组建了防汛抗旱、抗震救灾、危化品处置、消防、市政、环保、卫生等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抗洪抢险、消

4、防特勤、医疗救治等应急物资储备具有一定基础。应急管理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进企业等基层基础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2、主要做法和经验(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将应急管理和安全生产、职业健康工作结合起来,确保企业安全生产无事故,员工健康工作无职业病。一是领导重视到位。开发区领导认真领会落实应急管理的有关文件精神,专门组织召开会议,安排部署本区应急管理工作,成立了由区主要领导班子成员担任组长及副组长,区各区室负责人和企业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及时处置本区范围内预防和突发事件,为各项应急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组织保障。二是制度建设到位。“十二五”期间,我区制定修订了江苏新沂经济开发

5、区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江苏新沂经济开发区地震应急预案、江苏新沂经济开发区重大危险源应急救援预案、江苏新沂经济开发区公共卫生事故应急预案、江苏新沂经济开发区群体突发事件紧急预案、开发区管委会办公区紧急援救应急预案、江苏新沂经济开发区防洪应急预案、江苏新沂经济开发区突发不稳定事件处理应急预案等多项专项应急预案,进一步明确了工作原则、适应范围及各级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责;突发事件等级划分、预防预警信息、预防预警行动、预警支持系统、指挥和处置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制度等,在全区贯彻实施。三是责任落实到位。按照立足现实、细化职责、重在落实的方针,建立起应急管理目标责任制,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明确工作

6、责任,保证全面工作有人管,具体工作有人抓,形成各级联动,层层负责,职责明确,责任到人的良好区面。每年开发区都要和区内各企业单位、村组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落实安全生产应急管理责任制。(2)完善体系,优化措施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预案体系建设目标,强化应急预案的制订。一是对现有预案进行认真梳理。结合全区工作的实际,进一步梳理现有的应急安全预案,深化“一案三制”建设,努力推进“一网五库”建设,并要求各部门、村组、企业建立相应的组织,完善应急措施,并要有专项经费、专用设施、设备,有专人负责。二是注重预案的可操作性。在完善和修订预案过程中,围绕突发事件的特点,认真研究各类突发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规律,

7、注意吸取以往在处置突发事件中的经验教训,加强调研,广泛听取专家、管理部门和一线工作同志的意见,不断提高预案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推进应急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三是明确工作措施。处理应急事故关键要措施得力,快捷迅速,方法得当。我们从应急指挥、应急响应、各科室的具体分工到配合专门人员具体处置,都制订了详细具体的工作措施,明确了区机关、直属单位及各村组、企业单位的具体任务和责任逐步形成起了以开发区管委会为中心“点”,延伸“线”至各村组、重点企业,“面”推至全区各单位的“点、线、面”结合的应急预案管理体系。(3)配强队伍,提高能力把队伍建设和提高应急管理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一是

8、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我区在完善应急管理机构建设的基础上,落实应急管理办公室人员专职负责,全区各级单位和企业也不断充实应急救援队伍,落实专职人员负责。通过整合全区各类专业救援力量,逐步建立统一高效的专业应急救援体系。目前,全区有应急人员有500多人,覆盖面涉及全区村组、企业、直属单位等。二是加强应急管理人员业务培训。我区将应急管理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培训融入到日常工作中,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来抓,常年不懈。经常组织区机关人员、村组骨干、区直属单位管理人员、企业相关负责人和有关技术人员参加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专业必修课培训。使参培人员进一步树立责任感,增强忧患意识、正确掌握开发区系统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和处

9、置的基本常识、原则和方法,提高应急管理水平。(4)畅通信息,及时报告我区根据市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处理流程图,结合实际建立了全区应急系统信息报送流程。流程规定:突发事件发生时,区内村组、直属单位及各企业应及时向开发区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报告,并及时反馈后续处置情况。开发区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接到信息并核准后,应立即向新沂市政府应急指挥中心报告,并及时上报徐州、省厅。建立突发事件专项救援物资储备制度,储备足够的突发事件应急物资,定期进行各项突发事件模拟综合演练,提高应急体系协同作战的快速反应能力。3、存在的主要问题(1)应急管理体制和机制不够完善。有些单位应急管理机构不够完善,职责不够明确

10、。开发区应急管理机构与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的关系尚待进一步理顺,职能划分有待进一步明确。部门之间、村组之间、条块之间以及预防与处置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多方协同处置突发事件时,人员、信息、资源等难以快速集成;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与日常应急管理存在脱节现象,应急管理能力有待提高、经验尚需积累,急需建立规范、协调、有序的长效机制。企业单位专兼职救助队伍和志愿者队伍等社会力量参与突发事件预防和处置机制尚不健全。(2)监测预警和信息指挥系统建设滞后。各类事故灾难突发事件风险隐患底数不清,部分领域监测点密度不够,监测手段相对落后,综合预警和科学决策能力急需加强。应急信息指挥系统之间建设技术标准不统一,尚未实现信

11、息共享。现场处置中存在通信障碍,信息获取能力较差。(3)应急保障能力需要提高。各类专业应急队伍和装备不足,大型和特种装备缺乏;快速拉动和协同能力较差,现场处置能力尤其是第一时间的生命搜救能力亟待增强。现有应急物资缺乏统筹管理,紧急生产、采购、征收、征用、调拨和配送机制不完善;存储设施不足,布局不尽合理,储备方式单一,物资数量偏少,品种不全,一些关键性物资的储备处于空白。储备物资更新、替补、补偿制度不健全。紧急运输综合协调、保障机制亟待建立和完善;应急物资保障能力需进一步提高。(4)宣传教育工作需要加强。应急科普宣传教育相对滞后,社会公众危机意识不强,自救互救能力较低,亟待加强应急知识和法律法规

12、宣传教育,建立公共沟通机制。二、“十二五”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1、“十二五”应急管理工作的趋势分析“十二五”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各种传统的和非传统的、自然的和社会的安全风险将交织并存,公共安全面临严峻的形势与挑战。(1)自然灾害方面。我区位于新沂市城区西部,属臧圩河、新墨河的洪水走廊,郯庐断裂带上的f5断裂从区内穿过。自然灾害种类多、灾季长、发生频率较高、突发性强,尤其是暴雨洪涝、台风、干旱、冰雹、雷电、地震以及农业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经常发生。自然灾害经常对全区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我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事故灾难方面。改革开放以来

13、,我区经济迅速发展,人流、物流、车流量的快速增长,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等行业事故多发,火灾频繁,电网安全运行压力加大,事故预防与处置难度越来越大。(3)公共卫生事件方面。受气候、生态、地理位置、人流物流量大等因素的影响,原发性或输入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增加、不确定性增大。sars、人禽流感等传染病风险隐患依然严峻;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发生概率增加且危害较大;禽流感等动物疫情仍然存在复发、多发的可能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环境污染引起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依然存在。(4)社会安全事件方面。我区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

14、的新形势下,各种矛盾、磨擦和冲突错综复杂,随着经济发展的活跃,人流物流越来越频繁,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社会矛盾诱发群体性事件的风险隐患增加;电、油、运供需矛盾突出,极易影响经济社会发展。2、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应急预案体系尚不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尚未完全形成;重点企业单位、村组的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刚刚启动;应急预案修订工作任务艰巨,内容还需进一步补充、细化,增强可操作性;预案演练缺乏统一规划、指导、监督和评估机制。(2)应急管理体系尚不完善。区、村(企业)两级应急管理机构和市专项应急指挥部之间的协调联动机制需进一步磨合;应急管理机构职责应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人员尚未全部

15、到位,工作机制不健全、应急管理理论实践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比较突出。(3)应急管理法制建设滞后。应急管理工作缺乏法律保障;在应急预案制订、修订以及应急体制和机制建设过程中,还需进一步理顺与现行相关法律、法规、规章之间的关系。(4)技术支撑体系仍显薄弱。基础信息平台建设滞后,信息标准不统一,缺乏统一的基础信息数据库;生产安全、公共卫生、动物疫病等领域信息化程度较低;专业部门的数字化监测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预测预警能力薄弱;全区应急移动指挥和通信保障能力亟待加强;救灾大型云梯以及核、生物、化学等有毒有害物质的监测、检验等特种高端技术装备不足。(5)应急队伍建设亟待整合。应急抢险救援队伍的布局不够合

16、理,一些行业专业处置队伍的人员配备、技术装备、现场处置能力等亟待改善和提高;开发区与企业应急抢险救援队伍的关系尚待理顺;应急管理专业人才缺乏,志愿者队伍建设需要加强。(6)宣教动员工作有待加强。对市民公共安全知识、防灾减灾和自救互救知识宣传普及不够;应急知识教育尚未全部纳入中小学的教学体系;公众的安全意识、危机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还显不足,避险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社会动员机制有待完善,整合利用社会资源的力度不够。3、“十二五”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坚持以人为本

17、,预防与应急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结合,全面布局与重点建设统筹、近期任务与长远目标兼顾;依靠科学技术,整合存量资源,建好新增项目;加强宣传教育,强化社会参与,提高全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能力,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安全和稳定,为实现全区人民富裕安康提供保障。(2)建设原则统筹规划,整合资源。从我区实际出发,总体把握全区应急资源的合理布局,统筹规划,对全区应急体系建设做出部署。充分利用和整合各有关单位应急信息、队伍、装备、物资等现有存量资源,挖掘潜力,提高效率,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突出重点,注重实效。根据我区应急工作所涉及的重点领域,有针对性地进行项目建设。着重解决涉及我区应

18、急体系建设全局的薄弱环节和共性问题,重点提高政府应急管理能力,提高应急响应时效,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能力。坚持平战结合,将日常工作和应急救援工作结合起来;坚持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注重实效,为我区各类应急预案提供支撑基础,保障应急预案的执行。分级负责,分步实施。积极配合做好省、市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在我区的实施工作和做好我区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的实施工作。各有关部门、各村组和区内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相应的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加强各方面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按事权合理划分开发区、各有关部门的建设任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有方案、按步骤、分阶段组织实施。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引

19、入市场机制,调动各方面参与应急体系建设的积极性。把政府管理与社会参与有机结合起来,依靠公众力量,充分发挥村组、社区、企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提高应急管理工作的社会化程度。(3)建设目标总体目标按照省、徐州、新沂市提出的要求,到“十二五”末,全区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协同有序、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突发公共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及应急保障等能力明显增强,应急管理综合能力显著提高,最大限度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为建成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完备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这个长远目标打下坚实基础。分类目标自然

20、灾害类: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能力进一步提高。灾害应急救助能力显著提高,灾民24小时内得到基本救助;突发气象灾害预警时效提高到30分钟以上,台风、暴雨预报准确率提高5-10;洪水预报提前24小时发布,准确率达到90以上;风暴潮灾害紧急警报提前6小时发布;严格控制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开展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勘查治理。积极做好防震减灾的演练,地震防护知识普及率达到80%以上。事故灾难类:较大、重大、特别重大事故灾难得到有效遏制,救援能力明显提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20;道路交通事故万车死亡率不超过5.0;水上人命救助有效率达到90;企业排污造成的重特大环境事件降低20。公共卫生事件类:做到突发公

21、共卫生事件的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的网络直报率达100%,接报后突发公共事件的医疗卫生应急救援及时率达到100。区内突发动物疫情报告网络覆盖率达到100,应急预备队在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发生后2小时内到位率提高到95以上。社会安全事件类:信息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显著增强,社会安全事件综合防控能力进一步提高。突发群体性事件、社会治安事件和恐怖袭击事件防控体系进一步健全,最大限度减少较大以上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共安全的满意度达到80以上。重要金融业务系统安全保障水平得到提高,迅速有效处置金融突发事件。重要生活必需品的市场异常波动情况基本能够应对。三、“十二五

22、”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1、“十二五”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主要工作按照应急管理主要内容,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十二五”期间应急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包括应急预案、基层应急管理、监测预警、信息与指挥、应急队伍、应急物资、紧急运输和应急通信、恢复重建、科技支撑、培训演练、应急管理示范、应急经费等11方面。 (1)深化应急预案建设健全和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强化预案动态管理,切实增强预案的实战性。根据要求,结合实际,抓紧编制、修改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各部门、各村组、区内企业,以及所有街道社区、学校和住区单位应在2011年底前完成预案编制工作。应急预案要提出明确的防范措施和处置程序,保证可操作性、实效性和针对性

23、,各级、各类应急预案之间要做好衔接。通过演练提高预案的实战性,特别是涉及多个村组、多个单位的预案,要通过开展联合演练等方式,促进各单位的协调配合和职责落实。(2)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十二五”期间,要基本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建立健全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初步形成“开发区统筹协调、社会广泛参与、防范严密到位、处置快捷高效”的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机制,基层应急保障能力全面加强,广大群众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普遍提升,基层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显著提高。要加强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建设,引导基层群众主动参与应急管理工作,提高自救、互救能力。(3)建设完善监测预警系统加快建立

24、健全突发公共事件综合预警系统,加强资源整合,实现资源共享,有效解决预警信息发布这一瓶颈问题。完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监测系统a、建立全区地震、洪水、台风、雷电等预警信息发布网络;实现与新沂市地震、洪水、台风、雷电基础信息数据库共享。b、加强全区固体废物和危险化学品的监管能力建设;建立危险废物管理信息系统,完善危险废物交换网络体系;建设覆盖全区的辐射环境监测系统;建立环境常规监测数据库。建设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处理辅助决策系统,针对不同危险化学品事故险情设定多种抢险措施。c、完善地表水交界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建设环境空气自动监测子站联网系统;建立健全饮用水源安全预警制度,定期发布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

25、信息。深入开展土壤监测、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加强环境技术评估队伍建设;建立重大项目环境影响评估体系。d、完善开发区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直报系统和监测体系建设;实现疫情报告周报制度,特殊情况时可实现日报和个案报告。e、依托开发区电子政务业务办公系统,建立食品安全监测网络,健全药品安全事件监测报告系统。f、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掌握内幕性、预警性、深层次的情报信息。建立矛盾纠纷信息台账和报告制度,增强信息预警能力,及时化解不安定因素。加强预警系统建设,及时、准确发布预警信息a、依托电子政务及相关网络,整合各领域预测预警信息,健全开发区突发公共事件综合预警系统,

26、实现多灾种、跨领域的预警信息汇总、分析、研判。b、建立健全专群结合的地震预测和开发区应急管理决策相结合的地震预报体系。c、构建水、大气、生态、土壤、危险废物、危险化学品和船舶油污等各类事故灾害预警体系。d、建立各类社会安全事件情报信息汇总、研判机制,实现各有关单位预警信息共享。加强关键基础设施监测监控a、负责重点物资储备库、重点水利工程、重点油气输送管道、重点油气储运设施、重要水上航道、高速公路主干线、铁路干线、超高压输变电工程、大型桥梁、重要通信枢纽、支付清算系统等关键基础设施和大型公共设施运营与维护的单位,要建立完善的监测监控系统。b、要对关键基础设施进行风险分析、脆弱性评估、分级管理,实

27、施保护措施并开展效果评价,及时排除各种隐患。(4)强化信息与指挥系统在现有专业信息与指挥系统基础上,着力建设开发区综合应急平台,积极推进开发区应急平台的建设,形成完整、统一、高效的应急管理信息与指挥协调体系。推进综合应急平台建设。完善专业应急信息与指挥系统。(5)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强化骨干队伍应急能力,补充更新专业队伍技术装备,充分发挥住区有关单位应急救援力量的作用,充分利用社会的力量,积极探索利用市场机制组织企业、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应急管理与服务的长效机制,逐步形成专、兼职队伍相结合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队伍,提高应急队伍处置能力。强化公安、消防等骨干队伍应急能力建设。加强专业队伍处置能

28、力建设。推进住区单位及住区企业专兼职应急队伍建设。加强应急专家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专业特长和技术优势,建立突发公共事件专家库,成立突发公共事件专家组,形成分级分类、覆盖全面的应急专家资源信息网络;完善专家参与预警、指挥、救援、救治和恢复重建等应急决策咨询工作的机制。大力发展应急志愿者队伍。依托团委、红十字会、青年志愿者协会、基层社区以及其他组织,建立形式多样的应急志愿者队伍;重点加强青年志愿者队伍建设,到“十二五”末达到每万人中有100名应急志愿者。通过构筑社会参与平台和制定相关鼓励政策,逐步建立项目化管理、社会化运作的应急志愿服务机制,发挥志愿者队伍在科普宣教、应急救助和恢复重建等方

29、面的重要作用。(6)提高物资保障能力整合实物储备信息资源,调整储备品种和数量,合理选定储备方式,重点建立健全全区重要应急物资监测网络、预警体系和应急物资生产、储备、调拨、运输及紧急配送体系,实现各类应急物资综合信息动态管理和共享,确保应急物资发挥最大效应。建立健全应急物资保障体系。a、加强应急物资管理体制和机制建设,形成以开发区应急物资保障系统为枢纽,以村组、住区企业应急物资保障系统为支撑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b、积极探索建立实物储备与商业储备相结合、生产能力储备与技术储备相结合、政府采购与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应急物资储备方式。c、结合实施电子政务,建设应急物资监测网络和预警体系,建立应急物资综合管

30、理调度系统。d、科学制订应急物资储备目录和标准,合理安排各有关单位储备物资品种和数量,建立定期检查、更新等相关制度。e、建设重要应急物资紧急生产、加工能力储备,强化应急物资保障储运设施,完善配送体系;完善应急物资紧急生产、政府采购、征收征用、余缺调剂与调运机制。f、鼓励企业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代储应急物资。加强专业应急物资储备。a、加强防汛抗旱物资储备。以村组为主,抓紧防汛抗旱物资中心仓库和分储仓库的建设,扩大防汛抗旱常备物资储备量,适当增加抢险新材料、新设备。b、加强救灾物资储备。以区为主,建立救灾物资储备覆盖供应体系,建设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坚持“化整为零、分级代储、保障供给”原则,搞好物资储备

31、网络建设。各级粮食部门和食品公司配合做好灾区粮油和猪肉供应。c、加强农林渔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物资保障。针对农业有害生物,加强应急防控用农药、植保机械等物资的储备。针对林业有害生物,加强药剂药械的储备;针对水生生物病虫害,加强防治药物的储备。d、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物资保障。以安全监管部门为主,提高危险化学品应急物资保障能力;提高基层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应急救援与现场调查装备水平。e、加强环境事件应急物资保障。以环保部门为主,建立重要应急物资监测网络、预警体系和应急物资储备、调拨及紧急配送体系。f、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按“分级储备,全局统筹”原则,区内医疗卫生机构要做好卫生应急物资储备。针对重大动

32、物疫情,进一步做好动物疫病防疫用疫苗、消毒药品药具、人员防护用品等防疫物资的采购、供应和应急储备工作。针对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根据实际需要建立应急防疫物资储备库。j、加强社会治安灾害应急物资保障。以公安派出所为主,重点解决应急装备储备建设瓶颈问题,进一步提高全区应急装备储备标准。(7)加快紧急运输和通信保障能力建设重点建立全区突发公共事件紧急运输综合协调机制,整合资源,建立覆盖全区的各类交通工具、运输企业和应急队伍的动态数据库,调动社会各方面运输能力,形成联合运输网络系统及协调机制。加强通信保障能力建设,确保应急通信畅通。完善紧急交通运输综合协调机制。a、建立全区突发公共事件紧急交通运输综合

33、协调机制。建立完善紧急情况下社会交通运输工具征用程序、补偿机制和紧急通行绿色通道制度。b、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和作用,建立交通战备保障与应急交通保障统筹协调机制,保障重点保护关键基础设施和重大危险源的通达能力。提高公路、水路、铁路紧急运输保障能力。a、建立紧急运输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完善公路、水路、铁路运输能力紧急调度机制,充分发挥现有公路、水路、铁路运输系统的紧急运输保障能力。b、补充完善重要公路和水路交通枢纽的工程抢修设备,提高清障及修复能力。(8)增强恢复重建能力加强灾民安置和现场恢复能力建设,保障灾区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的尽快恢复。建立恢复重建标准和科学的灾情评估系统,制订恢复重建规划,

34、为后续恢复重建打下基础。加强事发现场恢复能力建设。a、加强供电、供水、供气、交通和通信枢纽等生命线工程系统破坏情况调查和快速抢险能力建设。b、加强对废弃物、污染物的清理和无害化处理能力建设,配备必要的工程装备与无害化处理设备。c、建立灾情信息通报机制,在灾民临时安置场所配置必要的公众信息传播设备;设立基本生活保障和心理救助服务站点,为公众提供切实的人文关怀,稳定公众情绪。d、结合实际情况,加强社会捐助中心和社区社会捐助点建设。加强调查评估能力建设。a、健全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灾情评估机制,建立灾情评估标准体系、规范灾情评估程序、内容和方法等。b、依托有关单位和科研院所,加强对灾情评估和重建规划能力

35、建设,开展地震、洪涝、干旱、台风、地质灾害、突发环境事件等调查评估与灾后重建规划工作。c、开展对中小学校、民房住宅受灾损失普查,在科学评估现实和潜在损失(损害)的基础上,编制恢复重建规划,避让危险区段。加强建筑抗灾能力和避难场所建设。a、增强区内建筑的抗震、防火等抗灾能力。高层建筑按标准规范重点解决消防安全、幕墙安全等问题;党政机关、重要单位按要求配备备用电源;农村民居要推广适用的建造和加固技术,提高抗灾能力。b、按照有关规划和相关标准,加快应急避难场所和紧急疏散通道建设工作。拓展广场、绿地、公园、学校、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的应急避难功能,设置必要的基本生活设施,储备一定数量的食品、帐篷、移动厕

36、所等。c、开展台风、地震、地质灾害、洪涝等多灾、易灾的地区,以及国家、省、市和我区规划的防洪保护区和蓄滞洪区等区域的防灾紧急避险场所的勘测规划和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推进避难场所基础设施建设。(9)推进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科技支撑体系,不断提高监测、预警和预防、应急处置等技术装备的科技水平,增强我区公共安全技术保障能力。加强应急技术支撑条件建设。依托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检测检验机构,装备具备应急快速检测检验、科学实验能力的应急技术支撑实验室。适当加强设施和技术装备建设,提高突发急性传染疫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职业中毒等监测、检测、检验等方面的科研能力。加强应急技术研究。依托科研院所、专

37、业部门开展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平台设计、研究与开发;大力鼓励、支持研究开发应急救援技术与装备,研究多尺度灾害事故发生发展与演化的模拟预测和实验技术,研究基于应急过程的优化决策与救援处置技术,研究开发移动应急技术及移动应急平台。开展地震应急救援技术研究,发展城市综合防灾与保障新技术。建立安全可靠的综合应急信息平台;完善公共通信网络的安全保障;增强计算机系统安全防护能力;通过以认证技术为核心的可信技术,建立可信通信,实现通信的可追溯性,加强网络管理,建立可信网络。建立应急管理标准体系。加强应急管理基础规范制定工作,建立和完善应急管理的标准体系。逐步完成应急通信互联、信息交互和共享、应急资源分类及配置等

38、技术标准规范编制工作。(10)健全培训与演练体系依托现有培训资源,加强专业培训与演练基地建设,加强应急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建设应急处置模拟系统,重点提高应急管理人员和各级领导干部的应急知识和指挥技能。普及应急知识,提高全民尤其是青少年的公共安全意识和素养。加强专业培训与演练基地建设。a、按照分级分类培训的原则,各部门、村组、企业单位,要加强培训设备设施建设。用一年左右时间,完成应急管理机构主要负责人培训,重点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应急指挥决策能力。b、建立健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典型案例库和法规库,为专业培训提供实例和理论。c、依托现有培训设施和有条件的单位,加强地震救援、公安消防、地灾救援、危险化学品

39、救援、水上搜救、反恐指挥等培训与演练基础设施。开展应急知识普及和宣传教育。a、在学校教学中增加公共安全和自救知识内容。利用单位培训资源,开展对职工的应急培训、教育。广泛开展基层应急科普宣教和应急演练活动及初级救护培训工作。b、加强广播、电视、网站等各类媒体对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有关媒体在相关栏目、节目中刊播应急知识,到“十二五”区内民众应急知识的宣传覆盖率达到80以上。c、建立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基地。组织编印应急宣传手册,全面普及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和技能,提高社会公众的危机意识和应对能力。(11)保障应急经费确保财政资金的投入,建立健全开发区、企业、社会各方面相结合的应急保障资金

40、投入机制,适应应急队伍、装备、交通、通信、物资储备等方面建设与更新维护资金以及应急技术研发资金的要求。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所需经费,按照现行事权、财权划分和属地管理原则,由开发区财政负担。对受突发公共事件影响较大且财政存在困难时,根据实际情况请求市财政给予适当支持。要把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做好年度预算,合理安排地方自然灾害救济事业费,落实应急资金,保障足额到位。财审局应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需要,及时拨付应急和救助经费。遇紧急情况时,要遵循“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原则,简化资金审批及划拨程序,保障应急和救助资金及时到位。纪检、财审部门要对应急保障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管和评估。鼓励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包括国际组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等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进行捐赠和援助。2、“十二五”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重点项目“十二五”期间,在整合现有应急资源的基础上,从我区实际出发,针对涉及我区应急体系建设全局的薄弱环节和共性问题,重点建设监测预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