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农村人口转移_第1页
论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农村人口转移_第2页
论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农村人口转移_第3页
论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农村人口转移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论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农村人口转移       摘要:促进我国农村人口转移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经济腾飞和社会进步的重大的战略乏一。然而,农村人口素质低是制约着转移的“瓶颈”。高等教育要充分发挥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促进农村人口转移的积极作用,应逐渐完善大众化高等教育体系。具体而言,可采取以下改革举措:高等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倾斜;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调整、优化学科结构;发展农村高等教育等。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农村人口转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但不能忽视的是,我国长期实行城乡分

2、离政策,城镇化的发展严重滞后于工业化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于1990年末就达到了1.5亿,每年还新增600万农村劳动力。目前,促进我国农村人口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经济腾飞和社会进步的当务之急。本文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视角来探索我国农村人口转移。一、我国农村人口转移的模式与制约因素农村人口转移主要涉及到两个最基本的问题,即如何转移和往哪里转移。目前,我国农村人口主要以下面两种模式进行转移。第一种模式是“异地转移”,即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来解决农村人口转移问题。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前开始的规模高达数千万人的“民工潮”无序地流人城市,寻求就业机会的现象就是这种模式的体现。然而,数量巨大的

3、民工潮不仅给城市的交通运输、生活秩序造成了负面影响,而且大量农民因不能解决就业问题往往无“工”而返。除了一些客观因素以外,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农村转移人口的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较低。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1年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小学似下文化程度的占转移总量的23.5%,初中文化程度的为62.9%,高中和中专文化程度的为10.2%,大专文化程度以上的为0.7%,经过专业培训的劳动力为12.7%。这些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较低的转移人员已成为我国城市中的弱势群体,他们主要集中在以手工操作为主、技能要求较低的建筑和餐饮服务等行业中,很难进入层次较高的就业领域。加之在城市中需要较高的生活成本,他们往

4、往在城市务工几年后,带着一点积蓄又返回农村。因此,大量农村人口无法从根本意义上实现转移。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社会各方面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近年来,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一些大城市,如深圳、上海,为了控制进城人口和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对素质较低的农村人口进城做了一定的限制,而对高素质人员的需求相应增加。这些现实进一步说明,接受高等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是“异地转移”的基础。第二种模式是“就地或就近转移”,即通过注重农村和农业自身的发展,重视缩小城乡差距,减少城乡发展失衡,从而在更积极的意义上实现农村人口转移。目前,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基础上,通

5、过建设小城镇,就近或就地转移农村人口在我国已经显示出极其广阔的前景。近年来,这种农村人口转移模式发展很快。随着农村和农业自身的发展,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1978年至2002年,我国城镇化水平由17.92%提高到39.1%,年均增长0.88个百分点。根据测算,到2010年,我国将有1.06亿农村人口转移为城镇人口,到2050年时,将达到5.51亿,届时,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70%。16j更引人注目的是,2004年广东首次提出了全省城镇化水平的发展目标和农村人口转移的目标,2010年全省城镇化水平达65%左右,其中珠江三角洲城镇群达80%左右。到2010年,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生活就业约830万人。但

6、是,值得我们重视的是,“就地或就近转移”模式不仅仅是城镇数量增加和城镇人口比重提高的简单过程,而是重大的社会、经济结构转型;不仅仅是表面上把农村户口转变成城镇户口,而是农村劳动力完成了从效率低的农业产业到效率高的农业产业或非农产业的转移。无论是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乡镇企业的发展,还是小城镇的发展,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对劳动力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我国绝大多数农村人口不具备这方面的条件。素质不高是我国农村人口的基本特点。据统计,2001年我国农村人口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高达87.8%(其中文盲或半文盲劳动力占7.4%,小学文化程度占31.1%,初中文化程度占

7、49.3%),高中文化程度9.7%,中专文化程度2%,大专以上文化程度0.5%,受过专门技能训练的仅占13.6%。综上所述,我国目前的农村人口转移,无论是“异地转移”还是“就地或就近转移”,农村人口素质低是制约转移的“瓶颈”。农村人口素质与转移的速度和层次成正比,受教育的层次越高,转移速度越快、就业层次越高。二、完善大众化高等教育体系促进农村人口转移农村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为推进农村人口转移,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巨大的人力资源奠定了重要基础,但是,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转化,仅仅接受初等和中等教育逐渐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无论是“异地转移”还是“就地或

8、就近转移”,都需要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与培训。为了适应并促进农村人口转移,应逐渐完善大众化高等教育体系。具体而言,主要采取以下举措:1.国家战略转移:高等教育资源向不发达地区倾斜由于历史原因和高等教育战略取向侧重点不同,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很不平衡,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据统计,2000年西部省区拥有高等院校142所,而东部拥有415所,是西部的2.9倍,这种高等教育资源的不均衡状况,导致了不发达地区,即使在大扩招的情况下,高等教育入学率也不高。例如,上海2002年高等教育入学率就达到了51%,在上海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07年要达到60%以上。然而,云南省2002年仅为8.64%

9、,内蒙古则规划2005年达到10%高等教育资源在不同地区之间的悬殊分布,导致了高等教育入学率在不同地区的之间的悬殊落差,导致了城乡、工农差距的不断拉大,恶化整个社会发展和农村人口转移的格局。因此,为了促进农村人口转移,国家高等教育战略应该转移,加大教育资源向不发达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倾斜的力度,增加这些地区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让更多的青少年提高自身素质。国家大力支持高等教育资源相对缺乏的中西部地区,加快不发达地区高校的建设和发展,填补不发达地区许多中小城市无一所高校的空白。鼓励中小城市紧密结合本地经济发展现状、立足本地特色与优势、产业调整升级、开拓新兴产业的需要,采用多种形式发展高等职业技术学

10、院、社区学院、专门学院和远程教育机构,以增加农村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对不发达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实施倾斜政策,国家加大资助不发达地区的一般本科、高职、高专,选择一批基础较好的学校,实施一次像对待重点大学一样的“211”工程,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国家建立专门的“中西部高校发展基金”,定点为一些专门面向农村招生,在促进农村人口转移中做出贡献的高校提供高额补助和长期五息贷款,帮助他们更新仪器设备,满足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其他方面的需要。总之,国家可通过种种途径,资助不发达地区的高等教育,提高农村子弟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来促进农村人口转移。2.建构“大职教体系”:改革

11、和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2004年教育部印发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的通知,明确规定了农村人口转移培训的任务:“20032005年,对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1000万农村劳动力开展转移就业前的引导性培训,对其中的500万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对已进入非农产业就业的5000万农民工进行岗位农村高等教育应立足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乡镇企业的发展、小城镇的发展,着眼于农村人口整体素质的提高,致力于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减少城乡、工农差距,从而实现农村人口就地或就近转移。这一点从发达国家的经验,尤其是美国社区学院的发展中可以得到证明和启示。我国农村高等教育可根据本地区具体的人口实况、自然环境、经济状况、社会文化条件等方面来确定自身的办学方向,培养职业型、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另外,尤其要注意农村高等教育的办学形式应具有多样性、灵活性、实用性,实施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全日制学习与半工半读相结合,以半工半读为主;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以实践课程为主;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以生产实践为主;全面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