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十五毕业生就业回顾与思考_第1页
对十五毕业生就业回顾与思考_第2页
对十五毕业生就业回顾与思考_第3页
对十五毕业生就业回顾与思考_第4页
对十五毕业生就业回顾与思考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对“十五”毕业生就业回顾与思考        “十五”期间对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而言,是一个十分关键的历史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关心和领导下,通过各方面特别是教育系统的不懈努力,这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实现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新跨越。在“十一五”开局之时,回顾、总结、思索这五年的历程,对于做好今后的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经受住了严峻挑战挑战之一,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十五”期间,全社会就业遭遇“三峰叠加”,需要再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规模、城镇新增劳

2、动力数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规模都持续攀升,而每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数量有限,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缺口每年在1400万左右。挑战之二,毕业生规模持续大幅度增长。2001年仅为115万人,此后分别为145万、212万、280万、338万。“十五”期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合计达到1090万人,是“九五”期间高校毕业生总量的2.2倍,年均增幅27%。挑战之三,2003年突逢“非典”危机。当年正值1999年第一届扩招的本科生即将毕业,总规模突破200万人大关。在就业求职的关键时期,大批毕业生不能出校参加招聘活动,社会上各类招聘活动纷纷取消,用人单位无法进行面试。当时的情景真是难以想象的紧张。挑战之四,一些过去

3、沉积的矛盾和问题一时还难以解决,有些还带有根本性和长期性影响,例如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不合理带来的大学生就业区域结构矛盾,等等。“十五”期间严峻的毕业生就业形势,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关注。胡锦涛、温家宝等领导同志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黄菊、贺国强、陈至立同志分别作过重要讲话,陈至立同志还直接听取汇报,多次亲自协调。国务院召开电视电话会议,下发文件,进行全面部署。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坚决贯彻中央部署,精心组织实施,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系统开拓进取,奋力拼搏。五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不仅经受住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的考验,而且取得了显著成效,确保了三个稳定的实现。一是保持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基本稳定

4、。初次就业率稳定在70%以上.年底就业率稳定在80%左右,这是非常艰难的。二是确保了高校毕业生中实现就业人数比上年同期的稳定增长,例如2005年毕业生到9月初实现就业人数比2004年9月增加了41万。三是确保了学生心态基本稳定和高校校园基本稳定,为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和机制跨出新步伐“十五”期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成效还体现在以下方面的显著进展上:第一,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基本建立。“十五”之初,国家明确提出要建立“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毕业生就业制度,指明了改革的方向。这一制度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从计划经济时代向市场经济时

5、代转型的分水岭,它所带来的是从思想观念到工作模式和运行机制等等诸多方面的显著变化。经过“十一五”期间的不懈努力,新制度不仅落地生根,而且逐年深化,已经深入人心,得到广泛认同。第二,新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体制基本确立。摆脱计划经济时代的模式后,往往容易出现另外一种极端的认识误区:既然已经市场导向,大学生就业就和政府无关了。但是对我们这样的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来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加强领导和调控是我国政府的重要责任。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35号文件明确: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实行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以地方管理为主的工作体制。此后,中央建立了由有关部门参加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联席会议

6、,各地陆续建立或充实了省级政府的领导协调机构。到2005年底,还有200多个地市、500多个县建立和健全了领导协调机制。新的管理体制无疑发挥了巨大作用,是成功而且有效的。第三,基本形成了对新制度和体制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政策体系框架。“十五”期间,是出台毕业生就业政策最为密集的历史时期,从中央到地方几乎年年都在出台政策。大部分省市都调整了老政策,出台了新的支持性、鼓励性、优惠性政策,许多高校在毕业生基层就业方面出台了奖励政策、资助政策等。这些政策当中有原则性的,有具体操作性的,有长期性的,也有阶段性的。仅2003年中央部门出台政策就达100多项,再以辽宁省为例,2003、2004两年出台政策合计

7、达70多项。中央、地方、高校出台的大量政策汇聚起来,形成了国家适应市场经济条件需要的一套完整的政策体系框架。第四,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主旋律开始奏响。2003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关心和支持下,团中央、教育部等部门共同启动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3年来还有20多个省份实施了地方大学生志愿服务计划,约有4万多名大学生深入西部和基层开展志愿服务。同时,到西部和基层就业的毕业生也逐年增多。这些计划的实施,以及围绕项目计划开展的宣传教育工作,在大学生中产生了广泛影响,形成了良好的导向。2005年6月,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批示,在中组部、教育部等部门调研基础上,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

8、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这个文件既是一个全面的政策性文件,又是一个具有战略和政治高度的纲领性文件,更是一个总动员令,具有里程碑意义。它标志着新时期我国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开始进入一个全新阶段。第五,高扬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旗帜,引领和推进新一轮高教改革。教育部在2003年底召开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实施新一轮高教改革的要求,强调紧紧围绕就业和社会需求,进一步调整办学指导思想,树立科学发展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坚决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深化校内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组织机构改革等等。教育部还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就

9、业工作的若干意见,把高教改革、发展、投入、管理等方面的18项具体工作同就业相统筹、相挂钩。通过两年多的大力提倡和推动,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逐渐成为一大批学校的办学和发展理念,各地教育部门也采取了许多措施。在高职高专领域,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带来了办学模式和培养机制的明显变化,高职高专院校纷纷积极实行双证书培养、订单培养、校企联合培养、推行顶岗实习等,全国高职高专就业率连续两年保持了上升势头。三、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跃上新台阶主要表现在:三大市场共同服务于毕业生就业的新格局开始形成。“十一五”期间,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快速发展,同时,在部门的推动下,各地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纷纷

10、开设专门的“毕业生就业窗口”,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就业咨询、免费代理、推荐岗位等方面的服务。全国已基本形成了以高校校园市场为主,以区域性、行业性市场为辅,毕业生就业市场、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三大市场互通,有形市场与网络市场相互促进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服务体系,市场机制的活力和能量正在逐步释放出来。高校校内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大幅度提升。在教育部和各地主管部门的推动下,高校普遍实施了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校长、党委书记亲自抓、负总责,实行层层分解目标责任制;在3年左右的时间里,全国高校基本实现了就业指导机构、人员、经费“三到位”,指导服务的“四化”(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水平也有较大提升。

11、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在全国范围得到普及。2003年6月13日陈至立国务委员亲自点击开通“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后,在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共同推动下,全国范围内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建设迅速推进,目前,所有省份、90%以上的本科院校及80%以上的高职高专院校都建立了各自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教育部每年要组织10次以上的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网上招聘活动,各地和高校联合的网上招聘也非常活跃,网络求职成为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对毕业生中就业困难对象的帮扶工作逐渐形成一套制度。就业主管部门和高校对就业困难对象在就业过程中给予重点指导、重点服务、重点培训、重点推荐;对离校时尚未就业的毕业生开展登记待就业

12、服务,继续帮助他们推荐工作;从2004年起,离校后就业困难应届毕业生可以进行失业登记,并由劳动、教育、人事等多个部门提供创业培训、就业见习、就业援助等方面优惠政策和服务;离校后生活困难的毕业生可以提出申请,由民政部门给予系列救助。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1.各级领导的重视支持是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关键。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关心和领导下,教育部党组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领导经常深入基层调研,部内每年要召开若干次党组会和部长办公会进行专题研究,每年初都要召开全国会议动员部署。从地方上看,一些省、区、市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直接过问,牵头协调。另外,越来越多的高校党委书记和校长把越来

13、越多的精力放到就业工作上来。这些都有力地保证了“十五”期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进行。2.落实科学发展是做好就业工作的前提。科学发展关键在于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如果从1999年算起,普通高等教育招生实际规模已经连续7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了。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保持一段较快发展是必要的,但是要根据社会承受能力适时进行调整控制。最近几年有关部门的抽样调查表明,城镇新增就业岗位中约20%左右需求大学生,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但是仍有一些地方不顾就业情况的变化,有的还在不断新建高校,有的仍连年较大幅度超招,甚至有的省连续三年突破计划10%甚至20%以上,其

14、中不乏就业率大幅下降者。如果不能在人口环节把握和处理好矛盾,仅仅依靠“出口”去化解压力是困难的,也是有一定危险的。3.努力开拓空间和渠道是解决增量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关键。“十五”期间,全国每年增量毕业生规模都在数十万人,各地、绝大部分高校都面临消化增量的压力。实践表明,凡是就业工作成效突出的地方和高校,无一不是大力开拓就业空间的。只有在开拓渠道和空间上下大功夫,才能促进增量毕业生的就业,才能确保就业率水平的稳定。对一个学校是如此,所以很多校长要亲自带队跑市场;对一个地方也如此,以致一些地方政府出面开拓省外市场;从全国来看更是需要全力以赴、坚持不懈地去努力打开新的大渠道和大空间,也就是更加有效地引

15、导毕业生到西部和基层就业。4.搞好协调、配合与协作是落实政策的关键。协调配合带来了巨大的政策效应,这是“十五”期间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个显著特点。毕业生就业工作系统在勇挑重担的同时,必须承担起主动协调的任务。连续几年来,教育部会同部际联席会议10个部门以及中组部、中宣部等共同开展了大量工作,出台了大量政策性文件,在构建政策体系、培育市场、提供就业信息、开展多种服务、支持基层就业、就业见习和创业培训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各地也呈现出相关部门通力合作、齐抓共管,共同完善落实政策,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良好局面。5.抓好用人信息收集和共享是推进就业信息化和搞好就业服务的关键。就业服务网在各地和高校普

16、及后,影响这些网络发挥更大作用的问题主要在于,一是用人信息不充分,很多网络拿到的用人信息不仅数量少,且时效性差;二是网络间信息共享程度不高,很多网络还不能开展远程面试。信息网络服务特别适合大学生群体的求职特点,传统的服务手段必将越来越多地让位给网络平台。一些省市已经开展用人信息网上登记,并且针对用人信息在高校间独享和共享的矛盾也探索了初步的解决办法。6.挂钩和评估是推进就业工作上水平的关键。到2005年几乎所有的省都开展了就业工作评估,一些高校也在校内组织了院系评估,省市的评估大都配套有奖惩的措施,包括与招生规模、学科专业的挂钩等。这些评估在提升就业率水平,确保就业指导服务“三到位”,提高就业质量,促进高教改革等方面都显示了非常重要的抓手作用。7.思想教育和良好舆论氛围不仅是做好工作的重要条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