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法方向毕业论文范例-古典诗词_第1页
教学法方向毕业论文范例-古典诗词_第2页
教学法方向毕业论文范例-古典诗词_第3页
教学法方向毕业论文范例-古典诗词_第4页
教学法方向毕业论文范例-古典诗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内容摘要古典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几千年来积淀起来的瑰宝,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和语言素养的民族之魂。但现在的古诗词教学大多还在走模式化的道路,即以 讲解为主,强调字词与解释,强制性背诵。这种教学方式扼杀了学生的热情, 达不到陶冶性情,涵养心灵的审美目的。古典诗词大多感情丰富,形象鲜明, 意境深远,是诗人心物交感的产物,具有丰富的情感美,独特的意境美,读起 来给人以美妙的艺术享受,而且古诗词语言含蓄精炼,音律和谐悠圆,充分体 现了汉语的艺术魅力,有很强的文学性和审美价值,耍走出古诗词教学的困境, 必须把握古诗词的上述特征及其鉴赏规律。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声情并茂的诵读一一品味语言的优

2、美;二、身临其境的感悟一一再现意境 美;三、知人论世的讲演一一体验诗词的情感美。关键词:古诗词教学情感 意象 意境 语言abstractclassical poesy is t he rarity that the a ccumulatio n stands u p for thou sands of y ears of tr aditional culture of our count ry, improv e student's humane a ccomplishm ent and na tional sou i of the i anguage ac complishme nt

3、. but pr ese nt an ci e nt poesy teachi ng i s still ta king the r oad to pat tern, rely mainly on explainin g, emphasi ze the wor ds , recit e mandator ily. this kind of te aching way has stran gled stude nts' enthu siasm, can not mold one's temp erament, a esthetic p urpose to nourish an d

4、 cherish soul, give somebody wonderful artistic t reat, and the ancien t poetry w ord speech is refine d implicit ly, there is very st rong exami ne america n value, i t must hoi d the char acteristic of ancien t poesy de scribed ab ove and ap preciate t he law to go out of the predic ament of t eac

5、hing of ancient p oesy. i th ink i can proceed wi th several following respects:read alou d and exce llent in v oice and a ffectionly -sample the grace of the ian guage; sec ond, feeli ng on the spot in pe rson “rep roduce the artistic concept!on beaut讦ul ly; third, know pers on's theor y genera

6、ti on's lectu re -it is beaut讦ul to experi ence the e motion of the poesykey words : teachi ng of ancien t poesy e moti on i mage art istic cone eption language抓住意象入情入境中学古诗词教学方法探微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诗经到楚辞,从陶渊明到“建安七子”, 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高潮迭起,名家辈出,璀璨夺目。这些古典诗词感情 丰富,形象鲜明,意境优美,是我国古典文化艺术遗产的精华。中国自古就有 “诗教”的传统,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

7、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 乐。”(伯语泰伯)这指岀了古诗教学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一、概说诗词明其现状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言素养。语文反映了社会历史 的变迁,积淀着社会文明的精髓,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学首先要充分 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同 时,语文和生活紧紧相连,语文教育还注重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 备良好的语言素养。经典古诗词蕴涵哲理,思想健康,意境高远,其中的人文内涵十分丰富, 是符合语文教育课程目标的极好教材: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

8、 汉青”的浩然正气;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爱国情怀; 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乐观洒脱;曹操的“老骥伏栃, 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雄心抱负这些古典诗词在深化学生热 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学生健全的品格、提高学生的人文内涵中可以产生深 远的影响,是语文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语文教学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古诗词的语言精炼,辞采华美,意 蕴深远,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清新,“移舟泊烟渚,h暮客愁新”的凝重;“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喜悦,“枯藤老树 昏鸦”的凄凉这些描绘自然景物的诗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使人遐思 不己,读起来

9、仿佛置身于美丽的自然风光之中。诗词中还有许多言简意赅富有 哲理的名言警策性的诗句,如“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千磨万击还坚挺, 任尔东西南北风”;“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等写出了深刻的哲理, 经常诵读这些古诗词,不断积累,学生对语言文学的的敏感力、洞察力会有很 大的提高,说话写文章适当运用这些名句,使语言新颖生动富有感染力,增添 了文彩,因此,学习古诗词是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有效手段。古诗词在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和人文素养中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因此, 古诗词教学近年来也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有 四个学段的阶段目标,其中后三个阶段目标都对古诗文的积累作了要求,要

10、求 1 -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段), 合计240篇(段)。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与鉴赏”的目标中 明确规定“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古典诗词在各版本的教材中所占的比重也很大。以“粤教版”为例,高中 语文实验教材(必修)共有5册,5册总共安排了 5个“语体单元”,其中2个 单元都是古典诗歌,即诗经离骚汉魏晋诗歌单元和唐诗宋词单元。在教 材的“基本阅读”篇目中,5册必修教科书一共50课,古代诗文占了 10课, 占了20%o在选修课程中,专门安排了一个“诗歌与散文”系列,里面的阅读 篇目共24课,古典诗词就占了 19课,选

11、取了唐宋著名诗人的优秀之篇。不但 “粤教版”的教材重视古诗词教学,古诗词在“语教版”和“人教版”中所占 的比重也很大。“语教版”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全套教材有20个单元,其中古 典词曲占了 3个单元,占选文总量的15%o “人教版”全套五册必修教科书共 80课,涉及98篇作品,古代诗文作品在全套教科书中占的比例,约占45%o 同时,高考作为一种选拔和导向,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对古诗词的重视,诗歌 鉴赏题加上名句默写,在整张试卷分值也占一定的比例。可见古诗词在语文教 学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然而现在很多学生对古诗词没有多大的热情,他们不是古诗词学习的“好 之者”和“乐之者”。追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是教

12、师传统的教学方式扼杀了学 生的热情。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大多数老师在走模式化的道路,“释 题目,知诗人;解难字,译全篇;悟思想,齐背诵。”在这种模式下,不少老 师都把教学的时间花在翻译层面上,逐字逐句串讲,似乎古典诗词鉴赏课成了 一般的文言文教读课,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注释上,讲完就要求学生背诵, 这种枯燥无味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很难体会到古诗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意境美,同时老师也缺少了上课的热情,没有用对古诗词的喜爱之情来感染学 生、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学生不能体味到古诗词的魅力,课后的 背诵也只是机械的死记硕背,觉得既难懂又乏味,对古诗词提不起兴趣,甚至 看到课后“

13、背诵”两个大字就顿生反感。课程标准关于鉴赏古诗词的目的和态度中认为:“鉴赏文学作品是一种积极 的审美活动,主体精神的投入、情感的活跃是根本的要求,不能只有审美的分 析而没有审美的体验,而审美活动的目的,是陶冶性情,涵养心灵,提高学生 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诗人赋予其作品以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这可 以大大拓展学生的精神领域,滋润他们的心灵世界,在情感熏陶中体验并提升 人生境界。”而现在的古诗教学,大多违背了这一鉴赏目的和态度。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一首诗,诗人在创作时,有它特定的背景,而且每 个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见 解,所谓“诗无达诂”。但现在的

14、古诗教学中,教师通常以自已独白式的分析代 替学生的阅读体验,把自已的理解强加给学生,不重视学生对古诗词的个性化 理解。学生没有独特的感受,因而不能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对 诗意的理解和领悟。新课标要求:“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 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已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这就要求老师要尊重 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要求学生结合自已过去的生活经验对古诗进行个性化的 理解,在鉴赏过程中要注重感受、品味、领悟、体验和思考。要走出古诗教学的困境,让学生真正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走进文学 的殿堂去感受语文的魅力,我们有必要对古诗词的特征及其鉴赏接受规律进行 深入探讨。二'

15、;情景交融意境优美古诗词是诗人之心与外在之物交相感应而发自性情的产物,所谓“气之动 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5】而古人抒发表达自已内心对人和事 物的感动多借助于外在的自然景物,将景物的描绘与诗人情感的表达发展到一 个情景交融、妙合无垠的艺术境界。()万水千山总是情言志与缘情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耍而产生的态度体验,中国古代诗歌 的诞生伊始,就十分注重言志与抒情。诗人往往哀乐过于常人,对时代的兴衰、 社会的不平与自我的遭遇特别敏感,他们的理想与现实形成深刻的矛盾,便借 助诗歌这一形式来抒发心灵的情感。儒家提出“诗言志”说。如尚书尧典: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16、庄子也在天下篇中说“诗以道志”, 可见这一观点是代表了先秦人们对诗的普遍认识。诗的产生是诗人心灵的需耍,真情的表白。“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 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毛诗序从诗学理论角度提出了诗歌的抒情性质:“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知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 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和志都是诗歌的表 现对象和内容,在理论上,言志和抒情一直被诗论家所重视,是否抒发真情实 感成为诗论家评判古诗词优劣的标准。有人称中国文化为“怨怒文化”,上起 屈原下到鲁迅,可以说一脉相承,有怨而发,不

17、平则鸣。我国第一位自觉的抒 情诗人屈原提出了 “发愤抒情”的诗论主张:“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 (惜诵)汉代的司马迁也提出了 “发愤著书”之说,强调文学作品是审美主 体独立地抒发情感的产物,此后西晋的陆机文赋里提出了 “诗缘情而绮靡”, “诗缘情”从诗歌内容方面提出了诗应抒情言志的要求。显然,从创作实践到创作理论,古典诗词其出发点都是人的感情,刘勰在 总结诗经以来诗作时指出,“为情造文”才是至高至美的。真情的确是中国 古代诗歌的灵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亲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 比邻”的友情;“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爱情;“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的乡情;“报君黄

18、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用世之情;“开 窗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隐逸之情;“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 爱国之情;“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进取之情等等。真情摇 曳,一浪高过一浪。由于古诗的本质特征是抒情的,这就决定了在诗歌鉴赏过程中必须始终伴 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 虽幽必显。”因此要使学生很好地体味诗人的情感,教师首先要做到有热情, 应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惯性,使教学方法呈现多样化,力戒刻板,张扬创新,在 课堂上找准情感基点,以情激情。()犹抱琵琶半遮面意象与意境诗人在表达自已的情感时不是直接的,而是含蓄的。清代著名的诗论家

19、叶 燮根据自己的创作和教学经验,总结吸纳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众多诗人、学者 对于诗歌特殊规律的论述,提出了诗歌含蓄的艺术特征:“诗之至处,妙在含蓄 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 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 为至也。”叶燮认为,诗歌的独特的艺术品格主耍表现在“含蓄无垠,思致 微渺”,也就是说,诗歌的情致意蕴是含而不露,隐而不显,幽深微妙,耐人寻 味的。“含蓄”也是古典诗词的重要审美特征,刘勰在文心雕龙专设隐 秀篇,探讨了文学作品的“含蓄”问题。刘勰说的“隐”,即指“含蓄”。诗人含蓄地表达自已的情感必须借助意象,古人讲

20、“立象以尽意”,借助客 观外物来表达主观情感,又讲情景交融、物我两忘。意象是诗歌的组成单位, 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南朝刘勰从文学创作论的角度提岀来“意 象”的概念,神思篇云:“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自然界或社会生活中 的客观物象如山水、草木、鸟兽、虫鱼、器物等等,经过诗人的择取、改造、 提炼以后,凝注了诗人的主观情意,被艺术地反映到诗歌中,就成了意象。问 有了 “人”、“桂花”、“月”、“鸟”、“涧”等意象,于是便有了王维的“人闲桂 花落,夜静春山空。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静谧恬然。有了 “月”和 “江”的组合,于是有了张若虚“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的人 生探

21、问和深沉的宇宙意识。作品通过意象组合所产生的生活图景,与诗人主体的审美情感融合为一, 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境界就是意境。意境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能诱发和开拓 出丰富的审美意象空间的整体意象。g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 间的意境,如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浩瀚辽阔、苍凉悲壮、清新明丽等等。司 空图是唐代对意境理论作出重大贡献的理论家。他首先提出了 “思与境谐”的 命题,认为“意”与“境”必须是统一和谐的,司空图还提岀“象外之象”、 “景外之景”的艺术要求,认为诗歌中的象和景既有具体的、有形的客观描 写,又有借助前一个象和景所比喻、暗示和象征出来的无形、虚构的景象,也 就是宋代严羽说的“空中之

22、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沧浪诗 话诗辨)前一个景象是实的,后一个景象则是虚的,是存在于想象之中的, 使诗歌意境具有朦胧感、空灵感,可望而不可及,可感而不可触。意象的含蓄性、意境的朦胧感使占诗词形象存在着许多空白,需要读者去 填补,接受美学称之为“召唤结构”。诗歌鉴赏中耍由语言符号转化为活生 生的形象,再而进入古诗的艺术境界,这就决定了诗词鉴赏的过程离不开联想 和想象,联想和想象是两种非常活跃的心理机能,通过联想和想象,可以对诗 中的艺术形象进行补充、扩大、丰富和改造,可以挖掘出更隐蔽的意义。(三)万紫千红总是春一一语言的特征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人塑造生动形象的意象,表达深远的意境

23、都离不开 语言。如杨雄提出“诗人之赋丽以则”,其中“丽”就是诗歌语言的辞采华美。 陆机对诗歌语言的辞采美作了更明确的论述,文赋云:“诗缘情而绮靡”,“其遣言也贵妍”。“绮靡”、“贵妍”即指诗歌语言的辞采华美,辞采美是诗歌 形式美的重要方面。古人所常用的双声、叠韵、叠字、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 以及炼字、炼句、诗眼等艺术要求,都体现了对辞采美的追求。古诗词辞采美主要表现在:其一,准确。古诗词在表情达意上非常注重用 词的准确性,古人所说“语不惊人死不休”、“吟成一个字,捻断数茎髭”,说 明古人对语言的锤炼讲究,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其二,形象。古诗语言生 动形象,诗画相融,意象丰富,意境高远,读起

24、来令人赏心悦目,仿佛身临其 境。其三,精炼。诗词多是短小的抒情诗,每首诗里面词语的数量并不多,蕴 含的意蕴却非常丰富,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情感,古人把 “言简意丰”、“言有尽而意无穷”等视为自已的审美理想。回此外,古人还认为,声韵音律对于表情达意有独特的作用,并能产生独特 的审美效果,更有效地抒发情感,创造气氛,声律美成了诗歌语言的一个特 色。诗歌语言抑扬顿挫,沉缓悠圆,给读者圆润流畅的音韵美感,吟咏起来朗 朗上口,悦耳动听,中国古代诗人和评论家都非常重视诗歌的音律美。词采美和音律美使中国古典诗词的语言绚丽多彩,发出熠熠的光华,不但 扩大了诗的境界,给读者以悠远深长的审美感受,

25、也增加了诗的韵味,期待着 读者的思辨力和联想力去焊接,在教学时,教师要做的是在唤起学生情绪反应 的同时,要着力激活他们的联想和想象,激活他们自身的生活经验,再创活灵 活现的艺术形象。另外,诗歌语言音律和谐,可以通过反复吟咏,去体会语言 的魅力,通过诵读进入诗歌的语境。三、入情入境把握途径古诗词是诗人情感的外化,诗词的欣赏过程就是一个读者之情与作者之情 相会的过程,而诗人之情的表现主要借助于物象的描绘表达出来,因此,教师 在教古典诗词时的关键是要引领学生从作品所呈现的外部意象出发,由此进入 作者的情感世界,领悟作品的整体意境,达到与诗人情感的共鸣。(-)声情并茂诵古诗一一品味语言美古诗词是富有音

26、乐性的语言艺术,古典诗词尤其注重节奏和韵律,这决定 了古诗词特别适合诵读,在诵读中品味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领会和理解作 者的思想感情。有道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 也会吟”。这些都形象说明了诗词应重视“读”,通过诵读,让学生感悟、琢磨、 想象、理解,读出诗歌的韵味情致,读出作者的喜怒哀乐,为诗人之悲而悲, 为诗人之乐而乐。进而使诗歌的精华积淀到学生的心灵深处,让其产生一种追 求真善美的激情冲动,通过声音达到自已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相互交流的境界。诵读,关键要让学生读出感情,要运用恰如其分的声音和语调进行表情朗 读,才能准确、完整、动人地展示出诗的形象,表达作者的情感。

27、古诗词是作 者情感的显现,因此,教师要求学生朗读时一定要掌握诗的感情基调,以情夺 人,在表情、音调、节奏上给学生加以点拨,让学生诵读时感悟洋溢在字里行 间的浓浓情意;让自已的心一步步贴近作者,和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让每 一句诗词仿佛出之于已口。似乎身临其境地去体会陆游的那种报国无门的拳拳 爱国之心;去感受曹操的踌躇满志,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去倾听李清照 的绵绵相思,爱情至上的离愁别绪要进入诵读的高境界,可以借助丰富多 彩的多媒体形式,让图片、声音、音乐等多媒体参预进来,渲染气氛,通过专 业人员标准的普通话、抑扬顿挫的声调,准确传神地传达岀诗词的感情基调, 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系统,帮

28、助学生感受全文,把握文章的基调。诵读的方式不是单一呆板的,任何一种单一的模式都会造成人们对某项事 情的厌恶乃至抵触,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指导学生朗读也一样,不能只要求学 生单一的齐读或自读,而应该灵活地运用多种方式。老师要鼓励学生每一次读 都有所收获,如读准确,读流利,熟读成诵,读中理解等;鼓励学生选择自已 喜欢的方式去尽情地读,或低吟慢诵,或高声吟唱,或默读静思;鼓励学生运 用自已各方面的知识经验,把它和所读的诗词联系起来,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 象,使诗所塑造的形象在头脑中形成一幅画面,与作者展开心灵的对话,从而 获得与作者情感的共鸣。(-)身临其境品古诗再现意境美当代美学认为,诗词的全部意义远

29、远超出作者创作时所赋予的意义。由于 意象的不确定性,作者的个性并不直接地明显表述出来,所以在古诗词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将高度概括或省略了的生活内容、人物形象,以及诗词的言外之意, 加以补充,领悟真情,这就需要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捕捉意象,品味意象, 通过联想和想象述原和补充作品中的景象,再现古诗词的意境美。捕捉诗中的意象,首先耍使学生熟悉意象的传统色彩。诗歌中常用一种反 复出现的意象来表达特定的情趣和意味,它代表了民族和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 这些意象有较为固定的意义。熟悉意象的传统色彩,有助于对诗歌的形象理解。 如“梅”,由于古代诗人反复的运用,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了清高芳洁, 傲雪凌霜的意趣

30、;松喻坚贞,荷、兰喻高洁,菊喻隐逸,竹多劲健;鸿鹄、骏 马、大鹏喻志向远大的人;鸾鸟、凤凰喻忠诚的贤士;杜鹃、鹏鸩、寒蝉能引 起人的离愁别绪、羁旅伤感,往往是凄凉和悲哀的象征;日落、夕阳、秋天、 流水等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和时光的流逝等;四风、残照既表示个人沉浮 的身世命运,又代表历史的沧桑变化古诗教学中耍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这些 传统的意象。同时,老师还要引导学生分析意象的个性色彩。中国古代诗人由 于受特定环境的影响,不同的诗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同样的意象会寄寓不同 的情感,要注意结合诗句辩析。同是写梅花,宋人陈言的“一花忽先变,百花 皆后香”写出了梅花不怕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陆游借梅花喻

31、自已备受摧 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情操;毛泽东笔下的梅则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 精神。同样写秋景,中国古代诗歌中大多寄寓了悲秋的情怀,而刘禹锡却是“我言秋日胜春潮”,蕴含着乐观豁达的情感。学生了解了意象的这些特殊内涵, 对一首诗的感情基调也就有了一定的把握。“绘画美”是诗的一大特色,它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借景抒情、托物言 志的,因此在品味诗歌意象时,应确立联想方向,发挥想象对作品中所描绘的 情景进行还原和补充,将诗中的意象罗列组合成一幅色彩鲜明、形象可感的画 面。以描写自然景物为主的诗歌,可以抓住意象的色彩、动静、虚实来联想和 想象,尤其是意象的色彩在古典诗中是很普遍的,意象色彩的冷暖,传递

32、着诗 人不同的情感。暖色调预示着清新、活泼。王昌龄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 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根据“荷叶”“罗裙” “芙蓉”等意象的形、色来联想: 采莲女裙似荷叶、脸如荷花、荡舟于荷丛,放歌于水上,这些意象组合构成了 一幅色彩明丽,格调清新的的采莲图。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写作时欢快喜 悦之情。再如,孟浩然的诗:“两只黄郦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两句诗 中的意象都着上鲜艳的色彩:黄、翠、白、青一一清新、明快。老师要注意挖 掘意象中的色彩意蕴启发学生联想和想象。有些诗词在表达时作了内容上的简省,形成了 “辞断而意展”的特点。这 些诗歌在意象上往往有跳跃的特点,欣赏这样的作品时,就应该以想

33、象来连接 和补充作品在表面上所形成的空白,使作者感情的线索清晰地呈现出来,从而 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首词在每 句之间都形成了意义上的跳跃,这就是因为词只在展现情境时进行了省略。那 么在要求学生进行想象时,应该提醒他们要把注意力放在句与句之间的逻辑联 系上,以想象来补充其间省略的逻辑线索。这样才能发现原来这首词说的是词 人在一夜风雨、沉醉醒来后急切地问海棠花怎么样了。对方回答说:“海棠花还 跟原来一样。”作者立即纠正道:“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的多红的少了。”通 过

34、这样的一番补充想象,我们可以发现在词中表达的是词人对海棠花的关怀之 情,从而进入词人浓重的惜花之情的境界。(三)知人论世话古诗体验情感美诗歌蕴含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体验,诗歌教学中,引导学生追寻诗歌背后蕴 涵的情感,体验情感美,是诗歌教学的重中之重。古代诗人各有特征,他们或 因生性乐观而闲适,或因看透人生而旷达;或醉心于田园,或沉迷于山水;或 因老友分离而忧伤,或因故知相遇而狂喜。每个诗人的性格不同,经历也各异, 于是诗歌中就流露出不同的思想感情,感悟它们我们就可以体味世间百味人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教师要引导学生搜集有关史料, 让学生了解诗人的身世际遇以及作品产生的时代,做到“知人论世”。这样, 学生对诗作中抒发的情感的把握也会更准确,如教学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 相一诗,如果不对诗人的官场失意和入仕情怀的介绍,学生就无从捕捉孟浩 然那种“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急切入仕心情。在介绍作者时,要改变传统的介绍方法,要补充一些生动的史料,把这些 史料加以整理,以故事创作情境,生动形象、绘声绘色地把这些艺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