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传统文化下册第六单元诗词诵读备课_第1页
五年级传统文化下册第六单元诗词诵读备课_第2页
五年级传统文化下册第六单元诗词诵读备课_第3页
五年级传统文化下册第六单元诗词诵读备课_第4页
五年级传统文化下册第六单元诗词诵读备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20、古诗两首一、教学目标:1、把握两首古诗婉曲深沉的抒情艺术风格。2、在诵读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二、教学重点、难点:解读文句、分析意境,比较王建与元稹的“爱情观”。三、教学过程:(一)望夫石1、自读注释和故事链接,了解望夫石的由来。2、朗读古诗,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3、谈谈对古诗的初步理解。4、诗意解析:这里有浩浩不断的江水,江畔屹立着望夫山,山头伫立着状如女子翘首远眺的巨石。山,无语伫立;水,不停地流逝。山、水、石,动静相间,相映生辉,形象鲜明。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段描绘中,包孕了丰富的思想内容,融入了诗人的深挚情意。“望夫处,江悠悠”,写出望夫石的环境、气氛。“悠悠

2、”二字,绘出了江水千古奔流,滔滔不绝的形象,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又渲染了浓郁的抒情气氛。读到这里,我们自然会想起白居易长相思词的名句:“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这悠悠不尽的情思,同悠悠不绝的江水,不是很相象的么?“悠悠”在这里既是写景状物,渲染环境气氛,又是摹情写人,形象地描画了思妇相思的情状。这二句情景交融,富有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化为石,不回头”,这两句以拟人手法具体描绘望夫石的形象。人已物化,变为石头;石又通灵,曲尽人意,人与物合,情与景谐。这不仅形象地描摹出望夫石的生动形象,同时也把思妇登临的长久,想念的深切,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刻画得淋漓尽致。这二句紧承上文,是对古老的优

3、美的民间传说作了生动的艺术概括,着墨不多,却收到了动人的艺术效果。接下去,“山头日日风复雨”,是说望夫石风雨不动,坚如磐石,年年月月,日日夜夜,长久地经受着风吹雨打,然而它没有改变初衷,依然伫立江岸。这里写的是石头的形象和品格,说的仍是思妇的坚贞与忠诚。她历经了种种艰难困苦,饱尝了相思的折磨,依然怀着至死不渝的爱情,依然在盼望着,等待着远方的行人。这纯朴忠贞的节操,这恒久不变的爱情,令人肃然起敬。千种相思,万种离情,她有多少话要对远行的丈夫倾吐啊!“行人归来石应语”,诗人在结句处把笔宕开,作了浪漫的悬思:待到远行的丈夫归来之时,这伫立江边的石头定然会倾诉相思的衷肠啊!然而,丈夫在何方?行人何日

4、归?“妾心正断绝,君怀那得知”(郭震子夜四时歌·春歌),丈夫可曾知道思妇的相思么?行人归来日,石头能否说话呢?这些都留给读者去思索,诗人却就此戛然止笔了。结句实在是含悠悠不尽之意,留待读者细加咀嚼与玩味。这首诗于平淡质朴中,蕴含着丰富深挚的内容。诗人只描写了望夫石这一景物和自己刹那间的感受,平平写出,象是信手拈来,不费力气,然而却是情悠悠,水悠悠,予人以无穷韵味。5、作者介绍:王建,字仲初,颍川人。家贫,“从军走马十三年”,居乡则“终日忧衣食”,四十岁以后,“白发初为吏”,沉沦于下层官僚。他写了大量的乐府诗,同情百姓疾苦,与张籍齐名。又写过宫词百首,在传统的宫怨之外,太广泛描写宫中风

5、物,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重要材料。(二)离思五首其四1、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自读注释,谈谈对古诗的初步理解。3、读一读解析和故事链接,了解诗意,教师做进一步引导。4、诗意解析:全诗仅四句,即有三句采用比喻手法。一、二两句,破空而来,暗喻手法绝高,几乎令人捉摸不到作者笔意所在。诗句表面上是说,曾经观看过茫茫的大海,对那小小的细流,是不会看在眼里的。它是用大海与河水相比。海面广阔,沧茫无际,雄浑无比,可谓壮观。河水,只不过是举目即可望穿的细流,不足为观。写得意境雄浑深远。然而,这只是表面的意思,其中还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其实他是巧妙地使用“朝云”的典故,把它比作心爱的女子,充分地表达了

6、对那个女子的真挚感情。诗人表明,除此女子,纵有倾城国色、绝代佳人,也不能打动他的心,取得他的欢心和爱慕。只有那个女子,才能使他倾心相爱。写得感情炽热,又含蓄蕴藉。 第三句是用花比人。是说我即使走到盛开里,也毫不留心地过去,懒得回头观看。为什么他无心去观赏迎入眼帘的盛开花朵呢?含意是说他对世事,看破红尘,去修道的原故,这是其一。其二,是因为他失去心爱的她,再也不想看别的“花”了。统观全诗,不难看出,“取次花丛懒回顾”的原因,还是因为失去了“君”。“半缘修道”之说,只不过是遁辞罢了。 5、作者介绍: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今河南省洛阳一带)人。幼年丧父,家境比较贫困。十五岁参加科举考试

7、,明经及第。唐宪宗元和初,应制策第一,任左拾遗,历监察御史等职。曾因劾奏剑南东川节度使严砺等人的不法行为,得罪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他遭到这次打击后,转与宦官和权贵妥协,并通过宦官崔潭峻等人的推荐,得到穆宗李恒的重用,一度出任宰相。不久,调任同州刺史。文宗太和时,任武昌军节度使,死于任上,年五十三。教学反思:21、诗词两首一、教学目标:1、通过正确学习诗词两首,了解诗人崔护和吕本中,引导学生了解唐诗宋词的不同风格。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词。3、学习如何赏析诗词。二、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字词的意思;透过字词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三、教学过程:(一)题都城南庄1、朗读古诗,把字音读

8、准,句子读通。2、自读注释和故事链接,了解此诗的由来。3、谈谈对古诗的初步理解。4、诗意解析:这是首情意真挚的抒情诗。崔护考进士末中,清明节独游长安城郊南庄,走到一处桃花盛开的农家门前,一位秀美的姑娘出来热情出来接待了他,彼此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第二年清明节再来时,院门紧闭,姑娘不知在何处,只有桃花依旧迎着春风盛开,情态增人惆怅。(二)采桑子1、朗读本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自读注释,谈谈对本词的初步理解。3、读一读解析和故事链接,进一步了解词意。4、词意解析:这首词是写别情,上片指出他行踪不定,在南北东西漂泊,在漂泊中经常在月下怀念他的妻子,因此感叹他的妻子不能象月亮那样跟他在一起。下片写

9、他同妻子分离的时候多,难得团圆。这首词的特色,是文人词而富有民歌风味。民歌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不用典故,是白描。这首词也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也是白描,很亲切。民歌往往采取重复歌唱的形式,这首词也一样。不仅由于采桑子这个词调的特点,象“南北东西”,“暂满还亏”两句是重复的;就是上下两片,也有重复而稍加以变化的句子,如“恨君不似江楼月”与“恨君却似江楼月”,只有一字之差,民歌中的复叠也往往是这样的。还有,民歌也往往用比喻,这首词的“江楼月”,正是比喻,这个比喻亲切而贴切。5、作者简介:吕本中(1084-1145),字居仁,号紫薇,为南宋初道学家,世称东莱先生,寿州(今安徽寿县)人。绍兴六年(1136)

10、赐进士出身。历官中书舍人、权直学士元,以忤秦桧罢职,晚年深居讲学。诗属江西诗派,作有江西诗社宗派图、东莱集、紫薇诗话,词集紫薇词。教学反思: 22、词曲两首一、教学目标:1、把握秦观词婉约清丽的艺术特点。2、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二、教学重点、难点:解读文句,分析意境,比较秦观与舒婷的“爱情观”。三|、教学过程:(一)鹊桥仙1、话题导入:“七夕”是个美好而充满神话色彩的浪漫节日,自南北朝至今,已经缠绵悱恻的流传千年,永无休止。“七夕”来源于民间传说牛郎和织女的故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鹊桥仙也是以这一神话为题材的传诵不衰的绝唱。2、作者简介:秦观,(1049-1100)

11、,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别号邗沟居士;“苏门四学士”之一。汉族,扬州高邮(今属江苏)人。北宋文学家,北宋词人。词作受苏轼影响,也受与歌女交往的经历影响,内容多写男女情爱,亦有感伤身世之作,风调凄迷幽婉,清丽典雅,属婉约派。3、指导朗读,整体感知。(1)请一学生朗读,教师进行点拨。(2)全班齐读。通过诵读,整体感知词的思想内涵,品味词的音韵美。4、品味意境,鉴赏要点。上片写佳期相会的盛况,“纤云弄巧”二句为牛郎织女每年一度的聚会渲染气氛,用墨经济,笔触轻盈。“银汉”句写牛郎织女渡河赴会推进情节。“金风玉露”二句由叙述转为议论,表达作者的爱情理想:他们虽然难得见面,却心心相印、息息相通,而

12、一旦得以聚会,在那清凉的秋风白露中,他们对诉衷肠,互吐心音,是那样富有诗情画意!这岂不远远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 下片则是写依依惜别之情。“柔情似水”,就眼前取景,形容牛郎织女缠绵此情,犹如天河中的悠悠流水。“佳期如梦”,既点出了欢会的短暂,又真实地揭示了他们久别重逢后那种如梦似幻的心境。“忍顾鹊桥归路”,写牛郎织女临别前的依恋与怅惘。不说“忍踏”而说“忍顾”,意思更为深曲:看犹未忍,遑论其他?“两情若是”二句对牛郎织女致以深情的慰勉: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这一惊世骇俗、振聋发聩之笔,使全词升华到新的思想高度。 显然,作者否定的是朝欢暮乐的庸俗生活,

13、歌颂的是天长地久的忠贞爱情。在他的精心提炼和巧妙构思下,古老的题材化为闪光的笔墨,迸发出耀眼的思想火花,从而使所有平庸的言情之作黯然失色。 这首词将抒情、写景、议论融为一体。意境新颖,设想奇巧,独辟蹊径。写得自然流畅而又婉约蕴藉,余味隽永。(二)摸鱼儿1、篇名介绍:摸鱼儿:词牌名,唐教坊曲名,本为歌咏捕鱼的民歌。2、导入:3、作者简介:元好问:(11901257)金元之际著名诗人。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拓跋魏,金末名士元德明之子。十四岁师事郝天挺,二十岁出游京师,诗名大噪。兴定五年(1221),登进士第。不仕,往来箕、颍间,创作甚富。“丧乱诗”尤为有名。著有元遗山先生全

14、集,词集为遗山乐府。4、朗读并背诵本词。5、品味意境,鉴赏要点。当年,元好问去并州赴试,途中遇到一个捕雁者。这个捕雁者告诉元好问今天遇到的一件奇事:他今天设网捕雁,捕得一只,但一只脱网而逃。岂料脱网之雁并不飞走,而是在他上空盘旋一阵,然后投地而死。元好问看看捕雁者手中的两只雁,一时心绪难平。便花钱买下这两只雁,接着把它们葬在汾河岸边,垒上石头做为记号,号曰“雁邱”,并作雁邱词。 这是一首咏物词。在词前有小序说“太和五年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地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为识,号曰雁邱。时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邱词。” 这就是说,大

15、雁殉情的事强烈的震撼了他,所以在词的开篇,便陡发奇问,破空而来。作者本要咏雁,却从“世间”落笔,以人拟雁,赋予雁情以超越自然的意义,想象极为新奇。也为下文写雁的殉情预做张本;古人认为,情至极处,“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死相许”是何等极致的深情! 遥想双雁,“天南地北”冬天南下越冬而春天北归,“几回寒暑”中双宿双飞,相依为命,一往情深。既有欢乐的团聚,又有离别的辛酸,但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把它们分开。而“网罗惊破双栖梦”后,爱侣已逝,安能独活!于是“脱网者”痛下决心追随于九泉之下,“自投地死”。 过片以后,作者又借助周围景物衬托大雁殉情后的凄苦。在孤雁长眠之处,当年汉武帝渡汾河祀汾阴的时候,

16、箫鼓喧闹,棹歌四起;而今平林漠漠,荒烟如织,箫鼓声绝,一派萧索。古与今,人与雁,更加感到鸿雁殉情的凄烈。但是死者不能复生,招魂无济于事,山鬼也枉自悲鸣,在这里,作者把写景与写情融为一体,更增加了悲剧气氛。词的最后,是作者对殉情鸿雁的礼赞,他说鸿雁之死,其境界之高,上天也会嫉妒,虽不能说重于泰山,也不能跟莺儿燕子之死一样同归黄土了事。它的美名将“千秋万古”,被后来的骚人歌咏传颂。 全词行文并不复杂,而行文腾挪多变,用事实回答了什么是至情,寄人生哲理于淡悟之外。神雕侠侣中李莫愁的狂歌当哭,雌雄双雕的先后投水而死,更增加了本文的意境。教学反思: 23、词两首一、教学目标:1、体会诗歌意象,感悟全诗意

17、境。2、反复诵读,体会词人感情。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词。二、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字词的意思;通过字词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三、教学过程:(一)蝶恋花1、由苏轼其他诗词导入。2、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一生经历了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他初入仕途,正是北宋政治与社会危机开始暴露,士大夫改革呼声日益高涨的时候。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新法,希望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苏轼虽主张改革,反对因循守旧,抑制豪强,但也不同意王安石的变法理论,苏轼认为"

18、;欲速则不达",建议神宗特殊政策皇帝不要"求治太速,进人太税,进言太广"。由于这些意见和建议遭到变法派的反对,苏轼被迫外调,先通判杭州,以后又做过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的知州。在他为官之处,注意了解民情,关心百姓的生产和生活,所到之处都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戴和热爱。 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作品留存至今约四千余篇。他的重大贡献在于和欧阳修一起建 树了一种稳定成熟的散文风格,世称"欧苏"。他的诗清新自然,逢源自始,似信手拈来,亦庄亦谐,大巧若拙,题材广阔,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化,是宋诗走向成熟的标志。3、重点字词讲解。4、熟读成诵。(二)钗头凤1、导语:古人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为伤离别,古人留下了多少让后人吟咏不尽的名篇佳作。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