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_第1页
专题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_第2页
专题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_第3页
专题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_第4页
专题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专题二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考点: 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制度和土地制度,古代手工业、古代商业的发展,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一、变化迁移与能力补全1. 最新高考变化简述( 1)本专题考点变化分析: 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制度、具体的耕作方式、精耕细作技术在原来的教材中未明确提出。这一变化反映了新课程的特点:一是教材紧紧围绕课程标准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这一要求来陈述。我国古代农业的耕作制度,教材以生产工具的发展为标志,把它划分为刀耕火种、石器锄耕(耜耕)和铁犁牛耕三个阶段。与之相适应,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则有原始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奴隶主贵族国有土地所有

2、制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包括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和国有土地所有制)三种类型。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也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而精耕细作则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也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二是课标制定者和新教材编订者均立足于培养学生从更宽广的视角来认识中国古代农业的地位和特点,而不再是停留在识记农业发展的具体表现上。 古代手工业在原来的教材中散见于各个历史时期,涉及丝织、冶铁、制瓷、漆器、玉器、 造船等各方面,且侧重于手工业发展的具体状况,较少体现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规

3、律与特点。新教材首先概述古代手工业的经营形态:在商周时期,与奴隶主贵族国有土地所有制相适应,手工业由官府垄断。到了春秋战国,随着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和小农经济的形成,官府垄断的局面也被打破,开始出现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此后,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便成为封建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然后教材主要通过冶金、制瓷和丝织三种最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来反映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历史悠久,素称发达,技术高超、工艺精湛、质地优良,长期居于世界的前列等特点。 古代商业的发展,新教材先讲经营形态,在商周时期,商业也由官府所控制。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民间自由商人迅速崛起,并

4、出现了许多大商人,一些农民也开始把家庭手工业的剩余产品拿去出售,从而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再讲商业的发展状况, 教材主要通过春秋战国时期大商人的崛起、秦汉中外贸易的发展、隋唐长安的繁荣和柜坊、飞钱的出现、宋代坊市界限的打破、夜市、早市的出现、纸币的产生、元代中外贸易的兴盛和明清地域商人群体的兴起等商业现象,来反映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这种陈述方式也是侧重于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和演变的规律,所列现象是为了理解其特点和规律服务的,有别于过去教材侧重于商业发展具体表现的简单堆砌。(2)高考命题趋势预测: 选择题的命题技术从考查识记能力为主向考查理解、分析、 比较、 归纳等多方面综合能力发展。而且

5、主要是以新材料,新情景来带动历史知识的考查。这种命题思路在2006 年的广东省历史试题中已经有了较多的体现。例如第2,第8,第9,第11,第15 题都是根据新材料和新情景来设计的。今后还可能出现综合性的考查方式,即在一段材料或新情景下设计一系列的选择题目。这种思路的优点是充分挖掘了选择题自身的功能,可以命制出十分生动活泼的题目。 在考查内容上,高考命题必定走上强调历史课程知识而不是历史教材知识的道路。传统的教材观反映到教学工作中就是一种 “依纲靠本”的教学思路,认为只有在考纲和教材中呈现的历史知识才是有价值的,才是应该去学习的。而新的课程观则认为,知识的来源是多方面、 多渠道的,尤其在我们这个

6、信息化的社会,学生的知识来源不应该局限于教材;此外,与教材知识的学习相比,学生更重要的学习任务是掌握自主发现新知识,运用新知识的能力。当我们把这种教学思想运用到命题上,就会出现两个现象,一是考核的内容与教材的内容不一定有直接的联系,二是考核的目标更侧重于思维能力的考查,而不是历史知识的识记。从2006 年的试题来看,选择题、材料题和问答题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以历史课程为中心”的思想。2006 年广东高考第26 题材料题最典型地体现了课程观在命题中的作用。该题考查的是西周的饮食制度。关于这个内容,考纲是没有涉及的,它甚至不是现行中学历史教材所要求的内容。但是,该题目图文并茂,古文材料简短精炼,通

7、俗易懂,并没有太大的阅读障碍,因此吸引了考生的极大兴趣。从阅卷的情况来看,该题的难度并不算太高,不少思维灵活的考生找到了巨大的发挥空间,能够根据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做出准确的判断。这种依据历史课程观来命制试题的做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代表了高考改革的方向,并对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都有较好的导向作用。这样的做法不仅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同时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随着历史教材编撰的“一标多本”化趋势, 严格依照教材内容来命题已变得难以操作,因此,超越教材来灵活命制试题是一个必然的选择。2. 相关能力补全训练( 1 )西欧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据罗马时代克洛米拉农书记载为4 5 倍,据十三世纪

8、英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3 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六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 200 倍,麦类则为44 200 倍。这主要是因为A.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领先世界B. 中国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发达C.中国古代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居世界领先地位D.中国古代的铁犁牛耕技术发达【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精耕细作技术作用的理解。精耕细作技术作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主要特点,是旧教材缺失的一个重要概念,新课程当中突出了它的重要性,是本单元的重点之一。中国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长期居于世界先进地位,从而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达到世界最高水平。答案:B( 2)论点: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

9、业强大生命力的来源。以下各项中,不能作为此论点论据的是A. 夏商周时期整治耕地、掌握农时、除虫除草等技术有初步发展B.战国时期,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普遍推广铁犁锦C.隋唐时期推行均田制和输绢代役D.明清时期南方长江流域采用多种形式的一年两熟制【解析】本题考查对“精耕细作”这一概念及其表现的正确理解和认识。精耕细作,具体是指一个综合的技术体系。中国古代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表现在诸多方面,如耕作方式、生产工具、农时安排、复种制度、农作物的品种、产量以及灌溉、施肥等等。A、 B、 D 三项都是精耕细作技术的体现,而C反映的是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故不能作为“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强大生命力的来源”这一论点

10、的论据。答案: C(3)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 “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A. 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B. 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解析】此题考查对“精耕细作”这一概念及其表现的正确理解和认识。精耕细作,具体是指一个综合的技术体系。中国古代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表现在诸多方面,如耕作方式、生产工具、农时安排、复种制度、农作物的品种、产量以及灌溉、施肥等等。材料一和三都反映了巧用农时,材料二反映了农业生产注重施

11、肥,材料四则反映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的问题。四则材料共同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答案:B( 4)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制瓷业进入黄金时代,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这主要反映了制瓷业A.分工细密B.瓷器品种增多C.制造瓷器的过程繁琐D.要经过七十二道工序【解析】 明清制瓷业发达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内部分工愈益细密,这也是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的一个基本特点。答案:A( 5) 明代烧制了大量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清代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这主要是因为A. 很多人开始喜欢外国文化和西方的生活方式B. 适应国外客户的需要C. 外来文化影响的结果D.王室和贵

12、族的奢侈生活的需要【解析】明清时期,中国的瓷器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大量销往亚、非、欧各国,明代烧制了大量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是为了适应国外客户的需要,清代还根据欧洲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答案:B(6)国语晋语四(大概成书于战国初年)载 “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皂隶食职,官宰食加。 ”对材料中“工商食官”的正确理解是A. 通过从事工商业发家为官的人B. 工商业的税收成为官府的主要财政来源C. 依靠政权力量管理和经营工商业D.工商业满足了王室和贵族的奢侈生活的需要【解析】 “工商食官”制度产生于商周时期,当时由于商品经济不发达,产生个体工商业者的经济条

13、件尚不具备,工商业是依靠政府的力量管理和经营;统治者为了满足祭祀、战争和奢侈生活的需要,也积极发展工商业并对工商业采取严密控制,早期工商业以“工商食官”(官营工商业)的形式表现出来。新教材突出了工商业的经营形态,学习中应注意各经营形态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答案:C( 7)西周晚期的颂鼎铭文载:“王曰:颂(人名) ,命汝官司(管理)成周贾廿家,监司新造贾,用宫御。 ”以下各项不可以用这段铭文作为考古依据的是A. 西周晚期的商业活动主要为官府控制B. 西周晚期政府注重对商业的管理和经营C. 早期商业多为宫廷贵族服务D.西周晚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20 家商贾,并监督新到此地经商的商贾,以便为宫廷服务。

14、铭文均能反映A 、 B 、 C 所述现象, “重农抑商”政策是战国时期第 3页 共 16页随着封建经济的兴起而产生的经济政策。答案:D( 8)小农经济形成的主要条件有铁犁牛耕的出现及普及封建王朝对小农经济的保护和扶植A. B.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人口的大量增加C. D. 【解析】小农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经营形式,新教材以专门子目叙述。本题的虽是考查小农经济形成的主要条件,但涉及对小农经济的概念的理解和认识、小农经济的产生等。小农经济形成的主要条件,一是铁农具的出现和普及,特别是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普及,使家一户的个体生产成为可能;二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是自耕农拥有自己的小块土地, 有条件

15、实行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业经营。答案:A(9)右图为山西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酒器牛尊,牛鼻穿有环,考古 学家据此可推断出A.春秋时期在牛鼻上装环便于拖曳沉重的青铜酒器B.春秋时期牛已被牵引从事耕作C.青铜制造业背离礼制的传统,注重生活化D.青铜工艺水平高超,动物形态传神逼真【解析】春秋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表现。穿有鼻环的青铜牛尊的发掘,是畜力用于农业生产的重要考古依据。答案:B(10) 2006年2月22日国家邮政局发行全面取消农业税纪念邮票一枚,以纪念在中国存在 2600年的农业税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中国的农业税大致开始于:A西周 B春秋 C战国D秦朝【解析】公元前59

16、4年(春秋时期),鲁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 私田,都要按亩纳税,其它诸侯国也相继进行税制改革,这是中国最早的农业税。2600年是本题的重要信息,依据这一时间直接推算也能得出正 确答案。答案:B 二、常规复习1.专项提炼【课标点津】(1)课标要求I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n 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m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W 了解“重农抑商” “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2)考纲、课标与教材的比较课程标准要求I的学习要点是“知道古代中

17、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而对应的考纲要求是“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制度和土 地制度”。考纲侧重了前半部分。这里所说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就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 的基本结构。古代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自然条件不同、各族的发展不平衡,所以 耕作方式复杂多样, 无法逐一介绍。目前几个版本的教材,均以生产工具为标志,来讲述耕作方式的演变过程,基本都反映了从使用木石工具到铜、石工具并用再到使用铁器的演变过程,脉络比较清晰。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反映的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土地制度的变化 反映的则是生产关系的变化。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主要有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土地所

18、有制、 奴隶主贵族国有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所有制三种类型,各版本教材基本都重点讲述了后两 种土地所有制。关于“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各个版本都立足于与近代社会密切相关的封建社会来叙述,但具体对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的理解有所不同,如人教版和大象版着重叙述小农经济和精耕细作技术,人民版则集中讲述赋役剥削、土地兼并和水利建设,从这个角度看,高考考查的重点放在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也就理所当然了。课标要求n “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古代中国手工业门类繁多,不可能面面俱到。各个版本的教材都采取了择取典型的事例和最具代表性的手工业部门来反映

19、手工业发展的状况和特点,而且都不约而同的选择冶金业、丝织业、制瓷业三个行业来介绍。考纲要求掌握“古代手工业的发展”,这是较为含糊的,这个“发展”可以理解为“发展原因”、 “发展状况”、 “发展特点”等。结合课标和考纲要求,本学习要点应该着重抓住:第一、 中国古代手工业有哪几种经营形态?第二、中国古代冶金业、丝织业、制瓷业的发展状况如何?第三,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什么?课标要求出“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对于这个学习要点,几个版本教材处理方式有所不同。人教版按时间顺序反映了商业的兴起、商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商帮的出现和对商业发展的影响;大象版概述了中国

20、古代商业发展的历程、古代中国商业的经营形态、商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等,处理方式基本于人教版相似,但侧重点和选取的具体事例不同;人民版不是以商业发展的历程为线索,而是就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四个问题(古代商品转运贸易、市的发展、商人的生活、城市的发展和繁荣),来反映中国古代商业的繁盛状况。考纲要求掌握“古代商业的发展”,我们在复习中应当能概述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 “概貌” , 知道商业经营的主要形式,提炼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并能抓住一些典型的商业现象来说明商业发展的特点以及结合当时的历史条件分析商业发展的原因。课标要求IV “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与考纲

21、要求基本一致。人教版、岳麓版和大象版基本都讲述了资本主义萌芽和明清的“海禁”政策以及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复习中应当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并结合一些典型的历史现象来探讨:第一、资本主义萌芽的概念;第二、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第三、中国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第四、明清“海禁”政策和清朝“闭关锁国”政策造成的严重后果。【考点透析】( 1 )农业生产发展的历史形态“农业可以划分为原始农业、 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等不同历史形态,它们是依次演进的。使用木石农具,砍伐农具占重要地位,刀耕火种,撂荒耕作制,是原始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它基本上是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相始终的。传统农业以使用畜力

22、牵引或人工操作的金属农具为标志,生产技术建立在直观经验基础上,而以铁犁牛耕为其典型形态我国传统农业一直延续到近代,至今仍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之中。”(李根蟠: 中国古代农业,商务印书馆1998 年版,第15-16 页)现代农业是指伴随资本主义工业化而产生的现代化的农业,主要使用农业机械进行耕作,并运用科学技术进行经营和管理。 我国近代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仍延续着传统农业,直到新中国建立并实现改革开放之后,才逐渐步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 2)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土地制度就是土地关系,它是古代经济制度的核心,制约着当时的政治制度和阶级关系,与耕作方式所反映的生产力水平相

23、适应。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大体经历了原始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和封建土地所有制三个发展阶段。原始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特点:由所有公社成员共同耕作,平均分配劳动产品。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井田制:井田制的基本特点: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国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将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受田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承担义务。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的 劳动产品;西周时期,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井田制瓦解的原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

24、缴纳赋税。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 田制日益瓦解。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 一律按亩纳税,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了。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的形成、特点和形式: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在春秋时期生产关系变革的基础上,战国时期,在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推动下,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活动,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较为彻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 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特点:大大小小的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 大量兼并农民土地。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

25、完全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和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封建政府和皇帝还直接掌握一部分土地。封建国家管理和使用政府控制的土地的两种主要形式:屯田制和均田制。曹操为解决军粮供应的困难和安置流民推行屯田制。屯田分民屯和军屯两种,屯田区的土地所有权属于封建国家。 屯田制是曹魏政权以军事强制形式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进行地租剥削的一种土地制度。 屯田农民按军事编制固定在土地上,按土地的实际收获量向官府分成交纳田租。军屯以军营为单位进行生产。屯田制的推行对安置流民和恢复发展农业生产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除曹魏外,许多封建王朝也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屯田。均田制开始实行于北魏时期,隋唐时期进一步发展。政府除了将百姓原有的田

26、地算作政府的“授田”外, 还将荒地和部分官田授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百姓每年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租税,还要服徭役和兵役,隋唐时,规定可以纳绢代役。均田制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使农民拥有少量土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纳绢代役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使荒地得到开垦, 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和土地买卖的频繁,加之安史之乱,均田制逐渐瓦解。( 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第一、 “精耕细作”是近人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具体是指一个综合的技术体系。与西欧相比,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最为突出的特点。西欧古代农业是粗放型的,其农业工具和耕作技术都远较中国落后,单产也比中国低得多,中国

27、古代农业则是集约型的,走的是精耕细作的发展道路。李根蟠在中国古代农业一书中说: “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是什么呢?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这就是:多元交汇、精耕细作。它是中国古代农业强大生命力的来源。 ”中国古代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表现在诸多方面,如耕作方式、生产工具、复种制度、农作物的品种、产量以及灌溉、施肥等等。在中国由于存在南北方的地域差别,南北方水田和旱田的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和发展有所不同。中唐以前,北方的旱田农业长期处于领先地位。这一方面是由于黄河流域土壤、地形、植被等条件有利于农业的早期开发,也与这里地处中原,便于吸收各地先进农业文化技术因素有关。而南方的水田农业起源很早,但长期停留在“火耕

28、水耨”阶段,唐中期以后,才形成水田的精耕细作技术体系,后来居上超过了北方。第二、 同西欧国家相比,中国古代农业的另一个基本特点是小农经济比较发达。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方式是小农经济,这是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的小农经济以一家一户为基本生产单位,个体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它适应古代中国的国情,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自耕农是中国封建社会所特有的一个大量存在的土地所有者阶层, 是农业人口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他们以家庭 为单位,进行个体农业经营,拥有较大的积极性、

29、主动性和创造性。租种地主土地的佃农,也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个体经营的,也同样具有积极性、主动性。 这种小农经济是推动中国能够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民能够能动地去改造自然, 只能在小块土地上, 决一家的生计问题。 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而且个体农民自身的经济力量薄弱, 用多投入劳动力和改进生产技术的方法, 这些都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 所以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重视和扶植,精耕细作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因为这种生产经营模式,扩大生产规模不太可能,一般也尽量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解又因小农经济成为封建王朝财小农经济得以生存和发展。但是,封建统治集团的腐朽,剥削加重,致使农民纷纷破产流亡,又使小农经济举

30、步维艰。(中世纪的西欧,盛行的是封建庄园制。封建领主把庄园的土地划分为领主自营地和农奴份地两部分。领主的自营地由领主的管家监督农奴耕种,收入全部归领主所有。农奴的份 地分派给农奴耕作,用以维持农奴一家的生活。农奴的人身属于主人,不得随意离开主人,主人可以将他买卖和转让;农奴不仅要用自备的农具和耕畜耕种主人的自营地,而且要将自 己份地或家庭里的一部分产品交给主人。因此,农奴缺乏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直到 14、 15 世纪,欧洲才产生类似于中国自耕农式的小农经济。)以上两个特点是中国古代农业最基本的特点。第三、铁犁牛耕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远古生产力水平低下,中国古代农业经历了“

31、火耕”和“耜耕”的阶段,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到战国,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至迟到春秋末期,人们已开始用牛耕地,战国时期,牛耕初步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4)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技术取得的突出成就精耕细作,亦称集约经营,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或劳动,采用新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办法来增加产量总量。中国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成就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第一、 提高土地利用率。扩大耕地面积,成为提高土地利用率的一个重要途径。人民除积极垦辟平原地区的

32、土地外,还向山争地,向水夺田。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是提高复种指数,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是间作、套种、复种。间作是在同一块土地上夹杂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农作物。套种是在前季作物收获前在行间播种下一季作物,前季作物收获后, 后季作物继续生长。复种是指一年内在同一块土地上种植一次以上作物,形成多熟制。第二、提高土地的生产率。为此,人们采用了各种技术措施,一是改革农具;二是改进耕作技术。第三、 巧用农时。人们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逐步认识到天时对于作物的生长和收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人们还创造出二十四节气,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第四、科学育种。选育良种,是人类改变作物性状,使之适应自然环境、增

33、加产量的一个重要手段。中国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长期居于世界先进的地位,从而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发达的农业生产,不仅为中华文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根基,并以其一系列先进的技术对亚、欧的农业生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影响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力包括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劳动者、劳动对象四 大要素。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主要表现在前三个方面。生产工具如石器、铁器,耕作工具如曲辕犁;生产技术如二牛一人;劳动力因素如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生产关系的调整,主要包括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的调整。土地政策的调整如均田制;赋役制度如摊丁入亩。影响农业发展的

34、其它因素:社会政治环境、自然因素、统治者的政策和执政水平等。( 6) 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在商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所垄断,形成官营手工业一统天下的局面。到了春秋战国,官营手工业的垄断局面被打破,除了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开始出现。 民营手工业中,既有众多个体经营的小手工业,也有可与官营手工业相匹敌的大手工业,主要集中在与国计民生关系密切的煮盐、矿冶等部门。家庭手工业则是随着小农经济的形成而出现的,它与农耕相结合,以纺织业为主。此后, 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三种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它利用国家权力征调最优秀的工匠,控

35、制最好的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非常精美,但这些产品主要供官府、贵族消费,不是商品。民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产品是作为商品拿到市场上出售。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一种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上出售。( 7)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第一、 历史悠久。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晚期即已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夏朝已能铸造比较讲究的青铜器,商周时代进入青铜器铸造的繁荣时期,汉代铁农具已取代木、石和青铜农具。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已开始烧制陶器,至商代烧制出原始瓷器,我国成为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到东汉,瓷器的生产技术达到成熟阶段

36、。中国还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第二、 技艺高超。春秋时期我国已开始了人工冶铁和使用铁器。东汉时, 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魏晋南北朝时期还发明了灌钢法,使钢的产量和质量大大提高。制瓷业方面,早期生产的是青瓷,后来出现白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宋代涌现定窑、汝窑、哥窑、 官窑和钧窑等一批名窑。宋代名窑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的制瓷中心,以烧制青花瓷而著称。丝织业早在战国时期,就产量高、质量好。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的丝绸长盛不衰, 深受各国人民的欢迎。明清鼎盛时期使用的花楼机结构复杂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以妆花缎最为精美,清中期以后又从中发展出“金宝地”的新品种。第三、领先世

37、界。16 世纪以前,中国的炼钢技术一直保持世界的领先地位。在中国制瓷工艺的影响下,从17 世纪起,世界各国开始生产瓷器。汉代以后,中国的丝绸开始大量外销,长盛不衰,深受各国人民的欢迎。( 8)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主要表现综观中国古代历史,商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主要表现在: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先主要在城市中进行,后来农村集市贸易逐渐发展。唐时加快,明清时突出,出现了专业性的市集(如丝市、叶市、猪市等),以至逐渐形成了新兴的市镇(有的更是专业性的集散市集);而不是先有农村商业,而后才有城市商业的发展。交易内容的变化:商业开始时以贩运、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要内

38、容,以后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市场商品种类增多、行业分细,为一般人民所需要的主要农副产品以及城市手工业所生产的大小商品在整个流通界地位提高。这种情况在宋代已经显现。交易媒介的变化:商品交换最原始的形态是物物交换,不存在交易的媒介。随着商品交换的内容和地域的扩大,出现了以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随着贸易进一步发展,一般等价物开始固定下来即出现了货币。秦始皇一统中原,统一了货币更是便利了商品交易的发展。由于货币不利于携带等弱点,北宋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它的出现更是促进了商业上的贸易往来。商品在出现之初,一般都局限于流通领域,到封建社会末期(明清时)才逐渐与生产、与自由的雇佣劳动相结合

39、,商人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生产过程。如向小生产者预购、定货、贷款、当包买商、搞前店后厂,以至投资设厂、开设手工业作坊。商人组织的变化:最初商人组织是与商人的自然组织宗族亲缘组织重合的。亲缘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则为商人的地缘组织和业缘组织,相对而言,作为地缘组织的会馆比作为业缘组织的宗族进步,而作为业缘组织的行会、公所又比作为地缘组织的会馆进步。因为地缘组织特别是亲缘组织大多具有不可选择性,属于不随意的团体而业缘组织大多具有可选择性,属于自由加入的志愿集团。(这三者之间并非是依次取代的关系,它们既有时间上的交叉并存,又有组织上的相互重叠。)除此以外还有城市的发展,交易范围的扩大等等。9)中国古代商业发

40、展的特点第一、 与农业、 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农业、 手工业的发展,是商业发展、繁荣的前提。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商品,也为商业的繁荣提供市场。商业的进步,一定程度上反过来调整、刺激、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第二、 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重农抑商,是制约古代商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决定了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艰难与曲折。大约自战国末年开始,古代中国统治者长期奉行重农抑商政策。第三、 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呈现出显著的阶段性特征。战国秦汉时期快速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停滞倒退,隋唐时期恢复繁荣,宋元时期突破旧制,明清

41、时期缓慢发展。这些阶段性特征的形成,不仅与前述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重农抑商两方面因素的作用有关,而且与各个时期政治、军事,甚至文化、宗教的综合影响分不开。第四、 货币问题始终掺杂其间。货币制度及货币的使用,一定程度上反映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水平与特点。第五、 官营商业和私营商业构成了中国古代商业的两种主要经营形态,总的发展趋势是,前者不断萎缩,后者不断发展壮大。(10 )明清商帮的出现概念: “商帮,是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以相亲相助为宗旨,以会馆、 公所为其在异乡的联络、计议之所的一种既亲密又松散的自发形成的商人群体。”(引自张海鹏、张海瀛主编的中国十大商帮。 )出现:商帮的出现是

42、有条件的。在明代以前,中国商人的经营活动,多是单个的、分散的,没有出现有特色的商人群体,是有“商”而无“帮”的。明清商帮的出现,是商品经济繁荣的产物。由于商品经济的繁荣,商业资本有了显著的发展,出现许多大商人,他们成群结队地往来于各个城镇之间,从事全国性的商业活动,形成了许多地域性的商人集团商帮。他们介入生产领域,支配某些手工业的经营活动,并且涉足金融业,经营典当、放高利贷,有的更经营票号,开展汇兑、存款、放款业务。作用与局限:商帮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到了最后阶段。它的活动, 促进了工农业产品的商品化和城镇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区域之间的商品流通和全国性市场的形成,有的还将商业

43、资本转向生产领域,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但明清商帮毕竟是封建性的商帮,它依靠官府支持进行经营,积累起来的资本又主要用以购置土地和奢侈消费,最后也就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而走向衰落。( 11 ) “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明、 清两代的海禁,都以防范敌对势力,巩固封建统治为目的。但两者存在很大的差别。第一, 明代的海禁,只禁止中国民间私人出海贸易,但欢迎外国人来华贸易,不过这种海外贸易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即所谓“贡赐贸易”。所以明成祖命郑和下西洋,不仅运载大量货物到亚非各国进行交易,而且广泛招徕各国商人来华贸易。清代初期则全面禁止海外贸易,实行“闭关锁国”,中国私商固然不能出海贸易,外国

44、商人也不许来华贸易。康熙统一台湾后,一度开放海禁,但仅过二十多年又担心沿海居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禁止商人前往南洋贸易。乾隆帝更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需同外国进行贸易,规定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而且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其他港口一律关闭。第二, 明代的海禁从明初延续到嘉靖年间,倭患肃清以后,就重新开放海禁,准许民间与各国进行贸易。而清代的闭关锁国则从清初一直延续到鸦片战争爆发。清代“闭关锁国”政策的危害:一是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这种 “闭关锁国”与 “重农抑商”政策都是中国封建制度的衍生物,因此说,封建制度的束缚是资本主义萌芽

45、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二是使得中国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促进新的生产力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中国也因此由先进变为落后,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策略点击】( 1 ) 教材以“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作为专题的主题,所谓经济结构,即指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经济制度,也就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学习中应当注意两个重要线索:一是从古代经济的基本类型来看,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构成了中国古代最基本的三个经济部门。二是从经济的性质来看,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都是以自然经济为主导的,明清时期在农耕经济迅速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

46、验)的要求,必修二应使学生“了解自古以来中外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以及人类为发展社会经济、改善生活所做出的努力,进一步加深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的认识”。因此,这一单元的内容,不仅应注意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还应了解和认识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人们为发展社会经济所做出的努力,然后从中归纳出基本特点。( 2)对古代经济史专题的学习应注意分门别类,根据其特点来把握基本知识点,农业抓住耕作方式(铁犁牛耕)、土地制度、生产方式(小农经济)、耕作技术(精耕细作)的发展过程;手工业从冶铁、制瓷、 丝织三个主要部门的技术水平和生产状况的发展去掌握;考察商业的发展则从货币、市场、 城市

47、发展、早期金融机构、商人、 对外贸易等方面着手;要把握好资本主义萌芽的相关内容,要从它产生的原因、发展、局限等方面去理解记忆。学会观察文物图片,了解其特点,从中获取信息。如古代重要农具的形状、特点、功用;具有代表性的手工业品的形状、特点和体现的工艺技术;从城市的布局图分析该城市商业第 11页 共 16页发展的水平和特点。(3)运用比较法探究历史现象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从本单元来说,注意比较 不同社会形态和不同朝代土地制度的特点、性质、影响等;比较三种手工业形式的不同地 位;比较宋代和唐代商业活动在空间与时间上的变化;比较晋商和徽商的异同点;比较重 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和晚期的作用等。

48、(4)学习经济内容时,应联系当时的政治和文化发展状况,注意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应联系当时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以便看清古代中国的经济从长期领先于世界到后来 逐渐落后于欧美国家的发展轨迹;应注意运用辩证的观点来分析历史问题,既要看到古代 中国经济的辉煌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又要看到其中蕴含的消极因素,汲取历 史的教训。【高考失分点】(1)概念不清或对概念理解不准确造成的失分是高考常见的失分之一。本单元涉及很 多重要的历史概念,如精耕细作、小农经济、土地制度、资本主义萌芽、重农抑商、闭关 锁国等。考查对概念认识的准确性经典例题之一是1995年全国卷中,考查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实行的闭关政

49、策的含义(A禁绝中国对外贸易B严格限制对外交往C 一概排斥西方事物 D封闭边界固守疆域),答案是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很多学生忽视了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允许广州一地对外通商的史实,对清闭关锁国政策理解不准确,导致失分。对策:学习中应注意对教材中出现的重要概念进行专门的整理和归纳,要先追究其“是什么?”再探究其“为什么?”(2)新教材按专题编写,学生通史知识薄弱,对每个历史阶段的土地制度、精耕细作 技术、农业发展状况、手工业、商业发展的概貌难以准确、清晰地再现、再认,往往会出现 知识的混乱,张冠李戴现象突出。对策:学习中要注意学会对每个单元的知识进行横向、纵向两个方面的梳理。横向:注 意整理教材中关于

50、某个历史时期的所有经济知识(甚至包含政治史、文化史的内容),并形成总体认识;纵向:能够准确概括某个经济领域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状况,并概括其发展趋势、形成规律性认识。(3)教材中关于中国古代农业经济涉及四个方面: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土地制度、 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技术。学生弄不清这几方面的关系和地位也往往导致解题失误乃至失分。对策:要准确认识以上四个方面在中国古代农业中的地位。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反映的是生产水平的提高, 是在农业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土地制度反映的是生产关系,它与生产力相适应,并反作用于生产力;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精耕细作则指的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综合技术体系。

51、(4)教材中关于中国古代商业经济的知识,内容较为复杂,学生也比较难全面概括某 个历史时期商业发展的概貌和整个古代商业发展的状况和特点,导致遇到此类题无从下手。对策:学习中应当注意有规律地去认识古代商业的发展。考查商业发展的状况可以抓住几个重要要素:商人(商业的主体)、货币(商业的媒介)、商品(经营的对象)、市场(交 易的场所),还要注意城市的发展、商业机构的出现、对外贸易等。【案例探究】【例一】(2006年广东卷)右图所示之剑出土与甘肃灵台,剑柄用青铜铸成,剑 身铁质,是我国现今出土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之一。该剑最早可能铸造于A.夏朝 B .商朝 C .春秋 D .战国典例剖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

52、再认、再现能力和对历史文物资料的分析能力,春秋 晚期,中国已能制造铁质的剑。该文物是这一事实的重要考古依据。思考感悟通过文物资料切入考题将是今后高考历史试题的一个显著特点,2006年广东高考题在这方面作了较多的尝试,这要求我们在学习中要注意教材中和教材外一些能够说 明教材史实和观点的重要文物图片和资料。答案C【例二】(2004年广东卷)阅读以下材料:图一(唐朝长安图)图三:清明上河图(局部)第13页 共16页有人说,欣赏清明上河图“恍然如入汴京(东京),置身流水游龙间,但少尘土扑面耳”。石渠宝笈三编回答: ( 1)说明图一所示城市的名称及其所处朝代。(2)从图二、三提取历史信息,说明北宋东京与

53、图一所示城市相比,在商业活动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典例剖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从历史图片和文字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运用的能力,同时要紧扣商业活动的变化这个中心问题来解答问题。图一体现了唐都长安商业发展的特征,商业活动仍然局限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坊(住宅区)、市(商业区)有明确界限。图二、图三及文字材料反映出的重要信息有:夜市、晓市商业突破了原来的时间限制;商业活动到处可见图片商业的地域限制; 鱼市出现专门市场; 整体信息商业活动更加频繁。 思考感悟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多层次分析图片资料,抓住其特征,获取有效信息,同时应从整体上把握材料,扣住中心来回答相关问题。文物图片资料蕴含丰

54、富的历史信息,在日常的学习中,要学会甄别和分析历史图片,不仅能从图片中获得表面的信息,还应当进一步分析认识其深层信息,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品质。 答案参考 ( 1)长安、唐代。( 2)突破坊市制空间限制;突破坊市制时间限制;出现专门市场。(评分说明:如答商业活动频繁,可加分)。【例三】( 2005 广东历史)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朝)长安中,(苏?)累迁扬片大都督府长史。扬州地当冲要,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前长史长潜、于辨机皆致之数万,唯?挺身而出。旧唐书卷 88材料二:(唐朝大历)十四年七月,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先于扬州置肆贸易者,罢之。先是,诸道节度观察使以文陵(扬州)当南北大冲,百货所集,多以军储货贩,列置邸肆,名托军用,实私期利。唐会要卷 86材料三:唐世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掌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张祜诗云:“十里长街市并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宋)洪迈容斋随笔卷 9请回答:( 1 )概述上述材料中表明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信息。( 6 分)( 2)根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