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二轮 专题复习陆地课件_第1页
高三地理二轮 专题复习陆地课件_第2页
高三地理二轮 专题复习陆地课件_第3页
高三地理二轮 专题复习陆地课件_第4页
高三地理二轮 专题复习陆地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1年高三专题复习自然地理之陆地专题 4.陆地(1)陆地的组成要素及其运动 69.主要造岩矿物主要造岩矿物。地壳中的化学元素:90多种自然存在的,各元素含量差别大,同一种分布不均匀,稀有金属在一定地质条件下也可能富集。八种主要: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氧最多(占一半),硅其次(占1/4)。矿物:是地壳物质最基本的组成单元,有3000多种,分布广泛,到处可见。常见矿物只有几十种,造岩矿物二三十种,如: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等。花岗岩是由长石、石英、云母组成的。大理岩主要由方解石组成。60.三大类岩石三大类岩石。 岩石的组成:化学元素-矿物-岩石岩浆岩岩浆在侵入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岩石

2、。侵入岩花岗岩;火成岩(喷出岩)玄武岩、流纹岩。沉积岩岩石经过风化、侵蚀形成砾石、沙子、泥土;再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经过压紧固结作用形成的岩石。按沉积物的颗粒大小,沉积岩可分为砾岩、砂岩、页岩等;有的沉积岩是由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的,如石灰岩。沉积岩的重要特征是:层理构造和含有化石。地层和化石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其地理意义有:确定岩层的顺序和时代。了解地壳的变化过程。 60.三大类岩石 推知岩石沉积时的环境特征。例1:石灰岩珊瑚礁组成珊瑚生长温暖广阔的浅海。例2:植物化石和含煤层陆地上,茂密的森林湿热的气候。例3:四川盆地紫红色砂岩-是气温较高的氧化环境。例4:柴达木盆

3、地有煤、石油、石膏、钾盐-曾有过气候温暖湿润的时代,形成煤、石油;以后气候变干燥,形成石膏、钾盐。变质岩已生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下,使原来岩石成分、性质发生改变而形成的岩石。石灰岩变质成大理岩;砂岩变质成石英岩;页岩变质成板岩。61.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及其对地表的影响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受到流水、风、冰川、海浪等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形成沉积岩。同时,已生成的岩石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发生高温熔化,又成为新的岩浆。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

4、成了地壳物质循环,它是自然界最重要的物质循环之一,通过循环地球内外物能交换;地表物质循环对地理环境有重大影响。61.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及其对地表的影响.地壳物质循环过程中对地表的影响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概念: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称地质构造,它成为地壳运动证据。形成的地貌称构造地貌。褶皱:岩层受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积压发生的弯曲变形叫褶皱。褶皱常形成山脉。a.背斜:岩层中心老,两翼新,岩层向上拱起;一般成山,受侵蚀,背斜顶 部受张力,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成谷地背斜成谷的地形倒置。b.向斜:岩层中心新,两翼老,岩层向下弯曲;一般成谷或盆地,受侵蚀,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而形

5、成山岭向斜成山的地形倒置。61.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及其对地表的影响61.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及其对地表的影响断层: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岩石承受程度,岩体发生破裂,并沿断裂面岩块有明显错动、位移叫断层。案例:华山北坡大断崖。断层构造地断层构造地带,岩石破碎,常发展成沟谷、河流。带,岩石破碎,常发展成沟谷、河流。地垒: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上升。案例:庐山、泰山。地堑: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下降。案例:渭河平原、汾河谷地、东非裂谷带、莱茵河谷地。了解地质构造的意义:找矿、找水、工程建设。案例:背斜是石油、天然气良好的储油构造;在背斜的山坡上修大型工厂、铁路易发生滑坡,应加固

6、;向斜构造盆地利于储存地下水,形成自流盆地;打隧道以背斜最好,隧道通过断层时必须加固;水库选址应避开断层带。61.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及其对地表的影响外力作用与地貌:五种外力作用的关系:岩石经过风化发生崩解破碎和化学破坏。风化物 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在风化基础上,流水、风、冰川和生物等外力对地表进行侵蚀破坏。风化侵蚀的产物,被风、流水、冰川、海浪等动力进行搬运作用,随着流速降低、风力减小或冰川融化等这些物质又在地表沉积下来,形成各种侵蚀、堆积地貌。这几种作用长期地缓慢地进行着,不断地改变着地表形态。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61.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及其对地表的影响主要外力作用与地形形

7、成:主要外力作用与地形形成:61.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及其对地表的影响流水作用:流水作用强大而普遍,使地面变得崎岖。a.流水侵蚀作用:动力侵蚀:坡面上的流水冲刷坡面,使坡面趋于破碎,并且下切形成沟谷,如: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沟谷水流使河谷加宽加深,形成“V”型谷地,如瀑布、峡谷的形成;化学溶蚀:喀斯特地形是石灰岩受含有CO2的水的溶解和冲刷作用形成的。可形成溶洞、石林,溶洞中形成石柱、石笋、石钟乳。案例:我国的桂林、云贵高原、南斯拉夫的喀斯特高原。b.流水搬运和沉积作用:流速降低而沉积形成堆积地形,案例:山区河流流出山口形成山麓冲积扇;河流中下游泥沙淤积形成宽广的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沉积

8、规律:砾石砂粉砂粘土(从上游到下游,从底层到上层)。61.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及其对地表的影响风力作用:在干旱地区形成风蚀地貌.案例:风蚀沟谷、风蚀洼地、风蚀蘑菇等。地表沙尘和碎屑被风力搬走常形成戈壁和裸岩荒漠。风速减小或气流受阻,导致风沙堆积形成沙丘、沙垄风积地貌(沙漠的基本形态);在沙漠的外缘常形成黄土堆积,案例:我国的黄土高原。冰川作用:高寒地区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蚀湖(五大湖);冰川消融后,冰碛物堆积形成冰碛地形(东欧平原的波状起伏)。62.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预先了解大陆漂移说观点:大西洋两岸的大陆形状、地质构造,古生物等相似性。二、三亿

9、年以前,地球上只有一整块联合古陆,在自转产生的离心力和天体引潮力的作用下,古陆开始分离。海底扩张学说:海底岩石的年龄很轻,一般不超过2亿年。离海岭愈近,年龄愈轻,离海岭愈远,年龄愈老,并在海岭两侧呈对称分布。62.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62.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被一些断裂构造带(海岭、海沟)分为六大板块:(右图写名称)亚欧、非洲、美洲、太平洋、印度洋和南极洲板块。大板块又可以划分为若干小板块。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多火山、地震、矿产分布。63.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板块运动对地表的

10、影响。 板块张裂地区常形成裂谷或海洋。 案例: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板块相撞挤压地区常形成山脉。案例:喜马拉雅山亚欧和印度洋板块。阿尔卑斯山非洲与欧亚板块碰撞。科迪勒拉山系美洲板块受太平洋板块挤压前缘抬升形成。安第斯山-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碰撞形成。它们是褶皱山脉。海沟、岛弧、海岸山脉的形成: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常形成海沟。大陆板块受挤压上升,隆起形成岛弧和海岸山脉。解释火山、地震、矿产形成与分布在板块边缘,如:环太平洋沿岸的火山、地震带。64.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陆地水的组成和主要水体类型:水资源是指陆地上各种可以被人们利用的淡水资源

11、。地表水:基本来源是大气降水分为江河水、湖沼水、冰川水。地下水:降水和地表水下渗;少量是空气水汽进入地下凝结而成。按空间分布分类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分为潜水、承压水。潜水:埋藏在第一个隔水层之上;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空气中水汽进入地下凝结而成;有自由水面;从高处向低处渗流;水量不稳定;水质易受污染;埋藏较浅。承压水:埋藏在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承受一定压力;潜水补给;有承压水面,承受压力,水的运动取决于压力的大小,可从低处向高处渗流;水量较稳定;水质不易受污染,埋藏较深。地表水:基本来源是大气降水分为江河水、湖沼水、冰 川水。地下水:降水和地表水下渗;少量是空气水汽进入地下凝结而成。64.陆地水体类型

12、及其相互关系静态水资源:冰川(占淡水的2/3,在两极和高山区,目前直接利用不多,1600年更换一次);深层地下水(储量大,利用很少,1400年更换一次);内陆湖泊水。 循环周期长,更新缓慢,短期内不易恢复,影响后续利用。动态水资源:地表水,河流水(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更新快16天更换一次);浅层地下水。 更新快,交替周期短,利用后短期即可恢复(以不污染、不破环、不超过更新速度为前提),是人类开发利用的重点。按循环周期分类:目前人类利用的主要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只占淡水总储量的0.3%。水的三态变化使其成为最活跃的自然要素之一;水是人生存必要条件,是不可缺少不可代替的自然资

13、源。静态水资源:冰川(占淡水的2/3,在两极和高山区,目前直接利用不多,1600年更换一次);深层地下水(储量大,利用很少,1400年更换一次);内陆湖泊水。 循环周期长,更新缓慢,短期内不易恢复,影响后续利用。动态水资源:地表水,河流水(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更新快16天更换一次);浅层地下水。 更新快,交替周期短,利用后短期即可恢复(以不污染、不破环、不超过更新速度为前提),是人类开发利用的重点。.陆地各种水体相互运动和相互转化的关系:大气降水是河流和其他陆地水体最主要的补给。案例:我国大多数河流主要靠降水补给,河流流量变化与降水量变化一致,有季节和年际变化。冰川的功能:存储固态水、输出液态

14、水、以冰川融水补给河流及陆地其他水体。冰川对河流和其他陆地水体的补给主要是单向补给。案例:中国西北一些河流径流变化与气温变化有密切关系。江河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有水源相互补给关系:见右图。湖泊对河流径流起到调蓄作用,延缓、削弱洪峰。案例: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湖泊的天然调节作用;水库的人工调节作用。 64.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技能扩展】等潜水位线的判读:等潜水位线是指某地潜水面的海拔高度。潜水面是一个自由水面,随地势起伏,略有起伏。同一地区,天气晴朗、气温高时,潜水位低,阴雨天、气温低时,潜水位高。判断潜水埋藏深度:一地海拔高度与该地的等潜水位线的海拔高度之差为该地潜水的埋藏探度。 判读潜水

15、与河流水的互补关系:数值大,潜水位高,对应地的地势也高;数值小,潜水位低,对应地的地势也低。右图中的河水自地势高处流向地势低处,河流都是自北向南流。a图中河流两岸的潜水位高于河流水位,潜水补给河流。 b图中河流两岸的潜水位低于河流水位,河流补给潜水(箭头表示潜水流向,垂直等潜水线,从高处流向低处)64.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65.自然界的水循环及其意义自然界的水循环及其意义。水循环能量来源:外因一一太阳辐射能、重力能;内因一一水的三相变化。水循环类型:海陆间大循环: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水资 源得以再生,是最重要的循环。陆地循环:对水资源更新有一定作用。海洋循环:循环水量最大。陆地海洋

16、65.自然界的水循环及其意义水循环意义:地球上的各种水通过各个环节(蒸发、水汽输送、 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使四大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有机联系起来,构成庞大水循环系统。使各种水体(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水)相互转化,不断更新,维护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但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水资源有限,用水过量或水遭污染会造成水资源枯竭。使各圈层间、海陆间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水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运动,对太阳辐射起到吸收、转化、传输和调节作用, 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不断塑造地形。 66.生物在陆地环境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生物在陆地环境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生物圈概念: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

17、境的总称,分布在大气圈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上部。厚度:20多千米。核心部分:地面以上100米,到水面以下200米。.生物的分布与环境:环境条件对植物分布的影响:影响植物分布最重要的因素一一气候(气候条件决定了植物所需的热量、光照和水分的数量。)光照条件:是绿色植物生活的必要条件。光照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植物。喜光植物:分布在向阳地方或林中上层。例:马尾松、杉木、草原、荒漠植物、农作物、果树等。喜阴植物:在背阳或隐蔽的地方、密林底层。案例:地被植物、热带雨林中的藤本植物。案例:西双版纳人工经济林运用光的垂直衰减原理,模拟雨林结构建立多层次人工经济林。66.生物在陆地环境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热量和水

18、分条件的影响:案例:赤道两极:热量和温度有规律变化,形成不同植被带;沿海内陆:随水分条件变化,形成森林、草原、荒漠等不同植被景观;山麓山顶:热量和水分不同,形成垂直分布植被带。植物个体对环境的适应及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水分条件不同导致个体形态不同: 例:水生植物莲(荷花、亚马孙的王莲)、沼泽地植物:有柔嫩、硕大而鲜绿的叶子,根系不发达。旱生植物骆驼刺、仙人掌等沙漠植物:叶子很小,或变成细刺,叶面覆盖腊层,根系发达。 植物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植物对气候的指示作用及物候对农时、农事的指示作用。案例:“枣发芽、种棉花”。茶树湿热、酸性土壤;铁芒萁酸性土壤(红壤);骆驼刺干旱;碱蓬盐碱性土壤;芦苇

19、水湿;椰子树、芒果高温多雨湿热。 干旱地区寻找水源的指示作用。植物对环境污染的指示作用。案例:矮牵牛叶片伤害花完好,表明SO2污染。66.生物在陆地环境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最根本的原因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光6CO2+6H2OC6O12O6+6O6 叶绿素.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最根本的原因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光合作用:使太阳能化学能,无机物有机物植植 物物动动 物物微生物微生物环环 境境残体残体残体残体食物食物无机物无机物矿物质矿物质生物循环:植物光合作用产物,成为动物食物。动植物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以无机物形式归还到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

20、为生物循环。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生物循环促使物质迁移、能量流动,联系无机界和有机界。改变了原始大气成分: 原始大气:CO2、甲烷、氢、氨和水汽;现在大气:氮气(78%)、氧气(21%)。生物改变陆地水的化学成分;绿色植物参与水循环,改善陆地的水分状况。参与沉积岩形成(煤、石油);加速岩石风化,促进土壤的形成。绿色植物的环境效益:绿色植物在改造自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起巨大作用。通过光合作用保持大气中氧和CO2的平衡,净化大气;植树种草、营造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从而对农业起到改善生态条件,保护农田、牧场,保障农牧业高产稳产的作用。城市绿地具有吸烟

21、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声及美化环境等 66.生物在陆地环境形成过程中的作用67.土壤的形成及其在陆地环境中的作用土壤的形成及其在陆地环境中的作用。 土壤概念: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具有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土壤是结合陆地环境各要素的枢纽;土壤是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的中心环节;土壤使地表由岩石裸露变为草木丛生,导致地球面貌的根本改变。.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其重要性:肥力:土壤能同时不断地供应和调节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67.土壤的形成及其在陆地环境中的作用土壤的物质组成:两者此消彼长,影响土壤的热量状况。良好土壤

22、既通气透水,又蓄水保温。土壤肥力的高低:最终取决于土壤中水、肥、气、热四个因素间的协调程度,以及能否满足植物生长过程的需求。矿物质(固相):土壤的物质基础,土壤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有机质(固相):集中在表层,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水分(液相)空气(气相)土壤与农业的关系:土壤是人类从事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自然资源(没土壤就没农业);土壤是可更新资源:合理耕作经营,土壤可不断改良,保持和提高肥力;利用不当,肥力会减退,引起土壤退化(沙化、盐碱化、水土流失)。 .土壤的形成过程:岩石风化过程一一形成疏松母质(有一定的通气蓄水性能),释放少量矿物养分。低等植物着生过程一一形成原始土壤(肥力发展,土层浅

23、薄),积累有机质和养分。高等植物作用过程一一形成成熟土壤,有机质更加丰富,并经微生物分解形成腐殖质。从上可见,生物对土壤形成中起主导作用,表现在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作用:有机质的积累过程:植物合成有机质微生物转化为腐殖质促使土壤发生团聚,形成土壤肥力。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植物根系选择吸收营养元素生物残体被分解后又释放到土壤表层养分 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生物、气候、地形等参与,长期发育形成土壤层。人类活动参与成土过程:合理的耕作经营,可使土壤不断改良,反之,则会引起土壤退化。案例:中国北方的黑垆土、南方的水稻土。67.土壤的形成及其在陆地环境中的作用(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68.地理环

24、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的。陆地环境是有机整体,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陆地环境各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大气、水、岩石、地貌、生物和土壤等要素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彼此发生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各要素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案例:中国西北内陆区地理特征。某一要素变化超过其限度,会导致其他要素彼此间不协调,甚至环境灾害。“牵一发动全身”。案例1:森林植被遭破坏。 案例2:碳元素的循环。69.地域分异规律地域分异规律。 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各地区存在着显著的地域差异。地域差异普通存在,陆地没有完全相同区域。占有一定宽度,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