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有效课堂的_第1页
感悟有效课堂的_第2页
感悟有效课堂的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感悟有效课堂的“精彩对话”圆柱的体积案例最近,本人在小学教学设计看到一则“圆柱的体积”教学实录精彩片段,它以一种全新的视角诠释了新课标所倡导的理念,给我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现把它撷取下来与各位同行共赏。师:圆柱有大有小,你觉得圆柱体积应该怎样计算呢?生:(绝大部分学生举起了手)底面积乘高。师:那你们是怎样理解这个计算方法的呢?生1:我是从书上看到的。(举起的手放下了一大半。 很明显,大部分同学都看到或听到这个结论, 并不理解实质 的涵义。但仍有几位学生的手高高举起, 跃跃欲试,脸上的神情告诉老师: 他们有更高明的 答案。老师便顺水推舟,让他们来讲。)生2:我是这样思考的: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

2、体它们都是立体图形,体积都是指它们所占 空间的大小。而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所以我想计算圆柱体的体积时也应该可以用底面积乘高吧!师:你能迅速地把圆柱体与以前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联系起来,进而联想到圆柱体 的体积计算方法。真行!当然这仅是你的猜测,要是再能证明就好了。生3:我可以证明。推导长方体体积公式时, 我们是采用摆体积单位的方法,用每层个数(底面积)X层数(高)现在求圆柱体积我们也可以沿袭这种思路,在圆柱体内部同样摆 上合适的体积单位,用每层个数X层数,每层的个数也就是它的底面积,摆的层数也就是高。那不就证明了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就是用底面积乘高吗?(教室里立刻响起了

3、热烈的掌声,许多同学被他精彩的发言折服了,理性的思维散发出诱人 的魅力。) 师:你真聪明,能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决今天的难题!(这时举起的手更多了。)生4:我有个想法不知是否可行、 在推导圆面积计算方法时, 我们是把圆转化成了长方形, 圆柱的底面就是一个圆,所以我就想是否可以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呢?师:(翘起了大拇指)你这种想法很有意思!等会你可以试一试,想想怎样分割能把 一个圆柱体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生5:我还有一种想法:我们可以把圆柱体看成是无数个同样大小的圆片叠加而成的。那么圆柱体的体积就应该用每个圆片的面积X圆的个数。圆的个数也就相当于圆柱的高。所以我认为圆柱体的体积可以用每个圆的面积(

4、底面积)X高。师:了不起的一种想法!(师情不自禁的鼓起了掌。)生6:我看过爸爸妈妈"扎筷子”。把十双同样的筷子扎在一起就变成了一个近似的圆 柱体。我们可以把每根筷子看成一个长方体,那么扎成的近似圆柱体的体积应该是这二十个小长方体的体积之和。 又因为它们具有同样的高度,运用乘法分配律,就变成了这二十个小长方体的底面积之和X高。师:你真会思考问题!生7:我还有一种想法:学习圆的面积时我们知道,当圆的半径和一个正方形的边长相等时,圆的面积约是这个正方形的3.14倍。把叠成这个圆柱体的这无数个圆都这样分割,那么圆柱体的体积不也大约是这个长方体的体积的3.14倍吗?长方体的体积用它的底面积X高

5、,圆柱体的体积就在这基础上再乘3.14,也就是用圆柱体的底面积X高。生&把圆柱体形状的橡皮泥捏成等高长方体形状的橡皮泥,长方体体积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所以计算圆柱体的体积也是用底面积乘高吧!师:没想到一块橡皮泥还有这样的作用,你们可真是不简单!整节课不时响起孩子们、听课老师们热烈的掌声。过去的数学课堂教学,忠诚于学科,却背弃了学生,体现着权利,却忘记了民主,追求着效率,却忘记了意义。而这个片断折射出,新课标理念下的不再是教师一厢情愿的“独白”,而是学生、数学材料、教师之间进行的一次次真情的“对话”。现从“对话”的视角来赏析这则精彩的片段。一、“对话”唤发出学习热情。新课程标准 指出:有

6、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思考才能积极。在当今数字化、信息化非常发达的社会中,学生接受信息获取知识的途径非常多,圆柱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如果教师再按传统的教学程序(创设情境一一研究探讨一一获得结论)展开,学生易造成这样的错误认识: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这部分知识而失去对学习过程的热情。而本课,教学伊始,教师提问“圆柱体的体积如何计算”,让学生先行呈现已有的知识结论,在通过问题“你是怎样理解这个公式的呢?”把学生的注意引向对公式意义的理解,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思维活动,唤发学习热情。二、“对话”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

7、漪;石本无火,相击始发灵光。”思维的激活、灵性的喷发源于对话的启迪和碰撞。本课如果按照教材的设计:通过把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研究圆柱体 和长方体间的关系,得出计算公式:底面积X高,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的思维是千篇一 律的,获得的发展也是有限的。 而这位教师对教材进行相应的拓展,先呈现公式,后提问“你是怎样理解这个公式的呢?”,使学生的思维沿着各自独特的理解“决堤而出”。三、“对话”赢得心灵的敞亮和沟通“真行!当然这仅是你的猜测,要是再能证明就好了。“你真聪明!能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决今天的难题!”“你这种想法很有意思!等会你可以试一试,想想怎样分割能把一个圆柱体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教师不断地肯定着学生的每一种观点,引燃学生的每一丝发现的火花;同时象一位节目主持人一样,平和、真诚,倾听、接纳着学生的声音,在 课堂上,学生真是神了、奇了,说出一种又一种的方法, 连听课老师也情不自禁的鼓起掌来。 此情此景,我们不难看出,老师能注意蹲下身来与学生交流,注意寻求学生的声音,让学生在一种“零距离”的、活跃的心理状态下敞亮心扉,放飞思想,进行着师生“视界融合”的 真情对话,赢得心灵的敞亮和沟通。数学教学在对话中进行,展示着民主与平等,凸现着创造与生成。有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