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带和风带_第1页
气压带和风带_第2页
气压带和风带_第3页
气压带和风带_第4页
气压带和风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2课 林:刚才我们看了戚老师课的一些片断,还有淄博老师对戚老师这节课的评议,这里面谈到了一些,可能算有些争议吧,或者有不同意见的一些看法,比如说怎么理解课标,还有怎么在比较难的问题上组织学生的自主活动,我们先看一看课程标准对这个内容的要求,课标里是这么写的。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根据这个课标呢,我们看一看,戚老师他是怎么处理的。 孙:我觉得戚老师对这个课标的处理呢,是比较适合。无非就是四个要点,第一个要点,要明确气压带风带如何在地图上落实,以后呢,从图归纳出这个图的,气压带风带分布的状况,以及它的规律。在这个基础上以后呢,要联想到太

2、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垂直发生的移动,那么到这个地方为止,以后呢,进一步的拓展,就是把这个知识怎么灵活运用到现实的一些气候方面,也就是说气压带风带这么个活动以后呢,对气候产生什么影响,戚老师对这个处理还是比较得当,不知道戚老师你怎么看。 徐:我非常同意,实际上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要让学生认识到对气候的影响,戚老师应该说对科学的理解,我感觉是比较到位的,他一开始雨林和荒漠的景观对比,然后呢来引导学生学习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的规律,最终解决这个问题,而且他用非洲角马的图片,然后他用非洲角马的迁徙进行分析,从这一点上来讲,他对教学重点的把握是非常准的。 林:也就是说他这

3、节课对课标的理解,表现在这么几个方面,一个就是突出了气压带风带分布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那其实再深入一步呢,就更多的谈到了气候跟人类的关系,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其实它背后还有这么一层深的含义,另外就是他对教学重点的处理是比较得当的。他把重点放在了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和对气侯的影响上,那表现在什么地方呢,一个是刚才徐老师说的,他先用了两张图片,是表现气侯特征的图片,引入课程,一下就先把课的重点放在了这点上,这是一个表现,另外呢,他让学生用自学的方法处理了部分山川环流的内容,一般这个内容都是要老师一点一点给学生讲的。 孙:我觉得她处理这个三圈环流还是比较对的,因为三圈环流讲与不讲的问题,历

4、来我们老师都存在很大的争论,有一些老师呢,怕不讲学生不懂,有一些老师说,课标没要求,我就坚决不讲,那么讲与不讲往往就成了一个很大的不同的意见。那这就涉及到对课标理解的问题了,我觉得戚老师对这个东西的把握分寸还是比较合适的。他是不丢掉山川环流,她通过让学生自学的方法,把它该消化的,该理解的,如果你不明白再问老师,但是我觉得这个问题呢,还是要提到一下,不然的话呢,比如说你高气压带,低气压带,它怎么会出现一个上升,一个下沉,你从热力环流来说,可以啊,那两个都是很明显的,但是副热带和副极地那个地方,又怎么解释呢?如果心中没有三圈概念的话,他很费解。 徐:实际上三圈环流形成当中,热力环流是非常好理解,动

5、力原因学生不好理解,但是三圈环流的形成呢,在课标中没有明确的要求,那么这样的话,不宜作为教学重点。但是不涉及可能又不利于学生对这个原理的形成过程,所以戚老师还是涉及了。 林:涉及了,但是没有深入去讲,而是叫学生自学,而且我发现她在让学生谈他们自己学的结果的时候呢,也不是说系统一个一个讲,而是他让学生自选了一个风带来解释它其中的原因,这个也可以理解为他在重点处理上的一种做法,另外关于动力原因,戚老师自己也说了,他说这个动力原因呢,已经远远超出了高一学生的学生能力,所以她是把这部分做给学有余力的学生去研究,去钻研,这个也是他的一个想法。 孙:我要提醒我们其他老师,应该是多多参考一下戚老师的做法,又

6、不要偏废,但是又不要把它拿出来喧宾夺主,我发现一些老教师,特别是没有搞过课改的老师,谈到这个问题,好象很愤愤不平,发现你们现在搞课改,怎么连这个东西都丢了,那是最经典的东西,他不断讲三圈环流,从单圈环流,讲到三圈环流,以后还要学生记住,我觉得这样就喧宾夺主了。 林:有的老师可能这节课用上一小半的时间,比如四十五分钟的课他可能会用上二十五分钟来讲三圈环流,这个占的时间就很长了,可能老师们觉得,从老师自己感觉来讲,这部分讲起来是逻辑性非常强的一部分,可以讲的很精彩。 孙:老教师舍不得丢掉。 徐:对这个问题呢,现在咱们统一的想法是肯定要讲,但是讲到什么程度,怎样讲,可能还要再推敲,像对于动力原因,有

7、老师建议,制造这样一个矛盾情景,动力原因像副热带地区它的气温比较高,按道理来讲,应该也形成低气压,但是为什么形成了一个高气压,这样就制造出一种矛盾情景,学生就带着这个问题自己思考,自己阐述,可能老师再稍微点拨一下这个问题,不要搞的太复杂。 林:还是要根据学生情况,还要根据自己学校,老师的情况,想出一些适当的方式来处理这个问题。我们看戚老师她对课标的了解和对三圈环流处理上的一些特点。另外她的课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采用了学生自学的方式,刚才我们谈到了,自学的方式,那自学方式里面呢,我们从老师们座谈里面也看到了,大家注意到了,她使用的是学案,那学案在山东省,在北京现在被老师广泛应用了。 孙:很多主要是

8、通过学案一来是明确这个课学习的方向,二来是能够把课堂的东西,能够巩固下来消化,她是达到这样的目的。 徐:学案教学现在各地使用都比较普遍,学案教学有两个好处,首先它能转变老师的教学观念,由过去讲课变成导学,第二个呢,它能较好的引导学生开展各种教学活动 孙:我觉得用学案引导教学,还是要提倡的。它把一些不该过细讲的问题,用比较简单的一些练习把它落实下来就可以了,那至于一些比较重要的,需要探讨的问题,他也可以在上面做一些提示,对哪个东西需要探讨,提出探讨的方向,我们觉得这个学案比你空讲还是很有用处。 林:那就等于对教学内容先进行筛选,学生可以自己学,自己掌握的就交给学生,充分信任学生,比较难的,学生自

9、学以后还是困难的模式。这个方法还是挺好的,另外呢,学案的设计,问题的设计等等呢,像刚才孙老师提的问题,也是需要老师们仔细的进行设计,进行思考的,哪些部分我们可以采取填空啊,或者简单的问题做,哪些问题可以设计成一个稍微大一点的问题,比如说像这样的问题,气压带分布有什么规律,假如我问一个小的问题,学生就答,对称。老师又问,气压带分布还有什么规律,学生又答,相间分布,一点点的,引导这种问的方式,那么另外一种呢就可以问,请同学们总结一下气压带分布的规律,那么这两种问题呢,可能引导学生学习的时候,他的效果或者结果就不同。 孙:他的思维含量和思维价值就不同。 孙:那前者肯定是比较简单的,比如说你有不同层次

10、的学生,那我就采用不同层次的问法,有一些是步步砌台阶让你上,有一些干脆一个大台阶让你差过去,我提出一个比较中和的问题,它要求学生必须要有中和的思维,来一个中和的回答,这个难度就比较大一点,如果她一个小问题,一个小问题,让你弄清楚每个环节,以后串起来,现在有不同的教法,他问题的设计就要看对象你的要求怎么样,如果要求高,你就最好用综合式的问题,如果学生思维能力太低了,那你就要前面所讲的,局部的问题。 林:这个也是我们面一讲讲的问题,就在设计学生能力培养活动时候也可以有个梯度,比如开始时候我们可以多问一些小问题,给它拆开问,那么慢慢学,学到一定程度以后,我们就可以问一些综合性的问题,自己有个思考的空

11、间。 孙:对,有一个思维的层次性问题。还有就是我注意到,现在学案的设计呢,我见过很多的学案,它是简单的知识填空,或者填空加练习,如果是长期这样用的话,或者模式化,单一化的话,有一个问题。他们使学生的思维,在一个比较低的层次,这样我觉得长期固定的这样使用,可能不利于学生(13:22)。 徐:我觉得比较合理学案应该是两个要求都要有,一是最基本的基础要求,你该懂的,该扫过的,你应该用填空的方式,或者简单的问题,但是你这个学案里面,必须要引导学生向更高更深的方向发展,里面如何去思维,思维到哪个程度,必须提出比较明确的要求,这样两者结合起来才有效。 林:戚老师这课他可能就是这种方法,他用这种学案的方式,

12、像孙老师说的,扫一下,把前面三江环流的知识他对以后学习有用的,就让他通过读书给它解决掉,我想戚老师是这种方法,那么这时候就有人问了,说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学,他学的会吗,这种自学方式比较难,那么我看戚老师他还有一种做法,他检验了一下,他自学完了以后,他让学生上前面,用他自己制作的简易的教具,他检验了一下学生自学的成果或者是结果,发现问题再给予纠正,我想这个呢,这也说明他是经过挺充分的思考了。 孙:这种学生我觉得高一学生应该可以开展。如果是初中呢,自主学习方面可能有很多困难,但是作为一个高中生,特别是我们自然地理部分,有很多东西需要你自主去学习,才能收到有效的效果,不然的话呢,你什么东西都是有老师

13、指导你做,这样不能达到自主学习,自主学习首先老师要很巧妙的提出一个作为动力性的一个悬念,你要给学生创设一个悬念,让他很想去了解这个东西,那么老师这个时候呢,就怎么去引导你,去进入思考路子里去。 男1:对,设计一个新颖或者有趣的问题情景,首先应该让学生他想学,这是前提,然后呢,老师再通过一系列的讲解啊,或者说讲座,来解决学生自主学习不能解决的问题。 林:有人可能还会问到这样,就是说在这样自学情景下,老师的作用是什么,老师做什么了。有这么几种作用。 男1:你比如说你悬念的创设,那老师肯定要设计,但是你老师把东西扔给学生以后就不能放羊,有些老师就扔给学生,你讨论吧,但是老师没有估计到学生在思维的过程

14、中,会碰到什么样的困难,什么时候应该给他们铺垫铺垫,放一些东西,垫一个砖头,让他爬过去,你们老师这个时候要随时关注学生学习的状态,不能说是没有老师指导就可以。 林:就是及时解决学生提出来的问题,另外呢,学习结束以后,要有一个适当的总结。 男:给学生一个统一的认识。 男1:特别是学生发生不同意见争论的时候,我发现个别老师很不负责,你们各抒己见吧,这个也有道理,那个也有道理,究竟谁有道理,到下课还说不清楚,我觉得老师这时候必须要明确,你站在谁的位置,虽然你不能武断的这样,但是你要提出你的个人见解。 林:个人见解或者你帮助学生理清楚,这种观点它有什么道理,为什么这么认为,那种观点把它理清楚,让学生有

15、个正确的思维。 男:老师在总结比较当中,她自己有所体验,有所感悟。 男1:那种模棱两可的我特别反对。好听的我尊重学生,其实很不负责任。 林:我们在座谈里面还听到老师们讨论一个高一跟高三教学关系的问题,这个在实际中,也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问题。 男1:所谓高一,高三。你要清楚,是高一的什么,是高一的教学内容,所谓高三就是要把高三的学习方法都放进来,也就是说,一上高一就瞄准了高考,有很多老师处理这个教材,教法的时候,往往就会走捷径,它想一步到位,他们可能这样想,我现在高一就开使用备考的方式上课,我三年积累下来的经验,就很可能把高考的问题拿下来了。但是我想可能是恰如其反。 林:我想这问题可以这样思考,

16、我们两调线路思考,一条线路就是以文科生,孙老师和徐老师,我这么说合适不合适,一个是因文学学生为思路,他从高一到高三,这条线所想,那么就是刚才孙老师说的,他有一个把高三的学习,高三的内容放到高一,一步到位的问题,这是针对这部分,另外这部分呢,就是他不考地理,理科生,那么他在高一的时候呢,也要学地理,也就是他要完成一个高中基础教育这么一个任务,那么在这部分学生来说,或者是这样说,我们先不分文理,对一个高一的整体来说,他先有一个完成高中基础教育的任务,我们北京叫会考,其他省区可能叫学业审批考试,完成这个的,那么在这部分内容上,应该是相对没有高考那么难,或者那么深,内容,可以是以课程标准为基础,完成课

17、程要求的这些基本内容就行了,你要把高三放到高一来讲,肯定要考虑到高考的一些内容、方法,恐怕就会认为地增加了高一的教学难度,或者使学理的学生,他将来不考地理,他就会在高一的时候就觉得很没意思了。 男:我发现一些理科生很有意见,我将来又不高考为什么搞那么深的东西给我。 林:是有这问题。 男:而且使学生感觉到高一开始的时候就地理难学,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所以说也试图想一步到位,实际上我感觉这种愿望是好的,而实现起来是非常困难的,它因为在我看来在很多学校它脱离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实际。 男:过早地把高三的东西放到高一来,我觉得高一的学习方式和高三的学习方式是不同的,你高一是必须要形成一个获得知识的一个探

18、索过程,特别是你地理思维的养成,初中不说了,从高一开始就要锻炼学生这种思维的方式,思维的一些锻炼,那么高一的思维主要是知识的生成,而高三学生的思维那不是知识的生成,而是知识的巩固、归纳、总结,把它落实下来,那么你现在开始就又要打天下,又要坐天下,两者不可兼得的。而且现在高一学的东西,现在正学的东西未来三年后用的,你现在把今年的东西就塞给他,那三年以后发展到什么时候,要求相不相同,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你这样很可能误人子弟。 林:孙老师的意思就说即使是对文科学生来说,也不适宜从高一的时候就把高三的一些东西给班到高一来,也是一个打基础的时机。 男:这样的话学生实际不一样,学习内容不一样,学习的要求也

19、不一样,所以高一与高三的教学还是有区别的,因此一步到位的想法现在看是不切实际的。 男:启老师这个课我觉得他也举了不少例,就说气压带风带移动以后,对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都产生比较明显的影响,那么其中有一个我还要补充进去,就是西南季风的问题,因为季风,东亚季风这边就很明显了,就海陆,海陆热力性质引起的问题比较明显,而南亚的西南季风这个除了海陆性质之外,更重要一个主要的因素就是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我觉得这个还要把它补充进去。 林:对。 男:还有一个问题,他(23:58)引用了有一个龙口的季风问题,这个想法是很好的,但是也我老师提出来,对于季风的,东亚季风这种方向的变化和对气候的影响,让学生们课下去

20、探讨,老师上没有作课堂说给予一点提示。 林:就是没有像一般的老师那么上课讲这个东亚季风,刚才我们从他自己对这个课的介绍里面也听到了,他对这个问题也有自己想法,他认为季风的成因在前面讲气压带风带移动和海陆热力差异的时候,气压中心转换的时候他说实际上已经是把季风成因讲出来了,其实这个地方呢他就没有再重新一种教学去讲,当然这些问题我们都可以继续探讨,在教学实践中去摸索。 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就讨论到这儿,我把我们讨论的问题小节一下。 小节的第一点是想谈一谈启老师作为一名工作时间不长的老师敢于挑战自我,敢于对教学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且去积极尝试,这点我们认为是很好的,而且启老师的尝试也不是盲目的,我们在

21、这之前和他交流过,知道他不仅仔细研究了课标、教材和学生,也仔细研究了高考试卷,他对气压带风带教学的看法,其实在去年远程研修的时候就提出来了,我没有信到启老师真的就在教学中去尝试,去上这样的课,因为这个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也是有争议的问题,但是他这种积极探索教学的精神,正是课程改革所需要的。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方法本来是个很灵活的事,教师专业自主权的表现之一,就是教师有权利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当然因为教学的这种特殊性质,这种选择权是有限度的,它必须要在国家的教育方针、学校教育总目标这个框架下进行,必须能够对学生的发展有益,这点我们做老师的都很清楚,具体到我们地理学科教学

22、问题,还有个学生接受程度,课时等条件的限制。就拿我们今天研讨的气压带风带这个内容来说,气压带风带在地球表面为什么会这样分布,也就是它的形成原因,三圈环流的问题,并不是课程标准要求的,要不要讲,讲多少,怎么讲,教师完全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做出决定。之所以会出现比较多的争议,是因为讲这个内容会使课程的难度增多,而我们必修一的课时本来就很紧,难度呢本来就已经很大,不少学生的学习会因为增加了一些问题而产生困难,所以增加什么,增加多少,怎么讲就成了老师们都很慎重对待的事情。我们介绍启老师的课例,并不是说要求所有老师都按照启老师的方法去上,启老师也只是刚开始探索这个问题,相信他还会不断地去摸索,我们的目

23、的是通过分析这个课例,和老师们一起探讨如何思考和处理讲不讲三圈环流这类问题,所以希望老师们从这一讲中获得的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思路,从而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摸索出适合自己学生的处理方法。这是第二点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 第三点是关于三圈环流和类似这类知识的处理。很多老师都认为虽然课程标准没有要求,但三圈环流它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理解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这个课程标准要求的内容。当学生知道气压带风带分布形成的原理或者原因之后,才有可能避免学生去死记硬背,分布这个地理事实的知识,这点也体现了高中地理教学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等等的课程设计思想,这点是没有错的。如果我们根据这些考虑来设计教学

24、的话,为了缓和与课时的矛盾,而且突出课标要求的重点内容,我们可以借鉴启老师的一些做法,对也类的内容比如说三圈环流的知识做一些淡化的处理,而且我们还要注意这样的情况,我们补充某些成因性的知识,初中是希望这些知识能够减少,另外一些必学知识再学习和及以上一些难度,但是也可能补充的这些成因性知识难度要远远超过需要他去解释的那些必修知识,这种情况也是可能出现的。所以选择的时候就要慎重考虑,是不是要补充,有没有必要补充,以免让自然地理这部分的学习难上加难。就拿气压带风带的内容来说,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气压带风带分布的形成,我们需要补充三圈环流的知识,三圈环流是气压带、风带分布形成的成因性知识,但为什么会形成三

25、圈环流又需要我们补充它的热力原因和动力原因,那么热力原因和动力原因又是三圈环流的成因性知识,这时我们补充的就已经不是一个成因,而是加上了成因的成因,在这种情况下补充的必要性和补充的程度,加以老师们多加思考。这是第三个问题,具体的,关于三圈环流这些知识的补充问题。 第四点关于高一和高三的关系。虽然这并不是必修一特有的问题,但因为必修一的内容难度比较大,所以有必要在这里也做一些探讨。我们的基本看法是要以全体同学完成高中基础教务学习任务为出发点,来思考必修一的内容安排,不宜过早将高三,也就是为高考准备的这些学习的内容和方法呢放到高一,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呢对于那些即使将来会参加高考的学生落说,高一也

26、是打基础的阶段,过早地按照高三的学生教学对学生并不一定有益。这是第四点。 第五点我们探讨比较多也是关于学生的自学或者自主学习。有这么一种看法,一般认为呢比较难的内容不太适合学生自学,特别是我们必修一自然地理的一些东西,启老师这节课在这方面也有意识地进行了一些尝试,而且是把一些比较难的成因性知识教给学生,让他们自学,同时还设计一些活动来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怎么样,我在其他一些,比如说山东老师们的录像课里面,相同的主题这种课里面,也看到了类似的自学活动,大家可以在这方面继续探索,特别是如何设计好学案中的活动和问题。这些想法第2课 林:刚才我们看了戚老师课的一些片断,还有淄博老师对戚老师这节课的评议,

27、这里面谈到了一些,可能算有些争议吧,或者有不同意见的一些看法,比如说怎么理解课标,还有怎么在比较难的问题上组织学生的自主活动,我们先看一看课程标准对这个内容的要求,课标里是这么写的。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根据这个课标呢,我们看一看,戚老师他是怎么处理的。 孙:我觉得戚老师对这个课标的处理呢,是比较适合。无非就是四个要点,第一个要点,要明确气压带风带如何在地图上落实,以后呢,从图归纳出这个图的,气压带风带分布的状况,以及它的规律。在这个基础上以后呢,要联想到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垂直发生的移动,那么到这个地方为止,以后呢,进一步的

28、拓展,就是把这个知识怎么灵活运用到现实的一些气候方面,也就是说气压带风带这么个活动以后呢,对气候产生什么影响,戚老师对这个处理还是比较得当,不知道戚老师你怎么看。 徐:我非常同意,实际上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要让学生认识到对气候的影响,戚老师应该说对科学的理解,我感觉是比较到位的,他一开始雨林和荒漠的景观对比,然后呢来引导学生学习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的规律,最终解决这个问题,而且他用非洲角马的图片,然后他用非洲角马的迁徙进行分析,从这一点上来讲,他对教学重点的把握是非常准的。 林:也就是说他这节课对课标的理解,表现在这么几个方面,一个就是突出了气压带风带分布移动规律,对

29、气候的影响,那其实再深入一步呢,就更多的谈到了气候跟人类的关系,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其实它背后还有这么一层深的含义,另外就是他对教学重点的处理是比较得当的。他把重点放在了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和对气侯的影响上,那表现在什么地方呢,一个是刚才徐老师说的,他先用了两张图片,是表现气侯特征的图片,引入课程,一下就先把课的重点放在了这点上,这是一个表现,另外呢,他让学生用自学的方法处理了部分山川环流的内容,一般这个内容都是要老师一点一点给学生讲的。 孙:我觉得她处理这个三圈环流还是比较对的,因为三圈环流讲与不讲的问题,历来我们老师都存在很大的争论,有一些老师呢,怕不讲学生不懂,有一些老师说,课标没

30、要求,我就坚决不讲,那么讲与不讲往往就成了一个很大的不同的意见。那这就涉及到对课标理解的问题了,我觉得戚老师对这个东西的把握分寸还是比较合适的。他是不丢掉山川环流,她通过让学生自学的方法,把它该消化的,该理解的,如果你不明白再问老师,但是我觉得这个问题呢,还是要提到一下,不然的话呢,比如说你高气压带,低气压带,它怎么会出现一个上升,一个下沉,你从热力环流来说,可以啊,那两个都是很明显的,但是副热带和副极地那个地方,又怎么解释呢?如果心中没有三圈概念的话,他很费解。 徐:实际上三圈环流形成当中,热力环流是非常好理解,动力原因学生不好理解,但是三圈环流的形成呢,在课标中没有明确的要求,那么这样的话

31、,不宜作为教学重点。但是不涉及可能又不利于学生对这个原理的形成过程,所以戚老师还是涉及了。 林:涉及了,但是没有深入去讲,而是叫学生自学,而且我发现她在让学生谈他们自己学的结果的时候呢,也不是说系统一个一个讲,而是他让学生自选了一个风带来解释它其中的原因,这个也可以理解为他在重点处理上的一种做法,另外关于动力原因,戚老师自己也说了,他说这个动力原因呢,已经远远超出了高一学生的学生能力,所以她是把这部分做给学有余力的学生去研究,去钻研,这个也是他的一个想法。 孙:我要提醒我们其他老师,应该是多多参考一下戚老师的做法,又不要偏废,但是又不要把它拿出来喧宾夺主,我发现一些老教师,特别是没有搞过课改的

32、老师,谈到这个问题,好象很愤愤不平,发现你们现在搞课改,怎么连这个东西都丢了,那是最经典的东西,他不断讲三圈环流,从单圈环流,讲到三圈环流,以后还要学生记住,我觉得这样就喧宾夺主了。 林:有的老师可能这节课用上一小半的时间,比如四十五分钟的课他可能会用上二十五分钟来讲三圈环流,这个占的时间就很长了,可能老师们觉得,从老师自己感觉来讲,这部分讲起来是逻辑性非常强的一部分,可以讲的很精彩。 孙:老教师舍不得丢掉。 徐:对这个问题呢,现在咱们统一的想法是肯定要讲,但是讲到什么程度,怎样讲,可能还要再推敲,像对于动力原因,有老师建议,制造这样一个矛盾情景,动力原因像副热带地区它的气温比较高,按道理来讲

33、,应该也形成低气压,但是为什么形成了一个高气压,这样就制造出一种矛盾情景,学生就带着这个问题自己思考,自己阐述,可能老师再稍微点拨一下这个问题,不要搞的太复杂。 林:还是要根据学生情况,还要根据自己学校,老师的情况,想出一些适当的方式来处理这个问题。我们看戚老师她对课标的了解和对三圈环流处理上的一些特点。另外她的课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采用了学生自学的方式,刚才我们谈到了,自学的方式,那自学方式里面呢,我们从老师们座谈里面也看到了,大家注意到了,她使用的是学案,那学案在山东省,在北京现在被老师广泛应用了。 孙:很多主要是通过学案一来是明确这个课学习的方向,二来是能够把课堂的东西,能够巩固下来消化,

34、她是达到这样的目的。 徐:学案教学现在各地使用都比较普遍,学案教学有两个好处,首先它能转变老师的教学观念,由过去讲课变成导学,第二个呢,它能较好的引导学生开展各种教学活动 孙:我觉得用学案引导教学,还是要提倡的。它把一些不该过细讲的问题,用比较简单的一些练习把它落实下来就可以了,那至于一些比较重要的,需要探讨的问题,他也可以在上面做一些提示,对哪个东西需要探讨,提出探讨的方向,我们觉得这个学案比你空讲还是很有用处。 林:那就等于对教学内容先进行筛选,学生可以自己学,自己掌握的就交给学生,充分信任学生,比较难的,学生自学以后还是困难的模式。这个方法还是挺好的,另外呢,学案的设计,问题的设计等等呢

35、,像刚才孙老师提的问题,也是需要老师们仔细的进行设计,进行思考的,哪些部分我们可以采取填空啊,或者简单的问题做,哪些问题可以设计成一个稍微大一点的问题,比如说像这样的问题,气压带分布有什么规律,假如我问一个小的问题,学生就答,对称。老师又问,气压带分布还有什么规律,学生又答,相间分布,一点点的,引导这种问的方式,那么另外一种呢就可以问,请同学们总结一下气压带分布的规律,那么这两种问题呢,可能引导学生学习的时候,他的效果或者结果就不同。 孙:他的思维含量和思维价值就不同。 孙:那前者肯定是比较简单的,比如说你有不同层次的学生,那我就采用不同层次的问法,有一些是步步砌台阶让你上,有一些干脆一个大台

36、阶让你差过去,我提出一个比较中和的问题,它要求学生必须要有中和的思维,来一个中和的回答,这个难度就比较大一点,如果她一个小问题,一个小问题,让你弄清楚每个环节,以后串起来,现在有不同的教法,他问题的设计就要看对象你的要求怎么样,如果要求高,你就最好用综合式的问题,如果学生思维能力太低了,那你就要前面所讲的,局部的问题。 林:这个也是我们面一讲讲的问题,就在设计学生能力培养活动时候也可以有个梯度,比如开始时候我们可以多问一些小问题,给它拆开问,那么慢慢学,学到一定程度以后,我们就可以问一些综合性的问题,自己有个思考的空间。 孙:对,有一个思维的层次性问题。还有就是我注意到,现在学案的设计呢,我见

37、过很多的学案,它是简单的知识填空,或者填空加练习,如果是长期这样用的话,或者模式化,单一化的话,有一个问题。他们使学生的思维,在一个比较低的层次,这样我觉得长期固定的这样使用,可能不利于学生(13:22)。 徐:我觉得比较合理学案应该是两个要求都要有,一是最基本的基础要求,你该懂的,该扫过的,你应该用填空的方式,或者简单的问题,但是你这个学案里面,必须要引导学生向更高更深的方向发展,里面如何去思维,思维到哪个程度,必须提出比较明确的要求,这样两者结合起来才有效。 林:戚老师这课他可能就是这种方法,他用这种学案的方式,像孙老师说的,扫一下,把前面三江环流的知识他对以后学习有用的,就让他通过读书给

38、它解决掉,我想戚老师是这种方法,那么这时候就有人问了,说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学,他学的会吗,这种自学方式比较难,那么我看戚老师他还有一种做法,他检验了一下,他自学完了以后,他让学生上前面,用他自己制作的简易的教具,他检验了一下学生自学的成果或者是结果,发现问题再给予纠正,我想这个呢,这也说明他是经过挺充分的思考了。 孙:这种学生我觉得高一学生应该可以开展。如果是初中呢,自主学习方面可能有很多困难,但是作为一个高中生,特别是我们自然地理部分,有很多东西需要你自主去学习,才能收到有效的效果,不然的话呢,你什么东西都是有老师指导你做,这样不能达到自主学习,自主学习首先老师要很巧妙的提出一个作为动力性的

39、一个悬念,你要给学生创设一个悬念,让他很想去了解这个东西,那么老师这个时候呢,就怎么去引导你,去进入思考路子里去。 男1:对,设计一个新颖或者有趣的问题情景,首先应该让学生他想学,这是前提,然后呢,老师再通过一系列的讲解啊,或者说讲座,来解决学生自主学习不能解决的问题。 林:有人可能还会问到这样,就是说在这样自学情景下,老师的作用是什么,老师做什么了。有这么几种作用。 男1:你比如说你悬念的创设,那老师肯定要设计,但是你老师把东西扔给学生以后就不能放羊,有些老师就扔给学生,你讨论吧,但是老师没有估计到学生在思维的过程中,会碰到什么样的困难,什么时候应该给他们铺垫铺垫,放一些东西,垫一个砖头,让

40、他爬过去,你们老师这个时候要随时关注学生学习的状态,不能说是没有老师指导就可以。 林:就是及时解决学生提出来的问题,另外呢,学习结束以后,要有一个适当的总结。 男:给学生一个统一的认识。 男1:特别是学生发生不同意见争论的时候,我发现个别老师很不负责,你们各抒己见吧,这个也有道理,那个也有道理,究竟谁有道理,到下课还说不清楚,我觉得老师这时候必须要明确,你站在谁的位置,虽然你不能武断的这样,但是你要提出你的个人见解。 林:个人见解或者你帮助学生理清楚,这种观点它有什么道理,为什么这么认为,那种观点把它理清楚,让学生有个正确的思维。 男:老师在总结比较当中,她自己有所体验,有所感悟。 男1:那种

41、模棱两可的我特别反对。好听的我尊重学生,其实很不负责任。 林:我们在座谈里面还听到老师们讨论一个高一跟高三教学关系的问题,这个在实际中,也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问题。 男1:所谓高一,高三。你要清楚,是高一的什么,是高一的教学内容,所谓高三就是要把高三的学习方法都放进来,也就是说,一上高一就瞄准了高考,有很多老师处理这个教材,教法的时候,往往就会走捷径,它想一步到位,他们可能这样想,我现在高一就开使用备考的方式上课,我三年积累下来的经验,就很可能把高考的问题拿下来了。但是我想可能是恰如其反。 林:我想这问题可以这样思考,我们两调线路思考,一条线路就是以文科生,孙老师和徐老师,我这么说合适不合适,一

42、个是因文学学生为思路,他从高一到高三,这条线所想,那么就是刚才孙老师说的,他有一个把高三的学习,高三的内容放到高一,一步到位的问题,这是针对这部分,另外这部分呢,就是他不考地理,理科生,那么他在高一的时候呢,也要学地理,也就是他要完成一个高中基础教育这么一个任务,那么在这部分学生来说,或者是这样说,我们先不分文理,对一个高一的整体来说,他先有一个完成高中基础教育的任务,我们北京叫会考,其他省区可能叫学业审批考试,完成这个的,那么在这部分内容上,应该是相对没有高考那么难,或者那么深,内容,可以是以课程标准为基础,完成课程要求的这些基本内容就行了,你要把高三放到高一来讲,肯定要考虑到高考的一些内容

43、、方法,恐怕就会认为地增加了高一的教学难度,或者使学理的学生,他将来不考地理,他就会在高一的时候就觉得很没意思了。 男:我发现一些理科生很有意见,我将来又不高考为什么搞那么深的东西给我。 林:是有这问题。 男:而且使学生感觉到高一开始的时候就地理难学,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所以说也试图想一步到位,实际上我感觉这种愿望是好的,而实现起来是非常困难的,它因为在我看来在很多学校它脱离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实际。 男:过早地把高三的东西放到高一来,我觉得高一的学习方式和高三的学习方式是不同的,你高一是必须要形成一个获得知识的一个探索过程,特别是你地理思维的养成,初中不说了,从高一开始就要锻炼学生这种思维的方

44、式,思维的一些锻炼,那么高一的思维主要是知识的生成,而高三学生的思维那不是知识的生成,而是知识的巩固、归纳、总结,把它落实下来,那么你现在开始就又要打天下,又要坐天下,两者不可兼得的。而且现在高一学的东西,现在正学的东西未来三年后用的,你现在把今年的东西就塞给他,那三年以后发展到什么时候,要求相不相同,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你这样很可能误人子弟。 林:孙老师的意思就说即使是对文科学生来说,也不适宜从高一的时候就把高三的一些东西给班到高一来,也是一个打基础的时机。 男:这样的话学生实际不一样,学习内容不一样,学习的要求也不一样,所以高一与高三的教学还是有区别的,因此一步到位的想法现在看是不切实际的

45、。 男:启老师这个课我觉得他也举了不少例,就说气压带风带移动以后,对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都产生比较明显的影响,那么其中有一个我还要补充进去,就是西南季风的问题,因为季风,东亚季风这边就很明显了,就海陆,海陆热力性质引起的问题比较明显,而南亚的西南季风这个除了海陆性质之外,更重要一个主要的因素就是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我觉得这个还要把它补充进去。 林:对。 男:还有一个问题,他(23:58)引用了有一个龙口的季风问题,这个想法是很好的,但是也我老师提出来,对于季风的,东亚季风这种方向的变化和对气候的影响,让学生们课下去探讨,老师上没有作课堂说给予一点提示。 林:就是没有像一般的老师那么上课讲这个

46、东亚季风,刚才我们从他自己对这个课的介绍里面也听到了,他对这个问题也有自己想法,他认为季风的成因在前面讲气压带风带移动和海陆热力差异的时候,气压中心转换的时候他说实际上已经是把季风成因讲出来了,其实这个地方呢他就没有再重新一种教学去讲,当然这些问题我们都可以继续探讨,在教学实践中去摸索。 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就讨论到这儿,我把我们讨论的问题小节一下。 小节的第一点是想谈一谈启老师作为一名工作时间不长的老师敢于挑战自我,敢于对教学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且去积极尝试,这点我们认为是很好的,而且启老师的尝试也不是盲目的,我们在这之前和他交流过,知道他不仅仔细研究了课标、教材和学生,也仔细研究了高考试卷,他对气压带风带教学的看法,其实在去年远程研修的时候就提出来了,我没有信到启老师真的就在教学中去尝试,去上这样的课,因为这个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也是有争议的问题,但是他这种积极探索教学的精神,正是课程改革所需要的。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方法本来是个很灵活的事,教师专业自主权的表现之一,就是教师有权利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