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形象_第1页
古诗鉴赏形象_第2页
古诗鉴赏形象_第3页
古诗鉴赏形象_第4页
古诗鉴赏形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知识储备 1、人物形象类型 (1)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2、塑造方法 (1)细节刻画法。 (2)比兴牵引法。 (3)烘托渲染法。 (4)抒情寄托法。 (5)对比衬托法。 (6)通过事件来表现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题葡萄图(明)徐渭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注:徐渭,字文长,号青藤居士。天资聪颖,才华横溢,诗文书画戏剧俱佳,然而终生不得志于功名。 【方法点拨-答题步骤】 (1)塑造了什么人物形象(遭遇、性格身份)。 (2)结合诗句分析人物性格(结合表

2、达技巧)(展开)。 (3)形象表现出的意义(情感)。 【参考答案】 (步骤1)诗歌塑造了一个饱尝辛酸、怀才不遇而又狂放孤傲的老人形象。 (步骤2)首句既写出了已往生活的辛酸也写出了现状的落魄;但“独立书斋啸晚风”一句却写出了一派孤傲狂放的气概;三四句以“明珠”为喻,既指画中葡萄也指自己的超人才智。 (步骤3)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的傲视和激愤。【知识积累常见艺术形象举隅】 【课堂演练】 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诉衷情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难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参考答案】 (步骤1)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壮志

3、未酬、报国无门的抗金英雄形象。 (步骤2)诗中以“万里”“匹马”来表现人物曾经的金戈铁马,驰骋疆场,以“关河梦断”“泪空流”写出自己的年华已老又被弃置不用,“身老苍州”但仍“心在天山”,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 (步骤3)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因理想与现实格格不入的痛苦与愤闷以及强烈的爱国热情。 分析下诗的人物形象。(咏他人-咏自己)贫女秦韬玉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秦韬玉:应进士不第,在宦官田令孜府中做幕僚,后来被荐为工部侍郎。 俭:通“险”,怪异。时世:当代。白居易新

4、乐府时世妆:“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压金线:用金线刺绣。压:手指按住,刺绣的一种方法。 【参考答案】 (步骤1)本诗描写了一位哀伤、惆怅的贫女形象。 (步骤2)她风采优雅、品德高尚、勤劳能干,针线刺绣精巧,但生于蓬门陋户,伤叹无媒人可托,只能为他人作嫁衣裳。诗人把她放在与社会环境的矛盾冲突中,通过独白揭示她内心深处的痛苦。 (步骤3)诗人借她表达了因怀才不遇、寄人篱下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 【课堂小结-分析思路】 (1)读懂诗歌主旨(四看) (2)鉴赏的依据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 (3)鉴赏的角度所写人

5、物的身份性格、所写人物的思想感情、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 如何读懂诗歌、把握主旨? 四看 一看题目-题目定诗由; 二看作者-作者定诗风、明时代; 三看诗后注解-想象诗歌背景,联系当时现实; 四看关键语言-明主旨。 【练习】分析下列诗中塑造的陆鸿渐的形象。寻陆鸿渐不遇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答案】 (步骤1)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 (步骤2)前四句通过对家居城郊、野径桑麻、篱边秋菊的景物描写,显示了陆鸿渐隐居之地的幽僻、高雅,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

6、写出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 (步骤3)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课后练习】分析下面诗中塑造的诗人形象。独坐敬亭山 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答案】 全诗塑造了一个不与世俗同列,自由、闲适又有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众鸟之“高飞”与孤云的“独去”,写出了山静而空的特点,暗示了世俗对诗人的冷遇,表现出诗人自由而闲适的孤身生活;只有“相看不厌”的敬亭山才是自己惟一的知己。同时,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从而又写出了诗人孤独寂寞之中的傲岸倔强的性格。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鉴赏古代诗歌的事物形象

7、 复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1)细节刻画法(通过细节来刻画) (2)烘托渲染法(用环境来烘托) (3)对比衬托法 (4)比兴牵引法。 (5)抒情寄托法(直接发表看法或抒发感情) (6)通过事件来表现 古诗中的事物形象: 1、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 2、具有特定含义的形象| 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诗人通过这种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 答题示例 【例题】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早梅 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咏物诗答题步骤 (1)指出形象(物象)并概括物象的基本特征;

8、(2)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形象(结合表现手法); (3)点出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答案】 (步骤1)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 (步骤2)“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 (步骤3)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07年海南、宁夏卷) 小斋即事 刘一止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 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

9、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局:指棋盘。 问: 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6分)答: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的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具有特定含义的形象 答题步骤: 、形象特定含义 、本诗主旨或情感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 辛弃疾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简析鹧鸪在词中的意蕴。

10、答案:鹧鸪的叫声,“行不得也哥哥”,听了令人寒心。借此表达了他对前途的忧虑,也揭示了他的凄凉心境。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答: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问:“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

11、什么?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步骤二)。(2006年湖北卷14题)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凤城:京城。(1)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4分)答: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社会以及历史的感慨。(2

12、008年湖北卷14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8分)临 江 仙 宋侯 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方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宵中。 【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 侯蒙幽默诙谐。如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机智地应对别人的嘲讽。 侯蒙乐观自信。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他不自卑,而是想像成去“蟾宫”折

13、桂。 侯蒙志向高远。结句含意:等到我事业有成时,“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吧! 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上阕“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侯蒙词一样,都运用了“夕阳红”意象,但其象征意义各不相同,请作简要的比较。(4分) 侯词的“夕阳红”象征个人的时来运转,大器晚成。 三国演义开篇词的“夕阳红”象征历史的沧桑变化。咏物诗运用的是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以物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所以,凡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诗,往往都在对事物形象的描绘中寄寓诗人的思想感情和人生理想,因此既要分析诗中所描绘的形象,

14、也要分析诗中所寄寓的感情。 1、分析思路 欣赏这类诗时,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 2、鉴赏方法 鉴赏的依据事物形象的自然属性(事物特征)。 鉴赏的角度事物形象的社会属性(作者借此抒发的感情、表现的寓意等)。 鉴赏流程:物的外形特征物的神韵、品格诗人的理想情操(元)王冕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1)在这首诗中,诗人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2)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诗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15、感情? 答案:(1)梅花,突出了它耐寒,清高,报春的特点。(2)衬托,对比,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鉴赏古代诗歌的景物形象景物类型:q 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q 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q 色彩描写n 基本思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西 楼 曾 巩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

16、远去。这种壮美景象的描写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从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n (1)借助意象,品味意境。n 例1:下面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漫成一首 杜甫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n (1)选取了哪些意象?n (2)这些意象组合成了一种怎样的意境?n (3)表现了诗人什么情感?n 参考答案:n (1)明月、风灯、宿鹭静、跳鱼鸣四个意象n (2)诗中描绘江中月影近船;风灯在月下灯光显得冲淡柔和;月照沙岸如雪,夜宿白鹭团聚在沙滩上,睡得那样安恬;忽然船尾传来“拨剌”的声音,显然刚有一条大鱼跃出水面(以动写静),营造出清幽、静谧的

17、意境。n 洋溢着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界风物的热爱nnnn (2)把握画面,描摹图景nn 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 物象的组合方式;、画面色彩;、动、静态。例: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渭川田家 王维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n 此诗的核心字是什么?围绕这个字共写了几幅画面?n 答:核心字是“归”字(也可说是“羡”)。n 围绕“归”字写了五幅画面:q 落照牛羊归q 野老念牧童q 野鸡麦苗图q 蚕眠桑叶图q 农夫絮语图n (3)分析景物,概括作用。nn 例3:诗歌的开头两句的景

18、物描写,有何作用? 海棠 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n 答:诗歌的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两点作用:n (1)作者用正面和侧面结合的方法烘托渲染了一种空蒙迷离的境界和气氛。“袅袅”写其微风吹拂的动态,“崇光”是高洁美丽的;n (2)暗示出作者幽寂孤独的心理。n (1)乐景衬乐情,哀景衬哀情 n 例4:试比较下面两首诗,说说作者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赠别杜牧多情却是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n 第一首前两句直抒胸臆赞秋,一反传统悲秋题材。后两句描写白鹤冲

19、云,晴空碧霄等形象画面,境界阔大,色彩明丽,情调高昂。如果说那排云直上的白鹤是诗人奋发进取形象的写照,那么,晴朗的秋空正是诗人宽广胸怀、乐观向上精神的外现。 n 第二首写离筵寡欢场面。一二句叙今昔:以前欢聚多情,而今别去,转觉无情。三四句以暗淡的蜡烛垂泪的外在形象,暗写离人流泪的内在形象,引人联想到离人一往情深,难舍难分之态。n 这两首诗中,“排云白鹤”与“蜡烛垂泪”形象,二者在色调截然不同,前者是奋发向上的,后者是伤感愁苦的。所以我们从中感受到的内在形象情感也就截然不同。n 感知画面是基础,把握情感是关键,鉴赏诗歌形象时,要特别注意这两个环节。n (2)乐景衬哀情n 例5:谢亭送别 谢浑劳歌

20、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n 分析: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n 例6:绝句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n 分析: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后两句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n (3)哀景衬乐情n 例7:塞下曲n 李白n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n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n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n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借景抒情类规范的答题模式1、设题方向: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景物 画面 情怀 思想)2、解题模式Step1-描摹图景(切忌翻译原句)Step2-把握景物特点(萧瑟、凄凉、孤独、生机盎然、幽静、空灵、恬淡闲适、清新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