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模板集合9篇_第1页
关于《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模板集合9篇_第2页
关于《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模板集合9篇_第3页
关于《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模板集合9篇_第4页
关于《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模板集合9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关于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模板集合9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自然的语言教案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1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语 引入课题。同学们,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走进大自然,使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恰。今天我们学习的不是去领略大自然优美的风光,而是去探寻大自然的奥秘,学习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说明文。二、指名读预习提示,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三、学习字词。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衰草连天 鬓毛 连翘翘尾巴差异 差遣 差劲参差观测道观 播种 耕种落叶一丢三落四 落枕萌发 翩

2、然 孕育 簌簌销声匿迹 风雪载途四、在5分钟之内快速阅读一遍课文,并写出阅读提要。第1至3自然段:从丰富的物候现象入手,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第4至5自然段:举例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第6至10自然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即纬度因素、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第11、12自然段: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五、齐读第1至3自然段,根据下列问题评点课文。思考题:1每个自然段写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2文章开始从丰富的物候现象写起,作者离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文中哪些词语用得既准确又生动?有何作用?(在书上作好评点。)(一)先总结三个自然段的段意第1自然段:按春、夏、秋、冬的顺

3、序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第2自然段: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第3自然段: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二)着重评点第1、2自然段的语言,体会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的写法及作用,理解、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事物的表达技巧。1先检查学生的评点情况,并抽查学生讲析第1、2自然段中准确、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的作用。2在学生评析的基础上,教师作些讲评或归纳。3第1、2自然段词语评点如下,仅供参考。写春:大地苏醒冰雪融化,苏醒将大地拟人化,展现一幅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色。融化写出了冰雪的动态,暗示着春暖花开的美景,透露着暖暖的春意。萌发描写小草、树芽生长的情态,显示出草木的生机和活力。次第写出百

4、花竞相开放、争着报春的热闹情景。这些词语描写春天景色很有层次,用词非常典雅。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美丽画卷,美不胜收。写燕子翩然归来,植物孕育果实,自然过渡,描写了夏季的景色。翩然写出了小燕子轻盈飞舞、活泼伶俐的情态,透露出喜爱之情。孕育将植物写活了,形象地写出了夏季植物的茂盛、茁壮之态。写秋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准备迎接叶子籁籁落下销声匿迹描写了昆虫(准备)为过冬作好了一切准备工作,写得有情有感,十分形象。衰草连天描写出秋天萧条冷落的情景。迎接一词将秋天写得很有情趣,好像是位知冷知热、善解无意的天使。簌簌写飘飞的落叶,有声有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用风雪载途写寒冬,一词传神,表

5、现出冬天风狂雪灾,寒气逼人。以上这些词语,典雅、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如一个个电影镜头,把大自然写得神形兼备,为下文用拟人手法写大自然的语言作了准备。这些描写,精彩纷呈,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生动鲜活的四季风花图画,令人目不暇接。第2自然段一开始并未直接解释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而是从草木候鸟两方面举例说明物候现象同农业生产的关系。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先写开花早的杏花、再写桃花,很有条理。这些都照应了上句的草木。而传语暗示与语言有关,且将杏花、桃花拟人化,十分亲切可爱。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把布谷鸟的鸣叫写成

6、唱歌,拟人形象,把布谷鸟的叫声写得很有音韵节奏,给人以美妙的享受。这一段由杏写到桃,从植物写到动物,最后才对大自然的语言作出诠释,即:花香鸟语,草长芬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条理十分清楚。六、本课小结。这节课我们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第1、2自然段的语言进行精点精评,从中我们体会了说明文中也可以对事物进行准确、生动、形象的描写,这既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也增强了说明的文学性。这种寓说明于描写之中的写法值得我们学习。七、朗读并背诵第1自然段。八、布置作业 :1背诵第1自然段。2将第1至3段的有关词语抄下来,作好词语的积累。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复习上节课内容,抽查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学

7、习第 4至第,12自然段。教学形式:3至4个学生组成个学习小组,根据老师提出的思考题自学课文内容,然后集中讨论,交流学习体会。再从若干组中选派若干名同学作代表上讲台讲课,听后互相评议,教师适时点拨,最后归纳小结。自学思考题:(出示小黑板)1用自己的话概括第4、5、7、B、9、10、11、12自然段的主要内容。2文中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了哪些例子?各用来说明什么问题?3第7、8、9、10段分别说明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这四个因素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能否打乱顺序?为什么?4研究物候学有何意义?学生自学15分钟,讨论、交流10分钟,派代表讲课15分钟,教师归纳小结5分钟。(一)概括

8、段意第4段:介绍物候观测的手段和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第5段: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第7段: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是纬度的差异。第8段: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第9段: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第10段:物候现象来临的第四个因素是古今的差异。第11段:研究物候学的意义。第12段i加强物候观测,促进农业生产。(二)体会本文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的作用。1 北京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第5段)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更

9、有说服力。2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所以(第7段)举例说明纬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3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旬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第8段)举两例说明经度的差异是怎样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4山地秋冬两季,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第9段)举例说明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5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几天。(第10段)举例说明古今差异对物候的影响。举例

10、子是常用的说明方法,它往往能深入浅出,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通俗易懂,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解说得很清楚。(三)说明的顺序。第7段至第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由主到次,由空间到时间的顺序来说明的,顺序不能打乱,因为这是按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来说明事理的,否则就会不合逻辑、事理。(四)研究物候学的意义。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有四点: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二、教师归纳小结。这堂课采用这样的形式,意在调动大家自觉学习、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会学的目的。从效果来看,大家都动

11、了脑、动了笔、动了口,并且大家互帮互学,想必是有很大收获的。希望大家像这堂课一样主动地学习,学会求知。三、布置作业 。课后作一次社会调查,通过调查,你发现还有哪些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试举例说明。(农谚也行,但要做适当的解释。)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2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2个生字;理解4个新词语的意思。2、能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能仿照例句用“只要就能”写句子。3、能背诵课文。4、能用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阅读课文,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所介绍的科学知识,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二、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用“只要就能”写句子。三、教学难点:用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阅读课文四、教学课时:2

12、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会本课的2个生字,理解“准是”等词语的意思;2)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朗读和背诵2-6节。3)能用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阅读课文,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所介绍的科学知识,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二、教学过程:1、揭题激趣范读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会说话的灯,不仅灯会说话,大自然也会说话呢!大自然在说些什么呢?2)师范读课文。3)学生交流。2、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1)自学生字词2)读通课文,要求正确流利。3)质疑问难。4)自学检查。给多音字注音:假如请假假装弄虚作假病假组词:雁( ) 编( ) 逗( )燕( ) 偏( ) 豆( )抽读课文,正音。质疑释疑。3、再读

13、课文,学习2-6节1)说说这首诗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用“-”划出,他们都说些什么?2)学生交流归纳,教师板书。观察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晴天蚂蚁忙着搬家出门要带雨伞蝌蚪在水中游泳春天来到人间大雁在编队南飞秋天已在眼前3)课文是怎样用生动的语言介绍的?选择自己喜欢的一节诗研读、体会。4)根据交流随机点拨:第2节: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准是”,用“因为所以”说一句话。第3节:用“因为所以”说一句话。第4节:理解比喻句,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第5节:理解“编队”及比喻句,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第6节:结合插图理解“年轮”。5)朗读2-6节,尝试背诵。6)讨论;大自然的语言与人类生活有什么

14、关系。4、作业1)完成作业本3、5。2)收集信息:你平时还观察到哪些大自然的语言。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理解“假如、视而不见”等词语,仿照例句用“只要就能”写句子。2、学懂1、7节,懂得平时要注意观察大自然的变化并要勤动脑勤思考的道理。3、背诵课文。二、教学过程1、复习检查1)检查词语:独立完成作业本12)有感情朗读2-6节。2、学习1、7节。1)自由朗读,思考:怎样才能发现和看懂大自然的语言呢?2)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假如、视而不见”等词语的意思。3)齐声朗读1、7节。4)背诵5)完成作业本43、信息交流,仿写诗句1)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2)学生交流,教师板书。3)研究写法,仿

15、写诗句。4)学习交流片段。4、作业1)背诵全文。2)完成作业本63)尝试写一首大自然的语言(自选)5、板书大自然的语言观察到什么知道了什么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3预设目标:1、感受大自然无穷的奥秘和乐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2、读懂课文中介绍的五种大自然的语言,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补充,仿写诗歌。收集有关天气变化的谚语,丰富自然科学知识。3、初步掌握阅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背诵课文。4、学会本课2个生字,理解4个新词语的意思。能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能仿照例句用只要就能写句子。教学重点:初步掌握阅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背诵课文。读懂课文中介绍的五种大自然的语言,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补充,

16、仿写诗歌。收集有关天气变化的谚语,丰富自然科学知识。根据课文特点进行字词句篇的积累。教学难点 :感受大自然无穷的奥秘和乐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培养观察思考、探究追问的品质。能初步掌握阅读科普文章的方法,独立阅读。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初步掌握阅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懂课文中介绍的五种大自然的语言,感受然无穷的奥秘和乐趣。2、学会本课2个生字,理解4个新词语的意思。能有感情朗读课文。一、引入新课出示课题(14、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究竟有哪些语言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篇科普文章。回忆阅读方法,归纳阅读思路: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科学知识(大自然的语言)?是

17、怎样介绍的?了解这些科学知识跟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二、学生自学学生按照预习常规及其本课学习要求进行独立学习或小组学习,学习要求可如下:1、读通课文,正确朗读生字,注意多音字的读音。2、提出不懂的问题。3、思考(讨论):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科学知识(大自然的语言)?是怎样介绍的?三、交流自学情况1、质疑解疑理解准是、编队、年轮、视而不见等词语的意思,以及诗句的意思。2、读懂五种大自然的语言所传达的科学知识。学习26段。填写下表:观察到的现象 大自然要告诉我们白云飘得高(低) 明天晴(雨)蚂蚁搬家 天快要下雨了蝌蚪在水中游泳 春天来临大雁编队南飞 秋天来临大树的年轮树龄作者是怎样介绍的?这篇诗歌

18、中有哪些句子你觉得特别好的,好在哪里?(结合谈体会,有感情读好这篇课文)3、学习课文1、7段怎样才能发现和读懂大自然的语言呢?读读第1、7段。这语言到处都有,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大自然的语言并不难懂,只要你肯观察思考。假如你害怕动脑筋,那就常常会视而不见。四、补充拓展1、你仔细观察过大自然吗?还有哪些语言,你看懂了呢?2、续写上表,以小组为单位比赛。3、交流各组表格。五、巩固字词、熟读课文六、课外作业1、收集有关天气变化的谚语,下节课全班交流2、背诵课文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交流天气变化的谚语,丰富自然科学知识。仿写诗歌一节或几节。2、熟练背诵课文,巩固字词。3、能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能仿照例

19、句用只要就能写句子。一、巩固字词、检查背诵1、听写部分词语、句子。2、检查课文背诵情况。二、交流收集的气象谚语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谚语,学习部分谚语的意思。例如:朝有棉絮云,下午雷雨鸣。(夏天,晴空中有时出现如棉絮的云,大小不等,高低不一,叫絮状高积云。它是在三、五千米的高空,潮湿空气层极不稳定的条件下形成的。到下午,因地面受热,低层大气也处于不稳定状态,伴随这种云将出现打雷下雨的'积雨云。故这种棉絮云在夏天的早晨出现,可以知道午后将有雷雨。)三、根据学生收集的谚语,仿写一节或几节诗歌。(其中第2、3段,第4、5段段式相同,可仿写参照。)四、完成练习1、改写出示课文中的两个反问句,说说句

20、子的意思。仿照例句,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完成作业 本中相关作业 。2、仿写只要就能的句子。3、完成作业 本中的练习五、课外作业1、编写谚语小报。2、根据自己的喜好,上网了解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4【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按照要求筛选课文主要信息;2、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3、理解逻辑顺序在说明中的作用;【教学重点】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教学难点】逻辑顺序在说明中的作用【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引入一:视频春季景象(春季画面中可出现渐渐融化的积雪、竞相开放的桃花、新吐绿芽的柳枝、匆匆筑巢的燕子等)夏季景象(可出现亭亭玉立的荷花、翩翩起舞的蜻蜓、振翅高歌的蝉等) 秋季景象(翻飞的

21、黄叶,怒放的菊花、如火的枫叶等)冬季景象(呼啸的北风、枯树、飘飞的大雪)提问:刚才这段图像分别展现了哪些季节的景像?你是依据什么判断出来的?学生发言,教师点评后,顺势新课的学习。屏示:大自然的语言引入二:电脑多媒体(视频播放一段以花为主图像,并配以优美舒缓的音乐,在画面依次出现下列诗句,待学生填空后,再用鼠标点击括号处,再显示出红色字体标注的答案。)1、完成下列诗句填空: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

22、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2、设问:上述诗句分别是写哪个季节的?你从诗句中哪些意象中推断出来的?从中你有何体会?3、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引入本课的学习。引入三:视频播放竺可桢资料片:建议片中可从浙江大学校园风光播映,并依次出现浙大校园中的竺的铜塑像,然后逐次出现有关反映竺可桢的生活、科研及其学术著作组成的资料片(更多照片资料请查看浙江大学百年发展史人物篇中“竺可桢”栏目)在播放过程中,可渐次将下列竺可桢简介滚动显示:竺可桢(18901974)中国科学院院士,气象地理学家。我国近代地理学和近代气象学的奠基人。所从事的科学教育、科学组织领导与科学普及工作,都有杰出的

23、成就。特别是关于台风眼的机制、台风的分类、东亚天气类型、中国季风气候、高空风向与天气预报的关系,中国气候区划、气候与农业丰产的关系,物候学、气候变化以及天文学方面的二十八宿的起源问题等研究,都有重大创新,达到国际一流的水平。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地学系,成为当时培养地学英才的摇篮。以求实精神领导浙江大学工作,培育了多方面的人才。对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有许多精辟的理论见解和实际领导经验,培育了许多优秀人才。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重要著作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物候学(合著)、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国气候概论等300多篇,

24、并留下1936年1月1日至1974年2月6日共38年又37天的日记,约900万字。记有自己的言行、感想,工作上的主要情况和科学界的重要史料,体现了正直的为人和严谨的治学精神。逝世后,人民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相继按年份出版日记,共分5册,约320多万字。这在我国科学家中是第一次。引入四:故事引入请学生齐背王之涣凉州词教师谈话:同学们可知道,有位科学家却认为诗中“黄河远上白云间”一句中的“河”字应为“沙”字,并用翔实的资料对其进行科学的考证,得到学术界的推重;此外,这位科学家还运用自己的科研成果校正了古诗存在的一些错误,这位科学家就是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著名科学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

25、5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识记词语(略)。2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3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能力目标:1训练做读书摘要的能力。2训练生动形象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能力。情感目标: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教学建议一、课文主旨文章通俗生动地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二、段落结构本文作者围绕物候这个中心介绍了四个方面的问题,课文因此也可划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l3),说明什么是物候、物候学及其研究对象。第二部分(45),

26、说明物候研究对于农业的重要性。第三部分(610),逐项说明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各个因素。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三、层次分明的结构顺序文章首先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用短短百十来字,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况,既生动形象,又高度概括,自然引起读者的兴趣,使人对物候学有了直观的认识。接着,作者再以具体现象作例,以“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和“花香鸟语,草长莺飞”这样典雅而富有概括性的语言,告诉读者,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第三段,作者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等问题。这就是由表及里的说明。第四、五段,话题引到农业上,

27、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这两段实际上与文章最后形成了照应。文章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有条有理;一个设问句下有“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清楚。值得注意的是,每一个问题,都有举例,这样文章就有说服力,也容易让人明白。文章最后两段,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首先”“对于”“还可以利用”“也可以利用”四层意思,有轻有重,突出了物候学在四个方面对于农业的重要意义。最后,再次突出“大自然的语言”,与课文第一部分照应。全文条理分明,介绍的物

28、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深刻的印象。四、科学性与趣味性的结合本文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对于一般读者,尤其是文化层次较低、科学知识较少的读者来说,物候学不是一门容易懂得的科学。而文章正是要写给这样的读者看的。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充分考虑读者对象,采取了以下策略。第一,抽象的事物尽量形象化,把丰富的、不易理解的物候现象比做“大自然的语言”,使读者容易接受。文章取名“大自然的语言”,本身表明这是一篇寓抽象于形象的科普文章。第二,作者在行文中尽量少用专门术语,而用大众都能理解的词句来表达,并在阐述每一个问题时都有举例,把物候学知识介绍得一清二楚,便于读者掌握。第三,大量运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

29、册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二,来自网!用优美词语、描写性语句和修辞手法,使本来枯燥的事情变得生动形象。总之,这是一篇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很强的科普佳作。五、生动的说明和典雅的用词开头一段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这是一种描写的方法,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四季风景画。“大地”“苏醒”是拟人的笔法,再用“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两个结构相同的四字句配以一个长句,具体描述大地的“苏醒”,同时给人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次第”用得非常典雅。“燕子”是“翩然归来”,活泼伶俐的小燕子的形象一下子就浮现在眼前。变黄的树叶在秋风中是“簌簌”地落下来,有声有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此外,“北雁南

30、飞”“田间草际”“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语,典雅、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如一个个电影镜头。“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又是拟人的手法,把大自然写活了,为下文用另一个拟人“大自然的语言”做准备。最后,作者用“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八个字概括这一段的四季更替情况,极其简洁。总之,作者在第一段运用的优美词语,美不胜收,使人目不暇接,以这些优美词语为主,又构成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简直像一篇写景散文的开头。第二段的“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和“花香鸟语,草长莺飞”两组词,一句四字,极其概括、雅致,文气扑面。这一段更让人注意的是拟人手法的运用:“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

31、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三句话中“传语”“暗示”“唱歌”把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写活了。这样写的效果,是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六、抓住重点进行教学的有关建议本文的学习重点是概括要点和学习语言,必须扣住这两个重点进行教学。概括要点就是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能够用课文中的话或自己的话概括文章有关的内容要点,比如,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影响物候的因素有哪些,物候观测对于农业有什么意义,等等。学过本文之后,对每一个问题的答案,都要使学生能够用一两句话概括出来。而学习本文的语言,主要是学习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特别是第一

32、、二段描写四季景象的语言,要指导学生把它们积累下来,并学会运用。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示例1一、导入新课由复习学过的文体导入说明文学习。二、通读全文,概括内容学生自读课文后议论回答,然后教师明确:本文给我们介绍了有关物候的知识及研究它的意义。三、划分结构层次,理解本文说明的条理性1本文围绕着物候这个中心给我们介绍了哪些方面的知识?全文可划分为几部分?学生讨论,教师指名回答,然后教师归纳总结:本文作者围绕物候这个中心给我们介绍了四个方面的问题,课文因此也可划分为四部分。(略)2再问:以上四个部分的说明采用了什么样的顺序?学生讨论,教师提问后小结。作者在介绍物候现象时采用了这样一种逻辑顺序:先提出本

33、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说明它取决于什么因素,最后说明研究它的意义。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识规律,同时使得文章很有条理性。这种条理性不仅表现于文章的整体,而且也表现在文章的局部,3请大家快速阅读第三部分“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说明的?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课文在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是按照由主到次的说明顺序来安排的,在行文上使用了“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教师提示:我们读一部小说,总是先读到前面的“提要”。提要是对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内容全貌做极为简要和概括的说明。有时我们还经常读到摘要。摘要,顾名思义就

34、是对原文的要点进行摘录。写摘要和写提要有相同的地方,即都是抓住要点,写成文章。不同的地方是提要用自己的语言对原作的内容全貌作简要的概括说明,而摘要却是在不损害原作内容的前提下,摘录原作的要点,将原作的主要内容准确地按原作的顺序写出来,不掺进自己的观点和评论,但为使上下文连续,可适当加上一些词语,原文有的句子太长可取其主要成分。学生写完以后,教师把预先准备好的投影仪展示出来,供学生参考。(略)四、总结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向人们介绍事物本质特点的一种文体。写说明文应按照一定的顺序,使文章有条理性。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说明文向我们介绍的是物候学的知识,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物候景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物候

35、现象的特征、成因和意义。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检查作业。叫学生回答上节课布置的作业。二、理解本文说明的生动性1.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读前三段课文。2.理解题目的含义。问:“大自然的语言”指什么?课文为什么以此为题?学生讨论,回答。第二段结束时说:“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营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第三段开头又说:“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可见“大自然的语言”是指“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物候现象。作者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比做大自然的语言,显得形象生动。课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作者是经过一番认真构思的。首先在课文第二段中有“传语”、“暗示”、“唱歌”等词语,将大自然人格化了,生动

36、含蓄地揭示了物候现象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其次,“大自然的语言”概括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给人以形象生动的印象。说明抽象深奥的物候学知识,从生动丰富的自然现象说起,精彩动人地展示出一幅四季风景图,使人容易对其产生兴趣,也符合人们由表及里认识事物的过程。3.理解课文生动形象说明事物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6教学目的:1、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2、学会概括文章内容要点。学习重点:1、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2、学会概括文章内容要点。教学难点: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及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学习过程:一、课前写话、引入新课:请学生描写当天天气。并请学生发言。二、学

37、习课文第1、2、3段品味语言一研读第1自然段。1、作者在写四季时抓住了各季节哪些特点?试说一说。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明确: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繁花“次第开放”;夏天“植物孕育果实”;秋天“果实成熟”,“叶子渐渐变黄”,“簌簌落下”;冬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风雪载途”。2、我们学过多诗句,都有明显季节特征,你能不能写出描写这四个季节的一两季诗句。参考:春天几处早莺争暧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夏天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秋天晴空一鹤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冬天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其中“早莺争暧树”、“新燕啄春泥”等是春天的信息,大自然就是这样,以它独特的语言和我

38、们交流,只要认真倾听,你就能听懂“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3、你觉得哪些词语准确生动地写出了季节特点?请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自由发言。参考:(1)“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态;(2)“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3)“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4)“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肃杀;(5)“载”,即充满,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二、研读第二自然段。1、学生齐读第2 段。提问:课文中写道:“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句话

39、:也可以改作:“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大自然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唱了,也好像大自然在催促要赶快割麦插禾。”请学同们看看这两句话有什么区别,你认为哪句好,为什么?学生思考,讨论,交流(1)区别:第一句只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第二句采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方法。(2)认为第一句好,句子形式有变化,活泼。第二句子整齐美。三研读第3段请一学生朗读,思考: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讨论明确:物候“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学“利用物候知识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我们这篇课文,介绍的就是物候学知识,为什么不用 “简介物候学”,“

40、物候学与农业生产”作标题,而用“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明确: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而另两显得呆板、乏味。三、练笔:二选一(1)把你课所写的短文进行再加工。别忘了运用一些修辞方法。(如比喻、拟人、排比)(2)从下边词语中任选五个写一段话。苏醒 冰雪融化 草木萌发 销声匿迹 周而复始 花香鸟语 草长莺飞 翩然归来 风雨载途教学后记: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7一、导入新课由复习学过的文体导入说明文学习。二、通读全文,概括内容学生自读课文后议论回答,然后教师明确:本文给我们介绍了有关物候的知识和研究它的意义。三、划分结构层次,理解本文说明的条理性、本文围绕着

41、物候这个中心给我们介绍了哪些方面的知识?全文可划分为几局部?学生讨论,教师指名回答,然后教师归纳总结:本文作者围绕物候这个中心给我们介绍了四个方面的问题,课文因此也可划分为四局部。(略)、再问:以上四个局部的说明采用了什么样的顺序?学生讨论,教师提问后小结。作者在介绍物候现象时采用了这样一种逻辑顺序:先提出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说明它取决于什么因素,最后说明研究它的意义。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识规律,同时使得文章很有条理性。这种条理性不只表示于文章的整体,而且也表示在文章的局部,、请大家快速阅读第三局部“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作者是依照什么顺序来说明的?学生讨论回

42、答,教师小结。课文在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是依照由主到次的说明顺序来布置的,在行文上使用了“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教师提示:我们读一部小说,总是先读到前面的“提要”。提要是对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内容全貌做极为简要和概括的说明。有时我们还经常读到摘要。摘要,顾名思义就是对原文的要点进行摘录。写摘要和写提要有相同的地方,即都是抓住要点,写成文章。不同的地方是提要用自身的语言对原作的内容全貌作简要的概括说明,而摘要却是在不损害原作内容的前提下,摘录原作的要点,将原作的主要内容准确地按原作的顺序写出来,不掺进自身的观点和评论,但为使上下文连续,可适当加上一些

43、词语,原文有的句子太长可取其主要成分。学生写完以后,教师把预先准备好的投影仪展示出来,供学生参考。(略)四、总结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向人们介绍事物实质特点的一种文体。写说明文应依照一定的顺序,使文章有条理性。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说明文向我们介绍的是物候学的知识,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物候景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物候现象的特征、成因和意义。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检查作业。叫学生回答上节课安排的作业。二、理解本文说明的生动性、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读前三段课文。、理解题目的含义。问:“大自然的语言”指什么?课文为什么以此为题?学生讨论,回答。第二段结束时说:“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营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第

44、三段开头又说:“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可见“大自然的语言”是指“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物候现象。作者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比做大自然的语言,显得形象生动。课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作者是经过一番认真构思的。首先在课文第二段中有“传语”、“暗示”、“唱歌”等词语,将大自然人格化了,生动含蓄地揭示了物候现象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其次,“大自然的语言”概括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给人以形象生动的印象。说明笼统深奥的物候学知识,从生动丰富的自然现象说起,精彩动人地展示出一幅四季风景图,使人容易对其发生兴趣,也符合人们由表和里认识事物的过程。、理解课文生动形象说明事物的特点。课文第

45、一段可以说是对题目的解释和具体化,本段语言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哪些词语用得好?学生讨论回答。本段具体描写了“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语言生动、优美、形象,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美妙的四季图。写大地回春,用了拟人手法,“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写燕子归来,用“翩然”形容,给人以轻快敏捷的感受。写秋天植物叶枯落地,用“簌簌”一词,写昆虫用“活跃”和“销声匿迹”对比,令人仿佛置身于肃杀的秋天之中。这些贴切生动的词语或状其具体情态,或概括其总体特征,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受。恰当贴切地解释了“大自然的语言”。、口头作文(略)三、学习举例说明、导入:本文在说明事物时除了条理清楚和生动形象以外,还有一个特点

46、是采用了举例说明的方法。举例子可以将一些笼统深奥的事理形象明了地说出来,令人容易明白。请大家将课文中的例子找出来。学生快速读课文,寻找文中的例子。教师指名回答。然后补充说明。、本文在举例时常用“例如”之类的用语。请同学们看看,这样的用语还有多少?有没有不用的?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教师指名回答,然后明确:这样的用语,课文中还有“下面是一个例子”、“如”、“又如”等。也有不用的、如第二段举了“杏花开和布谷鸟来了”三个例子都没有用。、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在说明经度差别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了两个例子,这有必要吗?为什么?学生讨论、举手回答。明确:举例多少应根据需要而定,容易明白的就不举或只举一

47、个例子;不容易明白的就要举两个乃至更多的例子。本文在说明经度差别对物候的影响时举两个例子很有必要。因为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地区冬天温和,这是人所共知的。若依此来推论,春天会来得早,但事实上是春天反而来得迟,且又寒冷。举两个例子说明,才干使人对此确信无疑。四、总结扩展、请学生谈谈学习本课以后的感受。、教师总结。五、安排作业(略)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8教学要求大自然的语言1学会9个生字和11个词语,认识6个字。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从而了解一些自然现象,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指导朗读课文,从读中知道课文中

48、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指导识字、学词。难点:学生对有些自然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语句较难理解。课前准备1课文及有关大自然的课件、朗读课文的录音带。2到郊外等自然景区游览:看有关大自然的电视节目等。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初读课文1浅显简明的导语出示课题后,相机进行生字“语”的教学。2教师范读(或放录音读),学生静听,初步感知课文内容。3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读生字。(给足时间,照顾差生)4自由读课文,读后在课文中找出9个生字和6个要求会认的字,反复拼读,读准为止。5检查生字读音:同桌互读互查,教师利用不带拼音的字卡采取开火车、指名读、互相帮等多种形式进行,重点检查“仔、那、永、

49、诉”的读音。6自由读全文,要求读正确。7大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用序号标出节次。二、指导读好一、二、三节1学读第一节。(1)教师范读。看课件:以春天为背景,蝌蚪在水中游动;大鱼跃出水面;雪山、三叶虫化石等自然现象揭示自然奥妙的片断。(2)学生自由练读。(3)小组讨论:通过看插图、结合课前的郊外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是怎么知道的?(4)全班交流:相机处理“说话、语言、仔细观察、发现”等词语。1/2 1 2 下一页 尾页(5)个人自由反复练读,同桌互读互评;指名读。(6)全班齐读第一节。2学读第二节。(1)先自由读,再指名读。(2)看课件:春天的背景,小蝌蚪在水中游来游去。(3)指名读一句,

50、(贴小蝌蚪图)范读,齐读。(4)启发学生想像讨论:小蝌蚪在说什么呢?(相机进行口语训练)(5)师生合读。师:这是大自然的语言:生:春天已经来到人间。(6)学生反复练读,同桌互读,从读中知道这一节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人们看到水中游着的蝌蚪,就会知道春天到了。(7)看课件:春、夏、秋、冬各季节特征的片断,加深扩展学生的感受,以帮助突破难点。(8)反复练读,指名读、评,最后齐读第二节。(9)齐读一、二节。3学读第三节。(1)指名读第三节。(2)看课件:真实图像:大鱼及其鱼鳞的特写。动画:小鱼渐渐长成大鱼,鱼鳞上的圈圈逐渐增多。(配以简单讲解)(3)自由练读,思考:这一节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它告诉了

51、我们什么?(4)自由练读,同桌互读,指名读,评后齐读。(5)讨论: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6)看课件:树的年轮与年龄。(7)齐读一至三节。第二课时一、指导读好第四、五节1学读第四节。(1)指名读第四节。(2)看课件:“三叶虫”化石的特写,简介。出现词语“化石”,读词语“化石”。看课件:海洋逐渐演变成雪山。简介“三叶虫”化石年代久远,出现词语“古老”,读词语“古老”。三叶虫是生活在海里的微生物,可是现在是在哪里找到它的化石的?指名读第一句。范读,齐读。这是在告诉人们什么?指名答,读第二句,范读、齐读。(3)自由试读第四节。指名读、齐读。(4)这个奥秘是大自然告诉我们的。出示词语“告诉”,读词。大自然还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些奥秘看课件:动物化石(恐龙蛋等)、植物化石。2学读第五节(1)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太奇妙了,我们怎么才能发现它的语言、读懂它的语言呢?(2)指名读最后一节。读词语“粗心大意”、“永远”。(3)范读第五节,必读。(4)总结:不爱学习,总也看不懂大自然的语言;粗心大意永远也看不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