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的针灸特色_第1页
张仲景的针灸特色_第2页
张仲景的针灸特色_第3页
张仲景的针灸特色_第4页
张仲景的针灸特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张仲景的针灸特色王家瞥关键词: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针灸特色张仲景不仅是一位擅长外感杂病的内科医生, 还是位具 有相当造指的针灸专家,整部伤寒杂病论涉及到针灸的条 文共有69条。张仲景针灸法直接继承了内经的思想方法, 并开创了后代针灸学的广阔道路。他的针灸法和他的整部著作 一样,实用性强,言简意赅,内容丰富。张仲景的针灸特色,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重视预防,截断病情针灸的作用之一是预防保健。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 后病脉证开宗明义指出:“上工治未病”。所谓治未病,有 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两层意思。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内属 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抗御外邪,保卫机体,在正虚邪盛的情 况下,经络又是传注病邪

2、的途径。素问五藏生成篇云:“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此皆卫气之所留止, 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 “大谷”即经脉,“小溪” 即经穴,卫气健旺而运行于经络、穴道,发挥卫外的生理功能。 假设是卫外功能失调,则邪气乘虚而入,首先客于经络,针刺即可疏通经络,使卫外功能正常,以预防疾病、抗御外邪。正因为经络在生理和病理上有如此的重要性,所以张仲景对经络的作用颇为重视,认为:如果人能养生防病,邪气就不得侵犯经络,如果一时不慎,外邪侵犯了经络,应及时治疗,以冀邪气不得入里。“假设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比方说:“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 针灸、 膏摩之

3、, 勿令九窍闭塞。 ”所谓“四肢才觉重滞”,就是外邪已侵入人体经络,经络之气阻滞不通,这时如及时使用以上诸法,以疏通经络之气血,祛邪外出,疾病便不得深入了。伤寒杂病论中,针灸还用于防止疾病的转化,即利用针灸截断疾病的发展方向,使病情停止传变,而趋向痊愈,如“太阳病假设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对于经久不愈,有可能传向阳明经的太阳病证,使用针刺调动阳明经的经气,阻断其传,就可以防止变化发生了。三阳宜针,三阴宜灸整部伤寒杂病论,应用针刺的绝大多数为“三阳经疾病”,应用灸法的 ( 包括烧针、熏、熨等) 绝大多数为“三阴经疾病”。 我们知道, 针法和灸法虽然各有其补泻手法的不同,但总的来说,

4、就针法和灸法各自的偏重来看,针法用于实证据 多,而灸法大多用于虚证。灵枢官能篇曰:“针所不为, 灸之所宜。”既说明了针和灸在治疗上可以相互补充,也含有 针和灸的作用各有所宜的意思。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证治”论伤寒,从而初步形成 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总观仲景的所谓六经论治,但凡归入三 阳经的疾病,大多属于机体的抗病能力正常或尚属亢进的阳证, 但凡归于三阴经的疾病,大多属于机体的抗病能力已经衰退的 阴证。正因如此,伤寒杂病论中贯穿了 “三阳宜针,三阴 宜灸”的思想。推而广之,无论是外感,还是杂病,实证热证, 先须考虑用针法治疗,虚证寒证,当须考虑以灸法为主。事实 上,仲景在治杂病使用针灸疗法时,即是

5、采用了这一原则,如 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的,使用灸法;而热入血室的, 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即是例证。三阴病证中的厥阴病为伤寒较后的阶段, 病情复杂且危 重,有上热下寒,厥热胜复,厥逆,下利吐啰等证。主要特点 为寒热错杂,所以临床治疗时必须根据具体情况随证立法。仲 景不仅在药物治疗方面为厥阴病创制了各种方剂,在针灸疗法 的应用上也有其独到之处。“伤寒脉促,手足厥逆,可灸之”。本条属阳为阴阻之证。有热有寒,寒热错杂,治疗上颇为棘手 而仲景独以灸法治之。清代尤在泾在其伤寒贯珠集中对本条作出解释:“脉,阳盛则促,阴盛则结,手足厥而脉促者,非阳之盛,乃阳之郁而不通也,灸之所以引阳外出。”此说深

6、得仲景之精髓。 灸而运其经气, 其证焉得不解?遵法则而不拘泥之,临床运用灵活效显,着实令人叹服。勿庸讳言, 张仲景被后人遵为“医圣”, 故而他的热证忌灸之说,被后世一些医家奉为圭臬,而拘泥执守,限制了灸法的应用范围。张仲景在他所处的时代,将针灸学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后人是应该加以发展、提高的。所以,热证忌灸论对后世束缚, 是张仲景本人也不愿看到的, 故其咎不在仲景也。针药并用,提高疗效汉代医学发展的总趋势是 内经 的基本理论进一步在实践中得以验证、充实和发展,理论和实践进一步密切结合起来。张仲景对此作出了较大的奉献,在针灸的操作上,使用了针刺、温针、烧针( 火针 ) 、灸、熏、熨等方法。更为突

7、出的是,纵观整部伤寒杂病论,论及针灸者,大多是为提高疗效,把汤药与针、灸等疗法结合起来使用。金匮要略妇人杂病 脉证并治有言:“妇人之病审脉阴阳,虚实紧弦。行其 针药,治危得安。”明确强调了针灸与方药不可偏废的思想。针灸药各有所长,针灸药并用,其效果往往比只用一种方法为 好。例如:“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即愈。”风邪太甚,阻于经络,药不胜之,通过针刺风池,风府二穴,以疏通其经络之气,然后再以桂枝汤解其肌表,祛风外出,即获痊愈。在太少并病中,仲景列出柴胡桂枝汤等方为其主治方,同时又另列二条专用针灸治疗的方法,针药合施,相得益彰。重视“灸禁”,谨防误治早在内经中,

8、对所谓“刺禁”就有了专门的论述,其中对房事、醉酒、过劳、过饱等都较为重视,认为在这些情况的前后,都不宜针刺。另外,大热、大汗、大失血、脉与病相逆时,都在禁刺之列。作为临床大家的张仲景,对针灸的禁忌比较重视,特别是在灸法的禁忌方面发展了内经的思想。伤寒杂病论中谈到针灸禁忌或违禁而产生不良后果的条文有 26 条之多,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绝大多数是对于灸法的,常可见到“可火”、“不可火”、“不可以火攻之”等字眼。总结张仲景的所谓“灸禁” ( 包括温针、烧针、熨等的禁忌 ) 的范围有:太阳病初起,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中喝,脉浮热甚,微数之脉等证。“夫灸法当用火,用之不当,则因火为邪恶”。所以后人称为“

9、火逆”。太阳篇中有:“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太阳病 用火熏之法以取汗,纵令汗出,亦由火力劫迫所致,于治为逆, 不得汗,则热无从出。炽热灼津,令病人躁扰不安,火入里则 伤其阴络,必致便血。此证由误火引起。仲景还提到挽救的方 法:便血时,但清其热,不必止血,火清邪上,其血自止,治 病必求其本也。太阳病篇又云:“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 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 焦骨伤筋,血难复也。”本条是论述阴虚之证误用灸法的。以 上两条条文从两个方面阐明了违反“灸禁”的后果和病理机 制,与前述三阳宜针,三阴宜灸的思想是一致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虽有刺禁、灸禁一类的戒律,然而 仲景并不拘泥于兹。如关元穴,古人认为此穴为孕妇禁刺。然 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云:“病人伤胎,怀身腹 满,不得小便,从腰以下重,如有水气状。怀身七月,太阴当 养不养,此心气实。当刺泻劳宫及关元,小便微利则愈。”从 所列症状来看,本病为妊娠水肿,关元穴对妊娠者,本为禁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