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16)最新_第1页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16)最新_第2页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16)最新_第3页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16)最新_第4页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16)最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整理课件1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16)培训学习主讲人:赵文峰深圳市长勘勘察设计有限公司整理课件2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16JGJ 8-2016)已于)已于20162016年年1212月月1 1日起实施,原有标准已经日起实施,原有标准已经废止。废止。 对比(对比(JGJ 8-2007JGJ 8-2007)和)和工测工测进行学进行学习。习。 重点掌握与老规范不同,甄别与重点掌握与老规范不同,甄别与工测工测不同之处。不同之处。学习程度:掌握、熟悉、了解。学习程度:掌握、熟悉、了解。整理课件32 术语和符号 2.1.1 变形(熟悉,比原来的有所扩充) 可分为

2、沉降和位移两大类。沉降指竖向的变形,可分为沉降和位移两大类。沉降指竖向的变形,包括下沉和上升包括下沉和上升;而位移为除沉降外其他变形的统而位移为除沉降外其他变形的统称,包括水平位移、倾斜、挠度、裂缝、收敛变称,包括水平位移、倾斜、挠度、裂缝、收敛变形、风振变形和日照变形等。形、风振变形和日照变形等。 2.1.20 结构健康监测(了解 新增)整理课件43 基本规定3.1 总体要求总体要求 3.1.1 下列建筑在施工期间和使用期间应进行变形测量:(强制性条款) 1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 2 软弱地基上的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的建筑软弱地基上的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

3、乙级的建筑。 3 加层、扩建建筑或处理地基上的建筑。加层、扩建建筑或处理地基上的建筑。 4 受邻近施工影晌或受场地地下水等环境因素变受邻近施工影晌或受场地地下水等环境因素变化影响的化影响的整理课件53.1 总体要求总体要求 3.1.1 (续上页,强制性条款) 5 采用新型基础或新型结构的建筑。采用新型基础或新型结构的建筑。 6 大型城市基础设施。大型城市基础设施。 7 体型狭长且地基土变化明显的建筑。体型狭长且地基土变化明显的建筑。整理课件63.1 总体要求总体要求 3.1.2 建筑在施工期间的变形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了解) 2 对一级基坑,应进行基坑回弹观测。对一级基坑,应进行基坑回弹观测

4、。 3 对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应进行倾斜观测。对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应进行倾斜观测。 4 当建筑出现裂缝时,当建筑出现裂缝时, 应进行裂缝观测应进行裂缝观测。整理课件73.1 总体要求总体要求 3.1.6 建筑变形测量过程中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应立即实施安全预案,同时应提高观测频率或增加观测内容: (强制性条款) 1 变形量或变形速率出现异常变化。变形量或变形速率出现异常变化。 2 变形量或变形速率达到或超出变形预警值。变形量或变形速率达到或超出变形预警值。 3 开挖面或周边出现塌陷、滑坡。开挖面或周边出现塌陷、滑坡。 4 建筑本身或其周边环境出现异常。建筑本身或其周边环境出现异常。 5 由于地震

5、、暴雨、冻融等自然灾害引起的其他由于地震、暴雨、冻融等自然灾害引起的其他变形异常情况。变形异常情况。整理课件83.2 精度等级精度等级 表3.2.2 建筑变形测量的等级、精度指标等级等级沉降监测点沉降监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测站高差中误差(mm)位移监测点坐标中误位移监测点坐标中误差差(mm)主要适用范围主要适用范围(依据设计文件)(依据设计文件)特等特等0.050.3一等一等0.15(工测(工测 0.3)1.0(工测(工测 1.5)二等二等0.5(工测(工测 0.5)3.0(工测(工测 3.0)三等三等1.5(工测(工测 1.0)10.0(工测(工测 6.0)四等四等3.0(工测(工测 2.0)

6、20.0(工测(工测 12.0)新老规范等级名称改变,指标未变。其一等精度高于工新老规范等级名称改变,指标未变。其一等精度高于工测,二等与工测相同,三等四等低于工测精度要求。测,二等与工测相同,三等四等低于工测精度要求。整理课件93.3 技术设计与实施技术设计与实施 3.3.2 对建筑变形测量项目,应根据项目委托方要求、建筑类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地基基础和建筑结构设计资料、施工计划以及测区条件等编写技术设计。技术设计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1 任务要求。任务要求。 2 待测建筑概况,包括建筑及其结构类型、岩土待测建筑概况,包括建筑及其结构类型、岩土工程条件、建筑规模、所在位置、所处工程阶段工程

7、条件、建筑规模、所在位置、所处工程阶段等。等。整理课件103.3 技术设计与实施技术设计与实施 3.3.2 (续上页) 3 已有变形测量成果资料及其分析。已有变形测量成果资料及其分析。 4 依据的技术标准名称及编号。依据的技术标准名称及编号。 5 变形测量的类型和精度等级。变形测量的类型和精度等级。 6 采用的平而坐标系统、高程基准。采用的平而坐标系统、高程基准。 7 基准点、工作基点和监测点布设方案,包括标基准点、工作基点和监测点布设方案,包括标石与标志型式、埋设方式、点位分布及数量等。石与标志型式、埋设方式、点位分布及数量等。 8 观测频率及观测周期。观测频率及观测周期。整理课件113.3

8、 技术设计与实施技术设计与实施 3.3.2 (续上页) 9 变形预警值及预警方式。变形预警值及预警方式。 10 仪器设备及其检校要求。仪器设备及其检校要求。 11 观测作业及数据处理方法要求。观测作业及数据处理方法要求。 12 提交成果的内容、形式和时间要求。提交成果的内容、形式和时间要求。 13 成果质量检验方式。成果质量检验方式。 14 相关附图、附表等。相关附图、附表等。 (公司要求除以上内容还要有:(公司要求除以上内容还要有:巡视内容、人员巡视内容、人员仪器、质量保证措施、职业健康安全措施仪器、质量保证措施、职业健康安全措施)整理课件123.3 技术设计与实施技术设计与实施 3.3.6

9、 基准点、工作基点和监测点,首期( 即零期)应连续进行两次独立测量。 3.3.7 各期变形测量应在短时间内完成。不同期测量,宜采用相同的观测网形、路线、方法,使用相同的仪器设备、固定观测人员、在相近的环境条件下观测。 3.3. 8 作业过程中应进行现场巡视,并应记录建筑状态、施工进度、气象和周边环境状况以及作业中出现的有关情况。整理课件133.3 技术设计与实施技术设计与实施 3. 3.9 出现监测点被破坏或不能被观测时,应备注说明,并及时通报委托方。 3.3.10 当按要求或技术设计,测量作业将要终止时,若变形尚未达到稳定状态,应及时与委托方沟通,并应在技术报告中明确说明。 3.3.11 各

10、期测量应进行数据整理和成果质量检查。最终成果应进行质量验收。整理课件144 变形观测方法4.2 水准测量水准测量 表4.2.2 沉降观测作业方式 (DS05仪器)观测等观测等级级基准点、基点联基准点、基点联测及首期观测测及首期观测其他各期其他各期观测观测观测顺序观测顺序一等一等往返测往返测往返测或单程双往返测或单程双测站测站奇数站:后前前后奇数站:后前前后偶数站:前后后前偶数站:前后后前二等二等往返测往返测单程观测单程观测奇数站:后前前后奇数站:后前前后偶数站:前后后前偶数站:前后后前三等三等单程双测站单程双测站单程观测单程观测后前前后后前前后与老规范相比基本未变未变新增整理课件154.2 水

11、准测量水准测量 表4.2.3-1 数字水准仪观测要求观测等观测等级级视线长度视线长度(m)前后视距差前后视距差(m)视距累积差视距累积差(m)视线高视线高(m)重复测量重复测量次数次数一等一等4 4且且30301.01.03.03.00.650.653 3二等二等3 3且且50501.51.55.05.00.550.552 2三等三等3 3且且75752.02.06.06.00.450.452 2与老规范相比增加了最短距离修改放宽更加严格略放宽仪器内设置参数整理课件164.2 水准测量水准测量 表4.2.3-2 数字水准仪观测限差 (n为测站数)观测等观测等级级两次读数所测两次读数所测高差之差

12、限差高差之差限差(mm)往返较差及附合往返较差及附合或环闭合差限差或环闭合差限差(mm)单程双测站所测单程双测站所测高差较差限差高差较差限差(mm)检测已测测检测已测测段高差之差段高差之差限差限差(mm)一等一等0.50.50.30.30.20.20.450.45二等二等0.70.71.01.00.70.71.51.5三等三等3.03.03.03.02.02.04.54.5与老规范相比未变未变未变未变整理课件174.2 水准测量水准测量 4.2.4 每期观测开始前,应测定数字水准仪的i 角。一等、二等不超过15 ,三等、四等不超过20 。 4.2.5 水准测量作业要求(自行学习掌握)整理课件1

13、84.4 三角高程测量三角高程测量 4.4.1 三程角高测量可用于三等、四等沉降观测,应采用中间设站观测方式。宜采用高低棱镜组及配件,仪器要求:沉降观测等级沉降观测等级一测回水平方向标准差一测回水平方向标准差()测距中误差测距中误差(mm)三等三等1.01.01mm+1ppm1mm+1ppm四等四等2.02.02mm+2ppm2mm+2ppm整理课件19 全全站仪中心的高程站仪中心的高程 H仪仪=HA+V棱棱-h1 (根据(根据D1,1) H仪仪=HB+V棱棱-h2 (根据(根据D2,2) HAB=h2-h1 先在A处安置棱镜,测距测角,把A点处的棱镜丝毫不改变其高度安置于B点处,测距测角。本

14、方法无仪器高和棱镜高误差。V棱棱12h1h2V棱棱AB全站仪全站仪D1D2整理课件20高低棱镜组示意图整理课件214.4 三角高程测量三角高程测量 4. 4.2 三角高程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在后视点、前视点上设置棱镜,在其中间设应在后视点、前视点上设置棱镜,在其中间设置全站仪。观测视线长度不宜大于置全站仪。观测视线长度不宜大于300m ,最长,最长不宜超过不宜超过500m ,视线垂直角不应超过,视线垂直角不应超过20 。每。每站的前后视线长度之差,对三等站的前后视线长度之差,对三等 不宜超过不宜超过30m ,四等不宜超过四等不宜超过50m。 3 采用单棱镜观测时,每站应采用单棱镜观测

15、时,每站应变动变动1 次仪器高进次仪器高进行行2 次独立测量次独立测量。整理课件224.4 三角高程测量三角高程测量 表4. 4.2 两次测量高差较差限差 D为两点间距离,以km为单位沉降观测等级沉降观测等级两次测量高差较差限差(两次测量高差较差限差(mm)三等三等1010四等四等2020整理课件234.4 三角高程测量三角高程测量 4. 4.3 三角高程测量距离观测规定: 1 距离观测时,前后视应距离观测时,前后视应各测各测2个测回个测回。每测回应。每测回应照准目标照准目标1次次,读数读数4次次。 4.4.3-1 距离观测要求全站仪测距标全站仪测距标称精度称精度一测回读数一测回读数间较差限差

16、间较差限差(mm)测回间较差测回间较差限差限差(mm)气象数据最小读数气象数据最小读数温度温度()气压气压(mmHg)1mm+1ppm340.20.52mm+2ppm570.20.5整理课件244.4 三角高程测量三角高程测量 4. 4.3 三角高程测量垂直角观测规定: 2 垂直角观测时,垂直角观测时, 应采用中丝双照准法,测回数应采用中丝双照准法,测回数及限差应符合下表规定及限差应符合下表规定。精度精度测回数测回数两次照准目标两次照准目标读数差限差读数差限差()垂直角测垂直角测回差限差回差限差()指标差限指标差限差差()三等三等四等四等0.5211.5331424552-4677整理课件25

17、4.5 全站仪测量全站仪测量 4. 5.1 全站仪边角测量法边角测量法可用于位移基准点网观测及基准点与工作基点间的联测;全站仪小角法、极坐标法、前方交会法小角法、极坐标法、前方交会法和自由自由设站法设站法可用于监测点的位移观测;位移观测等级位移观测等级一测回水平方向标准差一测回水平方向标准差()测距中误差测距中误差(mm)一等一等0.50.51mm+1ppm1mm+1ppm二等二等1.01.02mm+2ppm2mm+2ppm三等三等2.02.02mm+2ppm2mm+2ppm整理课件264.5 全站仪测量全站仪测量 4. 5.4 全站仪水平角观测应采用方向观测法方向观测法,测回数观测符合4.5

18、.4.-2的规定: 表4.5.4-1 水平角观测测回数 2秒级仪器只能用于三等及三等以下的位移观测!秒级仪器只能用于三等及三等以下的位移观测!仪器精度仪器精度位移观测等级位移观测等级一等一等二等二等三等三等四等四等0.54 4211 11不允许不允许421 12不允许不允许不允许不允许42 2整理课件274.5 全站仪测量全站仪测量 4. 5.4 全站仪水平角观测应采用方向观测法方向观测法,观测限差应符合4.5.4.-3的规定: 表4.5.4-2 水平角观测限差 说明:和老规范比,指标略有放宽!仪器精度仪器精度半测回归零差半测回归零差限差限差()一测回内一测回内2C互差互差限差限差()同一方向

19、值各测同一方向值各测回互差限差回互差限差()0.5353169628139整理课件284.5 全站仪测量全站仪测量 4. 5. 6 当采用全站仪小角法测定某个方向上的水平位移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垂直于所测位移方向布设视准线,应垂直于所测位移方向布设视准线, 并应以工并应以工作基点作为测站点。作基点作为测站点。 3 监测点偏离视准线的角度监测点偏离视准线的角度不应超过不应超过30 。 4 每期观测时,利用全站仪观测各监测点的小角每期观测时,利用全站仪观测各监测点的小角度,观测度,观测不应少于不应少于1 测回测回。整理课件294.5 全站仪测量全站仪测量 4. 5. 6 (续上页) 5 监

20、测点偏离视准线的垂直距离监测点偏离视准线的垂直距离d应按下式计算:应按下式计算:d = / X D 式中式中: 为偏角(为偏角( ) D为监测点至测站点之间的距离为监测点至测站点之间的距离( mm ) ; 为常数,其值为为常数,其值为206265 。整理课件304.5 全站仪测量全站仪测量 4.5.7 采用全站仪极坐标法极坐标法进行位移观测。 1 测站点与监测点之间的距离宜符合表4.5.7-1 的规定。仪器精度仪器精度观测距离测回数观测距离测回数一等一等二等二等三等三等四等四等0.51mm+1ppm300m300m2 2500m500m1 1800m800m1 1 1200m1200m1 11

21、1mm+2ppm不允许不允许300m300m2 2500m500m1 1800m800m1 122mm+2ppm不允许不允许不允许不允许300m300m2 2500m500m1 1整理课件315 基准点布设与测量5.1 一般规定一般规定 5.1.2 基准点应埋设稳定后方可测量。稳定期不宜少于7d 。 5.1.3 基准点应每期检测、定期复测,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4 复测后,应按本规范第复测后,应按本规范第5 . 4 节的规定对基准点节的规定对基准点的的稳定性进行分析稳定性进行分析 5.1.6 基准点、工作基点等联测的精度等级,不应低于所选沉降或位移观测精度等级。且不得低于三等。整理课件325.4

22、 基准点稳定性分析基准点稳定性分析 5.4.2 沉降基准点稳定性检验分析 1 基准点网复测后,对所有基准点分别按基准点网复测后,对所有基准点分别按两两组两两组合合,计算本期与上期,计算本期与上期高差差值高差差值。 2 当所有高差差值均不大于按下列公式计算的限当所有高差差值均不大于按下列公式计算的限差时,认为所有基准点稳定差时,认为所有基准点稳定: 式中:式中: 为高差差值限差(为高差差值限差(mm) 为对应精度等级的测站高差中误差(为对应精度等级的测站高差中误差(mm) (一、二、三等对应(一、二、三等对应0.15、0.5、1.5) n为两基准点之间的观测测站数。为两基准点之间的观测测站数。整

23、理课件335.4 基准点稳定性分析基准点稳定性分析 5.4.3 位移基准点的稳定性检验分析: 1 不少于不少于3 个位移基准点时,按个位移基准点时,按5. 4. 2 条比较平条比较平差后基准点的坐标差值分析判断。差后基准点的坐标差值分析判断。 2 基准点数多于基准点数多于4 个,采用本条第个,采用本条第1款难以分析判款难以分析判断时,宜通过统计检验的方法进行稳定性分析。断时,宜通过统计检验的方法进行稳定性分析。整理课件345.4 基准点稳定性分析基准点稳定性分析 5.4.4 对不稳定基准点的处理: 1 应进行现场勘察分析,若确认其不宜继续作为应进行现场勘察分析,若确认其不宜继续作为基准点,应基

24、准点,应予以舍弃予以舍弃,并应及时补充,并应及时补充布设新基准布设新基准点点。 2 应检查分析与不稳定基准点有关的各期变形测应检查分析与不稳定基准点有关的各期变形测量成果,并应在量成果,并应在剔除不稳定基准点剔除不稳定基准点的影响后,重的影响后,重新进行数据处理。新进行数据处理。 3 处理结果应及时与项目委托方进行沟通,并处理结果应及时与项目委托方进行沟通,并应应在变形测量技术报告中说明在变形测量技术报告中说明。整理课件356 场地、地基及周边环境6.3 一般规定一般规定 6.3.4 斜坡位移监测的基准点应布设在场地周邻的稳定区域且不少于3 点,宜采用带有强制对中装置的观测墩。 6.3.7 斜

25、坡位移监测点的位移观测方法 3 对带状斜坡,可采用测线支距法,在与滑动轴对带状斜坡,可采用测线支距法,在与滑动轴线的垂直方向,布设若干条测线,沿测线选定测线的垂直方向,布设若干条测线,沿测线选定测站点、定向点与监测点。站点、定向点与监测点。 4 对抗滑墙对抗滑墙(桩桩)和要求高的单独测线,可采用视准和要求高的单独测线,可采用视准线法。线法。整理课件366.4 基坑及支护结构变形观测基坑及支护结构变形观测 6.4.3 围护墙或基坑边坡顶部变形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监测点应布设在基坑周边监测点应布设在基坑周边中部中部、阳角处阳角处、受力、受力变形较大处。变形较大处。 2 点间距不大于点

26、间距不大于20m,每测边不少于,每测边不少于3个。个。 6.4.6 当采用测斜仪测斜时。 2 在基坑在基坑开挖前开挖前完成初始值的测取。完成初始值的测取。 3 每期观测应测每期观测应测1 测回。测回。 4 测斜管初测值,应测测斜管初测值,应测2测回测回,并取其算术平均值,并取其算术平均值作为初始观测成果。作为初始观测成果。整理课件377 基础及上部结构变形观测7.1 沉降观测沉降观测 7.1.5 沉降观测的周期和观测时间规定: 1 在建阶段在建阶段 1) 宜在基础完工后或地下室砌完后开始宜在基础完工后或地下室砌完后开始 2) 宜每加高宜每加高2 层层 3层层观测观测1 次。次。 2 运营阶段,

27、运营阶段,34次次/第第1年,年,23次次/第第2年,年, 1次次/第第3年,直至达到稳定状态。年,直至达到稳定状态。 稳定状态;最后100天,沉降速率小于0.010.04mm/d。整理课件387.3 倾斜观测倾斜观测 7.3.1 倾斜监测点的布设及标志规定: 1当测定整体倾斜时,应沿同一竖直线分别布设顶当测定整体倾斜时,应沿同一竖直线分别布设顶部监测点和底部对应点。部监测点和底部对应点。 3 建筑顶部的监测点,宜采用觇牌和棱镜,墙体建筑顶部的监测点,宜采用觇牌和棱镜,墙体上的监测点可用埋入式照准标志或粘贴反射片标上的监测点可用埋入式照准标志或粘贴反射片标志。志。 7.3.5 当从建筑外部进行

28、倾斜观测时 1 宜用全站仪投点法等,测站点选在与倾斜方向宜用全站仪投点法等,测站点选在与倾斜方向成正交的方向线上照准目标成正交的方向线上照准目标1.52.0倍目标高度倍目标高度的的固定位置,测站点不少于固定位置,测站点不少于2个个。整理课件39 I 建筑主体的倾斜度;D 建筑顶部观测点相对于底部观测点的偏移值(m);H 建筑物的高度(m); 倾斜角()。MNPQXYHABNQAB 一般建筑物的倾斜观测示意图一般建筑物的倾斜观测示意图HDi tan整理课件407.4 裂缝观测裂缝观测 7.4.1 应测定裂缝的位置分布、走向、长度、宽度、深度变化情况。深度观测选在裂缝最宽的位置。 7.4.2 裂缝

29、应统一编号。观测时绘出其位置、形态和尺寸,注明日期,并拍摄照片。 7.4.3 每条裂缝应至少布设3组观测标志,一组在最宽处,另两组在末端。每组标志分别设在裂缝两侧。 7.4.4 长期观测,埋金属(杆)、楔形板标志。短期采用油漆平行线或粘贴金属片。整理课件417.4 裂缝观测裂缝观测 7.4.5 裂缝观测精度:宽度(1.0mm),长(1cm),深度( 3.0mm )。 1 裂缝宽度采用比例尺、裂缝宽度采用比例尺、小钢尺小钢尺或或游标卡尺游标卡尺、方、方格网板,量测。格网板,量测。 4 裂缝深度小,采用裂缝深度小,采用凿出法凿出法和单面接触超声波法和单面接触超声波法。裂缝深度较大,采用。裂缝深度较

30、大,采用超声波法超声波法。 7.4.8 裂缝观测提交成果: 1 裂缝位置分布图。裂缝位置分布图。 2 观测成果表。观测成果表。 3 裂缝变化曲线。裂缝变化曲线。整理课件428 成果整理与分析8.1 一般规定一般规定 8.1.1 成果整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观测记录内容应真实完整观测记录内容应真实完整 2 数据处理、成果图表及分析资料完整、清晰。数据处理、成果图表及分析资料完整、清晰。 5 记录、计算资料和成果均应有责任人签字。记录、计算资料和成果均应有责任人签字。 6 观测记录、计算资料和技术成果应进行归档。观测记录、计算资料和技术成果应进行归档。 8.1.4 技术报告重点突出、结论明确,应

31、包含以下内容: 1 项目概况项目概况。项目来源,。项目来源, 观测目的和要求,地理观测目的和要求,地理位置及周边环境,起止时间,总观测次数,基准位置及周边环境,起止时间,总观测次数,基准点、监测点点数,项目承担方及主要人员。点、监测点点数,项目承担方及主要人员。整理课件438.1 一般规定一般规定 8.1.4 (续上页) 2 作业过程及技术方法作业过程及技术方法。技术标准、坐标系和高。技术标准、坐标系和高程基准,技术设计变更情况,仪器设备检定、基程基准,技术设计变更情况,仪器设备检定、基准点监测点标志及布设、精度等级、观测及数据准点监测点标志及布设、精度等级、观测及数据处理方法,各期观测时间,

32、成果及精度统计等。处理方法,各期观测时间,成果及精度统计等。 3 成果质量检验成果质量检验情况。情况。 4 变形测量过程出现的变形测量过程出现的异常、预警异常、预警等特殊情况。等特殊情况。 5 变形分析方法、变形分析方法、结论及建议结论及建议。 6 项目成果清单。项目成果清单。 7 图、表等附件。图、表等附件。整理课件448.1 一般规定一般规定 8.2.4 数据取位应符合表8.2.4 的规定。等级等级高差高差(mm)角度角度()距离距离(mm)坐标坐标(mm)高程高程(mm)沉降值沉降值(mm)位移值位移值(mm)特等特等0.010.010.010.010.010.010.01一等一等0.010.010.10.10.010.010.1二三等二三等0.10.10.10.10.10.10.1四等四等0.11110.10.11整理课件459 质量检验9.1 一般规定一般规定 9.1.1 成果质量实行两级检查一级验收: 1 两级检查中的一级和二级检查分别由作业部门两级检查中的一级和二级检查分别由作业部门、质量管理部门实施。、质量管理部门实施。 2 验收宜由项目委托方组织实施。验收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