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学野外实习报告-_第1页
地貌学野外实习报告-_第2页
地貌学野外实习报告-_第3页
地貌学野外实习报告-_第4页
地貌学野外实习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品质文档地貌学野外实习报告一 实习概况1.实习的目的和意义常言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而实习正是理论学问与实地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从理论到实际,用哲学的观点来看,这是一次飞跃。我们有了理论学问,并不等于我们可以很高的分析实际眼前的问题,只有把学到的理论应验于实地,用理论来知道实践,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才能真正了解地貌学。这种从理论上的熟悉到真正亲临现场去分析问题,就是一次飞跃。因此,作为一个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的学生,应当把实习看成是从理论到实际的过程,把自己对每一种地貌类型的熟悉看成是自己在熟悉论上的一次飞跃。这次实习无疑巩固了地貌学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学习的质量与热

2、诚,让同学们学以致用,能够用书本的学问来解决实际上的一些问题,提高同学们的野外作业力量和分析力量,并学会了一些外出实习的基本要领和考察方法。2.时间2021年1月16日至2021年1月18日3地点肇庆市七星岩公园 三水木棉围 岗美 东岗村 三榕峡大路旁二 肇庆地区主要地貌类型第一天,经过几个小时从珠海到肇庆的车程,在白土镇安排好,我们马不停蹄的赶到这里的七星岩公园,考察七个秀丽的喀斯特石峰。由于地质运动,在七星岩四周形成了一个褶皱背斜山脉,正是由于肇庆地处亚热带,雨量多、气温高,侵蚀严峻,尤其是流水侵蚀,这些岩石的抗蚀力都比较弱,因此背斜被破坏,部分岩石受风化成土,最终土山出露和石山形成当地低

3、矮的地形。再由于进一步流水侵蚀,成排的背斜谷地两侧开头形成今日的七座石灰岩山峰。 七星岩风景区详细由阆风岩(峰顶高程103.3m)、玉屏岩(99.8m)、石室岩(89.8m)、天柱岩(108.0m)、蟾蜍岩(89.9m)、仙掌岩(61.8m)和阿坡岩(119.6m)七座喀斯特奇峰以及东湖、青莲湖、中心湖、波海湖、里湖等五个大湖组成。七座岩峰布列,耸立在6. 5平方公里的湖面上,整个景区山环水绕,亭楼阁榭,波光岩影,浑为一体,自然风光绝佳。而这一次我们主要是要观看这里的水平溶洞(双源洞)和断层及凹地地貌。紧跟着老师的脚步,我们找到了地下河脚洞性质的双源洞。阿坡岩下的双源洞,其实就是一个喀斯特地下

4、溶洞,它是七星岩最长的静水地下河,全长320米,洞中有两条溪水汇合,向东流出洞外,故称“双源洞”,洞内有钟乳石。双源洞是发育在石炭系中上统的壶天群灰岩,之前我们沿路看到的是石炭系下统的,比较老。双源洞洞口上,断层、节理、褶皱均有。在这里,老师为我们解释了有关的地质地貌学问。双源洞是发育在石炭纪下统的壶天群石灰岩,主要是由白云石灰岩组成的,呈浅灰色,组成成分是方解石和白云石,隐晶质(或称泥晶质)结构,个别地方有粉晶结构,为厚层状构造。因为存在白云岩的原因,故用10%的稀盐酸滴在这些岩石上,岩石并不起泡,但是假如把岩石磨成粉,却可以起泡,这是因为岩石成分里面含有碳酸钙和碳酸镁。因这些岩石比较坚硬,

5、故其经受了千万年而不倒,形成挺立的山峰。双源洞位于两节理的交汇处,裂隙发育,洞内有两条水源与外面的湖相连,使地下河水不断循环流淌。在双源洞的洞口上,我们可以见到断层、节理、褶皱以及剧烈的根劈地貌。在路的两边,时常看到像在山的表面长出的一大石柱,它是石钟乳。在石灰岩里面,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渗入石灰岩隙缝中,会溶解其中的碳酸钙。这溶解了碳酸钙的水,从洞顶 上滴下来时,由於水分蒸发、二氧化碳逸出,使被溶解的钙质又变成固体(称为固化)。由上而下渐渐增长而成的。而我们看到的石钟乳就像在山的表面长出的一大石柱,是原来岩洞倒塌后留下来的,属于地窖次生化学沉积物,是经过石灰岩的不断融蚀、再沉积的过程而形成的。

6、这个石钟乳是浅灰色的不透亮体,这是因为虽然矿物的组成成分大部分是方解石,但是里面含有太多的杂质。我们沿着一条小路登上马栏岗。这是一个石灰岩与沙页岩的交汇处,马栏岗主要是由石炭纪下统沙页岩风化后形成的,经过上千年的变迁,现在已经远远低于两边的阿坡岩和天柱岩。据老师的介绍,这是一个背斜,马栏岗是背斜的中部,由于页岩的抗风化的力量比较弱,而且背斜中部由于张性大,收到挤压而造成岩石的支离破裂,很简单受到侵蚀,再加上这里是沙页岩与石灰岩的交界处,可溶性岩石与不行溶性岩石交界处喀斯特水的溶蚀作用一般比较剧烈,受到侵蚀背斜渐渐被削低,发育到现在就成为现在的马栏岗低于两边的阿坡岩和天柱岩了,而且地表水在这里汇

7、合形成一个巨大的落水洞。落水洞是开口于地面而通往地下深处裂隙、地下河或溶洞的地窖。它的形成除了沿垂直裂隙溶蚀作用,还有侵蚀作用和重力作用,地表水汇合到落水洞后,流量增大,而与倾入洞内的砂砾同时冲击和磨蚀洞壁,加上地下河及溶洞顶板倒塌,使之快速扩大。落水洞发育于不行溶的砂页岩和可溶的石灰岩交界处,喀斯特作用特殊旺盛。由背斜理论可知,落水洞上面的岩石看上去是山,实则多是谷。落水洞四周长满了植被,阳光很难直射到落水洞底,所以从岗上望下去,一片漆黑,很难推断落水洞有多深。我们在这里看到的就是落水洞,这里正好是岩层层面和岩层裂隙交接地点,有利于地下水集中,溶蚀较强,顶板崩落后便形成了。接着,我们来到天柱

8、岩脚下,喀斯特作用形成的石峰非常笔直、陡峭,很少有石峰连接而成山脉。天柱岩高108米,由下而上有4层溶洞,最低的一层在地下,越往上,溶洞的年 代越久远,这是由于抬升运动造成的,现在上面的三层溶洞由于缺少了有侵蚀性的水已经停止了发育。第二层的溶洞较小,我们没有认真观看。而是选择认真观看第三层的溶洞,这个洞比较大,里面黑暗一片,我们无法看到洞里有多深,我们在洞里面的较外部听老师讲解。在洞里,我们在闪光灯和电筒的微光下可以看到洞顶比较光滑,有些地方还向上凹入成为一个倒扣的“脸盆”,即石锅,这是由于过去常常受地下水的溶蚀和侵蚀,而局部地区又受到剧烈的紊流作用,水压增大,溶蚀、侵蚀力加强,结果这些地方溶

9、蚀量比四周大,从而形成向洞顶凹入的弧形面。其上的裂隙发育有石钟乳,但是目前已经停止发育。四周也是比较光滑,并且发育有石幔,这是由于含有碳酸钙的水溶液在洞壁上漫流时二氧化碳快速散逸而形成的。连续往上,我们看到了第四层溶洞,但是这些溶洞经过长期的风雨侵蚀,现在已经变的很小了,许多就剩下一个凹进山壁的窟窿了,但是从这些 “窟窿”里面还是可以发觉一些溶洞的痕迹的,比如有些岩层上有明显的水平层理,反映出静水沉积的作用。老师说这一层以前经过许多河流的冲刷,虽然我们无法观看到详细流向,但大致水面的位置和可能的方向还是可以推断出来的。而在这里,我们又看到了一个比较巨大的石钟乳,老师说迟早一天他会整个掉下来。经

10、过也许1个小时的登山,我们到达山顶的摘星亭。从山顶远眺,北领山脉自北向南过渡,背面有许多的别墅建在洪积扇上面,山前右倾斜平原过渡到冲积平原;西南是西江水到阶地,接着是喀斯特丘陵;冲积平原上是市区;七星湖上是其它六个喀斯特山峰。这些山峰都是背斜中部被侵蚀挖空之后的两翼形成山岩的(称为残峰),它们原来是连在一起的,但是由于抬升和平移运动,它们才渐渐断裂分开发育成为今日的这种地貌类型,断层中间破裂带由于风化和搬运作用,就发育成今日的五个大湖。老师还在这里给我们讲解了肇庆市的地貌特点和也许的形成过程以及一些地貌学问,这里真是一个令人流连忘返的地方啊。第二天,我们到了木棉围的大路旁的河流阶地上,那边有大

11、量的鹅卵石,普遍风化程度更深,形成历史更长,部分被水泥盖住了。此处阶地鹅卵石磨圆度好,粒径不大,硬度不大, 是河流长时间的搬运,所经距离远。而且具有多种多样的岩性,由于是主干流形成,上流许多物质被带下来沉积,形成当地简单的岩性。而阶地级数越高,形成时间越长,风化作用越强,岩性越脆,越易碎。阶地是河流历史时期的河漫滩下切或抬升造成,由鹅卵石可以推断。沿西江边一滑坡壁往上走到二级阶地,在第四纪,此处是西江河漫滩, 后来由于构造运动和河流的下切,使河漫滩抬升,从而形成了现在的二级阶地。此现象体现了西江是摇摆的,河流是下切的,两岸是抬升的。沿途可见地上鹅卵石的成分多样,体现此处基岩的多样性。然后,我们

12、还到一些村庄里面观看了不少阶地。而下午我们到了北岭那边的东岗村洪积扇参观考察,肇庆市北部是北岭山脉,西江从肇庆市的西部流进,在肇庆市的南端向东拐弯从肇庆市的南端流过,所以整个肇庆市自北向南的地貌构成基本上是从山脉到洪积扇,再到冲积平原的过渡。洪积扇是干旱、半干旱地区临时性山地水流出山口积累形成的扇形地貌。组成洪积扇的泥沙、石块颗粒粗大,磨圆度差,层理不明显,透水性较强,扇面上水系不发育。由于山前构造断裂下降,洪积物厚度可达数百米。从扇顶至扇缘高差也可达数百米。一系列洪积扇相互联结形成洪积平原,又称山麓洪积平原。洪积扇因山地不断抬升,山前平原不断下降,形成上叠式扇体。当山地上升规模、幅度均较大时

13、,老扇随之抬升,在其下方发育新扇体,形成串珠状洪积扇。当山地前缘有不等量的新构造活动时,新扇体向相对下降的一侧移动,使新老扇体并列向一侧偏转,造成不对称形态。简洁来说,洪积扇是由于山上下雨的雨水自沟谷出山口后,坡度骤减,沟谷水流所携带的物质大量积累,就形成了以沟口为顶点的冲积锥或洪积扇。假如扩大到整个山脚四周即称为洪积群,假如面积连续扩大,即可形成洪积平原。老师介绍了关于东岗村四周这些地貌的特点,这里的岩石以沙叶岩为主,砖红色,有肯定的磨圆度,但有些有棱角,粒径较大,较疏松,大多为砾石,而且颗粒由上到下、由山里到山外是由粗变细。第三天,也是最终一天,我们到了三榕峡大路旁考察背斜,向斜,断层,节

14、理,岩层及滑坡等地貌。首先,我们在大路旁的山边学习罗盘的用法。如何量岩石的走向、倾向和倾角,如何用 罗盘定地物方位。然后,我们沿着大路始终走我们所在考察的地点位于背斜的北翼,面前的大山是北岭山脉的延长,岩性是砂页岩。在这边,地表大部分为沉积岩多掩盖,但是可以看到明显的节理和层理。背斜的轴部往往是比较低洼的地区。该背斜发育于最古老的泥盆系地层,主要是砂页岩,页岩具有岩理,与泥岩都是由粘土矿物组成。由于在大路旁200多人在走,警察也一度劝我们停止行程,但最终在老师们的交涉下,只出动警车为我们开路,看来应当有更重要的地貌值得我们冒这一个险。果真,一段步行后,我 们看到一个大型的滑坡,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肯定的脆弱面或者脆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滑坡是斜坡岩土体沿着惯通的剪切破坏面所发生的滑移现象。滑坡的机制是某一滑移面上剪应力超过了该面的抗剪强度所致。滑坡是我们地貌学第一节课所教的内容,现在亲眼看到,还真是震撼。而3天的实习也到此为止。三 结语这次肇庆地区地貌学实习能够圆满完成,有赖于老师们事先充分的踩点布置等各种的预备,令我们从课堂外这另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