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宋诗与唐诗的风格差异_第1页
浅析宋诗与唐诗的风格差异_第2页
浅析宋诗与唐诗的风格差异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析宋诗与唐诗的风格差异唐诗与宋诗,它们本是一脉相承的,从整个诗史来看,宋诗正是唐诗发展的必然结果。 但又存在很大差异, 宋诗对唐诗并未亦步亦趋,而是在其基础上变革、 创新发展起来的。本 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揭示了唐宋诗歌的差异在于: “唐诗以韵胜,宋诗以意胜 ”、“唐诗丰腴 多彩,宋诗瘦劲平淡 ”。(一)宋诗“以平淡为美”,唐诗“以丰腴为美”仰望唐诗,犹如一座巨大的山峰, 唐诗表现社会生活几乎达到了巨细无遗的程度, 而且 写景抒情信手拈来,读来有深情远韵,有一唱三叹的感觉。唐诗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 “熟 的特点。宋代诗人可以从中发现无穷的宝藏, 作为学习的典范,这座山峰同时给宋人造成了 沉重的

2、心理负担,他们必须另辟蹊径,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因此,宋代诗人走出了一条与唐诗不同的路子,其风格特征, 相对于唐诗而言,都是新 生的。比如梅尧臣的平淡,王安石的精致,苏轼的畅达,黄庭坚的瘦硬,陈师道的朴拙,杨 万里的活泼,都可以视为对唐诗风格的陌生化的结果。宋代诗坛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 那就是以平淡为美。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作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苏试论诗最重陶渊明, 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诗的平淡境界, 苏试、黄庭坚的诗学理想是殊途同归的。 苏轼崇陶, 着眼于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见苏辙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黄庭坚尊杜,着眼 于晚期杜诗的“平淡而山高水深”(与王观复书之二)。可见他

3、们追求的 “平淡”,实 指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 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 唐诗的美学风范,是以丰华 情韵为特征,而宋诗以平淡为美学追求, 显然是对唐诗的深刻变革。 这也是宋代诗人求新求 变的终极目标。宋朝历经了三百多年的历史, 宋诗也呈现出不同的阶段及派别, 下面就分别以各阶段的 诗人及诗作为例,进一步阐释 “以平淡为美”这一整体性风格追求。北宋初年,以王禹偁、林逋为代表的 “白体”诗人的诗作。王禹偁在文学主张上不满五代 浮靡文风,积极倡导革弊复古, 所作诗文内容较为充实, 风格平易淡雅,对后来宋代文学的 发展有积极影响。如畲田调(其二) “北山种了种南山,相助刀耕岂有偏?愿得人间皆

4、 似我,也应四海少荒田。 ”此诗语言抛弃了唐诗的纷繁华丽, 因而通俗易懂,前两句写“畲田”, 后两句便生发开去,叙述和议论相结合, 短短四句却又在平淡之下, 描写出了山农的自力更 生,互相合作的可贵精神。林逋的诗主要歌吟湖山胜景和隐居生活, 表现了远俗闲适的情趣, 风格上更是清和平淡,意趣高远,颇得时人称誉。如其山园小梅二首里 “疏影横斜水清 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两句话就把倒映在清浅水中的梅花,疏朗淡雅、错落有致的身影表 现得淋漓尽致,传神地勾勒出了梅花的姿态和风韵,更有尾联两句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 檀板共金尊”平淡之中却表现了梅花高洁的品格。北宋中期诗人人才辈出,济济一堂, 有梅尧臣

5、“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式的 平淡,运用简单的比较,写出梅与雪的各具特色;有苏舜钦的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式的平淡,以一种冷静沉寂的笔调写观潮,表现出了一种特有的从容气概;有王安 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式的平淡,仅一个“绿”字就传神地表达了春到江南的 景象,仅一个问句就强烈地表达了诗人眷恋家乡的感情;更有苏轼 “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 浓抹总相宜”式的平淡,没有对西湖作更多具体描写,只是用了一个比喻,一句议论就传达 出了西湖山水清灵秀丽,风情万种的神韵,真正做到了虚处传神,在空灵中蕴含了无限。到了南宋时期,更有范成大的田园诗,融自然风景,农事乡俗,文人闲意

6、于一炉,显示 出中和平淡的特征。如四时田园杂兴(其七)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 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寥寥数笔勾画出了大人孩子忙于农事的热闹画面,极富生 活气息。除此之外,还有杨万里的“诚斋体”诗歌,通常以日常生活细节入手, 语言通俗活泼, 如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 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写的都是平常的事物,但是 “梅子”“芭蕉”都能代表初夏的特征, “留”“分”两字用得精致而不费力,可以视为平淡的结果。而唐代是一个兴旺发达的社会, 生活本身就容易激起人们的诗情, 在时代精神的影响下, 唐朝的诗人往往更多地带着一种

7、诗意的眼光看生活, 因而即使在平常习见的生活中他们也发 现了丰富多彩的美, 所以唐诗显得丰腴,以丰富的想象,奇特的意象及语言,或者炫丽的色 彩给世人带来另一种审美效果。纵观整个唐诗史,无论是初唐的“四杰”及稍后的张若虚,还是中唐的李白乃至晚唐的李 商隐,他们的诗作相对宋诗都呈现出华丽的特点。有王维的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诗 中有画,画中有诗式的丰腴;有孟浩然的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景象壮阔,气势雄伟的 丰腴;有李白的“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壮怀在胸,想象丰富式的丰腴;甚至还 有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层次丰富,沉郁苍凉式的丰腴;杜牧 “千里莺 啼

8、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式的丰腴;还有李商隐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形象美丽,意境朦胧式的丰腴。正是通过与唐诗丰腴的对比, 才突显出宋诗倾向日常化, 生活化的这种平淡,从而展现 了其以平淡为美的独特魅力。(二)宋诗以“理趣”为特点,唐诗以“情韵”为特征诗词散论 .论宋诗中说: “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 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唐诗以写景抒情为主, 即便是要叙事说理,也是将其寓情于景之中, 因此唐诗读起来给 人一种一唱三叹的感觉。 而宋诗以叙事说理为主, 即便要写景抒情,也是寓理于景,来表

9、达 自己的观点。因此,宋诗呈现出 “理趣”的特点,即诗人在写景、咏物、记事之中,有意识地 阐发某种生活哲理,表达对人生的思索。 但这种理趣并不是玄思和吊诡, 而是生活中随感而 发的感想,在习以为常中给人以新的启迪。 这就存在两代人对生活态度的一种差异 感 性与理性,唐诗重韵致,而宋诗尚理趣。宋代诗人多善于思考, 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挖掘出深层意蕴, 从而给人们以新的启迪, 因此宋代的“理趣诗”不胜枚举,然而在这些诗作中, 宋代理家之集大成者朱熹的诗作 观书有 感二首更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不容忽视, 因此当我们阐述宋诗以理趣为特点时,自然而 然就会推其为代表。先看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10、,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全诗读来无半点唐诗的风采, 既没有引人入胜的景致描写, 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感情抒发, 而 是洋溢着一种理性思维的气息。 设问句的使用既提出了问题, 又给出了答案,虽是观水有悟, 却是观书有感,意思是说要做到事理通达,心境透明,必须不断地学习与提高。其二 “昨夜 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前两句仅是对江水上 涨,蒙冲变得像羽毛一样轻盈的现象进行描述,后两句即为转为议论,揭示了一定的道理, 即告诫人们孜孜以求, 功夫到家自然就能达到豁然开朗、 自由自在的境界,也就是诗中所说 “此日中流自在行”。这些宋诗以生活中的事物揭示出

11、一定的道理, 发人深思,给人以启迪,洋溢着理性的光 辉。而唐诗对日常习见的种种生活内容的描写, 往往是富有诗意甚至是带有浪漫色彩的, 对 事物感性直观性的良好把握使得唐代诗人侧重表现内心的感受, 他们或纵情于山水,相惜于 送别或感慨于历史兴衰,百姓疾苦,感叹于爱情的缠绵悱侧,因此唐代 就具有了强烈的感 情和丰富的诗韵,表现出了生活的美好及诗人精神的美。 在诗人的笔下,日常的和平环境中 的生活也往往显得浪漫而开展, 人们的情思、精神,不是像秋水般的沉静,而是像春水般的 不安于平地,寻找浩瀚的海洋,以情韵深深地打动读者。(三)、宋诗“以文为诗”以“学问为诗”以“议论为诗”宋诗区别于唐诗的又一大特点

12、,即严羽指摘黄庭坚和江西诗派的 “以文字为诗,以议论 为诗,以才学为诗。 ”“以文为诗”,即诗多记叙铺陈,好以议论直言感受和情绪。这种诗风称为 “散文化”,虽 不能完全概括宋代的全部特点,但是经过了反对西昆之后,散文化成为宋诗的主流。“以议论为诗”是指宋诗善于议论,而且发论不借助意象的抒情表意, 与唐诗的以抒情写 景入诗不同。例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前两句紧紧扣住题中的 “初晴后雨”四字,但接下来的 两句没有继续作具体描写,而是转为概括议论,只用一个比喻,就传达出西湖山水的秀丽、 风情万种的神韵,真正做到了虚处传神,此喻一出, “遂成西湖定评”。“以学问为诗”是指宋诗中善于使事用典,黄庭坚及其 “江西诗派”是其代表,主张“夺胎 换骨”点“铁成金”,化用或活用典故。例如,演雅一诗,咏及蚕、蛛、燕、蝶等 43种动 物,它们本来全是自然意象, 但黄诗并未到自然界中去观赏这些, 而是从古代典籍的字里行 间去认识它们,全诗充满着典故。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