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湖北省博物馆(共11页)_第1页
参观湖北省博物馆(共11页)_第2页
参观湖北省博物馆(共11页)_第3页
参观湖北省博物馆(共11页)_第4页
参观湖北省博物馆(共11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参观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是湖北省最大的博物馆,位于武汉市东湖畔,是湖北省唯一的省级综合性博物馆。主要承担着全省文物的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及藏品的研究工作。缓缓进入博物馆的大门,一眼望去,整个博物馆尽收眼底。湖北省博物馆建筑群具有浓郁的楚风楚韵。仿古的建筑,青灰色的瓦片,四方的屋檐,在阳光的照射下,更显古朴。那一砖一瓦似乎述说着悠长而古老的故事。馆区内综合陈列馆、楚文化馆、特展馆等建筑三足鼎立,其总体布局高度体现了楚式建筑的中轴对称、“一台一殿”、“多台成组”的高台建筑布局格式,建筑风格突出了多层宽屋檐、大坡式屋顶的特点,展现了楚文化的丰富内涵。博物馆广场按景观式

2、、园林式的特点进行布局,通过休息庭院、园林绿化及配套的服务设施等形式,与博物馆的主体建筑达成和谐,为观众参观、游览提供了舒适的空间。湖北省是历史上楚文化的中心,也是当代楚文物收藏的太省。各方面的呼声都希望博物馆的新建筑应该具有浓郁的楚文化特色。当时国内已经建成有“仿汉”、“仿唐”等建筑形式的博物馆,以反映历史主题和地域文化的差异,但直接的“仿楚”似乎并不可行,因为至今没有发现任何“楚国建筑”的直观形象资料。不过建筑考古学的知识告诉我们,战国时期诸侯各国都曾大兴高台建筑之风,以此作为宫殿建筑的流行样。高台建筑反映了战国时期建筑技术和艺术的最高成就,用它来代表出国建筑也是合适的。博物馆的三馆呈“品

3、”字排列,均为高台阶,宽屋檐,“覆斗”式大坡面屋顶的楚建筑风格。其中编钟馆陈列面积为517平方米。湖北省博物馆馆藏文物丰富,20余万件藏品年以出土文物为主,器类主要有陶、瓷器,青铜器等。它的四大镇馆之宝分别是:越王勾践剑、曾侯乙编钟、郧县人头骨化石和元青花四爱图梅瓶。湖北省博物馆现有很多个展厅,固定陈列的展厅有11个,包括楚文化展、曾侯乙墓、郧县人、屈家岭、战国秦汉简牍、书写历史、梁庄王墓等。   楚文化展是湖北省博物馆的重量级展览,陈列以先秦时期楚国的历史文化为本。楚文化因楚国和楚人而得名,是先秦时期的一种地域文化,其特征恢诡谲怪,惊彩艳艳,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

4、部分。楚文化展集中展示了楚文化的精华,从开疆拓土、铄石镂金,织文绣画、力农重商、车辚马啸、习俗风尚、妙理精采等多个方面向观众介绍了楚文化的辉煌成就,观众可以从这些文物当中体悟到楚人把一个辟在荆山的蕞尔小邦建设成为泱泱大国的苦志与豪情。据了解,楚文化馆是目前我国唯一一家以介绍楚文化为主题的专题陈列馆。文化馆共展出文物400余件,其中包括越王勾践剑、彩绘木雕小座屏等。一提到越王勾践,人们马上就会想起那位赫赫有名的春秋晚期霸主,一位中国历史上流芳千古的传奇英雄,脍炙人口的“卧薪尝胆”说得就是他败而不馁、励精图治的故事。据史料记载越王勾践所拥有的宝剑达到我国古代名剑的最高巅峰。烟雨江南,吴越之地,自古

5、便是剑气纵横之所在。这里以精绝的逐渐技术而闻名天下。在吴越两国所铸青铜器中,兵器既精又美。春秋中晚期,随着吴越对外军事扩张的需要,兵器铸造也呈现出空前发展、繁荣的状态,因此,“吴戈越剑”不仅为时人所艳羡,美名也流传千古,为历代仰慕。吴越两国涌现出诸如欧冶子、干将、莫邪等当时及历史上最杰出的铸剑能手。吴越铸造的名贵青铜剑,坚韧锋利,威批天下,声震各诸侯国。青铜剑的制作和使用在吴越地区发展得很快。吴越两国地域接壤,民族相同,风俗一致、交往密切,自古有“同气同俗”之说。当青铜剑制作技术在吴地得到发展之时,很快也传入了越国。于是,发端于吴地的青铜剑也就成为吴越两国的共同财富。春秋战国之际越王勾践灭吴后

6、,青铜剑的制作技术更在越国达到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巅峰状态。当时为求一柄宝剑,诸侯不惜用城池换取或以战争相威胁。东汉方志史书越绝书·宝剑篇记载,越王勾践拥有巨匠欧冶子所铸的五把天地间最好的宝剑湛卢、纯钧、胜邪、巨阙和鱼肠。别国诸侯打算用“有市之乡二,骏马千匹,千户之都二”交换纯钧剑,但没有得手。后来湛卢剑落到楚王手里,垂涎三尺的秦王立即发兵击楚,他还放出风声:楚王不交出宝剑,秦国绝不退兵。结果楚王宁可与秦国开战也绝不交出心爱的稀世宝剑。越王勾践剑是天下第一剑,它于1965年12月出土于湖北望山1号楚墓。剑型挺拔、庄重,制作精良考究,保存完好如新,剑身上面满饰黑色菱形暗纹,剑格的

7、一面由绿松石镶嵌,组成美丽的图案,另一面则镶嵌着蓝色琉璃,整个装饰显得典雅、华贵。靠近剑格处有两行错金鸟纂铭文,内容为“越王鸠浅自乍用剑”。“鸠浅”就是“勾践”,这八字铭文准确无误地标明了剑主人的身份和名字,使我们知道面对的是一件名副其实的稀世珍宝。越王勾践剑出土时插在木质剑鞘里,出鞘时寒光闪闪,耀人眼目,剑刃薄而锋利,令人赞叹不已。越王勾践剑让人惊奇的是,这把青铜宝剑穿越了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但剑身丝毫不见锈斑。越王勾践剑主要成分为铜,出土的墓室曾经长期被地下水浸泡,剑完全隔绝氧气是其不锈的主要原因。曾侯乙墓的发掘地点是在今湖北随州,距武汉市约165公里,从曾侯乙墓的出土文物来看,在礼制上它

8、沿用了周的一套东西,但在许多器物上反映了强烈的楚文化特色,有的则是周、楚文化艺术特色的综合。曾侯乙墓共出土文物一万余件,许多都是前所未见的珍品,它是我国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和学术研究价值,这在同时代的墓中规模是较大的。整个墓室分为兵室、礼室、和乐室三大厅,下面就请大家随我一起参观。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九鼎八簋,鼎与簋是古代的礼器,列鼎的数量显示着主人身份地位的尊贵高低。我们的考古人员对于墓主人真实身份的确定就是靠他们,所以把它摆在了首要的位置展示。根据当时的礼制,天子使用九鼎八簋,依次降低。曾侯乙只是一个诸侯,却使用九鼎八簋下葬,实际是一种违法行为,孔子说:礼崩乐坏,人心不古,指

9、的就是这个乱世。鹿角立鹤是这个古墓中造型艺术和铸造工艺都比较高的一件杰作,它由鹿的角,鹤的身子、鸟的翅膀组合而成,当然自然界中是不存在这种动物的,它是人们想象出的一种仙鸟,放在墓穴中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守护死者灵魂,防止鬼怪侵袭,再就是护送死者灵魂升天。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铸造工艺也是比较讲究的,这反映了当时的青铜铸造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墓类的乐器足以令人瞠目结舌。在他巨大的坟墓里专门有一个墓室(东室)陪葬着乐器,这些乐器有:琴、筝、五弦各一件,瑟五件,笙一件,悬鼓一件,还有编磬、建鼓、排萧、瑟、抱鼓等等。其中最令人震惊的就是堪称“国之瑰宝”的编钟。曾侯乙编钟是我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套

10、大型编钟。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县(今随州市)的一座战国早期墓葬曾侯乙墓中。出土时,整套编钟耸立如故,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为战国时期楚赠曾国遗物,保存完整,出土时曾用原件举办过一次音乐会,敲响了东方红、楚殇等曲,震撼世人。1、曾侯乙编钟的结构 这套编钟的钟架高大,由长短不同的两堵立面垂直相交,呈曲尺形7根彩绘木梁两端以蟠龙纹铜套加固,由6个佩剑武士形铜柱和8根圆柱承托,构成上、中、下三层。钟架及挂钩(含可以拆装的构件)达246个。短架(左)长335、高273、长架(中、右)长748、高265厘米编钟是古代打击乐器,也是象征拥有者权位的礼器。主要流行于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曾侯乙编钟共65件,分为

11、八组:上层3组为钮钟,19件;中层3组为南钟,33件,分短枚、无枚、长枚三式;下层为两组大型长枚甫钟,12件,另有搏l件。最大的1件通高1523厘米,重2036公斤;最小的l件通高202厘米,重24公斤。钟体总重2,567公斤,加上钟架(含挂钩)铜质部分,合计4,42148公斤。编钟的悬挂有三种方式:下层钟用环挂式,挂钩为爬虎套环和双杆套环两种中层钟用钩挂式,挂钩为框架钩和焊钩两种;上层钟用插挂式,是以插销入挥、串钩钟钮。2、曾侯乙编钟上的铭文钟及架、钩上共有铭文3,755字,内容为编号、记事、标音及乐律理论。铭文多数错金。全部甬钟的记事铭文均为“曾候乙作持”5字,标明钟的制作和享用者是曾侯乙

12、。搏钟的铭文则记载楚王熊章为曾侯乙铸宗彝一事。标音明文标示了钟的悬技位置或敲击部位及其所发音的名称,它们构成了十二半音称谓体系。乐律理论记述了曾国与楚、晋、齐、申、周等国的律名对应关系。钟铭所见律名28个、阶名66个,绝大多数都是前所未知的新材料。这套编钟的铭文,是一部重要的中国古代乐律理论专著。3、曾侯乙编钟之音全套编钟音域宽广,音列充实,音色优美。每件钟均有呈三度音程的两个乐音,可以分别击发而互不干扰,亦可同时击发构成悦耳的和声,证实了中国古编钟每钟双音的规律。全套编钟具有深沉浑厚的低音、圆润淳朴的中音和清脆明快的高音。其音域自C2至D7,共5个八度,仅比现代钢琴音域少两个八度(须知,其出

13、现时间却早现代钢琴2000年),中心音域内具十二半音,可以旋宫转调,演奏七声音阶的多种乐曲。现代学者推断这套编钟不但可以演奏旋律,还可以演奏和声。4、曾侯乙编钟的工艺及其装饰钟及钟架铜构件是铜、锡、铅合金,合金比例因用途而异。用挥铸、分铸、锡焊、铜焊、铸镶、错金、磨砺制作而成,工艺精湛。编钟的装配、布局,从力学、美学、实际操作上,都显得十分合理。全套钟的装饰,有人、兽、龙、花和几何形纹,采用了圆雕、浮雕、阴刻、彩绘等多种技法,以赤、黑、黄色与青铜本色相映衬,显得庄重肃穆,精美壮观。有6个丁字形彩绘木极和2根彩绘撞钟木棒与钟同出。据此并经实验判定,这套钟的使用共需5人:3人双手执小模,掌奏中、上

14、层钟;2人各持撞钟木棒,掌奏下层钟。科研人员发现我们的祖先早在两干四百多年前就摸索出了铜、锡、铅三种成份的最佳配方,以获得优美的音色;掌握了钟体大小,钟壁厚薄与音高的严格比例,铸造出不同音高的编制系列;设计了“合瓦式”的独特钟形与复杂的钟腔结构,形成了奇妙的一钟双音和优美的旋律。这套编钟都能别两个乐音,全部音域贯穿五个半八度组,高音、低音明显,中间三个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由于有了完备的中间音,所以能在任何一个音上灵活自如地旋宫转调。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古代的青铜冶炼铸造技术的高超,也显示春秋战国时我国音乐已发展到一个极高的水平。尤为可贵的是,钟体和附件上,还篆刻有二千八百多字的错金铭文,记载了先

15、秦时期的乐学理论以及曾和周、楚、齐等诸侯国的律名和阶名的相互对应关系,为我国研究传统乐律学和音乐理论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这些铭文简直可称为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乐律书,它的出现弥补了古代文献关于乐律方面记载的不足,纠正了先秦无“变宫”的说法,据弃了所谓“中国的七声音阶是从欧洲传来”的说法,为我们认识春秋战国乐律学的发展状况及其演变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曾侯乙墓编钟的出土,使世界考古学界为之震惊,因为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如此精美的乐器,如此恢宏的乐队,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曾侯乙墓编钟的铸成,表明我国青铜铸造工艺的巨大成就,更表明了我国古代音律科学的发达程度,它是我国古代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中华

16、民族的骄傲。曾侯乙编钟是我国古代音乐史上的一个光辉成就,为今天古音律和编钟制造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曾侯乙编钟不愧为“国之瑰宝”,它的出土为中国古代音乐史画上了鲜艳的一笔。然而,制作它的我们的先人们更值得我们去学习。就在我们先人铸造编钟的时候,地球上大部分地区还是荒无人烟,有些地方虽有人群,却过着“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当时,社会的科技还相当落后,没有现代的机械,没有电,没有先进的技术,我们这里的祖先不知要克服多少困难才能打造这么一套了不起的编钟。他们克服困难的精神可贵,值得我们去学习。在湖北省博物馆里我们更是有幸听到了跨越千年的编钟之乐。在整个演播大厅里都弥漫着楚文化。微弱的灯光渐明

17、,舞台上的乐手们都身着古装,使用编钟为大家演奏了一曲曲动人的乐曲。听了用曾侯乙编钟演奏的东方红后,心为之一颤,它的声音实在是优美。然而在当时环境下,我们的先人们没有极高的智慧是不可能打造这样一套编钟的。曾侯乙编钟的声音是那样的优美,又是那样的完美,体现出我们祖先在音乐方面的智慧和才能,这些都值得我们去研究、去学习、去思考。综合起来看,这套编钟形象地再现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充分显示了我们祖先伟大的创造力,使人大开眼界,表明我国青铜铸造工艺的巨大成就,更表明了我国古代音律科学的发达程度,它是我国古代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为之感叹不已,为我们的灿烂文化古国

18、感到骄傲。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应该学习古人那种不怕困难、克服困难的精神,来对待我们遇到的一切问题。处在现在这个文明时代,我们更应该好好珍惜今天这个学习的机会,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加强实践锻炼,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不远的将来,我们要曾取早日成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一份力量。郧县人头骨化石;发掘于湖北省十堰市郧县曲远河口学堂梁子。1990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考古发掘,又发现一具头骨化石。两具头骨化石都保存了完整的脑颅和基本完整的面颅,第二具更为完整,根据头骨特征,属于直立人类型,定名为“郧县直立人”,简称郧县人。根据古地磁法测定,化石大致距今80万年至90万年。在郧县曲远河口学堂粱子发现了第一件头骨化石,编号为I号头骨化石;又发现第二件头骨化石,编号为号头骨化石。现在在“郧县人”出土处建有“郧县人”雕刻头像,“郧县人”展馆。林和靖爱梅、鹤:林和靖(967102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