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病害及防治 - 图文-_第1页
茶叶病害及防治 - 图文-_第2页
茶叶病害及防治 - 图文-_第3页
茶叶病害及防治 - 图文-_第4页
茶叶病害及防治 - 图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根部主要病害及其防治二、幼嫩枝梢及茎部的主要病害及其防茶紫纹羽病茶白星病茶苗白绢病茶芽枯病茶根癌病茶苗立枯病茶苗根结线虫病茶苗茎枯病茶红根腐病三、枝干的主要病害及其防治四、成叶和老叶的主要病害及其防治茶红锈藻病茶云纹叶枯病地衣和苔藓茶轮斑病茶菟丝子茶赤叶斑病茶树膏药病茶炭疽病茶树枝梢黑点病茶煤病茶枝黑痣病茶网饼病茶胴枯病茶褐色叶斑病茶圆赤星病茶树缺素症一、根部主要病害及其防治茶树紫纹羽病症状全国各茶区均有发生,主要为害根部及根颈部。发病初期病部生有纤细的紫红色菌丝,后根部变为黄褐色至黑褐色,棍表面产生紫褐色根状菌素,其上有时可见紫红色半球状菌核或在根部或茎基部产生一层紫红色绒状物,表皮变黑

2、或腐烂。发病轻的枝叶略呈黄绿色,发病重的全株干枯而死。 病原Helicobasidium mompa Tanaka Jacz.称桑卷担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该菌1890年日本田中延次郎定名为H.mompa Tanaka,1909年爪哇雷西巴斯凯把属名改为隔担耳菌属,1919年日本泽田谦吉发现该菌不形成球形的前担子囊,又将其改回卷担菌属。1987年我国对该菌进行深入研究。该菌有两种菌丝。侵入皮层的称营养菌丝,寄生并附着在表面的称为生殖菌丝。营养菌丝黄褐色,直径5一10m,粗细不一,生殖菌丝体为紫色。该菌在土壤中呈垂直分布,分布在525cm土层内,个别可深达1.5m,缺氧时发育不好,但可存活50多

3、天。发育温限835,适温为27。土壤通气性好、持水量60%一70%、pH5.26.4最适合该菌繁殖。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菌丝束或菌核在土壤中或以菌丝体在病残组织中越冬,该菌在土中可存活35年。土壤中的菌核或菌索在条件适宜时,病菌长出营养菌丝,侵入新的寄主植物的幼根,后向主根或侧根蔓延。病根表面形成的菌索扩展至树干基部形成菌膜状的子实体,并产生担子和担孢子。担孢子多在56月份产生。担孢子萌发又产生菌丝,病菌通过灌溉水或雨水、农具使土壤中的菌核及残存在病根里的茵丝与新寄生的根系接触进行传染。也可通过茶苗、桑苗、果树苗木、薯块及花生调运进行远距离传播。该病在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粘重以及有机质

4、含量高的茶园中发生较重。土壤过干发病也重。78月雨水偏多,旬降雨量高于50mm,利于该病发生。此外前作为甘薯、花生、桑树及果树的茶园易发病。防治方法(1新建茶园,最好选用无病地块。(2选用无病苗木。注意剔除病苗,必要时苗木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根30分钟。后再栽植。(3加强茶园管理。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改良土壤。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或积水。发现病株马上挖除,连细根一起挖除,集中烧毁,并对病穴淋浇43%福尔马林20一40倍液,后盖土、铺草覆盖24小时,隔10天后再浇灌一次,也可用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灌根。茶苗白绢病症状分布在全国各产茶区,主要为害

5、茶苗茎基部,初发病时茎基部产生紫褐色条点或条斑,后变为褐色,上生白色绢丝状体,逐渐由茎基部向土表扩展,病部后期形成油菜籽大小的菌核,菌核初白色,后变为黄褐色或褐色。该病造成茶苗皮层软腐,地上部的叶片变黄,后干枯或全株死亡。 病原Sclerotim rolfsii Sacc.称齐整小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态Athelia rolfsii(CurizTu.&Kimbrough.称罗耳阿太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病菌形态特征参见桑树白绢病。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菌丝体或小菌核在病部或土壤中越冬。翌春温湿度适宜时,产生菌丝,向四周扩展,有的蔓延到邻株;此外还可通过雨水、水流及农具等传播,也可随

6、调运苗木进行远距离传播。该菌生长适温2535,一般68月高温雨季利其发生。土壤粘重、土质偏酸、排水不良茶园易发病,前茬为豆类或与其间作的发病重。防治方法(1选择无病高燥地块种植茶树。发病重的地区或田块,可在植前用50%棉隆可湿性粉剂处理土壤,每667m2用药12.5kg,与细土拌匀,撒在土表后及时耕耙,15天后栽植茶苗,注意防止药害。(2选用无病苗木,汰除病苗。(3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4发现病株马上拔除,病穴用0.3%的96%硫酸铜液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消毒后,再补栽茶苗。茶树根癌病症状安徽、浙江、广东等省均有发生。主要为害根部。主根、侧根染病初在病部产生浅褐色球

7、状小突起,后扩展为瘤状物,小的似谷粒,大的似蚕豆,多个小瘤聚集一起成大瘤,后期病瘤变为褐色并木质化,表面粗糙,质地坚硬。扦插苗幼苗染病须根少或不发根,造成苗条植株衰弱或叶片变黄脱落,植株死亡。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在土壤中或病组织上越冬,借灌溉水或雨水传播,也可由地下害虫及带菌工具传播。随病土和病苗还可进行远距离传播。病菌从伤口或切口处侵入皮层组织后生长繁殖。伤口周围细胞因受病菌刺激而加速分裂,形成大量增生的肿瘤。生产上苗木有无伤口及切口是该病能否大发生的重要条件。地势低洼、土壤湿度大、土壤粘重的苗圃易发病。防治方法(1严格检疫,严禁从病区调运苗木。(2选择背风向阳、排水良好、土质疏松的未种

8、过茶树的地块建立扦插苗圃。(3加强茶园管理,及时防治地下害虫,千方百计减少根部伤口。(4发现病株及时挖除后病穴用1%的96%硫酸铜液或1:1:100倍式波尔多液消毒,也可浇灌80%抗菌剂402乳剂1000倍液。茶苗根结线虫病症状分布在全国各茶区,主要为害茶苗。多在12年生实生苗和扦插苗的根部发生,主根、侧根上生出瘦瘤状物,又称虫瘦。大的似黄豆,小的似油菜籽,黄褐色,表面粗糙,有的几个瘦瘤聚在一起,须根少或无,病根畸形。扦插苗染病,病根多密集一团,组织疏松易折,地上部瘦小,叶片逐渐变黄,严重的落叶,造成全株枯死。 病原Me10idogyne incognita Chitwood称南方根结线虫和M

9、.arenaria Chitwood称花生根结线虫,均属植物寄生线虫。为害茶树的根结线虫,我国已发现4种,其中主要是上述2种。形态特征参见花生根结线虫病。此外还有从M.javanica Chitwood称爪哇根结线虫及M.thamesi Chitwood称泰晤士根结线虫。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以幼虫在土壤中或卵和雌成虫在根瘤中越冬。翌春气温高于10,以卵越冬的在卵壳内孵化出1龄幼虫,蜕皮进入2龄后从卵壳中爬出,借水流或农具等传播到幼嫩的根尖处,用吻针穿刺根表及细胞,由根表皮侵入根内,同时分泌刺激物致根部细胞膨大形成根结。这时2龄幼虫蜕皮变成3龄幼虫,再蜕1次皮成为成虫。雌成虫就在虫瘦里为害根部,雄

10、成虫则进入土中。幼虫常随苗木调运进行远距离传播。土温2530,土壤相对湿度40%一70%适合其生长发育,完成一代约需2530天。生产中砂土常比粘土发病重。三年以上茶苗转入抗病阶段。防治方法(1选择未感染根结线虫病的前茬地建立茶园,必要时先种植高感线虫病的大叶绿豆及绿肥,测定土壤中根结线虫数量。(2种植茶树之前或在苗圃播种前,于行间种植万寿菊、危地马拉草,猪屎豆等,这几种植物能分泌抑制线虫生长发育的物质,减少田间线虫数量。(3认真进行植物检疫,选用无病苗木,发现病苗,马上处理或销毁。(4苗圃的土壤于盛夏进行深翻,把土中的线虫翻至土表进行暴晒,可杀灭部分线虫,必要时把地膜或塑料膜铺在地表,使土温升

11、到45以上效果更好。(5药剂处理土壤育苗圃用3%呋喃丹颗粒剂,每667m225kg,与细土拌匀,施在沟里,后覆土压实,有效期1年,但采茶期不准使用。此外还可选用98%一100%棉隆微粒剂,每667m2用56kg,撒施或沟施,深约20cm,施药后覆土,间隔15天后松土放气,然后种植茶苗。茶红根腐病症状分布在全国各茶区,南方茶区受害重。染病株叶片稀疏,有的枯死。一般情况下,病株上萎凋的叶片附着在枝上,经一段时间才脱落。拔出病根有时可见根表生有白色至红色革质分枝状菌膜,后期变为暗红色至紫红色,剥开根部外皮可见皮层与木质部之间也有白色菌膜,木质部无条纹。根颈处或茎部常有平伏的子实体,也有灵芝状的。 传

12、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菌丝体或菌索在土壤中或病根上越冬,条件适宜时长出营养菌丝通过伤口侵染根部。在茶园病根与健根接触即可传播。此外担孢子可借风雨传播。孢子从修剪的茎部侵染,后进入根部。该病病程相当长,一般侵染后经10年才显症。茶园残存的树桩及病根也会成为传染源;树势衰弱、地下水位高的茶园易发病。管理粗放的老茶园发病重。防治方法(1在林地或果园建立茶园时,要干净、彻底地挖除残存树桩或残根。砍伐遮阴树、林木前先作环状剥皮,使营养不下传,经几个月树桩养分用光后,再在低于地面30cm处砍伐,防止树桩外露。(2发现病株马上挖掉,再用75%十三吗啉乳油进行土壤消毒,也可在病区四周挖隔离沟,两年后补栽。(3

13、药剂防治在病树基部挖一环形沟,深1520cm,用75%十三吗琳乳油20ml对水2000ml,把1/2药液浇入沟内,覆土后再把余药液灌入,隔6个月1次,共4次二、幼嫩枝梢及茎部的主要病害及其防茶白星病症状又称点星病。安徽、福建、浙江、江西、湖南、四川、云南、贵州等省茶区均有发生。主要为害嫩叶、嫩芽、嫩茎及叶柄,以嫩叶为主。嫩叶染病初生针尖大小褐色小点,后逐渐扩展成直径l一2mm大小的灰白色圆形斑,中间凹陷,边缘具暗褐色至紫褐色隆起线。湿度大时,病部散生黑色小点,病叶上病斑数达几十个至数百个,有的相互融合成不规则形大斑,叶片变形或卷曲。叶脉染病叶片扭曲或畸形。嫩茎染病病斑暗褐色,后成灰白色,病部亦

14、生黑色小粒点,病梢节问长度明显短缩,百芽重减少,对夹叶增多。严重的蔓延至全梢,形成梢枯。 病原Phyllosticta theaefolia Hara称茶叶叶点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器球形至扁球形,大小32803280(um,暗褐色,顶端具乳头状孔口,初埋生,后突破表皮外露。分生孢子椭圆形至卵形,单胞无色,大小3523(um。病菌在PDA培养基上培养48小时后,长出白色菌丝,后变为黑色,上生许多小黑点,即病菌子实体。菌丝生长温限225,适温为1825,高于28则生长停止。光照利于病菌的生长和繁殖。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在病叶或病茎中越冬。翌春茶树初展期,分生孢子器中

15、释放出大量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在湿度适宜时侵染幼嫩茎叶,经13天潜育,开始形成新病斑,病斑上又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多次重复再侵染,使病害不断扩展蔓延。该病属低温高湿型病害,气温1624,相对湿度高于80%易发病。气温高于25则不利其发病。每年主要在春、秋两季发病,5月份是发病高峰期。高山茶园或缺肥贫瘠茶园、偏施过施氮肥易发病,采摘过度、茶树衰弱的发病重。防治方法(1分批采茶、及时采茶可减少该病侵染,减轻发病。(2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增施复混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3于3月底-4月上旬春茶初展期开始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50倍液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600倍液、50%苯菌灵可

16、湿性粉剂15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茶芽枯病芽枯病是近年来新发生的一种病害,在大部分茶区均有分布。茶树感病后,芽梢生长明显受阻,直接影响春茶产量和品质。主要为害春茶一芽13叶,叶上病斑先在叶尖或叶缘产生淡黄色或黄褐色,扩展后呈不规则形,病健边缘明显或不明显。芽尖受害呈黑褐色枯焦状,萎缩不能伸展。后期病部表面散生黑色细小粒点,叶片上以正面居多,感病叶片易破碎并扭曲。 病原:本病是由半知菌亚门叶点属真菌引起。病部小黑点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器,球形至扁球形,褐色。分生孢子生于其内,椭圆形或卵圆形,无色,单胞,大小为1.642.36.5微米。发生规律

17、: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病叶或越冬芽叶中越冬。次年春茶萌芽期,产生分生孢子并随风雨传播,侵染幼嫩芽叶,经23天形成新病斑。春茶期气温在1520,湿度大,茶叶氨基酸含量高时发病重。6月中旬以后,病害发展受抑制。在发病期,病菌可不断进行再侵染,造成春茶损失严重。凡早春萌芽期遭受寒流侵袭的茶树易感芽枯病。该病以发芽早的品种感病重,发芽迟的品种发病较轻。防治方法:(1春茶期实行早采、勤采,减少病菌侵染,可减轻发病。(2加强树体培养,增施有机肥,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3萌芽期和发病初期各喷药1次。药剂可选用70%甲基托布津1500倍液、50%多菌灵1000倍液。茶苗立枯病 发生规律:多在4月上旬开

18、始发病,810月秋雨季节是发病盛期,高温高湿的条件利于此病发生,主要随风雨传播侵染。防治方法:注意排水防涝,发现病株立即拔除,并带出苗圃烧毁,以减少侵染源进入。调运苗木时严格捡疫。于发病初期用0.7%的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成50%的多菌灵、70%的甲基托布津1000倍稀释液、75%的百菌清800倍稀释液、放线酮510-5稀释液、65%代森锌加600倍稀释液喷施。茶苗茎枯病分布及症状:此病主要发生于南方茶区,多为害短穗扦插的苗圃,严重时可引起成片死亡,被害茶苗近地面的茎基部初期为褐色,后期为黑褐色,皮层腐烂;23个月后苗木枯死。 发生规律:全年以45月的雨季及秋季发生较多,病菌随雨水溅落或随流水进

19、行传播,也可通过中耕除草和田问活动等人为传播,病菌在土壤中12年后仍保持侵染能力。管理粗放、杂草丛生、荫湿密蔽、粘土性重;排水不良的低洼苗圃发病较重。防治方法:发病苗圃在移栽后如需继续连作的必须在原来的苗床上重新铺上一层3厘米厚的沙土、然后放基肥,最上面再铺一层黄土(压紧后的厚度为3厘米,苗圃四周开排水沟;用黄腐酸盐100150倍稀释液进行土壤消毒;主要消毒苗床。用洒水壶兑水淋洒,然后放基肥,再铺一层心黄土。在4月中旬和8月中下旬的发病期喷0.7%的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或用放线酮510-5稀释液喷施,每亩(667平方米也可用40%五氯硝基苯粉剂2.5千克撒再茶苗行间,然后松土、淋水,使之与土壤

20、混合,半个月后再施药1次即可。三、枝干的主要病害及其防治茶红锈藻病症状主要发生在广东、云南、海南茶区,近年安徽、浙江等省也有发生。主要为害13年生枝条及老叶和茶果。枝条染病初生灰黑色至紫黑色圆形至椭圆形病斑,后扩展为不规则形大斑块,严重的布满整枝,夏季病斑上产生铁锈色毛毡状物,病部产生裂缝及对夹叶,造成枝梢干枯,病枝上常出现杂色叶片。老叶染病初生灰黑色病斑,圆形,略突起,后变为紫黑色,其上也生铁锈色毛毡状物,即病菌藻的子实体。后期病斑干枯,变为灰色至暗褐色。茶果染病产生暗绿色至褐色或黑色略凸起小病斑,边缘不整齐。 病原Cephaleuros parasiticus Karsten称寄生性绿藻,

21、属藻类。病菌形态特征与茶藻斑病近似,其主要区别是,该菌孢囊梗较粗短,孢子囊较大。营养体成熟时生毛状物,穿透寄主表皮伸出,其中包括刚毛及孢囊梗。孢囊梗呈叉状分枝,顶生游动孢子囊48个,橙红色,球形,大小3945.428.535.6(m。遇水时从游动孢子囊中产生游动孢子,游动孢子生鞭毛2根。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红锈藻菌以营养体在病部组织中越冬。翌年56月湿度大时产生游动孢子囊,遇水释放出游动孢子,借风雨传播,落到刚变硬的茎部,由皮层裂缝侵入。于5月下旬一6月上句及8月下旬一9月上旬出现2个发病高峰。雨量大、降雨次数多易发病,茶园土壤肥力不足、保水性差,易旱、易涝,造成树势衰弱或湿气滞留发病重。该菌在

22、南方茶区无明显休眠期。温暖潮湿时形成子实体。形成时期因地区而异。防治方法(1建立茶园时,应选择土壤肥沃、高燥的地块。(2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生物有机肥或茶树复混肥。改良土壤结构,提高排水、蓄水能力,增强树势,减轻发病。(3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在茶园中。(4越冬期病枝率大于30%,病情指数高于25,相对湿度70%以上,开始喷洒90%三乙磷酸铝(乙磷铝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4%杀毒矾M: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对上述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茶区可改用72%克露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10oo倍液。(5该病病原菌游动孢子对铜制剂敏感,

23、在非采茶期可喷洒12%绿乳铜乳油600倍液或30%绿得保悬浮剂500倍液、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500倍液。此外,0.3%的96%硫酸铜液经济有效。茶树地衣和苔藓症状地衣、苔藓分布在全国各茶区。主要发生在阴湿衰老的茶园。地衣是一种叶状体,青灰色,据外观形状可分为叶状地衣、壳状地衣、枝状地衣3种。叶状地衣扁平,形状似叶片,平铺在枝干的表面,有的边缘反卷。壳状地衣为一种形状不同的深褐色假根状体,紧紧贴在茶树枝干皮上,难于剥离,如文字地衣呈皮壳状,表面具黑纹。枝状地衣叶状体下垂如丝或直立,分枝似树枝状。苔藓是一种黄绿色青苔状或毛发状物。 病原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靠叶状体碎片进行营养繁殖,也

24、可以真菌的孢子及菌丝体及藻类产生的芽孢子进行繁殖。我国为害茶树的地衣有13种。普遍发生的有Parmelia cetrata Ach称睫毛梅衣等。苔藓是一种高等植物,具绿色的假茎、假叶,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多用假根附着在枝干上吸收水分,其繁殖体是配子体,配子体可产生孢子。我国为害茶树的苔藓有20多种,安徽、浙江等省的优势种有Barbella pendula Fleis称悬藓、Drmmondia sinensis Mill 称中华木衣藓等。 地衣苔藓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地衣、苔薛在早春气温升高至10以上时开始生长,产生的孢子经风雨传播蔓延,一般在56月温暖潮湿的季节生长最盛,进入高温炎热的夏季,生长很

25、慢,秋季气温下降,苔藓、地衣又复扩展,直至冬季才停滞下来。老茶园树势衰弱、树皮粗糙易发病。苔藓多发生在阴湿的茶园,地衣则在山地茶园发生较多。生产上管理粗放、杂草丛生、土壤粘重及湿气滞留的茶园发病重。防治方法(1加强茶园管理。及时清除茶园杂草,雨后及时开沟排水,防止湿气滞留,科学疏枝,清理丛脚、改善茶园小气候。(2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合理采摘,使茶树生长旺盛,提高抗病力。(3秋冬停止采茶期,喷洒2%硫酸亚铁溶液或1%草甘磷除草剂,能有效地防治苔藓。(4喷洒1:1:100倍式波尔多液或12%绿乳铜乳油600倍液。(5草木灰浸出液煮沸以后进行浓缩,涂抹在地衣或苔藓病部,防效好。茶菟丝子

26、分布及症状:全国主要产茶区均有发生,是1年生攀藤全寄生草本植物,无根,无叶,叶片退化成鳞片状,茎线状,细长,黄褐色,秋天开小朵黄白色的花,总状花序,果椭圆形,有14粒种子,褐色,扁平。 发生规律:4月上中旬开始发生,810月秋雨季节为发病盛期。秋末开花,10月种子成熟掉落于土中越冬,翌年温度适宜时发芽,种胚的两端长出菟丝,伸长后有34厘米时呈褐色,一端长在地上,一端飘在空中,遇到寄生植物便产生吸盘,固定在寄主上,然后分化出导管和筛管,与寄主植物的导管和筛管相通,摄取嫩梢中的水分和养分,不断缠绕为害寄主,幼嫩组织有利于须根插人。茶树树冠表面遍布藤蔓,茶树枝叶无法正常伸展,加之藤蔓又不断摄取茶树养

27、料,导致茶树叶片枯黄脱落,枝梢枯死。防治方法:全部剪除茶菟丝子,最好在种子未成熟前剪除,因其蔓延繁殖,故剪除后必须拿出园外深埋或烧毁,如个别茶枝受害严重也应一起剪掉。秋、冬季翻土1520厘米,把掉在地上的种子埋掉,以避免翌年萌发。药物防治,对出土不久的茶菟丝子幼嫩植株,选择阴天或早晚,每亩(667平方米用生物农药鲁保1号1.52.0千克、敌草晴0.125千克、2%3%的五氯酚钠喷洒,但对已牢固缠绕茶树蓬面上的菟丝子药效不理想,必须剪除。茶树膏药病症状全国各茶区均有发生。常见的有灰色膏药病、褐色膏药病两种。主要发生在枝条和根茎部,在枝干上形成厚菌膜。灰色膏药病初生白色绵毛状物,后转为暗灰色,中间

28、暗褐色。稍厚,四周较薄,表面光滑。湿度大时,上面覆盖一层白粉状物。褐色膏药病在枝条或根茎部形成椭圆形至不规则形厚菌膜,象膏药一样贴附在枝条上,栗褐色,较灰色膏药病稍厚,表面丝绒状,较粗糙,边缘有一圈窄灰白色带,后期表面龟裂,易脱落。 褐色膏药病病原Septobasidim tanakae Miyabe称田中隔担耳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菌丝褐色具隔,也有二层,交错密集成厚膜,多从菌丝上直接产生担子,担子无色,棍棒状,具分隔3个,直或弯,大小27一538一11(m,侧生的小梗上各生1担孢子。担孢子无色,长椭圆形。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菌丝体在枝干上越冬,翌年春末夏初,湿度大时形成子实层,产生担孢

29、子,担孢子借气流和蚧壳虫传播蔓延,菌丝迅速生长形成菌膜。土壤粘重或排水不良,隐蔽湿度大的老茶园易发病,蚧虫为害严重的茶园发病重。防治方法(1发病重的茶园,提倡重剪或台刈,剪掉的枝条集中烧毁。(2防治茶树蚧壳虫至关重要。具体方法参见茶树害虫有关蚧虫防治法。茶树枝梢黑点病症状浙江、江苏、安徽、广东、广西、贵州等省均有发生。主要为台茶树枝梢,一般发生在当年生半木质化的红色枝梢上,初生灰褐色不规则形斑块,后向上下扩展,长10一20cm,枝梢全部呈灰白色,其上散生圆形至椭圆形黑色略具光泽的小黑点,即病原菌的子囊盘。 病原Cenangim sp.称一种薄盘菌,属于囊菌亚门真菌。病部散生的黑色小点是病原菌的

30、子囊盘,无柄,无子座,革质,黑色略具光泽,杯状,大小0.5mm。子囊直或稍弯,棍棒状,大小114一17224(m,内含子囊孢子8个。子囊孢子在子囊的上部排成双行,下部则为单行或交叉排列,单胞,无色透明,长椭圆形至梭形,有的稍弯曲,大小22425.57.5(f4m。侧丝生在子囊间,较子囊长,大小663633.34.4(74m。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菌丝体和子囊盘在病部组织内越冬。翌春条件适宜时产生子囊孢子,借风雨传播,侵染枝梢。3月下旬一4月上旬产生新子囊,5月中旬一6月中旬进入发病盛期。气温2025,相对湿度高于80%利于该病发生和扩展。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发芽早的茶树品种易感病。防治方法(

31、1选用抗病品种如台茶12号;(2及时剪除病梢,携至茶园外集中烧毁。发病重的要重剪,可有效地减少初侵染源,减轻发病。(3发病盛期及时喷洒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9001000倍液。防治1一2次。茶枝黑痣病症状该病是老茶树枝干病害。安徽、浙江、湖南、云南等省茶区均有发生。发病初期在枝干上产生灰色小斑,病斑边缘略呈褐色,后渐扩展,形状不一,病健部分界不明显,病斑上散生有突起的圆形漆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的子座。有时病斑包围枝干,造成树势衰弱。 病原Coccochorina hottai Hara称球皮座囊菌,属子囊菌亚

32、门真菌。病原菌子座生在茶树组织里,外有表皮盖着,球形至扁球形,壁厚,黑色,炭质,大小350一500m,该组织是由寄主的细胞组织变成,内生子囊果1个,子囊果顶端生一圆形孔口,大小30一40m。子囊圆筒形至棍棒形,基部生一小柄,内含子囊孢子8个,子囊孢子在子囊内排列不一,有单行排列的,也有上下部单行,中部为双行排列的。子囊孢子纺锤形至长椭圆形,初单胞无色,具油球4个,后呈黄褐色,具隔膜3个。子囊间生有比子囊长很多的侧丝。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该病只有初侵染,没有再侵染。茶园阴湿、排水不良或湿气滞留、树势衰弱的老茶树易发病,古老的大茶树发病重。防治方法(1注意茶园的通风透光,雨后及时排水,严防湿气滞留,

33、对茶园内或四周的杂树或灌木要及时疏除。(2对衰老茶树进行台刈或重修剪,调整树势,剪下的树枝集中烧毁。(3发病重的,于春、夏茶间隙期喷洒0.6%一0.7 %的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或30%绿得保悬浮剂400一500倍液。茶胴枯病症状又称枝枯病。是茶树当年生枝干病害。发病初期在茶树中上部半木质化枝干的近基部生浅褐色至褐色长椭圆形病斑,后扩展成环状,稍凹陷,后期病斑上散生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分生孢子器。发病重的,水分输送受阻,地上部叶片蒸发量大,致病部以上的枝叶枯死。 病原Macrophoma sp.球壳孢目大茎点属一种真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器球形至近球形,顶端具孔口,分生孢子器内壁着生分生孢

34、子梗,分生孢子梗单胞无色,线形,其上生有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长椭圆形,直或稍弯,单胞,无色,透明,大小15.7237.39.7(pm,多具12个油球。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分生孢子器或菌丝体在病部越冬。翌春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条件适宜时孢子萌发从新梢侵入。该病多在5月盛发,78月出现枝叶枯死。茶树衰老或地势低洼茶园易发病,通风透光不良或偏施、过施氮肥发病重。防治方法(1加强茶园管理。及时中耕锄草,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对衰老的茶树要进行修剪或台刈。采用茶树配方施肥技术,合理配施氮磷钾,使茶树生长健壮。(2发病初期春茶采摘前及时喷洒25%苯菌灵乳油8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60

35、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一1000倍液;冬季可喷洒0.6%一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或30%绿得保悬浮剂500倍液、12%绿乳铜乳油6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700一800倍液。四、成叶和老叶的主要病害及其防治茶云纹叶枯病病症:又称叶枯病。是叶部常见病害之一。分布在全国各茶区,主要为害成叶和老叶、新梢、枝条及果实。叶片染病多在成叶、老叶或嫩叶的叶尖或其它部位产生圆形至不规则形水浸状病斑,初呈黄绿色或黄褐色,后期渐变为褐色,病部生有波状褐色、灰色相间的云纹,最后从中心部向外变成灰色,其上生有扁平圆形黑色小粒点,沿轮纹排列成圆形至椭圆形。具不大明显的轮纹状病斑,边缘生褐色晕圈

36、,病健部分界明显。嫩叶上的病斑初为圆形褐色,后变黑褐色枯死。枝条染病产生灰褐色斑块,椭圆形略凹陷,生有灰黑色小粒点,常造成枝梢干枯。果实染病病斑黄褐色或灰色,圆形,上生灰黑色小粒点,病部有时裂开。茶树衰弱时多产生小型病斑,不整形,灰白色,正面散生黑色小点。 病原Colletotrichum camelliae Massee称山茶炭疽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态为Guignardia camelliae (CookeButler称山茶球腔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子囊壳散生在病部两面,半埋生,球形至扁球形,黑色,大小160 200um,孔口直径718um。子囊卵形或棍棒形,端圆,基部具小柄,大小40

37、一66.5918(um,内含子囊孢子8个,排成2列。子囊孢子纺锤形,单胞无色,大小101836(um。无性态的分生孢子盘散生在寄主表皮之下,成熟时突破表皮外露,底部为灰黑色子座,大小187290um,内具刚毛和分生孢子梗,大小91835(um,分生孢子盘四周生刚毛,刚毛针状,基部粗,顶端渐细,暗褐色,具隔膜l3个,大小407035(um。 分生抱子梗短线状,单根无色,大小91933.5(um,顶生1个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圆筒形或长椭圆形,两端圆或一端略粗,直或稍弯,单脑无色,内具l空胞或多个颗粒,大小l02l36(um。厚垣孢子球形,浅褐色,具油球23个。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

38、盘和子囊果在茶树病部或土表落叶中越冬。翌春条件适宜时越冬的子囊果产生子囊孢子,分生孢子盘也可产生分生孢子,遇水后发芽,由茶树的表皮或伤口侵入,经518天潜育形成新病斑,病斑上产生的分生孢子经风、雨传播蔓延,进行多次再侵染。一年四季,除寒冷的冬季以外,其余三季均见发病,其中高温高湿的8月下旬9月上旬为发病盛期。一般78月,旬均温28以上,降雨量多于40mm,平均相对湿度高于80%易流行成灾。气温15,潜育期13天,均温2024,1013天,气温24,59天。生产上土层薄,根系发育不好或幼树根系尚未发育成熟,夏季阳光直射,水分供应不匀,造成日灼斑后常引发该病。此外茶园遭受冻害或采摘过度、虫害严重易

39、发病。台刈、密度过大及扦插茶园发病重。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如云南大叶种、福建水仙、广东水仙易发病。防治方法(1建茶园时选择适宜的地形、地势和土壤。(2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如龙井、福鼎、台茶13号、毛蟹、清明早、瑞安白毛茶、铁观音、福鼎白毫、藤茶、梅占、龙井群体种等较抗病。(3秋茶采完后及时清除地面落叶并进行冬耕,把病叶埋入土中,减少下年菌源。(4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生物活性有机肥或茶树专用肥提高茶树抗病力。(5加强茶园管理,做好防冻、抗旱和治虫工作,及时清除园中杂草。(6初夏气温突然升高,成叶、老叶罹病率10%15%或叶罹病率44%或病情指数3.77时,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一9

40、00倍液或40%百菌清悬浮剂(顺天星1号600倍液(北京市顺义县农药厂、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10%多抗霉素水剂或庆丰霉素100mg/kg(7非采摘茶园可喷洒30%绿得保悬浮剂500倍液或12%绿乳铜乳油600倍液、0.6%一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二十三、茶轮斑病分布及症状:该病是茶园常见病害,全国各产茶省均有发生。被害叶片大量脱落,并引起枯梢,致使树势衰弱,产量下降。主要为害成、老叶。病斑初为黄褐色小斑,扩展后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后期中央为灰白色,有明显的同心轮纹,并产生浓黑色小粒点。嫩梢发病变黑枯死,向下扩展引起枯枝。 病原:

41、是一种半知菌亚门盘多毛孢属真菌。病部浓黑色小粒点为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其上生分生孢子梗,无色,丝状。分生孢子纺锤形,4个分隔,5个细胞,中间3个细胞黄褐色或暗褐色,两端细胞小而无色,顶端细胞生有3 5根刺毛,无色。发生规律: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盘在病组织内越冬。次年春季在适温高湿条件下产生分生孢子从叶片伤口或表皮侵入,经714天,新病斑形成并产生分生孢子,随风雨溅滴传播,进行再侵染。高温高温条件适于发病,夏秋茶发生较重。排水不良,扦插苗圃或密植园湿度大时发病重。强采、机采、修剪及虫害严重的茶园,因伤口多,有利于病菌侵入,因而发病也重。防治方法:(1加强园地管理,及时排除渍水,增施肥料。(2抓好采摘

42、管理,防止捋采、强采,造成枝叶伤口。机采或修剪后要及时喷药保护。(3药剂防治。选用50%多菌灵、75%百菌清1000倍液喷雾,间隔10天再连续喷2 3次,效果更好。茶赤叶斑病分布及症状:在全国各产茶区均有发生,发病初期主要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形成淡绿小斑,逐步扩大形成不规则形的赤褐色大病斑,可蔓延至半张叶或全叶,病斑颜色较均匀一致,病斑边缘有一条褐色隆起线,病部与健部分界明显,后期病部散生稍突起的黑色小粒点,发生严重时可引起成叶和老叶大量枯焦,甚至脱落,导致树势衰弱而影响产量。 病原:本病由一种半知菌类的真菌引起。病斑表面的黑色小粒点为分生孢子器,近圆形或扁球形。分生孢子长椭圆形或长卵形,无色,单

43、胞,大小为172589毫米。发生规律:此病届高温高湿性病害,特别在高温条件下易于发生,56月为始发期,78月为盛发期,幼的茶园知台别茶园在夏季供水不足时易受热害,叶片出现枯焦,成为此病侵染的部位。防治方法:在夏季干旱前中耕松土,合理采摘,加强培育,增施磷肥和钾肥,改良土壤性状,增强茶树根系的吸收能力,有条件的茶园应灌溉抗旱,或对幼龄茶园铺草,以增强保水能力。药物防治,停采期和休眠期用0.6%的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预防,发病初期用25%的灭菌丹400倍稀释液、50%的甲基托布津800倍稀释液、50%的多苗灵可湿性粉剂800l000倍稀释液,在6月中旬和8月中下旬喷药,或参照云纹叶枯病防治方法。茶树

44、炭疽病症状我国各产茶区均有发生,西南茶区受害重。主要为害当年生成叶,老叶和嫩叶发病较少。先在叶尖或叶片边缘产生水渍状浅绿色至暗绿色病斑,后沿叶脉扩展为半透明黄褐色不规则病斑,边缘浸润性逐渐扩大,后期由褐色变为灰青色,病健组织分界明显,病斑大小常以中脉为界。病部生出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的子实体分生孢子盘。早春老叶上有病斑,多是越冬后期病斑。 病原Gloeosporium theae-sinesis Miyake称茶盘长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盘底部平坦略薄,形成子座,初埋生在表皮下面,后露出。分生孢子盘圆形,黑色,大小80150um,分生孢子梗丝状,单胞无色,大小10201.52(um,顶

45、生分生孢子1个。分生孢子单胞,两端尖,纺锤形,大小362.5(um,两端各具油球1个。病菌生长适温2527,最适pH5.3。除为害茶树外,还为害油茶、山茶、茶梅等。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盘在茶树病组织里越冬。翌年56月气温20,相对湿度80%一90%,散放出大量分生孢子,借雨水飞溅传播。分生孢子落到叶片上以后,从嫩叶背面茸毛处侵入,经8一14天潜育后,出现小病斑,经1530天扩展,形成10-20mm大病斑,这时嫩叶已长成成叶。病部的分生孢子成熟后,遇有雨湿条件不断进行再侵染,尤其是阴雨连绵的梅雨和秋雨季节发病重,常常造成该病流行。生产上偏施、过施氮肥、缺少钾肥的茶园易发病。品

46、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龙井43易感病,近年浙江推广该品种后,炭疽病扩展较快。日照短,早上露水持续时间长的茶园或阴雨多的茶区发病重。防治方法(1选用云南大叶种、毛蟹、梅占、阿萨姆大叶种、台茶13号、金橘等抗病品种。(2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茶复混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适当增施磷钾肥,提高抗病力。(3摘除病叶。(45月下旬至6月上旬、8月下旬至9月上旬雨季到来前后是防治该病适期,生产上应掌握在各轮新梢一芽一叶期喷洒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600倍液、25%炭特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40%百菌清悬浮剂(顺天星1号600倍液(北京

47、顺义县农药厂。(5非采茶期也可喷洒12%绿乳铜乳油600倍液或30%绿得保悬浮剂400一5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茶煤病症状又称乌油,分布在全国各茶区。主要为害叶片,枝叶表面初生黑色、近圆形至不规则形小斑,后扩展至全叶,致叶面上覆盖一层煤烟状黑霉,茶煤烟病有近十种,其颜色、厚薄、紧密度略有不同,其中浓色茶煤病的霉层厚,较疏松,后期长出黑色短刺毛状物,病叶背面有时可见黑刺粉虱、蚧壳虫、蚜虫等。头茶期和四茶期发生重,严重时茶园污黑一片,仅剩顶端茶芽保持绿色,芽叶生长受抑,光合作用受阻,影响茶叶产量和质量。 病原有多种,主要有Neocapnodim t

48、heae Hara称茶新煤炱或浓色煤病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菌丝体浅褐色,从菌丝的隔膜处缢断后产生星状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四分杈,无色至褐色,每个分杈上具多个分隔。分生孢子器圆筒形至不规则形,生在单一或分枝的长柄上,褐色,顶部膨大,具孔口,器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至卵圆形。有性态子囊壳圆柱状,顶端膨大,暗褐色,内生多个子囊。子囊卵圆形,基部有小柄,内生子囊孢子8个排成2列。子囊孢子椭圆形,初无色,后呈暗褐色,具隔膜13个。此外还有富特煤炱、中心煤炱、头状胶壳炱、山茶小煤炱、刺三叉孢炱、光壳炱等。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该菌多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壳在病部越冬。翌春,在霉层上生出孢子,借风雨传播,孢

49、子落在粉虱、蚧类或蚜虫分泌物上后,吸取营养进行生长繁殖,且可通过这些害虫的活动进行传播,以上害虫常是该病发生的重要先决条件,生产上管理粗放的茶园或荫蔽潮湿,雨后湿气滞留及害虫严重的茶园易发病。防治方法(1从加强茶园管理入手,及时、适量修剪、创造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雨后及时排水,严防湿气滞留;千方百计增强树势,预防该病发生。(2及时防治茶园害虫,注意控制粉虱、蚧壳虫、蚜虫等虫害,是防治该病积极有效措施之一。具体方法参见本书茶树害虫。(3早春、晚秋非采茶期喷洒波美0.5。石硫合剂或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30%绿得保悬浮剂5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700倍液、12%绿乳铜乳油600倍液

50、。茶网饼病病症又称网烧病、白霉病。分布在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四川、贵州、广东、台湾等省局部茶区。主要为害成叶,嫩叶、老叶也发病。多发生在叶缘或叶尖上,初在叶片上现针尖大小的浅绿色油渍状斑点,后渐扩展,严重的扩展至全叶,色泽变成暗褐色,病叶增厚,有时叶片上卷,叶背面沿脉形成网状凸起,其上具白粉状物。白粉散失后变成茶褐色网状,故称网饼病。后期病斑呈紫褐色或紫黑色,造成叶片枯萎脱落。嫩茎染病,多由叶柄扩展到嫩茎上,引起枝枯。 病原Exobasidium reticulatumlto et Sawl称网状外担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叶背病斑上网状物是菌丝,白粉状物是子实层。担子长棍棒状至圆筒形

51、,大小6313534(um。顶端着生小梗4个,每个小梗上着生担孢子1个。担孢子单胞无色,倒卵形或椭圆形,大小81234(um,发芽时生出1个隔膜,成为双细胞,从两端或一端长出芽管。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以菌丝体在茶树中部病叶组织中越冬。翌春条件适宜时担孢子成熟,随风雨传播侵入成叶,经10天潜育产生新病斑,湿度大时病斑上长出白色粉状子实层,着生许多担子和担孢子,借风雨传播蔓延,侵染芽下13片嫩叶,经30天潜育病斑出现,60一70天后长成大型网状病斑,此时嫩叶已长为成叶。均温1925、叶上有露水或相对湿度100%条件下适其发生和流行,一般在56月及910月。光照和干燥对担抱子有抑制发芽作用,因此夏季

52、干旱炎热不利其扩展,病菌多在荫蔽处越夏。多雾的高山茶园及四周种植竹林的茶园、湿度大易发病。品种问抗病性有差异,经测定茶多酚含量低的品种较感病,茶多酚含量高的品种则表现抗病。防治方法(1选用抗逆性强的品种。如婺源大叶种,上饶大叶种,青心大有,台茶1号、2号、5号、13号、16号,藤茶、香菇寮白毫,苹云,槠叶齐12号,毛蟹,铺埔白叶等。(2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阿姆斯生物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增施磷钾肥,提高茶树抗病力。(3栽植密度适当,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4在头茶和四茶的新叶开展期,及时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900一l000倍液,隔78天1次,连续防治23次。(5非采摘茶园喷洒

53、30%绿得保胶悬剂500倍液或0.6%一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12%绿乳铜乳油500倍液。茶褐色叶斑病症状江苏、浙江、安徽、湖南、四川、广东、台湾、云南、贵州等省茶区均有分布。主要为害叶片,多从叶缘处开始现褐色小点,后扩展成圆形或半圆形至不规则形紫褐色至暗褐色病斑,上生灰褐色小粒点,病健部分界不大明显,但病斑紫黑色边缘较宽(别于茶圆赤星病。有时叶缘上产生多个病斑融合在一起,很似冻害状,湿度大时病斑上生灰色霉层,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可与冻害区别。 病原Cercospora sp.称一种茶尾孢菌,与茶圆赤星病病原菌同属不同种,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斑上的霉点,是病原菌子座和分生孢子

54、梗丛。子座球形至近球形,直径40一100um。分生孢子梗丛长在表皮下的子座上,分生孢子梗单条,直或稍弯曲,大小127523(um。分生孢子鞭状,基部粗,顶端渐细,无色至浅灰色,大小40一9235(um,具隔410个,孢子成熟后分隔明显。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菌丝块(菌丝体或子座在病树的病叶及落在土表的病落叶上越冬,翌春条件适宜时,病部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侵染叶片后经5天左右潜育开始发病,以后经反复再侵染,致病害不断扩展蔓延。该病属低温高湿型病害。每年早春和晚秋,即35月和911月发生居多。安徽秋季比春季发生多。遭受冻害、缺肥或采摘过度,茶树树势衰弱易发病。茶园排水不良、湿气滞留发病重。

55、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2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增施有机肥;加强茶园管理,做到合理采摘,采养结合;做好清沟排渍工作,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做好防寒工作,防止冻害发生,以减轻发病。(3春季采摘前或早春、晚秋发病初期及时喷洒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0倍液。也可用0.6%一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或12%绿乳铜乳油600倍液。茶圆赤星病症状我国各茶区均有发生,新茶园或高山茶区发生较多。主要为害叶片、叶柄、嫩梢等部位。叶片染病主要见于早春色叶或第一叶上,病部初生褐色小点,后扩展成灰白色中间凹陷的圆形病斑,大小0.83.5mm,边缘具暗褐色或紫褐色隆起线,中央红褐色,后期病斑中间散生黑色小点,即病原菌的菌丝块,湿度大时,上生灰色霉层,即病原菌的子实层,别于白星病。叶柄、嫩梢染病产生类似的症状。 病原Cercospora theae(Cav.Breda称茶尾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部的灰黑色霉状小点是病菌的菌丝块。分生孢子梗丛生在表皮下的菌丝块上,孢子梗大小294334(um,每丛有十多根,单胞无色,直或顶端略弯曲,顶端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鞭状,由基部向上渐细且弯曲,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