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屈光调节讲课_第1页
眼屈光调节讲课_第2页
眼屈光调节讲课_第3页
眼屈光调节讲课_第4页
眼屈光调节讲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不同折射率的介质时,在界面发生偏折现象,该现象在眼球光学中称为屈光(refraction)。光线在界面的偏折程度,用屈光力(refractive power)表达,屈光力的单位是屈光度(Diopter,D) 。 眼的主要屈光间质: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 眼的屈光力与眼轴长度匹配与否是决定屈光状态的关键。 眼屈光系统中最主要的屈光成分是角膜和晶状体 眼球总屈光力在调节静止状态下为5864D 角膜的屈光力约为43D 晶状体约为19D 眼轴长度约为24mm 眼球屈光介质的折射率为1.336 调节的机制:看近目标时,环形睫状肌收缩,晶状体悬韧带松弛,晶状体由于弹性而变凸,其

2、屈光力增强。Accommodation/ Convergence 调节力以屈光度为单位,等于注视目标距离(米)的倒数。 随 着 年 龄 增 长 , 调 节 力 逐 渐 减 退 而 出 现 老 视(presbyopia)。调节范围 / 调节幅度 产 生 调 节 的 同 时 引 起 双 眼 内 转 , 称 为 集 合(convergence) ,集合程度用棱镜度表示。 调节、集合以及瞳孔缩小称为眼的三联动现象。由动眼神经支配完成。 眼调节静止时,平行光经眼的屈光系统后正好聚焦于黄斑中心凹,这种屈光状态称为正视(emmetropia)。不能聚焦于中心凹,称屈光不正(ametropia, refrac

3、tive error)。 调节放松状态下,平行光线经眼球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前,称为近视(myopia) 。近视的发生受遗传和环境等多因素的综合影响,目前确切的发病机理仍在探索中。按近视度数分类: 轻度近视:低于-300D 中度近视:-300D -600D 高度近视:高于-600D。 按屈光成分分类:屈光性近视/轴性近视“假性近视”:因过度调节,睫状肌痉挛造成的近视,可用睫状肌麻痹药物消除。 远视力差,近视力好。 集合功能相应减弱,易引起外斜视。 轴性近视者眼球较突出。 高度近视者眼底改变:近视弧形斑、豹纹状眼底、黄斑出血、视网膜变性、裂孔、脱离。相应表现:视物变形,视野缺损。视网膜裂孔和

4、脱离 高度近视玻璃体和球壁改变:玻璃体液化、混浊、后脱离、后巩膜葡萄肿 相应症状:飞蚊症、漂浮物、闪光感 准确验光确定近视度数。 应用合适的凹透镜使光线发散,通过眼屈光系统后能聚焦在视网膜上。框架眼镜/角膜接触镜/屈光手术 随访眼底,处理各种病理性眼部改变。 调节静止时,平行光线经过眼的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后,称为远视眼(hyperopia)。按远视度数分类低度远视:+500D按屈光成分分类: 屈光性/轴性 能被调节所代偿的那一部分远视,称为隐性远视。 远视者视远不清,视近更不清。 远视的临床表现与年龄和远视程度密切相关。 年轻、调节幅度大或低、中度远视可无任何症状。 阅读需求增大时,可出

5、现眼酸、头痛等视疲劳症状。 提前出现老视。1.屈光性弱视屈光性弱视 常发生于6岁前未经矫正的高度远视者。2调节性内斜调节性内斜 过度使用调节,导致内隐斜或内斜。高ACA者易出现调节性内斜。持续内斜导致斜视性弱视。3小眼球、浅前房小眼球、浅前房4. 远视眼的眼底表现:视乳头小、色红、边缘不清、称为假性视乳头炎假性视乳头炎。 远视眼用凸透镜矫正。 轻度远视如无症状则不需矫正,有视疲劳和内斜视者应矫正。 中度远视或中年以上远视者应矫正,以消除视疲劳。 婴幼儿应注意早期视力筛查以发现高度远视,防止远视性弱视发生。 眼球在不同子午线上屈光力不同,称为散光(astigmatism),散光主要由角膜或晶状体

6、产生。规则散光规则散光和不规则散光不规则散光。规则散光:规则散光:最大屈光力和最小屈光力径线相互垂直最大屈光力径线在90。30。位置的散光称为顺规散光(with the rule)最大屈光力径线在180。30。称为逆规散光(against the rule)斜向散光(oblique astigmatism)不规则散光:不规则散光:最大屈光力和最小屈光力径线相互不垂直,或同一径线上不同部位的屈光力不同,无规律可徇。散光亦可根据两条主子午线聚焦与视网膜的位置关系分为:1.单纯近视散光单纯近视散光 一上一前2.单纯远视散光单纯远视散光 一上一后3.复合近视散光复合近视散光 两前4.复合远视散光复合远

7、视散光 两后5.混合散光混合散光 一前一后临床表现: 视物模糊,变形。散光对视力的影响取决于散光的度数和轴位。散光度数高或斜轴散光对视力的影响较大,逆规散光对视力的影响比顺规散光大。矫正: 规则散光以柱镜矫正。 不规则散光以硬性角膜接触镜矫正。 双眼屈光度数不等者称为屈光参差(anisometropia),明显屈光参差者,大脑会抑制屈光不正较高眼所成的像,产生屈光参差性弱视,或失去双眼单视功能。 屈光参差者进行屈光矫正时,需考虑视网膜像的放大率。框架镜度数相差超过250D以上者通常会出现融像困难。 配戴角膜接触镜可以减少因放大率问题带来的视觉症状。 年龄增长所致的生理性调节力减弱称老视。 老视

8、机理:年龄增长-晶状体逐渐硬化-弹性减弱;睫状肌功能减低,致使眼调节功能下降。 临床表现:4045岁左右开始,出现阅读等近距离工作困难,容易眼疲劳。 老视是一种生理现象,原有屈光状态将影响老视症状出现的迟早。 老视的发生和程度与年龄相关,一般规律是正视眼在45岁左右约需+150D附加,50岁左右约需+200D,60岁以上约需+300D。 老视的矫正:先验光矫正其原有屈光不正,再根据工作需要及生活习惯选择合适的近附加(凸透镜片)。 单光镜/双光镜/渐变多焦镜 共同点:需要正镜片矫正 不同点:老视远视发生机理生理性病理性临床表现近视力影响远近视力影响矫正近屈光矫正(原有屈光矫正基础上近附加 )远屈

9、光矫正 四条直肌两条斜肌 各条眼外肌的主要运动方向 眼外肌与视轴的夹角 协同肌和拮抗肌 三对主要拮抗肌 外直肌/内直肌 上直肌/下直肌 上斜肌/下斜肌 配偶肌 使双眼朝同一方向共同运动的肌肉称为配偶肌。右眼外直肌-左眼内直肌 六个主要注视眼位的配偶肌 位置: 内斜/外斜 程度: 隐斜/显斜 机理:共同性/麻痹性 时间:间歇性/固定性 两眼注视性质:交替性/恒定性 斜视(strabismus):双眼注视时,发生眼位偏斜。 隐斜(phoria):双眼注视被干预下,发生眼位偏斜。斜视类型共同性斜视麻痹性斜视起病缓慢骤然发病原因先天性,调节性外伤、炎症、血管病、占位病变斜视角各方向相等不同方向注视时不

10、等眼球运动各向运动不受限麻痹肌方向运动受限第二斜视角与第一斜视角关系第二斜视角等于第一斜视角第二斜视角大于第一斜视角代偿头位不存在存在复视和眩晕不存在存在病史 家族史,发病年龄,偏斜类型,注视性质,治疗史等一般检查 颜面,睑裂,代偿头位视力检查 双眼视力差异、偏心注视、弱视屈光检查 睫状肌麻痹验光 瞳孔缘 1015 瞳孔缘与角膜缘间中点 25 30 角膜缘 45 交替遮盖试验:发现斜视遮盖去遮盖试验:1.同时注视时无偏斜,对一眼进行遮盖去遮盖,若去遮盖后有移动,则被遮盖眼为隐斜。2.同时注视时一眼正位,一眼偏斜。遮盖正位眼,斜位眼被迫注视视标,再除去遮盖。若正位眼又注视视标,而斜位眼又回复其偏

11、斜眼位,斜位眼为恒定性斜视,正位眼为主视眼;若斜位眼保持注视而正位眼偏斜,则两眼为交替性斜视。右眼外直肌麻痹 先天性内斜视:神经系统问题或水平眼外肌解剖错位。出生6个月时就表现出明显的内斜,不受调节影响。处理:弱视治疗+手术。手术方法:双眼内直肌后徙,单眼内直肌后退加外直肌缩短。 获得性内斜视 调节性集合反应过度造成内斜 高度远视 高AC/A,同时伴有低度或中度远视。 治疗:对远视完全矫正。 眼外肌麻痹或运动受限所致。最常见于外直肌麻痹,或外展神经麻痹。外展神经麻痹常见于高血压、或颅内肿瘤。 治疗:遮盖,棱镜,肉毒杆菌毒素A注射内直肌。6个月后尚未恢复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临床表现:通常在1岁

12、左右发生,间歇性外斜,随年龄增大而明显。 治疗:非手术治疗:矫正屈光不正,全矫近视。进行弱视训练,抗抑制训练或集合练习 手术治疗:当间歇性外斜患者的融像功能逐步减退时,需要手术治疗。双侧外直肌后退术或内直肌缩短加外直肌后退术。 临床表现:可在出生时发生,也可由间歇性进展为固定性。在婴儿期发生的固定性外斜,通常有潜在的神经性疾病。 治疗:通常需要手术。 眼外肌麻痹或运动受限所致。最常见于内直肌麻痹,或动眼神经麻痹。 治疗:遮盖,棱镜,肉毒杆菌毒素A注射外直肌。6个月后尚未恢复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定义 弱视是在视觉发育期间,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视觉细胞的有效刺激不足,从而造成矫正视力低于同龄正常儿童。 眼球无器质性病变而屈光经矫正后,视力仍不能达到0.8。 斜视性弱视 (strabismus amblyopia) 屈光不正性弱视(ametropic amblyopia) 屈光参差性弱视(anisometropic amblyopia) 形觉剥夺性和遮盖性弱视(juppression amblyopia) 先天性弱视(congenital amblyopia)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