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_第1页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_第2页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_第3页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_第4页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科学探究十步教学法”高效课堂研究 美国华盛顿大学有这样一个条幅:“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充分说明了让学生亲自参与实践的重要作用,说明了“自行探究”是直接获取知识的重要方法,是培养技能的重要手段。美国兰本达教授根据一节课中师生各自活动所占的时间来评价一节课,他说:“如果师生活动时间各占一半,这节课就很一般;如果教师讲授指导时间仅占三分之一,其他时间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完成教学任务,那这节课就算较好的了;如果教师仅用四分之一甚至更少的时间启发指导学生,其他时间全留给学生自己动手、观察、分析、讨论、得出结论、提示现象,达到教学目的,这节课就是很棒的课。”这是时间与经验的交换,

2、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象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的那样:“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探究性学习已成为当今教学改革的主流,那么,怎样才能搞好探究性学习活动?近几年来,我们在小学科学课探究性教学中,经过积极的探索和研究,总结形成了“科学探究十步教学法”教学模式。如果把小学科学课堂比作一次远航,它将是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探究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发展个性,开发创造潜能的航程。教师将是这次远征的组织者、引领者和学生最亲密的伙伴。学生生活的现实世界是一个静谧、温情的港湾,但他们对未知的世界充满着好奇,内心涌动着探究的欲望。此时的科学课堂只要在教师激发引导下,就会如同“投石击水

3、”泛起美丽的涟漪。一个个问题就如同一朵朵晶莹璀璨的浪花在水面上起舞。“水波荡漾”间总有一朵浪花指引我们前行的航向,目标所在,教师就可“顺水推舟”和学生们一起踏上探索的征程。但探究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前面可能有暗礁流沙、峡湾险滩。只有让学生知道前面的“水深莫测”才能激起他们思索的动力,只有大胆的猜测才能实现他们做水手的愿望。大家可以一起发挥集体的智慧,先“投石问路”,在现存的条件下寻求远航的方式方法。然后确定航线让他们“乘风破浪”大胆前行。其间过程必然是曲折的,但只要具备劈风斩浪的勇气,齐心协力总会到达目标的彼岸。经历了一次远航,可能前行的方式不同,但是大家可以交流、讨论,甚至“兴风作浪”,掀起探

4、究的高潮。因为这终将成为他们最大的人生经验和财富。只要学生们掌握了在波涛汹涌间航行技巧,教师适当的“推波助澜”则可以使他们的认识升华,成为真正的水手。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远航的目的就是使学生们创造未来,建构可能生活的基石。只要在实践中提高了能力,掌握科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但科学的探究没有止境,只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严谨的科学态度,才能受益终生,“源远流长”!每一节科学课的探究之旅都将使我们沉醉其中,心驰神往,或徜徉其间,欲罢不能。一、激趣引入投石击水探究目的:探究过程中首先要珍视并调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态度基础等,给他们回顾和思考的机会,通过有效

5、的教学方法,激发探究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探究主题。如投石击水,打破平静,开启探索之旅。儿童从家庭和社区进入学校,他们并不是一张白纸;儿童并不是带着一个空白的头脑来到教室的。他们是带着对这个世界近十年的丰富经验和个人观点来到科学课的。尤其是现在,儿童的环境中充满了丰富的刺激,形成了自己初步的看法。尽管这些看法中有错漏粗疏之处,有些还不够全面,有些不够深刻,甚至有些则是错误的,但这些原始观念正是儿童认识这个世界的开端,是学生建构起他们对这个世界的新认识的起点。学生自发感兴趣的、有需求的问题,他才乐于去探究和学习,才具有真正的内在动机。也就是说,教育要变成儿童的需求,要符合儿童原有的经验和水平。教师在

6、确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从学生的内部需求入手,了解学生对什么样的问题感兴趣,对什么问题有疑惑,想去研究。努力做到开发和利用儿童需求和兴趣中的教育价值,生成科学探究活动;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儿童的需求,激发儿童探究和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只有通过在教师引导下的进一步的亲身探究,让他们亲身发现自己的已有经验与新发现的现象或事实之间的不一致甚至矛盾冲突之处,他们才会心服口服地审视、反思并修正自己的经验和认识,提出或接受“更为科学”的新解释、新假设、新概念。这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是“顺应”与“同化”两方面统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主建构起来的这些新知识,才是真正属于儿童认知结构的、真正有意义的和有效力

7、的“活知识”。二、质疑问难水波荡漾探究目的: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和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使学生能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养成好习惯,激发探究兴趣。一个个稚嫩、离奇甚至不着边际的问题,如水面上泛起的粼粼波光,晶莹而美丽。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大科学家卢瑟福也说过:“科学不是用来死记硬背的一个个现成的事实或一条条定理定律;科学研究是使我们放眼世界并提出问题的一种方法。”科学教育专家也指出,“如何帮助儿童提出可进行科学探究的问题,这是儿童理解科学活动的关键一步,在早期打下这种理解能力的基础是非常重要的。”刨根问底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年龄

8、越小,就越喜欢问这问那,这是非常宝贵的一种天性。这一天性若不加以爱护,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萎缩,使出于天真好奇的提问不能向高层次提问能力发展。爱提问,是人类好奇天性的一种表现,也是科学探究活动的起点。对学生而言,提出问题并不难,难的是针对某一事物提出一系列问题,所以,我们要使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学会提问题:引导学生在仔细观察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怀疑流行说法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小制作过程中提出问题三、选择问题顺水推舟探究目的:在提出问题的前提下,指导学生能够选择有研究价值和可研究的问题,学会科学选择问题的方法。按照学生的探究意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顺水推舟,选择本课要研究的问题。提出问题

9、是获知求索的前奏,是科学探究的起点。但是,仅能提出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在不同的基础以及条件下,并非所有的问题都具有研究价值和研究可能。如果不能对问题进行合理筛选,将无法正确确立合适的研究方向,难于获得预期的答案。所以,帮助学生真正学会提出适合科学探究的问题,切实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技能,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一环节中,注意要尊重学生,对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有个交待,要落地有声,不为提问题而提问题,简单的问题随即解决,深奥的问题以后解决,顺应学生意愿,结合现有条件确定本课研究问题。在选择研究的问题时,应多提出与科学知识有关的问题,不涉及复杂知识的问题,可以通过观察、实验、调查找到答案的问题。四、猜想

10、假设水深莫测探究目的:预测是对未来事件做出的科学猜测,预测是由根据的推测,预测可以带动探究者的热情,预测往往成为新科学发现的先导,预测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水深莫测,就要积极寻找科学的解决方法。经常奇思妙想是开启智慧创新的金钥匙,预见能力是一个人智慧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要让学生养成遇问题主动猜想假设的好习惯。古语说:凡事,预则立。就是说,预测、假设、猜想可以使人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选定一个方向、确定一种思路。我们生活中遇到好多这样的问题,比如:晚上走进家门,一开灯,灯不亮。哎,是不是停电了?再回头看看周围的邻居,人家的灯都亮着,就自己家的灯不亮;是不是保险丝断了?你会作出各种各样的猜测,然后你再去检

11、查,到底是哪里出毛病了。另外,预测发展了学生的直觉思维。有时候我们说一个人做事很干练,很聪明,就是说,他对某些事情能够猜出个八九不离十。什么叫八九不离十,就是他猜对的可能性很大,这种直觉思维、顿悟思维,是人的创造性思维的表现。教材中这样的训练很多,有专单元训练,如四年级上册假设与搜集证据,就是让孩子进行“假设”训练,让孩子慢慢的习惯怎么样去假设,明白假设的重要意义,提高预测能力。大多数是分散到每一课的探究活动当中,比如:小车从斜坡上滑下来,然后冲出一段距离,冲出去的这一段距离和什么因素有关系呢?当你提出问题以后,孩子就要回答,这时候的回答就是假设和预测的过程。他可能认为和斜坡的坡度有关系:坡度

12、越高冲下的力量就越大,冲出去就越远;也可能认为跟车的重量有关系;还有的孩子可能认为和坡的长度有关系这些假设、预测都是非常必要的。五、探求方法投石问路探究目的: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学会知识更为重要。要经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掌握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选择的使用恰当有效的方法,去自主解决问题。投石问路,在探索中不断获取科学真知。过去有一句俗语:要教给孩子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后来又有人提出:要给孩子一杯水,老师要有常流水。一桶水也好,常流水也好,都是讲教师要有很充分的很深厚的知识储备,但现在恐怕是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和教育要求了,所以现在提倡:不是老师给学生倒水,而是要带着孩子一块去打水。孩子学会

13、打水的方法,就可以自己在知识的海洋里打水,去获取他所需要的知识。小学科学教学方法要根据以下原则来确定:科学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是科学的,必须符合科学教育的规律,符合学生的任知规律。主体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活动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须有利于学生各种探究活动的开展。过程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获得过程的体验;创新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应当在吸收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立足创新,重视创造出一些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探究发现法、实验探

14、索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现状调查法、作品制作法、信息搜集法、模拟创造法等。六、合作探究乘风破浪探究目的: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科学课学习,去解决问题。这是探究式教学法的中心环节,重点环节,是获取科学真知的基础环节。应充分发挥每一个个体的作用,密切协作,大胆求索,乘风破浪,敢于与困难搏击与挑战。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究实践和空间。学生是不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最明显的表现是:学生在课堂上参与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是否充足。充足的时间是指学生有充足的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的时间。在这段属于学生自己的时间里,学生可以从容地发现、提出问题;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实验、研究问题;可以在失败中找原因;可以在成功中总

15、结经验;可以在交流中取长补短让学生实实在在地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探究中应该特别强调教师适时、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以追求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如:探究的进度能否有教师预先确定或设计;是否应该先给学生一段时间让他们自主地开展非指导性的探究;探究过程中学生自主活动的重点是什么,教师重点指导探究的哪些方面;如何引导,何时介入,介入多少;哪些指导是必要的,怎样指导才算充分了;何时需要提供背景资料或有关信息,何时传授相应的准备性知识,何时推荐学生阅读教科书,或向图书馆、互联网、成人求助。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介入得过早,以致阻碍了学生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有时则介入过晚,以致让学生过久地处于无助状

16、态。教师的指导有时根本不必要、不应该,以致剥夺了学生尝试错误和从教训中学习的机会;有时指导又不够充分,以致学生感到手足无措。现在我们做实验、观察都非常重视把观察到的、实验的数据记录下来,这是这一次课程改革中我们非常重视的一个方面。因为我们要让孩子知道:人的说话、立论、主张要有一定的根据,说话要有证据,思考要有依据。所以,我们要指导孩子在观察当中,把观察到的结果、资料积累下来,可以用文字、用图画的方法,也可以用测量的方法,让学生把研究的过程记录下来,然后要分析总结出来,最后还要交流汇报出来,让他们会想、会做、会说、会总结,达到做与说的统一,做与记的统一,培养一个完整的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我们的

17、教学中,有很多教师缺乏自信心, 不相信学生自己能做好,总是在他们“探究”的过程中,过早地指指点点,或在他们探究思考的关键时刻,老师的一句话、一个手势、一个动作,便把学生探究思考的兴趣和欲望全部化解、打掉,使这个探究的过程只是流于形式。提出问题,学生有时“启而不发”,教师急不可待,为了顺利过关,教师便自圆其说,包办代替。汇报总结,出现了相反意见,教师便心急如焚,不去探讨,不去研究,囫囵吞枣,搪塞而过。探究学习,要求过多,交待过细,提示过清,不相信学生能做好、能想好,低估了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体现不出探究过程。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我们要从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就应该大胆的放手,不怕

18、失败,让他们自己去想、去做,相信他们能做好。在多次的探究学习中,不仅要让他们尝受到成功的喜悦,更多的是要尝受到成功前的艰辛和失败时的痛苦,以培养他们健全人格和科学探索精神。不放心就是空虚的表现,认为自己没有什么招数了;不放心就是看不起学生,不相信学生自己能做好。请放下心来,相信学生会比老师能;请放下心来,十万个为什么也难不到他们。只要有了这种思想,才能海阔天空,才能有奇思妙想,才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七、汇报交流兴风作浪探究目的:在实践探究的基础上,要通过汇报交流,收集整理各种信息,才能归纳概括总结出科学的结论,这是一个从实践探究到理论形成的重要环节。选取代表分组报,讲求实效不雷同,边报边总编评

19、价,顺势提炼精板书,不同观点积极提,展开争论效果好,善于倾听少发话,交流权力让学生。要让学生敞开心扉,毫无顾忌的展开交流汇报,达到思维的碰撞,如兴风作浪,掀起探究的高潮。合作和交流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它包括认真听取他人意见、以口头或书面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说服他人、适当地有条件地让步等技能和策略,而这些能力只有通过科学学习活动,尤其是科学探究活动的实践锻炼,才能逐步形成。一个知道科学需要合作与交流的孩子往往是幸运的孩子,他会因此而找到探究的兴趣与共事的伙伴;一个善于合作与交流的孩子往往是能干的孩子,他会因此而发展研究的能力并且从他人的反应中得到成功的认可或者失败后如何改进的启示;一个乐

20、于合作与交流的孩子往往是成功的孩子,他会因此而学会科学学习乃至科学探究,并且从中享受到学习科学的乐趣。要让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也就是说,教师不要硬性规定学生表达探究结果的方式,而是要鼓励他们百花齐放,用他们自己熟悉的、力所能及地、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探究结果。这样,不仅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兴趣、优化科学探究活动过程,有利于促进学生相互交流和理解、取长补短、逐步形成科学探究的技能和能力,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和开发学生的相像力和创造的潜能。教师要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首先倾听他们的想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并以此为

21、根据,引导学生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不仅要让“学生倾听教师”,更要让“教师倾听学生”,“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这就是“倾听着的教育”理念。“这样的倾听就是真正的倾听,它有效地改变教师的倾听方式,使他们从外在的听到内在的听,从抽象的听到具体的听,从观念的听到体验的听,作为一个真正的倾听着的教师,必定是这样的:他怀着深深的谦虚和忍耐,以一颗充满柔情的爱心,张开他的耳朵,满怀信心和期待地迎接那些稚嫩的生命之音。这样的倾听由于植根于生命的大地,根深蒂固,顺风摇摆,时常静默沉寂,但又潜藏着创造的活力,它的全部目的无非在于:为了在空中绽放花

22、朵,凝结果实。”在整个探究过程中,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他们对问题的理解也常常各异,这种差异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社会建构主义认为,研讨、交流、彼此表达与相互倾听,具有以下价值:1、学生在相互倾听中,知道别人也可以有其他的不同解释,有利于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2、学生在相互表达与倾听中,对各自的想法、思路被明晰化、外显化,可以更好的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审视和监控。3、学生在讨论中,对观点及做法的相互质疑和评价,可以更好的引发他们的认知冲突和自我反思,深化各自的认识。4、学生之间的交流、争议、意见等有助于激起彼此的灵感,促进彼此建构出新的假设和更深层的理解。5、探究中的合作、分享与交

23、流,可以使不同学生贡献各自的经验和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使他们完成个体难以完成的复杂任务。八、总结提升推波助澜探究目的:在充分汇报交流的基础上,把各种信息进行归纳概括整理,总结出科学的结论,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结论,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推波助澜,促成飞跃。我们现在非常强调定量分析,定量分析可以使孩子的思维逐步科学化和精确化。钱学森做过一次“关于思维科学”的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只会定性地分析、定性地去认识事物,还不行,还不能达到认识的深刻化。”应该使孩子学会定量地观察,定量地去分析,用数字来说话,不但有质的认识,还有量的概念,因为定量分析能够使孩子思维更精确。比如:王老师中等身材,上了点年纪,

24、不胖不瘦,头发有些花白,这是一种描述,这种描述叫做定性描述。假如这样描述:王老师身高大约一米七左右,六十来岁,头发大约有百分之八十已经白了,体重大约140斤左右。这就是定量分析。只有学会分析,才能汇报准确。科学分析的方法很多,定性的、定量的、图解的、文字的、资料的、数据的等等,科学的结论建立在科学的证据之上,科学的证据如何表达出来,往往被人们忽视。九、实践应用水到渠成探究目的:科学探究,既从生活中来,又要回到生活中去。学以致用,用探究获得的结论解释自然现象;实践操作,把科学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只要有了探究的过程,科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水到渠成。 我们要引领学生不断探究,加强学习与实践,

25、在学习中运用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通过实践应用,学生将学习的原理物化为成品,不仅检验了原理的正确应用,也增进了对原理自身内涵或与其他关联原理的理解,还提供了学生合作交流、质疑与改进以及成功体验的机会。将我们掌握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科学产品的制作中去;把我们的科学梦想变成现实。十、拓展延伸源远流长探究目的:科学探究的过程,就是一个旧问题不断解决新问题不断产生的过程,对已探究知识,进行举一反三,拓展延伸,再次激发探究学习的兴趣。养成这样的良好学习习惯和态度,会受益终生,源远流长。科学教材不是教学范本,更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而只是教学的凭借和依托。教材只能作为教学的参考,教师备课和教学

26、的资源来自教师已有的知识结构、网络媒体及广阔的社会生活。科学教师要善于依托教材,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科学课教学内容的拓展延伸,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就内容讲内容,也就难免单调、枯燥乏味,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在教学中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创设条件,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创造学生科学实践的机会,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他们的能力。例如,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加入一些与教学内容相连的小故事、小魔术、科学家的研究与发现等,既能丰富教学内容,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作为科学课程学习主体的小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会产生无比激情和盎然兴趣。

27、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引领他们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小学科学课的开放性,不仅表现在时间、空间、过程、内容、结论等方面。因此我们提倡: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更广阔天地;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作教室的起点和终点,小学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要重视学生在课后的更有意义的后续活动,注重拓展学生的信息渠道,广泛利用存在于教科书以外的各种资源。并把学生带到更广阔的世界,才能获取更多的知识。所以,在唱好课堂教学重头戏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诱导学生自主

28、学习很重要。每次开展探究式学习活动,都必须包含上述全部的教学环节吗?答案是否定的。老师们要真正理解“十步教学法”的深刻内涵,这是一种活灵活现的教学思想,不是固化僵直的教学模式,不能死搬硬套,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探究无疑是科学研究的核心,真正的科学家也往往以探究为乐,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积极学习和利用现成的知识。事实上,最有成就的科学家也最善于吸收前人已有的成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攀登科学的高峰。学生的学习就更不用说了,尽管基于直接经验的、探究式的学习最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间接学习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毕竟是大量存在的。有些知识内容,不易于设计成通过探究式的学习活动去获取。我们要科学灵活地

29、驾驭探究式教学法,发挥它最大的教育功能,为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积极创新,大胆探索。“科学探究十步教学法”主体思想框架趣味引入,激发求知欲。科学志趣的培养是科学课学习最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一、激趣引入 投石击水问题是探究的开始,训练学生积极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浓厚的问题意识,科学学科责无旁贷。二、质疑问难 水波荡漾提出的问题都要有交待,简单问题随即解决,深奥问题以后解决,顺应学生意愿,结合现有条件,确定本课研究问题。三、选择问题 顺水推舟猜想与假设不是不着边际的空想,科学预测 用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四、猜想假设 水深莫测发挥自主合作能动性,结合现实条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五、

30、探求方法 投石问路合作探究,时间充足;开放有序,活而不乱;大胆探索,不怕失败;巡回辅导,点拨启发;记录交流,养成好习惯。六、合作探究 乘风破浪分组汇报不雷同,展开争论效果好,学会倾听精总结,顺势板书效率高。 七、汇报交流 兴风作浪 主体先发挥,主导不抢先;归纳概括不包办, 科学结论大家总。八、总结提升 推波助澜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实践应用,学以致用。九、实践应用 水到渠成创设新情境,激发再次探究兴趣,把科学探究学习不断引向深入。十、拓展延伸 源远流长二次备课指南无论多么完美的教学设计,也毕竟是停留于纸面的文字,处于设想之中,而真正的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每个班级都有不同的特点和学情,每位教

31、师也有不尽相同的特色和专长。有时候一起备的课并不完全符合自己所任班级的学情和自己的所长。这就要求我们需要依照教师个人,特别是本班的教学实际,在授课前再次研读教材、研讨课标、研究教参,对集体备课所形成的教案的各个环节和细节进行认真修改,批判吸收,合理取舍,做适度调整,丰富内容,关注个性化设计,体现个人风格,创设属于自己的精彩,这便是二次备课。 (一)二次备课的目的二次备课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针对本班学习情况对教案进行修订,达到教案的最优化;二是将自己具体的教学思路和方法,特别是具体的教学方法、技巧融入教案,将教和学真正一体化。重点研究知识点如何攻破,教学环节如何过渡,教学情景如何创设。(二)二次

32、备课的方法二次备课常用的方法有:标、增、改、删、调等。“标”就是标记原教案中的重点环节、重点问题、主要知识点以及典型性、易错性等内容,以便在教学进程中引起注意;“增”主要是增加自己认为必要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对原教案中有关环节进行补充和具体说明。 “改”就是改正原教案中的一些错误,根据实际修改原教案中不适应本班教学的教法、学法和内容。 “删”重点是删除原教案中自己认为不必要的教学内容环节。 “调”主要是根据需要调换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的呈现形式,调整原教案中过程设计的先后顺序。 (三)二次备课的内容1、备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以本班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基础,解读集体备课教案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难

33、点,看其是否与本班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否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与修改。 2、备教学设计(1)课前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否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是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近。 (2)教学环节设计是否与本班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相适应。(3)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语言是否能使自己驾驭课堂时如鱼得水,得心应手。要充分估计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以及应对措施等,也就是预设与生成的问题。 (4)教案中设计的教学环节是否做到了重点突出与学生自主学习,是否给予足够的时间,是否设计了巩固练习。3、备练习设计一节课的练习设计是让学生深入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加以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的重要环节。在一节课的学习中

34、,哪些知识点是本班学生最容易混淆或出错误的,都要在二次备课时精心去构思。练习设计包括当堂练习与课外练习。二次备课既不是第一次备课的简单重复,也不是实际教学实践的包罗万象的投影,它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教育是一门永远有遗憾的艺术,通过二次备课,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教学,不让更多的遗憾留在自己心中。通过创新设计,可以更好地展示自己的个人风格,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使自己的课堂不仅闪耀着理性的光辉,同时也散发着个性的魅力。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也不一定能成为名师”。多一份思考就多一份收获,多一份思考就多一份提高。一个不注重二次备课的教师即使有多少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多次重

35、复,不会有大的提升和发展。自我反思,自我改进,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要真正实现由经验型教师向学习型、反思型、科研型、专家型教师的转变,就让我们从二次备课开始吧!学 期 备 课教材版本苏教版教材册别三年级下册备课教师班级学情分析学期教学目标 1观察能力:培养学生把整体分为部分有顺序的进行观察的方法,观察物体的形态构造和变化,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方法。采用的方法:运用各种感官和多种观察的方法来观察物体。2实验能力:继续学习实验操作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学会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技能。3通过体验活动的经历和体验,进行珍惜生命、保护生态环境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科学技术的成就,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4

36、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实事求是、与人合作、不怕困难等方面的科学态度,并进行学科学、用科学教育。5研究土壤,进行“土地意识和保护耕地”的教育了。6带领学生对植物从种子的萌发到根、茎、叶、花、果实的形态功能做较深入的研究。7通过指导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认识固体和液体,掌握“要想全面认识一个事物,就需要用多种多样的方法”的研究思路。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对一个有周期性变化的事物进行长期的连续的观察、记录、研究,从而发展学生认真、细致、坚持性等科学态度,并初步认识到事物的周期性变化规律。2科学兴趣的培养和质疑问难能力的训练,是一项长期的教育目标,教师首先自己要形成意识,养成习惯,才能培

37、养好学生。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对一个事物进行多种感官、多种方法、多角度的认识和描述,从而发展学生更全面的认识事物的能力。2了解土壤中的腐殖质的形成过程以及对植物生长的影响。3观察并描述不同的叶,培养观察能力。4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并作出合理的解释。教学措施及教改思路 1现场考察:科学课就是使学生亲近大自然,让学生在大自然中的探索科学秘密。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多开展现场考察和实践活动。2实验:科学课就是通过各种实验,使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各种科学秘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既要培养各种实验能力,又要培养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3养殖种植:通过种植花,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8、这部分教学教师往往落不到实处,就本讲本,不能让学生从形象感知中去探究学习,影响了科学学习的效果。4科学游戏:游戏是活动方式而不是目的,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悟出其中的科学秘密。科学小游戏、小实验、小魔术等,是科学课兴趣培养的重要方法,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这种方法进行教学,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5.要体现“大教材观”。科学教材不是孤立的、静止的、封闭的,更不是学生科学学习的全部内容。鼓励教师对教材再创造,丰富教学内容,教学要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6.突出“科学探究”。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每学期都安排了一个过程技能单元,把散步再各册中的各种活动进行梳理和归类。从最初的仔细观察学会用多种方法观察和

39、分类,从猜测有根据的假设收集证据验证假设,从建立模型设计与制作拓展与应用,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各种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能。第一单元备课课题第一单元 土壤与生命教学总目标1.知道土壤是岩石风化后和动植物腐烂变成的微粒等组合的物质。2.意识到人类生存与陆地物质的密切关系及保护陆地物质的重要性。3.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4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想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5.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感受并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教材解

40、读本单元是在孩子们对土壤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认识土壤的主要成分,研究土壤、生物、人之间的关系,形成关于土壤的概念。通过简单实验,学习怎样分析、了解土壤中有沙、黏土和腐殖质,探究植物在不同土壤中的生长状况,并且能够观察到枯死的植物是怎样在虫子的帮助下分解并变成土壤的一部分。本单元目的是以土壤为话题,把土壤当成一个认识的材料,运用多种方法和感官去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环境保护意识,加强对学生“土地意识和保护耕地”的教育。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发现土壤里的生命。2.了解土壤的成分。教学难点:了解土壤中的腐殖质的形成过程以及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课时安排1我们周围的土壤 1课时2了解土壤 1课时3

41、肥沃的土壤 2课时4土壤的保护 2课时课 题1.我们周围的土壤课时1备课教师单位教学目标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认识土壤。2.能观察、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3.知道土壤里有什么,认识常见的动物与植物。4.意识到土壤与动植物有密切的关系。教学重点运用多种感官去认识土壤。教学难点土壤与动植物有密切的关系。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事先进行实地考察,为孩子们准备适合学生活动的场 地、放大镜、盛土容器、土壤研究记录纸。2学生准备:一根木棒、一只塑料杯子、一块抹布。教 学 过 程复 备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师:我们今天来研究有关土壤的知识。说说我们周围哪里有土壤?生:地里有!生:花盆里有!生: 路上有,

42、院子里有,山上有,到处都是师:对,我们农村到处都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们周围的土壤”。板书课题。【生活在农村的孩子,对土壤是再熟悉不过的了,直接点题。】二、提出问题,选择问题师:大家讨论一下,关于土壤你知道些什么?有哪些我们可以研究的问题?生:我们想知道土壤有多少?土壤是怎么来的?土壤有什么作用?师:同学们真爱提问题,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今天由于时间有限,我们今天重点研究土壤及土壤里里有什么。【最大程度的让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对科学产生浓厚兴趣的开端,简单的可以及时由学生解决,复杂的帮助学生选择,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老师这儿有一些关于土壤的图片,你们想看吗?图片欣赏:各种各样的土壤。师

43、:下面小组里面商量一下你们研究哪一个或者几个问题,准备采用什么方法来探究?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小结:从土壤的颜色、硬度、味道等方面去研究,还要观察土壤里有什么。【学生经过讨论选择问题,交流自己的想法,最终在小组内形成一定的预期目标,增强学生科学探究前的思维碰撞。】三、实验探究师:我们就到学校操场亲自观察土壤,高兴吗? 师:同学们去观察土壤,先说说,在进行观察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学生:要遵守纪律。学生:还要爱护花草树木。学生:还要爱护小动物【让孩子说一说,这样既对孩子们进行了自己制定规则约束自己的训练,又让孩子们对考察目的加深理解。】师生小结:对,我们总结一下:1.注意安全;2.不要破坏环境

44、,更不能伤害土壤中的动植物;3.及时记下自己的发现,对不认识的动植物,可先照样子画下来;4.尽可能多地发现土壤里有些什么。观察研究土壤时,我们要用学过的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手摸、捻、握、捏等方法。师带领学生实地考察,观察操场、花坛的土壤。教师指导:先观察表层的土壤(颜色形状湿润度等);然后注意观察土壤中有哪些动植物,思考土壤和动植物的关系;最后注意观察表层土下约2厘米处的土壤(颜色形状湿润度等)。 孩子们分组观察,教师巡视指导。(指导孩子们边观察便记录,及时记下自己的发现等。)回到教室,分组交流自己在观察过程中的发现、收获。  四、汇报交流。1.师:刚才,我们一起到校园里

45、观察了土壤,你们发现了什么?(老师有意识的请那些用特殊形式记录的小组上来展示)2. 生1:颜色:黑,红。(师板书)生2:有的硬,有的软。生3:有树叶,有小虫。生4:生活在土壤中的小动物有蚂蚁、蜗牛、蚯蚓、小虫子他们在土壤里找东西吃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真像一个小小科学家。这说明了什么?师生小结:土壤是许多有生命的物体的家园,它们在愉快的生活,像我们小朋友一样快乐的成长。【激发学生想象的翅膀,放飞学生心中的梦想!教师在此处适时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五、联系生活,拓展延伸师:我们在土壤中还发现蚕豆、菜叶、草根等说明了什么?师:我们还在土壤中发现了什么?我们在土壤中发现电池、塑料、瓶盖、砖块等

46、物体说明了什么?【土壤妈妈的怀里多了许多原本不在的东西,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周围的土壤环境或多或少的已经被破坏了,让学生意识到应该从我做起,保护土壤环境。】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感受,又有什么想法吗?师:土壤世界孕育着许多的小生命,同时又给我们人类带来丰富的物质享受。“土壤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的孩子有的很小、很小,有的却很大、很大;从小花小草到千年古树,从黑色蚂蚁到白象、红马,从到,世界上亿万个生命,在她温暖的怀抱里长大!”,这是一首没有写完的诗,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力,模仿上面的两段诗句继续往下写。生续写小诗,教师巡视。展示写得较好的小诗,并朗读小诗。师:写得多美啊!这就是我们周围的土壤。

47、【从课堂联系到生活,让知识于生活密切联系,达到学以致用,高效课堂的目的。】板书设计1. 我们周围的土壤颜色 黑、红质地 软硬 味道 泥土香,臭教学反思课题2.了解土壤课时1备课教师单位教学目标1知道沙土、黏土和壤土是土壤的三种类型。2了解土壤中沙、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3知道不同种类的土壤透水性能不同。4知道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5能够用感官和不同的方法鉴别土壤中沙、黏土成分的多少。教学重点了解土壤的成分。教学难点区分当地土壤的种类。教学准备1教师事先采集的三种土壤样本(每组一份)、白纸(3张)、烧杯、水、搅拌棒、土块、渗水性实验装置、放大镜、小塑料汤匙。2学生自己采集

48、的土样、纸巾、抹布。教学过程复备第一课时一、提问激趣谈话: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土壤,谁来说一说你观察到的土壤是什么样的?学生回答。过渡:我们周围的土壤为什么有不同的颜色?为什么有的颗粒大,有的颗粒小?它们里面到底有些什么不同?今天我们来研究、了解土壤。板书课题【学生与生俱来地对周围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新课一开始,出示精美的“土壤图片”让学生看,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二、探究活动活动一:观察土壤。1谈话:课前,我们都已经采集了一份土壤的样本,现在请大家拿出来。你采集来的土壤有哪些特点呢?你准备用哪些方法观察? 2.交流:看、闻、摸、捏提示:(1)指导学生将土壤倒

49、在白纸上,摊开,然后,手持放大镜观察两人合作,一个人观察,一个人记录。记录中要写发现,鼓励学生尽可能多的记录发现了什么。(2)告诉学生土壤样品的来源地,以明确观察对象的目标性,增强真实性。(3)用筛子分离的时候,需要将土壤晒干,然后用筛子分别筛下土壤中较大的物体,并进行分类。3汇报交流,互相评价(哪组的发现或记录价值、特色)。【这样让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劳动成果,知道土壤的基本特点。同时还可以启迪学生思维,展现收集资料的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活动二:研究土壤的成分。1谈话:通过刚才的观察活动,大家都对土壤有了更多的认识,但那只是凭肉眼或是放大镜进行的初步观察。要想知道土壤里到底有些什么,我们还

50、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2现在就请四人一组开展研究。(1)拿出一号信封里的土,用纸巾包住土块,使劲握一握,摊开纸巾,你看到了(学生交流)(2)把硬土块放入水中,开始你看到,过一会儿又看到了(3)搅拌以后,你看到了,静止一段时间之后,又看到了3学生交流汇报,完成实验表格。(把2号信封里的土壤拿出)在表格中填写观察到的现象,并写出每一种现象说明土壤中含有什么?实验操作用纸巾包土硬土块放入水中搅拌水中土壤加热土壤观察到的现象      土壤的组成成分  请学生根据观察结果,分析这份土壤主要是由什么物质构成的?什么是腐殖质?请

51、你猜测土壤中的腐殖质是怎么来的?4.阅读第5页最后一小节资料。5.播放土壤的种类的图片。6.提问:通过观看,你知道了土壤有哪几种?7.归纳总结:土壤里有哪些成分?土壤中有空气、有水分、有大小不同颗粒、腐殖质等组成。【教师放手让学生以小科学家的身份去亲自经历探究活动的全过程,通过各种感官同时并用,多角度、多方面地观察到纸的外部特征。】三、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关于土壤,我们了解了它的外观和成分,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为什么不同地方的土壤生长的植物不一样?怎样分类?等)2.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去研究吧。二、活动三:研究土壤的种类1.观察颗粒

52、大小。谈话: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三份土壤的样本,请你们仔细观察,首先看看它们的颗粒大小有什么不同。谈话:这是什么原因呢?师生小结:通过这一环节的观察、阅读活动,对土壤有什么更多的了解。2.比较沙土、黏土和壤土的渗水性。提问:沙土、黏土和壤土的颗粒大小不同,在遇到下雨这样的情况时,它们的渗水性会不会一样呢?你是怎么认为的?讨论实验方法,特别是引导学生考虑三个变量的控制:土壤的多少、倒入的水量、倒水的速度要保持不变;不同的条件:三份不同种类的土壤;以及最后怎样获取水量的不同:方法1:倒入量杯;方法2:直接用尺子测量高度。采用后者更方便,也与雨下得有多大中雨量器的使用方法相一致。分组实验,教师巡视

53、指导。汇报交流实验情况,并将结果与刚才的预测相对照。3.用多种感官了解沙和黏土的不同。每组一份沙和黏土的样本,请学生参照课本第6页提供的方法来比较沙和黏土的不同。集体讨论:每一种土壤看上去像什么?是什么颜色的?摸上去感觉像什么?哪一种更硬或更光滑?加点水握一握,哪种可以握成团?激趣:再试着把它们分别放在胶卷盒里摇动,听一听它们发出的声音是否相同。或者是闻一闻它们的气味是否相同。【在这个环节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把小组的发现大胆与同学交流,学生之间能互相补充,互相评价,充分体现了自我展示的能力。】 三、活动拓展1谈话:同学们都已经对土壤有了非常丰富的了解。提问:你知不知道我们泰安地区的土壤是什么类型的?有什么特点呢?适合种植哪些植物?(指出:科学研究是个复杂的过程,有些结论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出的。要想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用一些什么方法来进行研究?) 调查家乡的土壤,完成下面的表格。方 法沙 土黏 土壤 土用放大镜看   用手握   用手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