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语文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_第1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语文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_第2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语文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_第3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语文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_第4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语文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 八年级语文第二学期导学案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一课时一、回顾复习作者简介:丁肇中(1936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的安阿伯,当时他的父亲在密执安大学念书,后来到台湾大学教。青少年时期,丁肇中是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度过的,在国内念完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59年获得工程学士学位,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1969年提升为物理

2、学教授。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二、学习目标 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 1 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三、合作探究1、生字正音。 丁肇中( ) 嘹望( ) 授予( ) 彷徨 ( ) 儒家( ) 埋没( )2.词语解释。授予: 彷徨: 清谈: 袖手旁观: 不知所措: 四、精讲点拨1

3、、朗读课文。2、请在文中用横线画出各段的中心句,然后分析归纳,理出课文的层次结构。本文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标题) 第一部分(l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 。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 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 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以“我”举例。 第三部分: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五、学生小结这篇文章促使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现在的教育。在我们身边也有

4、许多高分低能的现象:考起试来,得心应手,分数都很高,可是处理实际问题时却束手无策。所以,我认为我们现在的学习不能过于偏重知识的纯记忆,而应多实践、多动手,要培养创新精神。否则,即使我们能成为未来的研究生、学者,也不可能有大的创造力。 六、达标测试一、根据本义写出相应的成语。A船挂满帆,一路顺风行驶。( ) B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 )C一抬脚就成功。( ) D事情在于人做。( )二、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查,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B因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C一切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意力。7 / 8D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

5、都尊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三、用适当的关联词语填空。A 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 传统教育的目的并寻求新知识, 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B实验的过程 消极的观察, 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C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 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七、布置作业:读读写写八年级语文第二学期导学案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二课时主备人: 孟金凤 复备人: 张玉彬一、回顾复习听写字词二、学习目标 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

6、方法。 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 2 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三、合作探究精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 第二,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3)实验精神(“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很重要?应该怎样进行实验?实验的方法第一、第二、 (4

7、)既然实验精神如此重要,当今的中国学生是否已经很重视它了呢?为什么?(5)格物致知精神仅仅应用于自然科学研究吗?(6)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原因有以下三点:(7)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四、精讲点拨1、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说理方法? 论证和 论证2、作者在列举事实时,采用正面事例和反面事例相结合说理的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列举事例 阐述道理论述角度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苦思头痛而失败的事例。 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临研究工作束手无策的事例。作者在美国大学念物理时,因事先没有准备,做研究发现需要自

8、己作主张出主意而恐慌的亲身经历。举例论证的好处:用典型事例作为论据进行论证某一论点,使说理充分,令人信服。此外,文章还采用了 的论证方法,能够使说明的道理更加通俗易懂,更能达到演讲的目的。如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领悟和自我检讨,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对比。通过这两种状况的对比,让人明白实验的重要性。五、学生小结 我国基础教育的缺点就在于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当今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快速发展的时代,这个缺点可以说是致命伤,它会使我们这些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会影响整个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

9、60;我们学校也需要对现在的教育形式进行改革,不能光考察学生的书面知识,而应该设置一些实践考试,去考查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实践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现行的教育现状。六、达标测试1解释下列词语。格物致知:                        。袖手旁观:       

10、0;                。一帆风顺:                       。2“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是四书,”一句中“四书”指的 A诗经尚书礼记易经 B大学中庸论语孟子C春秋论语孟子礼记 D韩非子列子孟子庄子七、布置作业:阅

11、读文段,回答问题。“学了就用”,还可以加深理解,有所创造。只有把读书得来的知识消融掉,才会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历史上有很多人,读了很多书,积累了大量资料,但并没有写出好文章,做出大贡献。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做到“学了就用”。毛泽东同志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重要的学习。”就是因为使用过程中,要把所得的知识变为自己的血肉,它需要蜜蜂酿蜜一般的加工、制作、改造的工夫,进而创造出新的营养品来。“学了就用”的反面,是“学了不用。”这就像柳宗元的蝂传中写的那种善负物品的小虫,一遇到什么东西,就要拿来背在身上,越背越重,“虽困剧不止也”;“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古今中外,多少食书

12、不化的书呆子,其病在此。3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 A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B古今中外,多少食书不化的书呆子,其病在此。C“学了就用”可以加深理解,有所创造。D历史上很多人没有做到“学了就用。”4从论证方法角度看,文中毛泽东同志说的话属于 A比喻论证 B举例论证C类比论证 D引用论证5文中概述柳宗元蝂传中小虫负物的故事所说明的道理是 A小虫负物的技能高超 。 B小虫贪得无厌。C书呆子食书不化的危害。 D书呆子食书不化。6“其病在此”中的“病”是指 A书呆子如小虫一样自不量力。 B书呆子如小虫一样贪得无厌。C书呆子如小虫只知负物一样,食书不化。 D书呆子如小虫一样虽困剧不止。

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 3 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课时安排】 2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解题本文是一篇演说词,同时也是一篇漫谈式的论说文,所谓漫谈就是不拘形式地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观念。比如,“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经验

14、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虽然作者在文章当中提出了许多观点,但都是围绕以一个主题即“格物致知”。这就是漫谈式议论文的一个特点。这篇文章的中心就是它的标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也是作者在文中确立的一个中心论点。作者倡导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有重要指导和启示意义。二、预习导学1、作者简介丁肇中(1936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的安阿伯,

15、当时他的父亲在密执安大学念书,后来到台湾大学任教。青少年时期,丁肇中是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度过的,在国内念完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59年获得工程学士学位,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1969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2、生字正音。 丁肇中( ) 嘹望( ) 授予( ) 彷徨 ( ) 儒家( ) 埋没( )3.词语解释。授予: 给予(勋章、奖状、学位、荣誉等)。 彷徨:比喻走来

16、走去犹豫不决。清谈 本指魏晋间一些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着急。三、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2、请在文中用横线画出各段的中心句,然后分析归纳,理出课文的层次结构。本文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标题) 第一部分(l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 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段):分

17、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以“我”举例。 第三部分: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第二课时四、合作探究1精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

18、定的社会制度。 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3)实验精神(“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很重要?应该怎样进行实验?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实验的方法第一、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第二、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 (4)既然实验精神如此重要,当今的中国学生是否已经很重视它了呢?为什么?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误以为埋头读书就可以应付一切,结果对实际毫无帮助。以自己的经历为例(事实论证)

19、(5)格物致知精神仅仅应用于自然科学研究吗?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都不可缺少。(6)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7)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

20、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勇于实践”、 “大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2、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说理方法?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3、作者在列举事实时,采用正面事例和反面事例相结合说理的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列举事例 阐述道理论述角度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苦思头痛而失败的事例。 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反面事例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有计划的探测。正面事例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临研究工作束手无策的事例。中国学生偏向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反面事例作者在美国大学念物理时,因事先没有准备,做研究发现需要自己作主张出主意而恐慌的亲身经历。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正面事例举例论证的好处:用典型事例作为论据进行论证某一论点,使说理充分,令人信服。此外,文章还采用了 对比 的论证方法,能够使说明的道理更加通俗易懂,更能达到演讲的目的。如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领悟和自我检讨,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对比。通过这两种状况的对比,让人明白实验的重要性。板书设计 应有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