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言文必考知识汇总_第1页
初中语文文言文必考知识汇总_第2页
初中语文文言文必考知识汇总_第3页
初中语文文言文必考知识汇总_第4页
初中语文文言文必考知识汇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初中语文文言文必考知识汇总考点梳理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 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 焉”。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为便于同学们复 习,现就初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 作简要分析。之1、代词,代人,译为:他,他们。例: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 表)2、代词,代事,译为:这,它。例:肉食在者谋之。(曹刿论战 3、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例: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

2、)4、指示代词,译为:这。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 记)5、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哉。(陈涉世家)6、助词,用于主谓结构之间,无实在意义,不译。例:虽我之死,有 子存焉。(愚公移山)7、助词,作宾语倒装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例:何陋之有。(陋室铭)8、助词,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例:公将鼓之。(曹刿论战)9、动词,作谓语,译为:去,往。例:吾欲之南海。(为学)(注:此处作实词)以1、介词,与后面的词或短语一起构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或补语, 其译意较多。译为:把,拿。例: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译为:用,拿。例:以刀劈狼首。(

3、狼)译为:凭,靠。例:何以战。(曹刿论战)译为:根据,按。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译为:因为。例: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岳阳楼记)2、作连词,表示顺承、目的、结果等。可译为:来,而。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也可译为:以致。例: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3、作副词,表示时间,译为:已,已经。例:周以怪之矣。(陈涉 世家)4、动词,用作谓语,译为:以为,认为。例: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注:此处作实词)而1、作连词,表示并列、顺承、转折、假设关系。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并且,而且。例:黑质而白章。(捕蛇者 说)表示顺承关系,译为:就,然后。例:一鼓作气,冉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4、)表示转折关系,译为:但,去人可是。例: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假如。例:而吾蛇尚存,(捕蛇 者说)2、副词,常依附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无实意,一般不译。例:既 而儿醒,大啼。(口技)于文言文中“于” 一般用作介词,表示处所、时间、对象、被动、比较 等。1、表示处所,译为:从,在。例:舜发于吠亩之中。(孟子)2、表示时间,译为:至上例: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3、表示对象,译为:对,向。例: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4、表示被动,译为:被。例:则人之食于虎也。(说虎)5、表示比较,译为:比。例: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其1、作人称代词,代人,与后面的动

5、词、形容词一起作宾语。译为:他,他们。例:百姓多闻其贤。(陈涉世家)2、作人称代词,代人,作定语。译为:他的,他们的。例:弹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3、作人称代词,代物,与后面的动词、形容词一起作宾语。译为:它,它们。例: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4、作人称代词,代物,作定语。译为:它的,它们的。例: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5、作指示代词,近指。译为:这(种)。例:专其利三世也。(捕蛇者说)6、作指示代词,近指。译为:其中。例:其一犬坐于前。(狼)7、作指示代词,远指。译为:那。例: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 记)8、作副词,常用于句首,表示委婉语气、反问语气等。译为:恐怕, 大概

6、,难道。例:其真无马邪。(马说)浅谈初中生初学文言文二法我国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主要保存在 浩如烟海的古书里,我们要继承这份遗产,做到古为今用,就必须先读懂古 文。读懂一些简单的文言文,要读懂文言文中牵涉的多种问题,其中最基本的 是语言问题,只有懂得了文言文的语言,我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解释才可能 是正确无误的。对于初学文言文的初中生来说,打基础尤为重要,针对这种情况,在这 里归纳两种方法。一、咬文嚼字法。咬文嚼字,就是仔细地读,研读每一个字词,句子,进行透彻地理解。咬文嚼字是一件严肃而重要的工作。一般地说,要抓好以下两点。(一)解释字义、词义、用讲句义。宋代学者程颍说:

7、凡看文字,先须晓其文义,然后可求其意,未有文意 不晓而见意者也。文义即文字和文句的含义,这是浅层表面的东西。要弄清文义,当先排除词语障碍,这是一项不可忽视的事情。特别是有些词语和句子初看仿佛好懂,但真正理解起来却又会似是而非,一切不能不求甚解,望文生义,尤共对初中生来说,必要弄清每一个字,词的含义,如二册教材一十六课狼中句子: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各自译为:少时:一会儿。径:在,前:前面。此句的含义就为:一会儿,其中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诗人臧克家几十年如一日攻读古文观止。他说:我读古人书沈圈密点,旁注,十分认真,一字一句也不放过,以求吃尽书中味。作家孙梨,一部聊

8、斋志异读了十五年,仅复吟诵,精心阅读,细心揣摩,无不得其领,达 到学以致用。可咬文嚼字的重要与必要。(二)突破个别文字障碍。所谓擒贼先擒王,攻克了句中的老大难字词,整个句子也就容易理解了,在读前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结合课文下注释试着说出每句话的大概意思,说不通的地方,用问号做标记,以备质嶷,初中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首先攻破句子中难于理解的字词。二、朗读吟诵法我国有诵读诗文的优良传统,学习文言文也离不了诵读的方法。诵读分吟读和朗读两种。前者是声音较轻有节秦地读,后者也称朗 读,是放开声音去诵读。我国的优秀古典名篇,意境深邃,语言精美,音调铿 锵,声韵和谐,具有很强的音乐性,适合于吟读。诵读有利

9、于思索,诵读的时候必须做到以下准备:(1)要做到口眼并用,心到口到。诵读是把书面语变成口头语言,因而是诵读时要精力集中,不能分心, 要做到声入心随,嘴也念,耳朵听,心中想,边读边体会文章的内容,意境。进入一个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的境界。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不仅 能领略到景色的美好,而且能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在课堂上不仅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而且注重教给学生诵读的方法。指导 学生按层次,由易到难诵读课文,力求达到诵读的三种境界。(一)是读得准确、清楚所谓正确、合理是指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达到这个朗读最基础的层次,关键在于平时随口练习。(二)是读得流畅所谓流畅,一是指语句流利,二是指音韵铿锵,

10、如桃花源记中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可读出对衬感来,如: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三)是读得有感情这个较高的朗读层次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达成。诵读,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既要广读,又要精读,正如苏东坡所说:三分诗七分读。诵读得好,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初中生在学会以上两法,养成习惯后,可让学生自学疏通文意,养成分 类整理习惯,把文中特殊的文言现象整理下来,积少成多。只要方法得当,我们就会让这些难懂的静止的文言文活动起来,达到一种可闻,可见,可感的意境中去,为将来更加深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文言文阅读分析、概括和评价题的解题策略1 .掌握归纳内容要点的常用方法信息提取法。准确地归纳

11、核心信息:人、事、景、情、理等。题面验证法。利用试题题面快捷地帮助自己从整体上把握文意。2 .把握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具体方法借助整体阅读归纳主旨。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先要整体 上解读文章内容、感受作者思想,力求知道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最想要告诉读者 的是什么,读者阅读了从中受到怎样的启发,从而推知作者的观点态度。借助文体特征分析观点。史传散文中作者观点态度寄托在人物形象 上,作者可能有简略的评价;咏物散文中作者观点态度寄托在所咏的事物上, 关键在于理解该物的形象特征;说理散文的观点态度一般为文章的中心论点。借助关键信息分析观点。文章的关键信息有:标题、开头、结尾和注 解;关键词

12、、点睛笔、文眼;中心句、关键句、过渡句等。通过提取这些关键 信息归纳分析出文章观点。借助知人论世,提取要义,分析观点。近年湖南卷文言文阅读材料常 选用非传记类文章,作者一般为教材介绍过的作家,可以借助知人论世理解观 点。作者的写作背景、动机等是我们解读所供文言要义的一把钥匙。辩证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其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要做 好”分析概括”的工作,还要学会辩证的分析方法,切忌片面性。分析概括作 者在文中的观点,一方面要肯定其积极意义,另一方面也要实事求是地看到其 消极因素。判断积极与消极因素,可从五个方面考虑:作者的人民性、作品的 社会性、思想的进步性、历史的局限性、文章的现实性。要

13、注意的是,对文章 中作者欠当的观点及消极因素,还要视答题的实际情形来作出恰如其分的评 析。3 .明确答题步骤首先通读原文,了解大意。其次,对照原文,排查错误。将备选答案中 的相关内容,逐条与原文相关部分比较,看被选项的表述是否与原文一致,凡 是对原文内容故意夸大、缩小、曲解、混淆的选项,都是命题者设置的陷阱, 应该特别小心。由于题干常常设计为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不正确的一项,如果我 们能够充分利用这正确的三项,运用比较法、排除法,选出错误的一项应该是 有把握的。此类题的错误常常是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或故意曲解。中考语文:课夕坟言文阅读解题四步骤中考文言文阅读必然会考到课外语言材料。面对从未读过的语段

14、或文章,又 无工具书可查,怎么办?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很多同学感到束手无策。我根据 教学实践总结出解题四个步骤,仅供同学们参考。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 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 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 段后的题目。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般而胃,课外文看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教师要指导学生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 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 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

15、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 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 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 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提醒学 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 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 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6、(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 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 正确答案。(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 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 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 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 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二

17、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 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 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 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 ”可把这个句 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 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 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 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

18、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 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中考文言文翻译失误面面观、文力文翻译的要求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 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 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 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 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 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

19、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 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 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三、文言文翻译的失误形式(一)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 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如:晋侯、秦伯围郑,以 其无礼于晋。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二)以今义当古义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广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 说法改变。因

20、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且不可以今义当古义。下面几 例翻译均是不妥的。1、是女子不好得要求好女。西门豹治邺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找个品质好的女子。2、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说的来辞让单于。3、(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译成: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4、先帝不以臣卑鄙。译成: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这四句翻译均犯了以今义译古义的毛病。例 1的“好”属于词义扩大。在 古代是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对事、对物都可以 修饰限制。译句应改成“这个女子长得不漂亮”。例2的“让”属于词义缩小,在古代汉语

21、中既可以表“辞让、谦让”之 意,又可表“责备”之意,而现在只用于“辞让、谦让”的意思。译句中的辞让”应改为“责备”例3的“去”是词义转移,由古义“离开某地”的意思,后来转移为“到 某地去”。意义完全相反。译句中的“才到树林中去”,应改为“才离开”。例4的“卑鄙”属于感情色彩变化。在古代这个词是中性词,指地位低 下,见识浅陋。现在是贬义词,指人的行为或品质恶劣。译句中的以今义当古 义,应改为古义。(三)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例如:以相如功大,拜上卿。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 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四)词语翻译得不恰当例

22、如: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译成: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译句中把“爱”译成“爱惜”不当,“爱”有爱惜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 是“吝啬”的意思。(五)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错误。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 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应该删除不译。比如表示判断的“者”和“也”或“者也” ”者也”,在

23、翻译时应该从译句中去 掉,并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判断词“是”。(六)省略成分没有译出。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须翻译出来语意才完全如: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司马光赤壁之战)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信,而译句中没有译出来, 应该在“孙权”的后边加上“把曹操的书信”,语言才显得清晰完整。(七)该增添的内容没有增添在翻译时,有时为了文句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必须增添一些内容,才算恰当,如: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译成: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子不团结。在数词“两”后边加上量词“个”,语气才显得流畅。再如:由是先

24、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译成:因此,先主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他。 译句中在数词“三”后加上量词“次”字。(八)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一般说来,文言文翻译必须要尊重原文的内容,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增添一些内容,以至违背原文的意思。否则,就会 造成失误,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 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译句中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的人”原句中没有这个内容, 是翻译者随意加进去的,应删去,才符合原句的意思。(九)应当译出的意思却遗漏了没有把全句的意思说出来,只说出了一部分意思。例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25、?”译成:孔子说:”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译句把“时”的意思漏掉了,应该在“复习”前加上“按时”二字,才是 意思完整的译句。(+)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在古代汉语中,有一种倒装句,这种句子在翻译时,一般说来,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例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译成:寻找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没有找到。这个句子翻译的不妥,因为原句是定语后置,在翻译时必须把定语放回到 中心词前边,正确的翻译是:寻找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却没有找到。再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译成: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筋骨的强壮。这个译句没有按定语后置的特点来译,正确的翻译应该是: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

26、牙齿,强壮的筋骨。中考文言文三要点实词,文言文教、学、考中的重中之重。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实词分两 类。一类是在现代汉语中仍有生命力,有的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相近,有 的在现代汉语中习惯用作双音节词,但基本含义不变。如:1、亲贤臣,远远小人;2、夫大国难测测也;3、后遂无问津津 者;4、臣本布布衣衣,躬耕于南阳。第1句“远”作“疏远”讲。第2句 “测”作“猜测”讲,这两个词生活中还在用,只是由古之单音节词变为今之双音节词而已。第3句“津”为“渡口”;第4句“布衣”为“平民”,这两 词出现在成语和书面语言中,是现代汉语的组成部分。这类实词在文言课文中占了大多数,复习时要一篇篇课文,每课一句句 地落

27、实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突破原课文加以归类整合,例如:还有一类实词由于时代变迁、历史发展的原因,它与现代汉语中词的含 义有所不同,如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还有一词多义。一、古今异义。例:“率妻妻子子邑人来此绝绝境境”,这里“妻子”作“妻子儿女” 讲,与现代汉语中的“丈夫的配偶”不同。“绝境”指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今 指没有出路的境地。文言中还有“走”、“涕”、“牺牲”、“交通”、“无 论”、“物理”等均与今解释不同。二、通假。例:”下见见小潭”,“见”通“现”。经常遇见的还有“被”通“披”、“反”通“返”等。三、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例“神弗福福也”,名词“福”作动词“赐福”讲,可引申为“

28、保佑”。2、形容词作动词,如“有所广广益”,形容词“广”作动 词“扩大”、“增加”讲。3、名词作状语,如“斗斗折蛇蛇行”、“斗”、“蛇”都是名词作状语来修饰“折”、“行”,意思是“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4、使动用法,例“汗汗牛牛塞屋”,“汗牛” 应解释为“使牛出汗”,这是名词的使动用法,但有的考生却回答“牛出汗” 或“出汗的牛”,显然没有掌握使动用法。 5、意动用法,例“渔人甚异异 之”,“异”是“以为惊异”的意思,是形容词意动用法。四、一词多义。一篇课文内同一字两种解释,如捕蛇者说中的“若毒毒之乎”与“赋敛之毒毒”,前者是“怨恨”,后者却是“毒害”。也可将不同课文的实 词

29、放在一起作比较,如“然然天子读书者有几”(“然”作“然而”讲):“非读书为然然”(“然”作“这样”讲):“则弛然然而卧”(“然”作“的样子”讲)。高效理解背默6法背诵是默写的基础,其先决条件是理解。有的考生没有理解内容,为背 而背,前后割裂地“死记”,支离破碎地“硬背”,背得吃力,效果也差。只 有理解了,背出的文章才是属于你的东西。有几种背诵方法可供参考。、情景对比法岳阳楼记鲜明地描画了 “霆雨霏霏”和“春和景明”两种截然不同的场景。前者由风浪起,上至日星,下至 山岳,旁及商旅,其情必是“去国还乡,忧谗畏讥,满目肃然,感极而悲者 矣”。后者从天光湖色始,动有沙鸥游鱼,静有小草兰花,其情必是“心

30、旷神 怡,宠辱皆忘,把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中考语文文言文断句指津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者。” “习其句读”就是教学生断句。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甚至 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的,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 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 方用“,”断开,叫“读” (deu)。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二、考点解析2004年,断句被列入北京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作为一项能力来考 查,2005年复旦大学自主招生试题中也出现了给文言文加标点的题目,2005、2006全国高考有多个省市考了文言文断句。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

31、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明辨句读,要 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 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古人之所以重视断句,是因为断句正 确与否,直接影响对文意的理解,断句失误,必然误解古文原意。古书中就有 一些记录断句不当而造成理解错误的材料。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有这样 个故事: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一足,一只脚。笔者注),信 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 ”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 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这个小故事,对于人们认识断句的重要性,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三、高考试题回放(1)用

32、“/”给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3分)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 蹈其所言而背去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 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人哉参考答案:(1)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 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 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子哉(2006年高考广东语文卷第12题)从试卷的得分情况可以看出,考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较差,这实质上是 缺乏文言文的语感。缺乏语感的原因无疑是平时只做题不读书,诵

33、读得太少, 而没有必要的积累。语文学习在很大程度上要靠积累,靠感悟,靠熏陶,对文 言文的学习更应如此。四、方法指津 不少考生畏惧文言文断句题。那么,给文言文断句有没有规律可循呢?其实,给文言文断句有时是有方法可循,有关键可抓的。笔者在文言文断句教 学中,查阅大量资料,经过不断摸索,总结出了一套较为实用的断句方法。请 大家先记住下面的口诀: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 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 “云” “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 供参看。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词性

34、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 判。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 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1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 断。考生给文言文断句时,常犯的一个毛病是一边看一边点断,看完了文 章,断句也结束了,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其实这种“一步 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好。马马虎 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读一遍两遍一晃而过也不行。我们拿到一篇没有标点

35、 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 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2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给一段文章加标点,往往有易有难。我们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 之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 子。这是一种先易后难的方法。比如可以根据一些明显的标志(如下面讲到的 虚词、对话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断开。另外,我们还要有全文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 思,认真推敲,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3 .紧紧抓住“曰” “云” “言”,对话最易

36、被发现。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 “云” “言”等字,这为正 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 “云” “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 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如广东卷中的“史官曰”。4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类的虚词特别多,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通篇 用了二十七个“也”字,几乎每句句末都用了 “也”字,传为美谈。文言虚词 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我们在学习 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

37、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 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 “纵” “是故” “于是” “向 使” “然而” “无论” “至若” “是以" “继而” “纵使” “然则”等前面大 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 “向之” “未几” “已而” “斯须” “既而” “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例如清人彭端淑的为学一首示子侄:“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 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 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 吾材之敏倍

38、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 有常哉?”这段文字相当典型。全段共有十七个句子,用了十七个标点符号。其中 成为断句标志的句末语气词共十一个(“乎” “矣” “也” “焉” “哉”), 连词和凝固结构共三个(“则” “而” “然则”),代词两个(“之”),句 首语气词(“岂”,也有人称之为情态副词)一个。当然,我们在抓虚词标志断句时,也要注意灵活性,如“生乎吾前,其 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一句,“乎”用在句中同“于”,是介词,词性变了“也”,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可点断,也可不点断5 .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的习惯句式,如:“何之有”(

39、宋何罪之有?): “如何”(如太行王屋何?);“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大时,抑亦人谋。):“不亦乎”(不亦说乎?): “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 ”得无乎”(得无 异乎?)等,可以帮助断句。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 误。如“有所” “无所” “有以” “无以” “以为” “何所” “孰若” “至 于” “足以” “得无” “无乃” “何以” “于是” “然则”等。6 .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古人不知道语法结构,只是凭着模糊的语感去断句。我们可以利用语法 知识,对文

40、言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文章中 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 时,则容易解决。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 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 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另外,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 后,修饰语一般在中心词前。如掌握了文言语序规律,就会为准确标点文言文 奠定基础。可见,语法分析能够帮助准确断句。7 .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 断。古人写文章,十分

41、讲究对仗工整,讲究对应,讲究互相照应,好用对偶 句、排比句、反复句,这也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我们利用这一特点进 行断句,常常是断开一处,接着便可断开几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古文中两个相同词语连用,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一般 来说,它们分属两句话,应当从中间断开。例如愚公移山:“汝心之固, 周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 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8 .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题目做完后,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借语感,根据文言文断句的基 本要求,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

42、讲得通,如果有的 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 合情理、符合逻辑。如果内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点错。例如:“诸垒相次土 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资治通鉴卷十六)这段话中,虽然每句话本身都讲得通,但“争投水死者十余万” 一句有悖 情理:营垒崩溃,打了败仗,弃甲逃命的兵士,为什么“争投水死”呢?他们 争着投水,是为了活命,而不是自杀。因此,正确的标点,应在“争投水”后 加上一个逗号。9 .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 实践。方法只是登堂入室的阶梯,有了它还不能确保走进科学的殿堂,因为进 入本身是需要行动的

43、,也就是需要自身的能力。能力从何而来?以课本为本, 掌握实词、虚词、句法、词法,培养扎实的文言功底;熟读一些典范的文言 文,培养语感。止匕外,就像古人说的“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 要适当做一些专题练习。这样,正确断句的能力就会在阅读中形成,在实践中 成熟,在运用中提高。文言文固定词语翻译难点点拨文言文中的一些固定词语有固定的意思,表现古代文化特征或某些 特殊称谓。这里辑录高考常用的一些固定词语作些解释,以供参考。1 .表示官职授予、提升的词语征: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荐、举: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拜:授予官职除:任命,授予官职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擢:在原官职上提拔。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2 .调动官职的词语迁:调动官职,一般是提升调用。转、调、徙:调动官职。补:补充缺职。改:改任官职。3 .兼职、代理的词语兼:同时掌管,兼任。领:兼任。署:代理,暂时担任。权:暂代官职。4 .降职、罢免的词语贬:降职。谪:被罚流放或降职。出:离开京城外调(与“入”相对)。左迁:降职。罢、免:罢黜,免去官职。黜、废:废弃不用。5 .还有一些不表示职官的变动,但常常与职官结合在一起,可灵活翻译 为执掌、主持的意思。知。如:调清河丞,寻知大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