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_第1页
《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_第2页
《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_第3页
《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_第4页
《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武进区郑陆南苑小学电教课题组一、 研究背景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大力推动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完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已成为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强调在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积极地运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已成为当前学科课程整合研究的热点问题。 2.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已使信息化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以多媒体

2、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不仅如此,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随着信息技术向社会各个领域的渗透与广泛应用,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学习方式在悄悄发生着改变,也越来越鲜明地要求人们具有较强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阶段,责无旁贷地要承担起这样的责任,让小学生从小在信息化的课堂上学习知识,能动地发挥自主功能,掌握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本领。3.南苑小学是一所实行双轨班教学的村级小学,自2000年建校以来,在郑陆镇政府、村委的关注之下,加大了学校教学硬件设施的投入,这为广大教师在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提供了必要的可行条件。虽然我们有许多老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在不断更

3、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但只是仅仅停留在初级运用的基础上,并没有从有效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目标去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更多时候,在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缺乏明确的目的性,信息技术只是单纯作为一种展示功能而呈现,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效地整合”已成为广大教师迫切关注的问题。鉴于上述原因,“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的研究”就成为了广大教师新的研究课题,呼之欲出,势在必行。二、 理论思考与依据(一)有关概念的界定1信息技术: 本研究课题中所指的信息技术是指课堂教学中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以及信息化资源。2促进:本课题的促进是指借助信息技术手段

4、,改进课堂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促使师生在课堂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能有所发展、有所进步,对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产生积极的影响。(二)理论依据1.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将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信息化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之中,实现教学目标的最优化,让师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中张扬个性,全面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提高信息素养和信息技能,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主义的方式获得。当代小学生素质发展的特点是学生的主体意识和

5、主动探索知识的需求比以往更为增强,社会信息媒体的多样化和普及化,给学生的素质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可通过各种信息媒体来获取知识,学生参与社会的机会和可能性大大增强。3.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理论。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新课程的稳步实施,对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提出了必然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发挥学习主体的能动作用,能使静态的、无声的文本知识转化为动态的、多彩的学习资源,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认知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能动性。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教师主动地专业成长,凸显学习主导的引领作用,促进课堂

6、教学的研究,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实践提升的过程,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信息素养。三、研究目标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让学生在生动、主动、灵动的课堂中主动获取知识,促使学生的个性发展;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整合课堂教学的能力,变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更新教学理念,促使教师专业发展;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初步建设我校的语文、数学、英语信息化资源库,初步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促使学生自主地探究学习。四、研究内容1.探索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拓展课堂教学内容的研究;2.探索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改进课堂教学方式的研究;3.探索如何借助专题研

7、究课深化教学反思的研究。五、研究方法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为主,以文献研究、经验总结研究为辅。行动研究法充分发挥课题组的集体智慧,通过每学期每个研究成员的研究课这一平台,利用“课前讨论集体听课课堂评价听课体会(教后反思)”这样的行动步骤,不断尝试,完善课堂,使课题研究深入而有效,力求达到最佳的研究效果。文献研究法课题组成员每月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或网上资源,学习有关理论,做好每月两篇学习札记和一篇学习心得的研究工作。经验总结法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定期制定研究计划,及时进行学期研究的小结,不断交流研究中积淀的经验,分析研究中的问题,从而不断更新课题组成员的研究理念,指导研究工作的有效开展。六、研

8、究过程(一)利用信息技术拓展课堂教学内容的研究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借助一本教科书而展开。教科书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一个老师,一本教科书,一块黑板,一枝粉笔,就成为了整个课堂的全部内容。在这样的课堂中,教科书呈现的教学内容是单一的,学生感悟的知识也是肤浅的,获得的体验必然是单调的。例如,课题组成员沈玉芬老师初次执教莫高窟,没有借助信息技术,课堂上,沈老师用生动的语言为学生描绘了莫高窟的彩塑,用优美的句段为学生介绍了莫高窟的壁画,但因为缺乏直观的形象感知,学生的理解是贫乏的,老师要求他们用几句话来赞美一下莫高窟,他们的语言是苍白的,总是停留在最简单的基础上,一句“莫高窟,你真是我们祖国的骄傲!”

9、都显得极其生硬。面对这样的课堂现象,课题组成员首先提炼出了一个研究专题: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拓展课堂教学的内容。针对这个研究内容,沈老师对莫高窟这课的教学重新进行了预设。将这课的教学放到了信息技术的环境之下,同时融合网络环境,带领学生欣赏感悟莫高窟。1.利用信息技术的形象展示功能,激发学文兴趣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不是简单地演示教学内容,而是通过文本、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形式来共同呈现教学内容,以达到图文、声像、三维动画一体化的效果。为了帮助学生丰富对莫高窟的感性认识,上课之前,沈老师要求同学们通过网络搜集莫高窟的文字介绍,欣赏莫高窟的图片,参阅有关莫高窟的评论。学生纷纷各尽所能,利用了网络这个

10、信息工具,对莫高窟进行了全面的了解。在这样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学生对莫高窟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有所感悟,对莫高窟的文物价值有所认识,在学课文之前,头脑中就对莫高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同学在日记中这样写道:“看到了网站上莫高窟那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那一幅幅精美绝伦的壁画,我真是自豪。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跟着老师走进课文中了。”就是这样,利用了信息技术的形象展示功能,激发了学生学文的浓浓兴趣。2.利用信息技术的互动对话功能,进行情感体验语文教学强调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而有效的对话必然离不开学生对文本的深刻感悟,想要实现学生与文本的有效对话,信息技术为之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在网络教室或互联网、

11、局域网等条件下,师生、生生、生机之间都有足够的情感与信息互动交流的机会。“利用信息技术的互动对话功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课题组带着这样的假设又一次走进了沈老师的课堂。沈老师在第二次执教莫高窟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集文字、图形、声音于一体的互动优势,使课堂生动起来,使文字丰富起来,使情感充盈起来。学生读完课文中描写彩塑的文字之后,沈老师为学生展示了一组莫高窟彩塑的精美图片,这些图片有的呼应了课文的描述,有的则是对课文内容的拓展补充。学生个个睁大了双眼,眼前的彩塑在不断变化,耳畔的民族乐器古筝的演奏更是将学生领进了那个神秘的洞窟,仿佛身临其境地看着,欣赏着。接着,沈老师要求学生仿照课文中

12、的表达方式,对看到的其它彩塑进行描述。在品读完莫高窟精美绝伦的壁画之后,沈老师又不失时机地补充播放了一组形态各异的飞天图片,大大充实了课文的内容,丰富了文字的描述,将静止的文字转化为动态的图片,学生一边欣赏,一边不时发出“呀”的惊叹声,显然他们已完全沉浸在那个神奇的艺术殿堂之中。这时,沈老师要求学生置身于这样的情景,用心聆听一下图片、音乐后面的声音,选用自己的方式加以表达。通过这样学生与图片的对话互动过程,学生的情感得以极大的激发,故他们的回答充满了智慧,个性飞扬。虽然大多数同学依然是模仿着用排比句练习描述,但很显然,这次的描述起点有了提高。有的说:“有的温文尔雅,正在眺望远方;有的笛声悠扬,

13、舞姿妙曼。”有的说:“有的轻歌曼舞,婀娜多姿;有的三五成群,相互嬉戏。”有的说:“有的亭亭玉立,仪态万方;有的雍容高贵,气度非凡。”更有甚者,他们的思维已经超越了所呈现的画面,开始了自己的想象创作。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供了一片沃土。这样的课堂,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生动了学生的语言,这不就是我们所极力追求的目标吗?3.利用信息技术的虚拟性,丰富实践探究新课程明确要求:学生在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学习素养的获取必须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并要求运用于生活,而实际上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完全生活化仅仅凭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远远不可能实现的。但毋庸置疑,信息技术强大的虚拟功能则可以根据实践探

14、索的要素创设真实的或仿真性的情境,从而实现等量时间内“实践活动”的增量。莫高窟的教学已经接近了尾声,学生对莫高窟进行了充分的赞美。“莫高窟,你不愧是我国西北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莫高窟,你凝聚了我们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汗水,永远值得我们高高瞻仰!”“莫高窟,你是一首歌,一首智慧的歌;你是一首诗,一首壮丽的诗;你是一幅画,一幅宏伟的画。你永远闪亮在世界的东方!”“莫高窟,你与丝绸之路一起挥舞,舞出了中华民族的自豪与辉煌!”相比与前次的课堂效果,学生的语言是那么生动,充满了灵性。此时,沈老师却神情严肃地出示了这样的一组资料:v 1907年,匈牙利的斯坦因 “买”走了24箱经书、5箱绘画、丝织品

15、。现大多藏于大英博物馆和大英图书馆以及印度。 v 1914年斯坦因再临莫高窟,他又带着5大箱,共600余卷经文“满载而归”。现大多藏于大英博物馆和大英图书馆以及印度。 v “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外国”。学生刚才高昂的情绪一下子低落了,看到这样的结果,他们的眼神也流露出了愤怒,纷纷用语言表达了愤慨之情。在这样的情感氛围中,沈老师为学生留下了这样的实践作业:继续上网阅读,了解莫高窟更多的资料,小组合作,为莫高窟文物保护单位写一份倡议书,号召每一个中国人积极保护莫高窟,保护所有的中国文物。因有了感同身受的感性体验,学生的创作异彩纷呈、真挚感人便显得水到渠成。在虚拟的情境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训练,

16、语言表达能力也获得了提升,爱国情感得到了升华,促使了语文向生活的融合。附学生倡议书一封:保护莫高窟,我们共同行动每一个炎黄子孙:在我们伟大祖国的辽阔土地上,处处都留有我们的祖先智慧的杰作。那雄壮绵延的万里长城,那举世闻名的秦兵马俑,那数不胜数的灿烂古迹,澎湃着我们的热血,自豪着我们的笑容。我们骄傲,我们是炎黄子孙。提起莫高窟,也许大家都会激情满怀,可是,这颗祖国大西北的明珠,它的光芒正日渐黯淡。那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那一幅幅宏伟瑰丽的壁画,正在向我们哭诉。听到了吗?他们需要我们的保护,他们渴望我们的关注。 一个世纪以前,她向世人展示惊世容颜 , 我们曾是怎样的震惊,怎样的骄傲。但是,一个叫斯

17、坦因的“君子”却使她蒙受了屈辱。今天,我们在欣赏着她,赞美着她保存不多的杰作时,却忽略了她正在遭受着痛苦:风沙腐蚀着她,雨雪欺压着她,这个时候,我们需要行动起来,用我们的微薄之力为这颗曾经璀璨无比的明珠拭去尘埃,使她重新展露那美丽的容颜。我们可以节省零花钱,为莫高窟的修葺尽我们的一份力,我们可以号召身边的人加入我们的行动中,我们更应该时时提醒自己:保护好我们身边的每一件文物,它们永远熠熠生辉! 一个中国人:王淑铭 2009年12月16日结论:传统的课堂教学,受教学内容的限制,学生的感悟仅局限于课本,知识单一,容量狭窄,光凭文本,学生的体验是生涩的,也就难以在课堂上听到闪现智慧的精彩语言。计算机

18、信息技术有助于拓展教学内容, 更加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优化课堂教学,解决传统教学不能解决或难以解决的问题,能更有效地把抽象、静态的知识形象化、动态化,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视野,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合理地化解知识的难度,突出教学的重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二)利用信息技术改进课堂教学方式的研究通过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从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的作用,学生的学习过程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为一体,也就是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体系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

19、具,重要的教学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导致了学习方式的信息化。学习方式的信息化体现出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要利用信息技术自己的资源优势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望,体现出学习的主动性。现以李老师执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例,谈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方式。1.运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的兴趣,才有学习的动力。新课导入是教与学的起点,它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最佳状态的行为方式。正所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导入能迅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因此在设计课的导入时,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充分挖掘教材中趣味因素,利用信息技术创设

20、一些问题情境,设计一些能吸引学生兴趣的问题,增强趣味性。李老师在教案的预设过程中,设计了这样的导入方法:播放一组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视屏曹冲称象,用以激发学生对新知探究的欲望。这个方法得到了全体课题组成员的赞赏,觉得这是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上课时,李老师首先询问学生:“同学们听说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吗?”学生纷纷点头。接着李老师神秘地告诉学生:“今天,曹冲来到了我们的课堂。”学生疑惑又好奇地面面相觑。这时,大屏幕上开始播放动画曹冲称象,学生个个目不转睛地凝神观看这充满童趣的画面。结束之后,李老师抛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谁知道曹冲用的是一种什么策略称出了大象的重量?”有思维敏捷的学生脱口而

21、出“用石头的质量替换大象的质量。”李老师随即板书“替换”,同时揭示了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合理地利用了信息技术,为学生学习新知创设了生动的问题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2.运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难点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个学段的具体教学目标。其中,在第二学段(46年级)中,对学生数学思考这方面的目标为:在探索物体的位置关系、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设计图案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在传统教学中,学生认识事物的过程是由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和运用知识几个环节组成的。但是,这些陈旧的教学方式往往使学生感触

22、不深,易产生疲劳感甚至厌烦情绪,而信息技术进入课堂后,使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有利于教师突破教学重难点,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及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依然是李老师的数学课,在课件的辅助作用之下,学生初步掌握了用替换解决数学问题的一般步骤。这时,李老师出示了数学书中的例1,要求学生利用替换的策略求出大杯和小杯的容量各是多少。学生陷入了思考,片刻,有学生将考虑结果进行描述,但因为缺乏直观、形象的展示,部分学生显然还不够理解。面对这个教学难点,李老师通过多媒体

23、的演示,形象地将大杯都替换成小杯来计算,那醒目的插图、清晰的替换过程,将抽象的思维过程形象地呈现,帮助学生突破了理解的难点。学生的思维受到点拨,后面的解题过程明显顺畅了。3.运用信息技术实施分层练习新知识形成后,课堂练习也是重要的一个环节,犹如工业生产的“售后服务”,课堂练习设计得好,不仅能巩固新知识,而且又可以增添学生学习的兴趣。数学知识的获得,尤其需要通过练习进行强化巩固。在数学课上,多层次的练习更是尤为重要。但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老师设计的作业往往不能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把信息技术引进课堂,则较好地实行了“因材施教”。学生在李老师的帮助之下,基本掌握了“替换”这个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时,老

24、师呈现了一组问题情境,让学生根据个人的能力进行选择的练习。这样的分层练习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兼顾了学生的差异性,学生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兴趣的驱使下,我们可以相信,他们的潜能必然充分发挥,获取最佳的学习效果。结论: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我们在教学中,应把学生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数学现象和数学问题融入课堂,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使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通俗易懂,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而这些教学资源的提供,生活情景以及生活现象和问题的呈现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完成。利用信息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

25、互式特点,编制多媒体教学课件,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使教师由以往的“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三)如何借助专题研究课深化教学反思的研究1.反思之一课前谈论课题组的研究活动主要借助上专题研究课这个载体加以推进。为了更好发挥研究课的探讨作用,促进课题组成员及时地、持续地反思,网站管理“专题研究”这个栏目特地开设了“课前讨论”这个子栏目。每次课题组成员上专题研究课之前,总是及时上传自己预设的教案,

26、其他课题组成员认真阅读教案,发表自己的评论,肯定成功之处,提出改进的地方。执教老师广泛阅读集体的建议,再对自己的预设进行反复修改,直至走进课堂。这种修改完善其实就是一个反思的过程,不论是上研究课的老师,还是其他课题组成员,通过“课前讨论”这个环节,理念进行了碰撞,思维得到了锤炼,意识得到了强化。例如,这是叶来老师对研究课姥姥的剪纸教学预设的课前评论:本课时教学预设能紧扣教学重点展开,凸显教学难点。教学条理分明,过程流畅,能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感悟姥姥的剪纸作品的逼真与勤劳善良的品格,较好地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如能处理好图和文整合的时机,则将达到更高的效果。这是李细兴校长对槐乡

27、五月教学预设的个人建议:槐乡五月是三年级的一篇讲读课文,教学设计符合教学要求,也渗透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能利用信息资源为学生提供直观的感性材料,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建议:1、图片大些,可让学生清晰地看到一条条槐花像小辫儿,像玉雕的球儿。  2、能否展示让学生想象到的图片,也就是教者课前能否多收集些相关的图片,为学生的想象打开更为广阔的天地。 2.反思之二课堂评价为了真正把课题研究的理念落实到实处,全体课题组成员总是积极参与每一次的课题研讨活动,不管学科差异,不论学段高低,都能全员观摩每一节研究课。在不同的学科课堂教学中,思索着怎

28、样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如果说观研究课是个探讨的平台,那么课后的集体评价则为每个课题组成员提供了一块增强自身课题理念的试金石,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反思空间。课堂上,我们的老师关注的是课的全过程,那么课后的讨论评价则是研究理念进一步的锤炼与思考。每节研究课上完,全体课题组成员要对所听课进行评价,同时与大家交流自己的听后体会。不仅如此,课题组特别要求每位听课成员各抒己见,在课题管理网站上发表自己的听课体会,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所思所得,获得思维的再次碰撞。3.反思之三教后(听后)体会新课标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包括课后)反思。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反思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的

29、课堂教学的行为,总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得失与成败。只有经常对整个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的课堂教学的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不断丰富研究者的素养,提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才能及时改进研究的方法,才能逐步达到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的目的。例如,课题组成员叶来老师在上完研究课月光启蒙之后,虚心听取了区电教馆宋老师的点评,反思了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写下了如下思考:月光启蒙是孙友田满怀着对母亲的感激、怀念之情写下的散文,课文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亲情。第一课时的教学,我主要利用光盘中的范读为学生作了整体感知的铺垫,创设了月色柔和,歌声美妙的幽静的月下环境,激发了学生读文的兴趣

30、;其次按自然段指名学生读课文,利用光盘让学生欣赏了名谣的清唱,那清亮的天籁之音一下子将学生带入了月夜,仿佛身临其境来到了篱笆小院,偎依在母亲的怀抱,倾听着那动听的歌谣,这种情感的共鸣帮助学生很好地与本文,与作者进行了对话,也使学生在头脑中浮现出了相关的月色画面,自然地引领学生感情朗读了课文末段,与作者一起深情地向母亲倾诉着感激与怀念。教完本课,我既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感悟,多元体验而欣慰,也为教学环节中的几个预设深感遗憾,特别是在得到武进区电化教育中心宋慧平老师的指点之后,感觉对这节课中的几个环节处理不够。(1)课时目标还要更明确宋老师说,第一课时的教学主要围绕“识字、通句、梳文”这六字展开,

31、而我在教学预设中,对“梳文”这一目标把握不够,没能在学生读顺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梳理课文脉络,感受月光下母亲给予“我”的启蒙。虽然学生对文中的一幅插图有所观察,但课堂教学中却没有较好地利用插图,也没要求学生根据文本语言进行大胆想象,疏忽了一个良好的学习资源的生成,也未能引导学生对课文的脉络进行梳理,导致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过于零星、片面,也就未能达到五年级学段学生表述的要求。(2)结尾教学要为“文”铺垫月光启蒙的最后一段,总结了课文,也点明了中心,更深化了主题,而且很好地呼应了文题,也自然地抒发了孙友田对母亲的感激与怀念之情,是全文情感的升华。在教学时,我只是停留在将文读通,读顺的层面上,而没

32、想到应该为第二教时的学习做好铺垫,为其提供厚重的背景资源。例如可进行开放式的句式练说:母亲用歌谣声使我_;那动听的歌谣使我_。提供了这样的想象说话,无疑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到了课题中“启蒙”的含义。(3)教学技术能力要提升本次公开教学是结合电教课题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而上的一次研究课,重在研究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效率,虽然宋老师指出本节课较好地体现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的研究”的课题思想,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点选择合理,但正如宋老师所说,运用技术手段应进一步掌握,使之更好地服务于课堂,多提供有效背景,扩大信息量,学会资源共享。这些将是我今后的努力方向,唯有不地断

33、学习,才能逐步提升教学技术能力,才能真正地使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和谐地共振,奏响更为优美的课堂乐曲。结论: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师课堂应变能力,适应师生互动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师自主发展的有效形式。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教育智慧要求都进一步提高,推广反思性教学,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课题组要求教师将反思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课前通过反思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预测和分析,谋划解决问题的预案,通过“课前”讨论,汲取集体的智慧;课中通过反思自我监控教学过程,机智地处理好课堂上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课后通过反思对自身课堂教学进行批判和总结。“反思”这种教学行为鞭策教师以研究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

34、,要求教师时刻对自己的教学决策和行为保持警觉,把研究态度融入专业生活的每一个环节,在“反思行动反思”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素养,锤炼自己的专业水平。七、研究成果1.课题研究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课题管理网站,为教师搭建了一个极好的自主学习和交流的平台。课题成立以来,全体成员积极参与、探讨评议、争论热点、思维碰撞,不仅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贯彻课题研究思想,而且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了及时的反思,从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改进方法。最有意义的是,在这种实践反思改进的过程中,不断促进了自身科研能力的提高。现在,大家已经习惯于在课前花点时间或搜索一下他人的课件资源,或充分利用现有的配套光盘,或制作自己的简单课件

35、。大家常在一起交流制作课件中的某个小问题,或共享某些信息技术的资源,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研究”的研究思想已深入教师的头脑,已经成为了广大教师的教学习惯。2.课题研究加大了学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力度长达三年的研究过程,全体课题组成员从理论上加强学习,加深认识,在使用上大胆又合理地运用网络上可以直接运用于课堂的教学课件,并进行创造性改进,更好地运用于课堂,同时对可以借鉴的课件进行了收集与整理,与研究组老师资源共享与交流;在实践上精心挖掘,潜心研究,大胆实践,鼓励课题组成员自己设计制作实用又有效的课件,在提升教学效率的同时也让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这一点在课题组教师的

36、课堂教学、自制的课件,课题组总结中都有充分的体现。课堂研究和问题研究相结合,保证了课题研究的横向、纵向全面发展。3.初步建立了我校的语文、数学、英语信息化资源库,课题组成员充分利用这现有的信息资源,优化课堂教学。4.课题研究提升了教师的科研素养实施课题研究以来,教师的科研素养得到了提升。李细兴老师、范建忠老师和沈玉芬老师分别被评为2007年度、2008年度和2009年度武进区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先进个人。2007年度武进区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论文评比中李细兴老师撰写的电教论文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彰显数学文化获区一等奖,认识百分数教学设计获江苏省“蓝天杯”一等奖,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发表于现代教育报;范建忠老师撰写的论文浅议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有效整合的时机发表于2010年第8期的当代教育论坛杂志,信息技术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时机、三“W”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思考分获区二等奖;羌晓峰老师撰写的电教论文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角色的变化及几点思考区三等奖;沈玉芬撰写的电教论文润泽课堂,无声无息 获武进区三等奖,语文生活,发表于2009年11月的新课程杂志上,论文老师,我需要舞台!获省三等奖;叶来老师撰写的电教论文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