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阿房宫赋》教案_第1页
《六国论》《阿房宫赋》教案_第2页
《六国论》《阿房宫赋》教案_第3页
《六国论》《阿房宫赋》教案_第4页
《六国论》《阿房宫赋》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六国论?阿房宫赋?教案“后人之鉴?六国论?苏洵10001066字明亮,号老泉,宋朝眉山人。与他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成为文学史上著名人物,“唐宋八大家中他一门就占了三人。苏洵长于散文,善用比喻。他十分关心政治,论文大多针对时政而发,议论锋利,切中时弊,说服力强,著作有?嘉yP集?。据说苏洵27岁因应试不中,焚去以前所写文章,刻苦攻读,博览群书,潜心钻研,终于形成自己文章的风格。由于他下笔顷刻数千言,语言晓畅,雄辩有力,深得欧阳修的赏识。嘉yP年间,欧阳修把苏洵的22篇文章推荐给朝廷,一时名动京师,文人竟相模仿。因此,他命名自己的文集为?嘉yP集?。本文选自?嘉yP集?中的?权书?,原

2、题为?六国?,一般选本改作?六国论?。二、写作目的本文是为反对北宋王朝用重赂屈服于外族而写的。作者生于真、仁、英宗三世。其时,宋王朝虽然尚未疲弱不堪,但北有契丹大辽,西有西夏,它们不断骚扰,国家不得安宁。1004年,大辽举兵攻宋,当时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辽在澶州打了一仗,宋军大胜。形势如此有利,真宗却一味求和,订下“澶渊之盟,规定宋每年向辽进贡银10万两,绢20万匹,自此,抗敌卫国之气锐减,委曲求全之风日上。后辽又连连加码,宋均慨然应答。1044年,西夏元昊上书停战求和,宋却反而给西夏银、绢、茶。一代又一代的“为国者皆被敌人积威所劫,以物供敌,以钱富敌。苏洵睹之心忧,忧而思救,以为这和战国六国

3、以地赂秦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下场更加不堪设想,于是写下了这篇醒世文章,论六国灭亡之道,讽谏宋王朝以六国为鉴戒,不为外族“积威之所劫,要“礼天下之奇才,上下团结一心,抵御外侮,以维护和稳固宋王朝的统治。三、文言知识积累第一、二段重点词语注释1.非兵不利兵:兵器2.战不善善:恰当3.赂秦而力亏亏:亏损,减弱4.破灭之道也道:途径,道路抽象5.或曰或:有人6.不赂者以赂者丧以:因为,由于7.盖失强援盖:表原因,大概因为8.秦以攻取之外以:凭着,用9.其实百倍其实:它的实际数目10.那么秦之所大欲那么:那么11.以有尺寸之地以有:才有12.理固宜然固:本来13.此言得之得:得当,对第三段重点词语注释

4、1.终继五国迁灭终:最终2.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与:交好3.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既:之后4.燕赵之君,始有远略始:起初5.义不赂秦义:行正义6.斯用兵之效也效:成效7.始速祸焉始:才8.李牧连却之却:击退9.洎牧以谗诛以:因为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终:坚持到最后1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殆:几乎12.诚不得已诚:确实13.当与秦相较当:应当;较:较量,抗衡第四、五段重点词语注释1.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封:分封2.以事秦之心礼天下奇才礼:以礼相待3.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劫:挟持4.勿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咽:咽喉5.或未易量或:或许;易:轻易;量:确定,估量四、精讲提示1、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各是

5、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的?有什么特色?提示: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文章开头第一句话:“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第一个分论点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第二个分论点是“不赂者以赂者丧。作者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不仅紧扣题目、明确了论题,而且便于后文驰骋文墨、自由论证,在结构上具有提挈下文、统摄全篇的主脑作用。两个分论点实际上是从正第一个分论点反第二个分论点两方面进一步揭示中心论点,使中心论点完备周密,在逻辑上站稳了脚。2、课文第二、三段分别论证了两个分论点,是怎样论证的?与中心论点的论证有什么关系?提示:课文第二段论证了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作者主要是用事例和

6、引用的方法,针对韩、魏、楚三国赂秦的弊端进行论证。先摆出秦“战胜而得与诸侯“战败而亡的事实,从正反两方面比照论证,突出强调了“秦之所大欲与“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的论断。否认了与论题相反的论点,既照应了开头,又为下文的进一步论证作好了准备。接下来,从“思厥先祖父到“而秦兵又至矣几句,虽是想象之辞,但形象地说明了诸侯之地得来不易,然而他们却“视之不甚惜,为苟安一时,便轻易地拱手与人,这样,非但不能保全自己,反而加深了敌人的侵吞欲壑,遗患无穷。接着,作者运用推理得出结论:由于“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诸侯就越地少国弱,而“侵之愈急,暴秦就越地多国强,因而得出结论为“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

7、判矣。而后下一肯定判断:终究开展到国家破灭是必然的。最后又引用古人的话“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作比喻论证,贴切恰当,既补充了上文的论证,又含有收束之意,而且使论证深入浅出,明白易晓,增强了说服力。这一段,是从正面直接论证了第一个分论点,从而抓住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实质进行论证。所以,只要作者有力地、令人信服地论证了第一个分论点,就从根本上论证了中心论点。课文第三段论证了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作者主要采用了分层论证的方法,针对齐、燕、赵三国不赂秦而破灭的情况进行论证。共分两层论证。第一层论齐国,虽“未尝赂秦,但它亲近秦国而不联合五国,所以,五国一旦破灭,它就必然

8、要被无厌的暴秦所迁灭。第二层分别论证“燕赵之君的“义不赂秦。这两国都能用兵守土抗秦,保全国家,但由于燕丹“以荆卿为计,因而“始速祸焉,导致灭亡;同样,由于赵国李牧被诛,用武不终,因而“邯郸为郡,结果也是国家灭亡。不仅如此,而且燕赵两国“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智力孤危没有援助,所以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战败而亡的。作者层层推进地从燕赵二国破灭的结果推论其破灭的原因,有力地证明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分论点,否认了“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的疑问,从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的正确,防止了逻辑上的漏洞,使论证完备周密,无懈可击。最后从“向使三国到“或未易量几句,以假设的原因得出假设的结果,归纳了第二、三段对两个分论点的

9、论证,照应了开头。3、怎样理解第四、第五段?提示:本文二、三段已运用确凿的论据对中心论点作了严密的论证,使论点、论据、论证三者有机地统一了起来。但作者并没有就此辍笔,而是在第四段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正确主张,以此同史实相比照,形成矛盾,使人们在鲜明的比照中,认清孰是孰非。这是对中心论点的加深和补充,具有“豹尾之妙。末段,作者又巧妙地运用类比论证,借古论今,透露出写这篇史论的本意。据史载,北宋王朝在景德元年曾与辽国契丹订立屈辱条约:每年给辽国十万两银,二十万匹绢,两国以白沟河为界,史称“澶渊之盟。在宋仁宗庆历四年又与西夏议和,每年给西夏银七万二千两,绢十五万二千匹,茶三万斤。宋王朝的软弱屈辱政策,

10、虽可苟安一时,但实际上却加速了它走向灭亡的进程。作者是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借六国赂秦来批评北宋王朝赂契丹、西夏的苟安政策。所以,最后一段才是作者写这篇史论的主旨所在。作者这样篇末点题,犹如画龙点睛,使主题得到了升华,给这篇史论赋予了强烈的战斗力量和现实意义。4、本文的论证语言有什么特色?提示:本文的语言除气势俊伟、古劲简练外,表现在论说语言的分寸感上。如“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那么胜败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交,或未易量,提出与上文所论史实相反的情况以及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虽为假设,但又不妄下断语,表现了作者论述语言的准确性与分寸感,恰到好处。5、本文的论证虽然周

11、密,但有些说理却欠妥当,你能找出来并加以分析吗?这样会不会影响中心论点的成立?为什么?例如,课文第三段中论证燕国的灭亡是“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就是欠妥的。作者并没有抓住根本问题,而是撷取了一个偶然情况作为论据,把问题简单化了,难以令人置信。要知道,当时强秦灭燕,是历史的必然。只不过“以荆卿为计加速了燕的灭亡罢了。从逻辑上说,作者是将必然的趋势当作偶然的情况来论述,这在逻辑上讲不通,是违反客观实际的。所以说,这个论断是不妥的。再者,作者论六国灭亡,只论及赂秦的弊端及用武不终等等,却没有论及统治者的腐败无能这一根本问题,这是不全面不深刻的。当然,这是作者受其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的结果。但正如本课“

12、思考与练习一中提示所说:“前人论史实,看法不一定正确,论述也不一定全面。但是本文能够抓住关键性的问题来论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这就是说,作者能根据其写作意图,提出论点,进行自圆其说的论证。况且,作者撰写此文的本意是对宋王朝屈辱妥协的政策进行讽诫,同时也是对统治者的委婉进说。因此,本文虽有不确之处,但论证说理纵横姿肆,严密紧凑,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战斗性,仍不失为一篇脍炙人口的政论佳作。?阿房宫赋?一、解题:1、阿房宫:“阿房宫的“阿房旧读为páng。为什么叫“阿房?一说是地名或山名,遗址在今西安的西南;一说因宫殿的“四阿屋盖四角弯曲处造得宽阔得名,“房同“旁,宽广的意思。但据?史记

13、?记载,似以前说为是。?史记·秦始皇本纪?对“阿房宫的记载是很简略的,大意是:秦始皇以咸阳城小人多,旧建宫廷不够大,决定在渭水以南的上林苑中兴建大规模的宫殿。首先是在阿房修建前殿,东西五百步一步六尺,南北五十丈,殿上可坐万人,殿下可建五丈旗,周边驰道修成阁道,直抵终南山,山巅是高耸的宫阙宫殿正门,再从宫阙兴修复道上下两层的通道,渡过渭水,直达咸阳。这一巨大工程,直到秦代灭亡都没完成。2、赋:在古典文学中,诗、词、歌、赋并称。赋是由?诗经?楚辞?开展而来,前者是赋的远源,后者是赋的近源。赋大体上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等几个开展阶段。在晚唐时的古文运动的影响下,赋又开展为“文

14、赋,它句式参差,押韵比较随便,重视清新流畅,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是一篇文赋。至于赋的作用,班固说:“或以抒下而通讽喻,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也就是说,赋的作用是用来表达人民的愿望,讽喻政宁。在特点上,刘勰说过:“赋,铺采文也。借景抒情,铺叙风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托物言志,卒章显志,以寄讽喻之意是它的写作特点。杜牧的?阿房宫赋?是在?史记?记载的根底上通过想象写成的。作“赋时他仅23岁,作“赋的目的是借秦亡的教训来规谏唐敬宗。敬宗李湛16岁时继位为君,一为君就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沉溺声色,在位3年就被宦官杀害,可见这篇“赋在当时是很有现实意义的。3、杜牧,唐时期杰出的诗人,“赋和古文

15、也都堪称大家。在诗歌方面,人称他为“小杜,以别于杜甫的“老杜,又把他与李商隐并称,称“小李杜。他的古文颇多针贬时事的作品,他对“赋这种文体的开展,也有着卓越的奉献。唐宋古文运动兴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写作方法作赋,使之由骈骊趋向散文化,称为“文赋以区别于六朝的“骈赋和唐代用来科考取士的“律赋。杜牧的这篇?阿房宫赋?就是这样的作品之一,历来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初期典范之作。二、分析课文1、2两段。1、重点词语:“廊腰缦回“缦的本义是没有文采的帛,又通“慢,“慢有“宽缓、“缓慢等义;这句的“缦,注释为“萦绕,是由“宽缓义引申而来,下文“缦立远视的“缦,注释为“久,是“缓慢义的引申。“回,注释为曲折。“

16、钩心斗角课文用的是它的原始意义,与现在用作成语的意思有别。在文言中也常用来指写作中的巧思,如:“近时诗家咏物,钩心斗角,有突过前人者。“矗不知其几千万落“落,注释为“座、“所,是由“院落义引申为建筑单位的量词。“妃嫔媵嫱“嫔pín和“嫱都是宫中的女官名,地位低于“妃;“媵yíng指陪嫁的人,把它与“妃、嫔、嫱并列,是用来足成四音节词语。“辇来于秦“辇nin,本义是手挽的车,秦、汉后特指君后所乘的车,这里用作动词。“尽态极妍这里的“尽和“极是互文,都是“尽量、竭力的意思。整个词语是指用尽心思使姿态美好,用尽一切方法使容颜妍丽的意思。2、疑难语句:“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

17、,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这两句历来解说纷簇,但都难令人满意。由“暖响引起“春光融融的感觉,由“冷袖引起“风雨凄凄的感觉,这是一种“通感的现象,这样来理解是大家同意的。但舞袖为什么用“冷来形容?联系下句看为什么会“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有人答复第一个问题,说用“冷袖,是因为古人常用“舞袖来咏“雪,或用“雪来“舞袖,如:“舞袖回雪,歌声遏云舒元舆诗句;“据似飞燕,袖如回雪张衡诗句。这很有道理,但联系下句看,仍难说通。我的看法是,前一句的“歌台、“舞殿和“暖、“响,实际上均为互文见义,写“歌时同时包括“舞,写“舞同时兼指“歌。后一句的“气候,不是现代汉语的“气候,在古代

18、常用来指“节令,或用来指环境气氛均见?辞海?。这两句合起来,意谓:在一个宫中,正在演奏欢快的歌舞,在另一宫内,那么正在演奏凄冷的歌舞,这就给人一种“在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节令不同或环境气氛有异的感觉。“绿云扰扰,梳晓鬟也这一句,课本无注。“绿云,比喻头发黑而密,古人常用它来代指妇女的美发;“扰扰,这里是“缭绕的意思;“晓鬟指“晨妆,“鬟是一种环状发髻。为什么用“绿来形容头发,因为古代训诂学有一条辗转相训解释的原那么,“绿与“青、“黑可以辗转相训。“绿嶂百重,青川万转吴均句,“绿和“青是同一种颜色。不用“青云,而用“绿云,能给人一种更美的色感。3、课文分析:第1、2段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

19、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第1段: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一层段首前12字两句偶句,交待建宫背后的巨大耗资。二层“覆压“直走咸阳写宫之宏伟规摸。三层“二川溶溶“不知西东渲染宫内的宏伟、豪华、奇丽、壮观。四层“歌台暖响“气候不齐宫中人物活动。第2段:铺叙统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一层前6句写供玩乐的宫人来源。二层“明星荧荧“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三层余下各句从珠宝陈设写荒淫,揭示抢掠行径。第2段是全文中写得最精彩,最能典型地反映初期“文赋特色的一段文字。从内容上看,作者从“宫人、“珍宝两方面对秦皇荒淫奢靡进行了充分的铺陈夸张的描绘。这种铺陈夸张的

20、手法,表现在句法上,是根本上采用了骈文的四言句式骈文主要是交替使用四言、六言两种句式,但又不像骈文那样讲究严格的对仗,句与句间只有跳跃性,而是具有散文的意脉,一气贯穿,文意鲜明?/font拿栏校囝谩把毯嵛硇薄崩从髦赶阊痰呐簦嗤坏鄡嫣匦掠保嘌鈀夷芨鈁艘猿浞值拿栏小鄐挝淖炙浼鄜坛拢嚆床幌缘每菰铮凰浼鄜鐙涫危嚆床幌缘酶遥囝凶徘苛业谋硐至鐔透腥玖嘁锤此卸粒噘突崽寤岬阶髡咴吮市形牡拿烂睢?/p三、分析课文3、4两段。1、重点词语、文句:“锱铢、“庾、“九土、“独夫、“举、“族这些词语,文言中常用,课本中均有注释,要牢牢记住。其中“锱铢、“庾要注意写法;“九土,即“九州。用“九州代指中国,源出?尚书?中大

21、禹治水后巡行天下,分天下为九州的记载。“独夫,语出?孟子?,特指众叛亲离的残暴君主;“族,作“灭族解,是封建时代的一种严刑。“一人之心,天下人之心也即“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之意,言生活得好的心理,自己如此,全天下的人又何尝不这样。“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纷,多;“纷奢合用,指豪华、奢侈。“念,顾念。“南亩即“田亩。语出?诗经·七月?:“洗彼南亩。注家谓古时农田多在南面向阳之处,以后文言中就常用“南亩代指“田亩。“架梁之椽chuán指在屋梁上的承瓦木条。注意“椽的读音和写法。“管弦呕哑“管弦,管乐器和弦乐器的合称,古诗文中常用来代指音乐。“呕哑,形容乐声嘈杂聒耳。“秦人不暇自哀

22、,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暇的本义是“闲空,文言中常用“不暇来表示“来不及。“哀,哀叹、悲悼。按:“哀?文言常用实词表?列为本课应注意掌握的实词,本义是“悲哀、悲伤,引申为“怜悯、同情“君将哀而生之乎、“哀叹、悲悼。4个“后人均指秦亡以后的人,但第三个“后人是指另三个“后人更后的人。后一个分句,含蓄地警告唐敬宗,如不以亡秦为鉴戒,将使更后的人来哀叹他的自取灭亡。2、内容分析:1两段议论分别侧重哪一方面?两段间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2两段的表现手法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写法不同?3第3段是怎样紧承上两段的?句法和表现手法有何异同?明确:1第3段侧重于揭示秦皇的荒淫、奢靡和对人

23、民的残酷压榨,导致农民起义,阿房宫消灭;第段侧重揭示秦与六国自取灭亡的教训,讽劝“后人要引为鉴戒。后一段是对前一段的拓展、推论。2第3段的表现手法是夹叙夹议,重点仍在铺叙,但以议论为框架、脉络;第4段那么纯为演绎、推断。两段之间,前一段是后一段的铺垫,不采用铺陈的方法淋漓尽致揭露就缺乏力量;后一段,道理已明,再写就成赘疣,话说得越精要,越能引人思索、慨叹。3第3段用“嗟乎紧承上两段的铺叙,转入对秦亡教训的议论,并领起后文一叹再叹的笔调。这一段,同前两段一样,也运用了骈文的四言句法,采用了铺陈、夸张,排比的手法,但散文的笔法更多,散文的气脉更足,“文赋的特点更为鲜明。3、指导通读全文,归纳、拓展

24、。四、总结提问: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与?过秦论?各篇立论的独创性表现在哪里?点拨:本文的中心思想是:通过阿房宫营建的极尽豪华,宫内生活的荒淫奢靡,对人民残酷压榨的铺陈描绘,揭示秦皇的自取灭亡,讽喻当朝切勿重蹈覆辙。两篇的共同特点是,都以秦的兴亡为论题,都针对当时朝政有为而发,奉劝当朝要引为鉴戒。各篇立论的独创性是:贾谊论秦亡,在历史上首次揭示了秦亡的根本原因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攻取天下,当然需用暴力,但如果守住天下也全凭暴力,把人民当敌人对待,那就使自己处于人民的汪洋大海中的“独矢境地,那覆亡是指日可待的。这议论非常精到深刻,以后历代的兴亡,都证明了贾谊的卓识远见。?阿房宫赋?

25、是一篇“赋,但议论的成分就占了一半,可以说是用赋体的形式来写论文,这写法本身就具独创性;其次,它的独创性还表现在作者是选择一个具体、形象的事物作为立论的角度,把阿房宫作为秦皇骄奢淫逸的象征,作为秦皇压榨人民的见证,作为秦王朝覆灭的标志,这种立论方式更是独具特色的。【模拟试题】?六国论?一、根底知识1.以下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洎jí牧以谗诛不得下咽yàn奉之弥mí繁B.弊在赂lù秦弃之如草芥jiè率l赂秦耶C.暴bào霜露革灭殆dài尽之际小那么获邑yìD.胜负之数sh思厥jué先祖父与y

26、ù嬴而不助五国也2.下面每项中有两个句子,都有音形完全相同的加点字,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暴秦之欲无厌学而不厌不爱珍器重宝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始速祸焉不速之客革灭殆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或曰:六国互丧或未易量却匈奴七百余里李牧连却之A.B.C.D.3.选出加点字“而不表转折的一项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B.战败而亡,诚不得已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D.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4.选出没有活用现象的句子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5.以下句中加点的词,含有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27、,其实百倍思厥先祖父然后得一夕安寝可谓智力孤危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A.B.C.D.6.以下句中“为字,说得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而为秦人积威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邯郸为郡圣人之所以为圣A.与读音不同,意义一样B.与读音不同,意义也不同C.与读音不同,意义互不相同D.与读音不同,意义不一样二、语言运用1.补出以下各句中省略的内容与嬴而不助五国也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公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竖子缺乏与谋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2.对以下各句从句式特点上分类正确的选项是句

28、读之不知唯弈秋之为听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皆不可限以时月居庙堂之高,那么忧其民其势弱于秦唯利是图吞舟是漏A./B./C./D./3.选出下面两句译文正确的项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A.为了国家,不要让自己被别人积蓄的威力所挟制啊!B.治理国家,千万不要让自己被别人积蓄的淫威所胁迫啊!C.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使自己为别人的一贯暴力所挟制啊!D.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被别人的淫威所威胁啊!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A.秦国人想吞掉六国也吞不下去B.秦国人吞食六国也不能咽下咽喉C.秦国人吃饭也不能咽下去D.秦国人连吃饭都不能咽下咽喉去迁移训练阅读苏辙?六国论?中的一段,答复后面的问题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

29、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熟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1.根据标号解释文言虚词的用法以以而而之之2.对加点词语解说不正确的项是A.“怪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B.“西向意即“向西,指抗秦。C.“千里作“秦的定语,意指秦国幅员辽阔,实力雄厚。D.“世家指司马迁的?史记?中诸侯的传记。3.选出“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一句译文正确的项A.认为一定可以有自我安定的方法。B.认为一定会有能够用来保全自己的方法。C.认为一定有可以使自己平安的方法。D.认为一定有方法使自己的国家保全下来。4.苏辙认为

30、六国灭亡的原因是:5.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阿房宫赋?一、选择题:1.以下加点词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蜀山兀wù辘辘lùlù远听鼎铛dng玉石B.V鱒鳎nqn焉尽态极妍yàn架梁之椽yuánC.阿房宫剽pio掠其人金块珠砾lìD.尽锱铢zhzh妃嫔媵嫱yìngqiáng逦迤ly2.以下加点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A.六王毕,四海一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B.人爱纷奢,人亦念其家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D.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3.以下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B.骊山北构而西折谁得而族

31、灭也C.独夫之心日益骄固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D.多于九土之城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4.以下加点词语含义与现在相同的一组是:各抱地势,钩心斗角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独夫之心日益骄固用之如泥沙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多于市人之言语A.B.C.D.二、填空题:5.杜牧,字_,号_,晚唐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与_合称为“小李杜,有文集?_?。6.用课文原文答复以下问题:阿房宫的来历?_。宫人的生活情景_。“秦爱纷奢的具体表现:_。秦亡的教训?_。提高试题三、阅读下文完成7-10题: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