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教师版)_第1页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教师版)_第2页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教师版)_第3页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教师版)_第4页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教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学习目标】1 .培养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2 .培养分析综合及鉴赏评价的能力,鉴赏史记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通过梳理矛盾冲突,品味人物语言和体会对比手法来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学习重点】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遗易幸负谢请2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见于而乃因以且3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4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学习难点】1 .难翻译的句子2 .刻画人物的手法3 .对廉蔺的评价【学习用时】:4课时第一课时

2、【学习目标】1 .熟悉史记有关知识2 .熟读课文,了解大意。3 .梳理课文第1、2段文言知识【学习重难点】熟读课文,了解大意。【学法指导】1 .史记有关知识以练习形式进行补充。2 .梳理课文第1、2段文言知识。分小组学习。一人翻译,其他成员理解、纠正、发问,各自解决自己的问题,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化解问题,汇总没有解决的问题。3 .集体解决学习中汇总的问题【知识链接】1 .简介: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

3、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闵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

4、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2 .简介:史记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汉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历法。司马谈打算编写一部通史,愿望没有实现就死去了。临死的时侯,嘱咐司马迁完成他未竟的事业。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承袭父职,做了太史令,竭尽终生精力最后完成这部五十二万多字的不朽著作。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

5、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有本纪(给帝王作传的类别)十二篇,表(大事年表)十篇,书(典章、书籍)八篇,世家(给诸侯作传的类别)三十篇,列传(给名人作传的类别)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我国史书的新体例一一本纪、世家、列传、书、表。鲁迅先生曾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也就是说,作为一部规模宏大、体制完备的中国通史的史记,同时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由于自身的不幸遭遇,司马迁才对那些在逆境中发愤,在厄运中不屈不挠,在险境中视死如归的仁人志士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史记才会出现那么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磨难英雄形象。比如荆轲、毛遂、晁错而

6、蔺相如则是这些人物中的突出典型。蔺相如在虎狼成群、险象横生的环境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国家利益至上,凭自己的勇气和智慧,赢得了国家的尊严。3 .历史背景战国末期,当时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以秦力量最为强大,它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积极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秦稍弱。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濯池会时,秦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眈眈,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的客观有利条件,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一一利用有利的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非常重要的【课前预习】一、文学常识填空。(1)史记记载了上起,下

7、至时当代史事,是中国最早的一部通史,不论在史学上还是在文学上都有其巨大的价值,故被鲁迅誉为,(2)史记是我国历史学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全书包括、和,共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本纪”除秦本纪外,叙述;“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它们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现状,与后世的专门科学史相近;“”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史记全面地叙述了我国上古至汉初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历史发展,是我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3)关于司马迁的名联: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

8、著成信史照尘寰。一代君权痛蚕室,千秋史笔溯龙门。【课堂学习】一、把握内容。本文主要记述了几个故事?请用四字词语分别概括这几个故事。二、第12段文言知识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1)燕王私握臣手(2)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3)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4)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三、解释加点虚词的意义,注意区别在不同句子中的用法。以(1)以勇气闻于诸侯(2)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于(1)闻于诸侯(2)故燕王欲结于君之(1)欲释之(2)即患秦兵之来其(1)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5)其皆出于此乎?而(1)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4)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四、请指出下列各句句式特点并翻译。(1

9、)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而君幸于赵王.(3)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4)何以知之.(5)求人可使报秦者(6)以勇气闻于诸侯预习课文第313段五、通假字1、可予不(不:通否”)2、臣愿奉璧往使(奉:通“捧”)3、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察、察看)4、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六、一词多义1、负: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使承担)秦贪,负其强(凭借,倚仗)决负约不偿城(违背)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2、以: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连词,连接两个动词,给)以勇气闻于诸侯(介词,凭借)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介词,拿,用)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连词,相当于“而”)3、见:徒见欺(介词,

10、被,受)大王见臣列观(动词,接见)4、舍: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5、因:不如因而厚遇之(由此,趁此)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经由)6、顾: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顾野有麦场(狼)(四面看)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反而)7、弓I:引赵使者蔺相如(动,延请)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动,拉)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动,拉开弓)七、词类活用1、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担负,使承担)2、臣请完璧归赵(完:使完好无缺)3、乃前曰(前:名作动,上前)4、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名作动,安置住宿)5、间至赵矣(间jian:名作状,从小路)6、卒廷见相如(廷:名作状,在朝堂上)7、毕

11、礼而归之(毕、归:使完毕、使回去)8、左右欲刃相如(刃:名作动,杀)9、相如奉西入秦(西:名作状,向西)10、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形作动,尊敬)11、大王必欲急臣(急:形容词使动,使急,逼迫)12、乃使其从者衣褐(衣y1:名作动,穿上)13、破:秦王恐其破璧(使破碎)八、古今异义的词1、请指示王古义:指给人看今义:上对下的说明2、未尝有坚明约束者古义:条约今义:限制使不超出范围3、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古义:得到惩处今义:冒犯4、明年复攻赵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5、于是相如前进缶古义:上前进献今义:向前行进6、廉颇宣言曰古义:扬言今义:宣告7、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九、

12、句式归纳古义:地位低下,见识浅薄今义:鄙卑下贱.下载可编辑.1、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省略句)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判断句)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被动句)4、得罪于大王(状语后置。于大王得罪)5、不如因(之)而厚遇之。(省略句)6、使不辱于诸侯。(状语后置。使不于诸侯辱)第二课时学习目标梳理课文第313段文言知识易幸负谢请:见于而乃因以且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学习重难点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遗2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3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4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学法指导分小组学习。成员轮流翻译,其他成员理解、纠正、发问,

13、各自解决自己的问题,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化解问题,汇总没有解决的问题。4.集体解决学习中汇总的问题【课堂学习】一、梳理课文第313段文言知识,扩充预习内容翻译下面句子1、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2、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3、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二、内容理解问题:课文是怎样描写蔺相如出场的?明确相如是在秦国威逼利诱,赵国君臣束手无策左右为难的矛盾中出场的。课文先写赵国君臣面临的“三难”:秦王求璧,贪婪霸道,一难赵王。面对秦王的易成求璧,赵国君臣深感“矛”或“勿予”两难,才有“求人”报秦之议,缪贤荐才之举,赵

14、王召见之事,相如入秦之行。虎狼之秦易城求璧,城意少而诈骗多,赵王为难,相如不易,矛盾愈尖锐,愈能显示相如化“两难”为“两全”的智勇。蔺相如出使秦国后,与秦国绕着和氏璧展开了一场怎样的比智比勇的外交较量?由此可见蔺相如怎样的思想性格?明确相如使秦,智斗秦王集中显示了他成竹在胸,从容应对的大智大勇,矛盾双方围绕“保璧”与“骗璧”展开了三个回合的较量:第一个回合献璧取璧。献璧之后,相如敏锐地觉察到秦王“无意”偿赵城。章台接见,美人相伴,狂呼万岁,君臣上下,没有一点迎见外臣的礼貌和城意,相如略施小计,收回璧玉,然后,对比赵王“修敬”和“秦王”倨傲,面责秦王无理无偿,最后以人、璧俱碎的誓言来威胁对方,利

15、用秦王贪婪的心理,迫使他不得有“辞谢”割城。第二个回合,归璧于赵。相如看出秦城“实不可得”,就一方面以“赵王恐,不敢不献”的话来迎合秦王的虚荣心,一方面向秦王考虑到急切不能得璧,被迫接受了条件,于是相如采取断然措施,暗中派人把璧送回赵国。第三个回合,廷斥秦王。蔺相如在大庭广众之下,援引历史,揭露秦国历朝历代,背信弃义的惯用伎俩,并理直气壮地告诉秦王,和氏璧已送回赵国,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秦王无可奈何,至此,相如取得了“完璧归赵”的彻底胜利,化解了赵王的困窘,打击了秦国的威风,捍卫了赵国的尊严。、本文第7段已将“完璧归赵”故事叙述完毕,为什么作者在它后面又加上”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不予秦璧”这两

16、句话?提示:这两句话在全文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揭露了秦王“以城易璧”的骗局,肯定了赵国反欺骗斗争的胜利,从另一侧面也反映了蔺相如的智谋和勇敢;再一方面又暗示秦王恼羞成怒,导致了下一步会对赵国采取军事行动,由此过渡到下文。【布置预习】预习课文第14-16段一、一词多义顾: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顾吾念之(只不过)顾野有麦场(狼)(四面看)念父母,顾妻子(报任安书)(顾惜,怜惜)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反而)二、词类活用乃前日(前:名作动,上前)左右欲刃相如(刃:名作动,杀)三、古今异义的词于是相如前进缶前进:古义:上前进献今义:向前行进四、句式归纳1、请奉盆缶(于)秦王。(状语后置

17、。请于秦王奉盆缶)2、遂与秦王会(于)濯池。(省略句)问题:濯池之会主要讲什么内容?第三课时学习目标梳理课文第14-16段文言知识学习重难点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遗易幸负谢请2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见于而乃因以且3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4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学法指导分小组学习。成员轮流翻译,其他成员理解、纠正、发问,各自解决自己的问题,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化解问题,汇总没有解决的问题。5 .集体解决学习中汇总的问题【课堂学习】一、梳理课文第1416段文言知识,扩充预习内容二、内容理解问题:.“濯池之会”在记载会

18、场情况时,分别怎样描写秦赵御史的/表现了双方怎样的心态智谋?明确记载会场情况时,秦御史前书曰,而赵御史却是蔺相如“顾召”而书的,只待赵王一鼓瑟,秦御史立即上前大书一笔,借以羞辱赵国,而当蔺相如反击成功,需要记载时,却“顾召”赵御史。“顾召”即回头招呼。可见,赵王君臣在秦国君臣咄咄逼人的攻势面前一筹莫展,目瞪口呆,甚至到了该记载时,赵御史尚在云里雾中,须待相如回头招呼才恍然大悟。此外,“顾召”也同“前书”构成了三层对比:一是秦赵双方对比,秦蓄谋已久,奸诈阴险,赵呆若木鸡,不知所措;二是蔺相如与赵君臣对比,赵君臣手足无措,怯懦无能,蔺相如有胆有识,智勇拔俗;三是蔺相如与秦君臣对比,秦君臣傲慢霸道,

19、蔺相如有理有节,士可杀不可辱。.“濯池之会”在记载秦赵君王会见,以乐助兴的内容上各用了什么字?有怎样的不同?明确在记载内容上,秦御史着一“令”字,蔺相如则用一“为(wei)”字,“令”者,威逼也,不得不为;秦国君臣依靠其强力威压,逼迫赵王就范,置赵王于优伶之地,不禁沾沾自喜赵王几近优伶,颜面丢尽!“为”者,替也,给也,非为威逼,主动请击也,非为人请,自愿为之也。蔺相如挽狂澜于既倒,反令秦王击缶,缶乃市井盛酒浆之容器,其为乐器则为劣等,秦王无奈,击缶助兴,无地自容!两个动词,意蕴丰富,一个是鼓瑟,一个是击缶;一个是被逼无奈,一个是死皮赖脸要献丑,秦国君臣满盘皆输!.蔺相如的“五步之内,请以颈血溅

20、大王矣”有什么含义?明确秦王不肯击缶,蔺相如一句话,改变了他的念头:“五步之内,请以颈血溅大王矣!无须高声,无须宏论,蔺相如交代了两个事实,作了一个暗示。两个事实是:一、两人五步之距,秦王已成蔺相如的人质;一、在秦王面前是一个敢“以颈血溅大王”的人,是一个大智大勇,敢说敢为的人,是一个不顾生死,死而更勇的人。一个暗示是:我要与你同归于尽!无庸置辩的事实,凌厉明确的暗示,秦王除了服从,别无选择。【布置预习】一、一词多义负: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使承担)秦贪,负其强(凭借,倚仗)决负约不偿城(违背)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因:不如因而厚遇之(由此,趁此)因宾客

21、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经由)顾: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顾吾念之(只不过)顾野有麦场(狼)(四面看)念父母,顾妻子(报任安书)(顾惜,怜惜)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反而)引:引赵使者蔺相如(动,延请)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动,拉)相如引车避匿(动,掉转)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动,拉开弓)二、词类活用(1)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后: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2)为刎颈之交(交:动作名,朋友)(3)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形作动,宽待)三、古今异义的词(廉颇宣言日)古义:扬言今义:宣告(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古义:地位低下,见识浅薄今义:鄙卑下贱四、“负荆请罪”这则故事运用怎样

22、的表现手法来刻绘人物形象?第四课时学习目标1 .梳理课文第1721段文言知识2 .鉴赏史记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通过梳理矛盾冲突,品味人物语言和体会对比手法来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3 .背诵课文学习重难点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遗易幸负谢请2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见于而乃因以且3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4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5 .背诵课文学法指导分小组学习。成员轮流翻译,其他成员理解、纠正、发问,各自解决自己的问题,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化解问题,汇总没有解决的问题。4.集体解决学习中汇总的问题【课堂学习】一、梳理课

23、文第1721段文言知识,扩充预习内容翻译下面句子1、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3、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4、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5、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二、内容理解“廉蔺合欢”:感悟思想,把握人物。【问题1】:“负荆请罪”这则故事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来刻绘人物形象?明确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可以使主要人物相得益彰,形象性格更加鲜明突出。作者以廉颇的居功自傲,心胸狭隘,反衬蔺相如的豁达大度,顾全大局。廉颇炫耀自己“有攻城野战之大功”,鄙视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蔺相如在与舍人的对话中则说:“顾吾念之,强秦

24、之所眺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这时,作者又以廉颇重视军事斗争,轻视外交斗争,反衬蔺相如的见识卓尔不凡,超人一等。【问题2】、为了告诉读者廉颇是怎样一个人,作者用了哪些艺术手法突出形象特征?可以根据蔺廉交欢这段故事分析。提示:个性化语言描写一一妄自尊大,胸襟狭隘。对比手法(蔺廉性格对比;廉对蔺态度的前后对比)一一性格坦率,忠心爱国,勇于改错。【问题3】、本文叙述了蔺相如那几件事,突出了蔺相如那些品质特征?完璧归赵一一足智多谋,英勇不屈,不畏强暴。濯池会一一反应机敏,蔑视权贵,毫不妥协,置生死于度外。廉蔺交欢一一隐忍谦让,宽宏大度,以国为重,不计私仇。【拓展阅读1】在对比中表现人物性格是廉

25、颇蔺相如列传的突出特点,仔细分析,对我们的写作学习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下面,我们就廉颇蔺相如列传,谈谈它的八类对比。一、廉颇和蔺相如的对比这是课文开始就有的对比。一个是上卿,一个是舍人,地位差别非常大,从而为下文的将相不和埋下伏笔,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廉颇骂蔺相如“素贱人”的原因。这一对比表现了司马迁老先生在结构上的巧妙。如果没有了这里的地位差别对比,下文的将相不和时,就不可能有廉颇的目空一切的话。正是蔺相如的出身低贱,为廉颇攻击对方找到了自以为是的理由。同样,也是在后面的从将相不和到将相和的对比文字中,我们先是看到了廉颇的急躁冒进,不计后果的卤莽,接着我们又看到了蔺相如的沉稳老练,胸怀宽广,最

26、后我们还看到了一个伟大的蔺相如-不计前嫌,也看到了一个同样伟大的廉颇-知错就改。性格对比鲜明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二、蔺相如和缪贤的对比为了表现蔺相如的足智多谋,司马迁为我们安排了一个材料:蔺相如巧计救缪贤。文章通过俩个人对同一个事情的不同认识的对话到底应该不应该“亡赵走燕,表现了蔺相如的聪明周到和细致,但是作为主人的缪贤却远不如蔺相如高级,真正的上不如下。三、蔺相如和诸大臣的对比一个秦国易璧的难题让赵国的大臣们进入了二难推理,“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真正的无可奈何了。但是蔺相如一拿到问题就有了方法,告诉赵王:不可不许。语言斩钉截铁,痛快淋漓。和诸大臣的对比之中,

27、优劣高下,不言自明。四、相如和赵王的对比当蔺相如告诉赵王秦人易璧“不可不许”后,赵王仍然战战兢兢的问“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最后,还是在蔺相如保证完璧归赵后,他才放了心。一个胆小怕事,一个胆大心细,对比写来,栩栩如生。这样的对比,在后面的濯池会前到底去不去的讨论中,司马迁给我们有同样精彩的描写。先是赵王“畏秦,欲勿行”,后来是廉颇和蔺相如的鼓动下的“王遂行”。从这里,我们看到了赵王的毫无主见,也看到了蔺相如的深谋远虑。五、蔺相如和秦王的对比完璧归赵的故事中,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周到细致,随机应变,被作者写的出神入化,叫人拍案叫绝。而与之相对的秦王却是傻瓜一个,蠢驴一头,呆头呆脑地被蔺相如戏耍

28、了个不亦乐乎。特别是蔺相如在秦王斋戒五日后,没有了玉璧,这是非常难处理的。但是蔺相如毕竟是蔺相如,他来了个死猪不怕开水烫,“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于是秦王在无计可施后,只好“毕礼而归之”。对于蔺相如的高级和秦王的低级,在后面的濯池会上,司马迁老先生的文字给我们还有同样表现。秦王本来“不肯击缶”,但是在蔺相如的大无畏的精神面前,这个秦王终于“为一击缶”了。相形而见细,对比是多么鲜明。六、赵王和秦王的对比一个让人莫名其妙的问题是,一个对待蔺相如毫无办法的家伙,在对付赵王的问题上却能游刃有余。濯池会上,气焰嚣张的秦王把赵王调戏了个够,而胆小怕事的赵王却只有言听计从,不敢有任何

29、反抗,秦王让他奏瑟,他也只能“鼓瑟”。其实,这样的对比从文章开始就有了,对秦王的换璧的要求,赵王是除了害怕还是害怕。害怕“见欺”,害怕“秦兵之来”。赵国国王做到这种程度,让读者读到这里也只有叹息的了。七、蔺相如和他自己舍人的对比这主要表现在蔺相如和他的舍人,在如何处理将相不和的态度的对比。在蔺相如和他们的对话中,我们看到了蔺相如的深谋远虑,也看到了舍人的粗浅平庸。“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并不是舍人们认为的害怕。但是我们看到的文字是,在此之前这些舍人自作聪明的“相与谏”和“请辞去”的要挟。无奈之下,才有了蔺相如一番语重心长的告诫和解释。对比之下,蔺相如的性格更加鲜明突出,读者的

30、印象自然更加深刻。八、蔺相如和廉颇他们自己的前后对比这里既有他们地位变化的前后对比,又有他们自己行动变化的前后对比。蔺相如从一个别人的舍人上升到自己养有舍人,“位在廉颇之右”,是他刻苦努力的结果,也是他的性格使然。同样,在从将相不和到将相和的过程中,正是廉颇的性格让他有了前后看似矛盾的举动。从“宣恶言”到“肉袒负荆”是勇敢直爽的体现,正是直爽不周全才导致卤莽,而正是勇敢,才能有自己向蔺相如的负荆请罪。而正是有了蔺相如的深谋远虑,才有了他的“望见廉颇”“避匿”,才有了他的不想跟矛盾的举动其实并不矛盾,其实都是统一在人物的性格之中的。总之,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八类对比是作者匠心独运的结果,阅读时

31、要仔细体会才是。廉颇“争列”,才有了他的与廉颇的“卒相与欢”。【拓展阅读2】伟大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司马迁的不朽巨著史记有一种无穷的历史魅力,每次读来都有新的收获。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蔺相如可谓是个成功的人物,完璧归赵后官拜为上大夫,濯池会后又提升为上卿,且口碑很好。刺客列传中的荆轲可谓失败的典型,刺杀秦王没有成功,反而加速了燕国的灭亡。对此,历来褒贬不一,有的说是“悲壮地失败”,有的说是“可耻地失败”,但“失败”是无可非议的。两个人同是门客,同是面对暴虐的秦王,同是处理非常事件,为什么一个成功一个失败呢?对于一个人的人生,它有怎样的启示呢?顺大势者成,逆大势者败。这里,势是指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发

32、展规律。“完璧归赵”发生在公元前283年,当时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称霸于世,人才济济,谁也不甘示弱。秦国虽日益强大,有吞并六国之心,但苦于对手林立,一时不能得逞。蔺相如为了国家出使秦国,顺势而为,一举获得成功。而56年后,公元前227年,荆轲刺秦王之时,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韩国被消灭,秦统一中国的大势已定。燕太子丹的太傅鞠武给太子丹分析形势说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你怎能为了受过欺辱这点儿怨恨就想去触怒他呢!(太子丹受辱之事是指他作为人质在秦国时,秦王对他不好,他是从秦国逃回来的。)不久鞠武又对太子丹说,采取危险的行动却希望安全,制造祸患而祈求幸福,计谋短浅而结怨很深

33、,为了结交一个新朋友而不顾国家的大害,这正叫增加仇恨以助长灾祸。像莺一样凶狠的秦国,一旦对燕国发泄其仇恨残暴的怨气,那燕国一定完蛋。对太傅关于形势的正确分析,太子丹置若罔闻,一心只为报“见陵”之怨。可见荆轲所为是逆大势而动。高素质者成,低素质者败。蔺相如是赵国宦官令缪贤的门客,缪贤向赵王说了推荐他的理由”蔺相如要缪贤“肉袒伏斧质”向赵王请罪。由此可见相如有一种积极主动的爱国精神。接受出使秦国的艰巨任务,也是相如主动承担的。他向赵王保证:“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赵,臣请完璧归赵。”相如出使秦国前赵王并未封他什么官职。后来在“将相和”中相如有意避开廉颇,更显出他的高品质。与之相反,荆轲虽“好读书击剑”,但当他“以术说王元君”时,王元君不用他。他又游于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他只得离去,再游于邯郸,鲁勾践与之搏战,争道,结果“鲁勾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走,遂不复会。”可见荆轲多次为不受欢迎的人,只是燕国的隐土田光收留了他。当太子丹向荆轲吐露心中的秘密刺杀秦王时,荆轲一口拒绝:“此国之大事也,臣弩下,恐不足任使。”太子丹向前顿首,请对方不要推让,荆轲才许诺。随后荆轲被尊为“上卿”,安置在上等的宾馆,“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