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2)_第1页
第二单元 (2)_第2页
第二单元 (2)_第3页
第二单元 (2)_第4页
第二单元 (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 稻草人教学目标:1. 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稻草人的善良和尽职。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 激发学生对穷苦劳动人民的同情。5. 教育学生有一颗善良的心,关心、体贴、帮助他人。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稻草人焦急的心理活动。2.学习作者通过描写人物内心塑造人物形象。教具准备:1. 生字词语卡片。2. 稻草人的图片。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第2周 星期 一 第 节一、揭示课题,介绍叶圣陶1. 教师板书课题,全班齐读课题。2. 交流资料,介绍作者。3. 教师导读: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稻草人就选自叶圣陶的童话集稻草人。二、初读,整体感知。1. 教师出示要求,学

2、生自由读课文。(1) 把课文读准、读通顺,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2) 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3) 找出文中描写稻草人样子和结构的段落,读一读。2. 检查生字。(1) 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明读一读,其他正音。(2) 教师仪进行再强调。(3) 出示本课的生字新词,集体读一读。3. 指名反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稻草人看到一只飞蛾飞到主人的稻田里,并产下了子儿。稻草人很着急,想把情况告诉主人却无能为力,他为主人感到很悲伤。)4. 指名反馈:文中的稻草人长得什么样呢?文中的哪一个自然段进行了具体的描写?(第一自然段)5. 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其他思考: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把稻草人的样子和结构

3、说清楚的?6. 指名反馈。(先整体后局部,从上到下)7. 全班齐读这一自然段,加深感知。第一课时第2周 星期 二 第 节一、复习导入二、再读课文,感悟人物形象。1. 教师导读:课文主要给我们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是稻草人,一个就是稻草人的主人老妇人。作者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稻草人和老妇人形象呢?2. 指名反馈:再读课文后,稻草人和老妇人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是一个()的稻草人;这是一个()的老妇人。3. 教师导读:同学们,再读课文,把相关的语句找出来,和同学交流一下,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老妇人的悲惨、孤单、可怜、穷苦的?又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稻草人的尽职和善良的?4. 集体反馈。5. 教学建

4、议:(1)学生反馈语句,学生一起读一读。(2)结合上下文,说说自己的体会。(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6. 教师导读:同学们,这是一个多么可怜的老妇人啊!所以善良的稻草人很想帮助老妇人,可是他什么也做不了,他有多着急呀!请同学们找出描写稻草人焦急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7. 教师小结:稻草人的焦急的心理活动,表象了他对主人的关爱,他同情主人悲惨的遭遇。同学们,如果你也是这个故事中的一个角色,你希望自己是什么?你想怎样帮助老妇人?三、课堂小结教师总结:同学们,这是一则悲戚的童话故事,稻草人的善良深深地打动着我们。伸出你的友爱之手,关心、帮助一切需要帮助的人吧!四、布置作业1. 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5、。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寓言两则教学目标:1.学会4个会认字和5个会写字。2.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寓言的内容。能够联系实际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3.朗读并背诵课文。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教学难点:掌握结合注释及查字典理解重点字词的方法,进而读懂课文内容。第一课时第2周 星期 三 第 节教学目标:1.学会4个会认字和5个会写字。2.正确朗读自相矛盾,借助注释及字典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教学难点: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教学过程:一、导入:1.猜画谜,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出示一些经典寓言故事的图片)2.教师引导学

6、生:低、中年级时,我们学过不少寓言故事,还记得吗?都有哪些?寓言就是以浅显而生动的小故事,向人们讲述做人、做事的道理。但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则寓言故事与以往的表达方式上有些不同,是什么呢?打开书,快速浏览,你发现什么?-是两则文言文。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1.以前我们学过一些古诗,怎样才能将文言文读准确,有什么方法吗?请学生尝试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同时注意断句。2.指名读生字、词语。“矛、盾、锐利、坚固、祠、遂、弗”请学生到黑板前,板书第一则寓言的题目。教师强调“矛盾”二字书写并字面解题。3.教师范读课文。4.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三、细读课文,

7、深入体会。1.指名读文章,讲一讲故事大意。2.故事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学生读第一句。教师出示:楚人有鬻盾与矛者你知道了什么?怎么知道的?-“从前楚国有一个人卖矛和盾。”“鬻”的理解学生是通过书下的注释了解的。在此提示学生学习文言文要善于运用书下注释帮助理解。3.他是如何叫卖的?你知道了什么?分别请学生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学生解释句子大意。-理解过程中“坚、利、于”等词语学生在注解里无法找到解释,可引导学生翻阅字典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并给予肯定和鼓励。学生带着理解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他为什么要这样夸耀自己的矛、盾?之前他会想什么?叫卖时的语气、神态、动作是怎样的?周围的

8、人听会又会有哪些表现呢?出示填空:自主思考,集体交流,四人小组内可以演一演。指导学生有感情讲一讲小故事,并有感情地朗读句子。4.人群中,有这样一个人,他不仅在听,更在想,于是他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指名读,谈理解。楚国人的反映怎样?-“应”:回答。“弗能应”:不能够回答。能用一个词语表达吗?-无言以对、哑口无言。5.为什么“弗能应也”?-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矛、盾的作用,结果出现了自己说话相互抵触的情景。6.那么,你怎样理解“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呢?-比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四、生活中有没有“自相矛盾”的时候呢?或者你觉得这个成语用在什么情况下合适呢?想一想、交流。五、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新词语

9、。2.有感情地朗读,尝试背诵。用现代汉语讲一讲这个故事。板书设计:一个人拿着矛和盾的图2寓言二则之自相矛盾我的矛我的盾物莫能陷也于物无不陷也锐利戳得穿坚固戳不穿第二课时第2周 星期 四 第 节教学目标:1.正确朗读画蛇添足,借助注释及字典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2.理解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3.背诵课文。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教学难点: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上一课,我们学习了韩非子难势里的一则小故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故事,这次带给大家的是战国策齐策里的故事,听一听、猜一猜。你们能不能根据刚才听到的故事和看到的图画猜出这个故

10、事的题目呢?(引出课题画蛇添足)二、读悟探究:(一)学生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读准字音)(二)指名分节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读音和断句。)(三)说一说小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故事是怎样发生?怎样发展?结果怎样呢?(四)发生:学生读1、2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大意。(教师注意引导结实“足、余、之、成”等词语,并鼓励学生用上上节课的学习方法。)(五)教师:而后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谁来读读?用自己的话说大意。(教师注意引导关键词语的理解) “一人蛇先成”,他是这样说?怎样做的?读一读你感受到什么? “吾能为之足”指导学生用十分傲慢的语气去读,摆出那幅洋洋自得的神态来。(个别读)(六)教师:他很得意!可是最

11、后却没有喝到酒,为什么呢?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理解这句话。指导学生读出反问的语气,将质疑、不屑的神情表现出来。(个别读、分组读。)出示:为蛇足者,终亡其酒。故事的结果怎样?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个人“终亡其酒”呢?-他自作聪明,违背事物本来的面目,弄巧成拙,办糟了事情。带着理解读一读。三、学以致用:1.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2.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过“画蛇添足”的时候,用这个成语造句。教师点拨:比如同学们写作文,本来结构完整,可常常添上一些废话凑数,这可以说是什么?四、总结全文:1.有感情地朗读寓言故事,并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寓意是什么?2.你能将文言文讲给别人听吗?选择一篇试背。(教师可

12、以提供课文留白或成语故事的图片)五、布置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2.分小组选择一个故事演一演。可以在学习“百花园一”时交流展示。3.收集一些语言故事,了解一下寓意。板书设计:2寓言二则之画蛇添足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3.卖火柴的小女孩学习目标1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和理解生字所组成的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了解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4激发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学习重难点1从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关注小女孩的命运。2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

13、情。课时安排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3周 星期 一 第 节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你们的大年夜是怎样过的?(学生畅所欲言)在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笔下,有一个美丽的小女孩,却有家难归,在寒冷的街头卖火柴。小女孩有着怎样的命运,在这个大年夜发生怎样的故事,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那个风雪交加的大年夜。2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1自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2简单地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先叙述大年夜,天下着雪,又黑又冷,小女孩还在街上卖火柴;接着,小女孩为了暖和一下自己,一次又一次地擦燃火柴,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象;最后讲小女孩被冻死了。)3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把课文分

14、成三段。三、创设情境,唤起对小女孩深切的同情1下面我们就静下心来,仔细地品读课文,试着走进作者和小女孩的心灵世界。认真听老师读课文的第一部分,然后说一说小女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来读读这部分内容,小女孩目前的处境是怎样的,在文中空白处写一写。3结合具体的语句汇报(非常寒冷;非常饥饿-光着头赤着脚;只好赤着脚走路,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蜷着腿缩成一团,她觉得更冷了;人情冷漠,痛苦孤独-另一只叫一个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分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4找生试着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请同学结合自己的感受来评价,并提建议。再自由读这部分,感受小女

15、孩的可怜。5指名朗读。6如果你是小女孩,你现在最需要什么?(温暖、食物、疼爱等)可是,她又冷又饿,有家又不敢回,除了旧围裙里的火柴,一无所有。第二课时第3周 星期 二 第 节一、深入品读,感受女孩的悲惨命运1自由轻声读小女孩擦燃火柴的部分,把你最受感动的地方画下来,并写一写自己的感觉。2以汇报的方式,感受女孩的命运的悲惨。(如,在擦燃火柴美好的幻象中,感受到女孩现实生活的残酷:小女孩特别寒冷,渴望温暖,就幻想到了大火炉;特别饥饿,渴望食物,就幻想到了烤鹅;现实中孤独,渴望亲人的疼爱,就幻想到去世的奶奶。)现实与幻想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幻想的越美好,越是衬托出了现实的悲凉,让人越发感觉到女孩命运的

16、悲惨。3选择让你感动的段落,有感情地读给小组同学听。二、围绕中心,提出疑问。1在别人幸福地欢度新年的时候,女孩却悄无声息地冻死在街头。让我们读读课文的最后两部分,提出问题。2出示: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学生可能质疑:多么美丽的东西指什么东西?为什么会看到?怎样看到的?两个“幸福”是什么含义,小女孩真的得到幸福了吗?三、感情朗读,体会“幸福”。1她曾经看到过哪些美丽的东西,使她感到幸福,请同学快速浏览课文的第二部分,画出来。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大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3观看表现美丽幻想的动画片,找生朗读,感受女孩虚幻的幸福。4选择你

17、认为女孩看到会感觉最幸福的部分,练习朗读,把它的美丽与美好读出来。四、感情朗读,体会现实。1火柴再温暖,再明亮,带来的幻觉再幸福,总是要消失的。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出示句子:哎,这是怎么回事呢?她刚把脚伸出去,想让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这时候,火柴灭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这时候,火柴又灭了。只见圣诞树上的烛光越升越高,最后成了在天空中闪烁的星星。有一颗星星落下来了,在天空中划出了一道细长的红光。2交流:现实的残酷,女孩命运的悲惨。3比较句子:(1)啊,哪怕是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

18、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2)她又擦了一根。(3)她又擦着了一根火柴。(4)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体会:女孩由开始的不敢到敢,从抽出一根到后来的抽出一把,表现出了她对美好生活的迫切渴望。而这种美好,只有在虚假的幻想才能得到满足。所以,“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在死亡中,在另一个世界中,女孩终于摆脱了现实的残酷。4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两段。六、拓展延伸1读完这个感人的童话,我们一定有许多话想对那个可怜的小女孩说。请同学们先来读一首9岁儿童刘倩倩的诗歌你别问,这是

19、为什么。再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板书设计:卖火柴的小女孩(丹麦安徒生)美好的幻觉残酷的现实命运悲惨4.刺猬汉斯第3周 星期 二 第 节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积累“冷潮热讽”等词语。(2)有一定的速度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3)能对文中人物进行评价,并从中受到感染、教育。教学重点:在快速阅读中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对故事的人物进行评价,体会文章所表达的丰富情感及深奥的道理。教学过程:一、介绍作者,导入新课。同学们一定都看过很多童话故事吧,那么你们知道格林童话的作者是谁吗?(格林兄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格林童话刺猬汉斯。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1.出示自学提示:

20、(1)自学本课的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冷潮热讽”等词语的意思。(2)快速阅读课文,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2.学生自学。3.汇报交流。(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告戒:课文指公主自己警告劝戒自己不得改变主意。冷潮热讽:因为没有孩子,农夫受到人们尖刻的嘲笑和讥讽。(2)课文讲了一个富有的农民的怪儿子-刺猬汉斯的历险故事:他骑着公鸡住在森林里的一棵大树上。他在树上呆了许多年,一边吹着笛子,一边照看他的猪。后来,他给两个迷路的国王指路,并要求他们写一份保证书:在回家后遇到的第一件东西赐予他。两位国王回家后遇到的都是自己的公主,可是第一位国王不守信用,没有遵守诺言;而第二位国王的公主,不嫌弃长相奇怪的

21、汉斯。最后汉斯脱掉了刺猬皮,变成英俊的小伙子,和第二位公主结了婚。(学生汇报内容时,只要大致内容讲到就行)三、评价人物,感悟明理1.师:读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对汉斯有什么看法?我们还可以说说对其他人物的看法。2.小组合作,评价故事中的人物。3.指名反馈。(1)对汉斯的评价(2)对第二位公主的评价(3)对农夫的评价4.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收获?(汉斯非常坚毅、勤劳、纯朴、善良,我们要向汉斯学习;我们做人要言而有信;言而有信,就能获得幸福;言而无信,将一辈子被别人看不起。)四、课堂小结。师:今天我们阅读了有趣的刺猬汉斯的历险故事,赞扬了主人公汉斯的坚毅、勤劳、纯朴、善良优秀品质,同时通过第二个公

22、主知道了一个朴素的做人的道理:要言而有信。五、作业布置。将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板书设计:4* 刺猬汉斯格林兄弟学习汉斯:坚毅、勤劳、纯朴、善良的品质明白了 做人要言而有信的道理5. 尼尔斯骑鹅历险记第3周 星期 二 第 节教学目标:1. 学会5个会认字。2. 默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尼尔斯是一个勇敢、善良、有爱心的孩子。3. 使学生产生阅读的欲望。教学重点:要求学生能够自主阅读长课文。教学难点:理解内容,了解人物。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本单元我们学过了不少有趣的童话,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长篇作品的节选。这就是瑞典女作家赛尔玛拉格洛芙的代表作尼尔斯骑鹅历险记。这部作品

23、迄今已经被翻译成50余种文字在世界发行,还被改编为动画片,很有趣。让我们快读读吧!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1.认读生字,理解词语。诧异:觉得很奇怪。蹑手蹑脚: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恳求:恳切地请求。2.自己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故事情节。学习方法提示:借助教师提供的原着故事简介与同学探讨交流3.全班汇总,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三、再读课文,感受人物。集体讨论:你认为尼尔斯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学生寻找课文中语句为发表感受的依据。评价要点:勇敢、善良、知错就改、富有爱心。)如对比谈:-鹅的情感变化,正是对尼尔斯勇敢、善良、知错就改、富有爱心的很好诠释。1.尼尔斯非常调皮,要么追得鹅满地跑,要么就

24、拔鹅翅膀上的毛。鹅都非常怕他。2.在一块巨大的浮冰上面,整群野鹅已经聚集起来,他们一见尼尔斯,就快乐地拍起翅膀来。再如7、8自然段中尼尔斯对待马丁的态度(语言、行动),都说明他的善良和有爱心。又如13自然段“立刻赶过去”体现他的勇敢。四、交流学习体会:今天学习后,你有些什么收获吗?如:积累了词语:蹑手蹑脚、无声无息、出其不意、百爪挠心;了解了课文内容;知道了人物特点;有了继续阅读的兴趣等等五、 布置作业1.将文中的好词好句画一画,读一读。2.可以找到原着全文读一读。假如我有一只尼尔斯的鹅的作文教学设计第4周 星期 二 第 节习作要求: 1.以“假如我有一只尼尔斯的鹅”为题,想象自己有哪些经历。

25、 2.要写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你是怎样得到尼尔斯的鹅的,发生了怎样的故事等。 3.通过这个故事,你想告诉别人什么,或要表达怎样的情感。想象一下再确定习作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落实课堂目标。 1.复述尼尔斯骑鹅历险记。 2.谈话揭题目。 看到动画片里的尼尔斯的故事,同学们有什么想说的吗?(学生自由发言) 二、学生自由展开想象。 1.师:如果你也有一只尼尔斯的鹅,可以带着你去实现你的愿望,你们会去哪儿?会做什么事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畅想一下吧! 2.指名说说。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也有很多要实现的愿望,如果老师也有一只尼尔斯的鹅,那我就可以骑着它去家访了,也可以骑上它去玉

26、树灾区、汶川灾区看看灾区的孩子们是否有家啦、是否有教室上课啦,自己能否帮帮他们哪怕是一句温暖的慰问。有了尼尔斯的鹅真好,我们就可以实现我们的爱心行动,可以实现我们很多愿望。本次习作我们将以假如我有一只尼尔斯的鹅为题,写一篇想象故事。(板书课题) 我们先来看习作要求,(出示:1、以“假如我有一只尼尔斯的鹅”为题,想象自己有哪些经历。2、要写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你是怎样得到尼尔斯的鹅的,发生了怎样的故事等。3、通过这个故事,你想告诉别人什么,或要表达怎样的情感。想象一下再确定习作内容。) (指名读) 3、从这个要求上看,你知道了什么?(生发言写作 师相机板书) 三、学生写作。 同学们,拿起笔

27、来,把你想到的故事写下来吧。 学生练写。 教师巡逻指导。 四、互动交流,共享精彩。 大家写得差不多了吧,愿意把自己写的读给大家听吗?(生:愿意) 学生读作品。(老师要专注地听) 学生交流评改。(一个好作家还应该学会评论别人。谁来评一评,哪说得好?)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用用大胆合理的想象创造了精彩、创造了神奇,并且用生动、具体的文字将这份精彩记录了下来,课后请大家以假如我有一双尼尔斯的鹅为题,继续将自己的文章修改好,没写完的同学将自己的文章继续写完。 6.开国大典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

28、立的伟大意义。2.学会3个生字,理解20个词语,学习排比句。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认识双关句。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68自然段。重点与难点重点:体会开国大典盛况,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难点:含义较深的句子理解。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第5周 星期 一 第 3 节教学过程:一、解题1.出示课题,读题。2.理解题意。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3.根据课题提出疑问。二、自学要求:1.读通课文,学会字词。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4.解决疑难,发现疑难。三、交流1.试说课题意思。2.分段。(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

29、四个动人场面可以分为四段)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四、阅读(第一段)1.指名分节读课文。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4.随机学习重点句。五、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2.完成小练习册第1、2题。第二课时第5周 星期 二 第 3 节教学过程:一、阅读第二段。1.理清典礼过程。默读本段,理一理典礼的过程。(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2.自由读,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激动、兴奋、喜悦)3.划出反映人们心情的句子,理解基础上练习朗读。用“人民群众为而

30、激动”说话。随机点拨句子:这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朗读(自豪,扬眉吐气)3.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课文用了哪些方法?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排比:四个“传到”。体会排比气势,朗读排比句。4.背诵68节。二、阅读第三段1.自由读,用一个词概括阅兵式的特点,划出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2.小组合作,交流成果欢喜和激动的心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3.选读句子。三、作业1.背诵68节。2.完成小练习册3、5题。3.联系课文内容写排比句:全场30万人,为_而_;为_而_;为_而_。第三课时第5周 星期 三 第 2 节教学过程:一、复习1.听写。2.背诵68节。二、阅读

31、第四段1.默读,划出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话。2.理解。3.朗读第14小节,读出欢庆的气氛。4.读结尾两句,领会句子的意思。“两股红流”指什么?这样比喻写出了什么?“光明”指什么?象征什么?读好这两句话,读出内含的意思。三、总结全文,领会中心。1.连起来说说课文记叙了4个怎样的场面。2.整理语言,归纳主要内容。3.作者为什么反反复复写广场的“红旗”、“红灯”,群众的“掌声”、“欢呼声”?反映了什么思想感情?4.完成作业本6、7题,交流。5.学习“单元提示”。联系这一课的学习,说说怎样凭借主要内容领悟中心思想。四、作业选做:1.摘录、朗诵最令你激动的句子。2.写一写你读后的感受。3.写一段

32、话:1949年10月1日,我站在天安门广场上板书设计:6.开国大典进场典礼仪式 兴奋 阅兵式 激动 群众游行7*望大陆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诗中所表达出的于佑任先生浓浓的爱国情感。2.使促学生独立认识“兮、殇”2个生字;能正确、熟练并有感情地背诵全首诗。教学重点:体会诗中所表达出的于佑任先生浓浓的爱国情感。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认识诗人。简介诗人生平及写作本诗的背景。二、学习诗歌1.自学生字。注意字的音和形。 “兮”“殇”都是一声;“殇”Shang,翘舌音。2.自己读课文,注意把诗读正确、流利,了解每一小节诗的大意。

33、3.体会诗歌感情。 (1)默读课文,思考:诗人有什么嘱咐? (2)说一说诗人为什么要“望我故乡”“望我大陆”? (3)有感情地朗读一二节。 (4)齐读第三小节:诗人都望到了什么?(见到“天”“地”的景象:天是深蓝色的,在天幕笼罩下的大地,茫茫一片,望不到边,给人以视野宽大、心胸开阔的感觉。)指导学生看文中的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理解:“山之上,国有殇”(体会诗人愿以身许国的情怀。体会诗中所表达出的于右任先生浓浓的爱国情感。)指导朗读三、引导学生阅读“学习链接”体会诗人强烈期望两岸统一的情感和渴望回归大陆的心情,体会他在有生之年未能实现心中期望的失望情感,以及他未能回到

34、大陆、回到故乡、与故乡亲人相见的痛楚。四、指导朗读、背诵带着感情自己读读这首诗朗读后试着背一背。五、布置作业能正确、熟练并有感情地背诵全首诗。板书设计:7*望大陆望故乡山之上,国有殇(爱国)望大陆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帮助学生认读“缀、汁、荆、棘”4个生字;会写“辱、觅、缀、汁、荆、棘、伐”7个生字;掌握“骨肉分离、自强不息、企盼、耻辱、寻觅、点缀、乳汁、炎黄子孙、荆棘、步伐”等词语。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抓住重点诗句领悟文章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练背诵诗歌第三节。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诗中表达出的香港回归给作者和全国人民带来的无比喜悦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35、和难点本课的重点是指导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香港回归给作者和全国人民带来的无比喜悦的激动之情;难点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诗句深刻领悟体会其中所表达的感情。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朗读是最后手段和环节。教学过程(一)导入。观看“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会场”照片。(看书上插图一。)思考: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日子吗?谈话:1997年7月1日零时,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五星红旗和紫荆花区旗徐徐升起,香港终于回归了!在这举世瞩目的时刻,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人们以千歌万曲、千言万语倾吐着自己激动的心声。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其中的一首诗歌,它是“献给香港回归之日”的(板书副标题),题目是“明天更辉煌”(板书正题目)

36、。(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1.注意把生字字音读准,把句子读得通顺,在文中的逗号、分号、句号及顿号处有恰当的停顿,把握诗歌的情感。可根据学生不同情况,让学生把课文多读几遍,尽量做到能正确,流利地朗读。2.和学生一起分析字形、字音、字义。教师做好纠正。(三)教师范读。(四)细读。一边诵读,一边思考:课文有三个小节,各写了些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1.读第一小节时,应弄清“漫长的岁月”“你被迫离开母亲的怀抱”“骨肉分离”具体指什么,并抓住“撕断肠”“为之怒号”“为你悲伤”“企盼”等词语体会所含情感。2.读第二小节时,可让学生了解香港的百年沧桑史的一些事例,去理解“你饱尝痛苦和耻辱”等诗

37、句;可让学生了解香港的“世界第一”的一些事例,去理解“你把滴滴汗水,点缀在东方之珠上”等诗句。3.读第三小节时,要让学生自己去查阅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有关资料,并由教师作简明概述,帮助学生理解“有一位伟人永志不忘”“他用超人的智慧和胆略,为你绘制了回归的航向”等诗句。还要让学生观察课文第二幅插图,并结合朗读有关诗句,使学生懂得:“一国两制”构想已作为邓小平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而功垂青史、光照中华。在理解每小节诗的内容、情感时,要结合指导朗读,做到能有感情地去读,并把第三小节背诵下来。4.组织学生赛读,教师应作出及时恰当的评价。(五)练读。训练学生掌握朗诵技巧,读出感情,读出韵味。(六)谈话

38、导练:香港回归,百年盛事,普天同庆,举国欢腾。我们祝愿香港明天更辉煌。让我们再读一读另一首献给香港回归之日的散文诗吧!香港明天更美好归家,归航。沐过世纪的风雨,一个信念伴随一个民族走过了百年沧桑。长久的期待,苦苦的渴望,今夜紫荆花以一瞬的盛开凝聚了一个世纪的守望。千紫万红是花,万紫千红是人。从南疆到北国,从东海至西域,延至五洲四洋,花千树,星如雨,狮龙舞。亿万颗心灵为这一时刻歌唱。香江长江黄河,当归家的女儿带一路征尘,踏入家门时,迎接她的,是亲人最真的笑脸,最醇的问候。火树银花,凤箫声动,狮龙竞舞。任何欢乐的字眼都无法尽述中国人那浓得化不开的激情。1997.7.1,归家的日子,香江为温情亲情陶

39、醉。1997.7.1,一个民族用无比的欢乐向世界宣告:香港回家了,香港明天更美好。(七)作业布置通过各种手段收集香港的历史和今天的香港的资料(八)板书设计 明天刚辉煌献给香港回归值日忆往昔,盼归航寻发展,血脉连绘航向,望未来表达了香港回归给作者和全国人民带来的无比喜悦的思想感情。9. 山海关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词语。2.背诵三至五段。3.培养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历史,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开课:万里长城是世界的奇迹,山海关是长城的起点,由天下第一关之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学生自学生字词自由朗读文章,画出不理解的词。生自由交流不理解的字词(2)检查自

40、学效果出示生词,指名逐词读,评议、正音。请生说说生词的意思。(3)学生轻声试读文章。(4)逐节指名读文章,师相机指导,是生评议。(5)四人小组自由读文章,讨论:那些地方读懂了?交流(师生共用)。三、再读课文,回答问题。1.作者是怎样赞颂山海关的?由此想到了什么?2.作者是如何描写山海关的壮观险要的?由此又想到了什么?四、小结。10. 太阳与士兵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太阳与士兵的对话,体会文章所表达出的边防战士对祖国的忠诚之情。2.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归纳出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的,提高概括能力。3.帮助学生认识五个生字。4.对有条件的学生可以指导他们读后练习,用书信的形式写出读后感。

41、教学过程:一、解题导读。谈话:生活中,有各种对话儿子与母亲的对话,学生与老师的对话可是,你听过这样的对话吗?板书:太阳与士兵二、初读对话。以个体自读为主,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想想一共有多少次对话。三、再读对话,一边读,一边想:每次对话主要说了什么内容,你从中感受到了“东方一哨”士兵怎样的形象?1.读第一次对话,要想象士兵们清晨高唱上岗,在太阳照耀下升旗的情景。2.读第二次对话,要想象士兵们用自己的双手在荒凉的小哨所上建起升旗场的情景。3.读第三次对话,要想象士兵们年复一年在冰天雪地迎风站哨的情景。四、巩固练习。1.注意下面句子中带点的词,想想这样写所包含的意思和情感,再有感情地读一读这

42、几句话。北国的松,江南的竹,中原的月季,陕北的向日葵每一料种子都带着战士的馨香在这里落户。我们要将我们全部的光和热,献给祖国,献给人民,献给您伟大的祖国!2.为课文插图配一首小诗,题目是太阳与士兵。3.给“东方第一哨”的解放军叔叔写一封信,倾吐你心中想说的话。11.永远的歌声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认识6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掌握“淙淙”、“龇牙咧嘴”、“鼻涕”、“剃头”、“小辫儿”、“拽住”、“吆喝”等词语。2初读课文,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到了什么?(这是谁的歌声?为什么说这歌声是永远的?文章中的故事和歌声有什么关系?)好,请带

43、着你的问题,开始学习课文。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划出生字、生词,借助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字义或词义。2全体反馈交流自学生字情况。(略)3指名读全文,想想课文写了什么内容?交流:指名说补充说教师小结4再读课文,找出文章中描写事件的部分。交流:第210自然段三、初读质疑。自由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交流: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梳理问题。四、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词语。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我们”对老师诚挚的爱,教育学生树立尊敬、热爱老师的优秀品德。2帮助学生学习作者通过典型事件,抓住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

44、人物精神品质的方法。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我们”对老师诚挚的爱,教育学生树立尊敬、热爱老师的优秀品德。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学习作者通过典型事件,抓住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方法。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课文。回忆,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略)二、回应学生课前质疑问题:1文章为什叫做永远的歌声?2当“我们”向老师献上草药和小鱼的时候,老师为什么搂着“我们”哭了?这节课就结合这两个问题进行学习。三、精读课文,感悟理解。(一)学习第一层,体会孩子对老师的喜爱之情。1默读25自然段,找出与老师有关的语句,读读这些

45、句子,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2全班交流:语句:(1)“我们的老师是个从城里来的女学生又漂亮。”(2)“她用好听的嗓音教我们唱小歌剧。”(3)“我还和姐姐争论过还是我们老师长的好听。”(4)“我说,天下第一好。”感受:“我们”这些山乡的孩子对老师非常热爱。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孩子对老师的热爱之情。自由读指名读(二)学习第二层,进一步感受学生对老师的热爱之情。1自由读6、7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2全班交流:感悟:(1)明知进山有危险,还要进山为老师采药,体会到学生对老师的爱。(2)老师嗓子哑了,学生很着急,想尽一切办法为老师治病,感受到学生爱老师。3练习有感情朗读。同桌分角色对读第7自然段,

46、读出对老师的热爱之情。同桌对读指名朗读(三)学习第三层,感受师生情。1自由读810自然段,哪句话最令你感动?为什么?2全班交流:(1)“眼尖的二兰忽然又发现溪里有小鱼把它们一条一条的穿起来” “老师是南方城里人,爱吃鱼”学生的心多细呀! “我和二牛干脆下了水”为老师抓鱼不顾一切。 “摸、捉、追、堵、甩、穿”想尽一切办法抓小鱼教师小结:从学生的一连串抓鱼的动作中,我们感受到了他们对老师浓浓的爱。自由读指名读(2)第9自然段。师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孩子们为老师抓鱼忘记了一切,全然没有发现自己身边隐藏的危险,因为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3)当孩子们委屈地献上自己为老师采的草药、抓的小鱼时,

47、老师为什么搂住“我们”脏乎乎的身子,哭了?变换角色体会:如果此时你就是那位深受学生爱戴的教师,看到学生这样的表现,你会怎样说,怎样做呢?学生可以表演的形式进行汇报。教师小结:是啊,学生们的童真感动了老师,感动了家长,也同样感动了他们自己,以至于多年以后回想起来,依然是那样的美好。四、学习开头和结尾,体会写法。1自由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部分,你发现了什么?(首尾呼应,文章结构更加完整)要求学生要说出体现首尾呼应的语句。2师问:课前有同学提出文章为什么以永远的歌声作为题目,现在你能回答这个问题吗?小组讨论全体交流(要点:歌声是老师留给我们的,但那遥远的歌声已化为美好的记忆,那诚挚的师生情感留在了同学

48、们的心里,永生难忘。)五、布置作业:1完成熟后练习3。2朗读最使你感动的段落。12.秋天的怀念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练习抓住课文主要内容。2.指导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自己读懂课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3.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有感情地读好课文的能力和深入理解课文4.解课文内容,“我”了解母亲对“我”的关心照顾,表达对母亲的一片深情。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一、扣题探读,激情导入。1.体感知。鼓励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猜测课文内容,如:作者在秋天怀念的是谁?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他(她)有什么值得作者去怀念的?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自读全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课文。2.发情感。

49、在自读的基础上,指名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配乐(“世上只有妈妈好”)朗读,使学生再一次感受催人泪下的母爱,使学生在情感上和作者产生共鸣,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课文的欲望。二、自由研读,真情感知。1.画一画。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在书上标标画画,画出自己受感动的句子或段落,为体会文章思想奠定基础。2. 想一想。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课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得到各种各样的答案,以此来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说一说。在想一想母亲是怎样一个人的环节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点拨引导:你为什么认为母亲是一个这样的人?让学生从课文中

50、充分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母亲的看法。这里可以分两个步骤进行:(1)小组普遍交流。(2)全班重点交流。说的时候要求学生抓住“母亲”的表情、动作、语言来说,尽量说的详细些。这个过程锻炼了学生通过抓住课文中重点段落、句子、词语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感知了母亲对儿子伟大无私母爱的世间真情。交流重点围绕以下两个方面:(一)“母亲”关心“我”的四件小事(可以让学生概括说,也可以用课文中的原句);(二)“母亲”面对“我”时的表情、动作、语言的句子。4.议一议。让学生透过母亲为儿子所作的小事讨论一下:母亲的爱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爱,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自由表达,这一过程使学生母亲对

51、儿子那片真情,那份伟大无私的母爱再现学生心中,升华了文章的主题。三、重点择读,深情感悟。在学生感知了“母亲”对儿子的舔犊深情后,再让学生反复朗读文章的重点段落,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透过这些小事,表达对母亲的一片深情的?可以从两方面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情怀念:(1)作者陈述了母亲为他所做的那些小事,母亲一个小小的动作,细微的神情,只言片语,都使作者记忆犹新,体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2)最后一个自然段,妹妹陪“我”看菊花,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那些菊花,也许正是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深情怀念。四、入情入境,实情表达。1.诉说心声。在反复阅读课文的过程中,那种母子之间的似海深情已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引发了学生的情感,在此,抓住时机给学生虚设情境,诉说心声。可以这样设计:假如清明节到了,你就是作者,站在母亲墓前,要说些什么?让学生自由表达。2.笔尖生情。在学完了课文之后,学生肯定被文中“母亲”的伟大母爱所打动,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巧妙地以“情”激“情”,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的母亲,歌颂一下自己的母亲,或者以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给自己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