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东莞市主城区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_第1页
(发展战略)东莞市主城区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_第2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东莞主城区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项目背景香港深圳广州珠海澳门正在形成一个都市区域,这里将成为21世纪卓越的工业、商业与文化中心。区域核心城市业已完成产业的置换和升级,中小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升级也在不断进行。从1991年至2000年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以年均5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0年,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已达2846.81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17.2%。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东莞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东莞凭籍区位优势成为我国外向型加工产业的重要基地之一,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在交通沿线形成高度城镇化地域。2000年东莞市国内生产总值493亿,“五普”人口为645万,其中户籍人

2、口153万。但从发展竞争能力上,其城镇社会文化环境,基础设施水平和产业空间构成尚表现出城镇化初级阶段的特征,距现代城市化的要求尚有相当距离。根据广东省委指示,东莞要抓好城市现代化建设,使它从出口加工基地型城市向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转变,并与广州、深圳协调发展,共同构成珠三角组合城市群。在此基础上,东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以国际制造业名城为特色的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和“一网两区三张牌”、将现有市区同沙松山湖科技园区在功能上整合为一个整体,建设东莞“大城区”的构想。根据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东莞市主城区范围为东莞城市总体规划范围273平方公里和寮步、大朗、大岭山三个镇(含松山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土地

3、面积578平方公里,现状总人口153.65万人,其中常住人口47.36万人,暂住人口106.28万人。一从“基地”到“名城”东莞宏观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东莞的的经济虽然发达,但城市化进程远远落后于工业化进程。从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东莞接受了大量香港转移来的加工工业,成为香港的工业区;90年代以来,尤其是经过“九五”期间的努力,东莞已成为全球有影响的制造业基地之一。多年来,市区占全市的经济比重和人口比重不高,且没有提高的趋势。城区的城市功能和设施水平对行政区域和经济腹地的辐射力不强,造成本市大的城镇经济实力,小的中心城市职能。沿交通干线发展的城镇几乎连成了片,包围着农村。城市与农村,高楼大厦与

4、村民小楼在这里积聚、碰撞。快速蔓延的城市化伴随着的是基础设施短缺、环境恶化和建设布局的混乱。总而言之,东莞的主城区和沿路连绵发展形成的“大城镇区”,实质上是小城市发展和众多村镇城镇化基础上形成的城镇集合体。所以城市功能不强,与其集合形成的总体城市形态规模(大城市)远不相称。进入21世纪,东莞市委、市政府将“建设以国际制造业名城为特色的中心城市”作为新时期的发展战略目标,正是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是东莞宏观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从东莞实际看,近期在全市全面开展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条件尚不具备。因此将中心城区、同沙水库区和松山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作为大主城区,集中力量进行建设,一定能对全市的城市发展和产业进

5、步起到很好的带动和示范作用。二区域竞争态势与城市功能定位在国内的区域竞争中,珠江三角洲的对手是长江三角洲,东莞所在的珠江三角洲已经受到长江三角洲的有力挑战。上海在亚太地区的中心地位日渐提升,这种“中心优势”与珠江三角洲的“边界优势”形成鲜明对比。东莞面临的区域竞争压力,实质上是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和提升的压力;“订单主导型”向“生产主导型”的转化,地方产业群和人力资源本地化的机制建立,是东莞发展的出路;伴随产业升级的城市拓展和环境建设,是东莞再造辉煌的前提与基础。江苏昆山(上图)被认为是东莞电子信息业最直接的竞争对手就东莞所处的世界经济区位而言,其位置可以用“双重边缘化”来概括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处

6、于边缘位置,在国际国内消费市场供应区位上也处于边缘位置。在全球经济发展中,东莞仍应以信息技术等高科技制造业作为城市发展的基本定位。东莞已经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具有突出外贸地位的制造业城市。广州作为珠三角主要中心城市,对东莞的影响略强于深圳。东莞将继续保持与广州进行差异化竞争的策略。从广州目前进行的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分析,广州的“东进”和“南拓”对东莞有比较直接的影响:“东进”,利用港口条件,在东翼大组团形成密集的产业发展带,对东莞西北部麻涌、望牛墩、洪梅、厚街等地区发展起到带动作用,其交通和产业的连带发展将为东莞带来新的经济增长极点。“南拓”,布置在南边地区的新兴产业、会展中心、生物岛

7、、大学园区、广州新城等,将与东莞形成功能互补。与深圳相比,东莞的产业结构层次较低,深圳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导致了更多产业由香港等地转移到东莞,为东莞的经济发展带来机遇。2000年东莞与广州、深圳经济总量还有很大差距。东莞在港、深、穗经济带上既受他们的带动,又受到一定的制约。三.东莞主城区的发展目标1东莞与国际制造业名称的差距:(1)在不断膨胀的地方利益驱动下,东莞散而无序的“诸侯经济”造成环境的破坏、无序竞争是难以胜任国际制造业名城的要求的。(2)缺乏自主制造业的开发,东莞经济极易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经济稳定度低,风险大。(3)适应国际运营的金融、保险、中介等新兴第三产业还有待建立。加之市域内

8、各镇区各自为政,全市域缺乏协调,造成“众城一面、城乡无别”,难以形成建设国际化城市的景观与环境。(4)东莞目前的生活和科研条件距高科技人才落户的要求还有相当距离,而且大量外来劳动力被排斥于社会主流之外。碉堡式的当地“新民居”与外来务农者住的“棚屋(”前)并存是珠三角的一大景观东莞以建设“最适合创业、最适宜居住的城市”作为发展目标,无疑是明智之举。但要真正实现人居条件、基础设施、环境水平等硬环境以及管理水平、文化教育、法制文明等软环境与国际接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2东莞主城区的目标定位:(1)全国重要的对外贸易城市,区域性的会展中心。(2)珠江三角洲中南部、穗深港经济带中部重要的国际制造业生产基

9、地,并且对外贸易、金融、旅游等第三产业功能突出的交通枢纽型城市。(3)东莞市域政治、科技、文化中心,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地和先行示范区,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创业居住的榜样”,是全市发展的核心。(4)工业方面,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轻纺、机械等支柱产业,积极培植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技术、环境工程等新兴产业,以形成新的支柱产业优势。金融业方面,结合金融国际化,积极参与建设穗深港金融走廊建设,是穗、深、港都市带的重要环节。四城市发展规模的判断1城市发展规模预测的尴尬: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市共编制过四版规划,编制平均间隔为4.6年,但规划仍然满足不了东莞发展的实际需要,城

10、市规模一而再、再而三地被突破。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现状实际人口已经突破了2000年批复的总体规划人口规模。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暂住人口统计不准确;二是东莞的社会经济确实是超常规发展,以此为依据编制的城市规划也难免适应不了发展的实际;三是现行的城市规划审批体制也不完善,用某些片面的单一的指标作为控制和审批规划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的依据,一相情愿地估计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暂住人口数的降低。几次规划后实际发展突破规划规模的时间越来越短。2现状人口:根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东莞市2000年总人口为644.57万人,东莞市区(包括四区和寮步镇7个自然村)总人口为86.07万人,其中户籍人口为31.4

11、万,暂住人口为54.67万。如果将主城区内的大岭山、大朗、寮步三镇计算在内,则主城区的现状总人口为153.63万人,其中户籍人口为47.36万人暂住人口为106.27万人,暂住人口所占比例为69.17%。3人口预测通过趋势外推、目标反算、类比分析、土地及水资源限制校核可得出:近期东莞市域人口将达到800万人左右;远期将达到1000万人左右。东莞主城区总人口近期将达到220万左右,远期将达到350万左右。主城区设施人口水平近期可能达到135万左右,远期可能达到300万左右。五从“人”字到“个”字市域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变“点轴”,“核带”的发展是现代城市地域空间结构变化的基本规律,适时建设中心城区(

12、市)是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必然。东莞城市空间发展形态将由“人”字型通过增加莞城同沙松山湖轴线转变为“个”字型。中部同沙水库保护区为绿心,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主。松山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档次生态型居住区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是制造业名城的形象。中心城区成为区域核心,重点发展行政、信息、金融和高级城市服务功能。东西两翼构成的弓形城镇带促使现有制造业升级,积极扩大物流、交通及相应服务业的规模。东翼核心虎门以水陆枢纽和大型商贸为特色,西翼核心常平是铁路、公路枢纽和物流中心。为更好地对全市城镇进行组织管理、有效地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建议从经济联系的轴向上将全市划分为3个区:西部是以广深高速公路及

13、规划的沿海高速公路和广深轻轨为联系轴线,包括长安、虎门、沙田、厚街、道滘、洪梅、望牛墩、麻涌8个镇,容纳300万人左右;中部以莞深高速公路为主要轴线,在现主城区基础上加上高埗、石碣、石龙、茶山、中堂5镇,形成大主城区(将高埗、石碣、石龙、茶山、中堂5镇划入是为了强化主城区功能、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加强莞城中心与石龙火车站的联系。石龙火车站今后可改为东莞北站),容纳300350万人;东部及广深铁路、京九铁路及规划中的博深高速公路为主要轴线,包括凤岗、塘厦、清溪、黄江、樟木头、谢岗、常平、桥头、东坑、横沥、石企石排12个镇,容纳350400万人。六城市生态严峻的现实和最后的底限1生态环境面临的严峻现

14、实(1)近20年来工业和城镇开发剧烈冲击着原生生态系统及其自然演变过程,生物食物链中断,森林树种大量减少,大量物种消失,生境类型趋于简单化。市域内现存的木本植物仅99科408种,而相近的惠东县古田自然保护区有植物190科1605种。(2)急剧涌入的大量外来人口加重了环境的压力。2000年全市总人口644.58万,其中暂住人口为户籍人口3.23倍。平均人口密度为2615人/心2,其中城区和石龙镇的人口密度已分别达到11967人/Kh和10320人/Km2o过大的人口压力加剧了生态环境恶化的程度。(3)城镇环境污染加剧,农业面源污染也不轻。65%的本地水资源已被污染,人均污水排放量和水环境污染程度

15、高于邻近城市。在目前的生态环境条件下,东莞的生活适宜度属中偏下水平。GDP(亿元)东莞中山顺德(引自东莞市水污染问题与防治对策,1999年数据)(4)水资源开发强度已接近60%。以维持生态基本平衡,不占用林地、园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区、不填平水面的前提出发计算,可供开发的土地仅剩106km2,即市域面积的4.3%。2生态建设构想(1)市域:以构建城镇建成区外围生态屏障为主线,形成区域(4大自然保护区)廊道(沿江沿河、交通干线两侧的防护绿带等)斑点(16个森林公园以及库塘河流水面)式生态系统匡架。(2)主城区:构筑以同沙水库为生态功能调节区,以松山湖外围为生态屏障,以楔形绿带将山体、水域和风景林引入

16、城区山、水、城融为一体的生态系统格局。七基础设施网络1交通网(1)市域干道网规划:市域干道网的规划布局一要与市域外围区域性交通网络的衔接,二要结合区内经济联系和交通流的特点。除高速公路外市域主干道要以南北向为主组织,尽量做到近城不进城。 “四纵四横"的咼等级快速路:南北向有沿海快速路、广深咼速路、从深咼速路、博深高速路;东西向有望石高(快)速路、沙桥高(快)速路、环珠(常虎)咼速路、深圳大外环咼速路。形成市域内完整的咼速公路网络。 市域主干道:市域主干道包括国道省道,主要承担过境交通和对外交通职能。规划4条市域主干道,自东至西为:石排企石桥头樟木头塘厦凤岗至深圳平湖、石碣寥埗大朗黄江

17、至宝安光明横光路、107国道自广州进中堂、万江,改线从篁村经过,在莞长一级公路(现107国道南段)西侧另辟新干道经大岭山西南接宝安龙大路、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麻涌望牛墩道滘接老107国道联系厚街、虎门、长安。这样全市大部分镇区都有咼速公路或主干道联系。 市域次干道:主要解决市内各镇至咼速公路或市域主干道的联系及相邻城镇间的联系。主城区联系道路:除利用现莞长一级路外,规划在同沙水库东侧再增加一条联系中心城区与松山湖的公路,确保两城区间快速便捷的流动。(2) 大运量快速轨道交通(MRT):根据现有的城际轨道交通规划方案,从北部进入市区的线路沿107国道进入中心城区,再转向西南沿广深高速路的走向延伸到

18、深圳,另有支线自莞城通往常平。通往常平的支线应先到松山湖,再往常平,这样有利于主城区的发展。(3) 港口:虎门港近些年发展较快,主要是由东莞外向型经济带动。辐射腹地为市域和珠三角部分地区,均在一小时汽车运输时间内,公路运输是主要转运方式,货物种类以散杂货为主。在珠三角港口群中,虎门港近期的地位是区域性重要港口,是对香港、深圳港、广州港等国际航运中心和枢纽港的补充。2水务东莞市目前水资源量即使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也仅为1710立方米,低于全国2200立方米的人均水资源量指标,已接近人均1700立方米的缺水限额。如果算上暂住人口,人均仅410立方米,已经低于联合国卫生组织提出的严重缺水限人均500

19、立方米的指标。本地只还有不到10亿立方米的用水量能被利用。全市现有大小供水工程214座,工业企业自备水源162处,2000年供水总量已达15.28亿立方米,供水能力还有很大富余。市区内的人均生活用水量已高达500升/人.日左右,国外发达国家的用水设施水平、生活水平远高于我们,其人均生活用水量也只不过在300升/人.日左右。目前中水利用、污水回用还是一片空白。对全市水务问题要做到:(1) 把东莞市的水资源、水环境、供水、用水、排水、节水做为一个循环系统,统一规划,合理布置,并要编制好各种水专项规划。(2) 建立完善合理的供水价格管理体系,扭转供水价格混乱的局面,实现供水设施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和水

20、资源的浪费。(3) 调整产业结构,加强节水措施,要努力实现工业用水的零增长或负增长。(4)建立中水回用示范工程,逐步推广中水回用及污水再生利用。3电力网东莞市2000年供电量为179.6亿Kwh,全市用电量在全省排第三位,五年之内用电量翻了一番,最大负荷增加了2倍。但110KV电源线站严重不足,供电可靠性仍急待提高。近期为解决松山湖科技开发园区用电问题,规划新建科技园区110KV变电站3座。电源引自跃立220KV变电站,并与原引自大朗站、北栅站220KV变电站的杨屋、松木山、大岭站加联络线,组成了110KV环网系统,平时开环运行,保证园区110KV变电站的安全可靠性。八主城区空间结构与职能(1

21、)空间发展构成:规划主城区空间布局呈以同沙水库生态区为绿心,由北部莞城(中心城区)、和南部松山湖区(含高新区和相邻3个镇区)组合的“链节”结构。(2)各片区空间格局:同沙生态区以水为核心,山为屏障,动植物为内涵。城东经同沙至松山湖的道路要以较高的生态标准要求,建成绿色交通通道。北部中心城区以西四环路、宏远路、东城中路及规划中东城中路向北、西四环路向东经过高埗的道路形成的环路包围的区域为中心组团,中心组团外围分东部组团、篁村(高新区)组团、万江组团和高埗组团。以宏远路、南四环路为界,北面东城中路以东是东部组团;西南面至东莞运河是篁村组团;万江区部分为万江组团;高埗及石碣的西南部分组成高埗组团。南

22、部松山湖片区也分五个组团:高速公路以西,围绕松木山水库的高新区为中心组团;高速公路以东的高新区为起步区组团;其余三个镇分别形成大岭山、寮步和大朗组团。(3)职能分工:整个北部片区承担区域的服务中心和信息中心职能。其中北部中心组团主要承担行政、文化、商业中心职能,篁村组团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要职能。万江、高埗和东部组团则是为制造业名城服务的综合性组团。中部同沙片区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城市“绿心”为主要职能。同沙水库周边山体较高,原生植被较好,植物种类较丰富,要扎实进行生态建设,以现代化城市的生态保护、教育、示范区面目给世人以东莞的新形象。南部片区是以松山湖高新区为核心的制造业新城,承担全市高新

23、技术产业中心和技术中心职能。南部中心组团是技术中心和生态核心,以高科技生产研发和居住为主。起步组团是生产中心之一,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大朗、寮步和大岭山各为一个组团,在现有基础上发展成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综合性城区。这样由北部片区、同沙片区和松山湖片区组成的“三区”;由服务中心、信息中心、绿心、生产中心和科技中心组成的“五心”;由南、北两个片区各5个组团形成的“十组团”共同形成东莞市主城区“三区、五心、十组团”城市总体空间结构。九整合、提升、创新、发展实现东莞城市发展战略目标的必由之路1整合(1)调整行政区划以适应“名城”的发展要求。首先要进行主城区的行政区划调整:成立包括大朗、寮步和大岭山镇

24、在内的松山湖区,统一管理松山湖高新区和大朗、寮步和大岭山三镇。因为周边三个镇实际建设边界已经与松山湖高新区边界连成一体,如果不进行产业的统一协调、市政设施的统一配套、规划建设的统一管理,松山湖高新区即新城区即使建设得再美丽也会被周边的污染或杂乱的建设景观所淹没。近期将高埗划入主城区,远期将石碣、石龙、茶山和中堂一并划入。(2)编制全市性的城镇发展规划,统一指导、整合各城镇及专项基础设施规划。本研究亦应在全市性的整体发展规划指导之下进行。目前进行的各类规划尤其是宏观性的规划,一定不能束缚在行政区的限制之内,要全市一盘棋。(3)进行必要的土地整合。由于历史原因,东莞市未开发的土地权属极其分散,即使

25、在市区,政府也仅掌握了10平方公里的土地。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异地建设开发可接燃眉之急,但解决建设用地问题的主要的和根本的出路还在于整合零散闲置的土地和提高土地利用率。2提升(1)东莞要从新城市中心、松山湖高新区和同沙生态区的建设上迅速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品位。(2)提升规划服务水平和档次:把过去被动的规划行为变成主动的规划服务。从现在起,基本建设和项目引进要改变过去项目牵着规划走的无序、散乱局面。尤其是松山湖,一期建设只在起步区范围内进行市政基础设施配套,逐步滚动发展。(3)提升城市竞争力:保持制造业竞争力的优势,迅速提升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城市形象等竞争力的“软肋”,逐步提高综合服务、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综合实力,从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扩展到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高。3创新(1)根据建设“世界制造业名城”的要求组织新的城市发展空间。全市城镇形成“个”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