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油机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北京理工大学_第1页
柴油机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北京理工大学_第2页
柴油机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北京理工大学_第3页
柴油机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北京理工大学_第4页
柴油机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北京理工大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柴油机电控高压柴油机电控高压共轨共轨燃油燃油喷射系统喷射系统北京理工大学柴油机燃油柴油机燃油喷射喷射系统发展系统发展三三个个里程碑里程碑 20年代机械泵供油 50年代增压 80年代电控柴油机燃油喷射系统发展柴油机燃油喷射系统发展 位置控制式燃油喷射系统的电子位置控制式燃油喷射系统的电子控制控制(保留原喷油泵中的齿条、滑套、柱塞上的斜槽等控制油量的机械传动机构,只对齿条或滑套的运动位置予以电子控制) 时间控制式燃油喷射系统的电子时间控制式燃油喷射系统的电子控制控制(取消以上机械机构) 压力压力时间控制式燃油喷谢系统的电子时间控制式燃油喷谢系统的电子控制控制(压力时间式燃油计量原理,电磁阀控制喷射

2、过程)柴油机燃油喷射系统发展柴油机燃油喷射系统发展 直列泵 可变预行程直列泵 转子泵(轴向压缩、径向压缩) 泵喷嘴(EUI、UIS) 单体泵(EUP、UPS) 共轨系统CRS(蓄压式、液压式、高压共轨)高压共轨供油系统高压共轨供油系统The Common Rail System降低平均燃油消耗低速时的加速性能废气排放降噪高压共高压共轨目的轨目的高压共轨目的高压共轨目的废气排放标准废气排放标准标准等级中国开始实施日期欧洲开始实施日期COHCNOxPM烟雾国I(欧I)20001992年, 85 kW4.51.18.00.36无标准国II(欧II)20041996年10月4.01.17.00.25无

3、标准1998年10月4.01.17.00.15无标准国III(欧III)20071999年10月(EEV)1.00.252.00.020.152000年10月2.10.665.00.10.8国IV(欧IV)20102005年10月1.50.463.50.020.5京V(欧V)20132008年10月1.50.462.00.020.5国VI(欧VI)未知2013年1月1.50.130.50.01 注:欧洲汽车废气排放标准,单位:克每千瓦时注:欧洲汽车废气排放标准,单位:克每千瓦时 g/kWh(烟雾烟雾 米米-1 m-1)高压共高压共轨原理轨原理脉动式的喷油加压原理发展为稳定压力喷油高压油泵将高压

4、燃油输送到公共供油管(Rail),通过公共供油管内的油压,实现喷油量和喷油时刻的精确控制可以大幅度减小柴油机供油压力随发动机转速变化的程度高压共高压共轨系统分类轨系统分类美国BKM公司的Servojet系统(中压共轨) 蓄压式 美国Caterpiller公司HEUI系统(中压共轨)液压式日本电装公司的ECD-U2系统 (高压共轨)德国BOSCHCR系统(高压共轨)意大利Fiat集团Unijet喷油系统BKM公司Servojet系统Caterpiller公司HEUI系统电磁线圈控制滑阀增压活塞喷嘴组件柱塞高压油腔喷嘴阀电磁线圈的通电时刻喷油器喷油时刻电磁线圈通电,控制滑阀位于上部,增压活塞上部与

5、共轨液压接通,增压活塞和柱塞下行,开始喷油电磁线圈断电,控制滑阀在弹簧作用下位于下部,液压喷油器增压活塞上部油腔与共轨管内液压隔绝,与液压喷油器上部泄压油道接通,增压活塞和柱塞在回位弹簧作用下上行,燃油进入柱塞腔内、喷油器在针阀弹簧作用下关闭,停止喷油;喷油量共轨压力电磁线圈通电时间特点 中压共轨电控液压式喷射系统; 系统共轨中采用燃油燃油和柴油机润滑油润滑油两条共轨,因此系统中有润滑油和燃油两套油路; 采用机油共轨油道驱动燃油增压活塞,对燃油增压,实现高压喷油; 利用高速开关电磁阀控制共轨油道中机油进出增压活塞,实现燃油压力的上升与下降,从而实现喷油的定时控制; 通过采用预喷射量孔控制初期喷

6、油率实现预喷; 喷油压力与柴油机转速和负荷无关。日本电装ECD-U2系统共轨压力共轨压力、喷油、喷油量量、喷油时刻、喷油速率、喷油时刻、喷油速率共轨压力控制PCV阀当柱塞向上运动时,柱塞腔内的燃油在柱塞推动下经油泵控制电磁阀(PCV)产生溢流,只有当电磁阀通电关闭时,柱塞才能产生高压、将燃油输送至共轨管。高压油泵是由两个到三个顺序工作的柱塞泵组成,在每一个柱塞泵的进油口上安装了一个油泵控制电磁阀(PCV)。当柱塞向下运动时,油泵控制电磁阀(PCV)开启,低压燃油被吸进柱塞腔内喷油启停控制三通阀结构和原理停止喷油停止喷油:三通阀三通阀电磁线圈断电,外阀落下,通道2与3断开,通道1与2接通,控制油

7、压增加,针阀落座.开始喷油开始喷油:三通阀电磁线圈通电,外阀抬起,通道1与2断开,通道2与3接通,控制油压降低,针阀抬起.喷油速率控制单向阀、节流孔 型型喷油规律:喷油规律:喷射率渐升速停。喷油器三通阀的方有一个由单向阀和节流孔组成的环型油路,可实现三角型喷射率。三通阀接通时,控制室内压力降低,针阀上升,开始喷油,由于节流孔节流作用,控制室内压力不能迅速降低,针阀升程只能缓慢增加。三通阀关闭时,共用管压力通过单向阀迅速到达控制室使针阀关闭,形成渐升速停三角型喷射率,改变节流孔径可改变三角型形状。预喷型喷射率预喷型喷射率:通过在主喷射之前给三通阀一个小脉冲实现。改变小脉冲宽度可实现不同预喷量。预

8、喷型喷射每次喷油过程中,三通阀通电两次,针阀动作两次。喷油过程中信号、控制压力和针阀时序控制压力下降呈两段,是由于控制阀的液力效应引起的A-点划线B-实线虚线:最小喷油脉宽的情况德国BOSCH高压共轨系统德国BOSCH高压共轨系统喷油器结构喷油过程原理电磁电磁线圈再次线圈再次断电断电:控制活塞腔的泄流通道切断,控制活塞腔内的压力因共轨管内的燃油不断进入而升高,直至与共轨压力相等,在此过程中,喷油器控制活塞和针阀因活塞上部不断增加的向下压力而向下移动关闭针阀、喷油器停止喷油。电磁线圈电磁线圈断电断电:球座电磁阀关闭,控制活塞腔的泄流通道切断,控制活塞腔压力和针阀压力室压强相等,由于控制活塞面积大

9、于压力室面积,所以两个受力面合力向下将针阀关闭,喷油器不喷油。电磁线圈电磁线圈通电通电:球座电磁阀打开,由于进油节流孔的节流作用,控制活塞顶部油压下降,针阀压力室截面产生的向上推力大于针阀弹簧的预紧力,针阀抬起、喷油器喷油。喷油器特性预喷油量仅为1.5mm3/次喷油量:电磁阀的控制脉宽+共轨管压力球阀升程仅为50um针阀升程仅为0.2mm主喷与预喷间隔仅为1ms左右CRS电磁喷油器CRS压电喷油器CRS压电喷油器CRS压电喷油器工作原理逆逆压电效应:压电效应:在一个合适的晶体上施加一个电压,这样就会引起晶体晶格的变形,从而产生一种线性位移。逆压电效应就成为了压电共轨喷油系统的技术基础。CRS压

10、电喷油器工作过程压电执行器在非工作状态时处于原始位置,伺服阀关闭,高压范围和低压范围相互隔断。液压接杆补偿可能存在间隙(例如由于热膨胀所引起的) ,喷嘴借助于紧挨着控制室的共轨压力保持关闭状态。压电执行器起作用时就将伺服阀打开,从而使控制室中的压力降低,喷嘴开启。若伺服阀关闭,控制室中的压力随之增大,喷嘴针阀也随之关闭。CRS压电喷油器工作过程博士博士CRS压电喷油器特点1.高喷压高喷压200MPa2.没有机械力通过推杆作用在喷嘴针阀上,运动质量和摩擦大大降低没有机械力通过推杆作用在喷嘴针阀上,运动质量和摩擦大大降低3.稳定性和喷油误差比通常的电磁阀控制喷油系统明显改善稳定性和喷油误差比通常的

11、电磁阀控制喷油系统明显改善4.伺服阀与喷嘴针阀的紧密连接使得针阀对压电执行器的动作能直接作出伺服阀与喷嘴针阀的紧密连接使得针阀对压电执行器的动作能直接作出迅速的反应,控制始点与喷油始点之间的延迟时间总共约迅速的反应,控制始点与喷油始点之间的延迟时间总共约150s,这样就,这样就能获得高的针阀速度和重复性较好的最小喷油量能获得高的针阀速度和重复性较好的最小喷油量5.液压传递路线从液压传递路线从1 5 2m m缩短至缩短至4 2m m,减少了,减少了2/3。最大的喷嘴针阀运。最大的喷嘴针阀运动速度可达动速度可达1.3 m/s,要比电磁阀式共轨喷油系统约高一倍,要比电磁阀式共轨喷油系统约高一倍6.很短的喷射间隔很短的喷射间隔7.在整个发动机使用寿命期内能做到无泄漏运行,避免了有害的功率损耗,在整个发动机使用寿命期内能做到无泄漏运行,避免了有害的功率损耗,充分挖掘了降低燃油耗的潜力充分挖掘了降低燃油耗的潜力多级多级喷射:喷射: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