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 春 无题 川江号子品课件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2022学年)_第1页
井 春 无题 川江号子品课件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2022学年)_第2页
井 春 无题 川江号子品课件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2022学年)_第3页
井 春 无题 川江号子品课件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2022学年)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井春无题川江号子静默的井“默默地承受一切”,呈现的是不事喧哗、甘于寂寞、默默承受的生命形态。在春天里满园是美丽的欲望,绿茵因此也能吐出火焰,二十岁的肉体要突破禁闭,只有反抗土地的花朵才能开在地上。“我们”死后,鲜血随着雪一起融化,流淌在五月的河里,滋润着大地上的树木和小草,而雪后的平原会出现天青、水绿、鸟飞、鱼游的景象这是一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惊涛骇浪的川江上,回荡着船夫不屈的号子,迸发出生命的孤寂与悲慨。朗读文本,体会诗中蕴含的激情,感知诗歌创作角度的选取对表达诗意的重要意义。新课助读自主梳理杜运燮(19182002),福建古田人。现代诗人,“九叶诗派”成员之一。有诗四十首南音集晚稻集等诗集

2、。新课助读自主梳理穆旦(19181977),本名查良铮,曾用笔名梁真。浙江海宁人。诗人、翻译家,“九叶诗派”的成员之一。有诗集探险队穆旦诗集等。新课助读自主梳理邹荻帆(19171995),湖北天门人。现代诗人、翻译家,“七月派”的代表诗人之一。著有诗集尘土集木厂青空与林噩梦备忘录走向北方金塔一样的麦穗等,诗论集诗的欣赏与创作,长篇小说大风歌等。新课助读自主梳理蔡其矫(19182007),福建晋江人。现代诗人。有诗集回声集涛声集倾诉蔡其矫诗选等。新课助读自主梳理无题抗日战争结束后,邹荻帆回到武汉,因对当时国民党政府的各种腐败现象不满,写了大城一诗,发表在上海大公报上,受到国民党特务的追查。194

3、8年初,因在武汉待不下去了,邹荻帆远走香港。这首诗就是在此背景下创作的。这首诗描述了我们民族面临历史灾难所迸发出的爱国激情,进而表现了人民的顽强不屈,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政治抒情诗相比,诗人更注重人格情感的渗透。新课助读自主梳理1.注字音 新课助读自主梳理2.写汉字 新课助读自主梳理3.解词义虔诚:恭敬而有诚意。摇曳:摇荡。蛊惑:毒害使迷惑。迷惘: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怎么办。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1.我的生命来自黑暗的地层,/那里我才与无边的宇宙相联。点评:这两句诗点明了“井”的生命内涵的源泉。“黑暗的地层”既指明了保持高洁的“井”所处的险峻处境,又隐含着其生命内涵的强大支撑生存在社会

4、底层的民众。“无边的宇宙”展示了“井”所向往的开阔的胸襟、高远的抱负。2.我们将仆倒在这大风雪里吗?/是的,我们将。点评:诗人以设问句的形式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这大风雪里”的“这”,指向了当前、眼下,给人以现场感。随后,诗人马上给出回答:“是的,我们将。”简洁、干脆,以肯定的语气强调了问句中的事实,把“我们将”从前句的疑问,转化成后句的斩钉截铁的肯定。这两句诗以虚拟的情景将死亡的问题提到读者面前,为全诗奠定了很高的基调:昂扬、悲壮。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3.宁做沥血歌唱的鸟,/不做沉默无声的鱼。点评:这两句诗传达了船夫们充满悲慨的心声,也表达了对英雄般的船夫及其生命活力的敬仰之情。这两句借

5、助对仗形成了铿锵的节奏,具有明显的旋律感。这种旋律,与川江号子的气势是一致的。加之随后的一个问句“但是几千年来/有谁来倾听你的呼声”,在渲染千年舟子的亘古孤寂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暗含着诗人内心的痛苦,渲染了川江号子的孤寂与悲慨。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1.如何理解春这首诗里的青春主题?提示:这首诗所表现的青春是复杂的:其一,有着旺盛的生命活力,富于朝气;其二,充满了无尽的渴望和追求;其三,显示出强烈的反叛或叛逆意识。这首诗的巧妙之处在于,能够把上述复杂的特点糅合在一起,生动地展现了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特征。2.无题里的象征和隐喻有什么作用? 提示:这首诗采用了象征和隐喻的手法,使诗意变得含蓄、

6、隽永,悲慨、怀念、平静等复杂的意绪包蕴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全诗意境的整体象征和“大风雪”的比喻意义:全诗所构造的意境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特别是“天青”“水绿”“鸟飞”“鱼游”象征着一派祥和宁静的景象;“大风雪”写的是自然景物,实则喻指现实的残酷战争和灾难,与之相应的“雪后的平原”喻指经历劫难后的国土。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川江号子赏析这首诗源于诗人游历长江的感受,借助对江上号子的动人的描写,表达了对英雄般的船夫及其蕴含的生命活力的敬仰之情。在诗中,号子和船夫两种形象融为一体,共同铸就了一尊强悍而悲壮的生命雕像。全诗共二十行,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前面九行为第一部分,写如生命浪潮般的川江号子;随

7、后的七行为第二部分,写搏斗在急流上的船夫;最后四行为第三部分,写作者发出的几许无奈的感慨。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诗的首行,就以“碎裂人心”将川江号子撼人魂魄的音色展现了出来;随后两行中的“万丈断崖”和“飞箭般的船”,交代号子的“源地”。接下来的三行指明了号子的去向“从悬岩到悬岩,/从漩涡到漩涡”,它们在结构上与前三行相同,写到号子的“回声”的“震荡”,里面渗透着悲音,“悬岩”和“漩涡”进一步烘托了号子的旷远与激越。接下来的三行,先用“吆喝”“长啸”使号子具体化,然后用一个比喻“有如生命最凶猛的浪潮”,十分形象地将号子与生命串联起来。这一部分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川江号子的气势及其带给诗人听觉上的震

8、撼。“你”的使用,创设了诗人与船夫之间的对话关系,末了以“向我流来,流来”,将号子的宏大音流引向了“我”。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第二部分连续用四个“我看见”,将“摄像镜头”直接转向号子的发出者船夫。先是“巨大的木船”映入眼帘,接着目光移向船上的“桨”,最后聚焦于桨边的人。诗人用两个比喻“眼中的闪电”“额上的雨点”来形容木船的急速行驶。很快,“雨点”的意象转化成船夫们“千年的血泪”,诗人的感受也随之升腾:那些“终身搏斗在急流上的英雄”“宁做沥血歌唱的鸟,/不做沉默无声的鱼”,传达了船夫们悲慨的心声。诗的最后四行(即第三部分),忽然插入“但是几千年来”一句,其中“但是”既表示转折,又承续前面三行

9、的意绪;随后的一个问句“有谁”,进一步渲染了川江号子的孤寂与悲慨。行吟天地间追忆从天门走出的诗人邹荻帆陶忠辉董淑健刘千军李晓明(一)七月,一个流火的季节。我们来到了天门,寻访曾风靡文坛的“七月派”代表诗人邹荻帆。走进天门,一股淳厚的民风扑面而来,街上的阿爹阿婆热情地为我们当向导在城区竟陵街邹家巷,我们找到了诗人的故居。这是一幢临街的红砖平房,庭前是一方窄窄的小院,院内还有几盆盛开的火红的月季花。房子显然修葺过,邹荻帆的亲侄72岁的邹熙老人在此居住。邹荻帆在邹家四兄弟中排名最末,故邹氏后人称其为“幺叔”“幺爹”。听说我们的来意,邹熙老人连忙把家中有关“幺叔”的物什拿了出来,其中有一本是邹荻帆在1

10、935年读初中时同学给他的毕业赠言,当年的意气风发、风华正茂依稀可见。打量着这平朴简陋的小屋,听着老人絮絮的话语,让你感觉不到你是在了解一位大诗人的生平,更多的像是在听人讲述邻家孩子成长的故事。(二)1917年,天门义河边的一个贫困的邹姓木工之家又添了一个男丁,家大口阔的邹家并没有多少喜庆,只依着河边帆船顺取了一“帆”字名1934年至1935年,在应城读中学时,邹荻帆开始接触新文艺,并受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冰心等人的影响,开始学写新诗,开始“以诗言志”的战斗生活。“愤怒出诗人”,邹荻帆生长于苦难的时代,饱尝了生活的贫困,因而他的诗歌一开始便是对不合理的社会的控诉。1937年4月,经巴金介

11、绍,他的第一部长达800行的叙事诗没有翅膀的人们, 发表在中流第八期上,同年他又写了另外一部报告文学式的长诗在天门 。这些诗反映了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及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因而均遭到国民党当局的查禁。他家乡的反动势力还扬言,他再返回天门就要打断他的腿。而在这时,他结识了胡风,并在胡风主编的七月上发表了诗作江边,其诗歌创作也开始受胡风文艺理论的影响。1938年7月,邹荻帆从省师范毕业后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他与臧克家等人在大别山组织了“文化工作团”,宣传抗日思想。出入于烽火战地,目睹了前线的战士英勇杀敌的场面,他深受感染,诗兴迸发,写下了大量歌颂抗日战士的诗篇,其中有一篇名为他们将为受难的人们而斗争

12、,400多行的诗作在沦陷的上海发表,引起了轰动。此时,他写的抗战诗,大部分被巴金收录在尘土集中。大别山文化工作团解散后,邹荻帆继续投身于火热的抗日斗争中,于1938年9月参加了“上海救亡演剧第二队”,并随队到全国抗战一线进行慰问演出。其间,他到过桂林、香港等地,并同袁水拍、戴望舒等有过交往,写下了大量抗日诗篇。1940年,邹荻帆考入复旦大学外文系。皖南事变后,他与复旦大学的几位诗友在学校创办了诗垦地丛刊,发出了要求自由、民主的呼声。当时,成都、重庆、延安的进步诗人纷纷给丛刊写诗。诗垦地前后共出了6期,还在重庆一家报纸上出了25期副刊,在大后方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复旦读书期间,邹荻帆推出了两本个

13、人诗集意志的赌徒雪与村庄,均被胡风选入七月诗丛丛书之列,他逐步成长为“七月派”的代表诗人之一。青春的热血总是不甘寂寞。1944年,大学毕业的邹荻帆来到成都,参加“战地服务部”,并被选为文艺界抗敌协会成都分会理事。抗战胜利后,邹荻帆来到了武汉。此时,他与曾卓、伍禾、绿原等出版过两辑丛刊,一为沙漠的喧哗诗专辑,一为荆棘文丛第一辑大江日夜流,团结了不少当地的进步作者,在荒凉的武汉文艺界吹起了一阵清新的风。此后,他又随部队到中原解放区进行宣传。由于刚烈的个性、不羁的批判精神,邹荻帆再次受到国民党的迫害。1948年初,邹荻帆不得不远走香港,开始流浪。其间,他当过飞机修理厂的杂工,为报纸做过编辑。尽管颠沛流离,然而诗人始终不忘用手中的笔作战斗的武器。他写下了大量揭露反动政权阴谋腐败的讽刺诗,他还自费把这些讽刺诗结成一本名为噩梦备忘录的诗集出版。另外,他也写下了不少迎接解放的颂扬诗,如中国学生颂歌致家乡朗诵给北平听等诗篇,歌颂新的时代、新的人民。1949年,四海漂泊吟唱的诗人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他被安排到文化部对外联络局工作。这时,他的作品一方面尽情讴歌与赞美新社会、新生活,一方面颂扬和平及国际友好往来。1978年之后,诗人的生命再一次焕发出青春与活力。他先后出任诗刊副主编、主编,并积极致力于培养诗坛新秀。他为中国新文艺大系(19761982)主编诗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