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第四课同步练习及答案[1]_第1页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第四课同步练习及答案[1]_第2页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第四课同步练习及答案[1]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生活与哲学第四课同步练习单项选择题1“人工诱变”是生物育种工作中创造新类型的方法之一,即利用物理或化学因素引起生物遗传性变异。“人工诱变”获得成功的客观物质前提是 A要掌握高科技知识 B被选择的生物有机体的客观存在C人所耗费的时间和劳动 D有意识地改造事物的属性及规律2.“相信有一个离开知觉主体而独立存在的外在世界,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这一观点割裂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认为物质和意识都是独立存在的承认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 主张科学研究应脱离知觉主体3.有一种观点认为,社会生活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是由人的愿望、目的、动机决定的。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神灵天意决定社会的变化和人间的祸福。从哲学上

2、看,上述两种观点的共同点是A都承认社会的发展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 B都肯定了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C都肯定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D都否认了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客观性 4“世界的本质是物质”。此处的“物质”是指 A世界上存在的一切事物 B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C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D客观存在的自然物5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我国唐代的著名和尚慧能也有相同的观点。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幡动,议论不一。慧能进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毕尔生和慧能的观点属于A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B离开运动谈

3、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C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的观点 D神创论观点6古希腊的赫拉克里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他的学生克拉底鲁却认为,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表明A前者承认运动是绝对的,后者否认相对静止B前者承认运动的普遍性,后者承认运动的特殊性C前者承认动中有静,后者承认静中有动 D前者离开物质谈运动,后者离开运动谈物质7马克思说:“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存。”这句话说明 A只有地上、水中的东西是运动的,其他东西不一定是运动的 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C一切物质都是运动的,静止是不存在的 D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人们眼里

4、、心中运动8毛泽东同志指出:“世界就是这样一个辩证法,又动又不动,净是不动没有,净是动也没有。”这说明A世界上的物质是绝对运动的物质B世界上的物质是相对静止的物质C世界上的物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相统一的物质D辩证法就是又动又不动9“世界上惟一不变化的是变。”这一论断的含义是A变是世界的本原 B世界是只有变,没有不变C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D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102006年5月18日,今年第一号强台风“珍珠”在广东省汕头市登陆。台风,是形成于西北太平洋上的强热带海洋气旋,它每年夏秋两季都会光顾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目前,科学技术无法阻止台风的到来,也无法改变台风运行的线路,人们可以做到的是预

5、测台风的到来和做好防范工作,把损失减至最低。这表明 A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B只要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战胜台风 C人们在客观条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D人们只有不断提高科技水平,才能改变台风形成的规律11从哲学角度看,右图这幅漫画启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 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B一切从实际出发C承认矛盾的客观性 D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12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说道:“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说明A自然界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B尊重自然规律就能有效地改造自然C要不失时机促成事物发展D按规律办事 才能造福人类13中国

6、审美文化源远流长,历代文人对艺术创作有许多精辟的论述。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在题画中说:“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强调“意在笔先”,“趣在法外”。这说明 A绘画创作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B并非所有的意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C艺术创作只凭主观虚构 D艺术创作有其特有的规律14 我国战国后期的成都平原,洪水泛滥,吞没良田,十年九不收。郡守李冰为治理水患,倡导修建了水利工程都江堰,改变了成都平原水害、旱灾交织的局面。这说明A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变害为利B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作出预测C 自然规律是人们行动的向导D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15右图漫画

7、启示我们A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于人类B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C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尊重规律的客观性D人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改变和创造规律二、简答题16有人认为,自然界是具有物质性,社会生活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是由人的愿望、目的、动机决定的。你认为上述观点对吗?为什么?三、论述题17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资源需求将持续大幅度增加,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为此必须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这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战略举措,也是我国政府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同时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设提出,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

8、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联系材料,运用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关系原理分析,应怎样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参考答案:1-5BCDCA 6-10ABCCA 11-15ADDAC 16(1)自然界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因此,认为自然界具有物质性的观点是正确的。(2)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物质的。因此,认为社会生活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是由人的愿望、目的、动机决定的观点是错误的,它否定了社会的物质性。17(1)规律具有客观性,必须要尊重客观规律。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惩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尊重经济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