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角度把握小学生个性化教育的差异_第1页
从心理学角度把握小学生个性化教育的差异_第2页
从心理学角度把握小学生个性化教育的差异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从心理学角度把握小学生个性化教育的差异纠正小学教师对学生心理发展“同一性”定位的偏差真正的个性化教育即是我们常说的因材施教。应该说每个教师都会或多或少地注重学生的差异,自觉或不自觉地针对学生个性实施有差异的教育和培养。但根据本人多年从事教育教学管理的观察和思考,结合李文道教授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其教育对策的专题讲座,我突然明白了一个更深刻的道理,即有不少教师平时注重的所谓学生个性,其实只是建立在教师个人主观定位的“同一性”前提下的个体差异,也就是首先把小学生心理发展水平“主观”肯定在某一相同阶段的大背景下,即要么认为小学生什么都不懂,要么把学生成年化,然后再在这一同一性的背景下去区别其中或活泼

2、好动、争强好胜,或安静封闭、胆小怕事,或勤奋主动、阳光积极,或懒散随意、忧郁消极等个体的差异。从这种视角去看学生,最容易被忽略的问题就是教师心目中所谓“同一性”的标准问题。其实,回顾我们曾经的经历,或观察现实中的实例,我们会发现有很多教师(特别是新教师和年老的教师)看学生并非是以心理学知识作为前提,而往往是凭自己的主观感受或意愿去给学生进行心理发展水平定位。由此我们便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些教师总是控诉或埋怨自己的学生“冥顽不化,那么容易的东西屡教不会”,有的教师则总是千万个不放心,总是认为小学生都是“小屁孩,什么都不懂”。前一种现象更多的是新教师,他们往往是无意中把学生视同了成年人,从而使自己终

3、日充满对学生的不屑和愤懑;而后一种现象可能更多的是年老的教师,他们对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定位老是主观停留在婴幼儿阶段,从而使自己变成了典型的“婆婆妈妈”。要避免以上现象的出现,作为小学教师,我们还是应该再认真学习相应的心理学知识,真正了解现今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普遍特征(即本文所说的“同一性”)。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小学生心理不同于成年人。1、小学生最典型的特征莫过于对公平和道德判断的简单、直接甚至刻板,在他们的心理世界还没有所谓的人情和变通,其实这正是孩子最可贵的纯洁和天真之处,教师应给予最真心的呵护,切忌用成年人的通融和圆滑去处理小学生之间的小矛盾,否则便是对小学生心灵的巨大毒害!2、小

4、学生更具冒险精神,更注重活动或事件的体验过程,而成年人则什么事都追求所谓的“保险”,而且更看重的是活动或事件的结果。所以教师要学会尽量多的让学生在情境活动中去切身体验,尽力理解和协助小学生的“冒险”行动,因为这些最真实的体验才是小学生最有效的学习!3、小学生看事物的角度往往带有夸张性,如把老师看成是“万事通”,把校长当成是老虎,把小“流血”事件夸成是“打死人了”。所以当小学生出现小题大做的现象时,教师切不可以用成年人的观点去报以嗤之以鼻。二、小学生心理不同于婴幼儿和青少年。1、小学生已基本脱离了婴幼儿的感知运动思维,进入了具体运算思维阶段,所以教师不应该以对待婴幼儿的低效能方式去幼稚化对待小学

5、生。2、小学生的服从意识特别强,尤其是对老师的话言听计从。所以教师一定要谨言慎行,要小心一不留神便给了学生错误的指令,导致坏事甚至悲剧事件的发生。而且小学生不像中学生那样好争辩,所以教师要特别重视正面的肯定和引导,而不应以学生是否讲得出充分的理由作为依据来评判是非。3、小学生的自尊心极强,在道德约束上以他律为主,而且认为规则是死的、是无可争议的准绳。所以小学教师必须自觉地成为学生自尊心的忠实保护者,在规则约束上主要采用刚好符合小学生心理认知的“句号教育”,因为遵守规则本就不需要任何理由当然前提是规则必须合理。如果教师能让学生“遵守规则”成为其终生的自觉和习惯,则教师真是善莫大焉!三、今天的小学

6、生不同于过去的小学生。现今的小学生和曾经的我们相比,普遍具有了以下几个崭新的特征:一是生理和知识早熟。这要得益于当今各种学习媒体的迅猛发展及家长素质的提高,所以当今的小学生比我们过去更聪明,教师不应再拿当年自己的无知来看待眼前的小精灵,否则肯定会被学生给“”了。二是许多学生的思维比以前同年龄的我们更具有批判性。单就这一点,教师就必须考虑到在“传授”某些观念时切忌采用强制灌输,而应创设更开放的探讨平台,让学生有尽量多地表达个人观点的机会,同时教师也要做好接受学生“奇谈怪论”甚至是“再教育”的思想准备,否则肯定会经常被学生弄得下不了台。三是独生子女和留守儿童多,教师必须认真学习相应的心理学专业知识,真正了解这些孩子的心理需求。四是社会背景迥异,教师必须做到与时俱进,不可再用“旧瓶”来装“新酒”。四、同年级小学生心理发展水平不同一。按心理学的理论,学生的年龄可分为历法年龄、生理年龄、心理年龄和社会年龄四种,所以教师不能再简单地以历法年龄作为评判学生心智的唯一依据,而应更多地考虑到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年龄,这样才能真正比较全面地知晓学生的个体差异。可以说,准确理解以上四个方面是教师正确认识小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前提。所以概括说来,教师只有以心理学为科学依据,才能对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作出准确的定位,也只有明确了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