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诗四首学案★_第1页
★八上诗四首学案★_第2页
★八上诗四首学案★_第3页
★八上诗四首学案★_第4页
★八上诗四首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归园田居(其三)1、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在南山下种豆, ”,很显然他不善于种田,但是早出晚归,不辞劳苦,在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裳,而他毫不在意,说“但使愿无违”。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_,但是把这首诗和作者其他的诗结合起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_2、陶诗用语十分_,在雕琢诗风弥漫文坛的魏晋时代显然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钟嵘的诗品仅把陶诗列为“中品”。陶诗朴质的风貌实际上开启了隋唐诗风的先河。这首诗朴素如随口出,“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之语不见丝毫修饰,平淡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和谐地统一起来,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形成陶诗的艺术特点。3、全诗表达了作

2、者陶渊明什么思想?4、“带月荷锄归”一句描绘出了什么意境?这一句包含了作者什么感情? 使至塞上一、写作背景: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这首诗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二、诵读把握诗意:1、诗人以_的笔墨写了_。2、 “单车欲问边”,写自己_。要走多远呢?“属国过居延”,是要到_。山高路远,诗人觉得自己_ _ _。既_,又_,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_的内心情感。经过长途跋涉,诗人终于“萧关逢候骑”,却没有遇见将官。一问才知道“都护在燕然”: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诗歌却于此戛然而止,给人留下

3、回味的余地。三、赏读诗中名句: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_。“_,_”,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试想,那茫茫无边的沙漠,只有用一个“_”字才能状其景观;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是多么醒目,“_”二字正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_”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直入人心。“长河落日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_”字便自然涌上作者心头。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这里的“_”字与前面的“_”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难以言其妙处。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_的特色,

4、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_到_到_,从近处的_到远处的_到绵延无边的_,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_,横的是_,圆的是_,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第三,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_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_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_,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_,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 红楼梦里香菱说:“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5、”她虽然不能够清楚地说出这两个字到底好在哪里,但是凭直觉感到它们描写孤烟与落日非常形象,不可替代。苏轼评价王维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真是非常恰当啊。对“烟”的不同理解:有人认为是烽烟,有人认为是炊烟。四、练习巩固:1、诗中写出了出使目的的一个词语是_;出使的季节是_。2、颔联用“征蓬”“归雁”自喻,暗示了诗人政治生涯的_,流露了他_。3、用散文语言描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画面。(60字左右)渡荆门送别1、此诗是诗人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至荆门时所作。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2、首联交代了远渡的_和此行的_。3、颔联“山随平野尽,

6、江入大荒流”写了什么样的景象?4、在颔联中,有两个字用得好,找出来谈谈它好在何处?5、颈联通过两幅美丽的画面来形容江上的美景。第一幅是_,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写夜间的风景;第二幅是_,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写黄昏的风景。这么美的景色,真让人陶醉!6、赏析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7、尾联“应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两句却突然一转,由欣赏美景转入_,还是故乡的水好啊,把我的船送到万里之外,还不忍分别。含蓄地抒发了_,将全诗用一根无形的线收束在一起,余音袅袅。王夫之唐诗评选说“结二句得象外于环中,飘然思不穷,唯此当之。”8、最后两句抒情,令人耳目一新,“新“在何处?9、

7、从尾联来看,这首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10、全诗运古诗_的气势于声调格律之中。首联叙事,颔联颈联_,尾联_。时空广阔,写景有灵动之感,情韵悠长。登岳阳楼(其一)写作背景: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的春天,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和北宋南宋之交的大部分诗人(如李清照)一样,陈与义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也以靖康之难为界线,分为两个时期。在这之前,他走的是仕途功名的常路,24岁那年,即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登进士第,授文林郎。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更以诗名于当世,深受皇帝赏识,官职屡迁,但也不知不觉地卷进了政治斗争的漩涡。靖康之难发生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

8、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本课所选的就是其中的一首。 二、诗意把握:1、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是登岳阳楼二首中的第一首,也是诗人写岳阳楼的开篇之作。2、首联写岳阳楼的_,先从_着墨,以_和_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洞庭之东江水西”,诗人在一句七字之中,巧妙地运用了“_”“_”两个方位词,并以_、_系之,则岳阳楼之所在,如或可见。而后再写_,为“帘旌不动夕阳迟”。这一句是全诗写景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_”为近景,“_”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可

9、以想见诗人的视线由_及_地扫描,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不动的帘旌,表明_;迟落的夕阳,提示着_。这样富有诗情画意的情境,怎能不引起诗人丰富的遐想呢? 3、 诗的颔联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中振起,转而为_。仿佛是音乐的变奏,这两句诗似乎是在重复上面的主题,风格却又迥然不同了。“登临吴楚横分地”,也是在说_,却加入了_;“徙倚湖山欲暮时”,也是在写_,却融入了_。这样的渐变,是一种烘托,是一种过渡,是一种物我兼融的摹状。在这里,诗人的_不经意地、自然而然地出现在诗中,他在思索,在徘徊,在融情入景,在借景抒怀。 4、经过前面的蓄势,诗的颈联终于以_的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_,_”这

10、两句诗,道出了_。“_”与“_”对举,分别从_、_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读之让人感慨万分。诗人的“_”不过是万里逃难的高雅说法,但是又能为之奈何呢?心中的苦闷,只好在“远望”中消解。“三年多难”,本来已经不胜觳觫,却还要在这里登高临危,让人如何能忍受呢?诗意至此,已经一波三折,千回百转,把感情推向了极致。 5、诗的最后一联,顾影自怜,以_收束全篇。此时,诗人已届四十,到了不惑之年,所以言“_”;不说伤今,而言“_”,含蓄蕴藉,意味深长;“风霜”明指_,实喻_,语意_;而“_”更是包裹诗人形象的一件外衣,无限悲恨,尽在不言之中,可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

11、言外”。三、练习巩固:1、诗最后一句,联系全诗来看,结合当时时代背景,作者“悲”的是什么?从抒发感情的角度看,它在全诗的作用是什么?2、“登临吴蜀横分地”字面上是“吊古”,实际上是在“伤今”,说说你的理解。3、解释“三年多难更凭危”一句是怎么抒发“悲”的感情的?4、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卷归园田居(其三)1、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在南山下种豆,“草盛豆苗稀”,很显然他不善于种田,但是早出晚归,不辞劳苦,在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裳,而他毫不在意,说“但使愿无违”。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但是把这首诗和作者其他的诗结合起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

12、特殊的内涵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2、陶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在雕琢诗风弥漫文坛的魏晋时代显然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钟嵘的诗品仅把陶诗列为“中品”。陶诗朴质的风貌实际上开启了隋唐诗风的先河。这首诗朴素如随口出,“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之语不见丝毫修饰,平淡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和谐地统一起来,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形成陶诗的艺术特点。3、全诗表达了作者陶渊明什么思想?(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思想)4、“带月荷锄归”一句描绘出了什么意境?这一句包含了作者什么感情? 意境: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 感情:洋溢

13、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使至塞上一、写作背景: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这首诗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二、诵读把握诗意:1、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2、 “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要走多远呢?“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山高路远,诗人觉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经过长途跋涉,诗人终于“萧关逢候骑”,却没有遇见将官。一问才知道“都护在燕然”: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

14、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诗歌却于此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三、赏读诗中名句: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试想,那茫茫无边的沙漠,只有用一个“大”字才能状其景观;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是多么醒目,“孤烟”二字正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直入人心。“长河落日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长”字便自然涌上作者心头。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这里

15、的“圆”字与前面的“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难以言其妙处。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第三,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

16、光如在目前。 红楼梦里香菱说:“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她虽然不能够清楚地说出这两个字到底好在哪里,但是凭直觉感到它们描写孤烟与落日非常形象,不可替代。苏轼评价王维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真是非常恰当啊。对“烟”的不同理解:有人认为是烽烟,有人认为是炊烟。四、练习巩固:1、诗中写出了出使目的的一个词语是问边;出使的季节是春季。2、颔联用“征蓬”“归雁”自喻,暗示了诗人政治生涯的漂浮不定,流露了他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情。3、用散文语言描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画面。(60字

17、左右)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坚韧,刚直有力地升腾在天尽头,俯首远瞰,横贯浩瀚沙漠的黄河边,苍茫地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渡荆门送别1、此诗是诗人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至荆门时所作。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2、首联交代了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3、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了什么样的景象?(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4、在颔联中,有两个字用得好,找出来谈谈它好在何处?(“随:将群山与

18、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退隐真切的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入“写出了长江滚滚远去,流入大海之外,视野开阔,气象雄浑。)5、颈联通过两幅美丽的画面来形容江上的美景。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写夜间的风景;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写黄昏的风景。这么美的景色,真让人陶醉!6、赏析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赏析:夜晚,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天下的天镜,黄昏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多姿。)7、尾联“应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两句却突然一转,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还是故乡的水好啊,把我的船送到万里之外,还不忍分别。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

19、情,将全诗用一根无形的线收束在一起,余音袅袅。王夫之唐诗评选说“结二句得象外于环中,飘然思不穷,唯此当之。”8、最后两句抒情,令人耳目一新,“新“在何处?(答案见练习册9)9、从尾联来看,这首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不是;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10、全诗运古诗浑壮豪放的气势于声调格律之中。首联叙事,颔联颈联写景,尾联抒情。时空广阔,写景有灵动之感,情韵悠长。登岳阳楼(其一)写作背景: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的春天,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和北宋南宋之交的大部分诗人(如李清照)一样,陈与义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也以靖康之难为界线,分为两个时期。在这之前,他走的是仕途功名的常路

20、,24岁那年,即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登进士第,授文林郎。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更以诗名于当世,深受皇帝赏识,官职屡迁,但也不知不觉地卷进了政治斗争的漩涡。靖康之难发生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本课所选的就是其中的一首。 二、诗意把握:1、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是登岳阳楼二首中的第一首,也是诗人写岳阳楼的开篇之作。2、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洞庭之东江水西”,

21、诗人在一句七字之中,巧妙地运用了“东”“西”两个方位词,并以湖、江系之,则岳阳楼之所在,如或可见。而后再写举目所见,为“帘旌不动夕阳迟”。这一句是全诗写景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地扫描,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迟落的夕阳,提示着傍晚的安详。这样富有诗情画意的情境,怎能不引起诗人丰富的遐想呢? 3、 诗的颔联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中振起,转而为强烈的抒情。仿佛是音乐的变奏,这两句诗似乎是在重复上面的主题,风格却又迥然不同了。“登临吴楚横分地”,也是在说登临的地理位置,却加入了厚重的历史感;“徙倚湖山欲暮时”,也是在写黄昏时分登楼观景,却融入了些许怅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