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十一五规划_第1页
国土资源十一五规划_第2页
国土资源十一五规划_第3页
国土资源十一五规划_第4页
国土资源十一五规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国土资源“十一五”规划纲要国土资源“十一五”规划纲要,主要明确国土资源调查评价、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战略意图和工作重点,是未来五年国土资源工作的行动纲领。国土资源“十一五”规划纲要以2005年为基准年,2006年至2010年为规划期。第一章成就与形势第一节国土资源工作成就显著“十五”时期,国土资源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决策,妥善处理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资源供应基本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贯彻落实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总规模,基本实现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保证了国家粮食安全。国土资源大调查等专项规划取得重要成果。油气资源和新能源调查评价取得新

2、进展,重要矿产资源勘查发现一批矿产地,新增了一批资源量。基础地质调查程度进一步提高。重点地区土地资源调查监测成绩显著。完成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西部严重缺水地区地下水勘查示范工程取得成效。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得到加强,开展了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区的专项调查评价和全国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成功预防了一批地质灾害,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治理取得显著成效。矿产资源开发秩序逐步规范,矿业权管理得到加强。海洋资源开发力度加大,海洋经济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强。在东太平洋洋底多金属结核勘查中,在太平洋国际海底区域圈定7.5万平方公里多金属结核矿区基础上,不断扩大勘探范围,初步

3、圈定了富钴结壳资源申请区。测绘统一监管逐步加强,基础测绘工作稳步推进,测绘保障服务成效明显,地理信息产业发展迅速。国土资源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编制和实施了国家、省、市、县、乡五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国家、省、市、县四级矿产资源规划。积极培育规范资源要素市场,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发挥。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取得显著成效。土地、矿产、海洋执法监察全面展开。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取得新进展,关键技术研发取得突破。大陆科学钻探顺利完成。国土资源信息化迈上新台阶。这些重要成就,为“十一五”时期国土资源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第二节国土资源形势严峻“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城镇化、

4、市场化和国际化步伐加快,我国进入资源消耗快速增长阶段,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构成严重制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国土资源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土地资源供需矛盾尖锐,保护耕地压力增大im人口增长、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将会持续增长,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和生态退耕还需要占用耕地,耕地污染和退化严重,后备资源不足,人增地减趋势难以逆转。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不高,农村宅基地使用普遍超标,闲置、浪费土地、违法违规占用耕地特别是优质良田问题比较严重。二、矿产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加强资源勘查和合理开

5、发利用任务紧迫我国基础地质工作程度总体偏低,矿产勘查技术难度加大,部分重要矿产资源可采储量下降,后备勘查和开发基地逐渐减少。三分之二的国有骨干矿山进入中晚期,400多座矿山生产因资源逐步枯竭而难以为继。国内矿产资源保障程度下降,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粗放,综合利用水平较低,滥采乱挖、采富弃贫,浪费资源和破坏矿区环境的现象仍然存在。矿产资源高强度开发,使生态环境与生产安全问题进一步加剧。三、海洋地质调查与资源勘查程度低,勘查开发力度急需加强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和资源勘查程度低,勘探层位比较单一,边远海区调查工作较少,尚无完整翔实的海洋基础地质数据。海洋综合承载力和海洋重要资源底数尚

6、需摸清。海洋科技水平较低,技术装备相对落后,传统海洋产业仍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海洋资源开发不足与局部海域开发过度并存,部分海域生态环境恶化。四、基础地理信息资源相对短缺,测绘监管和服务能力有待提高测绘基准体系亟待完善,航空航天遥感资料获取能力不足,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尚未实现必要覆盖。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相对滞后,更新缓慢。测绘基础设施薄弱,整体装备水平偏低。测绘公共产品不够丰富,应用服务需要进一步加强。测绘法律体系不够健全,管理体制有待完善,测绘市场不够规范,依法行政能力需进一步提高。五、地质灾害日趋严重,防灾减灾能力亟待提升在自然因素和规模与强度日趋强烈的经济活动作用下,地质灾害问题日趋突出

7、。人口密集区地面沉降等缓变性地质灾害不断加重,部分国家基础设施受到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严重威胁。地质灾害调查难以满足防灾减灾的需要。国家级地质灾害监测网络没有形成,全国性灾害监测预报水平较低,应急反应能力差。许多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亟待查明,应及早采取工程防治措施。六、资源优化配置不尽合理,市场机制和规划体系急需完善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尚不完善。国土资源产权制度和税费制度改革滞后。国土资源管理参与宏观调控手段不尽完善。国土空间开发缺乏统筹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矿产资源规划的作用有待加强。土地产权制度建设滞后,征地制度改革需要加快。土地市场体系仍需完善。土地资源调查、监测、评价

8、、规划等基础工作还较薄弱。矿产资源开发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矿业权市场不健全,矿产资源勘查投入良性循环机制急需建立。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第二章指导思想、目标与任务第三节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保护资源更加严格规范、保障发展更加持续有力、维护权益更加切实有效、服务社会更加优质全面。坚持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制度,保护好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坚持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并举,立足国内,适度超前,有效提高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供应能力;坚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

9、,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坚持市场调节和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坚持科技创新,提升解决国土资源重大问题的能力;坚持统筹规划,不断提高资源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缓解资源供应短缺矛盾,解决资源利用效率低、调查程度低和开发秩序不规范等问题,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国土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第四节规划目标一、“十一五”规划总体目标国土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得到初步缓解,以市场为主导的资源配置体系基本建立,国土资源管理参与宏观调控能力进一步加强。耕地减少过多的状况得到有效控制,基本农田建设力度显著加大,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明显提高。基础地质调查程度提高,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勘查力度加

10、大,实现找矿重大突破。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高。海洋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测绘统一监管显著加强,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基本建成,信息化测绘体系基本形成,测绘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国土资源产权制度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资源开发利用结构和布局进一步优化。国土综合整治取得实质进展。重点地质灾害防治区基本建成防灾减灾体系。建立国土资源科技创新体系,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国土资源管理运行体系初步形成。基本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中统一、精干高效、依法行政、具有权威的国土资源管理机制体制。二、“十一五”规划主要预期指标全国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2亿公顷(18亿

11、亩),基本农田面积不少于1.053亿公顷(15.8亿亩)。5年新增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180万公顷(2700万亩),其中占用耕地总量控制在103万公顷(1550万亩)。土地整理复垦补充耕地面积115万公顷(1725万亩)。年度供地总量中有偿供地的比例达到60%以上,招标拍卖挂牌出让面积占出让面积的比例提高到35%。完成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航空遥感等基础调查330万平方公里。新增石油探明地质储量4550亿吨、天然气22.25万亿立方米、铁矿石50亿吨、铜2000万吨、铝土矿2亿吨、煤炭普查详查资源储量1000亿吨。矿产资源采选综合回收率达到35%,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率达到35%以上。海洋产

12、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以上。陆地国土1:5万基础地理信息覆盖率达到95%以上,年更新率争取达到20%。1:1万基础地理信息实现必要的覆盖,年更新率争取超过20%。内海水与领海基础地理信息覆盖率达到80%以上。第五节主要任务一、切实巩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资源基础落实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有效保护耕地,统筹安排各类、各业经济发展用地。引导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主体集中力量加强资源勘查,支持、推广与找矿有关的适用技术,实现重要矿种、重点成矿区带和危机矿山的找矿重大突破。利用国外资源和市场,促进稳定多元的全球矿产供应体系的建立。加强海洋勘查开发,保障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加大基础测绘和基础设施建

13、设,加快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建设与开发利用,发展地理信息产业。二、积极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研究和制定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法律法规,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监督和管理。依靠技术进步,完善技术标准和规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有利于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市场环境,参与制定财税、投资、价格和外贸政策,形成资源充分、综合、循环利用的长效机制。三、完善土地市场和矿业权市场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国土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城乡用地统一市场配置、矿业权市场制度建设上取得突破,土地、矿业权市场健康稳定运行。提高土地、矿业权的配置效率、交换流转速度和利用效率,切实加强政府调控土地、矿业权市场的能力和水平。四、改革完善土地产权

14、管理制度研究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加强土地确权政策研究。改革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完善土地权利体系。基本实现土地登记全覆盖。完善土地权属争议调处机制,提高“维护权益、服务社会”的能力。五、提高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和防治能力加快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建立健全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设国家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提高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和快速反应能力。搞好地面沉降监测和地质灾害综合治理示范工程。加强三峡库区等重点工程区的地质灾害监测和防治。六、建立国土资源科学技术支撑体系开展资源环境领域和地球科学应用基础研究,形成一批原创性科技成果。集中力量发展对地观测技术、深部探测技术、资源调查评价技术、资源综合

15、利用技术和信息应用技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健全完善国土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的科技创新体系,全面提高国土资源系统整体科技水平,提高解决资源制约问题的科技支撑能力。七、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深化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省级以下领导干部管理体制,推进基层国土资源部门建设,全面落实行政管理职能。健全完善国土资源产权管理和争议裁决制度,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国土资源管理事权与国土资源经济利益分配格局。加强全国土地、矿产资源统一管理,完善国土资源规划体系。建立和完善地质工作体制机制,统筹协调全国地质工作布局和发展。进一步理顺测绘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扩大公共服务领域,确保国土资源管理

16、职能的全面到位。第三章土地资源第六节严格保护耕地一、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按照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2亿公顷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亿吨左右的目标,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降低。全面落实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耕地、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和质量,纳入领导干部考核内容进行考核。重点保护国家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基地的基本农田,建立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和监管体系。以建设促保护,加大投入,逐步实现基本农田标准化,基础工作规范化,保护责任社会化,监督管理信息化,全面提高基本农田管理和建设水平。二、严格控制各类建设占用耕地按照“循序

17、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的要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确定各级、各类城市的规模和布局,切实防止城市无序扩张。加强建设用地审批管理,严格核定各类建设占用耕地的数量,有效控制耕地减少过多状况。坚持按建设项目考核,补充耕地的数量、质量实行按等级折算,确保与占用耕地数量质量相当。加快建设耕地保护国家监管系统,提高耕地保护的信息化水平和国家监管能力。三、搞好土地整理复垦积极推进以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为主要内容的土地整理复垦。制定土地整理复垦工程建设标准,进一步提高土地整理复垦质量。土地整理复垦要向粮食主产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和规划确定的重大工程区倾斜,以土地整理促进基本

18、农田和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要求,搞好基本农田和村庄土地整理。加强国家投资土地整理复垦项目的实施管理,用好、管好资金,发挥最大效益。加大工矿废弃土地复垦力度,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四、处理好生态建设、农业结构调整与耕地保护的关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的原则,保障国家生态脆弱地区治理和重点生态建设工程的用地需求。严格执行退耕还林政策,科学确定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生态退耕标准和指标,并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重点做好陡坡耕地、严重沙化地区等的退耕工作,严禁将土壤条件和耕作条件良好的平坝缓坡地退耕。生态退耕地

19、区要确保每个农村人口保有一定数量的基本口粮田。禁止占用基本农田建设绿色通道和城市绿化隔离带。搞好土地评价,支持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结构调整中要稳定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数量、质量和布局。通过监测和有效防治,减少自然灾害损毁耕地。五、加强新农村建设用地管理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和总体要求,以严格保护耕地为前提、以控制新增建设用地为重点、以节约集约用地为核心,统筹安排城乡各项用地。土地利用年度计划要合理安排新农村建设用地,支持农民最急需的生产生活设施建设,重点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公路、农村电网改造等新农村建设工程,提供用地服务。县级和乡(镇)土地利用规划要在摸清农村建设用地现状的基础上,严格

20、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村镇建设用地区、土地整理复垦区和生态保护区,并落实到地块。按照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乡村建设规划和节约土地、设施配套、节能环保的原则,加强对村庄、集镇和农民住宅建设的引导,因地制宜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和村庄改造。新农村建设要充分利用村内空闲地、废弃宅基地、空心村等存量建设用地,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坚持建新拆旧,积极推进废弃地和宅基地复垦整理。在农地转用、土地征收征用过程中,要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大力加强农村地质灾害防治,保护农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第七节加强土地调查评价和监测一、开展全国第二次土地资源调查按照统一标准、技术先进、图数一致、国家与地方相结合的要求,开展全国

21、第二次土地资源调查。在统一土地利用分类标准的基础上,查清全国土地利用的类型、数量、分布、利用和权属状况,建立各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实现土地基础数据的信息共享。二、建立国家和省级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体系开展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成渝地区、粮食主产区等重点地区、5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继续利用卫星遥感等手段开展执法检查。开展国家级开发区(园区)的土地利用状况、各业用地状况、集约利用程度和经济效益的监测。选择土地利用变化频繁、有技术条件的省(区、市),建立省级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体系。三、加强土地市场调查与监测深化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调查评价。开展全国主要城市和重点地区的建设用地供应

22、、使用和交易情况的调查和监测。建立全国土地市场运行监测预警网络和市场信息发布系统。完善建设用地备案等土地利用监管制度。四、开展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调查和监测实施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工程,开展国家八大生态环境建设工程规划区的土地利用状况、土地覆被变化、土地退化及生态环境建设状况的本底调查和动态监测,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角度评价生态环境建设效果,为农、林、水、环等部门提供公共性、基础性信息。建设全国重点地区的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系统。第八节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一、科学编制土地利用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节约和集约用地、严格保护耕地作为根本指导方针,全面完成全国、省、市、县和乡(镇)五级土地利用

23、总体规划修编,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体系,强化全国和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战略性、综合性和政策性,提高地(市)级以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空间性、结构性和可操作性。建立健全规划咨询审议制度、民主决策制度、公众参与制度、争议仲裁机制、实施规划定期评估报告制度和土地规划机构资质认证管理制度,完善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和编制规程,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水平。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控制和指导下,加强土地整理复垦专项规划编制工作。适时组织编制高速公路建设、铁路建设、南水北调工程等重点工程和重点地区的土地整理复垦规划。二、加强对区域和城乡土地利用的调控按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的要求,优化区域土地利用结构

24、和布局。东部地区要优化结构,节地挖潜,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中部地区要合理布局城镇和其他建设项目用地,严格保护耕地,保障粮食生产能力。西部地区要在重点满足生态环境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用地基础上,适度开发后备土地资源。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要盘活存量土地,加强老矿山等废弃土地的整理复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引导和促进农民居住向村镇集中、工业项目向开发区集中、农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调整建设用地,改善城市土地供应结构和布局。按照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和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要求,合理规划和整治村镇建设用地。三、严格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管理加强和改进土地利用计划管理。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宏观调控要求,科

25、学制定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合理确定中央与地方用地指标,在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的前提下,保障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规划的重点项目用地,控制农用地转用的速度和结构。建立土地利用计划分类考核办法,加强实施计划台帐管理,及时评估分析计划执行情况,落实计划执行报告制度。严格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强化农用地转用及其他土地利用项目的规划审查,对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未取得计划指标、未通过预审的项目不得批准。对违反规划、突破计划批准用地和供应土地的,依法严肃处理。加强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严格落实建设用地预审规定,凡不符合法律、规划、计划和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不得通过预审。强化用地合理性审查,推进预审工作的规范化和制

26、度化。健全规划实施保障体系。充分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完善约束与激励并重的规划实施机制,建立有效的规划实施部门协调机制和规划实施评估制度,严格规划修改的条件、范围和程序,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加大对违反规划批地用地和违法修改规划行为的查处力度。第九节强化土地产权管理一、完善土地权利体系改革完善土地产权制度,明确国家土地所有权、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以及各类他项权利的主体、客体、权利义务取得和消灭条件等,建立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产权机制。二、实现土地登记全覆盖基本完成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农村宅基地登记发证任务,及时做好国有土地产权和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变更登记,实现

27、土地登记全覆盖,实行城乡地政统一管理。做好土地开发整理、土地置换中的权属管理。三、建立完善的土地权属争议调处机制研究基层土地权属争议调处经费的解决途径,建立调处人员的持证上岗制度,形成一支高素质、有较高法律政策水平的专业队伍,依法调处各类土地权属争议。四、推进土地统一登记体系建设按照统一规范的原则,开发应用统一标准软件,以县级为基础,建立自上而下的全国土地统一登记体系,实现土地产权信息、土地登记资料的异地查询和土地登记相关信息的逐级汇总和分析。建立完善土地登记代理人制度、土地登记自我举证制度,全面推进土地产权信息公开查询服务。第十节完善土地有偿使用一、深化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严格控制划拨供地范

28、围,经营性基础设施用地逐步实行有偿使用。全面推行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积极推进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完善土地收益分配机制,调整土地收益支出结构,建立土地基金制度。二、加强土地评估和地价管理制定完善土地评估的政策和方法,按市场化的原则开展地价评估。开展地价管理制度建设,制定促进资源合理利用的地价政策,全面落实协议出让最低限价、土地转让政府行使优先购买权价等制度。加强重点城市地价动态变化监测和分析,发挥地价杠杆作用,提高运用地价手段参与宏观调控的能力。全面完成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建立全国农用地的等级价体系。加强土地评估中介行业监管,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第四章矿产资源第十一节强化矿产资

29、源规划实施一、建立统一协调的矿产资源规划体系科学编制第二轮矿产资源规划,建立健全统一协调的矿产资源规划体系,有计划地推进矿产资源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严格按照规划依法审批和监督管理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活动。严格执行规划审查制度,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科学制定规划年度实施方案,加强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规划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推进规划编制资质管理。加强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和有关行业规划的协调。二、调整和优化矿产资源开发结构严格执行矿产资源规划确定的最低开采规模要求和准入条件。按照规范化、集约化的原则整合各类矿山,鼓励和引导矿山企业实现规模开采。加强对小矿山的改造力度,提高矿产资源开发集中度

30、,增强矿山企业竞争力。加大天然气开发力度,加快煤层气开发利用,优化能源开发利用结构。对钨、稀土等优势矿产,继续实行总量控制。鼓励矿山企业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资源利用和矿山环境保护水平。三、促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布局根据矿产资源禀赋条件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推进优势资源的勘查和开发利用。在稳定东部和中部矿产资源开发的同时,积极推进西部优势矿产资源开发。继续加强西部十大矿产资源集中区的调查评价、勘查与开发利用,促进矿产资源接替区和矿业经济区建设。按照因地制宜、规模开采和集约利用的要求,科学划定各类矿产资源规划区,完善规划分区管理制度,协调好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的布局和各种利益主体的关系,合理划定项目区

31、块,科学设置矿业权,促进资源开发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对国家规划矿区和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的矿区,严格按规划有序开发。第十二节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管理、严格探矿权、采矿权管理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矿产资源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案设置探矿权、采矿权。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的权限出让矿业权。严格审批条件,规范审批程序,完善探矿权和采矿权申请、延续、变更、注销等相关管理制度。二、完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按照矿产资源分类、分级管理的要求,进一步深化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全面推进探矿权、采矿权有偿取得制度,逐步解决探矿权、采矿权无偿和有偿取得“双轨制”问题。积极探索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与资源回收率挂钩

32、的政策措施,改革矿产资源补偿费的计征方式。调整和规范中央与地方矿业权收益合理分配的制度。三、严格矿产资源勘查开采准入条件加强勘查、开采资质管理,制订勘查、开采资质管理办法,严格市场准入标准。依法对开发利用方案进行严格审查,凡不符合规划、产业政策、技术规范、开采回采率要求以及未通过安全生产条件、环境影响评价、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专项审查的,其开发利用方案一律不予批准,不予颁发采矿许可证。四、建立矿产资源开发监管责任体系国土资源部门要依据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探矿权和采矿权审批等矿产资源开发的管理制度,切实加强对矿产资源开发的监管。充分发挥执法监察队伍和矿产督察员队伍的作用,落实监管责任。强化市、县

33、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监管职能,加强监管力量,维护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正常秩序。全面开展矿山储量动态监督管理。严格检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执行情况,切实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五、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加强巡查和监管,严厉打击无证勘查和开采。排查越界开采、非法转让探矿权和采矿权等违法行为。清查和纠正矿产资源开发管理中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继续加强煤炭资源回采率管理。对钨、稀土等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进行专项整治。研究制订对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和稀缺矿种的管理办法。六、加强地质勘查行业管理认真履行地质勘查行业管理职能。组织制定地质勘查政策措施,指导国有地质勘查单位改革和发展。完善地质勘查技术规范

34、、行业标准,建立健全地质勘查单位资质管理制度,依法规范行业准入。建立统一的地质勘查行业统计制度,及时提供信息服务。规范和发展行业协会,发挥好行业自律、中介服务等作用。第十三节建立重要矿产资源战略储备一、建立矿产资源储备机制积极推进石油和重要矿产资源国家战略储备和商业储备,分期、分批将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纳入储备序列。建立政府和企业共同出资的矿产品储备机制,初步形成国家能源与重要矿产资源矿产品与大中型探明矿产地战略储备体系。为调控市场、应付突发事件、保障资源供应安全奠定基础。二、推进重要矿产资源战略储备加强石油和铀等能源矿产地储备。加快石油储备库及储备系统建设,建立比较充足的铀资源矿产地战略储备。

35、建立煤炭资源战略储备,对特殊和稀缺煤种实行保护性开发。启动铁、铜、铝、锰、铬、钾盐等非能源短缺性矿产和稀土、钨等优势矿产的矿产品战略储备,逐步推进探明矿产地的战略储备。第五章海洋资源第十四节做好海洋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一、加大我国管辖海域油气等矿产资源勘查大力开展海洋油气资源调查,提出新的油气远景区和含油气层位。加强南沙海域、南海北部陆坡区、东海和黄海等海域石油天然气资源战略勘查与评价,加快近海油气资源勘探。继续开展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评价,为进一步勘探开发海洋新能源提供后备基地。开展我国管辖海域海砂资源调查评价。二、加强国际海底资源调查评价加大国际海底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等矿产资源综合调查力度,

36、积极参与国际海底资源勘查开发。开展深海热液硫化物矿产资源、深海生物基因资源和其他潜在的非传统资源综合调查评价,为商业性勘探开采做好资源和技术储备。第十五节加强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一、合理开发我国管辖海域资源重点加强海洋生物资源、海洋油气资源、海水资源的开发与合理利用,合理开发滨海砂矿资源。实施海洋高新技术先导战略。把海洋建设成为国家食品、水资源、能源等供应的重要基地。二、调整优化海洋产业结构调整海洋资源开发的布局及其产业结构,积极培育新兴海洋产业,努力扩大并提高海洋支柱产业的规模、质量和效益,逐步实现海洋产业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的转变。按照海陆一体化原则,合理划分海洋经济区域,指导海洋经济的

37、可持续发展。三、有效维护海洋资源开发秩序健全国家、省、市、县四级海洋功能区划制度,建立海域使用动态监测体系和海域评估指标体系,不断完善海域有偿使用制度,强化海域权属管理。严格实施海域使用审批制度,加强围填海和养殖用海的管理,强化海上执法管理,努力提高执法水平。四、建立和完善海洋资源综合管理体制以海域使用管理为基础,建立中央与地方分级管理的体制。完善维护海洋权益、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等多方面的海洋综合管理政策和措施。建立健全海洋资源性资产监管体制,更大程度发挥市场在海洋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第十六节加大海洋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一、加强海洋资源保护控制近海渔业资源捕捞强度,继续

38、实行禁渔区、禁渔期和休渔制度,确保重点渔场不受破坏。合理利用和保护海岸线,加强长江口、珠江口、钱塘江口等通海航道综合整治和生态环境保护;防治河口区潮灾和海岸侵蚀。严格控制滩涂围垦和填海。严禁围垦沿海沼泽草地、芦苇湿地和红树林区,继续完善全国海洋环境监测体系建设。二、加大海洋生态保护力度开展重点海域海洋生物多样性普查,加紧建立一批海洋自然保护区和海洋特别保护区。保护各类重点海洋野生生物物种,合理开发海洋物种资源。加强典型海洋生态系保护,恢复近海重要生态功能区。加强海岛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合理利用岸线资源。建设一批海洋生态经济示范区,发展海洋生态产业、循环经济和清洁能源。三、加强重点污染源治理严格

39、控制陆源污染物入海。逐步实施重点海域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制度,严格海上倾倒区管理,依据海洋功能区域环境保护要求,制定污染物环境容量。重点治理和保护河口、海湾和城市附近海域。加强海上污染源管理和入海江河的水环境治理。加大渔业、港口海域环境污染监管和海洋环境监测力度。第六章地质工作第十七节加大能源矿产勘查力度、突出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查按照“深化东中部、发展西部、加快海域、开辟新区、拓展海外”的方针,优化油气勘查布局。重点加强渤海湾海域、松辽、塔里木、鄂尔多斯、准噶尔、四川等主要含油气盆地的勘查。大力开展东部地区主要含油气盆地的挖潜增储。力争在西部和近海发现一批大、中型油气田或油气田群。加强地质理论研

40、究,不断扩大勘查领域,力争在黄海、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南海南部、青藏高原中新生代盆地和南方海相地层等新区有所突破,为寻找新的整装大油田奠定基础。二、加强煤炭资源勘查加快煤炭国家规划矿区内的煤炭资源普查和必要的详查。兼顾具备找煤条件的南方缺煤省区和边远地区的煤炭勘查。加大西部地区煤炭资源勘查,寻找大型超大型煤炭资源后备基地。三、加快铀和非常规能源矿产勘查加快北方地区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勘查,加强南方地区硬岩型富铀矿的勘查,新增铀矿后备资源勘查开发基地。开拓煤层气、油页岩、油砂等非常规能源的调查评价,推进勘查开发。开展海域和天然气水合物前期调查和探索研究。开展地热、干热岩资源潜力评价,圈定远景开发区。

41、第十八节加强非能源重要矿产勘查一、大力加强非能源重要矿产勘查以国家急缺的重要矿产资源为主攻方向,兼顾部分优势矿产,东部攻深找盲、中部发挥特色、西部重点突破、境外优先周边,形成一批重要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后备基地。重点加强铁、铜、铝、铅、锌、锰、镍、钨、锡、钾盐、金等矿产勘查。加强西南三江、雅鲁藏布江、天山、南岭、大兴安岭等重要金属成矿区带的勘查。继续实施国土资源大调查。积极开展矿产资源远景调查和重要矿种、重点成矿区带矿产资源评价。二、开展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加强矿山开发过程中的补充勘探,指导科学开采。加快有资源潜力特别是东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危机矿山、资源枯竭型城市接替资源勘查,大力推

42、进重点矿区深部和外围找矿。三、加强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与监测继续开展河套平原、关中平原、吐哈盆地、四川盆地等地区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进一步完善全国地下水监测网络。重点完成全国大中城市及黄淮海平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东北松辽平原等地区的地下水污染调查和监测。大力推进地方病高发区和严重缺水地区地下水勘查,提供安全饮用水源和远景水源地。开展重点城市应急供水水文地质勘查。第十九节全面提高基础地质工作程度一、加快重点地区基础地质调查在重要经济区、重要成矿区带、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区生态环境脆弱区和重大地质问题关键区域,开展基础地质综合调查,重点加强1:5万区域地质调查。加强青藏高原中比例尺区

43、域地质调查综合研究和成果集成,提供系列图件。开展西南三江、川滇黔相邻地区及辽东吉南等重点成矿区带区域重力调查,青藏高原航空物探调查,昆仑阿尔金、北山等重点成矿区带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开展东部沿海、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松辽盆地等地区地质环境和重要矿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遥感调查与动态监测。开展重点成矿区带和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区等的航空遥感调查。建立国家基础地质调查图文更新机制。二、加快推进海洋基础地质调查重点开展我国管辖海域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和重点海域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初步查明海底地质情况,寻找海洋油气资源后备基地,全面提高海洋基础地质调查程度。开展海洋环境地质调查,建立海岸变化预测模型和

44、地质灾害预警系统。积极参与国际海洋地质调查计划和国际海底矿产资源勘查。三、积极拓展基础地质调查领域积极开展服务于我国城市建设、农业发展和国土综合整治的多目标综合地质调查。完成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沿海经济带和东北经济区等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示范,加速成果的应用和推广。继续推进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立体地质调查试点,进一步完善城市地质调查方法技术体系和技术标准。加强基础地质资料综合研究与集成,编制新一代区域基础地质系列图件。第二十节加快推进地质资料公益性服务一、加强地质资料管理加强成果地质资料、原始地质资料和实物地质资料等各种地质资料的汇交、接收、保管和服务。继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制定相关技术标

45、准,规范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开展地质资料专项清理。加快地质资料馆馆藏建设。二、加快地质资料共享平台建设加强地质资料公益性服务的基础工作,建设地质资料公益性服务体系。加快资料、图书等公益性服务机构数字化建设,开展地质成果资料的数字化工作。更新维护地质成果数据库,开发完善地质资料数据管理信息系统。推进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和共享服务体系建设,开发地质数据资料的社会化服务平台,实现数据资料的安全便捷快速查阅与使用。三、强化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建立地质资料公开与发布制度,加速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全面公开地质资料目录,依法及时向社会提供地质信息。继续扩大地质资料服务范围,开展地质资料的再加工服务。开展地学文化

46、研究,普及地学知识,开展形式多样的地质成果宣传,不断提高服务水平。第七章测绘工作第二十一节加强测绘统一监管一、加强测绘法制建设加强基础测绘、基础航空摄影、工程测绘、地籍测绘房产测绘、涉外测绘等法规与政策建设。重点完成基础测绘、地图管理、测量标志保护管理以及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等法规与政策的修订、制定。大力加强地方性测绘法规政策建设。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测绘事业发展的测绘法律体系和政策环境。二、推进测绘依法行政加强测绘工作统一监督管理。进一步规范测绘市场行为,维护测绘市场秩序。健全测绘成果评价和产品质量监督体系。加强测绘法制宣传,增强国民的国家版图意识。进一步加强测绘执法队伍建设,完

47、善测绘执法监督体系,适时开展全国性的测绘执法大检查,严格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三、健全测绘管理组织体系进一步健全中央、省、市和县级测绘行政管理体系,理顺各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权限,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稳步推进事业单位结构调整和分类改革,建立结构完整、布局合理、职责分明、功能完善的测绘事业单位组织体系。积极发展与测绘相关的社团和中介组织,发挥其服务、沟通、协调、公证、监督等作用。第二十二节加快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建设一、提高遥感影像获取能力建立航空航天遥感相互配合和优势互补机制,进一步提高遥感影像获取能力,实现多分辨率、多类型遥感影像对全部陆地国土的有效覆盖。实施基础航空摄影600万平方公里以上,

48、获取覆盖大部分陆地国土的2米10米分辨率卫星影像和覆盖面积不低于30万平方公里的更高分辨率卫星影像。提高边境地区、航空摄影困难地区立体测图卫星数据及雷达数据获取能力。建设覆盖陆地国土500万平方公里以上的航空正射影像数据库以及覆盖大部分陆地国土的高分辨率卫星正射影像数据库。二、加快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与更新加快实施西部200万平方公里1:5万地形图空白区测绘工程。更新全国1:100万、1:2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全面更新1: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继续加快省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与更新,在全国绝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基本建成数字省区地理空间框架数据体系。推进城镇建成区高分辨率基础地理信

49、息数据库建设,初步形成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数据体系。三、加强测绘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高分辨率立体测图卫星应用系统、北斗导航卫星应用系统、先进航空遥感平台、国家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基础设施、地理信息变化监测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地理信息快速获取与更新的能力。加强测量标志的维护管理。进一步改善基础测绘生产基地设施条件,提高基础测绘的技术装备水平。加快建设测绘成果档案存储与分发服务设施,改善测绘成果档案资料存储管理条件,提高测绘成果档案服务能力。完善基础地理信息交换网络体系,基本实现国家级、省级、市级基础地理信息交换服务网络化。加强测绘管理、科研、培训、科普、宣传以及仪器检测方面的场地、场所和技术装备等基础

50、设施建设。第二十三节加大测绘成果服务与应用一、深化测绘公共产品开发和公益性服务研制多样化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产品,形成数字化测绘产品系列。推出新一代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和面向社会大众的公众版地形图。加强地理信息平台建设,推进测绘成果网络化服务。积极开展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试点。研制开发涉及人口、资源、环境、灾害等领域的地理信息应用系统,加大对重要地理信息数据的审核发布与监管力度,切实做好新农村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等领域的测绘保障服务,充分发挥测绘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和处理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中的作用。二、推进地理信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加强地理信息资源的增值开发,不断推出基于地理信

51、息的专业化、集成化、大众化产品。鼓励在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和各类信息系统建设中大力应用地理信息,支持基于地理信息的智能交通系统、个人移动定位、电子商务和电子教育的发展,开发网上电子地图、导航电子地图、影像地图、商务休闲地图等多样化地图产品。积极扶植地理信息相关企业成长,形成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骨干企业。第八章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第二十四节建立完善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机制一、强化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理念加强基本国情、国策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宣传教育。在规划、计划、产品设计等源头上贯彻节约集约理念,引导全社会在生产、使用、消费环节大力节约土地、矿产等资源。转变以粗放利用资源为代价的增长方式,逐步形成与节约型

52、社会相协调的资源利用模式。二、完善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快制定土地、矿产和海洋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等法律法规。以城市建设用地和基础设施用地为重点,研究提出节约集约用地的政策措施。适时修改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通过税收、财政支持、价格调节、技术推广等措施,鼓励企业开发油气尾矿与难动用储量、贫矿、难选冶矿、多金属共伴生矿等闲置资源。三、建立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评价考核制度逐步把资源节约、综合开发利用等方面的指标纳入政府绩效评估。研究制定和完善节约集约用地政策,全面落实闲置土地的处置办法、划拨用地目录、限制和禁止供地目录。修订和完善土地使用标准,制定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和考核标准。建立和完善

53、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标准和评价体系,探索建立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申报认定制度,抓紧制定矿山企业尾矿利用技术规范。完善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情况统计、公报制度,健全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统计制度。第二十五节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一、开展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选择人口与产业集聚地区和重点城市,开展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开展全国农村建设用地调查,摸清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水平。开展全国开发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考核。建设全国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本底数据库和评价信息系统。二、加强土地集约利用引导和调控优化城市各功能区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对规模、产业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用地严格核定、统筹安排。按照节地要求,提高城市新区建

54、筑密度和容积率。合理确定农村居民点的数量、布局和建设用地的规模。严格确定开发区的范围和界限,防止盲目新建或扩建开发区,提高现有开发区土地利用率。规范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增强政府对土地市场的调控能力。三、提高闲置低效用地的利用效率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减少批而未供土地数量。采取依法无偿收回、改变用途、等价置换、临时使用、纳入政府土地储备等多种途径,严格处置闲置土地。严格限期开发、限期完工和闲置地收回制度,严格制止囤积土地。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充分挖掘现有农村建设用地潜力。四、严格供地政策和市场准入标准按规划、计划和定额标准供地,严格执行规划用地的建筑密度、容积率和单位用地的产出标准,严格执行工业项目

55、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引导和制约用地需求,按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提高用地的经济门槛。建立协议出让公示制度,规范协议出让行为。强化供地全程监管。第二十六节加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一、推进矿产资源的综合勘查、评价、开采和利用合理选择和综合使用各种技术经济手段,全面评价主矿产、共生和伴生矿产的综合经济价值,充分查明各种可供工业利用的矿产。推动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和综合利用向纵深发展,在技术条件和经济合理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开采、提取和回收矿产资源。重点加强对低品位、难选冶、共伴生和紧缺矿产的综合利用。二、加大尾矿、贫矿综合开发利用力度加强尾矿资源调查评价,实现整体利用技术的系统化、配套化和工程化。加大矿山尾矿在生态环

56、境恢复、矿山复垦回填中的应用力度。加快新技术开发和工业试验,促进贫矿资源选冶和新产品开发应用。制定优惠政策,探索建立利用尾矿、贫矿资源的投融资新体制和经营管理新机制。三、发展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积极扶持和引导矿山企业研究开发、引进和应用现代的采选冶技术。着力发展重点矿产资源技术经济评价及信息化、中低品位黑色金属矿产合理利用、有色金属共伴生矿有效利用、非金属矿产合理利用、复杂难处理贵金属提取、盐湖资源合理利用、稀有多金属共伴生矿综合利用、稀土金属矿产综合利用、矿物加工新设备和矿山尾矿资源化等十大技术。提高矿产资源选冶综合回收率,减少资源浪费,盘活一批闲置资源储量,增加矿物原料供应量。四、开展矿产

57、资源循环利用试点示范在重点矿山、矿业城市和产业园区,探索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有效模式。重点开展铁、铜、锰、铝、硼、钾盐等国家紧缺矿产以及煤炭与煤层气资源的综合利用和保护工程示范。建设一批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科技创新基地,推广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先进经验和先进技术。第九章国土综合整治与地质灾害防治第二十七节推进国土规划一、加快编制全国国土规划纲要以国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为导向,编制全国国土规划纲要,协调各类专项规划,促进区域间资源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健全促进区域协调的国土开发宏观调控机制,从战略和空间上统筹安排国土开发、利用、治理与保护,协调资源环境保护、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逐步建立人地关系和谐的国土

58、保护与开发新格局。二、编制和实施重点地区国土规划加快辽宁、广东、新疆等省级国土规划编制与实施。启动长江三角洲等重点地区的国土规划。因地制宜、分类引导,优化资源开发结构和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三、构建国土规划编制实施机制确立国土规划的法律地位和内容,制定不同层次国土规划的编制基本程序和技术规范,明确国土规划主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推动规划编制的公共参与,建立以法律为基础的、规范的国土规划协调机制。建立国土规划实施保障机制,强化国土规划依法实施手段,实现国土规划的宏观调控作用。第二十八节促进区域资源优化配置一、加强国土开发的空间约束与引导根据资源承载能力和潜力,加快研究区域自然要素、经济要素和

59、社会要素,科学划定国土开发主体功能区,明确区域功能定位,促进国土开发与区域生产力布局、人口分布、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二、加快构建国土开发新格局西部地区重点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搞好国土综合整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保护好耕地和基本农田。成渝地区、关中平原地区为土地优化开发和能源重点开发区;塔里木盆地区、鄂尔多斯盆地区为土地限制开发和能源重点开发区;西南岩溶石山区为土地限制开发和地质环境重点整治区;西藏一江两河地区为土地和矿产资源重点开发区;天山地区为矿产资源重点开发区;三峡库区为土地限制开发和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西南三江地区为土地限制开发和矿产资源重点开发区;河西走廊地区为土地限制开

60、发区。三江源保护区为土地禁止开发区。东北地区重点加强土地优化开发,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加强老矿山外围矿产资源勘查。促进资源枯竭城市加快经济发展。辽中南地区为土地和矿产资源优化开发区;兴安岭地区、三江松嫩平原区、长白山辽东山地丘陵区为土地限制开发和矿产资源重点勘查与开发区。中部地区重点加强区域资源整合,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提高粮食主产区综合生产能力。加大能源及重要矿产资源开发。长江中游地区为土地和矿产资源重点开发区;黄淮平原地区为土地重点开发和能源优化开发区;湘赣南部地区、晋豫山地丘陵区为土地限制开发和能源、矿产资源重点开发区;洞庭湖、鄱阳湖平原地区为土地限制开发区。东部地区重点加强土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