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清西陵(定稿)(共13页)_第1页
世界文化遗产清西陵(定稿)(共13页)_第2页
世界文化遗产清西陵(定稿)(共13页)_第3页
世界文化遗产清西陵(定稿)(共13页)_第4页
世界文化遗产清西陵(定稿)(共13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AGE PAGE 14世界(shji)文化遗产清西陵世界遗产申报(shnbo)条件、过程、评价。风水景观(jn un)、天人合一历史上清西陵的管理正文:清西陵位于北京西南120公里的河北易县永宁山下,是清朝入关后建造的两大皇家陵墓群之一。清西陵始建于1730年,完工于1915年,其间 185年,相继建成了泰陵、昌陵、慕陵、崇陵等四座皇帝陵和三座皇后陵、三座妃园寝,以及王爷、公主、阿哥园寝四座,埋葬着雍正、嘉庆、道光、光绪等四位皇帝和他们的76位后妃子女,形成了以十四座陵寝为主,行宫、永福寺、营房、衙署为辅的83平方公里的陵区,是现存规模宏大,保存最完整,陵寝建筑类型最齐全的古代皇室陵墓群。

2、陵区内外更有遗存有清代栽植的古松16000余株,是华北最大古松林。四百多座黄瓦红墙的古建筑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下,环境优美,景色壮观。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皇家陵寝,清西陵规模宏大,保存完整,品种齐全,独具特色。堪称中国两千年来陵寝建筑艺术史上最为辉煌壮丽篇章。巍峨的永宁山如巨龙横卧作为整个陵区的屏障,左有九凤山,右有九龙山作为低岭环护,正南面则有形态端庄的元宝山相照应,五条清澈的河水在陵区蜿蜒流过。这样的自然环境正是历代帝王所追求的完美佳境。经过清代建筑家近200年的精心营造,自然山川被他们做为创作的主体加以利用,而陵寝建筑在追求强烈礼制色彩的同时,更重要的在于 “配合山川之胜势”,有序布列

3、于其间,编织出一幅建筑与风景相辅相成的有机图画,创造了一种人与自然合谐共处的环境氛围,使清西陵成为中国古代风水理论的典范之作。这不仅是大自然的神奇造化,更是人类的巧夺天工,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天才杰作,具有无可比拟的珍贵价值。一、申遗历程(lchng)1996年初,中国国家文物局将清西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易县清西陵将和河北遵化清东陵、湖北钟祥(zhn xin)明显陵一起作为中国明清皇家陵寝项目,捆绑申遗。自1996年下半年起,按照(nzho)申报的要求和规定,清西陵开始了申报的各项准备工作。在申报过程中,清西陵管理处的干部职工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以忘我的工作热情积极投身于各项申报准

4、备工作之中,战严寒、斗酷暑,历时四年,完成了各项准备工作,共投入义务工2万余个,投入资金达5千多万元。建立健全文物档案,高质量完成申报资料的准备工作申报材料是申报工作的基础。在国家文物局专家的指导下,清西陵成立以管理处原主任邵述同为组长,副主任尚洪英为副组长,管理处有关专业技术人员为成员的申报资料小组。在专家的指导下,经过反复研究,先后完成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材料的中英文本、汇报、幻灯片、录像片的制作。在档案资料方面,清西陵管理处立足于全面完整的原则,对原有档案进行了进一步的充实完善。特别是建立健全了自建国以来的文保法律法规档案,尤其是建国以来地方政府关于清西陵保护的布告、通告;另一方面建立健全

5、了古松档案,对1.5万株古松逐一建立档案,并挂牌(gupi)保护;同时,进一步完善了文字、图纸、声像等科学资料档案。共补充完善文书档案124卷,图纸档案87卷,科学记录档案19卷,声像档案159卷,陵寝资料档案50卷,文物档案7卷。举全县之力攻坚,迅速完成(wn chng)清西陵的环境整治工作环境整治(zhngzh)工作是申报工作中最关键、最艰难的部分。1999年6月,在清西陵环境治理的紧要关头,清西陵的管理体制实行重大改革,清西陵由保定市政府管理,下放到易县政府管理。管理体制的变革,为清西陵的申遗工作注入了巨大的活力。为确保申报成功,清西陵的环境治理工作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全力支持。1999

6、年8月2日,成立以县长刘建立为总指挥、县委副书记王舟、副县长王胜利为副总指挥,由县委办、政府办、清西陵管理处、土地、城建、环保、工商、交通等部门主要领导参加的清西陵环境治理指挥部。通过请教专家和认真细致的研究,制定并出台了清西陵环境整治方案,同时抽调各部门骨干力量全力投入清西陵的环境治理工作,县政府还专门发布了关于加强清西陵及陵区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通告。具体工作主要包括五方面的内容,一是明确保护范围,收回保护区内的土地;二是拆除各类妨碍环境风貌的建筑;三是关停各类危害清西陵自然景观的矿山、企业;四是改造电力及通讯线路;五是绿化陵区;六是修筑神道辅路。8月3日,清西陵环境整治工作全面展开。在指挥部

7、的统一调度下,各部门、各小组分头行动,克服(kf)了时间紧、任务重的困难,经过近五个月的努力奋斗,终于打赢了这场环境综合治理的攻坚战。主要工作成果如下:按照清西陵保护的要求,划定保护边界,树立界桩500根,回收保护范围内的土地365亩,明确了依法保护的范围;拆除了各类建筑2.3万平方米,包括民房、各类售货摊点120家;关停了各类矿山、企业59家,包括石子厂25家,石灰厂30家;陵区内5.9公里电力线路、8公里通讯线路全部改造为地下线路;按照资料记载恢复陵区植被,共栽植树木1.2万余株;为保护砖墁地和神道,修筑神道辅路3.32公里。在短短五个月的时间内,清西陵的环境治理工作顺利完成,这是县委政府

8、正确领导的结果(ji gu),是各兄弟单位大力协助、无私支援的结果,更是西陵人不畏艰苦、敢于拼搏、忘我工作的结果。精修(jn xi)善保,确保文物建筑完好在古建筑修缮方面,严格遵循文物保护法修缮原则的基础上,认真依照世界遗产公约和威尼斯宪章的要求,坚持利用传统工艺,按原样式、原工艺、原材料、进行维修,力求不改变文物原状,确保历史古迹的真实性。在修缮的具体措施中,坚持“全面保养、具体修缮、抢救孤品”的原则,在碎修保养,加强消防的基础上,四年中投资3000万元,重点完成了昌陵大碑楼、永福寺、端王园寝、慕陵神道碑亭抢修工程,粘接加固泰陵、昌陵、崇陵等处脱落、空鼓的油饰彩画、门扇、门钉等,此外还投入大

9、量资金进行修整泊岸、修补神道、粉刷墙面、清扫屋面瓦垄等工作。通过精心的修整,清西陵的文物建筑做到了基本完好。清西陵的申报世界遗产工作,也同时(tngsh)得到了国家、省、市、县各级政府和领导的关注和支持。在申报过程中,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国务委员李铁映、政协主席李瑞环等国家领导人先后到西陵视察指导;国家、省文物部门的领导和专家更是多次亲临现场,视察指导清西陵的申报工作,为西陵的申报工作加油、助威。至1999年底(nind),清西陵的各项申报准备工作圆满完成。2000年1月9日,清西陵迎来了联合国教科文专家(zhunji)让路易卢森先生先的现场评估考察。这一天,专家先后步行考察了雍正皇帝的泰陵和

10、光绪皇帝的崇陵。置身于清西陵浩瀚的古松林,清西陵近乎完美的整体环境和一座座保存完好的古建筑,令卢森先生惊叹不已。在考察结束后的座谈会上,让路易卢森先生对“清西陵的重要意义,建筑所取得的成就感到高兴”, “我接触的工作人员有十分强的业务能力,我确信他们能做好将来的文物保护,也就是说他们有能力完成修复工作。”特别提出:“我在清西陵感到特别有意义的是,看到了包括历史文献、修缮、古松、法规等档案资料,这些资料很齐全,这项工作很有意义,都是未来能够记载的。”2000年11月22日12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4届缔约国大会在风景优美的澳大利亚东北(dngbi)城市凯恩斯举行。出席这次会议

11、的缔约国共有165个,政府间成员国21个。中国也派出了以国家文物局郭旃为团长的代表团参加。此次世界遗产大会共讨论了43个国家提出的71个世界遗产项目,有61项获得批准。11月30日,委员会通过审议,认为(rnwi)根据此项目符合遗产标准第1、2、3、4和6条,分别是:标准1:在风水理论指导下建造的明清皇陵达到了建筑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和谐(hxi)统一,是人类具有创造性的天才杰作。标准2、3、4:明清皇陵是在中国500多年明清历史中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和建筑传统的最好见证;由于它们和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从而使它们成为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景观。标准6:明清陵寝是在中国封建社会盛行的信仰、世界观和风水理

12、论的活生生的见证。它们不仅是埋葬杰出人物的陵园,而且也是记录中国历史上重大事件的场所。一致通过将此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同时,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对中国明清皇家陵寝这样评价到: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安置于地下。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和装饰思想,阐释了中国五百年的世界观和权力观。面对清西陵申遗前后的巨大变化,河北省世界文化遗产巡视组组长,原河北省文物局局长张立柱同志(tngzh)是这样说的:“从结果来看,申遗是对清西陵最好(zu ho)的保护。”事实上,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后的清西陵从保护管理和旅游开发上都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2001年1月,清西陵在

13、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两个月后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第一批AAAA级旅游景区。2004年,清西陵又顺利通过了ISO9001和ISO14001质量与环境(hunjng)管理体系认证。2006年,清西陵被国家授予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先进集体。二、清西陵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最伟大的实践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说:“皇陵在中国建筑形制上是一个重大的成就,它整个图案的内容也许就是整个建筑部分与风景艺术相结合的最伟大的例子。”刻意追求山川自然形式的完美,细心探究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有机结合,正是中国古代陵寝建筑艺术成就最突出的特点。清西陵作为历史上营建年代最晚的皇陵,更是集历代皇陵建筑之大成。纵观清西陵的环境格

14、局,当今许多建筑学家都盛赞它是“天人合一”思想最伟大的实践,是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典范之作。清西陵,山川秀美,景物天成,钟灵毓秀,风水独好。公元1730年,怡亲王允祥和总督高其倬踏遍京畿山水,终于寻到了易州太平峪这块风水宝地。这里万峰拱卫,众水朝宗。永宁山横卧于陵寝背后,巍峨峻秀,如巨帐横展,雄霸一方;元宝山端庄秀美,如持笏朝揖;左右砂山层层环抱,相依相拥;易水河逶迤贯穿,似玉带轻纱,缓缓流淌,顾盼回环;灵山秀水簇拥着一块福厚之地,雍容不迫。这是一处 “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的上善吉壤,堪称“乾坤聚秀之区,阴阳合汇之所”。这种天造地设,自然成趣的山川形胜,果然征服了孤傲自负的天子,

15、在群臣“地脉之呈瑞,关乎天运之发祥”的进谏声中,雍正皇帝不惜背负不孝的恶名,废弃了原本已经动土备料的东陵九凤朝阳山陵址,远离父祖到易州建陵。“陵寝以风水(fng shu)为重,荫护以树木为先”,草木郁茂,吉气才能相随。在西陵营建过程中,树木栽种始终备受重视(zhngsh),曾先后栽植松柏20余万株。据说,为了保证树木成活,每个书坑中都要施以一斗黄米做肥料。严厉的惩罚手段,更使这些古树成为不容冒犯的“御物”。历经百余年的岁月(suyu)沧桑,至今仍有16000余株古松生存下来。苍茫的古松,随山起伏,顺道蜿蜒,弥漫在气势恢宏的古建群周围,苍苍翠翠,层层落落,形成一望无际的“翠海”,使西陵区域内的林

16、木覆盖率达到70%以上,营造了良好的小气候,古松林内的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米更是高达9000多个,是天安门广场的30多倍。大自然把西陵周围的山川都赋予了一种特殊的灵气,清末泰宁镇总兵陈增荣雅爱山川秀丽,定出了西陵八景,“荆关紫气”、“华盖烟岚”、“云蒙叠翠”生动怡人的自然美景将这里装扮成一幅色彩丰富,意感强烈的山水画卷。 如果说西陵的舆地山川形胜均为天造地设自然成趣,那么历经185年的持续营建,清西陵又形成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巧妙结合的文化景观。西陵的设计者,秉承山陵艺术的设计思想,以自然山川为创作主题,用宏大的手笔,借助界桩、官山的形式,将方圆80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广大山川纳入自己的环抱,将秀

17、美的山川当成设计的主题和建筑艺术的材料,而各种不同形式、规模的陵寝建筑,则“遵照典礼之规制,配合山川之胜势”,被以准确的尺度,灵活而巧妙的进行配置和空间组合,取景自然,又高于自然,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步移景异,人工建筑与自然山水有机结合,清西陵就是这样伟大的例子。正如美国景观(jn un)建筑学权威西蒙德在他的景观建筑学一书中引述奥斯瓦尔德斯彭勒比较(bjio)埃及与中国古代陵墓建筑所呈现的不同文化特征时所说:“埃及人是在他自己预定的一条不能改变的需求道路上一直走到底(do d)。中国人在他的世界里独自徘徊的时,由友好的大自然引导他谒见上天和祖坟,所以没有任何一个地方,风景会这样真正成为建筑艺

18、术的材料”。中国古人则这样描述清西陵的风景:“山势自太行来,巍峨耸拔、脉秀力丰,峻岭崇岗,远拱于外,灵岩翠岫,环卫其间”,“迄下山岗无数,如手之有指,每两岗间平坦开阔处,诸陵在焉,花之瓣,笋之箨,层层包护”,“龙蟠凤翥,源远流长,左右回环,前后拱卫,实如金城玉笏”。清西陵,就是这样一处得天地自然之灵气,汇人类智慧之精华的全美之地,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是“天人合一”的典范之作。三、清代西陵的保护(boh)和管理清代,西陵(x ln)是“万年(wnnin)龙虎抱,每夜鬼神朝”的风水胜地,上吉之壤,是重要的军事设防区。为保护好祖先的陵墓,以求在天之灵的庇佑,出于保护及祭祀的需要,在陵区设立了庞大的

19、军事官僚机构,划定了严格的保护范围,对清西陵实行有效的保护和管理。划定广阔的皇陵禁区,设置层层保护边界,严申律令。清代,西陵的陵寝建筑之外划定五级保护区,分别设置风水围墙、红桩、白桩、青桩、官山等五道界标。风水围墙是陵区最里环的保护界线。从大红门始向两侧伸展,周长四十二华里,墙宽1.1米,高4米,遇水搭桥,随山起伏,东、西、南各有口子门与外界相通,是护陵人员出入的门户,各门昼夜有兵把守,严禁平民百姓入内。风水墙外约一里设立红桩(红色的木桩)是第二层保护边界,每里立三根,共五百八十七根,周长一百五十七里。红桩以内禁止采樵耕种。红桩外四十步设白桩,为第三层保护边界,白桩外10里设青桩(黑色木桩),

20、为第四层保护边界,青桩外开辟20里的官山,为陵区第五层保护边界,也是最外围的禁区。这些界桩每根高九尺,直径6.7寸。同色界桩间用黄丝绳连接,桩上悬禁令:“严令军民人等,不得于桩内取土取石,设窑烧炭,砍伐树株等,违者治罪”。大清律明确规定“红桩以内寸草为重,白桩以内禁止樵采,青桩以内禁止烧造。”违者,红桩以内斩,白桩以内边陲充军,青桩以内杖一百,徒三年,官山以内杖九十,徒二年半。所有的处罚都有明确的细则规定。可见界桩同时也是大清法律的宣示,使人望而生畏。在层层边障的围拦下,清西陵周围800平方公里的范围都属于神圣不可侵犯(qnfn)的禁区。清代西陵(x ln)的保护(boh)和管理机构清代西陵的

21、最高长官是陵寝守护大臣,设两位,分驻东西府,总理陵寝的全部事务。凡守护大臣均是皇室成员,下设承办事务衙门,作为守护大臣的办事机构,具体负责与朝廷之间的公文往来等文案工作。该衙门设在凤凰台村。整个陵区共设有五种机构,即:内务府、礼部、工部、八旗、绿营。其中八旗和绿营属于保卫机构。内务府:负责各陵的打扫启闭,点灯燃烛,管理树木等。皇帝陵内务府有130人,皇后陵略少,妃园寝有3050人。各陵区内内务府都建在陵寝附近,所有房屋的朝向均朝向陵寝方向。如,泰陵内务府是今天的五道河村,泰陵妃园寝的内务府是今天的忠义村。礼部:负责祭祀物品的制作和祭祀过程中的各种礼仪活动。皇帝、皇后陵寝礼部有145人,妃园寝有

22、4050人。工部:负责对各陵进行一般性的修理,制作部分祭祀物品。西陵工部统一设置,驻易州,不安陵分设,有官员6名,各行匠役100余名。八旗(bq):也称兵部,直接负责各陵寝的安全,昼夜巡逻。帝陵八旗有109人,后陵106人,妃园寝49人。绿营(lyng):负责陵区内外(niwi)的安全,陵寝营建和维修工地的安全,保护谒陵帝王后妃的人身安全,开割防火隔离带等。绿营的最高长官是泰宁镇总兵,正二品,同时兼任西陵内务府总管大臣。总兵下设中军游记、守备、千总、把总等官员28名,统辖左右两营马步兵1335名,雍正八年八月十九日,泰陵开始兴建,清政府随即设立泰宁协,是西陵最初的军事保卫组织。泰宁协设:副将一员、守备二员分驻左右营、千总二员、把总四员、外委千总二员、外委把总六员,额设马步兵六百名。负责巡查红桩内外,看守一切物料,稽查匪类等,兼辖涞水水东村怡亲王园寝。雍正十三年十一月,雍正梓宫将要奉移山陵,金城重地,更宜肃清,因而将泰宁协改为泰宁镇。将原易州、房山、涞水所辖的永宁山龙脉及山后的拒马河沿岸、紫荆关、插剑岭、广昌白石山等地均系来龙要地,具归泰宁镇管辖。泰宁协改为泰宁镇后,增设总兵一员,中军游击一员,千总二员,把总四员,外委千总二员,外委把总二员,马步兵四百名。泰宁镇马步兵共计一千名,内拨二百名加防涞水、房山二营。乾隆二年十一月初七日,端亲王、怀亲王和弘时阿哥金棺将奉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