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整理_第1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整理_第2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整理_第3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整理_第4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整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桃花源记陶渊明【人物介绍】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全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假设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

2、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及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缺乏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翻译】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3、突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他非常惊讶,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纵横交织,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

4、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作了答复,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又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罢,他们都感慨起来。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临别时村里人嘱咐他道:“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到

5、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源的路了。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快乐兴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实现。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重点注释】1、缘溪行缘:沿着2、落英缤纷 落英:落花3、甚异之异:惊讶4、豁然开朗 豁然:开阔的样子5、俨然 整齐的样子6、阡陌交通 交通:交织相通7、黄发垂髫 老人小孩8、怡然自乐 怡然:喜悦的样子9、具答之具:详尽10、咸来问讯咸: 都11、率妻子邑*子:妻子儿女 12、绝境及世隔绝的地方13、不复出焉复:再 14、无论魏晋 无论: 更不必说15

6、、延至其家延:邀请16、处处志之志:作标记17、欣然前往欣然:快乐的样子 18、无问津者津:渡口19、便扶向路。扶:沿、顺着;向:从前的、旧的20、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2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类22、欣然规往。规:方案 23、寻病终。寻:不久【重点句子翻译】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译文: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落花到处都是。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译文: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译文: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译文:带着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及人世隔绝的地方6、此人一一为

7、具言所闻。译文:这个人详细的介绍了自已所听到的事。7、此中人语云:“缺乏为外人道了。译文:这里的人告诉他说:“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8、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译文: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不到路。9、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的人了。10、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译文:田间小路交织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狗叫的声音。11、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译文:男女穿戴,完全及桃花源外的人一样。1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常考点】1、写出描写桃花林自然风光的语句用原文答: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8、2、写出描写挑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用原文答: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并怡然自乐。3、写出本文出现的三个成语:豁然开朗、世外桃源、怡然自乐、无人问津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什么? 答:甚异之5、文中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什么?用原文答: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6、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什么?用原文答: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7、表现 “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哪些?答: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8、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有哪些?答: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9、“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什么?答:

9、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0、“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什么?答:不复出焉,遂及外人间隔11、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人为什么“皆叹惋答:为桃花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他们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12、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叮嘱渔人“缺乏为外人道也答:不希望外人破坏桃花源的宁静、详和。13、桃源中人“不复出的原因是什么?答:原因是他们饱受战乱之苦,厌恶外界的战乱;同时,他们进来后能安居乐业。【整体把握】本文虚构了一个及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阔人民的意愿。桃花源风光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

10、有战争,和平安定。但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只能是一种梦想,是不可能实现的。一、整体感知:1、本文线索: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2、渔人的行踪是:发现桃花源进入探访桃花源离开辞别桃花源再寻桃花源。3、各自然段段意:第1段:写渔人捕渔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第23段:写渔人所见的桃源风光及农民古朴淳真、热情好客的生活情趣。A、第2段: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全文重点。B、第3段:写渔人在桃花源中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第45段: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4、出自本文的成语有:世外桃源;豁然开朗;鸡犬相闻;怡然自乐;无人问津。5、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

11、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答:自然环境:美丽富饶; 社会环境:安定平和; 生活状况:安居乐业; 精神状态:自由快乐。6、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是个怎样的社会?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你对作者这一用意有何看法?答: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是个环境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压迫剥削、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美好社会。这也是作者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其用意是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反映了广阔人民要求摆脱压迫剥削、摆脱战乱的愿望,这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批判否认。但这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是一种空想而已。7、在现代生活中,有人对自己周围发生的事茫然然不知,他的朋友说:“你乃不知有汉

12、,无论魏晋,竟成了桃花源中人了。这个人说的话意思是什么?用简洁的话来答复。答:说他及世隔绝,孤陋寡闻,不问世事。二、根据提示填空。第1段:1、描写桃林风光的句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描写桃花林花草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第2段:3、表现桃花源自然环境优美的语句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4、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表现桃源人精神状态及生活幸福的语句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5、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成语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豁然开朗。6、本文作者虚构了一个理想的社会,文章从总体上描绘了这一世外桃源生活图景的是:土地平

13、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第3段:8、点明桃源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的原因是:先世避秦时乱。9、既表现桃源人生活富足而又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是: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10、表现桃源人对源外世界存有戒心的语句是:缺乏为外人道也。三、用自己的话概括答复。第1段: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有什么作用?答: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这一情节有何用意?答:为下文“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做铺垫,渲染了神秘的气氛。

14、3.“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答:事出偶然,意料之外。4. 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什么?答:“甚异之。5、“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答:由于“甚异之,想探个终究。第2段:6依据文中的描述,用一句话准确说明进入桃花源的山洞口所在的位置。答:桃花源的山洞口位于武陵一条两岸都是桃花林的小溪的水源处。7. 第二自然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的人们进展了描写?答:活动、穿戴、心情。8“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答:初极狭,才通人。第3段:9. 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答: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说明桃花源及世隔绝很久。10、作者写桃源人“见渔人,乃大惊,这样写

15、的目的是什么?答:为了显示桃花源及世隔绝长远。11、“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说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答:社会动乱,战争频繁,民不聊生。12桃花源中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答:先人已饱受战乱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会中再过痛苦的生活。1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答: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14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答: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乱,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1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

16、闻,皆叹惋一句在中心思想和文章构造上有什么表达作用?答:(1)在中心思想上的表达作用是:他们为桃花源以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一直过痛哭生活而叹惋。有力地突出了中心。(2)在文章构造上的表达作用是:总结上文,并及前文“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照应。16.文中哪些话说明桃花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然想继续留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答:说明仍然想继续留在桃花源句子是:“缺乏为外人道也; 不想离开的原因是:(1)桃花源中的生活和平、宁静。 (2)百姓能安居乐业。 (3)人及人之间和睦相处。17为什么村人说“缺乏为外人道也?答:对渔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

17、道后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桃花源里的人告诉渔人“缺乏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答:担忧桃源以外的人来扰乱他们的生活。18、渔人临走时,桃花源人叮嘱说“缺乏为外人道也,其用意是什么?答:桃花源人不想外人干扰和破坏他们目前和平、宁静的生活,不想把外面的人世纷争带进桃花源。第4、5段:19作者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答:说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并不存在。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20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并“未果、“病终?答:刘子骥是晋太元中的名人,作者有意添加这么个尾声,让这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出来作证,故事就显得亦真亦幻,传奇色彩就更浓了。而刘子骥“未果、“病终,这样一来

18、,桃花源这个虚实难定的境界就真成千古之谜了。同时也说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21、“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答:如此,是指代语,指上文所说。渔人见太守的目的是告诉他武陵郡中有此“绝境,希望他派人去探个终究,因此他一定会谈到自己发现桃源村的经过、村中的生活情状,还会谈到他归途中做标记的事。四、字词解释。22、一词多义。 便舍船(丢下,动词) 处处志之(做记号,动词)(1) 舍: (2)志: 屋舍俨然(房屋,名词) 寻向所志(标记,记号,名词) 寻向所志(寻找,动词) (3) 寻: 寻病重(随

19、即,不久,副词) 武陵人捕渔为业 (作为,当作) 遂迷,不复得路 (终于)(4) 为: (5)遂: 缺乏为外人道也(对,向) 后遂无问津者 (就) 乃不知有汉(竟然) (6) 乃: 屠乃奔倚其下(于是,就) 乃悟前狼假寐(才) 23、古今异义词。 古义:交织相通。(纵横交织,四通八达。) (1) 交通 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古义:妻子儿女。 (2) 妻子 今义:男子的配偶,“子是词尾,无义。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3) 无论 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古义:不值得。 (4) 缺乏 今义:不充足,不饱满。 古义:及人世隔绝的地方。 (5) 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古义:

20、像这样。 (6) 如此 今义:这样。 古义:鲜艳美丽。 (7) 鲜美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浓。 爱莲说周敦颐【人物介绍】周敦颐1017.5.51073,字茂叔,号濂溪,汉族,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两汉而下,儒学几至大坏。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假设指掌。宋史道学传将周子创立理学学派提高到了极高的地位。【全文】水陆草木之花,得意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

21、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翻译】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得意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欢牡丹。我那么惟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逸的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干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欣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爱,那

22、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重点注释】1、得意者甚蕃蕃:多。 2、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涤。妖:美丽而不端庄。3、不蔓不枝。蔓:长枝蔓。枝:长枝节。 4、不可亵玩焉。亵:亲近而不庄重。5、陶后鲜有闻。鲜:少。 6、宜乎众矣。宜:应当。7、亭亭净植。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立【重点句子翻译】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文:我唯独喜爱莲从污泥中长出却没有受到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2、莲,花之君子者也。译文:莲是花中的君子。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译文: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译文:像我一样喜欢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译

23、文:喜爱牡丹的人当然就很多了。【常考点】1、文中最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是什么?答:莲,花之君子者也。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是哪一句?答: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予他怎样的思想答:寄寓了他不愿及世同流合污、保持高洁风格的思想感情。4、中心思想是什么?答: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1、作者要赞颂莲花,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答:写菊和牡丹的目的是衬托莲的高贵品质,写菊是正面衬托,写牡丹是反面衬托。【整体把握】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

24、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本文章法极为严密。开篇说:“水陆草木之花,得意者甚蕃,这是总提,是入题的准备。接下来,先以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二事作衬托,然后用“予独爱莲一语道出作者心意,这就是入题了。循此继进,自然说到莲的种种可贵之处。从“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至“亭亭净植几句,在描写中渗透作者对莲的无限赞美之情,突出了莲的干净、单纯、雅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那么总括莲的品格。莲既有此品格,菊和牡丹又如何呢?由此又引申出一层新意:“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三者都具有象征不同人群的意

25、义。到篇末,作者再运用感慨的方式含蓄地说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种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爱莲即爱君子之德这是本文的主旨。本文从始至终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层层深入地写来,其中涵盖了大量社会现象,文虽短而意蕴无穷,这种写法也很值得品味。陋室铭刘禹锡【人物介绍】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全文】山不在高,有仙那么名。水不在深,有龙那么灵。斯是陋室,

26、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翻译】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这间简陋的房子,好就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苔藓给石阶铺上绿毯,芳草将帘内映得碧青。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粗俗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重点注释】1、有仙那么名。有龙那么灵。名:知名灵:成为灵异的水2、斯是陋室斯:这3、惟吾德馨.德馨

27、:美好的品德4、无丝竹之乱耳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乱:使乱。5、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文书。劳形:使身体劳累。6、何陋之有?何:什么。7、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儒:大;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重点句子翻译】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译文: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译文:这虽是间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译文: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知识浅薄的人。4、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常考点】1、统领全文的一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文中点睛之笔是何陋

28、之有。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答: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的是什么?答: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5、表现主人生活环境清幽的句子是什么?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6、文中前面说“斯是陋室,结尾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是陋还是不陋?答:从建筑和室内布置来看是简陋,但由于室的主人品德高尚,所以就不显得简陋。7、写出三组对偶句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3调素琴,阅金经8、文章结尾提出两个历史人物、引用孔子的话,分别有什么作用?答:用诸葛亮、杨雄两位先贤自比,说明只要“德馨,所居的陋室就不显得简陋;引用孔子的话,反问

29、句式照应前文“斯是陋室,点明了文章主旨,说明作者高洁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整体把握】铭,是古代文体名,用于述功纪行或戒备劝勉,文辞精练,有韵,读来铿锵有力。陋室,这里指作者任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刺史期间824-826在当地构筑的简易房子,作者为它作铭,主要是为了表述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但字里行间也流露出挖苦现实的意味。全文分三层:开头运用类比立论,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概括全文主旨。类比即指山“有仙那么名、水“有龙那么灵这是当时人们公认的道理。仙之于山、龙之于水既如此,那么人之于室亦当如此,是以室虽陋而有德者居之,那么不陋矣。如此立论,颇有一锤定音之势。其次说到“陋室,先以“苔痕二句写“陋室环境

30、之清幽宁静,以“谈笑四句写室内生活情趣之高雅;再由此反跌出“无丝竹二句,使室主人超尘绝俗的胸襟更洞假设观火。最后,奇峰突起,连举三位古人来证明“陋室不陋。“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是例证,联系上文还看见出作者有自况之意;再引孔子的话作结,更具有雄辩的力量。这样一来引述既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又显得含蓄无穷,发人深思三峡郦道元 【人物介绍】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汉族,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北朝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仕途坎坷,终未能尽其才。他博览奇书,幼时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广阔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撰水

31、经注四十卷。【全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那么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翻译】在三峡七百里当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假设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在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上行和

32、下行的船只都被阻,不能通航。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这时候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黄昏便可到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盘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所以渔歌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重点注释】 1、重岩叠嶂 高耸险峻如

33、屏障的山峰 2、夏水襄陵 襄:上3、乘奔御风 奔:这里指快跑的马 4、素湍绿潭 湍:急流5、不见曦月 曦:阳光,这里指太阳 6、霜旦 下霜的早晨7、飞漱其间 飞漱:冲刷 8、属引凄异 属:连接;引:延长9、或王命急宣或:有时 10、虽乘奔御风 虽:即使11、良多趣味 真,实在 12、绝巘多生怪柏绝巘:极高的山峰13、略无阙处 略:无、毫无;阙:通“缺,断开、缺口14、自非亭午夜分亭午:正午;夜分:半夜15、沿溯阻绝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重点句子翻译】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羲月 译文: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3

34、、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译文: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译文: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盘旋着清波,倒影着各种景物的影子。5、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译文: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6、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文: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趣味。7、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译文:每当到了初晴或结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8、常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译文:有时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9、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文: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常考点】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答

35、:作者是从“山、“水两方面描写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2、用原文答复:表现群山高峻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表现水流急速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表现春冬清流缓的句子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表现秋季凄清萧瑟的句子是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3、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答:夏天,写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险阻和江流的迅急,突出江水凶险和疾速的特点。春冬之时,水退潭清,风光秀丽,突出了三峡春冬风光的清丽的奇秀,秋季的风光清冷寂静,水枯气寒冷以高猿哀鸣衬托

36、深秋的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4、文章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答: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说明三峡秋天寂静、凄清的特点。5、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条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理由1:水流急或速度快或水势迅猛或水流湍急原句1: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风御风不以急也理由2:落差大 原句2:悬泉瀑布,飞漱其间。6、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第四段是写三峡的秋天?理由是什么?答:晴霜初旦,林寒涧肃。因为只有在秋天才会有霜,冬天是雪,夏天是雨,所以说这是秋天。还有林寒,夏天的树林是茂盛的,冬天是光秃的,只有秋天才会林寒涧肃。7、为什么“自非亭午

37、夜分,不见曦月。答:说明江面狭窄,两岸群峰相连,峭壁对峙,山下只见一线天8、作者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依次描写,而是首先写夏季,并将春冬二季合为一体?答:本文重在写水,夏季三峡的水为湍急,极具特色,所以先写“夏水.春冬两季的风光相似,所以将春冬两季合起来写;秋季凄清,写在最后。9、“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意思是什么?这使我们想到李白的哪两句诗?答: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当晚就到达江陵。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10、“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写得形神兼备,试分析好在哪里?答:这两句的意思是: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盘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句中以“回清写“素湍的动态,以“倒影写“绿潭的

38、静态,极言江水这清澈。“素湍见浪花之雪白;“绿潭显潭水之清澈,“回清写江水之动态。11、用简短的话归纳各段的大意:答:第一段:总写三峡峰峦重叠,雄伟峻拔的山势。第二段:写三峡夏天水势的湍急。第三段:写春冬二季三峡清幽隽绝、令人向往流连的风光。第四段:写三峡秋冬之时风光的凄清【整体把握】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风光。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展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那么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漫上丘陵,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春冬之时,那么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盘旋的清波,美丽的倒

39、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而到了秋天,那么“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那凄异的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绝.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风光,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水那么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答谢中书书陶弘

40、景【人物介绍】陶弘景,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作品有本草经集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等。【全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顶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及其奇者。【翻译】山川风光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

41、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风光了。【重点注释】1、四时俱备四时:四季。俱:都2、晓雾将歇歇:消散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欲:将要。颓:坠落。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4、未复有能及奇者及:参及,这里指欣赏5、五色交辉交辉:交相辉映【重点句子翻译】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译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2、夕阳欲颓,沉鳞竞跃。译文: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3、未复有能及其奇者。译文: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风光了。【常考点】1、本文反映了作者什么思想?答: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2、中心思想表达的思想感情答:本文表达了作者沉醉

42、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及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3、书是一种怎样的体裁?答: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可具有文学性。4、文中提到的“康乐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用意?答:“康乐指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5、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说说其作用。答:最后一句。说明能够欣赏山水之美的人很少。6、文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请用一个短语来概括短文内容。答:峰、流、壁、林、竹、雾、猿、鸟、夕日、沉鳞等景物。短文是:欲界之仙都7、“顶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了山水相映之美。8、“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表现了色彩配合之美。9、“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表现了晨昏变化之美。【整体把握】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

43、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及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风光。“顶峰入云,清流见底,竭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及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

44、;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及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及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上下、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及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人物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及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及欧阳修齐名;诗歌及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及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全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及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